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刑》文体学分析论文
《爱情残忍爱情甜》的文体学分析

关 键 词 :爱 情 残 忍 爱 情 甜 》 文 体 学 分 析 ; 构 ; 律 ; 辞 《 ; 结 韵 修
中图分类号 : 0 . I 6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1 9 ( 0 2 0 — 1 3 0 17 — 99 2 1 )3 0 3 — 3
作者简介 : 王静 : 1 7 一 , , 苏 苏 州人 , 士 ,  ̄(9 9 )女 江 硕 常熟 理 工 学 院 ( 苏 常 熟 2 5 0 ) 国语 学院 讲 师 , 究 方 向 为 外 国语 江 15 0 外 研
福 当恋人 们 由 于种种 原 因分离 的 时候 . 们别 无选 他
择. 只能 长吁短 叹 , 盼重逢 的 日子 早 日到来 。 期 漫长 的
等 待 过程 夹杂 着 痛苦 和甜 蜜 。他们 感到 痛苦 , 因为 是
他 们 要忍 受分 离 的煎熬 在煎熬 中 . 他们 可 以 回忆过
去 相 聚时 的幸 福 时光 。 当再相 聚 的时候 , 他们 会 庆祝
Swe ti l ne s — — —s y e span. e sbod s . — — h n s i
全诗 的译 文 [: 4 ]
学 .从 本 质上 来 讲 是结 合 了两 个 领 域 的 一种 研 究方
法 ”3 总 之 . [ 2 进行 文 体学 分 析 的时 候 . 方 面要 把文 一 本作 为研 究 的对 象 . 一方 面要 把 语言 学作 为 其分 析 另 方法 而对一 个语 篇 的文 体学 分 析 . 一般 来 说要 分 析 这个 语篇 的文 本 特征 . 就是分 析 该文本 为 了传 递 信 也
Th u h s a e b l bu r s a e s y— — o g t r o d, two d r h
狂欢的看客与被遗忘的苦难——评《檀香刑》

狂欢的看客与被遗忘的苦难——评《檀香刑》在所有人的生命中,都无法逃离“看与被看”这一问题。
而莫言在《檀香刑》一书中,通过塑造赵甲、孙丙、赵小甲、孙眉娘、钱丁等形象,将看客心理和示众文化以一场酷刑血淋淋地剖开在读者面前。
莫言在小说中通过赵小甲的“呆傻”视角,构建了独特的动物性感觉世界,并插入猫腔的唱词,天马行空地叙述着这场极其残忍的檀香刑。
而在语言上的陌生化处理,更是让文中世界带上了魔幻的色彩。
充满“先锋”色彩的《檀香刑》,不仅是充满挣脱宏大政治叙事的倾向,极具后文革时代的风格,更是对文革游街批斗,乃至数千年前封建王朝时期形成的示众文化的批判思考,在莫言的笔下,给读者以心理冲击的不仅是残忍的公开行刑场面,更多是源于看客在观看酷刑时病态的狂欢心理。
莫言将《檀香刑》一书分为凤头、猪肚、豹尾三部分,凤头部分将四个主要人物的言语特点作为小标题,“浪”“狂”“傻”“恨”四字分别概括出眉娘、赵甲、赵小甲和钱丁四人的个性特点,眉娘风情万种,看不上痴傻的丈夫赵小甲,倾心于儒雅的县令大人钱丁;眉娘的公爹赵甲则算是刽子手这一行当里的状元,精通历代酷刑,并且自己能够发明出新的刑罚方式,在对孙丙执行檀香刑时,甚至将行刑过程视为一场不可出错的艺术表演;赵小甲是书中少有的“清醒”人物,在他的“痴傻”视角里,父亲赵甲是一只瘦骨嶙峋的黑豹子,妻子眉娘是一条水桶粗细的大白蛇,县令钱丁则是一只大白虎,莫言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通过赵小甲的视角撕开人类为自己描画的高尚表皮,以赵小甲之口说出“知道人的本相就没法子过了”揭露人类内在动物性的丑恶;而钱丁在书中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他既有读书人的责任感,为民着想,却又深受封建士大夫观念影响,对着上级官员有着天然的顺从和敬畏心理,在做涉及个人利益的决定时犹豫不决,众多因素的影响最终造成了钱丁的结局有着典型封建士大夫的悲剧性。
故事发生在1900年,以“施刑”为主线,通过描写高密东北乡的人事物,串联起戊戌变法、八国联军、德国殖民山东等一系列近代重大历史事件。
