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论文
针灸治疗抑郁症论文

针灸治疗抑郁症论文针灸治疗抑郁症论文针灸治疗抑郁症论文【1】[摘要]以显著持续心情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抑郁症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增加经济负担的、全球性的主要精神卫生问题。
目前,以应用抗抑郁药为主的临床治疗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制约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与此同时针灸不同疗法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日益得到广泛关注。
就近期针刺、电针、耳针不同的针灸疗法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及临床进展做一简要综述,同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一步推动针灸不同疗法在抑郁症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针刺疗法;电针疗法;耳针疗法;抑郁症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种情感状态,是一种以显著持续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综合症。
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记忆减退,言语动作减少,兴趣减退或丧失,自责自罪,自觉无用等。
严重抑郁常有妄想幻觉,甚至有自杀行为。
抑郁症是全球性的主要精神卫生问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抑郁症是临床最常见的精神疾患之一,国际卫生组织预测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第二位威胁人类健康、增加经济负担的疾患。
因此,抑郁症的治疗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程坤等收集资料显示,抗抑郁药有口干、体位性低血压、便秘、排尿困难、睡眠差、情绪紧张、心脏副反应等问题,已有学者建议不提倡或禁止服用抗抑郁药物。
现在应用针灸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1 针刺治疗马静依据对抑郁症的治疗和疗效分析,总结分析得出两组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穴位。
第1组穴位:五脏俞加膈俞,主治抑郁症及脏腑并伴有瘀证的;第2组穴位:神庭、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并随证加减。
在治疗中,这两组穴位可以交替使用,患者可以得到平心清脑、安神定志的作用。
有效率达93.55%。
史榕荇采用针刺为主配合心理疗法治疗抑郁症36例,治疗基本取穴:百会、印堂、四神聪、内关、三阴交,在临床操作的时候还考虑到辩证取穴。
手法根据患者的病情,一般情况以平朴平泻,留针30―60min,同时配合心理暗示。
毕业论文-针灸治疗面瘫病症

针灸治疗面瘫病证摘要:目的探讨对辩证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矢键词:针灸面瘫月俞穴面瘫又叫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麻痹,俗称面瘫”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它是- 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常常伴有口水自该侧躺下。
般症状疋口眼歪斜。
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扌口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生大多数是由于人体的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络脉空虚,风邪夹寒或者法夹热、夹暑湿等邪乘虚入中面部阳明、少阳等脉络,致使营卫不和,气血闭阻,筋脉失养而致。
病因:弓I起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分为中枢型面神经麻痹和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两种。
常见病因为:①感染性病变,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引起;②耳源性疾病,③自身免疫反应;④肿瘤;⑤神经源性;⑥创伤性;⑦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⑧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⑨血管机能不全;⑩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冃、鼓气和蹶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
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外耳道疱疹等.灸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方法之一,《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可见,灸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疾病及预防疾病的方法。
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尖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中国针灸论文格式

中国针灸论文格式【篇一:针灸论文】我对针灸的认识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王远 1037302117摘要:针灸作为非药物疗法,治病既可产生疗效,又可不引起毒副反应,除操作不当性伤害外,一般不对机体造成损害,既可纠正异常的功能状态,又不会干扰正常的生理机能。
刺灸腧穴通过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而达到协调阴阳的作用,调节是针灸最基本的作用。
针灸的镇痛、增强免疫防卫和调整功能等作用,实际上均为针灸调节作用的结果。
调节作用具有整体性与双向性的规律。
所谓整体性,意味着刺灸腧穴可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机体多个器官、系统正常或异常功能产生影响,但对正常功能,其作用效应一般限于生理值范围内。
双向性则反映针灸对向相反方向偏离的功能可产生反向的调节作用,即在刺灸相同腧穴,应用相同术式的条件下,对相反状态的功能产生反向的作用。
通过调节内环境,重建生理稳态,是针灸与药物治疗疾病获效的共同途径,但是针灸对内环境的调节机制显然有别于药物,尤其是化学合成药物。
绝大多数药物对机体是非感知性刺激,刺灸腧穴则是感知性的,它首先影响腧穴感受装置与外周神经传入途径,刺灸信号同病理信号(包括痛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脊髓、脑干、丘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坛)相会并发生相互作用,经过整合作用过程,传出信号,影响中枢神经递质系统,释放出多种神经递质或激素,调控内分泌与免疫系统功能,再释放出多种分泌激素、免疫活性因子,对效应细胞、组织或器官,对内环境理化状态进行调节。
诚然,内环境也可反馈性对针灸引起的中枢递质神经元与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活动的变化进行调控。
这样形成的调节环链,共同调节或维持机体的生理稳态。
针刺与艾灸的作用途径不尽完全相同,尽管迄今对十分复杂的中枢神系统对针灸信号的整合过程了解尚不深,但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无疑是针灸作用机制中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针灸中枢神经药物机理1.加深对针灸调节作用的认识经络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变化,经络气血偏盛可引起有关脏腑、器官、循行部位的功能亢盛;而经络气血偏衰则可出现功能减退性疾病。
2024年针灸治疗学总结范文(2篇)

