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美及其作用
语言的魅力作文

语言的魅力作文
语言的魅力。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它的魅力在于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它能够让人们沟通交流,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更能够激发人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首先,语言的魅力体现在它的多样性上。
世界上有着众多不同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独特的音韵、词汇和语法结构。
比如中文的象形文字,英文的拉丁字母,法语的优美音调,德语的复杂构词法等等,这些都展现了语言的多姿多彩。
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其次,语言的魅力还体现在它的表达能力上。
语言可以通过文字、口头、手势等形式进行表达,能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
有时候,一句简短的话语就能打动人心,一篇精彩的演讲就能影响世界。
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增进感情,促进合作。
再者,语言的魅力还在于它的激发作用。
语言能够激发人们的
思维和想象力,让人们能够超越现实,探索未知。
比如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它们通过语言的艺术表达,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
情感,引发人们对生活、对世界的思考。
语言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
造力,让人们创造出更多美好的事物,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之,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
它的多样性、表达能力和激发作
用让人类受益匪浅。
我们应该珍惜语言,学会用好语言,用语言去
传播正能量,用语言去传承文化,用语言去促进交流,让语言的魅
力得到更好的展现。
因为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它能够让我们更好
地理解世界,更好地理解彼此,更好地理解自己。
语文教学中语言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摘要:初中教材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从长期文化发展史中筛选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们文质兼美,文情并茂,为历代人们所传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体会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鉴赏最终要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体悟和富有穿透力的语感能力来完成。
阅读者具有敏锐的语感和对语言艺术的悟解能力,才能切入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真正领悟作品的内在情意,激发人的情感。
因此,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
那么语言美的魅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语言的形象美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性表现在能够生动逼真地刻画形象,绘声绘色,细致入微。
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百草园中的景物有声响,有色彩,有形状,多么生动形象。
又如《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的出场,写到“其时近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一段简短的文字即把藤野先生的外貌神情描绘出来,令人读之而难忘。
其他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翁翁的闹着”,(朱自清《春》)“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道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朱自清《背影》)“清请的小溪旁,有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住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没入水面……”(梁蘅《晋祠》)他们写人状物绘景无不生动形象,原因就在于生动的描写。
二、语言的生动美语言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满活力,我们就要不断地去汲取。
向古今中外名篇汲取,向鲜活的生活汲取。
俄罗斯有句民谚:“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
”我们语文老师,都应该用自己美的语言粘住更多的学生,让我们的语文课闪亮生辉,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作者魏巍为了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之恨、打击敌人之狠,用了一系列动词,讲授时就必须抓住。
浅谈《西厢记》中的语言美探究

浅谈《西厢记》中的语言美探究《西厢记》的语言成就在古典文学中具有较高的成分。
其凸显的是一种雅俗相见的语言美。
在其表达的过程中,作者巧妙的融合了古典诗词的优美句型,并将其化为典雅的清丽语言。
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还将民间质朴的语言运用在内,将其提炼成为通俗易懂、富有强烈情感的语言。
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将语言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语言表达主人公的情感与风格。
本文就《西厢记》中凸显的语言美进行简单分析,探讨《西厢记》中的语言美。
标签:《西厢记》语言美探讨引言自王实甫编写完成《西厢记》之后,该文学著作就已经成为了元剧的经典,广泛的运用于各种文学探究活动中。
自古以来,戏曲和元曲在中国戏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戏曲和元曲的发展将难以理解的戏剧上升为一个文学领域。
《西厢记》主要描写的是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感情故事,歌颂在封建时期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同时表达了一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的美好愿望和敢于向封建社会挑战的思想。
作者运用清丽的语言特色将该爱情故事完整的表达出来。
一、典辞华美,诗意浓郁《西厢记》在写作的过程中,继承了古代诗词运用情景交融和寓情于景的手法进行描写。
通过对人物周围环境和气氛的描写,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使得整个故事情境,在自然优美的环境中产生。
运用语言,古人在抒情方面多运用比兴的手法。
所谓比兴手法使之作者在表达主人公思想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中见情,通过不同情境的对比凸显出主人公的感情变化。
运用情景之间的相互交替,表达出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变化。
《西厢记》充分的运用了比兴手法,在剧中通过不断揣摩情境的变化,将剧中情景充分渲染,使得人物的活动心里能够具有层次性的表达出来。
例如,灯儿又不明……铁石也动情(《西厢记》中的第一本第三折)。
情景互相交融,将感情充分的抒发出来。
本句中描述了灯、月、扇等景物,在运用“淅零零”、“冷清清”、“忒愣愣”等叠词,很好的将氛围和情景之间相互融合[1]。
衬托出主人公在面对爱情时的那种焦灼心情。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和态势美

