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糖尿病与高血脂专家共识解读

合集下载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150/90 mmHg。
血糖控制目标值
空腹血糖
4.4 mmol/L ~7.0 mmol/L
非空腹血糖
<10.0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7.0 mmol/L
——01. ——02. ——03.
血脂控制目标值
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低危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非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4.1 mmol/L,TG<1.7 mmol/L。
药物治疗
3) 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
临床上可选择的降脂药物大体可分为2大类,包括:
➢ 主要降胆固醇的药物,包括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 9型(PCSK9) 抑制剂及其他降脂药(胆酸螯合剂、普罗布考)。
➢ 主要降TG的药物,包括贝特类药物、高纯度ω-3脂肪酸和烟酸类药物。 多项大规模研究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在ASCVD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因此,为了降脂达标,临 床上应首选他汀类药物。一般推荐起始应用中等强度他汀(可降低LDL-C水平25%~50%),并根据个体的降脂疗效和耐 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若LDL-C不能达标,建议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LDL-C仍不达标,应加用PCSK9抑制 剂。 对血清TG水平增高(≥1.7 mmol/L)的患者,首先应用非药物干预措施。TG≥2.3 mmol/L者可考虑在他汀治疗基础上加 用贝特类或高纯度ω-3脂肪酸。对于严重高TG血症患者(TG≥5.7 mmol/L),为降低急性胰腺炎风险,应首先考虑使用 主要降低TG的药物。
肾有益的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非奈利酮。 ➢ 经足量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后HbA1c不能达标的患者,可开始口服药和注射降糖药(GLP-1RA或胰岛素)的联合

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PPT课件

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PPT课件
• 采集标本前,受试者24小时内不进行剧烈身体活动、避免 情绪紧张、饮酒、饮咖啡等。
• 采集标本前受试者禁食12小时。 • 除特殊情况外,受试者可取坐位或半卧位接受才学,采血
前至少休息5分钟。 • 静脉穿刺时止血带使用不超过1分钟。 • 血液标本保持密封,避免震荡,及时送检。
5
T2DM患者的ASCVD危险度 评估和治疗目标
8

UKPDS 研究结果也显示 ,LDL-C 是 T2DM 患者发生冠 心病和心肌梗死的首要预测因素,LDL-C 每上升 1 mmol/ L, 冠脉事件发生率增加 57% 。 胆固醇治疗试验 ( CTT) 协作组的meta 分析结果也显示,LDL-C 每降低 1. 0 mmol/ L 分别显著下降主要血管事件、血管性死亡和 缺血性卒中事件风险达 21% 、13% 和 21% 。
9
T2DM 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
血脂管理
10
T2DM患者合并血脂异常血脂管理流程

11
生方式干预
T2DM 患者的血脂管理均应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
表 2), 并贯穿 T2DM 治疗的全过程( 推荐;A 级证据) 。 生活方式干预不仅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 还可 对血压、血糖以及整体心血管健康状况产生有益的 影响, 因此是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的基础。
一些轻度血脂异常的 T2DM 患者, 经有效生活方式 干预可将其血脂参数控制在理想范围。但经过积极 生活方式干预仍不能改善血脂参数的患者, 则需加 用调脂药物治疗,而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减少 用药剂量
12

13
调脂药物治疗 合并血脂异常可进一步增加 T2DM 患者的大血
管和微血管并发症风险。因此,T2DM 患者除 了重视血糖控制外, 还应重视血脂管理。基于 ASCVD 危险程度制定的目标,经过积极的生活 方式干预仍不能改善血脂水平者, 需加用调脂 药物治疗。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根据患者随访结果和病 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关注患者可能出现的并 发症,及时采取预防措
施和处理方法。
04
药物治疗与选择
降压药物
利尿剂
通过排钠,减少细胞外容量,降低外 周血管阻力,达到降压效果。
钙通道阻滞剂
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或血管紧 张素Ⅱ受体,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 成或拮抗其作用,从而降低血压。
应对“三高”疾病的严峻挑战
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简称“三高”)是我国居民最常 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为规范“三高”的 诊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特制定本共识。
推动“三高”共管模式的实施
通过共识的制定和推广,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对“三高”患者 进行共同管理,实现预防、治疗与康复的有机结合。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
01
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诊疗能力和服务水
平。
完善基层医疗设施
02
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完善相关设施和设备,提高基层
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构建医联体模式
03
推动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构建医联体
模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和共享。
THANKS
减少烹调用盐,避免高盐食品,以降低高 血压风险。
运动锻炼
有氧运动
柔韧性训练和平衡训练
推荐患者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如快走、游泳、慢跑等,每周至少 150分钟。运动时应避免剧烈运动, 以免引发心血管事件。
进行瑜伽、太极等柔韧性训练和平衡 训练,有助于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平衡 能力,预防跌倒等意外事件。
生活方式干预
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饮 食调整、增加运动、戒烟限酒等

