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愚公移山》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合集下载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

21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掌握难词难句,整体把握文意。

(重点)2.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难点)3.学习愚公精神,学会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重点)【教学建议】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三并交流展示且完成当堂演练。

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听着这激情澎湃的歌曲,不禁让人心旌摇曳。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激动走进远古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掌握难词难句。

作者简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X国人,思想家、文学家。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X清静无为。

现存《列子》8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书中保存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1)给下列生字注音:万仞.(rèn ) 迂.(yū) 曾.不(zēnɡ)箕畚.(běn )荷.担者(hè) 箕畚.(běn) 孀.妻(shuānɡ )始龀.(chèn ) 智叟.(sǒu ) 穷匮.(kuì)亡.以应(w ú) 厝.(cu ò) 陇.(l ǒn ɡ) (2)通假字: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 (3)多义词: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且.焉置土石(况且。

) 之⎩⎪⎨⎪⎧跳往助之.(代词,他。

)隐土之.北(助词,的)甚矣,汝之.不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何苦而.不平(表承接,不译。

)面山而.居(表修饰。

2019-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doc

2019-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doc

2019-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二)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辩论法3.品读法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一、导语——愚公移山导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惩山北之塞A.处罚B.警戒C.苦于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3)一词多义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年且九十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精品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精品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精品教案语文版《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学习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3、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鉴赏并学习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4、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3、学习生字:塞(sè)孀(shuāng)迂(yū)龀(chèn)荷(hè).....叟(sǒu)箕畚(jī běn)厝(cuò)匮(kuì).....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第一段:交代了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作铺垫。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一、分析故情况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二、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深入明白得课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想;鼓舞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明白、明白得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第一教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把握文中的字、词、句、明白得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

讲读故情况节,体会愚公精神。

在明白得故情况节的基础上比较人物性格。

第二教时;拓展阅读与实践。

在深化明白得课文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推成出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复习回忆,讲明以下重点词语:二、导入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那么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发和深刻的教育。

三、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依照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储存了许多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奇。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四、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复习回忆,讲明以下重点词语:a、〝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

那个地点周围的意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1《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1《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意为。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且( )焉( )置( )土石荷担()
箕畚运于()始龀:()智叟()山之一毛:()
固不可彻:()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
3)翻译句子: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魁父之丘()雍南()
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
3、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要求:小组内订正答案,把有疑问的问题标记出来,在班上师生集体讨论。 )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 ,意为。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意为。
甚矣,汝之不惠。通,意为。
知识链接
1、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2、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2、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法指导
1、独立思考,认真研究导学案,运用好双色笔。
2、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等;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全文。

贵州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

贵州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

21.愚公移山【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河阳:黄河的北岸。

河,黄河。

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

且,将要,快要。

出入之迂:进门出门要绕远。

迂,曲折,绕行。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

险,本文指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

献疑:提出疑问。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无陇断焉:没有高大的山了。

陇断:高大的山。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

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

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

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把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1. 教学思路:鼓舞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明白、明白得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2.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3. 教学难点: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简介«列子»及作者。

2.疏通课文,把握文中的生字和疑难词句。

3.能口述〝愚公移山〞的故事,翻译全文。

〔二〕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那么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发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依照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储存了许多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奇。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3.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要求:把握以下字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4.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比注解,自行讲明这些难词。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愚公移山学案 语文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愚公移山学案 语文版(2021年整理)

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 愚公移山学案(新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 愚公移山学案(新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 愚公移山学案(新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21.《愚公移山》导学案教师寄语:有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的朝目标走下去,才能达成愿望。

【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学习重点】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资料链接】(一)作家作品文体知识简介: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2、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愚公移山》的文体是(),作者是( )。

(二)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1.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

如“仞”可改为“丈”。

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仞.()箕畚..()孀.()龀.()匮.()荷()2、词语(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2)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无陇断焉(3)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4)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5)词类活用现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平险聚.室而谋3、重点句子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河曲智叟无以应。

二、探究展示: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3、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4、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5、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6、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7、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三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8、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9、文中和愚公相反的人物形象是(智叟),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也说明了()的道理。

10、愚公认为自己能移山是从()观点出发,看到了人力的无穷,认为(),所以驳斥有力,坚持移山;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是从()观点出发,认为人在()的,所以对移山之举采取()的态度,阻止移山之举,愚公是真正的(),智叟是真正的()。

三、练习反馈:(一)、词语解释①河曲智叟亡以应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惩山北之塞③甚矣,汝之不惠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⑤惧其不已.也⑥无陇断.焉⑦年且九十⑧寒暑易节⑨杂然相许⑩吾与汝毕力平险⑾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二)、句子翻译①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③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⑦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汝心之固固:顽固B.惧其不已也已:已经C.寒暑易节易:交换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2、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皆以美于徐公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B.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古代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

C.写智叟的“笑”,写除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6.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杂然相许许: 赞同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C. 寒暑易节易: 交换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 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9、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C、非梧桐不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且.秦灭韩亡魏且.焉置土石10.文言词汇——我能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A.惩山北之塞(苦于)聚室而谋(商量)叩石垦壤(敲、凿)B.毕力平险(险要)出入之迂也(绕道)始龀(换牙)C.帝感其诚(诚心)亡以应(没有)固不可彻(彻底)D.长息曰(长时间)有遗男(遗留)杂然相许(纷纷)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C、以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D、之虽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2.下列文字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组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13.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A、毕.力平险录毕.,走送之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争高直指.C、杂然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14.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四)、简答题1、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 _;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4、文意理解:(1)、愚公的妻子和智受对愚公移山都曾提出质疑,但问话的态度和语气有什么不同?(2)、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3)、说说本文中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5、内容理解——我能用原文填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③愚公自信能移山的原因是:。

6.问题探究——“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7.拓展延伸——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②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选第题,我的解答:8.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9.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10.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11.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