抗甲状腺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PPT精品课程课件讲义
合集下载
药物不良反应PPT课件

临床试验优化
改进临床试验设计和方法,提高药物不良反应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 复性。
药物不良反应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研究
药物不良反应与疾病进展
01
研究药物不良反应对疾病进展的影响,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药物不良反应与患者生活质量
02
评估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促进药物的合理使
用。
药物不良反应与患者心理状态
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药物因素
用药方式
不同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剂 量等都可能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用药方式如口服、注射、吸入等也可 能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机体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背景、生理状态、 病理状态等个体差异都会影响药物在 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不良反 应的发生。
药物不良反应与基因多态性
药物不良反应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案例分析 • 药物不良反应的机制与影响因素 • 药物不良反应的应对与处理 •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管理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法和 用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 有害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现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 反应,留意是否有任何异常症状或体征 的出现。
VS
及时报告
一旦发现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向 医生或药师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药物不良反应的评估与诊断
评估严重性
对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需要停药或采取其他紧急措施。
诊断与鉴别诊断
基因多态性是指个体间基因序列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 不同。
改进临床试验设计和方法,提高药物不良反应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 复性。
药物不良反应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研究
药物不良反应与疾病进展
01
研究药物不良反应对疾病进展的影响,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药物不良反应与患者生活质量
02
评估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促进药物的合理使
用。
药物不良反应与患者心理状态
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药物因素
用药方式
不同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剂 量等都可能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用药方式如口服、注射、吸入等也可 能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机体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背景、生理状态、 病理状态等个体差异都会影响药物在 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不良反 应的发生。
药物不良反应与基因多态性
药物不良反应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案例分析 • 药物不良反应的机制与影响因素 • 药物不良反应的应对与处理 •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管理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法和 用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 有害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现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 反应,留意是否有任何异常症状或体征 的出现。
VS
及时报告
一旦发现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向 医生或药师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药物不良反应的评估与诊断
