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学
我国职业教育文化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
、
职 业教 育文化 学 的研 究历 程
育兴起的源头 ,开始思考职业教育的中国化和本
纵 观 已有 研 究成 果 ,我 国正 在 形 成 中 的职 业 土 化 , 寻找具 备 中国特 色 的职业 教育 。学 者们 试 图
何 物 的 阶段 。
另一 方 面 ,学 者们 利 用外 延 文化 的概 念 与职
( ) 二 定位 时期 : 内涵 文化 与 外延 文化 中追 业教 育 的 内涵 文化 形 成对 比 ,从 而 达到 诠 释职 业 在 寻职 业教 育的 家 园(02 20 年 ) 2 0— 06 这 一 时期 研 究 的范 围有 所 扩 大 ,职业 教 育 的 注 职业 教育 的 内涵文化 , 即职业 学校校 园文 化 。自
理 论研 究
2l ̄ 7 o o 期职 韵t疆 歪
我 国职业教 育文化学研究 的回顾 与展 望
马 美 , 宏 磊 刘
(. 1天津现代 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 2 ;. 0 2 2 2天津_ 程 师范学院 , T - 天津 30 2 ) 0 2 2
摘
要: 职业教育文化 学作 为一 门新 兴的学科 , 其在我 国的研 究历史仅 有短暂的十余年 , 大致 经历 了溯源 时期 、
义文 化 与 教育 的关 系 做 过全 面 阐 释 :实 用 主 义 的
有或 多或 少地 整合 的因素 。[ 1 1 职业教 育作 为教 育 体 寻职 业教 育的 自我 ( 9 6 2 0 年 ) 19- 0 1
教育文化学 文化教育与整合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界说与分析
1.美国学者麦莱迪认为西方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大 体可分为三种倾向: ·种族具体化的取向 ·问题定向的取向 ·文化或跨文化取向 2.美国学者贝克区分了多元文化教育与多元民族教 育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界说与分析
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界定,关键在于文化,“文化是 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 文化是人类后天习得的,是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 的,文化包含思想观念、价值规范、语言符号、知 识经验等在内。
二是和其他文化一样,面对变化的条件也需要做出变革。
水平整合:与专断整合相对,注重与群体间的协作,透过 日常生活规范的自然而然地掌握,来达到不同 文化型式间的平衡。
3.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和历史整合
横向整合:是从一个社会由不同文化组成的角度来 看整合
纵向整合:是从社会地位的科层结构的角度来看整 合
历史整合:是从传统和过去与现在的联系的角度来 看整合
第六章
文化整合与教育
01
02 03
文化整合是什么
文化整合的类型与教育 教育整合文化的新方式:多元文 化教育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整合?
(一)文化+整合 1、文化 2、整合(integration)
一、文化整合
所谓文化整合,是指各种不同的文化要 素或型式下相互适应、协调从而成为一个有 机整体的过程。它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同化论
熔炉论
又称“融合论”,在教育上,认为教育应该对所有的群体给 予关注,他要将众多不同的文化汇总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 文化类型
多元论
保守:以主流文化为主,文化共存 激进:彻底改变教育观念,提倡更大程度的种族和宗教的 多样化和独立性
三、教育的文化整合过程 (一)关联——必要前提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并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交融关系。
它们都处在同一个层次,均由社会政治经济所决定。
社会发展不可能没有文化,而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又依赖于社会教育。
二、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其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一些人类学家所指出的,所有主要的人类文化系统都必然包括教育的成分在内,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指明文化应包括哪些领域,一一说明其涉及内容,但它首先应包括教育等在其中。
[2]可见,教育是文化的一分子,时时处处受着文化整体的制约。
其二,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
它大体可区为四个组成部分: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
这四个方面相依不离,相分不杂,构成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
它们融汇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文化传统运行的过程中,会逐浙形成与此系统相契合的价值判断体系,它对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文革起着调控、制约作用。
思维方式、知识经验受价值规范支配,也深深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
由于各地区、各民族语言、反映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教育具有多元化的色彩。
语言符号是文化传统传播、延续所必须的条件和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化全体的关系极为重大。
它作为文化中最早发生的部分之一,深深影响着肩负文化传递与传播重任的教育。
文化传统上述四个组成部分的协调、配合,造就了不同的教育体系,而“教育体系又是每个民族的民族意识、文化与传统的最高体系”,它“负有传递传统价值的职责”,“重复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给下一代。
”因而,有多少种不同的文化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教育也就不奇怪了。
