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陷落柱
陷落柱的形成与分布_姚冬梅

收稿日期:2002-11-11作者简介:姚冬梅(1968-),女,山西太原人,工程师,1991年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现从事地质勘探工作。
陷落柱的形成与分布姚冬梅(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官地煤矿,山西太原 030022)摘要:通过分析陷落柱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其分布的因素,推测出陷落柱可能发育的地区或地段,对煤矿生产中综合治理陷落柱,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陷落柱;形成机理;塌陷;分布规律中图分类号:P642.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0506(2003)02-0013-02 岩溶陷落柱是局部地层中的岩溶塌陷现象,根据西山煤田前山各生产矿区揭露的地质资料统计,陷落柱发育密度为20~40个/km 2,其破坏面积约占煤层已采面积的4%~10%,煤炭储量损失高达15%~30%,严重缩短了矿井寿命,并造成煤炭资源的很大浪费。
陷落柱的存在,长期困扰西山煤炭的开发和利用。
近年来,无线电坑透仪的使用和普及,对回采工作面内的隐伏陷落柱探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一技术目前仅局限在回采工作面回采巷道及切眼构通后的物探分析,还不能对矿井或采区范围内隐伏的陷落柱进行探测分析。
因此,对陷落柱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可指导采区和工作面的合理布置,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1 陷落柱的形成陷落柱的形成大致经历了由溶隙到溶孔(溶管)、溶洞及溶洞塌陷这一发育过程,其中溶洞的形成是陷落柱形成的核心,是形成陷落柱的先决条件。
1.1 岩溶洞穴的形成前人对岩溶发育总结了4个必备的物质条件:①有可溶性岩层;②具有良好的地下水通道;③有丰富饱和的侵蚀性水质;④有地下水的排泄口,以加剧地下水的交替作用。
当这4个条件都具备时,在构造力作用下,引起局部可溶性岩层较强的褶皱变形或断裂位移,并在其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节理或劈理发育区,使局部岩层的结构强度、稳定性、整体性等发生变化,使原来正常的岩层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形成岩层的破碎带发育区,在地下水的强烈交替作用下,被侵蚀“掏空”,形成岩溶洞穴。
岩溶陷落柱的研究历史及成因假说

岩溶陷落柱的研究历史及成因假说摘要:岩溶陷落柱在华北型煤田广泛发育和分布,它的存在是矿井安全的重大威胁。
为了解决陷落柱问题,众多专家学者对陷落柱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以及陷落柱突水原因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形成了诸多理论依据。
