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化课堂教学走进小学科学课
小学科学教学发展应走向生活化1

小学科学教学应走向生活化王益乡川口小学李艳琴目前,科学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
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科学教师以兼职为主,无法化解教学时间等带来的种种矛盾,导致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个人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策略:一、生活资源的开发我们充分开发现行教材中的合理因素,再结合儿童生活经验、网络资源对教材进行重组、改编,以再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深刻感受到科学的价值所在。
1、教材资源教材是最重要的教育教学的资源,我们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
在小学阶段教材教学内容只有充分挖掘才能显露其生活的实用价值。
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感性强,理性弱,而科学概念是他们学习的盲区,就像无根之本,无源之水,根本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我们教师除课前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内涵外,还选择适合儿童的生活资源,如:《少儿百科全书》等,让学生在一种通俗易懂的生活氛围中接受科学知识。
2、儿童自身资源杜威说过:“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这些话都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
关注儿童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我们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和迫切要求。
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科学课程的资源。
3、网络资源网络本身就是自然真切的再现情景,又是一个巨型资源库,比起我们课件和教材本身,它具有全方位的开放性,丰富多彩的资料动态、即时更新,它推出的往往是最前沿最流行的学习素材,涵盖了方方面面,为我们的选择提供了很大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资料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
走进生活,让科学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走进生活,让科学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摘要:生活是学生开启研究科学大门的钥匙,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构建科学高效课堂就要改进教学方法,生活化的科学课堂教学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之一。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教材处理导入探究课堂作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
可见,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生活是学生开启研究科学大门的钥匙,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生活化的科学课堂教学,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之一。
一、教材处理源于生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应该教教材。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如改一改教材所提供的范例,把教材中学生不熟悉或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对教例进行改编或替换,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时,实验的材料是食盐,我让学生多准备了洗衣粉这种材料。
这两种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学生了解搅拌及加热可以加快溶解速度以后,我引导他们一起回忆这样的生活场景:妈妈在洗衣服的时候,通常是用温水加入适量的洗衣粉,轻轻搅拌一下,看到大部分的洗衣粉都溶解了,才放入衣物浸泡,这样衣服也容易干净。
通过学习本节课,可以告诉妈妈原因,因为加热可加速溶解。
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会爱上神奇的科学,他们会深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蕴藏科学道理。
二、导入课堂联系生活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而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更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开展小学科学教学

教学研究•22【参考文献】[1] 李玉嫦.运用生活现象有效开展科学实验[J].科学咨询,2018,000(049).[2] 段忠云.自然现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引用[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000(005).[作者简介:张登,乐山市城北小学。
]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摘要 科学这一门学科本来就是一门比较贴近生活实际的学科,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充满着好奇心,认为大自然是一个不可探寻的世界,所以必须要教师好好的引导学生,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敢于探究的习惯。
关键词 小学教育;生活现象;科学教学小学阶段的科学是一门启蒙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敢于探究、善于发问的优秀学习习惯,认真呵护学生稚嫩的好奇心,从而培养正确的科学素养。
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生活也是最好的老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是学生的教师,所以小学科学的教育方向应该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上课可以将生活当中的例子搬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去寻找科学。
1 让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科学与实验紧密相关,在小学阶段,科学实验大部分充满了乐趣,而且很多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新奇的,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打开他们发现新世界的大门。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说本节课要做实验,同学们第一反应都会非常的高兴,这时课堂气氛往往比较活跃,所以说如果让学生参与实验,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的深刻,并且能够瞬间提高他们学习热情。
但是教师选择的实验一定要有典型性,并且要和生活现象密切相关,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应选择比较贴近于生活化的材料,可以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生活,不能仅仅局限于实验室的资源和一些现有的设备。
让学生参与实验目的就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所以这时教师就要把舞台让给他们,只要在原则范围内都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来就较强,如果过度的限制他们不仅仅打击他们的信心,而且也失去了实验的意义,所以在整个实验过程当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使整个实验设计更加的丰满。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中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

153教育版科学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同时应用于生活。