读书心得——莫言《檀香刑》的苦难叙事研究

读书心得——莫言《檀香刑》的苦难叙事研究苦难是人生的一种存在形态,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精神资源,苦难叙事通过文学话语阐述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文学和苦难总是有着不解之缘,苦难叙事不是一味地倾诉苦难,而是在苦难的诉说中给予肉体和灵魂的慰藉。
《檀香刑》以苦难叙事为创作基调,文本通过多元化叙事视角、映衬手法以及拟声化语言,诠释出苦难叙事所蕴含的抗争姿态。
一、酷刑下的身体创伤和精神悲痛莫言善于描写人生苦难,《檀香刑》中表现为对酷刑的展示,作品涉及到种类繁多的刑罚:腰斩、凌迟、五马分尸、大卸八块、阎王闩……莫言在开卷以颇具讽刺的笔锋写道:“让人忍受了最大痛苦死去,这就是中国的艺术。
”《檀香刑》通过描写残忍至极的刑罚来展露人类身体所承受的痛苦。
《檀香刑》详细描述了三种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酷刑,分别是阎王闩刑、凌迟和檀香刑,作品从不同视角展现了三种酷刑对人类身体的摧残。
“铁箍子煞进脑壳”“头被勒成葫芦”“脑骨碎了”“脑浆子和血沫子渗出来”等细节的凸显暴露了阎王闩刑的残忍与暴虐,文本以动态化的审视再现了刑罚的恐怖。
凌迟这一酷刑是通过周围看客的反映来加以描绘的,围观这场面的人有的昏倒、有的跌倒在地,恐惧的场景不仅演示了刑罚的技艺,更展现出人类设计出这种惊悚酷刑来残忍虐待同族的可悲之处。
相比凌迟而言,本书的重点酷刑——檀香刑在细节方面更是考究非凡。
一截檀木是必备的用具,需要在热油中煮一天一夜,浸油是为了防止受刑者在行刑时被木头吸干血而提前死去。
行刑时檀木需要从谷道处进入,贯穿整个身体,在刑犯的五脏六腑之间穿过,最终从肩膀处“钉”了出来,这要求实施檀香刑的刽子手要准确把握力度,既让受刑者痛苦万分,但又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酷刑展现出人类的凶残,苦难的体验透过文本话语符号的渲染得以淋漓尽致。
《檀香刑》中的酷刑彰显为身体所受到的惩罚,酷刑描述之详细、手段之残忍,使得文本充斥着沉闷压抑的氛围。
受刑者遭受的苦难不仅展示了刑罚带给身体的创伤和煎熬,更讽刺了人类的相互残害,体现了莫言对人类残虐同族的抨击。
论《檀香刑》中暗含的暴力美学因素

论《檀香刑》中暗含的暴力美学因素作者:王红丽吕颖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02期摘要:《檀香刑》是新时期文学发展历程中暴力书写的代表作品之一,文本通过对酷刑的描写以及对酷刑实施过程中人物本性的揭露,描绘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暴力世界。
莫言以作家的“大悲悯”来雕塑这些酷刑,使作品饱含了某种深层次的审美意味。
文章试从暴力美学视角出发揭示作品中暗含的暴力美学因素。
关键词:莫言《檀香刑》暴力美学暴力与美学的衔接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初,“暴力美学”并不是一个被广大学者接受的严格的理论术语,而是作为一种遵循从某种形式感觉出发而形成的批判术语。
而后“暴力美学”这一专有名词在美国出现,香港导演吴宇森把这一美学范畴带入到电影行业。
之后,对于“暴力美学”的电影批评逐渐增多,“暴力美学”的概念似乎也成了一个电影艺术的专用批评话语。
在我国,随着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涉及“暴力书写”的作品也变得越来越多。