评估严重性
对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需要停药或采取其他紧急措施。
诊断与鉴别诊断
基因多态性是指个体间基因序列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 不同。
抗甲状腺药物选择摘要护理课件

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与处理方法
风险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抗甲状腺药物 的疗效降低、副作用增强或出现新的 不良反应。
处理方法
定期监测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及时调 整抗甲状腺药物的剂量;避免不必要 的药物联用;根据需要更换其他药物。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原则与建议
原则
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评估是否存在 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
碘及碘化物 代表药物为复方碘溶液,主要通过抑制甲状腺激 素的释放,从而降低甲状腺激素的水平。
抗甲状腺药物的应用范围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用于治疗轻、中度甲亢,尤其适用于青少年、孕妇、老年人和不 适宜手术或放射性碘治疗的患者。
甲状腺癌
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用于缩小肿瘤体积、控制病情进展。
甲状腺危象
在紧急情况下,可作为辅助治疗措施之一,缓解病情。
抗甲状腺药物选择摘要护理课件
• 抗甲状腺药物概述 • 抗甲状腺药物的副作用与处理 • 抗甲状腺药物的合理选择与使用 • 抗甲状腺药物的监测与评估 • 抗甲状腺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 抗甲状腺药物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抗甲状腺药物概述
甲状腺与抗甲状腺药物的关系
甲状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负 责分泌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新陈代 谢、生长发育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05
抗甲状腺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与抗甲状腺药物相互作用的常见药物
心血管药物
精神类药物
如钙通道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等,可能影 响抗甲状腺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可能增强抗 甲状腺药物的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
如环孢素、他克莫司等,可能降低抗甲状 腺药物的疗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抗菌药物
甲状腺激素与抗甲状腺药ppt医学课件

胶 质
T4
氨酸残基
11
【药理作用】
1 维持生长发育 促进Pr合成、骨骼生长、CNS发育
甲状腺激素↓: 儿童呆小病(cretinism),成人粘液性 水肿 2. 促进代谢、产热↑、基础代谢率(BMR) ↑ 3. 提高机体对儿茶酚胺反应性,维持心血管功能 机制: 与肾上腺素受体上调有关 甲亢:神经过敏、急躁、震颤、心跳↑、BP↑
1. 抗甲亢机制:
① 阻断β→控制交感兴奋症状 ② 适当减少甲状腺激素分泌 ③ 抑制5’-脱碘酶,阻止T4脱碘转变为T3
2. 用于甲亢、甲亢术前准备、甲亢危象。
四、放射性碘 131I
【作用】进入甲状腺释放二种射线: γ-射线:体外测得,检查甲状腺摄碘功能 β-射线:射程0.5-2mm,辐射损伤甲状腺实质。 【应用】不宜手术,手术后复发及硫脲类无效或过 敏的甲亢患者;甲状腺功能检查(甲亢时摄碘率, 摄碘高峰前移) 【注意】易引起甲减,禁用于20岁以下、妊娠、哺 乳、肾功不良、甲状腺危象、重症浸润性突眼症
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
THRYOID HORMONES AND ANTITHROID DRUGS
目的要求
1、掌握抗甲状腺药物分类、抗甲状腺的 作用原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应用 注意。 2、了解甲状腺激素合成、贮存、分泌与 调节,作用于临床应用。
甲状腺
甲状腺(Thyroid)是脊椎 动物非常重要的腺体,属 于内分泌器官。在哺乳动 物它位于颈部甲状软骨下 方,气管两旁。人类的甲 状腺形似蝴蝶,犹如盾甲, 故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 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女性 患甲状腺疾病不断攀升, 据统计以每年0.3%的比例 增加(男女比例是1:4)。
硫氧嘧啶类(thiouracils)
甲状腺及抗甲状腺素药PPT课件

离;T4在肝肾和进入靶细胞后转化为T3。T3 与受体亲和力比T4高,作用比T4强4倍,T3是 主要的具有活性的甲状腺激素。
-
13
四、T3、T4的比较
-
14
五、甲状腺激素—临床应用
1、呆小病
•
•
功能减退始于胎儿或新生儿