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知识,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众多生活现象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活化教学是当前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将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将科学知识点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进行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实践过程与小组探究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一、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1.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科学对小学生而言,相较数学、语文等其他科目是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尽管我们的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科学的应用,但大多数科学应用都不被学生所关注。
生活中处处是科学,不管是生活中的动物、植物以及各种自然现象都是科学的体现,当科学这门课程列入小学的学习总课程中,学生可以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回想起所学的科学,两者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2.提高学生的广识度。
学生在学习动物王国、气候的变化等单元中,可以对生活中不同种的生物有全新的认识,而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说出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其特点,当天气阴晴转变时,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天气变化现象作出阐述,从而增加学生的广识度。
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1.创造生活化情境。
情境建设是现阶段面对面教学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在初级科学教学课程中,生活内容被整合到特定的情况中,以使学生学习时感到沉浸于其中,以帮助激发学生对课程的热情,并允许学生在学习时快速访问课程内容。
一方面,要创建有效的生活情境,需要找到一个适合基础科学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的点,另一方面,需要从角度和学生生活理念出发,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
例如,当讲授“电磁体”的内容以告知学生影响电磁体磁力的因素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的生活中创造了一种实验情况,即使用电磁体,回形针和普通电线电池和开关是实验材料。
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如 在 教 学“ 空气 和 我 们 的 生 活 ”内 容 时,为了让 课 程 教 学内容更加丰富有趣,且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联系, 教师可以从生活中选择一些实际例子,又或者是利用课余时 间,收集相关的视频内容素材,以实现生活素材的有效引入。 比 如 说,教 师 可 以引入一段 火 柴 燃 烧 的 视 频,即用 两 根 火 柴 分 别 放 入 两 个 瓶子中,请 学生看 一 看有什么现 象 发 生。在 观 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相关的教学图 片、视 频 素材 等内 容,从而 让 学生 直 观 地了解 存 在于 我 们 生 活当中的气体。其次,教师可以举例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为 什么潜水员要带上氧气瓶才能潜入水中?以此为问题引导学 生展开生活化探索,使得意识到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编辑/彦章 美术设计/甄海龙
MOTTO 思想着 35
如在“声音的产生”教学中,为了让科学课堂教学变得更 具活力,教师以“声音的产生”为主题,组织学生参与生活中 声音的观察与记录活动,让学生交流与讨论生活中声音产生
的原因及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与研究意识。其中, 教 师 可 以 利 用 小 组 合 作 的 学 习 方 式,引 导 学 生 以 组 的 形式 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以针对生活中的声音传播现象展开探 究。但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及 基础知识水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以实现学生之间的 彼此学习、彼此进步。那么在正式探究的过程中,组内学生可 以互相合作、互相分配活动任务。比如,每个组先选出一名小 组长,括准 备好 观 察物体的实践工具、实践研究表格的设计、实践过程的记录、 分析与汇总等,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 之中,进而加深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展开探索。
走向生活,启迪智慧小学科学教学应生活化

走向生活,启迪智慧初探小学科学教学应生活化内容摘要:只有面向生活,才能更好地学好科学。
关键词:科学;生活【中图分类号】g420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小学科学教育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在教学中怎样实现生活化呢?我们做过如下的思考和实践。
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我在教学《植物的繁殖》一课时,教了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之后,提问:洋芋用哪种方式繁殖的?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学生确定了是用地下茎繁殖的。
我紧接着又问:萝卜是用什么方式繁殖的?这对于这群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来说是最简单不过的问题,有的同学说用根,根生叶,叶开花,花结籽,有的同学说是用种子种出来的萝卜才好吃,是用种子繁殖的。
学生分组试着种一种,到田地去验证结果是不是这样的。
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社区和家庭生活了。
比如学了《食物的营养》之后,让学生回家给自己和家人合理地搭配食物,合理地补充营养,纠正了偏食的毛病;学了《植物和环境》、《动物和环境》之后,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宣传买菜不用塑料袋,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废旧电池不能乱扔,会污染水和土壤等等。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了上海一位小学生发现家里的抽水马桶很费水,经过一段时间琢磨,他发明了抽水马桶的节水装置。
(表一)课题研究有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记录表(整理)

说明:本表用于填写研究期间陆续收集到的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论文、随笔、采访、报道等。
其中出处指:出版社、报社、杂志、网站等名称。
一本书(一篇文章)填写一张。
表一:说明:本表用于填写研究期间陆续收集到的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论文、随笔、采访、报道等。
其中出处指:出版社、报社、杂志、网站等名称。
一本书(一篇文章)填写一张。
说明:本表用于填写研究期间陆续收集到的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论文、随笔、采访、报道等。
其中出处指:出版社、报社、杂志、网站等名称。
一本书(一篇文章)填写一张。
说明:本表用于填写研究期间陆续收集到的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论文、随笔、采访、报道等。
其中出处指:出版社、报社、杂志、网站等名称。
一本书(一篇文章)填写一张。
说明:本表用于填写研究期间陆续收集到的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论文、随笔、采访、报道等。
其中出处指:出版社、报社、杂志、网站等名称。
一本书(一篇文章)填写一张。
说明:本表用于填写研究期间陆续收集到的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论文、随笔、采访、报道等。
其中出处指:出版社、报社、杂志、网站等名称。