中国糖尿病血酮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中国糖尿病血酮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8
②治疗监测与效果评估: 研究显示血酮下降说明DKA 缓 解,其下降速度可作为疗效的评估指标, 因此监测血 酮值对评估治疗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建议发 病后4 ~ 6h每小时监测血糖及血酮水平,当酸中毒缓 解、阴离子间隙恢复正常,则降低监测的频率。酸中 毒持续存在且治疗无效可能是由脓毒症、并发症及胰 岛素剂量不足引起,此时须重新进行评估,及时干预。
16
①DK:在DKA发展过程中机体酸碱平衡处于代偿阶段,可仅 表现为DK。诊断标准为血酮≥3mmol/L或尿酮体阳性,血 糖>13.9或已知为糖尿病患者,血清HCO3->18 和( 或) 动脉血pH>7.3;
②高血糖高渗综合征: 临床特点为血糖>33.3,动脉血pH> 7.3,血清HCO3->18,微量酮尿、微量或无酮血症, 有效血浆渗透压>320,常有意识障碍或昏迷;
19
胰岛素治疗 DKA 仍推荐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方案。《共识》增 加了血酮监测及根据血酮下降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建议,并 对 DKA 缓解后胰岛素治 疗进行指导。具体如下: ①连续静脉输注胰岛素 0.1 U/( kg·h) ,重度 DKA 患者则以0.1 U/kg 静脉输注后以0.1 U/( kg·h) 继续输注。若第1 小时内 血 糖下降不足 10%或下降不足 2.8 ~ 4.2 mmol/L, 则以0.14 U/kg 静脉输注后继续以先前速度输注。 ②床旁监测患者血糖及血酮,当 DKA 患者血酮的降低速度 <0.5 mmol/( L·h) ,则需增加胰岛素剂量 1 U/h。
18
①第1小时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速度15-20 ml/ ( kg·h) (一般成人1.0 ~ 1.5L) 。随后的补液速度取决 于患者脱水程度、电解质水平、尿量等。 ②要在第1个24 h 内补足预先估计的液体丢失量, 补液治 疗是否奏效以监测的血流动力学( 如血压)、出入量、实验 室指标及临床表现为准。 ③在补液过程中对心、肾功能不全者监测血浆渗透压,并 对其心脏、肾脏、神经系统状况进行评估以防止补液过多。 ④当患者血糖≤11.1 mmol/L 需补5%葡萄糖并继续胰岛素 治疗,直至血酮、血糖控制。

《“三高”共管规范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修订版

《“三高”共管规范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修订版
41(24–54)
非致死性心梗
14741
1.82(1.64–2.03)
37(19–51)
卒中亚型
缺血性卒中
3799
2.27(1.95–2.65)
1(0–20)
出血性卒中
1183
1.56(1.19–2.05)
0(0–26)
未分类的卒中
4973
1.84(1.59–2.13)
33(12–48)
其他血管死亡
3826
1.73(1.51–1.98)
0(0–26)
高血压一旦合并糖尿病,即为心血管风险高危/很高危人群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9, 019(001):1-44.
RF=危险因素;TOD=靶器官损害;CKD(mmHg)
健康中国行动
厚德 博爱 敬业 尚廉
“三高”患病率及危害
logo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患病人群基数庞大
糖尿病: 患病率持续上升,估计目前我国 大陆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达
高血压: 患病率持续上升,估计我国 ≥18岁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为啊
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
2/3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高
且亚洲人群血压升高对心血管风险的增加更明显
Chobanian AV et al. JAMA. 2003;289:2560-2572.心脑血管病治.2019,19(1) 1-44
血压每升高20/10mmHg,心血管死亡风险加倍
收缩压每升高10mmHg亚洲人群心脑血管风险增加更明显
I-IGT,单纯性糖耐量受损;IFG,空腹血糖受损;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T2DM,2型糖尿病;CVD,心血管疾病