暴力美学的范畴也逐步从电影行业转移到对文学作品的批评中来,在这其中,伤痕文学以来的众多作品首当其冲,特别是当代作家莫言,其作品中多有涉及“暴力的书写”,无论是从话语描写的角度,还是从历史描述的角度,都是对“暴力美学”这一范畴的完美阐述。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话语,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暴力”通过形式化、社会化手段改造后,本身的攻擊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甚至于被应用到一些正面人物的身上,通过对其实施暴力的描写来隐匿暴力的侵害性;另一种是直接地描述暴力过程以及展现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
这种描写虽然在表面上呈现一种暴力的场面,但是经过了作者的渲染,反倒呈现出了一种美感,进而又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
莫言的小说《檀香刑》便是“暴力美学”的代表作。
本文拟从《檀香刑》的形式化、人性化暴力美学书写角度,对其暗含的“暴力美学”因素进行解读。
一、形式化的暴力美学书写暴力美学的形式大多与电影艺术有关,往往是把暴力或血腥感十足的场面变成纯粹的形式感。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文化内涵

心于对 “ 行罚” 技 艺 的研 究 , 俨 然 把 自己行 刑 的对 象 当做亟 待雕 琢 的艺术 品 , 而 不是鲜 活 的生命 , 把 酷刑
继承 了五 四以来 的现代文化 。
三、 度 , 从 生 理 和 心 理两 个 方
说 自2 0 0 1年 问世 以来 , 在 文 坛 引起 很 高 的关 注 , 有 评 论 家认 为该作 品 是“ 2 1 世 纪第 一 部 重 要 的 中 国小 说, 它 体现 出历 史 的对称 之美 ” 。
刑经历 , 技艺精湛 , 经验 丰 富。他 自幼父 母 双 亡 , 靠 乞 讨为 生 , 后拜师 , 成 为 职 业 刽子 手 , 所 杀 之 人 不 计 其 数 。因妥 善完 成 对 戊 戌 六 君子 行 刑 的任 务 , 赵 甲 受 到袁 世凯 的赏识 , 得 以进见 慈禧 太后 与光 绪皇 帝 ,
的“ 刑罚” 文化 , 极具 民族 特 点 。刽 子 手 以让 统 治 者
和看客 们满 意 为宗 旨 , 为 了满 足 看客们 的心理 , 将行
刑变成一种艺术表演 , 行刑种类繁多 , 程序复杂而有
序 。微 妙地 揭 示 了中 国传统 文化 心理 隐 l 生层 面上 的 特点 , 反 映 了中 国传 统 文化 内涵 的复杂 性 与矛 盾性 。
杀 人机 器 。
、
赵 甲形象 的文化 阐释
在《 檀香 刑》 中, 莫 言对刽 子手 赵 甲的成 长历 程、 生存境 遇及 内心活动 进行 了立体 化 描写 , 从两 个 方面对刽子手赵甲的形象进行塑造 : 一方面极尽精 细地 描写 残忍 、 惨烈 的行 刑 画面 , 给读 者 以感 官上 的
民族 性 格 以及 文 化 心 理 。
关键词 : 刑 罚文化; 民 间文 化 ; 庙 堂 文 化
日向创处刑废稿

日向创处刑废稿
摘要:
一、日向创的背景介绍
二、日向创的处刑过程
三、日向创的废稿分析
四、日向创处刑废稿的影响
正文:
日向创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
然而,在日向创的写作生涯中,也曾经遭遇过一次严重的挫折,那就是他的作品《处刑》的废稿。
《处刑》是日向创的一部推理小说,讲述了一名侦探在调查一起奇怪的案件时,发现了隐藏在案件背后的真相。
然而,这部作品的写作过程并不顺利,日向创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最终导致了这部作品的废稿。
在《处刑》的写作过程中,日向创试图通过复杂的故事情节和出奇的推理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写作才华。
然而,他在构思过程中过于注重故事的复杂性,忽视了故事的可读性和逻辑性。
这导致了故事情节的混乱,让读者难以理解。
此外,日向创在写作过程中也遭遇了创作灵感的枯竭。
他试图通过改变写作方式和寻找新的灵感来源来拯救这部作品,但最终都无济于事。