2024年针灸治疗学总结范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综合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古老而深奥的中医针灸治疗学再次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治疗原理和疗效逐渐被现代医学所认可。
在2024年,针灸治疗学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____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报告,将针灸列为一种重要的补充和替代治疗方法。
此后,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发展针灸学,加大对针灸研究的投入,并将针灸纳入国民医疗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针灸治疗学已被纳入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中,成为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在2024年,针灸治疗学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针灸师通过对经络气血的理论研究和练习,掌握了针灸技术的精髓,并能根据不同的病症进行针灸穴位的选择,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同时,针灸治疗学与其他疗法的结合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许多临床实践证实,在一些慢性病和疼痛症状的治疗上,针灸与西医药物治疗相结合能够更好地缓解患者的痛苦,并提高治疗效果。
在科研方面,针灸治疗学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和进展。
通过对针灸的机制研究,科学家们发现,针灸能够调节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改善身体的整体平衡和功能状态。
同时,针灸还能够促进自体愈合机制的启动,并加速组织修复的过程。
这些新的认识为针灸治疗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此外,在针灸教育和培训方面,2024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趋势。
随着针灸学的不断发展,针灸专业的培训机构和学术组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许多医学院和学府纷纷开设了针灸教育项目,为有志于从事针灸行业的学生提供全面的针灸知识和技能培训。
此外,一些线上培训平台也逐渐兴起,为远程学习提供了便利。
总之,在2024年,针灸治疗学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
其作为一种传统的综合医疗方法,不仅能够提供有效的疗效,还可以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中医针灸论文

中医针灸论文
中医针灸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已有许多关于中医针灸的论文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以下是几篇与中医针灸相关的论文:
1. 《中医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机制研究》:该论文通过对中医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探讨了中医针灸在改善慢性疼痛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
2. 《中医针灸治疗肌肉骨骼疼痛的临床观察与分析》:该论文通过对中医针灸在肌肉骨骼疼痛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总结了中医针灸在此类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3. 《针灸治疗神经性失眠的临床研究》:该论文通过对中医针灸治疗神经性失眠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探讨了中医针灸在改善睡眠质量和缓解失眠症状方面的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4. 《中医经络理论与针灸治疗现代心理疾病的研究进展》:该论文通过对中医经络理论与针灸在治疗现代心理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了中医针灸对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机制。
5. 《中医针灸与西医药物联合治疗肿瘤疼痛的临床观察》:该论文通过对中医针灸与西医药物联合治疗肿瘤疼痛的临床观察,研究了中医针灸在肿瘤疼痛管理中的作用,探讨了中医针灸在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和安全性。
以上是几篇与中医针灸相关的论文,不同的论文研究了中医针灸在不同疾病和问题中的应用和效果,为中医针灸的临床实践和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针灸医术的探讨与研究