专家共识-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解析

专家共识-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解析

专家共识-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解析一、背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患病人数已超过4亿人,其中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1.14亿,位居全球首位。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理痛苦和经济负担。

早期筛查和干预糖尿病高危人群对于延缓糖尿病进展、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国糖尿病领域的多位专家共同撰写了《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专家共识》,旨在为糖尿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二、糖尿病高危人群定义及筛查方法2.1 糖尿病高危人群定义根据《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的规定,具有以下任意一项的人群被视为糖尿病高危人群:1. 家族史: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有糖尿病病史。

2. 年龄:40岁以上。

3. 体重指数(BMI):≥24kg/m²。

4. 体力活动不足:每周运动时间少于150分钟。

5. 饮食习惯:高糖、高脂饮食。

6. 高血压:血压≥140/90mmHg。

7. 高血脂:血脂异常。

8. 妊娠糖尿病史。

9. 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史。

2.2 糖尿病筛查方法针对高危人群,建议采用以下筛查方法:1. 空腹血糖检测:空腹血糖≥6.1mmol/L可考虑进一步诊断。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可考虑进一步诊断。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6.5%可考虑进一步诊断。

三、糖尿病干预策略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应采取以下干预策略:3.1 生活方式干预1. 饮食指导: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合理膳食结构。

2. 运动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3. 戒烟限酒:戒烟,限制酒精摄入,避免二手烟暴露。

4. 心理平衡: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3.2 药物干预1. 针对高危人群,可考虑使用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重视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控制——专访复旦大学附属

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重视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控制——专访复旦大学附属

——专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病科主任胡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改变,被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已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三高症”导致的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而“三高症”往往同时发生。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及高血脂有哪些危害?如何早期发现和控制高血压及高血脂呢?近日本刊编辑部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病科主任胡予,请胡教授就相关问题为读者答疑解惑。

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重视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控制◎文/高超 王淑君【专家简介】胡予,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病科主任。

现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兼骨质疏松组组长,中国老年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学会营养不良及肌少症工作组副组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内分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女医师协会老年分会常委,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康复研究中心常委,中国老年医学会高血压分会委员等。

同时任上海医学会骨质疏松学会委员,上海医学会老年医学会委员兼内分泌学组组长。

现为《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编委,《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编委,《国际糖尿病》杂志编委,《实用内科学》编委,《老年医学与保健》编委,多本国内外杂志审稿人。

熟悉内分泌科常见疾病的诊疗工作,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

擅长高血压病、血脂异常、骨质疏松症、糖尿病及其相关大血管病变的诊治,以及各种老年内科疑难病、少见病及危重病的诊治。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 参加了包括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糖尿病干预治疗预防大血管病变在内的多项临床研究。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20余篇被SCI收录。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合并有高血压者占50%左右,高血压病患者中同时患有2型糖尿病者占10%~20%,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压的比率要高出1.5~2倍。

《高血脂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解读

《高血脂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解读

《高血脂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解读一、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其中高血脂症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为了降低高血脂症引发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高血脂症高危人群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高血脂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应运而生,为我国高血脂症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目的本共识旨在提出高血脂高危人群的筛查策略、干预措施和管理原则,以期提高我国高血脂症的防控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三、共识要点3.1 高血脂症的定义及分类共识明确了高血脂症的定义,即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

并根据血脂水平将高血脂症分为原发性高血脂症和继发性高血脂症两大类。

3.2 高血脂症的危害共识强调了高血脂症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急性胰腺炎等严重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3.3 高血脂症高危人群共识提出了高血脂症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包括有家族史、吸烟、饮酒、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

建议对这部分人群进行定期筛查,以期早发现、早干预。

3.4 筛查策略共识推荐对高血脂症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的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LDL-C和HDL-C等指标。

并根据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级管理。

3.5 干预措施共识提出了针对不同危险程度的高血脂症患者,采取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

其中,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膳食、增加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他汀类、贝特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

3.6 管理原则共识强调了高血脂症患者的长期管理原则,包括定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关注患者心理健康等。

