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分析论文
话语分析的新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的新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话语分析的研究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话语分析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多模态话语分析应运而生,成为了话语分析领域的新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话语分析的新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介绍其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期推动多模态话语分析在中国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本文将概述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案例分析,本文将详细阐述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社交媒体、广告、教育等,以展示其强大的解释力和实用性。
本文还将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国的话语分析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关注,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为社会语言学、传播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是话语分析领域的一个新兴分支,它突破了传统话语分析主要关注语言文本的局限,将视线扩展到了包括语言在内的多种符号模态上。
多模态话语分析强调在话语理解中应当同时考虑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的作用,认为这些模态在话语表达和意义构建过程中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
在多模态话语中,不同的模态可以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意义,每个模态都在其独特的表意系统中发挥着作用。
例如,在一段视频讲座中,语言模态负责传达讲座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图像模态则通过展示实物、图表等方式提供直观的视觉信息,声音模态则可能通过背景音乐、环境音效等来营造氛围或强调某些信息。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揭示不同模态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构建话语意义的。
这要求分析者不仅要对单一模态有深入的理解,还要具备跨模态的分析能力,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多模态话语的运作机制。
《2024年多模态视角下的俄语公益广告话语分析》范文

《多模态视角下的俄语公益广告话语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数字媒体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多模态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话语分析,对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策略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俄语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从多模态视角出发,分析其话语特点、传播策略和效果评估。
二、多模态视角下的俄语公益广告话语特点1. 视觉元素与语言文本的结合俄语公益广告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将视觉元素与语言文本相结合,形成多模态的传播方式。
视觉元素包括图像、色彩、字体等,语言文本则包括文字、语音等。
这些元素相互补充,共同构建广告的语义信息。
2. 情感化表达与呼吁行动俄语公益广告往往通过情感化表达来引起观众的共鸣,进而呼吁观众采取行动。
广告中常使用感人的故事情节、温馨的场景等元素,激发观众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同时,广告还会通过明确的呼吁语和行动指南,引导观众参与到公益事业中。
3. 文化特色与价值观的体现俄语公益广告在传播过程中,会体现俄罗斯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
例如,俄罗斯文化注重家庭、友情、爱国主义等价值观,这些元素在广告中常常得到体现。
此外,广告还会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受众需求,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传播策略。
三、俄语公益广告的传播策略1. 精准定位目标受众俄语公益广告在传播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公益主题和目标受众,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
通过分析目标受众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等信息,确定广告的传播渠道、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等。
2. 运用多模态手段增强传播效果为了增强广告的传播效果,俄语公益广告会运用多种多模态手段。
例如,通过图像、音乐、动画等视觉元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过感人的故事情节和温馨的场景,激发观众的同情心和责任感;通过明确的呼吁语和行动指南,引导观众参与到公益事业中。
3. 强调互动与参与为了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俄语公益广告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
例如,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问卷调查、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让观众参与到广告的传播和公益事业中。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视频语篇为例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视频语篇为例多模态话语分析——以视频语篇为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数据的产生与传播日趋广泛,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视频内容。
视频作为一种兼具语言、图像和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传媒方式,其复杂性和丰富性使得对其进行分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多模态话语分析,指的是通过对视频中的不同模态元素(如语言、图像、音频等)进行整体分析,来理解视频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以视频语篇为例,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方法和应用。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将视频中的语言文字、视觉图像和声音等不同模态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理解。
在视频语篇中,语言文字往往以字幕、对话或解说的形式存在,对话可能会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形式,而视觉图像则包括人物、场景、物体、动作等。
此外,声音作为视频中的重要元素,既可以是背景音乐、自然声音,也可以是演员的对话或解说。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目标是发现不同模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互作用,以揭示其中隐藏的信息和意义。
在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时,研究者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