其三,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
文化并非仅静态地固守其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屡有变迁,教育也随之嬗变更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教育文化学:导论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主 讲: 李 勇
导 论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概念的历史沿革 (一)“文化”的词源 公元前45年、18世纪启蒙运动 (二)从汉语文献的角度看 “文”、“质”对举与并举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论语· 雍也》) “文化”一词合用最早见于刘向《说苑· 指武》: “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3、E· 泰勒(人类学之父) B· 《原始文化》 “文化,就其在民族 志中的广义而言, 是个复合的整体, 它包含知识、信仰、 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和个人作为社 会成员所必需的其 他能力及习惯。”
4、[美]L· 怀特: A· 人类学家、民族学 家
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文 化,而文化的实质在于 符号或符号能力。
4、20世纪30年代后,把
文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来看待
二、教育文化学的构建
20世纪60年代,一些文化学家或文化人类 学家开始把注意力有意识地转移向教育,研 究教育与文化的种种关系。 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研究教育与文化的 重要著作相继问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美]斯宾德勒的《教育与文化过程》 [美]金贝尔的《文化与教育过程》
三、文化与文明的区分
1、文化和文明本质是相同的,是一个问题的 两个侧面。 2、文明应隶属于文化的概念。 3、文明是文化的浅化。 4、文明是文化的深化。
第二节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就文化的精神层面来说,主要地可归为三 方面的内容:知识、价值规范、艺术。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
(三)对文化概念的各种典型理解
教育学专业教育社会与文化研究

教育学专业教育社会与文化研究教育社会与文化是教育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教育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
通过对教育社会与文化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教育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和变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对教育社会与文化研究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教育社会与文化的关系教育、社会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三个概念,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教育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被社会和文化所塑造和影响。
教育在社会层面上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在文化层面上,则是传播和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
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也会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塑造教育的内容、形式和目标。
二、教育社会与文化的研究内容1.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关注教育与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资源分配以及学校和教育组织等。
通过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期待,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 教育文化学教育文化学是研究教育与文化关系的学科,它关注教育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共生发展。
教育文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目标与文化传承、教育内容与文化表达等方面。
通过教育文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文化内涵,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三、教育社会与文化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教育社会与文化研究对于教育学专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通过研究教育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能够揭示教育的社会和文化根源,深入了解教育的使命和价值所在。
其次,它能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会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教育社会与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及时捕捉到社会需求和文化变化,为教育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教育文化学的研究意义

教育文化学的研究意义
1.研究教育与文化关系。
