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音乐美
古代诗词的韵律与音乐美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 特点,强调事物的本质属性
意象与象征
象征:用具体事物代表 抽象概念,使诗歌寓意 深刻,引发读者思考
意象:通过具体形象表 现抽象情感,增强诗歌 的意境和感染力
比喻:用相似事物比喻 本体,使诗歌形象生动,
易于理解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 以人类特征,使诗歌更
加生动有趣
意境的营造
诗词的旋律
诗词的节奏感:通过平仄、韵脚等元素,使诗词具有节奏感。 诗词的音韵:通过押韵、谐音等手法,使诗词具有音韵美。 诗词的旋律:将诗词与音乐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旋律。 诗词的吟唱:古代诗词常常被吟唱,通过吟唱的方式更能体现其音乐美。
诗词的节奏
节奏类型:古诗词中 常见的节奏类型有五 言、七言、绝句等, 每种节奏类型都有其 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稻壳学院
古代诗词的韵 律与音乐美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古 代 诗 词 的 韵 律 02 古 代 诗 词 的 音 乐 美 03 古 代 诗 词 的 创 作 技 巧 04 古 代 诗 词 的 鉴 赏 与 评 价 05 古 代 诗 词 的 影 响 与 传 承
01
古代诗词的韵律
章节副标题
平仄与韵脚
声调与音韵:如 何产生音乐美感
意境与氛围:通 过诗词传达出的 和谐氛围
语言与音乐:古 代诗词的音乐性 表现
03
古代诗词的创作技巧
章节副标题
修辞手法
比喻:通过相似事物的比较, 突出事物的特点
排比: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或 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 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和 动作,使描绘更加生动形象
诗歌的形式

诗歌的形式一、诗歌的艺术特征有哪些?诗歌是一咱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借助丰富的想像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咏叹的文学体裁。
它是深缅的思想和饱满的感情,在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交融在一起而显现出来的一咱精练而富于感染力的艺术。
一、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小说、寓言和童话主要通过人物或动物和故事情节来再现生活的;散文主要是借助一定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来再现生活;戏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矛盾冲突、语言和旁白来再现生活的。
而诗歌则是主要通过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的。
因此可以说,抒情性是诗歌的语言艺术。
有人把抒情性称为诗歌的灵魂。
诗歌的抒情性,是指诗歌不但用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是通过抒情的方式来打动和教育读者。
郭沫若说过一句话:“诗的本职专在抒情。
”抒情性构成了诗歌的艺术生命,离开抒情性谈诗歌是没意义的,因为抛开抒情谈诗歌,诗歌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价值。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反映了三千年前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用来抒情的。
我们不能超越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但能超越心理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而这种超越就是要通过诗歌里面的抒情来完成。
现在我们不能经历杜甫诗人所处的战乱社会人们的疾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抒情情感去感受。
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巧妙地传达了作者与朋友依依不舍、叹息流泪,说着相聚时的欢乐,分别的无奈,别后会有的思念的思想感情。
也许现在分别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我们不但交通方便,联系也方便,只要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E-mil e就可以联系上对方,甚至可以通过视频看见对方那熟悉的面孔,但是当时交通不便,今次分别不知何年何日才能重逢,生离也就是死别。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代诗歌中的音乐美与韵律感

古代诗歌中的音乐美与韵律感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其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其独特的音乐美和韵律感。
古代诗人通过巧妙运用语言的节奏和音韵来塑造诗歌的音乐性,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代诗歌中的音乐美与韵律感,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形式。
一、音律之美古代诗歌中的音律之美是指其音节的组织和排列方式,在朗朗诵读中产生一种韵味悠远的美感。
在古代,诗歌的朗诵多以吟唱的形式呈现,音律之美对于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音律之美体现在句子的起伏有致上。
古代诗歌中的语言特点是“叠韵”和“平仄”的运用。
叠韵即同一句子或同一篇诗中出现相同的韵母,使诗歌听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而平仄则指古代诗歌中的音调,分为平声和仄声。
平声指声调平缓的韵脚,仄声则指声调高亢的韵脚。
通过合理运用平仄,使诗歌的音乐感更加鲜明,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的起伏变化和平仄的运用,使诗句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美。
其次,音律之美还体现在诗句的长短节奏上。
古代诗歌通常采用五言或七言的格律,这种规定的字数限制使得诗句的节奏更加平衡。
五言绝句的字数限制为20个字,七言绝句的字数限制为28个字,因此诗句中的字数分配更加紧凑,通过字数的有机组合,使诗句的节奏感更加突出,呈现出一种韵律美。
例如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中每句都严格控制在五言绝句的字数限制内,使整首诗显得紧凑而有力,仿佛一段音乐乐章,引人入胜。
二、韵律感的表现古代诗歌中的韵律感是指运用韵脚和押韵手法,使诗歌具有一种节奏鲜明的美感。