关键词:岩溶陷落柱;研究历史;形成机理;分布规律;侵蚀基准面Abstract: There are extensiv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karst collapse column in northern china coal field. The existence of karst collapse column is significant threat to mine safet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done the long-term research of formation mechanism, distribution law, collapse column water inrush reason and so on. As a result, many theoretical bases are formed.Key words: karst collapse column; history of research; formation mechanism; distribution law; base level of erosion在我国华北煤田,不少矿区有陷落柱分布。
在陷落柱发育的地区,它一直是影响煤矿生产和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如西山煤田前山各生产矿区揭露的地质资料统计:陷落柱发育密度为20~40个/k㎡,其破坏面积约占煤层已采面积的7%。
由于陷落柱的破坏,生产矿井煤炭储量损失高达15%~30%[1] 。
华北型煤田岩溶陷落柱分布规律及其水文地质意义

第15卷第3期V o l 115, N O -3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Fuxin M ining Institute (N atural Science )1996年7月Ju ly ,1996华北型煤田岩溶陷落柱分布规律及其水文地质意义张宝柱 陈振东(阜新矿业学院资源工程系123000)摘 要 本文阐述了华北型煤田内岩溶陷落柱形成的基本条件及其分布规律,依其导水性把陷落柱划分为三大水文地质类型,指出多数是隔水的,但若形成较新或处于强径流带及集中排泄带,可成为矿床充水通道,勿通奥灰水进入矿坑,发生突水淹井事故。
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 岩溶陷落柱;岩溶水系统;矿床疏干中图号 TD 12收稿日期 1995-06-06。
第一作者 张宝柱,男,1962年生,硕士,讲师。
0 引 言华北型煤田石炭、二叠纪地层内岩溶陷落柱广泛发育,常给煤矿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自1984年6月开滦范各庄煤矿发生了世界采矿史上前所未有的奥陶系灰岩岩溶陷落柱特大突水,造成灾害性淹井事故以后,打消了陷落柱不突水的看法,对陷落柱分布规律及水文地质特征研究引起了重视。
1 岩溶陷落柱分布规律岩溶陷落柱是由于煤系地层基底厚层易溶碳酸盐—硫酸盐岩,在强烈溶蚀与机械作用下,形成大型岩溶洞穴而失去对上覆岩层的顶托力,导致上覆岩层不断向下塌落而形成的柱状塌陷体。
它是碳酸盐—硫酸盐岩岩溶化所引起的继生地质现象,主要发育并形成在华北岩溶水类型煤矿区,特别以山西西山、泌水、霍县煤田和河北太行山中南段煤田分布密度最大,发育也最典型。
岩溶陷落柱既是一定岩性结构的产物,同时亦受构造控制,是水化学、水动力作用和机械作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分布具有如下特征:1.1 受地层结构控制陷落柱发育的地层层位主要分布在碳酸盐、硫酸盐岩混合建造的中奥陶统中。
中奥陶统碳酸盐—硫酸盐岩系属于陆缘浅海台地沉积,为一套泥晶白云岩、泥晶白云质灰岩、泥晶灰岩、石膏及硬石膏岩混合建造,常见大量层次不清的膏溶角砾岩。
煤矿地质学8岩浆侵入体和岩溶陷落柱

• 按照侵入体的形态和对煤层的破坏程度可 分为: • 上冲区 • 扩散区 • 波及区
• 二、岩浆侵入体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 三、煤矿生产中对岩浆侵入体的处理 • 井田煤系中若有岩浆侵入体存在,应查明侵入体 位置、形态,在此基础上合理布置矿井掘进遇到岩墙后,一般可按原计划直 接穿过 • ②岩墙沿垂直或斜交煤层走向分布时,工作面回 采至岩墙后,在岩墙另一侧重开切眼继续回采 • ③当岩墙沿煤层走向分布且延长较长时,可以以 岩墙为界将工作面分成上、下两段,采用两个小 采面进行回采。
