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学

合集下载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学科教育文化学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学科教育文化学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学科教育文化学教育学专业是培养教育工作者的学科之一,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是教育文化学。

教育文化学旨在研究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探讨教育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学科内涵、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分析教育文化学的重要性和现状。

一、历史背景教育文化学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个学科,其诞生与现代化进程和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兴起密切相关。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世界各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育文化学逐渐受到重视。

在中国,教育文化学的发展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由传统的教育学向文化学的转变,对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科内涵教育文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包含了教育学和文化学两个学科的内容。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本身的学科,而文化学则关注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文化学旨在探讨教育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剖析文化对教育的塑造作用以及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作用,进而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内容1.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文化学研究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分析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探讨教育如何传承和发展文化。

通过研究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促进教育的多元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创新。

2. 教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教育文化学探讨教育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包括教育的文化性和文化的教育性。

研究教育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对于加强教育文化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 教育文化的评价与创新:教育文化学研究如何评价和创新教育文化,通过对教育文化评价体系和创新机制的建立与探索,提升教育的文化品质和教育改革的实效性。

四、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文化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未来的教育文化学将更加注重教育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加强对教育文化的评价和创新,推动教育向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同时,教育文化学还将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形成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教育文化学

教育文化学

教育文化学第一章教育文化学概说第一节文化概论一、文化的辞源考证周易中的“文”指人的五官可以感觉到的声音、色彩、线条,是由感性材料构成的形式。

论语中的”文”是与“质”相对的含义。

古义“文化”指礼乐制度的文治和迁善的教化。

上述含义发展到现代汉语,演变为指一般知识和教养的意义,古代的文化与文化研究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有一定距离,但揭示出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在辞源上的这一密切关系,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家和哲学家。

西方人使用“文化”具备了双重意义:一是人对土地的耕作,使外在自然人化;二是通过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的素质,使内在自然人化。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含义的最初胚胎。

)二、有关文化的定义广义文化:泛指人类创造活动的总和。

与自然相对,“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狭义文化:指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与社会经济基础及政治制度相对应,相当于广义文化的精神层面,特别指称其意识形态。

文化的性质与特征(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文化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从形态划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从意义划分:表层文化现象(如文化产品、文化行为、文化学术等)、深层文化要素(如价值观念、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等);文化特征: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具有历史承继性;文化具有规则性;文化是可以变迁的。

三、文化与文明就范围而言,文化与文明等同;文明隶属于文化。

就程度而言,文化深刻,文明浅薄。

就形式而言,文化是运动的,文明是静止的。

第二节教育文化与教育文化学一、概念界定教育文化,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教育价值观念、教育思维方式、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行为规范和教育精神等。

教育文化学,是分析教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如大学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等),探讨教育与文化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教育文化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教育文化(学)研究的意义实践需要:教育对社会文化背景的依赖与促进关系所需。

教育文化学:第一章

教育文化学:第一章

(三)中国文化重建中的教育文化观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重建
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 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吴虞 等。 1、蔡元培:“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 化运动的摇篮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 2、陈独秀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 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 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 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 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 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 学。……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学校篇》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
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 后设学校之意始备。……盖使朝廷之上,闾 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 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张之洞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第一章 教育文化观的历史考察
一、我国的教育文化观演变
(一)传统文化形成中的教育文化观
1、孔子、孟子 利用教化和教育维持等级制度、进行文化控
制。 2、董仲舒
文教三策:
独尊儒术
兴太学
重选举
3、三国两晋南北朝:玄学的兴起与冲击
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 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 也称之为“魏晋玄学”。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 众玄之门” 。 4、隋唐:儒道佛融合 5、南宋:重振儒学
生 苏格拉底: “知识即美德” 柏拉图: 《理想国》 中世纪: 神学垄断一切

教育文化学(思维导图)