教育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研究二者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之间的互动机制,打破二者的界限,从而促进教育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2.探究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教育则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研究如何保护与发展文化,同时推动文化创新,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3.深入理解文化多元性。
文化多元性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特点。
教育文化学研究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多元性这一现象,识别文化差异和共性,在多元文化环境下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和共生。
4.探讨文化与教育的价值。
文化和教育都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教育文化学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教育和文化的内在价值,为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和文化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5.提升教育的质量。
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之
一、通过教育文化学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教育的本质和实现方式,为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改革拓展思路和路径。
综上所述,教育文化学的研究意义非常重要,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教育和文化这两个重要的领域,更能够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拓展视野、提升教育质量、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等。
教育文化学:第四章

三、批判教育理论对文化冲突的分析
(一)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是滋生各种文 化冲突的根源 鲍尔斯 、金蒂斯 伯恩斯坦 (二)教育中的“文化专断”和“反学校 文化”、“文化屏障”等现象是文化冲突的主 要表现。 布迪厄
(三)教育最终要追求的目标和活动方式 是解放与反抗
第四章 文化冲突与教育
一、文化冲突的由来及对教育的影响 (一)文化的不同类型
世界文化 种族文化
1、层次结构
民族文化 阶级文化 社区文化
宏观文化
2、文化的共享范文化 反文化
物质文化 4、文化的内容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5、文化的地域
(二)文化冲突的原因
1、文化的保守性 2、文化要素不协调性 3、文化的阶级性 4、不同民族文化哺育了不同的民族心理和 精神气质
二、教育中的文化冲突:类型与原因
(一)社会主要形态间的冲突与教育 1、价值冲突与教育 2、阶级文化冲突与教育 3、外来文化冲突与教育 (二)围绕文化型式间的冲突与教育 1、教师与学生 2、课程 3、学校组织机构
第四章文化冲突与教育一文化冲突的由来及对教育的影响一文化的不同类型1层次结构世界文化种族文化民族文化阶级文化社区文化2文化的共享范围宏观文化微观文化3文化的价值取向主流文化亚文化反文化4文化的内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5文化的地域二文化冲突的原因?1文化的保守性?2文化要素不协调性?3文化的阶级性?4不同民族文化哺育了不同的民族心理和精神气质二教育中的文化冲突
教育文化学期末重点

1、文化与文明的关系:P4(1)文化和文明的本质是相同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共生共存的。
(泰勒)(2)文明应隶属于文化的概念,认为文明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或文化发展的某一特殊阶段。
(阿尔弗雷德.韦伯)(3)文明是文化的浅化。
(康德)(4)文明是文化的深化。
(马林诺夫斯基)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多方面的总和,而文明只是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变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群泰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
2、文化与教育的关系:P4①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
③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式的总体特征。
它大体可以分为四个组成部分: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知识经验、语言符号。
价值体系对教育的发展轨迹起着调控、制约的作用;思维方式、知识经验受价值规范支配,也深深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
语言符号也深深影响着肩负文化传递和传播重任的教育。
④教育作为文化形式,又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的意义: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使文化结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教育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文化传播打开方便之门3、教育文化学的定义:教育文化学为分析教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探讨教育与文化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作为教育科学与文化科学高度融合的产物,教育文化学是现代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结果;它既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又属文化科学的门类范畴。
