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敦煌莫高窟》PPT课件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背景资料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背景资料据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十四世纪,边续千年凿窟造像不断。
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各个朝代,形成南北全长1680米的石窟群,共存洞窟700多个,其中有彩塑和壁画的洞窟492个,彩塑20xx多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木构窟檐五座。
莫高窟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宏大、历史最久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良好的佛教遗址。
莫高窟各窟均由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综合构成。
洞窟建筑形式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大像窟等。
塑绘结合的彩塑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
壁画内容丰富博大,分为佛教尊像画、佛经故事画、佛教史故事画、经变画、神怪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等七类,是古代社会历史形象的反映。
精美的彩塑与壁画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
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技价值。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了四至十四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4万余件。
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
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
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敦煌文书的发现是研究中国与中亚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文学、艺术、科技等的重要资料。
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后历经劫难,大批敦煌文物与石窟中的一些壁画和彩塑,先后被英、法、日、俄、美等国的盗宝者劫运国外,流散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图书馆与博物馆。
这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本世纪初以来,以藏经洞出土文书与敦煌石窟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学在全世界兴起,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一门显学。
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944年,在莫高窟设立了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大为敦煌研究院。
《莫高窟》教案设计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莫高窟》教案设计昌邑市都昌小学胡红臻黄仁庆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3、课时:第二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搜集有关莫高窟的资料5、教师课前准备:(1)多媒体投影设备(2)教学的PPT课件(3)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查阅相关的资料备好课二、教学课题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8课:《莫高窟》三、教材分析《莫高窟》一文生动地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材料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清王朝腐败无能的憎恨,并仿照文中排比句进行说话和写话的训练。
教学难点是再现莫高窟彩塑、壁画的生动画面。
四、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生动的画面和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彩塑的精妙绝伦、壁画的宏伟瑰丽、藏经洞的劫难,并积累课文语言。
3、了解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了解莫高窟彩塑、壁画、藏经洞的特点,感受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本课,我主要采用“读中品,品中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和品悟中感受莫高窟彩塑的精妙绝伦、壁画的宏伟瑰丽以及藏经洞的劫难,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清王朝腐败无能的憎恨。
同时充分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相关资料,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的西北有一颗璀璨的明珠,你们知道它是谁?它就是“敦煌莫高窟”。
(板书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去领略一下她的神奇瑰丽!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莫高窟的资料,并通过百度搜索展示出来。
/travel/2009-08/27/content_11953974.htm /view/15125.htm(二)预习汇报,质疑问难1、回想一下,课文介绍了莫高窟哪几个方面的艺术宝藏?(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2、小结:学习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我们就要先了解文章介绍了哪几处景点或哪几个方面。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16-20课)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16-20课)2019年9月,全国中小学所有年级将统一使用语文统编新教材,但江苏不一样。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16-20课),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16-20课)《鼎湖山听泉》从肇庆市驱车半小时左右,便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
下了几天的小雨刚停,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
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
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
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
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
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
这是一座建于明代、规模宏大的岭南著名古刹。
庭院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
有一株与古刹同龄的茶花,还有两株从斯里兰卡引种的、有二百多年树龄的菩提树。
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
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蒙眬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蕴育出蓬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
《黄果树瀑布》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PPT课件

描写时,我要加入比喻、拟人、排比等 修辞,让我的作文更生动!
我要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来写,这样习作 才能表达得清楚、有条理。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写作提纲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写作提纲
你想要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 文化遗产呢?不要急于下笔,先好 好构思,编写好写作提纲。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怎样把这些传说写进 我们的习作里呢?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还是从黄山这座山的名字讲起吧。 传说……
我特别奇怪,长城这些巨石是怎么来的 呢?妈妈告诉我……
我查资料得知,这些巨石其实是……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关于这篇习作,你还 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习作内容
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写自己感兴趣的世界 文化遗产。
说明文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搜集资料 有目的地搜集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基本现状。 把资料来源记录下来。 整理资料 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如描绘外观和结构的,记录 历史变化的,讲述相关故事的。 筛选资料,剔除无关信息。如果资料不够完善,可以继续搜集、 补充。 撰写 将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 要注明资料来源。 可以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拟题思路
本次习作让写自己感兴趣的世界文化遗产, 可以直接用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字拟题,如《敦煌 莫高窟》《苏州古典园林》等。还可以用人们常 用的称谓拟题,如《长城》《故宫》《孔府》等。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写完后,和同学们交流,互相评一评介绍得是 否清楚,再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教学设计

《莫高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中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3.学会找重点词句,正确理解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5、研读第3段,了解其写作顺序,及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动态描写,学有余力者可进行仿写。
教学重难点: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准备:敦煌莫高窟视频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找中心句。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看视频引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
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什么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敦煌莫高窟的视频)/refer/DsTtZGc0298mVp54/v.swf2、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对,它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
莫高窟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县东南。
在3华里长的鸣沙山壁上密密层层地凿建了近500个洞窟,每个洞窟内部都有彩塑的佛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
它与河南省龙门石窟、山西省云岗石窟,并誉为我国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意思。
(2)考虑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找出总领全文的句子。
(3)想想每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什么?找出中心句。
2、指名朗读(请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朗读,教师以此检查自读效果)3、学习课文第一段。
(1)找出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
【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莫高窟》教学设计