•
若尽早诊治,则发育仍可正常
•
若治疗过晚,则智力低下
-
15
五、甲状腺激素—临床应用
-
25
四、硫脲类—体内过程
硫氧嘧啶类
➢口服吸收迅速,20~30 min起效,2 h血药 浓度达峰值,吸收率为80%。
➢血浆蛋白结合率约75%
➢全身分布,以甲状腺浓集较多
➢能通过胎盘,易进入乳汁
➢主要经肝代谢灭活,t1/2约2h。
-
26
四、硫脲类—体内过程
甲巯咪唑
甲巯咪唑(他巴唑)作用较慢而持久,血浆 t1/2为4~9 h;
-
31
二、碘及碘化物
目前常用制剂 复方碘溶液(卢戈氏液liguor iodine Co )
含碘5%,碘化钾10%
也可用碘化钾或碘化钠
-
32
二、碘及碘化物 —药理作用
1、小剂量碘剂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
2、大剂量碘剂产生抗甲状腺作用
17
五、甲状腺激素—临床应用
4、T3抑制试验
对摄碘率高的患者作鉴别诊断用
摄
碘 率
服T3前
服T3后
时间
-
18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
Antithyroid Drugs
-
20
抗甲状腺药的分类
一、硫脲类 Thioureas 二、碘及碘化物 三、放射性碘 131I 四、β受体阻断药
-
13
四、T3、T4的比较
-
14
五、甲状腺激素—临床应用
1、呆小病
•
•
功能减退始于胎儿或新生儿
•
若尽早诊治,则发育仍可正常
•
若治疗过晚,则智力低下
-
15
五、甲状腺激素—临床应用
-
25
四、硫脲类—体内过程
硫氧嘧啶类
➢口服吸收迅速,20~30 min起效,2 h血药 浓度达峰值,吸收率为80%。
➢血浆蛋白结合率约75%
➢全身分布,以甲状腺浓集较多
➢能通过胎盘,易进入乳汁
➢主要经肝代谢灭活,t1/2约2h。
-
26
四、硫脲类—体内过程
甲巯咪唑
甲巯咪唑(他巴唑)作用较慢而持久,血浆 t1/2为4~9 h;
-
31
二、碘及碘化物
目前常用制剂 复方碘溶液(卢戈氏液liguor iodine Co )
含碘5%,碘化钾10%
也可用碘化钾或碘化钠
-
32
二、碘及碘化物 —药理作用
1、小剂量碘剂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
2、大剂量碘剂产生抗甲状腺作用
17
五、甲状腺激素—临床应用
4、T3抑制试验
对摄碘率高的患者作鉴别诊断用
摄
碘 率
服T3前
服T3后
时间
-
18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
Antithyroid Drugs
-
20
抗甲状腺药的分类
一、硫脲类 Thioureas 二、碘及碘化物 三、放射性碘 131I 四、β受体阻断药
新医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物PPT课件

甲巯咪唑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抑制过氧化物酶抑制酪氨酸的碘化和偶联反应对已经生成的t免疫抑制作用使血中tsi甲状腺刺激性免疫球蛋白含量下降
第二节
• 硫脲类 • 大剂量碘剂 • 放射性碘 • β受体阻断药
抗甲状腺药
第1页/共19页
一、硫脲类
硫氧嘧啶类:甲硫氧嘧啶(MTU) 丙硫氧嘧啶(PTU)
咪唑类: 甲巯咪唑 (他巴唑) 卡比马唑 (甲亢平)
第2页/共19页
㈠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1.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 抑制过氧化物酶,抑制酪氨酸的碘化和偶联反应, 对已经生成的T4无作用,疗效需2 ~ 3周起效。 2.抑制T4转化为T3 丙硫氧嘧啶能抑制外周组织内T4转化为T3 。 3. 免疫抑制作用 使血中TSI(甲状腺刺激性免疫球蛋白)含量下降。 4.减弱由β受体介导的糖代谢活动 β肾上腺素受体数目减少,cAMP活性下降。
• 一般反应:咽喉刺激,唾液增多等。 • 诱发甲状腺功能紊乱:诱发甲亢或者甲低及甲状腺肿大,不长期用 。 • 可通过胎盘或乳汁,孕妇及乳母慎用。
第13页/共19页
三、放射性碘
131I、125I、123I等 ㈠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β射线:99%,射程2mm,只限于实质细胞内 γ射线:1%,判断甲状腺摄碘功能、甲状腺腺体定位
㈠ 作用机制
大剂量: ①抑制合成:抑制过氧化物酶 ②抑制释放: 抑制GSH还原酶,降低TG对蛋白水 解酶的敏感性。
第9页/共19页
㈡ 碘的脱逸
连续应用发生脱逸→I–摄取↓→胞内I–浓度↓。从而失去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效应 →甲亢复发或加剧。
该类药不能单独用于甲亢内科治疗。
第10页/共19页
㈢ 作用特点
第14页/共19页
㈡ 临床应用
第二节
• 硫脲类 • 大剂量碘剂 • 放射性碘 • β受体阻断药
抗甲状腺药
第1页/共19页
一、硫脲类
硫氧嘧啶类:甲硫氧嘧啶(MTU) 丙硫氧嘧啶(PTU)
咪唑类: 甲巯咪唑 (他巴唑) 卡比马唑 (甲亢平)
第2页/共19页
㈠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1.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 抑制过氧化物酶,抑制酪氨酸的碘化和偶联反应, 对已经生成的T4无作用,疗效需2 ~ 3周起效。 2.抑制T4转化为T3 丙硫氧嘧啶能抑制外周组织内T4转化为T3 。 3. 免疫抑制作用 使血中TSI(甲状腺刺激性免疫球蛋白)含量下降。 4.减弱由β受体介导的糖代谢活动 β肾上腺素受体数目减少,cAMP活性下降。
• 一般反应:咽喉刺激,唾液增多等。 • 诱发甲状腺功能紊乱:诱发甲亢或者甲低及甲状腺肿大,不长期用 。 • 可通过胎盘或乳汁,孕妇及乳母慎用。
第13页/共19页
三、放射性碘
