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血液学检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4.1.4.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2、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早期正常 以后可出现贫血,为正常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贫血, 可见有核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等。
3、血小板早期正常或增多,晚期可 减少,可见异形血小板。
(二)骨髓象
1、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 2、粒红比可高达10-50:1。 3、粒细胞增生为主,可见各阶段粒细胞,以中性
(三)慢粒急变
本病的自然临床过程是慢性期进展为加 速期,最后发展为急变期,一旦急变,往往 在3-6月内死亡,慢粒急变多见急粒变,也 可见急淋变。
急变的诊断标准为:
未梢血或骨髓中原粒细胞20% 未梢血中原粒+早幼粒30% 骨髓中原粒+早幼粒50% 原淋+幼淋或原单+幼单在未梢血或骨髓 中20%。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
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增殖性疾 患,发病年龄以20-50岁多见。
(一)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初期症状不明显,逐渐出 现乏力、低热、多汗等表现,最突出的体 征为脾肿大。
(二)检验 血象
1、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多数(100 -300)×109/L,粒细胞常>90%, 可见各阶段粒细胞,以中性中幼粒及以下 的细胞增多为主,原粒+早幼细胞< 10%,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
中幼粒及以下的细胞增多为主,原粒细胞<10%, 原粒+早幼粒<15%,增生的细胞形态异常。嗜 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4、红系受抑。 5、巨核细胞早期增多,晚期可减少。
(三)染色体检查
费城染色体(Ph)是CML的特征性染 色体,检出率为90-95%,t(9:22) (q34;q11)。
可出现在粒系细胞,易可出现在红系、 巨核系和淋巴系细胞。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注意事项有哪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会引发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出现异常,也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患者体内异常的基因BCR-ABL有直接关系。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粒系细胞(即髓系细胞)在早期发育成熟后会变成人体必须的红细胞或血小板及淋巴细胞外的其他白细胞。
如果粒系细胞早期发育中出现BCR-ABL,会导致患者正常的细胞出现生长失控,进而出现白血病细胞。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通常是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的,比如:患者疲劳感比较严重,即使休息也得不到有效缓解;盗汗;患者体重出现不明原因的明显下降;经常出现发热或骨痛;患者左上腹出现明显肿块,脾脏较大;经常腹痛;食欲不振,容易饱腹等。
除此之外,如果患者正常的骨髓造血细胞病变为白血病细胞,还会出现其他的临床症状,比如:患者出现疲倦或气急、虚弱等贫血症状;人体内所需的白细胞水平达不到正常标准时,各种有害细菌及病毒会非常容易感染到患者,有不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是由于检查出体内血白细胞计数异常而被发现的;患者容易发生鼻血、牙龈出血或瘀伤等[1]。
图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常见临床症状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预防手段。
根据患者体内肿瘤的大小及癌症扩散程度进行针对性治疗是目前控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方式。
以下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期间,护理人员需要注意的方面及患者日常注意事项: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期间的护理注意方面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既要做好定期的疗效监测,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护理工作:1.1观察患者的实际病情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身体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详细观察,对患者脾脏的大小和质地进行全天监测,做好患者血象动态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及临床疗效,便于合理调整药物治疗的具体剂量。
1.2做好患者的疼痛护理由于脾肿大或导致患者出现腹部胀痛,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合理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活动,尽量以左侧卧床休息为主,避免休息方式不对出现脾破裂。
老年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危害及预防PPT

危害
CML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 响,增加他们的焦虑和抑郁风险。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特别是血常规检查 ,能够尽早发现CML的风险因素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 触致癌物质,如化学品和放射运动 来增强身体抵抗力。
老年人慢性粒 细胞白血病危 害及预防PPT
目录 引言 危害 预防措施 结论
引言
引言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 种常见的白血病类型之一,老 年人群体更容易患上该病。
引言