在经历了多次修改和重写后,日向创最终放弃了《处刑》这部作品。
虽然这部作品的废稿对日向创的写作生涯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相反,他从这次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开始更加注重故事的可读性和逻辑性,并在之后的写作中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总的来说,日向创的《处刑》废稿是他写作生涯中的一次重要挫折,但也是他成长和进步的重要契机。
狂欢式的刑罚场面——《檀香刑》中的示众文化与看客心理

狂欢式的刑罚场面收稿日期:2018-03-14作者简介:任俊彦(1997-),女(汉族),安徽合肥人,本科在读,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莫言《檀香刑》一书由一个骇人听闻的刑罚“檀香刑”开启,叙述了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围绕着权利与刑罚、反抗与镇压的故事,揭开了那个时代下一系列令人毛骨悚然的刑罚场面。
从咸丰年间被处以凌迟刑罚的美丽妓女、偷国库金银被施行“腰斩”的库丁、偷卖宫中鸟枪死于“阎闩刑”太监小虫子,到被斩首的“六君子”、被凌迟的钱壮飞,再到最后被施以“檀香刑”的孙丙。
莫言在淋漓尽致地描写这种极其残酷的刑罚之余,也对这种公开的刑罚场面下受刑者、施刑者、观刑者三者所构成的病态的狂欢式心理进行了深层的挖掘,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看到封建统治下,示众文化所孕育出的冷血看客的扭曲心理和残忍的人性展览。
一、被示众的艺术品———受刑者示众文化其实是很具有传统性的,奴隶社会有车裂示众,封建社会有悬头示众,近代也有游街示众等,由此可见许多刑罚都是离不开示众的,然而示众也就是靠这种独特的精神摧毁使受刑者受到尊严上的惩罚以致心智灵魂上的灭亡。
然而在《檀香刑》一书中以孙丙为例我们又能看到另外一种受刑者的心理。
孙丙被捕后,他的女儿孙眉娘花费心思找来帮手想要救孙丙出去,然而孙丙却以一句“[1]俺生是英雄,死也要强梁”拒绝了逃跑,因为他认为这样逃跑是毁了名节,他说“活要活得铁金刚,死要死得悲且壮”[1],他“盼望着五丈高台上显威风”[1],于是他走上了刑场,其实这样的他何尝不是一个表演者,用他视死如归的表演“让父老乡亲全觉醒,让洋鬼子胆战心惊”[1],这种示众心理是具有唤醒意识和教育意义的,与统治者杀鸡儆猴的心理不同,他像一件艺术品被刽子手精心地施行檀香刑,同时以自己的慷慨悲歌向看客传递着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由此促使愚昧无知的百姓们睁眼看世界,使广大中国人觉醒并反抗。
在我看来这也许是示众文化的一种优点,除了书中说到的孙丙、“六君子”,在真实的历史中也确实有许许多多在这种示众之下以自己的死去唤醒无知麻木的看客的人,他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是真正的勇士,至于看客如何看待这些做法却要因人而异了,但我相信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到如今的民主社会依旧存在示众文化吧。
莫言笔下的刑罚场景——以长篇小说《檀香刑》为例