131I、125I、123I等 ㈠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β射线:99%,射程2mm,只限于实质细胞内 γ射线:1%,判断甲状腺摄碘功能、甲状腺腺体定位
㈠ 作用机制
大剂量: ①抑制合成:抑制过氧化物酶 ②抑制释放: 抑制GSH还原酶,降低TG对蛋白水 解酶的敏感性。
第9页/共19页
㈡ 碘的脱逸
连续应用发生脱逸→I–摄取↓→胞内I–浓度↓。从而失去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效应 →甲亢复发或加剧。
该类药不能单独用于甲亢内科治疗。
第10页/共19页
㈢ 作用特点
第14页/共19页
㈡ 临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可予糖皮质激素及外源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1.Ann Itern Med,1983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粒细胞缺乏
立即停用抗甲状腺药物 禁止使用其他抗甲状腺药物 采取无菌隔离措施 广谱抗生素 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5mg/kg•d或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 子3-10μg/kg•d 白细胞恢复正常后即停用 可使用糖皮质激素
发生过敏反应的处理
• MMI的副作用是剂量依懒性的 • 发生轻度皮疹、皮肤瘙痒等药疹时,通常不需立 即停药,减少MMI的剂量,加用抗组胺药 • 出现全身性皮疹或剥脱性皮炎时则须立即停药, 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
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肝损害
多数学者倾向PTU较MMI易引起肝损害 MMI引起的肝损多与药物剂量有关,PTU与药物剂量无关 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多见于女性 可发生在用药的各种阶段,多见与用药后的3个月内 PTU引起的肝损害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MMI主要为胆 红素升高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粒细胞缺乏
ATD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的机制主要与药物对骨髓的毒性作用 和免疫机制有关 国外有报道MMI的副作用与剂量有关,而PTU则没有明显的 剂量相关性 Cooper等报道ATD所致粒细胞缺乏症,40岁以上的发生率为 40岁以下的6.4倍1(也有报道没有显著差异)
粒细胞缺乏症发生后,不宜再换用另一种ATD药,因两种药 物常有交叉反应
PPT内容可自行编辑
抗甲状腺药物的不良反应 及处理方法
主讲:XX XX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
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 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 - 孙思邈
PPT内容可自行编辑
开始上课!
容
抗甲状腺药物的概述 抗甲状腺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甲状腺药物的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肝损害 血液系统反应 其他:IAS、肌肉损伤等
抗甲状腺药物的概述
抗甲状腺药物(ATD)是我国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 症,尤其是Graves病的首选的治疗手段 适应症:
病情轻 甲状腺轻中度肿大 年龄在20岁以下 妊娠甲亢 年老体弱或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甲状腺术前准备或术后复发又不适宜用碘131治疗者 碘131治疗的辅助措施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血管炎
抗甲亢药相关性小血管炎发病情况: 北大医院资料2:ANCA IIF(免疫荧光法)阳性 PTU组 14/62(22.6%)(文献19.2-64%) 初发未治 1/34(2.9%)(文献0-6.7%) MMI组 0/77(文献0-3.4%) 表现: 症状:发热、关节痛>50%,皮疹、肌肉痛、肺受累 >30% 实验室检查:血尿、贫血、血沉↑>60%,蛋白尿、免 疫球蛋白↑>50%
刘超《抗甲状腺药物不良反应的再认识》,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血管炎
多数患者无临床表现,仅部分呈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 症状:发热、肌肉关节疼痛、肺和肾损害、多见于中青年 女性 处理: 停药后多可恢复 少数重症需大剂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建议: 有条件者在PTU治疗前测定ANCA抗体 并在治疗过程中监测尿常规及ANCA抗体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
发生白细胞减少(<4.0×109/L),通常不需要停药, 减少ATD剂量,加用一般升白细胞药物,如利血
生、维生素B4等
药物性白细胞减少的判断:注意甲亢在病情还
未被控制时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用药前常规检