《莫高窟》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多媒体的广泛运用,让语文阅读教学进入新时代。
它画面新颖,表现生动,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以启发,能发掘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枯燥的表现手法。
语文学习的特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思维。
只要恰如其分的使用多媒体,就能让它引领孩子进入阅读的个性化,让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哈姆莱特”。
【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走进敦煌莫高窟这一艺术宝库,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赏读、积累课文介绍莫高窟的优美词语、句段,初步感知文章“总写——分写——特写——总写”的构段方式。
【教材分析】莫高窟凝聚着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显示出民族自豪感。
《莫高窟》这篇文章描述了莫高窟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那栩栩如生的艺术精品,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
课文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介绍的,第一段描写了莫高窟的位置和环境;第二、三段着力描写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文中运用了生动准确的四字词语和排比描写,将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壁画展现在读者面前。
课文从多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详细具体。
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神态描写,表达方法等,都是本年级段的学习重点。
第五自然段总结全文,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亦是文章的文眼。
本篇文章的内容极具鉴赏性,适合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多读、多想,感悟莫高窟带给我们的意义。
【教学方法】莫高窟与《莫高窟》,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
通过品味《莫高窟》,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结构的精妙,思想的深刻。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利用多媒体引入莫高窟,展现莫高窟,从而认识莫高窟。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莫高窟》。
2、ppt出示: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PPT课件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跟我走吧,开始我们的中国“世界遗产之旅”。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万里长城
福建土楼
杭州西湖
龙门石窟
皖南古村落
福建土楼
北京天坛坛
布达拉宫
万里长城
山西平遥古城
皖南古村落
北京故宫
五台山
审题指导
你游览过宏伟的北京故宫吗?你知道美丽的 敦煌莫高窟吗?你对秦始皇陵兵马俑感兴趣吗? 这些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凝结着我们 祖先的汗水和智慧。
观,元上都遗址,红河哈尼梯田 文化景观,大运河,丝绸之路: 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土司 遗址,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良渚古 城遗址。
习作要求
你游览过宏伟的北京故宫吗?你知道美丽 的敦煌莫高窟吗?你对秦始皇陵兵马俑感兴趣 吗?这些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凝结 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
1.要有目的查阅相关资料记录下来,要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 要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可以辅助图片、表格等。
2.要写得思路清晰,生动有趣。
拟题思路
本次习作让写自己感兴趣的世界文化遗产, 可以直接用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字拟题,如《敦煌 莫高窟》《苏州古典园林》等。还可以用人们常 用的称谓拟题,如《长城》《故宫》《孔府》等。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知多少?
敦煌莫高窟
长城
九寨沟
黄山
云冈石窟
福建土楼 峨眉山 布达拉宫
想一想:我们可以从 哪几个方面来介绍?
主要景点 特点
传说
……
地理位置
颐和园
壁画艺术
千佛洞
影响
……
地理位置
敦煌莫高窟
兵马俑的样子 兵马俑的种类
兵马俑的数量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 敦煌莫高窟送别 课时练习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敦煌莫高
窟送别课时练习
课文情节回顾
在这一课中,诗人王之涣千里送别好友时,描述了他们离别的
情景。
他们共同骑马到达敦煌莫高窟,在这壮丽的艺术宝库前,王
之涣意犹未尽地继续与好友聊天。
随后,他们的别离时刻到来,王
之涣骑着马怀着深情告别。
傍晚时分,他独自离开这座石窟,回到
了充满思念之情的故乡。
认真阅读课文
请阅读《敦煌莫高窟送别》课文片段,思考以下问题,并回答:
1. 王之涣和好友在敦煌莫高窟做了什么?
2. 为什么王之涣离别时表情沉默?
3. 为什么王之涣骑马急忙告别?
回答问题
1. 王之涣和好友在敦煌莫高窟欣赏了壁画,感受了这座艺术宝库带来的震撼和美妙。
2. 王之涣离别时表情沉默是因为他感慨良多,充满了离别的伤感和思乡之情。
3. 王之涣骑马急忙告别是因为他急于回到故乡,思念家人和亲友,同时也领悟到离别的无奈和残酷。
思考与讨论
以王之涣为主人公,写一个100字的短文,描述他离别时的心情。
---
王之涣悄悄地看了最后一眼敦煌莫高窟,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伤感。
他的好友微笑着告诉他,离别只是暂时的,将来一定会再相会。
可是,怀揣思念和离愁,王之涣骑着马急忙告别。
沉默的王之涣默默地回想着敦煌莫高窟的美景和艺术,眼角不禁湿润了起来。
他明白,离别难免,但对故乡的思念让他更加急匆匆地离开了这座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