CML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对老年人的健 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危害
危害
随着病情发展,CML会造成患者 贫血、出血倾向、疲劳、骨痛 等症状。
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进行病情 监测和治疗,从而控制CML的进展。
结论
结论
老年人患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对其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威胁 。
通过预防措施的采取,可以降 低老年人患上CML的风险,并尽 早发现和治疗该病。这对于老 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 要意义。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讲课PPT课件

护理方法
定期监测:定期 进行血常规检查, 监测病情变化
健康饮食:保持 均衡饮食,增加 营养摄入
适度运动:进行 适度的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心理支持:接受 心理辅导,保持 良好心态
康复指导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进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健康饮食:保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病例二:患者张某,女性,62岁,因贫血、出血就诊,确诊为慢性粒单核 细胞白血病。
病例三:患者王某,男性,38岁,因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就诊,确诊为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病例四:患者赵某,女性,56岁,因乏力、骨痛就诊,确诊为慢性粒单核 细胞白血病。
治疗经验和教训
早期发现: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漏诊,因此及时 就诊和定期体检非常重要。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药物和 剂量,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心理支持: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是一种长期治疗疾病,患者需要得到充 分的心理支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定期复查: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自我管理和家庭护理建议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预防和护 理
05
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定 期进行血液检 查,以便早期 发现慢性粒单 核细胞白血病
的症状。
避免接触有害 物质:避免接 触可能导致白 血病的化学物 质、放射性物 质等有害物质。
保持健康的生 活方式:保持 健康的生活方 式,包括均衡 饮食、适量运 动、戒烟限酒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简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是一种骨髓增生性肿瘤,其特征是在骨髓中出现过多成熟和未成熟的骨髓粒细胞,尤其是粒细胞。
在CML患者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同时伴有骨髓的增生,常导致脾脏肿大。
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CML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比较隐匿,症状可能包括疲劳、贫血、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等。
在中晚期的CML患者中,还可能出现脾脏肿大和腹部不适等症状。
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1.血液检查:CML患者的外周血常常显示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伴有成熟和未成熟的粒细胞增多。
2.骨髓检查:通过骨髓检查可以观察到骨髓中过多的粒细胞,也可进行染色体分析,检测BCR-ABL融合基因。
3.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超声、CT等检查,用于评估脾脏肿大情况。
四、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在进行CML的鉴别诊断时,需要注意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 白血病的其他亚型:如急性白血病、慢性髓样白血病等,通过血液学、骨髓检查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等进行鉴别。
2. 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需要通过详细的检查进行鉴别。
3.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变异型:部分CML患者可能经变异后演变成急性白血病,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发展。
五、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CML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靶向治疗和骨髓移植等。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干扰素、酌情使用酪激酶抑制剂等。
靶向治疗主要是通过干扰BCR-ABL融合基因的信号传导来抑制癌细胞增殖。
对于部分患者,骨髓移植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结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合理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和综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CML,并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慢粒白血病患者主要历经三个阶段