查白细胞数目作为对照。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粒细胞缺乏
粒细胞缺乏症
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0.5×109/L 发生率约为0.3%-0.6% 典型表现:发热、咽痛、可有口腔溃疡,肺部、皮肤肛周、阑尾感染症状 或败血症,部分无任何感染症状及体征 粒细胞缺乏危及生命,通常发生在最初大剂量治疗的2-3个月内及再次用药 的1-2个月内,也可发生在服药的任何时间 预防:在治疗早期应每周查白细胞一次,若白细胞少于2.5×109/L,中性粒 细胞<1.0×109/L应考虑停药 告知: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咽痛、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检 查
2.郭晓蕙《抗甲状腺药物引起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血管炎的临床分析》,中华医 学杂志
ATD引起小血管炎临床诊断
非特异症状:发热、乏力及体重下降等 关节痛、肌肉痛 皮肤损害:皮疹、皮肤溃疡 五官损害:口腔溃疡、巩膜炎、耳鸣耳聋、鼻炎、 单神经炎 当应用PTU/MMI后出现以上5条中任意3条,或仅累 及肺脏表现为咯血、呼衰;或仅累及肾脏表现为血 尿、蛋白尿及肾功能受损,可诊断患者出现ANCA相 关小血管炎的临床表现
肝损害的处理
药物性肝损害通常运用排除法,用药与肝损害的时序性 进行诊断
亚临床肝损害不需停药,可减少剂量继续治疗,但要密
切观察肝功能情况,并予保肝药物治疗 严重肝损害,立即停药,并予保肝药物治疗,停药后多 数病人肝功能有望恢复,少数病人可能由于停药太晚或 肝损过重,停药后病情仍持续进展,最终死于肝衰竭
丙硫氧嘧啶(PTU)起效较快,还能抑制周围组织内T4脱碘生成T3 长期应用→血清T3、T4↓↓→TSH↑→腺体和血管增生→压迫症状
抗甲状腺药物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皮疹瘙痒常见 剥脱性皮炎罕见 严重 肝损害 亚临床肝损害常见 黄疸和中毒性肝炎罕见 严重 血液系统反应 白细胞减少常见 粒细胞缺乏最严重 ANCA相关性血管炎 其他:IAS、肌肉损伤等
ATD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咪唑类:甲巯咪唑(MMI)(他巴唑、赛治);卡比马唑 (甲亢平) --硫氧嘧啶类: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PTU)
作用机制:
抑制T3、T4的合成 抑制过氧化物酶对酪氨酸的碘化及缩合(对已合成的T3、T4无影响)
不影响释放:不拮抗T3、T4的作用
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肝损害
亚临床肝损害:较常见,发生率约30%,无相应症状,仅有肝 功能异常(ALT<正常上限的3倍,持续时间短) 显著肝损害:
--发生率低,约为0.5~1%
--常有相应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右上腹痛、黄疸等 --肝功能持续明显异常,多为进行性加重 --肝穿刺病理可有汇管区不同程度肝细胞坏死、肝内淤胆, 严重者可有大片坏死
1.Ann Itern Med,1983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粒细胞缺乏
立即停用抗甲状腺药物 禁止使用其他抗甲状腺药物 采取无菌隔离措施 广谱抗生素 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5mg/kg•d或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 子3-10μg/kg•d 白细胞恢复正常后即停用 可使用糖皮质激素
发生过敏反应的处理
• MMI的副作用是剂量依懒性的 • 发生轻度皮疹、皮肤瘙痒等药疹时,通常不需立 即停药,减少MMI的剂量,加用抗组胺药 • 出现全身性皮疹或剥脱性皮炎时则须立即停药, 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
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肝损害
多数学者倾向PTU较MMI易引起肝损害 MMI引起的肝损多与药物剂量有关,PTU与药物剂量无关 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多见于女性 可发生在用药的各种阶段,多见与用药后的3个月内 PTU引起的肝损害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MMI主要为胆 红素升高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粒细胞缺乏
ATD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的机制主要与药物对骨髓的毒性作用 和免疫机制有关 国外有报道MMI的副作用与剂量有关,而PTU则没有明显的 剂量相关性 Cooper等报道ATD所致粒细胞缺乏症,40岁以上的发生率为 40岁以下的6.4倍1(也有报道没有显著差异)
粒细胞缺乏症发生后,不宜再换用另一种ATD药,因两种药 物常有交叉反应
PPT内容可自行编辑
抗甲状腺药物的不良反应 及处理方法
主讲:XX XX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
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 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 - 孙思邈
PPT内容可自行编辑
开始上课!
