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音乐美

再别康桥音乐美

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诗的:①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③回环复沓。

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建筑美。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的建筑美。

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飘逸可人的潇洒,兴奋热烈的眷恋,清新如画的别离,旖旎迷人的风光,是《再别康桥》传递给读者的美感。

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

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

充满生机的"金柳""青荇"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天上虹""星辉斑斓"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轻轻的招手"中定格为永恒。

论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在诗歌欣赏与教学中的运用

论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在诗歌欣赏与教学中的运用

水井水饮处 , 皆能歌柳词” 。古代如此 , 现代亦 如此 , 我国 以闻一 多、 徐志摩
这首诗歌的首章“ 轻轻的我 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 的招手”, 末
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 , 也很重视现代 诗歌 的音乐美。诗歌 的音 乐美是 章“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 的来” 重章叠 句, 构成 了诗 歌的主旋 律。这
3 / 4 X x × l x. X
轻 轻 的
I x x x I墨墨 x x
芷 如 我 轻 轻 地 来
我 走 了 ,
x _ xX x J x x — t x x 一 『 × x X J × 一 X “
我 轻 轻 地 招 手. 作 剐 西 天 的 云 彩。
中 国 古代 称 不 合 乐 的 为 “ 诗 ”, 合乐 的称 为 “ 歌” , 现 代 才统 称为 “ 诗 的一 潭 / 不是清泉 , 是 天 上 的 虹/ 揉 碎 在 浮 藻 间/ 沉淀 着彩虹似 的梦。寻梦? 向青 草 更 青 处 漫 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 星 辉 斑 斓 里 放 歌 。 但 我 歌” 。“ 诗” 与“ 歌” 自古就是水 乳交融 , 不分 彼此 的, “ 诗” 即“ 歌”, “ 歌” 即 撑一 支长 篙 /
氛, 传达不同的情感 。例如舒婷的《 致橡树 》, 诗歌 中的“ 你、 己、 曲、 仪、 雨、
起、 里、 意、 戟、 离、 息、 依、 里、 躯、 地” 的韵脚为 “ I ” 或“ d ” , 读音相似 , 发 音 显 得绵长、 细腻 、 清脆 , 恰 到 好 处 地 表 达 出 女 性特 有 的 柔 和 细 腻 的情 感 。 一 般 来说 , 抒 发 高 亢激 昂感 情 的诗 歌 , 常 常 使 用 响 亮 的 阳韵 ( 带鼻 音 的 韵 母 ) , 这 种 韵母 洪 厚 响 亮 ; 抒发优美 、 细腻 , 或悲怆 、 凄 楚 的情 感 的 诗 歌 , 多用 不 太 响

古代诗词的韵律与音乐美

古代诗词的韵律与音乐美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 特点,强调事物的本质属性
意象与象征
象征:用具体事物代表 抽象概念,使诗歌寓意 深刻,引发读者思考
意象:通过具体形象表 现抽象情感,增强诗歌 的意境和感染力
比喻:用相似事物比喻 本体,使诗歌形象生动,
易于理解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 以人类特征,使诗歌更
加生动有趣
意境的营造
诗词的旋律
诗词的节奏感:通过平仄、韵脚等元素,使诗词具有节奏感。 诗词的音韵:通过押韵、谐音等手法,使诗词具有音韵美。 诗词的旋律:将诗词与音乐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旋律。 诗词的吟唱:古代诗词常常被吟唱,通过吟唱的方式更能体现其音乐美。
诗词的节奏
节奏类型:古诗词中 常见的节奏类型有五 言、七言、绝句等, 每种节奏类型都有其 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稻壳学院
古代诗词的韵 律与音乐美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古 代 诗 词 的 韵 律 02 古 代 诗 词 的 音 乐 美 03 古 代 诗 词 的 创 作 技 巧 04 古 代 诗 词 的 鉴 赏 与 评 价 05 古 代 诗 词 的 影 响 与 传 承
01
古代诗词的韵律
章节副标题
平仄与韵脚
声调与音韵:如 何产生音乐美感
意境与氛围:通 过诗词传达出的 和谐氛围
语言与音乐:古 代诗词的音乐性 表现
03
古代诗词的创作技巧
章节副标题
修辞手法
比喻:通过相似事物的比较, 突出事物的特点
排比: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或 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 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和 动作,使描绘更加生动形象