慢粒白血病患者主要历经三个阶段慢粒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干细胞的慢性白血病,被认为是一种相对较慢发展的白血病类型。
在CML的疾病过程中,患者会经历三个主要的阶段:慢性阶段、加速阶段和浸润阶段。
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不同的症状和患者的状态变化。
慢性阶段是CML最初和最长的阶段,通常持续几年到十年。
在这个阶段,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可能并不明显,甚至无症状。
他们可能会觉得疲劳、乏力、出现轻度的贫血症状。
一些患者也可能会出现腹胀、纳差或脾肿大等症状。
由于这个阶段症状不明显,很多时候CML会在常规体检或偶然发现。
然而,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慢性阶段最终会过渡到下一个加速阶段。
加速阶段是CML病情加剧的表现。
在这个阶段,患者可能开始出现更明显的症状,如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骨痛等。
骨髓检查也显示了更多的异常细胞和突变基因的存在。
这个阶段的时间相对较短,通常只持续几个月到一年。
浸润阶段是CML最严重的阶段,也被称为爆发性阶段。
在这个阶段,白血病细胞迅速增加并扩散到其他器官和组织中。
患者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包括进行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休克、出血、感染等。
此时,骨髓中可能几乎完全由白血病细胞代替,正常的造血功能几乎丧失。
在治疗CML的进展和管理方面,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
TKIs能够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然而,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并定期进行复查,以监测疾病进展和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无法耐受或无效的患者,骨髓移植是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
总之,慢粒白血病患者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慢性阶段、加速阶段和浸润阶段。
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不同的症状和患者的状态变化。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通过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慢粒白血病的预后已经显著改善,让患者们能够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免疫治疗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免疫治疗进展 在医学这个广阔而神秘的领域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免疫治疗就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的新战术,正不断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变化和突破。
说起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曾经它就像一个难以捉摸的恶魔,让无数患者和医生感到头疼和无奈。但随着医学科研的不断深入,免疫治疗这个新的武器逐渐崭露头角。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例子来说吧。我认识的一位大叔,叫老张,他原本是个特别开朗乐观的人,整天乐呵呵的,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可突然有一天,他被诊断出患上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那一瞬间,他的世界仿佛崩塌了。他的脸色变得苍白,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迷茫。
老张开始了漫长的治疗之旅。一开始,传统的治疗方法让他吃了不少苦头。药物的副作用让他感到恶心、呕吐,整个人都没了精神。头发也一把一把地掉,原本壮实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
然而,就在老张几乎要绝望的时候,医生告诉他,免疫治疗可能是一个新的希望。老张和他的家人就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决定试一试。
免疫治疗开始后,老张的情况逐渐有了变化。医生们通过各种复杂但又神奇的手段,调动起他自身的免疫系统,让身体的“卫士们”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和攻击那些恶变的白血病细胞。 比如说,有一种免疫治疗方法是通过给老张注射特定的免疫细胞,这些细胞就像是训练有素的特种兵,进入他的身体后,迅速找到敌人的藏身之处,然后展开猛烈的攻击。还有一种治疗是使用免疫调节剂,来调整老张身体内部的免疫环境,让免疫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
老张在治疗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小插曲。有一次,他因为药物的反应,发烧到了 39 度,把家人都吓得不轻。他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说着胡话,嘴里还念叨着“我不想就这么走了,我还想看着孙子长大呢”。好在医生及时采取了措施,让他的体温降了下来。
又有一次,老张去医院复查,等待检查结果的那几个小时,他紧张得手心里全是汗。当医生告诉他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体内的白血病细胞数量在减少时,他激动得当场就哭了出来,拉着医生的手不停地说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病因病理病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发生于造血干细胞水平上的克隆性疾病。细胞呈恶性增生,以细胞成熟障碍为特征,临床为一慢性过程,大量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脾脏明显肿大以及新陈代谢增高等表现。 临床表现 患者发病年龄以30-40岁居多,儿童少见,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起病缓慢 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常因脾大或其他原因检查血象时偶被发现。