一本书(一篇文章)填写一张。
表一:说明:本表用于填写研究期间陆续收集到的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论文、随笔、采访、报道等。
其中出处指:出版社、报社、杂志、网站等名称。
一本书(一篇文章)填写一张。
表一:说明:本表用于填写研究期间陆续收集到的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论文、随笔、采访、报道等。
其中出处指:出版社、报社、杂志、网站等名称。
一本书(一篇文章)填写一张。
表一:说明:本表用于填写研究期间陆续收集到的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论文、随笔、采访、报道等。
其中出处指:出版社、报社、杂志、网站等名称。
一本书(一篇文章)填写一张。
说明:本表用于填写研究期间陆续收集到的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论文、随笔、采访、报道等。
其中出处指:出版社、报社、杂志、网站等名称。
一本书(一篇文章)填写一张。
小学科学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围绕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展开研究,分析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以期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1.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身处于求知欲旺盛的年龄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通过生活化教学,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和学习的动力。
2. 提高教学效果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在观察和实验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在实际中观察和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1. 利用身边的生活材料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比如利用水、土壤、植物等生活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材料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 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小学生对外界充满好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
比如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田野等地方进行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探究活动,或者在实验室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
3. 利用教学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在生活化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 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生活化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和体验。
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话题,比如生活中的物质与能量、生态环境保护、生活中的科技应用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生活化课堂教学走进小学科学课堂 安平县 程油子乡 第一高级小学 张丽平 【内容提要】 科学本身就源于生活,生活是科学的生长点,将科学运用于生活是科学意义的所在。小学科学作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我们不妨将其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科学的存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我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提供生活化的实验器材、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和布置生活化的课外作业”三个角度进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热情有了较大地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印象加深,他们的科学素养也随之提高。 【关键词】 生活中 科学教学 探究教学 贴近生活 生活化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着重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我国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我理解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的精髓体现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和“爱满天下”这几句名言。他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什么样的教育”,他主张“用生活来教育”。反思我们以往的科学活动,都恰恰忽视这一点,我们经常带着任务去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却很少考虑孩子们在生活中哪些方面要运用到这些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没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其实科学本身就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科学。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走进生活,接触到科学,感受生活中科学的存在,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努力实践着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识别什么是科学。小学生天生对大自然的充满好奇,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在科学教学中,我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强烈欲望。 1.创设情境,诱发提问。 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设有悬念的实验,促人思考的发问等都可作为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我在讲《杠杆的研究》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个科学家说过,给他一条足够长的竹竿,他能够把地球撬起来。你觉得有道理吗?”先为学生知识的扩展留下悬念,接着我又让学生阅读《阿基米德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问题引发阅读,由阅读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设置悬念,延伸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法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去完成。如我在教《动物和环境》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的讨论题,让学生先讨论再回家实地考查或者查阅资料来验证。这样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教师对学生当堂不能得出的结论,不要轻易告诉学生,要激发学生课后亲自实践解决。再如我在讲《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学生都知道液体是热胀冷缩的,于是我就出了这样一道讨论题:“水结冰后体积是膨胀了,还是缩小了?”很多学生都认为是膨胀的,但还有一小部分认为是缩小的,同学们各说不一,争论不休,有的同学希望我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我却说,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同学们课外思考吧。这样不仅把学生课内的兴趣持续到了课外的科学阅读,而且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记得牢。又如教学《美丽的彩虹》一课时,我让学生说说你平时在生活中什么时候看到过彩虹。学生们回答最多的是阵雨过后。有谁知道为什么阵雨过后会有彩虹啊?