韵律感既体现在诗句层面上,也体现在整篇诗歌的结构上。
首先,在诗歌句子层面上,韵律感通过韵脚的运用达到。
韵脚是指诗句中末尾的音节,在古代诗歌中通常采用押韵的手法,使同一韵脚出现在不同诗句中,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味。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摘要】古诗词朗诵是一门需要技巧和艺术表现的领域,其魅力在于将诗歌的音乐美与文字美完美结合。
在朗诵过程中,表现力、声音的表达与情感传达、节奏与韵律的掌握、吐字清晰与声音谐美以及情感的真实表达是关键要素。
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准确的节奏掌握,朗诵者能够展现出诗歌的音乐美,并引发观众的共鸣。
声音的表达和情感的传达是朗诵中至关重要的部分,需要朗诵者深入理解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并将其通过声音巧妙地传递出去。
吐字清晰与声音谐美也是提升朗诵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清晰地表达每个字音才能让观众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感。
古诗词朗诵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一种将音乐美与文字美完美结合的表达方式,展现出诗歌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引言:诗歌的音乐美、古诗词朗诵技巧探究正文:古诗词朗诵的表现力、声音的表达与情感的传达、节奏与韵律的掌握、吐字清晰与声音谐美、情感的真实表达结论:古诗词朗诵的魅力、音乐美与文字美的完美结合1. 引言1.1 诗歌的音乐美诗歌是一种充满音乐美的文学形式,它通过优美的语言、优雅的节奏和韵律来打动人们的心灵。
诗歌之所以具有音乐美,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声音美学,能够在朗诵或朗读时带给听者愉悦的感受。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诗歌音乐美的典范,它融合了中华古典音乐的传统和人们对自然、情感的感悟,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在的音乐魅力。
古诗词朗诵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心灵感悟的传达,它通过声音的表达和情感的传达,将文字的意蕴和美感传递给听者。
在现代社会,古诗词朗诵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对音乐美的探索和表现,它将音乐与诗歌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学,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愉悦和震撼。
在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时,不可忽视其中的音乐美元素,只有深入理解诗歌的音乐美,才能更好地展现古诗词的魅力和韵味。
1.2 古诗词朗诵技巧探究古诗词朗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其独特的音乐美让人沉醉其中。
林徽因的诗歌三美

林徽因的诗歌三美
林徽因的诗歌三美主要体现在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三个方面。
这种美感的呈现,既源于林徽因个人的才情和审美追求,也与其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1.音乐美:林徽因的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高的音
乐性。
她善于运用押韵、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在语言表达上既有韵律感,又有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2.绘画美:林徽因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这些意象和比喻
往往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绘画性。
她善于运用色彩、光影、构图等绘画元素,将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给人以美的感受。
3.建筑美:林徽因作为一名建筑师,其诗歌中自然融入了建筑学的元素,使得诗
歌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感。
她的诗歌在布局上讲究对称、均衡和层次,同时在语言表达上也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给人以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美感。
总之,林徽因的诗歌三美体现了她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审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她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
浅谈古诗词的音乐美

浅谈古诗词的音乐美【摘要】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
一切民族最原始的诗,都是以歌的形式出现的。
在萌芽时期,诗歌、舞蹈、音乐三种艺术形式是合一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作为有意识的艺术创作,达到正式的所谓诗,便是舞的取消,这样就变成了纯粹的歌。
在歌中,诗是音乐的内容,音乐是诗的形式。
在古代,诗即是歌,歌即是诗。
本文选取了诗歌音乐性的这个特点,从诗歌音乐性历史发展进行回顾,剖析了诗歌音乐美的特点,最后总结出有了音乐美的诗歌才能继续受到人们的喜欢,更加繁荣地传唱下去。
【关键词】诗歌音乐音乐美【正文】从古至今,诗词的音乐性和文学性就被人们看做是它的两种基本属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诗词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改变,有些人提出了诗词的音乐性是否能够与文学性并驾齐驱,音乐性是不是成为文学发挥的羁绊这个问题。
不管如何争论,我们很肯定的说,诗词是具备音乐性的,因此,词才可以通音律、被歌唱,且绵延不绝。
查阅了词典里面对古代诗词的定义,所谓诗词,是指主要以唐诗和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歌的美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一般人来说,哪些美是他们的鉴赏能力能够达到的层次?哪些美他们不是“被告知”而是能够“被唤起”“感受到”的呢?这里我来谈谈诗词最为明显最易被感知的美感——音乐美。
关于诗歌的基本特点