首先,可以从视觉图像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观察视频中的人物、场景和物体等元素,可以了解视频的主题和背景信息。
例如,在一部旅游宣传片中,通过分析视频中展示的美丽风景和名胜古迹等元素,可以推断出该片的目的是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可以从语言文字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视频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人物的心理活动、观点和意图等。
例如,在一部纪录片中,通过观察解说词的语言表达和字幕的文字描述,可以推测出纪录片的目的是向观众传递特定的社会、历史或文化信息。
最后,可以从声音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视频中的声音特征和声音背景的分析,可以了解视频的情感色彩和情绪氛围。
例如,在一部悬疑电影中,通过观察音效和背景音乐的运用,可以感受到紧张和悬念的气氛,进而了解影片的主题和剧情。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应用前景广阔。
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探讨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该理论的优势和应用方法,本文认为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语言水平和教学质量。
具体而言,该理论可以通过图像和文字的结合、音频和视频的结合以及交互式学习等方式来呈现和教授英语知识。
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初中英语;教学应用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多模态话语是指使用两种或多种符号系统来传达意义的文本,例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语言和文化元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言水平。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优势(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强调了多种模态的协同作用,使得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感官和认知方式来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
通过多种模态的呈现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利用图像和文字的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文中的内容。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语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还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强调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
(二)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听、说、读、写等技能,而这些技能都可以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得到提高。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音频和视频等模态来呈现英语材料,让学生听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声音和语调,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英语听力材料。
《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种从不同模态(文本、语音、图像等)中分析话语的新兴研究领域。
它旨在理解和模拟人类话语的各种不同多模态表达,以支持智能交互系统,例如语音和视觉智能机器人、智能交流代理、虚拟助理、多媒体引擎和智能家居系统等。
话语分析的多模态数据模型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文本、语音、图像、视频和多媒体。
语音和图像模型包括音频强度、音频语音识别和图像分析技术;文本模型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而视频模型则包括视频分析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如计算机视觉)。
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使用多模态数据模型来建立一个多模态的生成模型,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多模态的表达,以及联合模型。
联合模型主要用于模拟多模态表达的实际数据,进行多模态话语的深入分析。
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为多模态交互系统提供实用的语言模型,并可以支持多模态的交互方式,例如文本到语音、图像到语音等。
此外,多模态话语分析还可以用来研究话语的情感特性,并基于话语的情感特性提出综合的分析结论。
当前,多模态话语分析正在以快速的步伐发展。
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多模态话语已成为现代语言交流的重要特征。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作为语言学领域的新兴分支,强调在话语理解中综合考虑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模态的作用。
这一理论在近年来的语言教学中逐渐受到关注,尤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其应用潜力和实践价值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文章将简要介绍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和核心要素,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文章将分析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和挑战,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探讨如何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中,包括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
文章将总结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成果,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初中英语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视角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多模态话语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我们也期望能够推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为语言教学和学习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做出贡献。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工具,它融合了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旨在对多模态话语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该理论框架认为,话语不仅仅包括语言符号,还包括图像、声音、动作等非语言符号。
这些符号在语言交际中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多模态话语。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中,模态是指交际中使用的不同符号系统,如文字、图像、声音等。
每个模态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意义构建功能,同时也存在模态间的互补和互动关系。