第八章 岩浆侵入体和岩溶陷落柱
• 在煤矿生产中,影响矿井生产的地质因素 很多,比如断层、褶皱、瓦斯、地压等普 遍性的影响因素之外,岩浆侵入体和岩溶 陷落柱是带明显区域性特点的两大类地质 因素,它们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在不同煤田 的矿井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第一节 岩浆侵入体
• 一、岩浆侵入煤层的一般特征 1、产状和形态 1)岩墙:以断层或者节理作为通道侵入、穿 插在煤系中,与煤层面斜交或者垂直的侵 入体。 2)岩床:地下岩浆沿煤层层面方向侵入的层 状侵入体。它可以沿煤层顶、底中间侵入, 也可吞蚀整个煤层。
• 2.对岩床的处理 • 对于岩床,要求用巷道或钻孔圈定岩体边 界范围,然后决定回采方案。如为大面积 岩浆侵入体分布区,则采区、采区布置要 设法避开。对煤层破坏不严重的串珠状侵 入体,工作面可以直接推过,但需增加采 面处理岩浆岩的工序。
第二节 岩溶陷落柱
• 一、岩溶塌陷的成因及形成条件
地质条件:岩溶发育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 (1)有可溶性岩层存在; (2)有良好的地下通道; (3)地下水源丰富,水具侵蚀性; (4)水流动能力较强,即有好的排泄口
• 二、陷落柱的特征 • (一)基本形态 • 陷落柱一般呈上细下粗的锥柱状,其中心 轴有时是直线状,有时是曲线状,与陷落 柱形成后发生的构造变动有关。 • 1.平面特征 • 陷落柱的平面形态多数呈椭圆形、似圆形, 也有长条形及不规则状。 • 2.陷落柱的剖面特征
岩溶陷落柱的成因

岩溶陷落柱的成因特征
①岩溶陷落柱主要发育于我国北方。
形成的主要地质环境是:上部为页岩、泥岩等软岩,下部为质纯灰岩、白云岩等强溶岩形成的地层组合。
②岩溶陷落柱有时可发展到地表。
它在地貌上,常常表现为岩层产状凌乱的洼地。
③岩溶陷落柱属于特殊的、塌陷式岩溶。
④岩溶陷落柱的溶腔也以实腔形式出现,内部被溶腔上部的页岩、泥岩等软岩所充填。
⑤岩溶陷落柱横断面形态为陡立的圆柱状或上窄下宽的反漏斗状形态,少数可以发展到地表,并直接与地表相通。
⑥岩溶陷落柱的腔体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充填的物质变化不大,基本都是杂乱无章的页岩、泥岩等软岩的岩块或碎块。
⑦岩溶陷落柱中,不存在单独的水体,这是岩溶陷落柱与溶洞、暗河和岩溶淤泥带等其他地下岩溶的明显不同之处。
⑧岩溶陷落柱只有“干性”和“湿性”之分。
⑨当隧道开挖突然遭遇“干性”岩溶陷落柱时,较容易造成坍塌或塌方。
⑩当隧道开挖突然遭遇“湿性”岩溶陷落柱时,极容易造成坍塌或塌方。
陷落柱演示

在12318工作面实际揭露未出水
9个,2个带状构造异常 体(有争议),朱集未
统计在内。
7个,1个构造异常体; 1个特大溶洞
谢桥2个,其中1个是带状 孔集实见1个 张集1个
顾桂两个是带状构造异常体 口孜东矿7个
新集二矿1个构造异常体 新集三矿1个特大溶洞
实际揭露一个未出水 对西八A组煤开采有影响
四、陷落柱探查
3.化探
根据钻孔采样化验和测试资料,建立水化学模型,通过对同 位素及特征离子含量的分析对比,确定水质类型。
4.水动态监测
通过进行钻孔水位(水压)、突水点涌水量、放水孔放水量、 水温、水质能观测;根据观测数据分析判断含水层补径排关系, 计算水文地质参数。
一般陷落柱突水具有如下特征:水量---越来越大、水位--灰岩水位不但不降有水位回升的趋势,水质---全硬度、永久硬 度从无到有且逐步增加,水温---比巷道围岩温度高,并有逐步 高的趋势。
6.地下水不断对灰岩和塌落的岩石进行化学的溶蚀、机械的 搬运和破坏,使岩溶进一步扩大,处于暂时稳定状态的上覆岩层 关键层再次失去平衡而继续塌落,使陷落柱不断向上发展。
二、陷落柱形成机理、形态及分布规律
(二)形状