一般患者很难明确起病时间。 二、早期可出现的自觉症状 以乏力、低热、多汗盗汗、体重减轻等新陈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 三、脾肿大 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显著特征,有时可达脐下,甚至抵达盆腔,质坚实,无压痛,如有脾梗塞或脾周围炎,可发生剧烈疼痛,呼吸时加重,可出现摩擦感、摩擦音。因巨脾存在而引起腹胀、腹部下坠感。肝脏可轻度肿大。 四、其他少见之表现 ①骨质破坏:发生率29%,X线改变主要为溶骨性损害,也有类似多发性骨髓瘤的穿凿样改变。②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尸检脑膜白血病发生率20-50%,但在慢性期临床确诊却很少,急变期发生率为3.5-6.9%。③门脉高压症:认为是肝窦浸润后造成的门脉血流阻力增加引起的,可有食道静脉曲张、呕吐、黄疸、腹水等表现。④白细胞淤滞:白细胞>50×109常常发生血管内淤积,>200×109/L者几乎均可出现。可有阴茎持续性勃起、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之表现。⑤骨髓纤维化:是CML急性变的信号,是预后不良的指征。有广泛骨髓纤维化的CML病人,对化疗药物耐受性差,常可导致严重骨髓抑制。⑥嗜硷粒细胞增多和高组织胺血症;可表现有气喘、荨麻疹、皮肤搔痒、神经性水肿、腹泻、胃酸分泌增高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①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常在50×109/L以上。半数患者在100-400×109/L,少数可达1000×109/L, 极少数<50×109/L。血片中的中性晚幼粒、中性中幼粒及杆状核占大多数。原粒及早幼粒常<10%。嗜硷粒细胞比例增高,中性粒细胞硷性磷酸常常减低或阴性。②血小板常增多,可高达1000×1012/L。③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正常或增高,也可轻度减低。网织红细胞多有增高。血片中成熟红细胞大小不均,可见有核红细胞、异形红细胞,嗜多染及点彩红细胞,但无泪滴状红细胞。 二、骨髓象 骨髓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粒红比例高达10-50∶1,分类计数与血象相近似。晚期作骨髓活检可有纤维组织增多。 三、染色体检查 约90%以上CML患者有一种异常染色体,即第22 号染色体的一条长臂缺失,缺失部分易位到9号染色体之一长臂末端。即t(9q+,22q -)。缺失长臂的22号染色体称为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ph')。 Ph'染色体还可见于患者的其他系列细胞(如幼红细胞、巨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等)Ph'染色体阴性患者的预后比阳性者差。 四、生化检查 (一)血清维生素B12和B12结合力显著增高(可为正常人的15倍),是由于成熟粒细胞含有B12结合蛋白(转钴胺蛋白),CML患者的粒细胞破碎和分解,B12结合蛋白被释放,故血清B12增加。当CML缓解时,白细胞数虽然已恢复正常,但血清B12值尚4倍于正常人,认为存在粒细胞无效生成。 (二)高尿酸血症 由于白细胞大量增殖,核酸代谢加快,引起高尿酸血症,尤其在治疗时,白细胞大量的崩解,常导致高尿酸性肾病、肾结石、也可发生痛风。 (三)乳酸脱氢酶升高,病情缓解时下降。 (四)中性粒细胞硷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积分常为O,在发生感染时或CML急性变时可增高,但其增高之积分不如类白血病反应明显。 临床分期 CML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慢性期和急变期,两期之间可能有一个移行阶段,称为加速期(accelerated phase)。 一、慢性期 此期病情稳定,平均为3年,也有个别可长达10-20年。近几年来由于采取有效的治疗,可使急变期再回到慢性期,获得第二次稳定期。 二、加速期 是指患者在慢性期的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进展的各种征象,但尚未达到急性的标准。此期表现有:血及骨髓原始细胞>5%而<20%;骨髓胶原纤维增加;无其他原因出现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增高(>1000×109/L);出现新的核型异常,体外GMCFU生长异常以及白细胞摄取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增加等均可作为判断加速期的指标。 三、急变期 骨髓或外周血原始细胞≥20%;或原始加早幼粒细胞,外周血达30%,骨髓达50%;或出现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急变的细胞形态,急粒变占60%;急淋变占20%;未分化占15%;其余可为红系,巨核或混合性变。一旦发生急变,获第2次完全缓解<30%,中数生存期2-6月。
慢性白血病 【概述】 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chronic myelognous leukemia ,CML),是临床上一种起病及发展相对缓慢的白血病。他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表现为髓系祖细胞池扩展,髓细胞系及其祖细胞过度生长。90%以上的病例均具有CML的标记染色体——ph1染色体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则是ber/abl基因重排。CML临床上以乏力、消瘦、发热、脾肿大及白细胞异常增高为主要表现。CML在世界范围的发病率并不一致。我国的CML发病率调查结果为年发病率036/10万,在我国CML约占各类白血病的20%,占慢性白血病的95%。发病年龄分布较广,但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有逐步上升的趋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机体的淋巴细胞在体内异常增生和积蓄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在我国CLL发病率低,一般只占白血病发病总数的10%以下,居白血病类型的第4位。由于慢淋患者淋巴细胞寿命极长,并经常伴有免疫反应缺陷,故又称“免疫无能淋巴细胞蓄积病”。 临床主要表现是以淋巴结肿大为主,常伴有肝脾肿大,贫血及出血等症状,少数患者还伴有皮肤损害。本病中老年人居多,偶见青年,男性多于女性。 根据慢性白血病的临床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乏力等特征,属中医“癥瘕”、“积聚”、“瘰疬”、“虚劳“等范畴。