这种互补和互动关系不仅体现在不同模态之间的协同作用,还体现在不同模态之间的转换和过渡。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多模态外语教学论文.docx

一、语言发源观中多模态话语论的表现第一从社交的角度把语言看做是人们实质生活中交换信息的产物。
社交事件的动向性使得表达方式波及到了视觉和听觉模态的同时性。
视觉模态包括人类最先表达心理感情的初级表达行为,如小孩指着自己够不着的物件的感知表达行为,闭上眼睛,将头歪向一边表睡觉的描绘式表达行为,用手在空中勾画出房屋轮廓的图画式表达行为,张开嘴,将两指做出喂饭的姿势表抽象的饥饿观点的示意式表达行为等。
其次,的语言发源观还表现了不一样模态的互补性。
视觉和听觉模态在不一样发展阶段拥有不一样程度的突显。
当声音语言发展得不是很完美时,社交以视觉模态为主,听觉模态为辅。
当声音语言发展得比较完美时,沟通以听觉模态为主。
同理,当表达波及到面部表情和手势语一些比较简单、直接的经验时,社交以视觉模态为主,听觉模态为辅。
当表达比较抽象、间接的观点如隐喻时,因为视觉模态的限制性,社交以听觉模态为主,视觉模态为辅。
小孩习得语言和成人学习语言的过程都拥有这类偏向性。
最后,的语言社会、发展观将语言看做一种社会习惯,以为语言会跟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这样一种动向的语言发展观,使其拥有了多模态话语形式扩展的灵巧性。
跟着科技等高新技术的发展,跟着相机、手机、、电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出现,多模态话语成为现在语言学的显学是自然规律使然。
二、语言发源观与多模态外语教课中国学生外语学习与人类语言的发源和小孩习得语言的过程有相通之处。
上述社交、互补和社会、发展观对我外国语教课应有必定的启迪。
从社交观来看,多模态外语教课更切合语言的启发模式,更能使学习者调换他们听觉和视觉等感官来获取信息。
从社会、发展观来看,教师可应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如、视频等联合图片、文字、声音的资料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现所授内容。
从互补观来看,联合语域理论,依照不一样的教课对象、教课内容和教课环境,不一样模态的突显程度亦有所差异。
本文以贵州省某高校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基础英语教课为例来剖析多模态教课的实质应用。
《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范文

《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篇一一、引言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多模态话语在各种传播媒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社会公益传播领域,它对于加强社会影响力、扩大宣传范围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
公益广告以其特有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手段,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模态的融合,向公众传递着社会公益的理念和价值。
本文以“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对其多模态话语进行深入分析。
二、多模态话语理论基础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种综合运用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关注语言和其他符号资源(如图像、声音、颜色等)在特定语境中的交互作用。
多模态话语不仅传递信息,更通过不同的模态之间的协同作用,构建和传达特定的意义。
三、公益广告的多模态构成公益广告的多模态构成主要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和动态影像等元素。
文字是广告信息传递的基础,它直接表达广告的主题和意图;图像则通过视觉元素增强广告的冲击力,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广告内容;声音和动态影像则通过情感和动态的元素,增强广告的感染力。
四、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1. 文字模态分析:文字是公益广告的主要信息载体。
通过简练、直接的文字,广告传达出公益的主题和呼吁的内容。
例如,在关于环保的公益广告中,文字可能会强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理念。
2. 图像模态分析:图像通过直观的视觉元素,增强广告的冲击力。
在公益广告中,可能会使用具有情感色彩的图片,如贫困地区的儿童形象或受伤的动物等,以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关注。
3. 声音与动态影像模态分析:声音和动态影像通过情感和动态的元素,增强广告的感染力。
例如,在关于救助贫困儿童的公益广告中,可能会使用感人的背景音乐和动态的画面来展示孩子们的生活状态和需求,以触动观众的情感。
4. 多模态协同分析:在公益广告中,文字、图像、声音和动态影像等模态相互协同,共同构建和传达特定的意义。
这些模态在特定的语境中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形成强大的传播效果。
五、多模态话语在公益广告中的价值多模态话语在公益广告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信息的传递效率,使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二是增强广告的感染力,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关注;三是构建和传达特定的意义,引导观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模态话语分析初探[摘要] 多模态话语指语言与其他符号资源共存,共同建构意义。
迄今为止的话语分析基本上局限于语言本身,即只注意语言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及其与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之间的关系,忽视了诸如图象、声音、颜色、动漫等其他意义表现形式。
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克服这些局限性。
本文将论述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紧密相关的几个问题: (1)多模态话语的产生; (2)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3)多模态话语的媒体系统; (4)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意义。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基础媒体系统1. 引言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这一研究方向是美国语言学harris于 20世纪 50年代初提出的,自此以后,世界各地的话语分析家作出了很大努力,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通过大量实例分析,解剖了话语活动内在的规律以及话语活动与意识形态和认知模式之间的关系。
(朱永生,2003)然而,这些理论和方法,基本上都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即只注重语言系统和语言结构本身及其与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之间的关系,忽视了诸如图象、声音、颜色、动漫等其他意义表现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交际不再是利用一种感官进行,如说话是听觉,书写是视觉,盲文是触觉等,而是用两种或者多种感官同时进行,如用ppt上课则是视觉与听觉同时进行的;模拟与讲解则是听觉、视觉和触觉同时进行的。
以这种交际方式产生的话语就是多模态话语。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然而,如何在话语分析中把多种媒体和多种模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解读是现代语言学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2.多模态话语的产生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 ,生命体在演化过程中逐步获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5种不同的感知通道 ( sensory channel): (1)靠眼睛获得的视觉通道 (visual channel); (2)靠耳朵获得的听觉通道 (auditive channel); (3)靠皮肤获得的触觉通道 ( tactile channel); (4)靠鼻子获得的嗅觉通道 (olfactory channel); (5)靠舌头获得的味觉通道 (gustatory channel)。