针灸医术的探讨与研究摘要: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和研究辨证论治针灸医术及其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疗效备受关注。
而辨证论治针灸医术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本论文首先从医术和医德的角度对辨证论治针灸医术进行探讨。
医术是医生所具备的临床技能和经验,而医德则强调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修养。
辨证论治针灸医术既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又需要医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修养。
只有医术和医德兼备,医生才能更好地运用针灸医术进行辨证论治。
关键词:医术;医德;中医;疗效评价;医德修养一、辨证论治针灸医术的医术和医德1.1医术的概念和要求医术是医生所具备的临床技能和经验,是医生能够进行有效治疗的基础。
在辨证论治针灸医术中,医术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辨证论治针灸医术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首先,辨证论治针灸医术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针灸医术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医生需要熟悉经络学、经络穴位、经络病理等相关知识,才能准确地辨证施治。
在针灸操作中,医生需要准确掌握针灸穴位的位置和针刺技巧,避免误伤患者或针刺不到位无效果。
此外,医生还需要熟悉针灸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如寒针、温针、疏通、补泻等,以便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针灸治疗。
其次,辨证论治针灸医术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一步的辨别病因即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诱因。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的发生与环境、情志、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饮食不当、坏情绪、过劳等都可能引发疾病。
因此,临床医生首先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生活习惯了解病因。
第二步就是辨别病机。
辨别病机是指分析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程度。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发生后,人体内部的脏腑功能会发生改变,导致气血、阴阳等的失调。
通过辨证分析,可以确定病机的主要特点和脏腑受损的程度。
腰椎间盘突出针灸治疗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针灸治疗论文论文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摘要:通过整理近几年文献针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临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针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方法中疗效是肯定的,并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同时,还应建立统一的疗效标准以加强研究深度,并总结出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法或方法组合,最大程度地发挥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和潜力,以提高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愈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后髓核向方突出致使相邻组织遭受刺激或压迫而出现一系列的以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为主要临床症状,该病好发于20—30岁青壮年,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中,以劳动强度大或长期处于坐立位的人员多见,病因为劳损、负重、不良体位、外伤、脊柱畸形等导致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而诱发椎间盘突出,临床突出节段以L4~5最多,L5~1次之,L3~4最少。
按纤维环及厚纵韧带损害的程度可分为3型: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
突出的腰椎间盘刺激神经根及周围膜囊、静脉丛等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无菌性炎症或水肿粘连而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感觉异常及运动功能减弱。
在治疗上多采取舒筋通络、通经止痛、补益肝肾的治疗原则,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是确切的,本文对近五年有关报道综述如下:1单纯针刺治疗:1.1体针治疗:体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临床有效率治愈率在48%~55%,有效率78%~90%。
潘小霞[1以环跳或秩边为主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运用朱琏抑制工型手法,以上疗法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3~7天。
一般治疗4~6个疗程。
结果表明53例病例中临床治愈28例,好转21例,无效4例,临床治愈率52.83%,总有效率92.45%;费兰波[2]以青龙摆尾针法针刺大肠腧、环跳、委中、阳陵泉(患侧)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疼痛量表,视觉模拟量表来评定该患者的疼痛指数积分,并以常规针刺方法作为对照,结果青龙摆尾针刺组治愈10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32%,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并且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疼痛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 1.2电针治疗:张氏[9]采用夹脊穴深刺加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7例,穴位常规消毒后用0.30mm×75mm毫针垂直进针至椎板后,遂改变针尖方向,向上下关节突内侧间隙方向缓进针,待患者产生向下放射感时停止进针,并把针身略上提,然后接电针仪,选择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留针20min,经治2~3疗程后,治愈101例,好转28例,有效率为77.2%。
针灸毕业论文