品析《沁园春 雪》中的音乐美

品析《沁园春 雪》中的音乐美

品析《沁园春雪》中的音乐美押韵、平仄、节奏、叠字、叠词、叠韵、双声、排比等都可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而《沁园春?雪》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押韵、平仄、节奏上。

标签:语文;中学;课文;音乐;美感“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系列,从这个声音系列再生出意义。

”而文学与音乐的亲缘关系远不仅限于声音这一方面。

所谓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诗歌原本是用来吟唱的,它既有声韵,也有律,所以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合辙押韵,有一种动人心弦的声韵美。

押韵、平仄、节奏、叠字、叠词、叠韵、双声、排比等都可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沁园春·雪》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押韵、平仄、节奏上。

1.押韵。

一首词,它本身就有押韵的详细要求,作为“沁园春”这个词牌,要求一韵到底,这就加强了诗歌的线脉和声律。

而且上片是四个平韵:“飘、滔、高、娆”,下片是五个平韵:“娇、腰、骚、雕、朝”,同一韵母有规律的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由它贯穿起来。

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加上押韵,读起来便有了回环之美,余音绕梁之趣。

2.平仄。

不同的词牌名所规定的平仄各不相同,但都有严格规定。

看词对平仄的严格要求,便可知其对诗歌音乐美的重要作用。

诗词的平仄这样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可以使音调和谐而有变化,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高低不同,错落有致。

朗读起来,如雨打芭蕉,让人感受到一种清脆悦耳、抑扬顿挫之美,收到和谐的音乐效果。

所以,在读中体会诗词平仄带来的音乐美感,其实真是一种享受。

3.节奏。

节奏,是诗歌语言获取音乐美的一个主要手段。

诗的节奏,是指由于语音排列次序不同而形成的有规律的抑扬顿挫,主要由轻重高低的声音和一定时间内的间歇所形成。

而这节奏间的顿数也有一定的规律,每个顿数之间的时值相等,读起来就形成了节奏感。

但是诗的顿数的匀齐和声音的高低强弱都要与诗人的内在感情相一致,使我们可以从节奏上体会到诗人的感情。

古代诗歌中的音乐美与韵律感

古代诗歌中的音乐美与韵律感

古代诗歌中的音乐美与韵律感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其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其独特的音乐美和韵律感。

古代诗人通过巧妙运用语言的节奏和音韵来塑造诗歌的音乐性,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代诗歌中的音乐美与韵律感,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形式。

一、音律之美古代诗歌中的音律之美是指其音节的组织和排列方式,在朗朗诵读中产生一种韵味悠远的美感。

在古代,诗歌的朗诵多以吟唱的形式呈现,音律之美对于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音律之美体现在句子的起伏有致上。

古代诗歌中的语言特点是“叠韵”和“平仄”的运用。

叠韵即同一句子或同一篇诗中出现相同的韵母,使诗歌听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而平仄则指古代诗歌中的音调,分为平声和仄声。

平声指声调平缓的韵脚,仄声则指声调高亢的韵脚。

通过合理运用平仄,使诗歌的音乐感更加鲜明,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的起伏变化和平仄的运用,使诗句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美。

其次,音律之美还体现在诗句的长短节奏上。

古代诗歌通常采用五言或七言的格律,这种规定的字数限制使得诗句的节奏更加平衡。

五言绝句的字数限制为20个字,七言绝句的字数限制为28个字,因此诗句中的字数分配更加紧凑,通过字数的有机组合,使诗句的节奏感更加突出,呈现出一种韵律美。

例如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中每句都严格控制在五言绝句的字数限制内,使整首诗显得紧凑而有力,仿佛一段音乐乐章,引人入胜。