这些通道是生命体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的界面和路径。
生物学家们认为 ,上述5种感知渠道的获得分别导致以下 5种交际模态的产生:视觉模态 (visualmodality)、听觉模态 (auditivemodality)、触觉模态 ( tactile modality)、嗅觉模态 (olfacotry modality)和味觉模态 ( gustatormodality)。
其中与话语分析关系最紧密的是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
近年来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也开始用于话语交际。
3.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的理论基础是halliday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halliday 1978, 1985/1994; halliday&matthiessen 2004)。
具体地说 ,多模态话语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那里接受了语言是社会符号(social semiotic)和意义潜势 (meaning potential)的观点 ,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接受了系统理论 ,认为多模态话语本身也具有系统性;接受了纯理功能假说(metafunction hypothesis) ,认为多模态话语与只包含语言符号的话语一样 ,也具有多功能性 ,即同时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接受了语域 ( register)理论 ,认为语境因素和多模态话语的意义解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4.多模态话语的媒体系统4.1 语言媒体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的角度讲,实现意义传播的媒体形式主要有两种:声波传导的声音符号和由笔等生成的书写符号。
这两种媒体是语言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他技术开始用于语言信息的传播,如计算机文字输入、计算机语音识别等,但最后的传播媒体仍然是声音或者字符。
伴随语言的媒体形式对语言意义的传递起到辅助、补充和强化的作用,包括音响、声音的大小、音调、声音的频率、口音、语气以及字体形状、大小、空间的布局等。
这些伴随语言的媒体特征对意义整体的表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是关键作用,因为它可以引起整体意义的改变。
4.2 非语言媒体表达意义的非语言媒体包括交际者的身体动作和交际者在意义表达中所使用的非语言手段,如工具、环境等。
交际者肢体的动作可以分为三个类别:(1) 与头部有关的动作,包括眼神、挤眼、凝视、摇头、点头、仰头、低头、欢喜的表情、伤心的表情、嫉恨的表情、凝重的表情、大笑、龇牙咧嘴以及鼻子和耳朵的动作形成的媒体符号等。
(2) 由手臂和腿形成的媒体符号,包括手势,手臂的状态、形成的形状、摇动等,腿的并立、踢跳、弯伸等。
(3) 躯干的动作,如姿势、移动、摇摆、模拟等。
非肢体媒体主要包括工具和环境两个方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际者肢体以外的交际媒体变得十分发达。
从起初的音响设备到现在的网络平台、同声传译室等都是工具性媒体。
除此之外,交际者还可以利用环境中已有的任何相关因素来进行交际,包括现场环境中的人和物、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等。
5.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意义saussure (1916)很早就明确指出 ,实际使用的话语才是语言学真正需要研究的对象 ,基于文本的语言形式和结构研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言学家想要解决的问题。
halliday (1978) , halliday &hasan (1985) , chafe (1994)等人也持有相同的观点。
我们认为有必要将语言研究的重心转移到自然状态下的话语上来 ,特别是现场即席口语会话。
而人们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总是运用多种多样的符号资源完成意义建构 (kress et al 2001)。
这就是说 ,自然状态下发生的话语活动往往具有多模态性 (multimodality)。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将语言和其他相关的意义资源整合起来 (gibbon 2000) ,它不仅可以看到语言系统在意义交换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而且可以看到诸如图象、音乐、颜色等其他符号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 ,从而使话语意义的解读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进而发现人类如何综合使用多种模态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
可以说 ,这类话语分析既可以推动我们对语言学的研究,同时也可以加深对符号学的认识 (胡壮麟 2007)。
6.结束语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模态的社会,意义的构建越来越依赖各种符号资源的整合。
比如 ,视觉图像、手势和声音等往往和语言一起完成意义的动态建构。
多模态话语的发展对话语研究领域提出新的要求。
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多模态话语可以从文化、情景、话语意义、语法、形式和媒介多个层次进行研究。
传统上专注于单一模态研究的学科 ,比如语言学 ,需要同其他研究领域展开对话 ,满足多模态研究的跨学科要求。
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新兴的学科 ,一方面体现了不同学科发展的整合趋势 ,另一方面也对研究领域传统的理念提出了挑战。
这门新兴学科昭示了社会科学领域 ,尤其是话语分析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趋势。
参考文献:[1] chafe, w. discourse, consciousness, and time[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2] gibbon, dafydd, ingemertins &roger k. moore. handbook of multimodal and spoken dialogue systems [m]. boston: 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 2000.[3]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 [m]. london: arnold. 1978.[4]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 london: arnold. 1985/1994.[5] halliday, m.a.k. &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 [m]. geelong, vic.: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6] halliday, m. m. k. & matthiessen, c.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 2004.[7] kress, g. & van leeuwen, t.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c]. london: arnold. 2001.[8] saussure, f. 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 london: gerald duckworth & co. ltd. 1916.[9] 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0] 朱永生. 话语分析50年[j] . 外国语,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