【病因】 1、 中医 ①七情内伤,情志不调,致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则气滞血瘀,脉络壅聚, 瘀血内停,久积成块。 ②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酒食,伤及脾胃,脾虚失运,输布津液无权,湿浊内生,凝聚成积,痰气相搏,血流不畅,瘀块内生。 ③起成无常,寒温不调,感受外邪。 2、 西医 (一)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理 (1) 细胞遗传学 (2) G-6-PD同工酶 (3) 细胞动力学 (4) 脾脏因素 脾在CML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许多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脾脏有利于白血病细胞移居、增殖和急变。脾内粒细胞增殖状态有所不同,脾脏不仅“捕捉”白血病细胞,而且还是白血病细胞的“仓库”和“隐蔽所”,并为其增殖转移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且使白血病细胞在骨髓、血液与脾脏间的往返循环增加,使细胞正常的释放调节过程受到破坏。 (二)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理 (1) 染色体异常 (2) 白血病的克隆发生 (3) 细胞动力学异常
【分型】 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病人多系老年人,起病十分缓慢,往往无自觉症状,偶因实验室检查而确诊。 (1)症状:早期可有倦怠乏力、逐渐出现头晕,心悸气短,消瘦,低热,盗汗,皮肤紫癜,皮肤瘙痒,骨骼痛,常易感染,约10%病人可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体征:①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其次是腋窝、腹股沟和滑车淋巴结肿大,一般呈中等硬度,表面光滑,无压痛,表皮无红肿,无粘连。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支气管引起咳嗽,声音嘶哑或呼吸因难。CT扫描可发现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②肝脾肿大:肝脏轻度肿大,脾肿大约占72%,一般在肋下3~4crn,个别患者可平脐,肿大呈度不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明显。③皮肤损害:可出现皮肤增厚,结节,以致于全身性红皮病等。 2、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15×109/L,一般在30×109/L~200×109/L,分类中约80%~90%为成熟小淋巴细胞,有少量异型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血片上易见破碎细胞,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溶血时,网织红细胞升高。 (2)骨髓象:显示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系占优势,成熟小淋巴细胞占50%~90%,偶见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晚期可见红、粒、巨三系细胞明显减少。有溶血时,红系细胞可见代偿性增生。 (3)免疫学检查:细胞表面标志具有单克隆性,细胞具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学特点(Sig、CD5、C3d、CD19、CD20、CD4,鼠红细胞玫瑰花瓣受体为阳性),个别病人血中可见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溶血时可见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4)细胞遗传学:约半数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出现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数目异常为增加一个12号染色体(+12),其次可见超数的3号,16号,或18号染色体。常见的结构异常为12和11号染色体长臂相互易位,6号染色体短臂或长臂的缺失,11号染色体长臂的缺失,14号染色体长臂的增加等染色体的改变。有报道,具有“+12”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从诊断到出现有治疗指征的临床症状的时期明显短于无“+12”的对照组,故认为“+12”似乎和短促的病程及不良的预后有关。 (5)生化和组化:淋巴细胞PAS反应强阳性,约1/3病人Coomb’s试验阳性。部分病人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植物血凝素(PHA)转化率明显降低。 3.慢性淋巴细胞急变:慢性淋巴细胞急性变极少见,发生急变的时间可1~20年不等。可发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干细胞白血病,急性浆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等。一旦发生急变,常迅速死亡。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与鉴别论断 〖诊断〗 1、临床表现:病人多系老年人,起病十分缓慢,往往无自觉症状,偶因实验室检查而确诊。 (1)症状:早期可有倦怠乏力、逐渐出现头晕,心悸气短,消瘦,低热,盗汗,皮肤紫癜,皮肤瘙痒,骨骼痛,常易感染,约10%病人可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体征: ①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其次是腋窝、腹股沟和滑车淋巴结肿大,一般呈中等硬度,表面光滑,无压痛,表皮无红肿,无粘连。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支气管引起咳嗽,声音嘶哑或呼吸因难。CT扫描可发现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②肝脾肿大:肝脏轻度肿大,脾肿大约占72%,一般在肋下3~4crn,个别患者可平脐,肿大呈度不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明显。 ③皮肤损害:可出现皮肤增厚,结节,以致于全身性红皮病等。 2、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15×109/L,一般在30×109/L~200×109/L,分类中约80%~90%为成熟小淋巴细胞,有少量异型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血片上易见破碎细胞,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溶血时,网织红细胞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