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及科学家总结
高中生物中的“同位素标记法

“同位素标记法”的总结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地放出特征射线的核物理性质,就可以检测和追踪它在体内或体外的位置、数量及其转变等。
同位素标记在工业、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科学科研等方面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在生物学领域可用来测定生物化石的年代,也可利用其射线进行诱变育种、防治病虫害和临床治癌,还可利用其射线作为示踪原子来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或内容)和相关习题中许多知识都涉及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
下面我就相关内容通过有关例题进行归纳阐述,以便大家对这项技术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并学会同位素标记的应用。
一、氢(3H)例1:科学家用含3H标记的亮氨酸的培养液培养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下表为在腺泡细胞几种结构中最早检测到放射性的时间表。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形成分泌蛋白的多肽最早在内质网内合成B.高尔基体膜向内与内质网膜相连,向外与细胞膜相连C.高尔基体具有转运分泌蛋白的作用D.靠近细胞膜的囊泡可由高尔基体形成解析:分泌蛋白的多肽最早在核糖体上合成,高尔基体并不直接和内质网与细胞膜相连,而是通过囊泡间接连接。
答案:CD。
知识盘点:1.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豚鼠的胰脏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小泡中,以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
这个实验说明分泌蛋白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之后,是按照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方向运输的,从而证明了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
2.研究肝脏细胞中胆固醇的来源时,用3H—胆固醇作静脉注射的示踪实验,结果放射性大部分进入肝脏,再出现在粪便中。
3.用3H标记的尿苷或胸腺嘧啶可用来检测转录或复制。
高中生物人名与事迹

一、必修一涉及内容(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高中生物同位素标记法总结

高中生物同位素标记法总结伙计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那个能让科学变得超级炫酷的神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想象一下,你手中拿着一根魔法棒,轻轻一挥,那些看似普通的分子瞬间变成了超级英雄,它们在细胞里穿梭、变换着形状,就像在玩捉迷藏一样。
这就是同位素标记法的魅力所在。
得说说什么是同位素。
简单来说,同位素就是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不同质量数的元素。
比如,氢的同位素就有氕、氘和氚。
这些小家伙就像是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但名字却不一样,一个轻飘飘,一个重甸甸,还有一个带着点小电。
现在,回到我们的魔法棒——同位素标记法。
想象一下,当你用这个魔法棒给某个分子打个标签,它就会变身成为独一无二的“超级英雄”。
这些“超级英雄”会在实验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负责侦查,有的负责攻击,还有的负责治疗。
它们就像是一群小伙伴,一起保护着我们的身体。
举个例子,当我们要研究某种蛋白质是怎么工作的,可以用氕来标记它的氨基酸序列。
这样,当这种蛋白质被合成出来的时候,每个氨基酸都会带上一个氕的标签。
这样一来,科学家们就能通过追踪这些带标签的氨基酸,找到它们在细胞里的去向。
就像是找到了宝藏地图,能知道宝藏在哪里。
同位素标记法不仅适用于蛋白质,还可以用来研究DNA、RNA、酶等生物大分子。
就像是一个全能的侦探,无论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不过,同位素标记法也有个小挑战。
因为同位素会留下放射性,所以需要小心处理。
科学家得确保所有的同位素都被妥善地封存起来,不能让它们跑出去“捣乱”。
就像守护宝藏的勇士,时刻警惕着可能出现的问题。
同位素标记法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魔法棒,能让我们对生命现象有更深的理解。
它让我们看到了分子之间的奇妙关系,就像是一部精彩的微观世界纪录片。
虽然有时候会有点麻烦,但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就能发现更多隐藏在细胞深处的秘密。
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
希望你们也能像对待魔法一样,对待科学中的奥秘。
记得哦,好奇心是通往知识大门的钥匙。
下次再聊,拜拜啦!。
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总结

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总结同位素标记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生物学上经常使用的同位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即H、N、C、S、P和O等的同位素。
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必修1P40简答题)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詹姆森等在豚鼠的胰腺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
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囊泡中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
由此发现了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外排。
2.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1939年,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然后进行两组对比实验:一组提供H2O和C18O2,另一组提供H218O和CO2。
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分析出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部为O2,第二组全部为18O2,有力地证明了植物释放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3.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生成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等把单细胞的小球藻短暂暴露在含14C的CO2里,然后把细胞磨碎,分析14C出现在哪些化合物中。
经过10年努力终于探索出了光合作用的“三碳途径”——卡尔文循环。
为此,卡尔文荣获“诺贝尔奖”。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再让被35S、32P分别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经离心处理后,分析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场所。
此实验有力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DNA的半保留复制1957年,美国科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坦尔用含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使之变成“重”细菌,再把它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根据轻重链浮力等的不同,就分出新生链和母链,这就证实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性。
6.基因工程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中,采用了DNA分子杂交技术。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总结1、光合作用的发现: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
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
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
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
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 O和C18O,释放的是O2。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2、叶绿体的色素: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
②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
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 ;B、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和叶素。
3、叶绿体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光反应阶段的酶)和叶绿体的基质中(暗反应阶段的酶)。
4、光合作用的过程: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②暗反应阶段: a、CO2的固定:CO2+C5→2C3 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5、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①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②条件: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等色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
③物质变化: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
④能量变化:光反应中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同位素标记法高中生物总结