刑罚场景作为充斥着暴力 的景观 、直观的权 力展示 ,具有强烈 的教育 、规训 目的。中国现 当代 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行刑景观 的书写 ,通过书写 刑罚并赋予刑罚不同的寓意。鲁迅在《示众》以及 《药》中都写过公开行刑的场景 ,他关注 的是行刑 场景中的民众即鲁迅称之为看客 ,通过书写看 客 的集体无意识予以讽刺 ,表达他对 国家 民族未来 命运的深切担忧 ,因此行文 中忧患意识总是 贯彻 其 中。沈从文也在《新与 旧》《三个男人和一个女 人》等作 品中多次书写刽子手杀人 、行刑场景。刽 子手在沈从文 笔下并没有充满 血腥 、暴力 ,杀 人 的刽子手甚至显得充满温情 ,平静淡然 的书写方 式使得刑罚在 文本 中具有无 尽的寓意 。相较 之 下 ,莫言 的《檀香刑》将刑罚场景书写发展到 了极 致 ,罪犯 的肉体惩罚成 为文本 的焦点 ,细致 大胆 的行刑场景不再是文本 的部分 ,而是核心 。莫言 通过残酷的刑罚场景书写的狂欢 ,颠覆权力 ,同 时展现莫言所要追求 的独特的书写方式 ,因此书 写酷刑绝不是像很 多学者批评 的缺乏 同情 、醉心 极刑 、变态 审美 等 ,而恰恰展现 出了莫 言对酷刑 的批 判 ,对 权 力 的颠覆 。
收稿 日期:2018—05-10 作者简 介:田丽丽(1993一),女 ,山东临沂市人 ,陕西师 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 当代文 学方 向硕士研 究生。
· 5 ·
潍坊学院学报
2018年 8月
象征 ,因此公开行刑下 ,对罪犯 肉体的残暴方式所 要 展现 的不 是法 律 的不 可遏 制 而是 皇权 的至 高无 上 。公开处决是一种司法——政治功能 ,它是重 建一时受到伤害的君权 的仪式。用最能够展现君 权 壮观 时 的情 景来恢 复 君权 ,是权 力失 而 复得 的 仪 式 ,通 过使 用 占有优 势 的皇 权对 罪犯 的 肉体 进 行残酷的摧毁 ,公开处决不是重建正义而是重振 权力 ,其残忍性 、展示性 、暴力性 、力量悬殊 的演 示 、精细的仪式处处彰显着权力 。 从福柯理解的 角度 ,就可以窥探公开行刑之下为何对罪犯 的肉 体穷追不舍 。《檀香刑》中 ,太监小虫子偷盗皇上 的七星鸟枪 ,咸丰让刑部想 出一种奇特 的刑罚来 整治小虫子 ,从 阎王闩刑罚 的是否使用 ,到其制作 的过程 ,再到其真正的实践过程中都要接受皇上 的命令 ,在执刑过程 中,小虫子 的皇上饶命 、请皇 上 开 恩 的乞求 声彰 显 着 皇权 的至 上 。在执 刑结 束 后 ,皇上 的一句“你们都看 到了吧 ,这就是你们的 榜 样 ”,让 众 臣不 由磕 头谢 罪 。正 因为 罪犯 的 肉体 惩罚体现着皇权 ,因此权力为 了彰显 自身怎能放 过罪犯 的肉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行刑》的文体学分析
摘要:乔治·奥威尔是一个经典,《行刑》是他的一篇短文。
本文从词汇层、句法层对其进行分析,探索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语言特点,由此反映出死囚的悲惨生活及殖民者的丑恶行径。
关键字:文体分析;词汇层;句法层
1921年,乔治·奥威尔加入了英国在缅甸的殖民警察,服役五年。
作为一名英籍警官,他能够近距离观察审判、笞刑、监禁和绞死囚犯,这一阶段的经历让他细致地观察到了人性中残暴的一面;由此对西方的殖民主义政策产生了反思;更进一步地认识了极权主义。
在缅甸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了殖民主义罪恶的一面,并因此离开了殖民警察部队。
1931年他发表了《行刑》。
一、语法层面上的文体分析
文体学是关于“文体的研究”,运用语言学原理对文本加以分析。
狭义的文体指文学本体;广义的文体指一种语言中的各类文体。
词汇与文体紧密相连,不同的文体需要采用不同的词汇。
总的来讲,《行刑》的语言简练、形象具体而富有表现力,读起来轻松易于理解,这一语言特点可以在对该短篇的词汇层的分析中得以体现的。
词汇的总特征是:简单,多是描述性的,具体的。
这一层次的分析将聚焦于形容词和动词。
example1:
he was a hindu, a puny wisp of a man,with a shaven head and vague liquid eyes. he had a
thick,sprouting moustache,absurdly too big for his body,rather like the moustache of a comic man on the films.