P264、教育文化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社会学三者关系?P30教育文化学——教育与文化(一定群体共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教育人类学——教育与人(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教育社会学——教育与社会(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它们分别以教育中的文化、人、社会三个方面为研究域,侧重的方面不同,研究的范围与重点也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文化学 第一章 教育文化学概说第一节 文化概论一、文化的辞源考证周易中的“文”指人的五官可以感觉到的声音、色彩、线条,是由感性材料构成的形式。论语中的”文”是与“质”相对的含义。古义“文化”指礼乐制度的文治和迁善的教化。
上述含义发展到现代汉语,演变为指一般知识和教养的意义,古代的文化与文化研究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有一定距离,但揭示出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在辞源上的这一密切关系,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家和哲学家。西方人使用“文化”具备了双重意义:一是人对土地的耕作,使外在自然人化;二是通过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的素质,使内在自然人化。(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含义的最初胚胎。)
二、有关文化的定义广义文化:泛指人类创造活动的总和。与自然相对,“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狭义文化:指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与社会经济基础及政治制度相对应,相当于广义文化的精神层面,特别指称其意识形态。
文化的性质与特征(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文化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从形态划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从意义划分:表层文化现象(如文化产品、文化行为、文化学术等)、深层文化要素(如价值观念、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等);
文化特征: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具有历史承继性;文化具有规则性;文化是可以变迁的。
三、文化与文明就范围而言,文化与文明等同;文明隶属于文化。就程度而言,文化深刻,文明浅薄。就形式而言,文化是运动的,文明是静止的。第二节 教育文化与教育文化学一、概念界定教育文化,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教育价值观念、教育思维方式、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行为规范和教育精神等。
教育文化学,是分析教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如大学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等),探讨教育与文化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教育文化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二、教育文化(学)研究的意义实践需要:教育对社会文化背景的依赖与促进关系所需。理论需要:需要从文化的视角中求得关于教育的新认识。三、教育文化学教育人类学的关系教育人类学:是一门把人类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教育领域、从宏观到微观、现实和观念等几个方面来描述和解释教育现象、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以揭示教育与人、教育与文化、社会文化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应用性学科。(李复新)概括说来,教育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主要是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
教育文化学是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框架来研究教育与文化以及教育中的文化现象,主要是一定群体共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
教育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主要探讨的是制约教育的社会背景(即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社会因素与教育的关系)、教育自身的结构与过程以及教育对社会的功能。
本课程拟定框架文化传播与教育、大学的精神传统、 文化变迁与教育 、 教师文化、文化冲突与教育 学生文化、多元文化与教育、课程文化、学校文化概论、 教学文化、学校文化之校训 书院文化、 学校文化之校风
第二章 文化传播与教育第一节 文化传播概述传播对文化的意义文化重要特性是群体共有,其渠道即传播。传播是文化成为文化的前提,也是文化发展和延续的根本条件。
传播与文化传播学派把“传播”用于描述文化现象,最早见于英国文化学及人类学家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主要指文化的迁徙、采借、暗示以及分布。文化传播学派19世纪末产生,以反进化论的学派现出。认为:文化之所以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传播。古典进化论学派:泰勒《原始文化》、摩尔根《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巴霍芬《母权论》、弗雷泽《金枝》等。基本观点:心理一致性、历史一致性、整个世界依自然法则进行;按照从文明到愚昧民族排列依次为:澳大利亚人、塔希提人、阿兹泰克人、中国人、意大利人
文化传播学派分为:德国“文化圈”派和英国传播学派德国传播学派代表:拉策尔、格雷布纳等。他们认为,“独立发明说”不可能,文化有众多的文化源头。
英国传播学派代表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由一个中心传播开来的,这个中心就是埃及。人类学的工作就是重新发现各民族历史上接触的事实,并寻觅文化传播的痕迹。