对于这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以前也没有去仔细想过,现在也放到了课堂上来讨论,学生觉得十分有意思。学生也深有体会的感到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隐藏着许多的科学道理,学习更来劲了,也更乐意主动去学了。 通过这一系列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引入,极快激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浓厚兴趣,生活化情境的引导,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深奥,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了科学探究的欲望和动机,也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色彩。 二、提供生活化的实验器材,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重要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学生要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就必须要用到各种实验器材,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活动的必要条件。但实验仪器倒不一定非用实验仪器室里的器材,况且实验室的仪器大多对小学生来讲还是很陌生的。而且科学课中的许多探究活动往往很难在课堂40分钟里完成,需要学生在课外继续去研究,所以选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材料就有利于学生课后的继续探究。何况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中许多器材都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相应的替代品,教学中所需要的材料很多,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己去准备,由学生自行去收集。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从另一个多少也减轻了老师一个人去准备这些器材时间和精力。学生从家中带来的器材虽说没有学校仪器室里的仪器来的规范、标准,但对学生来说自己带来这些器材比较亲切也不陌生。而且由于这一些器材都是学生们从家中带来的,学生在准备中对材料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便于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如在教学四年级《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一课时,烧玉米我就让学生们用蜡烛来烧,虽然用酒精灯要快一点,可是学生们回家后就没有这一器材了。又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时,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些萝卜、啤酒瓶盖、小铁钉、蜡烛、牙签、橡皮等来做实验,来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些材料都来自生活中的一些器物,也拉近了科学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学生收集器材的过程既是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在收集中他们了解了这些器材的特点和用处;也是对能力的提高过程——在收集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大大制约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 如五年级“生物与环境”单元中的《做一个生态瓶》一课,要求学生经历自己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瓶进而改变生态瓶的活动。生态瓶的制作需要许多的材料:玻璃或透明塑料容器、小型水生动植物,学生就根据我上课时的提示自己去准备,有些学生就用金鱼缸来做生态瓶,更多的学生将家里的塑料色拉油瓶切掉上边部分后洗干净做生态瓶的容器。各种各样的小型水生动植物是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附近的浅水池塘或水沟里捞来的。材料丰富多样,学生参与了整个准备过程,对这些采集到水生动植物生活的环境比较熟悉,在制作生态瓶中考虑也更周到,对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的也更为透彻。 三、布置生活化的课外作业,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适当布置一些生活化的课外作业,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向课堂以外。布置生活化的课外作业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想办法探究解决。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习了《植物的花》以后,教师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校园里的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各自的数量。观察研究这些开花的植物,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学业的负担,都会欣然圆满的完成任务。当然在布置生活化的课外作业时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激发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只有学生对于你布置的作业有兴趣了,学生们才会积极的参与到课外的探究活动中去。如在教学《混合》的时候,我们在课堂上混合的都是一些固体,课要结束时,我就问学生们“如果把两种不同的液体混合起来会怎么样啊?不同的混合顺序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哪?”从而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顺其自然的让学生们回家去混合一下水与油,让学生们先把水放入油中,第二次是把油放入水中。不同的顺序看到了不同的结果,学生们课外探究的兴趣就更浓了。 2、要注意学生在进行课外探究的安全。 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走近大自然,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安全很重要,必须保证活动的安全。我在布置《寻访小动物》的作业和《制作生态瓶》的一课,课外去准备小型水生动植物前,我与学生一起讨论完成这个任务中会遇到什么问题,要考虑哪些安全因素。发展每个人的智慧,挑选一些有趣的,没有危险的活动让学生们进行,保证探究活动百分之百的安全。 3、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家长的支持是科学探究活动成功的一半,有了家长的支持才能更好的开展一些课余的探究活动。特别是一些课余探究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更需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如《制作生态瓶》的一课中需要的小型水生动植物,需要家长的陪同下去获取这些材料,,因为捞这些小型水生动植物要到一些水池和沟渠里才有,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有大人看着才行。当然在布置更多的课外探究作业时,我尽量选用学生身边的各种工具进行探究,不需要学生花费很多金钱甚至不花钱,同时也尽可能让学生每天只要利用很短的一段时间来进行研究就可以。不耽误学生其它功课的学习。 总之,把生活引入科学课堂教学,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意义,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的学习,轻松的掌握知识,又能学以致用,实践了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真理,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生活化课堂教学走进科学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并能把所学用于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科学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学生将会愉快的学习,欣然的接受。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7月 [3]《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 嘉兴市陶行知研究会编 2001年6月 [4]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