容
抗甲状腺药物的概述 抗甲状腺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甲状腺药物的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肝损害 血液系统反应 其他:IAS、肌肉损伤等
抗甲状腺药物的概述
抗甲状腺药物(ATD)是我国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 症,尤其是Graves病的首选的治疗手段 适应症:
病情轻 甲状腺轻中度肿大 年龄在20岁以下 妊娠甲亢 年老体弱或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甲状腺术前准备或术后复发又不适宜用碘131治疗者 碘131治疗的辅助措施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血管炎
抗甲亢药相关性小血管炎发病情况: 北大医院资料2:ANCA IIF(免疫荧光法)阳性 PTU组 14/62(22.6%)(文献19.2-64%) 初发未治 1/34(2.9%)(文献0-6.7%) MMI组 0/77(文献0-3.4%) 表现: 症状:发热、关节痛>50%,皮疹、肌肉痛、肺受累 >30% 实验室检查:血尿、贫血、血沉↑>60%,蛋白尿、免 疫球蛋白↑>50%
刘超《抗甲状腺药物不良反应的再认识》,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血管炎
多数患者无临床表现,仅部分呈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 症状:发热、肌肉关节疼痛、肺和肾损害、多见于中青年 女性 处理: 停药后多可恢复 少数重症需大剂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建议: 有条件者在PTU治疗前测定ANCA抗体 并在治疗过程中监测尿常规及ANCA抗体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
发生白细胞减少(<4.0×109/L),通常不需要停药, 减少ATD剂量,加用一般升白细胞药物,如利血
生、维生素B4等
药物性白细胞减少的判断:注意甲亢在病情还
未被控制时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用药前常规检
查白细胞数目作为对照。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粒细胞缺乏
粒细胞缺乏症
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0.5×109/L 发生率约为0.3%-0.6% 典型表现:发热、咽痛、可有口腔溃疡,肺部、皮肤肛周、阑尾感染症状 或败血症,部分无任何感染症状及体征 粒细胞缺乏危及生命,通常发生在最初大剂量治疗的2-3个月内及再次用药 的1-2个月内,也可发生在服药的任何时间 预防:在治疗早期应每周查白细胞一次,若白细胞少于2.5×109/L,中性粒 细胞<1.0×109/L应考虑停药 告知: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咽痛、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检 查
2.郭晓蕙《抗甲状腺药物引起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血管炎的临床分析》,中华医 学杂志
ATD引起小血管炎临床诊断
非特异症状:发热、乏力及体重下降等 关节痛、肌肉痛 皮肤损害:皮疹、皮肤溃疡 五官损害:口腔溃疡、巩膜炎、耳鸣耳聋、鼻炎、 单神经炎 当应用PTU/MMI后出现以上5条中任意3条,或仅累 及肺脏表现为咯血、呼衰;或仅累及肾脏表现为血 尿、蛋白尿及肾功能受损,可诊断患者出现ANCA相 关小血管炎的临床表现
肝损害的处理
药物性肝损害通常运用排除法,用药与肝损害的时序性 进行诊断
亚临床肝损害不需停药,可减少剂量继续治疗,但要密
切观察肝功能情况,并予保肝药物治疗 严重肝损害,立即停药,并予保肝药物治疗,停药后多 数病人肝功能有望恢复,少数病人可能由于停药太晚或 肝损过重,停药后病情仍持续进展,最终死于肝衰竭
丙硫氧嘧啶(PTU)起效较快,还能抑制周围组织内T4脱碘生成T3 长期应用→血清T3、T4↓↓→TSH↑→腺体和血管增生→压迫症状
抗甲状腺药物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皮疹瘙痒常见 剥脱性皮炎罕见 严重 肝损害 亚临床肝损害常见 黄疸和中毒性肝炎罕见 严重 血液系统反应 白细胞减少常见 粒细胞缺乏最严重 ANCA相关性血管炎 其他:IAS、肌肉损伤等
ATD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咪唑类:甲巯咪唑(MMI)(他巴唑、赛治);卡比马唑 (甲亢平) --硫氧嘧啶类: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PTU)
作用机制:
抑制T3、T4的合成 抑制过氧化物酶对酪氨酸的碘化及缩合(对已合成的T3、T4无影响)
不影响释放:不拮抗T3、T4的作用
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肝损害
亚临床肝损害:较常见,发生率约30%,无相应症状,仅有肝 功能异常(ALT<正常上限的3倍,持续时间短) 显著肝损害:
--发生率低,约为0.5~1%
--常有相应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右上腹痛、黄疸等 --肝功能持续明显异常,多为进行性加重 --肝穿刺病理可有汇管区不同程度肝细胞坏死、肝内淤胆, 严重者可有大片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