分析文化的类似点:“质的标准”:物质的东西的形状及社会制度或观念的构造与作用。“量的标准”:“质”的类似点的多少。对传播论的反驳(如《社会变革》乌格朋)1.独立发明说的可能2.文化相似可能缘于环境相似而非传播,传播也未必使文化相同。拒绝传播与接受传播在文化发展中一样常见。
3.传播论的局限:否认文化的多元发生, 否定相同的发明可以独立地发生于世界不同地方的可能性;夸大了文化要素的传播,夸大了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文化传播的界说传播学:指信息的交换传递。文化学:传播指文化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扩散。文化传播:文化从一社会到另一社会、从一区域到另一区域、从一群体到另一群体的互动现象。 文化传播的特性:选择性 、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性、 交流程度不同(物质与非物质)
文化传播的分类:纵向传播:同一文化内知识、观念、价值规范等的传承。与文化传递几近相同。横向传播:不同文化的接触、采借。与文化输入、文化借用类同。
第二节 文化传递与教育教育传递的内容受文化传统的规限:价值规范(人生观、是非观、义利观);思维方式(直观经验、思辨实证;因循、创新);知识经验(生产、生活的知识技术);语言符号(为教育提供前提)。总而言之,教育的传递因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各异。
教育对文化传递的反作用:保存文化;增殖文化;积淀文化,形成民族性格;文化流失
学校、家庭、社会在事实上承担着传递文化传统的职责。学校是传递文化传统的主要领地。学校通过课程、课堂教学、教师以及各种活动进行(隐性与显性)文化传递。
濡化与教育濡化(文化熏染):是靠老一代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的指示、引导,使年轻一代接受传统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濡化过程:个体在环境中自发地获取知识-联合将所获知识精确化、系统化-抽象
濡化的核心:基本的信仰和价值教育是濡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濡化与教育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上涵盖无意识与有意识学习,较教育宽泛;在学习内容上仅指文化传统的传承,又较教育狭窄。
教育在濡化中的作用表现:传递群体基本信仰和价值;形成对所获取知识进行组织加工的能力;第三节 文化输入与教育文化输入的类型直接传播:指一个社会的文化要素可能首先被邻近社会所吸取,然后逐渐向更为遥远的地方传播。(波式传播)
媒介传播:指通过媒介接触而进行的传播,是由起媒介作用的某些或某些群体把起源于某个社会的文化特质带到另一个群体。
刺激传播:指属于另一文化的某个特质的知识刺激了本地的某一对等物的发明或产生。
起媒介作用的教育活动:留学、传教、办学、译书教育在传播、扩散外来文化中的特点教育对外来文化加以选择、整理、融合,并以受教育者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
教育过程中可随时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修正所传内容,避免所传文化“失真”;
传播者可凭“闻道在先”使受传者对所传内容易于接受;班级授课、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可将外来文化大范围地向外扩散。“文化滞后”:突出地表现在传播技术与传播价值的不一致上,即技术的传播一般总是先于价值观念、规范等的传播。(美国社会学家乌格朋)“文化放射律”:当一移动的“文化光”因被冲击的一个外国社会体抗拒而反射为多种的光线——技术的、宗教的政治的、艺术的等等时,它的“技术光”往往比宗教穿得较快较深。(汤因比)
另外:由于文化自身的整体性,因而“生活表层在技术方面的变化的作用,将不仅仅局限于这一表面,它会渐渐达到更深的程度,甚至使全部传统文化的根基动摇。”(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
教育对文化的输入并不一定总遵循从技术到观念的路线。“高度发达的技术系统的巨大复杂性,可能妨碍了发展中国家对它的接受”,从而“导致了先进文化系统的技术渗透总是落后于他们的意识形态的扩张”。(哈定等《文化与进化》)如,梁启超“欲救今日之中国,莫急于以新学说变其思想”,李大钊“冲破过去历史之网罗,破除陈旧学说之囹圄”,以创造民主的“青春中国”。
涵化与教育涵化(文化潜移):指由不同文化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在交往过程中进行的文化影响.
涵化过程中的情形:代换、附加、汇综(同化/熔合)、退化、创造、抗拒
涵化过程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教育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使然;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表现
以教师为例来说明教师和学生不同的教育观在文化传播中的情形。教师坚持传统——偏重濡化,涵化中的附加。教师志在创新——偏重涵化,创造。教师立于批判——涵化,汇综。第三章 文化冲突与教育第一节 文化冲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冲突的实质不仅被理解为不同民族、国家、地区或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还应被看作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利益冲突,特别是强势群体的文化霸权与弱势群体的文化抗争的冲突。
文化冲突与文化接触:一元化阶段、文化接触阶段、文化冲突阶段、教育调停阶段、不平衡阶段、觉悟、多元文化阶段
文化冲突的前提(文化的不同类型)文化层次:人类共同文化(世界文化)民族文化、阶级文化、社区文化、学校文化
价值取向:主流文化、亚文化、反文化文化内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地理区域: 河谷型文化、山岳型文化、海洋型文化、城市文化/农村文化
时间/发展序列: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表现形式:显型文化/隐型文化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文化具有保守性(价值观阻抗/生活方式差异/传递失误)、文化要素存在不一致、文化代表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观念与现实、技术与价值观文化
冲突对教育的影响教育观念矛盾、教育内容复杂、教育行为偏差、教育目标受挫中西文化冲突与中国近代教育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