教育文化学(思维导图)
《教育文化学》
文化的特征
1.文化为人类所特有
无论是文化的概念产生以前有关文化的思想,还是近代以后的诸文化理论,几乎 都把文化看做人类特有的现象,把它看做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
2.文化是人后天习得和创造的
文化并非与生俱来,得之于天,它是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经由学习和创造得来 的,并且主要是人类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自由的精神生产”。
1.教育自身的保守特性
教育中阻碍文化变迁的因素
3.教师与学生在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2.教育者未能预先变革自身态度和行为
4.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学生等对变革的性质和意义等缺乏一致的认识
1.注意检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接纳变革的开放的教 育系统
面临文化变迁时
2.察觉到要变革文化,首先教育者自身的态度和行为就要加以改变,提示我们在 教育过程中“变人先变己”的重要性
教育反映的文化冲突
1.文化内部的冲突
主要是新旧价值之间的冲突、观念(理想)与显示之间的冲突
2.社会文化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主要表现为阶级(阶层)间文化的冲突
3.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
主要表现为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在一些社会情形中,本土文化并不等同于本 民族文化,它有可能是某些外来文化本土化以后的产物)
二、种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活动着的多层次的结构体的观念出发
三、民族文化
四、阶级(阶层)文化
五、社区文化
文化的共享范围上
宏观文化 微观文化
主流文化
从文化的价值取向出发,依照文化包含的价值倾向的相异和对立情形
亚文化
反文化
物质文化(表层文化)
从文化的内容出发
制度文化(中层文化)

教育文化学

教育文化学

2018/9/4
13
由上面关于教育文化学的学科要素及其与相邻学 科的关系的粗浅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文化学作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还稍显稚嫩,与教育人类学与教育社会学, 尤其是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关系还不是非常清晰,其成 熟还需要学者在深入把握文化学、人类学的基础之上 不断拓展与深化。
2018/9/4
14
2018/9/4
10
教育文化学与教育人类学主要内容对比
• • • • • • • • • 文化传播与教育 文化冲突与教育 文化变迁与教育 文化整合与教育 学校文化 教师文化 班级文化 课程文化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教 育的使命 • • • • • 教育与人的本质 教育与人类进化 教育与国家发展 教育与人类文化 教育的文化功能与人 的发展 • 教育与人的生物发展 • 学校教育人类学 • 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2
综合运用各 汴学科,解 决教育实际 行动问题
以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
2018/9/4
教育文化学
教育文化学 的 研究内容
教育文化学 的 研究方法
教育文化学 的 学科体系
2018/9/4
3
一、教育文化学的学科要素(1)
教 育 文 化 学 的 研 究 内 容
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相互作用的一般研究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历时性研究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比较研究 教育文化(教育中的文化现象): 学校文化 教师文化 课程文化 班级文化
2018/9/4
8
二、教育文化学与几个相关学科的关系(1)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把人类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 到教育领域、从宏面到微观、现实和观念等几个方面来描 述和解释教育现象、 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以揭示教育与 人、教育与文化、社会文化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的应用性学科。(李复新)

教育文化学期末重点

教育文化学期末重点

1、文化与文明的关系:P4(1)文化和文明的本质是相同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共生共存的。

(泰勒)(2)文明应隶属于文化的概念,认为文明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或文化发展的某一特殊阶段。

(阿尔弗雷德.韦伯)(3)文明是文化的浅化。

(康德)(4)文明是文化的深化。

(马林诺夫斯基)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多方面的总和,而文明只是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变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群泰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

2、文化与教育的关系:P4①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

③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式的总体特征。

它大体可以分为四个组成部分: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知识经验、语言符号。

价值体系对教育的发展轨迹起着调控、制约的作用;思维方式、知识经验受价值规范支配,也深深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

语言符号也深深影响着肩负文化传递和传播重任的教育。

④教育作为文化形式,又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的意义: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使文化结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教育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文化传播打开方便之门3、教育文化学的定义:教育文化学为分析教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探讨教育与文化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作为教育科学与文化科学高度融合的产物,教育文化学是现代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结果;它既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又属文化科学的门类范畴。

P264、教育文化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社会学三者关系?P30教育文化学——教育与文化(一定群体共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教育人类学——教育与人(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教育社会学——教育与社会(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它们分别以教育中的文化、人、社会三个方面为研究域,侧重的方面不同,研究的范围与重点也有所不同。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文化学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文化学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文化学教育文化学是教师资格证中较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目标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就教育文化学的定义、内容和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教育文化学的定义教育文化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文化意义的学科。

它包括对教育的各个要素的研究,如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等。

教育文化学关注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和研究教育所体现的文化,揭示教育的社会及文化功能。

二、教育文化学的内容1.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教育文化学探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而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2. 教育的价值观:教育文化学研究教育所体现的价值观念。