浅谈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之美

浅谈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之美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比其他科目的教师更要注意课堂语言的使用。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多种美感。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标准优雅的,具有诗意之美。
语文教师标准纯正的语音、如沐春风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张弛有度的节奏给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和说服力,能一下子就抓住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简洁精致的,具有简约之美。
一位教师在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用了这样的导入——“你瞧,这是现在的罗布泊,蓝天下都是黄沙,一滴水也看不见”、“你再看,这是过去的罗布泊,你看,都是水”,这样的课堂语言朴素简洁,真实自然,宛如一条小溪,那种简约的美瞬间打动人心。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精彩灵动的,具有变化之美。
如果每学一篇课文,提问总是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特点,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倦怠感。
所以,同样的问题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设问。
如《社戏》一课,想请学生谈谈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要以很巧妙地提问:“我们在阅读时应跳进作品中去,与里边的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
设想一下,如果你来到了平桥村,你愿意与哪位小伙伴交朋友呢?为什么?”又如,教古诗《钱塘湖春行》,可以将诗词鉴赏变成这样的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取哪些镜头?”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幽默风趣的,具有趣味之美。
易中天在《品读汉代风云人物》中有这样的描述:“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我们将军士兵如果受了伤,他会自己拎着饭蓝,到医院去探视。
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拉家常,说长道短。
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里,磨过来磨过去,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小气。
”这样的讲法虽然是对历史的一种“戏说”和调侃,但对于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形象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完全可以借鉴到语文教学中来。
浅谈语言的魅力

浅谈语言的魅力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那么我们如何在实际当中正确使用并展现它的魅力呢?首先,智慧是语言的灵魂。
语言缺少了智慧,便如同大地少了阳光,多了些许暗色,少了些许明媚;就象佳肴少放了盐,枯燥乏味,人们便失去了欣赏的乐趣。
只有智慧的语言,才耐人寻味。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俭朴常常戴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溜达。
有个家伙嘲笑他道“你脑袋上边的那玩意是什么东西能算顶帽子吗”安徒生立刺反唇相讥地回敬道“你帽子底下那玩意是个什么东西能算个脑袋吗?安徒生的语言不乏幽默和智慧,而且反击有力,耐人寻味。
我们清朝时期,有一年冬天纪晓岚跟随乾隆南巡至白龙寺适逢寺僧鸣钟。
庄严古刹钟声悠然乾隆诗兴大发挥笔写下白龙寺内撞金钟七个大字。
纪晓岚见之知是乾隆有意考他便从容挥笔对上下联黄鹤楼中吹玉笛。
乾隆当即拍手称赞佳对。
纪晓岚熟读诗书记忆力很强其师曾以杜甫《兵车行》中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出联考他他巧妙地运用李商隐《马嵬》中句他生未卜此生休作对天衣无缝工整贴切令其师不得不佩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乾隆16年夏季乾隆帝见池中荷花初放乾隆得句云池中莲藕攥红拳打谁,纪晓岚看到池子左边的蓖麻便以问对句答道岸上蓖麻伸绿掌要啥,同样以问句相对天衣无缝令乾隆称奇。
纪晓岚中取进士那年见京城当铺林立随口吟出一句上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但苦思不得下联,后来他执令赴通州当主考官见通州有南北之分苦思数月的上联便有了下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绝妙之极。
有一年秋一个经常愚弄百姓的戏班到纪晓岚家乡演出因该地很穷生活很差戏子们心中怨气很大,于是在一出戏中饰主考官的戏子便借戏讽刺该地的乡民酸芥菜臭黄瓜入口眉愁眼眨熟料恰逢纪晓岚回乡看望父母于是愤然回敬道毁梨园败戏德开台腔乱调翻纪晓岚曾有一位脾气不好的医生朋友。
某日纪晓岚因小恙前去求诊这位医生朋友对他说我出个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诊费、药费全免纪晓岚心想对联之事能难倒我便点头应允。
上联为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
浓妆淡抹总相宜 ——浅谈散文的语言美化