针灸毕业论文
针灸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它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在我国,针灸作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针灸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整人体的生命活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治疗效果是显著的,它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痛苦,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是因为针灸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生命活动,从而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使疾病得以治愈。
除了治疗疾病外,针灸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它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针灸还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提高人体的机能状态,使人保持健康。
作为一种独特的疗法,针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它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交流项目。
针灸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针灸学科也逐渐发展壮大。
针灸毕业论文7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穴位敷贴疗法
摘要:穴位敷贴疗法是结合穴位与药物作用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
它是将中药配制成丸、散、膏等剂型,直接贴敷于穴位,利用中药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该疗法目前临床应用广泛,其中应用最普遍的是防治肺系疾病的“三伏灸”。
中医学认为,各种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均属于肺系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且与儿童与老年人居多,近年来采用中医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此类疾病取得了可惜的临床疗效,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且疗效显著而巩固。
本文仅简单对此类疗法的介绍。
关键词:穴位三伏治未病肺系疾病冬病夏治
穴位敷贴疗法又名天灸、自灸或称发泡疗法,是应用对皮肤有刺激性作用的药物敷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泡有如灸疮而得名。
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有毛莨子、芥子泥、旱莲草、斑蝥、蒜泥等。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历史悠久,他是在三伏天期间运用数十种中药敷贴于人体后背部的相关腧穴来提高机体免疫力,使机体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理念。
从而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病防渐之目的。
“治未病”理念来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及“上工治未病”;《证治心传》也载:“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等,均表明古代医家业已重视了“治未病”理念的重要性,而肺系疾病患者往往在冬季病情加重,夏季病情缓解,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正是采用了“治未病”的理念,并且利用了中医“天人相应”、“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观点,通过选用一些相应的中药贴敷于患者相应的学位上,集数法合于一,以达到真正“治病求本”的目的。
此类患者体质多阳气虚,夹有痰、寒等症,久病必瘀,阳亦损及阴,这时在中药运用选择上,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使之更合乎证;在腧穴选择上,依据《灵枢·经脉》载:“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利用“经络学说”和“经脉脏腑相关”等观点,选择能治疗肺系疾病的穴位为主,以扶阳固本,兼顾调理气血,化瘀化痰等,从而达到治疗之目的。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联络脏腑的通道。
穴位贴敷通过药物的局部刺激和经皮肤吸收,发挥其药理作用,使所属经络气机得到调节,气血运行通畅,起到协调阴阳、抗御病邪的作用;还可使药物循经络达相应脏腑,对肺、脾、肾三脏起到补虚祛邪作用。
有关研究表明,穴位敷贴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血浆皮质醇,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发挥疗效。
穴位敷贴作为古老的中医外治法,与现代医学经皮给药理论不谋而合。
穴位敷贴不但具有经皮给药的优点,如药物不经消化系统破坏和肝脏分解,能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从而使药物作用时间长而稳定等。
并且,由于穴位刺激能通过经络感传影响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相互激发和协调作用,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使药物的外治效果优于内服效果。
“冬病夏治”三伏天穴位敷贴疗法是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天人相应”为理论依据,利用伏天气候炎热,气血畅通,药物能在人体特定穴位更好地渗透、吸收的特点,敷以辛温逐痰走窜药物的一种外治法。
贴药时间一般为0.5~5小时,如贴药后无任何不适,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如贴药后自觉局部痒、刺痛的,或糖尿病患者、皮肤较嫩薄的患者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
贴药期间应避免直接吹风扇或置身于过冷的空调环境中,以免影响疗效。
取下敷贴5小时之内不宜洗浴,局部不可用力擦洗。
贴药后皮肤出现红晕、淡褐色色素沉着、细小水泡
属正常现象,如水泡较大则应保护创面,避免抓破,防治感染。
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肥腻、虾、海鲜等发物。
穴位敷贴讲究时间,以三伏天疗效最佳。
肺系疾病长期反复发病,必伤及脾肾之阳,继而形成肺、脾、肾气虚与痰伏于肺的本虚标实的病理基础。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肾主纳气,咳喘的病因以痰为主,患者多有伏痰宿根,多于秋季发作,冬季加重,随着春夏自然界阳气的充盛亦渐愈,即便发作时有痰热壅盛之证,从本质上讲仍属本虚标实。
因此,治疗咳喘在缓解期扶正固本,温化寒痰有重要的意义。
痰为阴邪,非温不化,农历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体阳气也随之盛长,加上此时气温较高,人体腠理开泄,气血趋于体表,药物易于吸收,故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咳喘疾病符合阴阳四时消长规律,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敷贴疗法常选用背部胸椎旁的肺俞、膏肓、定喘等穴位。
《内经》曰:“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咳喘病在肺,但肩背通于肺,故在肩背部腧穴用药可使药力入肺。
现代研究表明,背部胸椎旁,交感神经附近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反射区,此区分布的穴位对治疗肺部疾病疗效显著。
用药物敷贴脊柱胸段两侧的穴位,能起到刺激人体位于胸段的交感神经节(椎旁节),降低迷走神经的紧张度,使气管黏膜炎性渗出物减少,解除支气管的痉挛状态,呼气的阻力降低,通气功能得到改善,以及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性介质等作用,从而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
从敷贴年龄上看儿童、成年均可,以儿童和老年人为多。
如马喜凤等通过冬病夏治治咳喘贴穴位贴敷疗法可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减轻哮喘发作程度最终达到治愈目的;又如蒋国庆等通过“三伏天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学龄前哮喘儿童50例,结果提示贴敷后可提高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使机体过敏状态得到改善,气道炎症得到控制;刘桂英等采用三伏天内服外贴法治疗170例成人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轻、中度患者,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6%。
综上分析,穴位敷贴疗法防治肺系疾病具有以下明显优势:首先其价格低廉,可缓解患者的经济负担;第二,疗效确切而巩固,对于一些疾病还可以防止复发,即达到“治未病”的目的;第三,操作简便易行,患者易于接受;第四,穴位敷贴时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情况而辩证加减穴位,可照顾到患者体质情况,真正做到“治病求本”;第五,敷贴药物为多种中药贴敷于患者的相应的腧穴上,是一种天然疗法,无明显毒副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药物贴敷于特殊经穴,能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到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在现代药剂学中称之为经皮给药途径,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灭活。
总之,敷贴疗法的临床应用广泛,作用效果显著,我们应加大对其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拓展,使其发挥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