1. 岩溶陷落柱的平面形状 岩溶陷落柱的平面形状是指岩溶陷落柱柱体与地表或岩层层 面的切割面形状,也称之为横切面形状。呈椭圆形和似圆形者居 多,尤以椭圆形为最多。如孔集岩溶塌陷及谢桥岩溶陷落柱,分 别见下图2(孔集岩溶塌陷体分布图)、图3( 谢桥矿1#、2#陷落柱 在各煤层中的分布图)。 2. 岩溶陷落柱的剖面形状 岩溶陷落柱的剖面形状主要受所穿过岩层的岩石物理力学性 质制约,多呈不规则的柱状体。在岩性比较坚硬均一、裂隙又比 较发育的岩层中,其剖面形状多呈上小下大的圆锥状,塌陷角一 般在60~80°之间,华北型煤田中这种形状的岩溶陷落柱最多。
岩溶陷落柱

第四章岩溶陷落柱陷落柱:由于下伏易溶岩层,经地下水强烈溶蚀,形成大量空洞,从而引起上覆岩层失稳,向溶蚀空间冒落,塌陷所形成的筒状柱体,简称陷落柱第一节岩溶陷落柱的特征一、地表特征1、盆状塌陷2、丘状凸起3、柱状破碎带山西西山和汾西矿区的沟谷两侧或道路两旁的天然或人工剖面上,常可见到一些柱状破碎锻,这即是陷落住的剖面形态。
4、特殊地貌形态在黄土覆盖区,基岩个的陷落柱可导致表层黄土产生圆形陷坑或弧形阶梯状裂缝。
裂缝窄的仅几厘米,宽的可掉进耕牛,在山西汾西矿区有“跌牛缝”之称。
此外,陷落柱还可引起黄土滑坡。
二、陷落柱井下特征1、陷落柱的形态特征它是指陷落住柱的三度空间形状。
现从它的平面和刻而形态、高度和中心轴等方面揭示整个陷落柱的形态特征。
(1)陷落柱的平面形态它是指陷落柱与地面、水平切面或煤层面的交线形态。
一般呈椭圆形,也可呈圆形、鞋底形或长条形等。
根据山西阳泉三矿已揭露的133个陷落柱的平面形态统计资料,椭圆形的92个,占69%;圆形的13个,占10%;其它形状的28个,占31%。
为了描述陷落柱的平面形态,应标出长轴和短轴,计算出长短轴的比值。
一个矿区,陷落住长轴往往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是指沿陷落柱中心轴切剖面的陷落拄形态。
如果陷落柱穿过极易塌陷的含水松软岩层(如第四纪冲积层或裂隙发育的泥质岩层),则剖面形态多至上大下小的漏斗状;如果穿过不易塌陷的、岩性均一的坚硬岩层(如砂岩、砂砾岩、砾岩和石灰岩层),则剖面形态多至上小下大的锥形,锥面与水乎面的交角为60- 80°;如果穿过岩性不均一的岩层,则剖面形态很不规则,但总体仍里,锥形柱状。
( 3)陷落柱的高度 它是指从溶洞底到塌陷顶的垂宜距离。
它与溶洞的大小,地下水的排泄条件,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密切关系.一般高度由几十米到l 00-200m ,但也有高达几百米的巨型陷落和仅数米的小型坍塌。
(4)陷落柱的中心轴 它是指陷落柱各平面形态的中心点的联线。
浅析岩溶陷落柱的形成机理

4个 条件无疑是形成岩溶发育必备的物质条件 , 但由于岩 溶 洞穴仅是局部 地层 中形成 的构造 体 , 冈此 , L述 物质 对 条件都具备的一个煤 田或一个矿区来讲 , 其关键 只涉及导 致 下部 岩溶 洞穴发育 局部 区域 范 l内地质 和条件的分析 韦 1 研 究, 对揭露和正确反映岩溶洞穴形成的本质特征才具有
并不 是 一 点 也 不 向上 扩 展 , 只是 时 间进 行 的 很 缓 慢 。
岩溶是形成陷落柱的先决条件 , 此溶洞的彤成机理 是岩溶陷落柱形成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一般认 为, 溶发 岩 l 育必须具备 4个 条件 : 一是 有可溶液性岩层 ; 二是具 有 良 好 的地下水通道 ; 是有 丰富饱 和的侵触性水 质 ; 四是有
文章编 号 :
摘要 : 通过对矿井生产中所暴露 的褶皱 、 断裂 、 节理等地质 构造现象的观察分析 ,论述 了岩溶陷落柱的彤成机理 , 初 步摸清 了陷落柱 的一般规律 , 为正确指导生产提供 了科学
依据 :
关键词 : 煤岩地层 ; 岩溶陷落柱 ; 安全生产
中 图分 类 号 : D 1 T 33 文献标 识 码 : A
和探测 。 均离不 开基础地质理论的指导 由于陷落柱在形
成过程 中发育 的复 杂性 ,陷落柱 的成 因理论亦在不断发 展, 以便正确指导生产 , 为高产高效集约化生产创造 条件