二、韵律感的表现古代诗歌中的韵律感是指运用韵脚和押韵手法,使诗歌具有一种节奏鲜明的美感。

韵律感既体现在诗句层面上,也体现在整篇诗歌的结构上。

首先,在诗歌句子层面上,韵律感通过韵脚的运用达到。

韵脚是指诗句中末尾的音节,在古代诗歌中通常采用押韵的手法,使同一韵脚出现在不同诗句中,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味。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诗词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们犹如音乐的旋律,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意象呈现,让人触动心灵深处的共鸣。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诗词的格律、韵脚、音乐演绎等方面探讨诗词与音乐的奇妙结合。

一、格律的音乐之美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格律规则。

格律的优美与音乐的和谐息息相关。

比如,《唐诗三百首》中的《静夜思》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呈现,五言绝句的格律规律严谨,字数适中,能够充分展现诗人的情感与意境。

这种规律的格律使诗词具备了一种节奏感,如同音乐中的节拍,让人在阅读时感受到思想的跃动和情感的洗礼,带来一种奇妙的听觉享受。

二、韵脚的音乐之美诗词的韵脚是诗句中出现的相同音韵结尾,也是诗词中的一种重要的韵律元素。

这种音韵的重复和呼应给诗词赋予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性。

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和“好了”两个词都有“了”字,这种音韵的呼应使诗句更加富有感染力,给人一种旋律般的美感。

这种韵脚的音乐之美不仅仅在于听觉上的享受,更是将情感与意境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三、音乐演绎的音乐之美诗词与音乐之美的结合并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格律和韵脚上,还可以通过音乐的演绎更加细腻地表达诗词中的意境。

比如,古筝演奏家可以通过演奏技巧与表情细腻地演绎出诗词中的意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词的内涵。

这种音乐演绎的音乐之美让人们在欣赏诗词时,既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情感的传递,又能够通过音乐的表达体验到更为丰富的美感。

总之,诗词的韵律与音乐的美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

诗词通过独特的格律和韵脚给人一种节奏感和音乐性;音乐演绎则可以更加细腻地表达诗词的意境,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诗词与音乐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也让中华文化的魅力得以传承与发扬。

让我们一同欣赏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

怎样欣赏诗歌

怎样欣赏诗歌

怎样欣赏诗歌顾名思义,欣赏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趣味。

当一支支动听的乐曲响起时,我们忍不住要欣赏一番;当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打开时,我们也会忍不住要欣赏,那么当一首首诗歌摆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又怎样去欣赏呢?现在我简单的谈谈我的欣赏诗歌方法:1、用“美”去欣赏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提出的三美诗歌评价标准,非常有价值。

三美就是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先看一下毛泽东同志的《答有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这首诗韵律整齐,如行云流水,充满了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人犹如仙宫,犹听仙乐。

从绘画的角度看,这又是一幅仙人下凡图,既有白云、波涛,又有翠绿,既有天仙女子,又有满天红霞,歌、情、景、色重重交织,真的是诗中有画,读后浮想联翩,令人叹为观止。

2、用“心”去赏析诗言志,很多诗歌讲的是自然,谈的是山水,其实都是诗人内心的感受、心灵的独白,用心赏诗往往能找到诗歌的思想和灵魂所在。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

于是,他就借写山水景物,借歌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忧闷苦恼。

因此,柳宗元陛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地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

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得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时分不开的。

诗歌艺术中的音乐性与韵律美

诗歌艺术中的音乐性与韵律美

诗歌艺术中的音乐性与韵律美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常常通过其独特的音乐性和韵律美来打动人心。

音乐性和韵律美是诗歌的灵魂,它们使诗歌得以超越字面意义,让读者沉浸在诗歌的世界中。

本文将探讨诗歌艺术中的音乐性与韵律美,并通过实例展示其影响。

首先,音乐性是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引发了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

就像音乐一样,诗歌通过节奏、音调和声音的起伏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有着明显的音乐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些琅琅上口的诗句,感觉就像是一首优美的旋律,使读者产生共鸣和共同的情感体验。

其次,韵律美是诗歌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韵律美通过诗句的押韵、节奏和重复等手法产生。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些押韵的诗句使整首诗歌更加优雅动人,使读者对其中的情感产生更深的共鸣。

此外,诗歌艺术中的音乐性和韵律美也间接影响着诗歌的表达和传达方式。

诗人通过音乐性和韵律美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使得诗歌中所包含的意义更加深刻和丰富。