同位素标记法高中生物总结同位素标记法,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其实它就是一种研究生物分子和化学反应的好工具。
简单来说,科学家用这种方法在分子中加入一些特别的“标签”,这些标签就像是给分子穿上了个显眼的衣服,让它们在复杂的生物反应中脱颖而出,嘿,这可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命奥秘的绝佳法宝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深度了解一下这个有趣的概念吧。
1. 同位素是什么?1.1 同位素的定义好,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啥是同位素。
它们就是元素的一种变体,核子数不同但化学性质一样的“兄弟”。
想象一下,氢有三种:普通氢、重氢(氘)和超重氢(氚),就像家里的三兄弟,各有各的特点,但长得差不多。
重氢比普通氢多了一个中子,分子量也就稍微重一些。
通过这些“重兄弟”,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追踪化学反应的路径,真是让人眼前一亮!1.2 为什么使用同位素?那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非要用同位素呢?这就要提到它们的独特性了。
同位素在化学反应中会表现得和普通元素一模一样,但在实验室里,我们却可以用一些特殊仪器轻松分辨它们的不同,像侦探一样找出反应的细节,简直酷炫无比!2. 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2.1 追踪营养物质首先,同位素标记法在追踪营养物质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
举个例子吧,植物需要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科学家们可以用标记的二氧化碳进行实验,这样就能看见植物究竟如何吸收和转化这些营养,像是在给植物做个“体检”,清楚明白它们的“饮食习惯”。
这不光能帮我们理解植物的生活,更能推动农业的进步,让农民种地更轻松。
2.2 研究代谢过程再来谈谈代谢过程的研究。
同位素标记法也能用来观察动物体内的代谢情况。
比如,科学家给实验小鼠喂食标记的营养物质,通过追踪这些标记物的流动,能发现它们在小鼠体内的代谢路径,就像解开一场生物界的“逃脱游戏”。
这对药物开发和疾病治疗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毕竟谁不想早点找到治病的“良方”呢?3. 同位素标记法的未来3.1 新技术的崛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同位素标记法也在不断发展。
【高中生物】用自己做实验的8位科学家

【高中生物】用自己做实验的8位科学家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最近对八位拿自己做科学实验的科学家进行了盘点,他们当中有拿自己测试迷幻药的,也有拿自己做寄生虫实验的。
以下就是这八位科学家:斯塔宾斯?弗斯呕吐桑拿医学研究员斯图宾斯?弗思应该在自体实验记录中占据特殊地位,20世纪早期,弗思进行了一系列越来越令人作呕的实验,来证明黄热病并不传染。
弗斯将黄热病患者的“新鲜黑色呕吐物”倒在他手臂的裂口上,结果他没有感染黄热病。
这一成功使他更加勇敢。
弗斯甚至将病人的呕吐物倒进眼睛,并涂抹黄热病患者的各种体液,如血液、唾液、汗液和尿液。
他甚至坐在充满蒸汽的新鲜呕吐物中。
虽然他头痛,但没有染上黄热病,身体仍然很好。
后来他甚至喝下黄热病患者的呕吐物,开始他是以药丸的形式吞下这些呕吐物,后来他甚至直接喝患者的呕吐物。
由于他一直没感染上黄热病,他认为他的推测是正确的。
通过他的亲身试验,或许其他人也相信黄热病不传染,因此他获得了医学博士头衔。
但是最后证明,他们的推测都不正确,因为黄热病确实是一种传染病,不过只有病毒直接进入血流,才会被感染。
另一位自我实验的科学家,美国陆军医生杰西?拉齐尔证明黄热病是一种传染病。
为了证明黄热病可以传播,拉齐尔在20世纪初故意让一只感染黄热病的蚊子叮咬他。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据说杀死拉齐尔的蚊子不是他喂养的测试样本,而是一只野生蚊子。
奥古斯特?比尔的腰麻试验1898年,德国医生奥古斯特?比尔发明了蛛网膜下腔麻醉,简称脊髓麻醉。
在脊髓麻醉期间,将小剂量可卡因注射到脊髓周围的脑脊液中。
这是现有全身麻醉方法的重大进展,但脊髓麻醉的效果如何?为了看一看这种方法的效果,比尔决定先拿自己开刀。
然而结果跟比尔和他的倒霉蛋助手奥古斯塔斯?希尔德布兰德最初预计的结果并不一样。
希尔德布兰德正打算给比尔注射可卡因的时候,由于仪器出现问题,试验只好中止,比尔离开时脖子上扎的洞还向外流脑脊髓液。
然而,两人并没有放弃脊柱麻醉测试。
2023年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 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19世纪30年代 德国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19世纪末 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959年 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
1972年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20世纪80年代 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1880年 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好氧细菌是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
1771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年 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
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
1845年 德国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 德国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80年 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
1939年 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纪40年代 美国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14C标记CO2追踪,探明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
途径——卡尔文循环
1958年 美国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
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
19世纪中期 孟德尔,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被世人公证为“遗传学之父”。
1903年 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
即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英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
18世纪 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患者
1928年 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1944年 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是遗传物质
1952年 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
1953年 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l9世纪(1859年) 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1857年他提出动物生活需要两个
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①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②提出稳态持机
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
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法国学者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英国科学家斯塔林和贝利斯,证明了小肠黏膜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
引起胰液分泌,这种物质叫促胰液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俄国巴甫洛夫是近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他和他的学生们随后也得出斯他林和贝利斯结论。
19世纪末 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向光性,根据实验推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
激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向光性弯曲
1910年 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去琼纸片传递给下部
1914年 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1928年 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定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
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还原糖 +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脂 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 肪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紫色反应
DNA + 甲基绿 绿色
RNA + 吡罗红 红色
线粒体 + 健那绿染液染色 蓝绿色
染色体 +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深色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一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
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
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二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
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
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三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四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
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
无影响。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
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