二 、 溶 陷 落柱 的 形 成机 理 岩
( ) 一 岩溶 洞 穴的 形 成机 理
的上覆地层在重 力作用下 继续 垮落 , 往剖而上形 成柱状形
上 覆 岩层 受重 力 作 用 而 塌 陷 , 因塌 陷 体 的 剖 面 形 态 似一 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钻孔圈定采面内陷落柱示意图
2、巷探:
为了查明陷落柱的确切位置、大小、形状以及其
对煤层的破坏程度,对没有突水危险的陷落柱,
可利用小断面的巷道进行探测。
3、物探: 微重力勘探 无限电波透视 瑞雷波勘探 电法 地质雷达(电磁波)
地震波CT
槽波勘探
岩溶陷落柱
主讲:宋达达 回答:马一开
岩溶陷落柱
一、陷落柱特征
二、陷落柱成因 三、陷落柱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四、陷落柱的探测
五、煤矿生产中对陷落柱的处理
一、陷落柱特征
岩溶陷落柱是岩溶空洞塌陷的产物,它是由于下伏易 溶岩层,经地下水强烈溶蚀,形成大的溶洞,从而引 起上覆岩层失稳,向溶洞中冒落、塌陷所形成的筒状 柱体,简称陷落柱。 陷落柱是影响煤矿生产的特殊地质条件之一,在我国 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田中普遍分布,目前全国矿井已揭 露岩溶陷落柱7000~8000个,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 河南、山东、安徽、四川等地,其中以山西、河北最 为发育。
Thanks
主讲:宋达达 回答:马一开
C.洞穴的顶部逐渐坍陷;
D.最后的拱顶坍陷
三、陷落柱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1)破坏可采煤层,减少煤炭储量 (2)影响正规采煤,制约机械化作业 (3)提高掘进率,降低矿井效益 (4)陷落柱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影响
四、陷落柱的探测
1、钻探:
在探查巷道掘进前方陷落柱时,应根据巷道施工
方向,平行布置或扇形布置钻孔;在探查回采工
齿状。界限明显。
牵引不明显,但有时可见接触带的煤层受较大影
响,倾角较大且向柱内倾斜,影响范围约为15-20 米。 有时可见大量张裂隙
井下特征
3、陷落柱的柱体组成特征
由塌落的岩块堆积组合而成。
与周围的正常岩层相比,塌落岩块层位较新,并具有大
小悬殊、棱角分明、形状各异、混杂堆积,常为松软岩
屑、煤屑和粉粒土充填粘结等特点。 有时也可见第四 纪沉积物。
(三)陷落柱与断层和河流冲蚀的区别
1、从接触带特征区别
陷落柱的接触面不平整而近直立,面上无擦痕和滑面; 接触带中岩层微向柱心倾斜,但牵引不明显,张性裂 隙发育,煤质松碎,有风化、氧化现象。。 断层面较平整,直立产状较少,面上擦痕、阶步和滑 面发育;断层带内牵引褶皱和羽状裂隙明显,一般情 况下煤未受风化。
(4)陷落柱的中心轴:陷落柱各个平面形态的中 心点的联线。通常,中心轴垂直于所穿过的岩层
层面,由于陷落柱穿过的各岩层的产状、岩石性
质和裂隙发育程度不同,因此,中心轴大多不是
直立的,而是歪斜的,甚至是扭转的。
井下特征
陷落柱中心轴变化示意图
井下特征
2、陷落柱与围岩接触关系
陷落柱与周围正常岩层的接触面多呈不规则的锯
2、真空吸蚀塌陷的观点
真空吸蚀作用是指在岩溶真空环境中,由于封闭
的溶洞内的地下水位下降,产生负压,致使封闭
的盖层结构受到破坏,导致地表塌陷。
必要条件: (1)溶洞上有密封性能良好的盖层; (2 )岩溶空隙中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产生足够
大的自然负压。
A.水位下降前的平衡状态;
B.水位下降,随着向上侵蚀过程使通道被排空;
(一)地表特征
1、盆状塌陷坑:
在基岩裸露区,陷落柱常以盆状凹坑出露于地表,