关于诗歌的基本特点诗歌是一种语言凝练而形象,结构自由而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饱含联想与想象,高度集中与概括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诗歌的基本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的基本特点一,生活美对生活高度的提炼、集中、概括;二,思想美饱含深切的思想感情三,意境美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力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四,语言美文字色彩鲜活、语言节奏分明;五,音乐美韵律和协。
我国的诗歌发展经历了“原始歌谣→先秦诗歌(《诗经》《楚辞》)→两汉诗歌(汉赋、汉乐府诗、古诗十九首)→魏晋诗歌(建安诗歌、两晋诗歌)→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上下五千年,我们的历史上涌现了无数优美的诗篇。
她们如同一粒粒金珠宝玉串成了中华文明的“皇冠”。
以下我们按照我国诗词发展的历程来一起学习和探索我们华夏的诗词之美。
诗词的语言有其特点和要求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对于诗词作者来说,除了上述功能以外,语言还是用来塑造诗词艺术形象的工具,也实通诗词作者和读者思想感情的媒介。
唐代诗人刘禹锡说:“心之精微,发而为文;文之神妙,咏而为诗。
”清代诗论家吴乔在《答万季野诗问》文章中说:“意喻(比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
”他形象地把文章比作米做成的饭,而把诗则比作米酿成的酒,恰到好处地说明了诗词与文章的区别。
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
有意思强调了诗词比文章更加浓缩,味道更加浓郁,语言理所当然的要更加精美。
正如明代诗人谢茂秦所说:“凡作近体,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朝霞散绮,讲之异茧操丝。
”强调了写作诗词必须要有精美的语言。
一、关于诗词的语言要求诗词是一种高雅的艺术。
其高雅并不在于它如何如何的深奥难懂,而在于它有不同于一般文章的意境、韵味以及情真意切的感人魅力。
它的语言越是自然流畅、通俗易懂,就越能获得其本身所具有的高雅艺术的社会效应。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描绘音乐之美的经典诗篇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描绘音乐之美的经典诗篇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绘音乐之美的经典诗篇,全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箜篌的音乐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赏析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的精美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山上的白云都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被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是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得就像昆仑山的美玉被击碎,凤凰在鸣叫;时而又像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清冷的乐声让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帝王的心弦也被乐声打动。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引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看见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中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潭中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2、注释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的音乐美
张文春赵姜玲
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
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
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绝、词、散曲,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对于音乐美的追求与进步的足迹。
历代文论对此也不乏探索与灼见。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清人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说“积字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当代诗人郭小川的观点更为清晰,他认为:“诗是最有音乐性的艺术,因为诗是以抒情为特征的,而音乐性这个因素是有助于抒情的。
”可见,音乐美不仅是诗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对抒情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那么,具体而言,诗歌的音乐由哪些因素构成,又表现在哪方面呢?本文试就此进行论述与探讨。
一。
节奏美
节奏是形成音乐美感的重要因素,它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达到协调,散漫趋向集中,因此说节奏本身就具有非常动人的魅力。
而诗歌的节奏美不仅仅表现于节奏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对内容表现上,这一形式就成为“起赋”与定性作用的统一,使抒情性与音乐性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诗歌的节奏主要是由如下因素构成的:
其一押韵。
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的韵脚字就形成韵脚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织为一个整体,押韵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而且韵脚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配上韵,形成的节奏感就更加强烈。
押韵同时体现了一种“多样的统一”的美学原则,本身就具有和谐的音乐美感,押韵是形成诗歌音乐美的最为重要和突出的因素。
其二句内节拍。
从意义上、组合关系上看,音节组合成语素,语素和语素组合成词,词和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意义整体,叫做意群。