例如,杨无咎的《游子吟》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些重复的词句和平仄押韵的手法,使诗歌中的离愁别绪更加深入人心,让读者体验到诗人心灵的共振。

此外,音乐性和韵律美也对诗歌的朗诵和表演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诗人适当运用音乐性和韵律美的元素时,诗歌不仅可以在纸上产生美感,更可以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带给读者更为直接和强烈的感受。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些诗句在朗诵时,音律优美,带有一种旋律感,使听者更加容易被打动和共鸣。

综上所述,音乐性与韵律美是诗歌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赋予诗歌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无论是通过音乐性的起伏和节奏感,还是通过押韵和重复的手法,它们都使诗歌更加优雅动人,打动读者的心灵。

同时,音乐性和韵律美也影响着诗歌的表达和传达方式,使诗歌所蕴含的意义更加深刻和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简析 3
“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 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天上虹” 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 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 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 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 (“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 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 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绘画美——
云彩、金柳、青荇、 水草、星辉、夏虫。
康桥的景物
轻轻挥别云彩 金柳 水草 浮藻
呼 应
星辉
夏虫 悄悄的走
5、撑篙漫溯寻梦图 1、挥手作别云彩图 6、黄昏夏虫沉默图
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 7、招手惜别云彩图
5感情达到高潮
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3更加欢喜和眷恋 2欢喜和眷恋
但我不能放歌, 软泥上的青荇,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夏虫也为我沉默, 在康河的柔波里,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建筑美—— 音乐美——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 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鉴 赏 要 点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
1、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
复沓。 2、语言清新流畅,不露雕琢痕迹。
3、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 动,如流水般自然淌出。
6情绪低落
1难舍难分
7难舍难分
5感情达到高潮
撑篙漫溯寻梦图
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榆阴浮藻清潭图
3更加欢喜和眷恋
青草水底招摇图
6情绪低落
黄昏夏虫沉默图
2欢喜和眷恋
河畔金柳倒影图
1难舍难分
挥手作别云彩图
7难舍难分
招手惜别云彩图
结构全解:
第一部分 (1)
轻轻的我走了
轻轻的我来了 轻轻的我招手 河畔上的金柳 泛舟康桥 离愁别绪 依恋母校 作别母校 生离愁
作品简析 2
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 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 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 诗哀而不伤的基调。接下去二、三、四节,直接 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 体感受和留恋。“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 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河,指流过剑桥大学的康河。徐志摩称: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 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英国· 伦敦
剑桥大学
我 敢 说 康 河 是 世 上 最 徐 美 志 的 摩 一 条 水
, !
______
徐志摩
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
别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省海宁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 《猛虎集》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追求“爱,自由和美”
河 畔( 青 荇( 揉 碎( 长 篙( 斑 斓(
作品简析 5
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 能吹起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 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 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 复杂感情。
作品简析 6
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 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 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 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 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 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 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 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 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再 别 康 桥
第二部分
(2-6)
软泥上的青荇
榆阴下的一潭
来寻梦
悄悄的我走了
第三部分 (7) 悄悄的我来了 悄悄离去 心忧伤
我挥一挥衣袖
诗作大意
这首诗的最大成就在于它的艺术美、意境 美。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 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在诗中,诗 人将自已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炼的诗 句中,溶化到一个个可以画得出的画 。 它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 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在 六七字间,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 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作品简析 1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 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 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 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 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 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 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 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 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
pàn xì ng róu gāo lán
) ) ) ) )
荡 漾( yàng ) 榆 阴( yú ) 浮 藻( zǎo ) 漫 溯( sù ) 笙 箫(shēng xiāo
)
轻轻的我走了, 那榆荫下的一潭, 正如我轻轻的来。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我轻轻地招手, 揉碎在浮藻间, 作别西天的云彩。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寻梦?撑一支船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3、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的主题。
4、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 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1921~1922年 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本诗作于1928年11月作者自英伦乘船 返国途中。由于这是作者旧地重游,重 访昔日进修、留下美好记忆的学府所 在地—康桥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 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 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 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 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 (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 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 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 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