坑内岩层遭受破坏,混杂堆积着上覆的不同层位 的大小岩块,或为黄土所掩盖;坑外岩层层位正 常,裂隙发育,岩层产状微向坑心倾斜。塌陷坑 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地表特征
2、丘状凸起区: 在山西阳泉和平定矿区常能见到在大片出露的、 由粉砂岩和泥质岩组成的山西组 (P1s)地层中,局 部隆起石盒子组 (P1x ~P2s) 或石千峰组 (P2sh) 的砂 岩块体堆积。塌陷区内外岩石抵抗风化、剥蚀的 能力不同,造成差异风化地貌景观。
(三)回采工作面陷落柱的处理
根据陷落柱出现的部位、形状、大小和采煤方法等因素,采取缩短工作面或另开切 眼等措施处理。
(1) 高庆余,煤矿区岩溶陷落柱微重力调查初探,
中国煤田地质,1998,10(1)
(2) 刘国林,物探技术在探测岩溶陷落柱中的应用, 煤炭工程,2003, (8)
(3) 李丽萍,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岩溶陷落柱, 矿井地质与资源环境 ――2004年全国矿井地质学 术会议
五、煤矿生产中对陷落柱的处理 (一)设计阶段对陷落柱的处理
根据陷落柱的数目、形状、大小和分布情况,合理选择巷道 的布置和采煤方法, 尽可能将陷落柱留在设计的煤柱内,减 少煤炭损失和降低陷落柱对生产的影响。
(二)巷道掘进遇陷落柱的处理
掘进巷道遇陷落柱后,应根据巷道用途和所遇陷落柱的部位、 形状和大小等确定处理措施。一般主要开拓巷道遇陷落柱后按 原设计直接强行通过,但要加强巷道支护;工作面顺槽掘进遇 陷落柱,一般直接穿过,也可将回风顺槽绕陷落柱而过,将陷 落柱留在煤柱内。
冲蚀面总的较平缓,有水流冲蚀的痕迹。
陷落柱与断层和河流冲蚀的区别
2、从地层和岩性标志区别
陷落柱内充填岩块大小悬殊、棱角分明、岩性复杂、 胶结疏松;折断的大型岩块层理往往直立陡倾。
断层破碎带一般较窄;断层角砾较小,成分较简单, 棱角被部分磨损,并显示定向排列;断层造成地层有 规律的重复和缺失;两侧岩层层理很少直立状态。
阳泉五矿
(二)井下特征
1、陷落柱的形态特征
(1)平面形态:陷落柱与地面、水平切面的交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形态,一般呈椭圆形、圆形、长条形等。
陷落柱平面形状示意图
井下特征
(2)剖面形态:
沿陷落柱中心轴切开的形态。
如果陷落柱穿过含水的松软岩层,则剖面形态多
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图2-95a);
冲刷带内岩块较小,有磨圆现象,胶结紧密,层理清 晰,岩石结构构造保持完好;冲刷带可见层位缺失现 象。
陷落柱与断层和河流冲蚀的区别
陷落柱内大块岩石坍塌
3、从上下对应关系区别
陷落柱具有上下对应的关系。
二、陷落柱成因
(一)岩溶发育的地质条件
1、煤系或其下伏地层中含有可溶性岩、矿层,如石灰 岩、白云岩或石膏矿等。 2、含煤区域内,发育有良好的地下水通道,主要是指 断层和裂隙,尤其是导水性好的张性或张扭性断裂。
3、地下水交替循环快,排泄流畅,具有良好的地下水 动力条件。 4、地下水源丰富,具有较大的侵蚀性。
(二)溶洞塌陷机理
1、重力塌陷观点
岩溶洞穴上覆岩层的塌落是由于重力作用的结果。
岩溶洞穴破坏了岩层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改变了
地应力的平衡状态,致使洞顶和洞壁的岩层在重
力作用下产生破裂和塌落。
如果穿过不易塌陷的、岩性均一的坚硬岩层,则
剖面多呈上小下大的锥形(图2-95b);
如果穿过岩性不均一的岩层,则形态很不规则,
但总体上仍呈锥形柱状(图2-95c)。
井下特征
陷落柱剖面形状示意图
井下特征
(3)陷落柱的高度:指溶洞底到塌陷顶的垂直距
离。它与溶洞的大小、地下水的排泄条件、岩层
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密切关 系。一般高度达几十米到100~200m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