此处是在描写一个即将被实施绞刑的,但具有喜剧特点的印度囚徒。
这里在形容他身材瘦小时,用“puny wisp of ”而没用“thin”,“puny wisp of ”小小的一缕夸张生动地说明了他瘦小至极,而“thin”只是一般词汇。
同样用“shaven”而不用“bald”来修饰头发。
“thick”“sprouting”均表示浓密的意思,这里重叠使用,有强调作用,使对比度更具效果。
example2:
two of them stood by with rifles and fixed bayonets,while the others handcuffed him,passed a chain through his handcuffs and fixed it to
their belts,and lashed his arms tight to his sides.
“stood”“handcuffed”“passed”“fixed”“lashed”这是狱卒要为把死囚送上绞刑架做准备的五个动词。
这五个动词看似不必要的细微刻画,显示出了人物和故事的真实性,作者深刻地刻画了殖民者的可恶行径。
二、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对句子结构的安排是其体现文章主题和追求某种艺术效果的主要途径
如果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能注意观察文章的结构和艺术效果,就
能提高我们欣赏文章的能力。
从句法层面上讲,句子可被定义为句法上一个独立的单位。
从书写层面上讲,句子仅是一个以大写字母开头以句号结束的单位。
1.总的来讲,《行刑》的句子较短,简单句、并列句居多,复杂句较少。
整篇文章给人一种节奏感,单纯的叙述风格,给人一种真实感,这种单纯的叙述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简单句、并列句的运用。
2.在句子层面上,我们还可以发现句子多以松散的形式出现,且有这样的特点:with 介词短语的运用(with,like,under),ing 分词短语的运用,同位语的运用。
这几种用法通常是对主语或宾语进行补充说明,使我们对人或事有更多、更细的了解。
3.介词短语或名词短语单独成句。
example:
most disagreeable!
此处也是省略句。
完整形式是that is most disagreeable!此句是为了强调屠杀者对殖民地人民死于绞杀的不耐烦和抱怨。
从词汇上看,作者使用大量具体性的形容词或动词来代替笼统的词。
烘托气氛的段落更加真实。
死囚被执行绞刑的具体动词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从句法层面上看,作者大多运用了简单句和并列句,句长普遍比较短,成分清晰,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虽然如此,其信息量却很充分,因为作者运用了大量介词短语和分词短语来修饰句子的主
干成分,独具一格。
总之,《行刑》中,作者对行刑过程的描述,自我看法的陈述和价值观的醒悟,以及殖民警察的反应,都是在为抨击殖民主义和极权主义服务的,同时也是对殖民地人民反抗精神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侯伟瑞,《英语语体》[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2.王佐良,《英语文体学引论》[m],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4.wales,k,《a dictionary of stylistics》,longman
5.leech,g.n.& short,m.h.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责编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