不同文化对教育的理解和评价有所不同,教育的价值观念也因此有所差异。

3. 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教育文化学分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研究教育中的各种教学活动的特点与规律。

这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选、教学方法等方面。

4. 教育与社会文化:教育文化学探讨教育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

教育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三、教育文化学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应用1. 对教育目标的理解:教育文化学的学习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2. 教育价值观的建构:教育文化学的研究有助于考生认识到不同文化对教育的不同价值观,进而构建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念。

3. 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育文化学的学习可以帮助考生更加理性地选择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 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联:教育文化学的学习可以帮助考生理解教育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文化变革对教育的影响。

综上所述,教育文化学是教师资格证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观、内容和方法等。

通过学习教育文化学,考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建构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念,并且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适应社会文化变革的要求。

教育学中的教育文化学

教育学中的教育文化学

教育学中的教育文化学教育文化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探讨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文化学的发展使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入,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从教育文化学的历史渊源、重要概念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论述教育文化学的意义和影响。

一、教育文化学的历史渊源教育文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源于上世纪的教育改革运动。

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它还深受文化的影响。

于是,教育学者们开始研究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引入文化的概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育文化学逐渐成为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

二、教育文化学的重要概念1. 教育文化教育文化是指教育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强调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还承载着特定文化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

教育文化将个体的教育经历与社会和文化环境联系起来,使教育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意义。

2. 文化再生产文化再生产是教育文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被再生产和传承的过程。

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它还通过教育的实践和经验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 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是教育文化学的一个重要实践应用。

它强调承认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身份的学生,提倡教育环境中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多元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教育文化学的实践应用1. 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文化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和需求,制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2. 教育实践指导教育文化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者可以更好地设计课程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教育评估和改进教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可以应用于教育评估和改进的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苏格拉底:
❖ “知识即美德”
“美德即知识”
❖ 柏拉图:
❖ 《理想国》
❖ 中世纪:
❖ 神学垄断一切
(二)文艺复兴文主义思想家在其著作中论述了文化 变迁与教育改革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关系
❖ 伊拉斯莫斯 ❖ 托马斯·莫尔 ❖ 卢梭 ❖ 爱尔维修
(三)19世纪教育文化观的新进展
❖ 3、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教 育。
胡适:《吴虞文录序》
❖ 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 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 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 文化: 形成
发展
变化
❖ 教育:传播

整合文化 控制思想
改进教育 适应文化
二、西方教育文化观历史概观
❖ (一)古希腊——中世纪:教育文化观的萌 生
赫尔巴特: 五种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
第斯多惠: 首次阐述了文化对教育的制约问题。 提出“文化适应性原则”。
乌申斯基: 民族性原则
(四)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见解
❖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传递人类 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手段。
❖ 2、教育受占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文化制约, 教育依存于一定社会的文化。
张之洞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三)中国文化重建中的教育文化观
❖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重建 ❖ 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
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吴虞 等。 ❖ 1、蔡元培:“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
化运动的摇篮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 ❖ 2、陈独秀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 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 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 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 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 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 学。……
❖ 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林则徐、魏源、张之洞
黄宗羲
(1610~1695)明清之际思 想家、史学家。字太冲, 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 梨洲老人,人称梨洲先生。 余姚黄竹浦人。其代表作 有《明夷待访录》、《明 儒学案》、《四明山志》、 《南雷文定》等。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篇》
❖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 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 后设学校之意始备。……盖使朝廷之上,闾 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 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第一章 教育文化观的历史考察
❖ 一、我国的教育文化观演变 ❖ (一)传统文化形成中的教育文化观 ❖ 1、孔子、孟子 ❖ 利用教化和教育维持等级制度、进行文化控
制。 ❖ 2、董仲舒 ❖ 建立了一套神学化的儒学思想体系
董仲舒
文教三策: 独尊儒术 兴太学 重选举
3、三国两晋南北朝:玄学的兴起与冲击
❖ 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 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 也称之为“魏晋玄学”。
❖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 众玄之门” 。
❖ 4、隋唐:儒道佛融合 ❖ 5、南宋:重振儒学
(二)明清的教育文化观
❖ 明末清初,在学术思想和文化领域,实学 思潮达到全盛。
❖ 所谓“实学”,用当时颜习斋(颜元)的话 说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 贯穿“实学”的一个中心思想,便是经世致 用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