浓妆淡抹总相宜——浅谈散文的语言美化教学参考0913 1512浓妆淡抹总相宜——浅谈散文的语言美化一、要点解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性情,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美化。
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
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
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散文语言的美根据风格的不同,可分为朴素美、华丽美、哲理美。
叙事抒情类往往体现出朴素美,写景抒情类则体现出华丽美,而议论抒情类则体现出哲理美。
“美是多种多样的……含蓄朴素同样是美,而且往往是美的极致。
”作家徐迟的经验之谈鞭辟入里。
事实确实如此,写作时有真情实感,言之有物,“述事则如其口出”,文句像平时说的话那样质朴无华,淳真自然,就能写出感人至深的美文佳作。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
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副笔墨并用。
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
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以揭示人生哲理为主的散文则体现出哲理美。
这类散文的语言富于哲理,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语言的海洋是辽阔无边的。
行文潇洒,不拘一格,新颖的语言,精采的叠句,巧妙的比喻,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迷人的情韵,多种艺术技巧的运用,将使散文语言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
二、方法指导(一)使语言具有朴素美惠特曼说:“艺术的艺术,表达的光辉和文字的光彩,都在于质朴。
没有什么比质朴更好的了。
”古人云:“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切莫呕心并剔肺,须知妙语出天然”。
让我们牢记这个道理,让文句从心田中流淌出来,像平时说的话那样生动活泼、质朴淳真、清新自然!追求语言的朴素美。
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脍炙人口,是一篇朴素自然的美文。
浅谈政治教师的语言美