意群可大可小,在较大的意群里,还可以按照疏密不同的意义关系和结构层次再划分更小一些的意义整体,叫做节拍群。
在诗歌中常把一个节拍群称作一个音步,亦称之为音组、顿,我们所说的句内节拍即诗句
的停顿。
诗句中的音节并不是孤立的,其表意的组合必然形成顿,一般是两个两个的组合在一起形成顿。
诗歌具有四个特性,即抒情性、形象性、凝练性、音乐性,而语言是否凝练,是否具有音乐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句内节奏是否鲜明,许多诗读来觉得很散漫,不大像诗,句内节奏不明显便是一个主要原因。
二。
音调美
一首乐曲由各种声音组成,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不同风格的音调。
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也就构成了诗的音调。
声音的组合受审美规律的支配,音乐中有协和音与不协和音,诗歌的音调也有和谐与不和谐之分。
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其基本规律就是多样的统一,平板、单调、呆滞的东西是不讨人喜欢的。
只有七色错呈,五音协奏,才符合人类的审美要求。
《国语。
郑语》也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就多样而言,汉语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加之四声、轻声、儿化,所形成的音节组合可谓多矣。
就统一而论,多样的统一包括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统一,谓之对比;一种是非对立因素互相联系的统一,形成不太显著的变化,谓之调和。
古典诗歌的抑扬顿挫,这便是典型的对立统一,而古今诗歌的押韵,
以及双声、叠韵、联绵、叠音便是非对立因素的统一。
《文心雕龙·声律篇》提出有“同音相应,异音相从”。
“同音相应”是求整齐,“异音相从”是求变化。
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整齐,抑与扬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即形成和谐的音调。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叠韵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
”其实,他对于铿锵、婉转、荡漾、促节细微区别的论述未必尽然,但双声、叠韵的音乐效果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叠音词的效果也是一样的。
它们的音乐效果可以这样概括:即在一连串声音不同的字中,出现了声韵部分相同或完全相同的两个邻近的字,从而强调了某一声音以及由此声音所表达的情绪,使铿锵的越发铿锵,婉转的益见婉转,荡漾的更加荡漾,促节的尤为促节。
可以这样说,刘勰是从一般的角度论述的,而李重华、王国维则是从特殊的角度论述的,但无论如何,可以看到除押韵和句内节拍之外,音调美同样是诗歌音乐美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三。
结构的音乐美
诗歌的音乐美还突出地表现在结构上。
诗歌在结构上或复沓、或整齐、或对称等,因而也产生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强烈的音乐美感。
这种结构的
特点及规律也就形成了一种“大节奏”,如果将整首诗歌想象为一句,那么这种大节奏即相当于诗句内部的节拍,缺乏这种大节奏,诗歌整体的音乐美感就要逊色多了。
正因如此,我国古典诗歌才在结构形式上严苛始终,操守不改。
追溯我国诗歌史,律诗、绝句,在结构形式上严谨划一,句式整齐,言数相同,而且每一联内上句与下句的句子结构也基本相同,体现了一种规律与重复。
词、散曲,套数虽然变中求异,突破了律绝划一的句式,一节之内有长短之别,但节与节之间也以上一节的句子与下一节的句子分别相应的对称形成整齐的结构美,虽不能完全等同于复沓的章法,但只从音节的数目上来看,也是一种结构形式上的复沓。
新诗流化为自由诗与格律诗。
自由诗偏重于依靠句内节拍形成音乐美特色,虽然突破了格律的樊篱,不为严谨的格律形式所囿,对创作是富于积极意义的解放;但从欣赏角度看,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诗歌的音乐美,是一大缺憾,可谓有得有失。
新体格律诗是对旧体格律诗的批判继承,既抛弃了旧体诗的程式化的格律要求,又发扬了格律优美的特点,呈现出更为繁盛而极富生机的、自由灵活的格律样式,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艾青的《盼望》借鉴了词律句子的流对,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首尾反复、中间排比,所有这些均无可辩驳地说明诗歌的结构形式也是诗歌格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诗歌音乐美的一
个重要的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新体格律诗而言,更富于锤炼及欣赏意义。
四。
声情美
美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单从形式角度论述诗歌的音乐美是偏颇、低级的,诗歌以抒情为主要特征,抒情性是诗歌的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声情并茂、相得益彰才是诗歌音乐的最高境界。
诗歌的音乐美并不完全表现在形式上、声音的组合效果上,还取决于声和情的和谐;就像作曲时要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选择和变换节奏、调式一样,诗歌的创作和欣赏,也应从表达情感和安排组织字词的声音两方面出发,只有声情和谐、声情并茂,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完善的。
这诚如亚里斯多德所言“语言表现了情绪和性格,而又切题,那么你的语言才是妥贴恰当的。
”
下面引袁行霈先生对崔颢的《黄鹤楼》的分析示例作一说明。
崔颢的《黄鹤楼》被评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从声情来看,诗人登楼远眺引起怀古思乡之情,“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将前面的怀古很自然地过渡到后面的思乡。
望了汉阳树,望了鹦鹦洲,再往北望去就是诗人的家乡汴州了。
但乡关是望不见的,所见只是烟波浩淼而已。
末句“烟波江上使人愁”,既是思乡之愁,又是怀古之愁,客游他乡的寂寞与流光易逝的惆怅交融在一起,诗的感情不是停滞于一点,而是由
古及今、由此及彼地流动着,或者说是从黄鹤楼这个点向外辐射开去,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乡关的思念。
感情悠悠,云水悠悠,所押的韵“楼、悠、洲、愁”读起来也徐缓而悠长。
前四句中“黄鹤”竟重复出现了三次:“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人打破了津诗平仄的格律,放弃了平仄协调的音乐美,却取得另一种回肠荡气的音乐效果。
“黄鹤”这个双声词的连续出现,造成一种新的节奏感,恰当地表现了因登黄鹤楼而产生的思古幽情,声情配合上确不失“第一”之誉。
《作文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