不住 中, ,就 达 不 到 教学 目的。 因 此 , 教师把 自己精 心设计 的教 学语 言 ,用宏 亮 的声音清 晰地表达 出来 尤 为重 要。 怎 样 才是语 言的清 晰呢7笔 者 以为 ,必须
、
流 畅
1 . 教 师对 教材 内容 的讲 授 ,是政治 课 课堂教 学的主 要成 分 。学生从 政治 教
易弄混 的。首 先,要指 出这两 组概 念 的 区别 ,即主次 矛盾分析 的是 一 个复 杂事 物中 的多种 矛盾 ,而 矛盾 的主 次 方面说 的是 一种 矛盾 的两个 方面。其 次 ,归纳
它们 之 间的联 系,即无 论是 主要 矛盾还
有将教材 烂熟 于胸 ,授课 时 才能左 右逢 源、挥洒 自如 。教 师流 畅语 言 的视 听对 象是学生 ,这种流畅必须 为学生所体验 , 即语 言传达 的信息 必须是 学生 需要和 能 够接受 的。如果不考虑 学生的实际情况 , 只是教 师一人在讲 台上不 着边 际地夸夸
宝 之一。 它筒捷 明了 ,能表 达 出深刻 的
内容 ; 它令 人捧 腹 ,课堂 上 师生开 心一 笑 。大 家心情愉 悦 ,教 学效 果更佳 。有 这 样一 个例 子 : 有 的学生做 试卷 时 ,不 注 重卷 面设 计 ,东 一个箭 头 ,西 一个箭 头 ,使 阅卷 老 师不 悦。于 是 ,教 师便在
问题 ,就成 为教 学难 点。 3 . 清 晰地表 述知识 点 之间 的区 别与
注 意 力集 中 ,即处于 兴奋 期时 ,教 师须 适时 抓住教 材 中的关键词 句 ,以最 简练 的 语 言 ,将 重 点 内容 交 待清 楚 。这 时 , 切 不可 漫天撒 网、旁征 博 引 ,否则 ,会 睡或小声 讲话 时 ,教 师可暂 时离 开教材 上 的词 句 ,或讲 一个 有趣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言美及其作用
【摘要】语言美是内在品格的自然流露,是心灵美的外化表现。
语言美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语言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
【关键词】语言美;心灵美;道德修养;文化修养;精神文明建设
“言为心声”,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外化表现。
“诚于中而形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
” 意思是说,有了真情实意,才会有美的语言;有了智慧的心灵,语言才优雅动听。
一、思想是语言美的灵魂
语言是一个人的良好修养和素质的充分体现。
没有爱憎分明的立场,哪有义正严辞;没有临危不惧的胆略,哪有侃侃而谈。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深的思想修养,他才能“站得高,揽众山于目下;看得远,笼天地于眼前。
” 有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才会有非凡的真知灼见,出言陈词才会掷地有声。
伟大的人物必有非凡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必有非凡的表达。
二、道德美是语言美的核心
立言行事,以德为本。
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公认的待人处事的准则和信条。
比如:爱国主义、先人后己、正直诚实、勤劳勇敢、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等。
因篇幅所限,现只就爱国主义来谈。
所谓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
爱国主义既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青年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三、人格美是语言美的基石
人格,指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格不是超历史的、超现实的抽象,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特质。
人格美的形成,不是来自先天的禀赋,而是来自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自伟大的思想和先进文化的陶冶。
有美玉的情操,才有光辉的人格。
周恩来的恢宏大度,来自对人民的伟大情怀;彭德怀的威武勇毅,来自铁肩担道义的壮志;方志敏的乐观旷达来自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石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文天祥宁死不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朱自清宁可饿死而不食美国救济粮,他们的浩然正气,铮铮铁骨构成了他们人格的崇高、壮美。
四、情感美是语言美的内涵
言出于思,情动于心。
没有正确而深刻的思想,就不可能阐发令人折服的宏论;没有真挚而炽热的感情,就不可能打动听众的心。
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只有情才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憾力,掀起“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的感情高潮。
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最后一次的讲演》之所以成为“狮子吼”,成为千古名篇,至今仍感人至深,就是因为演讲中的正义、激昂和悲愤之情像一团火,点燃了听众的情感,从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情能动人,但未必能折服人。
要想真正使人信服,接受你的观点和主张,就必须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只有情理结合,情理交融,说服才有力量。
五、知识美是语言美的源泉
口才表达所运用的丰富知识,不仅为对方提供了更多的知识、信息,而且知识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美感,是一种智慧的美。
广博的知识会使你的讲说精彩纷呈,美不胜收,让听者如沐朝阳,如坐春风。
文化修养愈高,文化知识愈丰富,你的视野和思路就越开阔,说起话来就能目光四射,挥洒自如,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宏论滔滔,振聋发聩。
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舟也无力。
”缺乏知识储备,孤陋寡闻,会使你语言表达成为无本之木,以至文思枯竭,捉襟见肘,期期艾艾,不知所云。
言语行为是否文明,根本上是言语道德修养问题,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就很难做到言谈文雅,更不可能妙语惊人。
六、艺术美是语言美的魅力
我们说,语言美首先是由内容美、思想美决定的,但这并非轻视语言的形式美、艺术美,否定语用技巧。
孔子早就强调演讲要有文采,说话要讲求技巧。
他说“情欲信,辞欲巧”,这样才能说服打动对方。
毛泽东说,缺少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
鲁迅说:“单是题材好,是没用的,还是要技术。
” 老舍先生说过:“近几年来,我们有些不大重视文学语言的偏向,力求思想正确,而默认语言可以差不多就行。
这不大妥当。
高深的思想与精辟的语言应当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没有高度的语用艺术,表达不出高深的思想。
” 在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周恩来的为人处事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在人际交往中,他讲究刚柔相济,把方方面面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特别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风云中,他纵横驰骋,游刃有余,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外交语言艺术,更是令人折服。
七、语言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文明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
《易经》云:“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孔颖达解释道:“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古人所谓“天下文明”,首先指的是一种美好的自然状态:春光明媚,万物竞生,赏心悦目;进一步则指人世间即社会的和谐、有序与清明,指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
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文明”概念,已不再指涉自然,而专指社会摆脱“野蛮”的发展状态。
语言美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活美的重要方面。
语言美不美,是一个国家人民精神素质高低的标志之一,也是一个社会精神面貌文野的标志之一。
可以说,语言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提倡语言
美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情操,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因此,语言美是青年成长的需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4.
[2] 康家珑.语言的艺术[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
[3] 廖正,张一莉.语言表达艺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