同时,建议医疗机构、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高血脂症防控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1:T2DM 患者的血脂谱以混合型血脂紊乱多见,其特征性的血脂谱包括
• 空腹和餐后TG水平升高,即使在空腹血糖和TG水平控制正常后往往还存在 餐后高TG血症
• HDL-C水平降低 • 血清TC水平和LDL-C正常或轻度升高,且LDL-C发生质变,小而致密的 LDL-C水平升高 • 富含TG脂蛋白的载脂蛋白(apo)B-100 和apoB-48水平升高,apo-CIII 水平 升高,apo-CII/apo-CIII 以及apo-CIII/apo-E的比值升高
a:年龄(男性≥40岁或绝经期后女性)、吸烟、高血压、慢性肾脏病(CKD)或微量白蛋白尿、HDL-C<1.04 mmol/L、体重指数 ≥28kg/m2 、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 CVD:心血管疾病 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低密度脂蛋白 TG:三酰甘油 non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 专家共识(2017修订版) 解读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尹虹
背景
2 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血脂异常,可进一步增加大血管和微血管并
发症的风险
一系列新研究结果的发表、新指南的颁布,促使了血脂异常管理理念进
一步发展
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T2DM患者的血脂管理,参考国内外新的循证证据
1.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脂代谢学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11):925-936. 2. Ji L,et al.Am J Med. 2013 Oct;126(10):925.e11-22.
血脂异常特点 及流行病学 常用药物对 血脂的影响 血脂检测时机 及监测频率
目 录
共识
不良事件 监测和处理
3.0
≥190
中国居民的平均LDL-C 水平为2.68 mmol/L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一项全国性、横断面研究,纳入全国有代表性的46239例年龄≥20岁的成人,采用标准方法测定空腹血清总胆固醇、 HDL-C,LDL-C和甘油三酯,旨在评估中国成人的全国性血脂水平
Yang W, et al. Circulation. 2012, 125(18):2212-21.
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血脂异常特点 及流行病学 常用药物对 血脂的影响 血脂检测时机 及监测频率
目 录
共识
不良事件 监测和处理
解读
危险度评估 和治疗目标
特殊情况 血脂管理
合并血脂异常 的血脂管理
共识推荐 危险度评估 和治疗目标
T2DM患者的危险度评估和治疗目标
T2DM 患者的ASCVD 风险分层及血脂管理目标
non-HDL-C ↓15%-51% ↓5%-19% ↓14%-19% ↓5%-14% ↓4%-16% ↓8%-23%
HDL-C ↑5%-15% ↑10%-20% ↑3%-5% ↓5%-↑7% ↑3%-5% ↑15%-35%
TG ↓7%-30% ↓20%-50% ↓5%-11% ↓19%-44% ↑0%-10% ↓20%-25%
若他汀类药物不耐受 换用另一种他汀类药物、减低他汀剂量 或给药频次、或小剂量他汀合用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
T2DM:2 型糖尿病 TG:三酰甘油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脂代谢学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11):925-936.
LDL-C未达到预期目标 生活方式进一步强化调整 并与中等强度他汀合用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
2017《新共识》对临床实践建议中证据分级体系的定义
证据等级 • 说明 从高质量、有广泛代表性、有足够检验效能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获得的明确证据,包括: 从高质量的多中心试验获得的证据 从有质量分级的meta分析获得的证据 符合诸如牛津循证医学中心制订的"全或无"定律,有说服力的非试验性证据 从高质量、有足够检验效能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获得的支持性证据,包括: 从≥1个研究单位的高质量临床试验获得的证据 从有质量分级的meta 分析获得的证据 从高质量队列研究获得的支持性证据 从高质量前瞻性队列研究或档案获得的证据 从高质量队列研究meta 分析获得的证据 从高质量病例对照研究获得的支持性证据
共识推荐 生活方式干预
明确推荐血脂管理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2017 《新共识》推荐
推荐8
T2DM患者的血脂管理均应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并贯穿T2DM 治 疗的全过程(推荐;A 级证据)
T2DM:2 型糖尿病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脂代谢学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11):925-936.
T2DM:2 型糖尿病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non-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TG:三酰甘油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脂代谢学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11):925-936.
共识推荐 调脂药物治疗

降胆固醇治疗—明确推荐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 治疗我国多数T2DM 合并血脂异常患者
A

B
• • • •
C
• • • • •

从对照差或无对照的研究获得的支持性证据 从带有≥1个较大或≥3个较小足以影响结果的方法缺陷的随机临床试验获得的证据 从具有高度倾向性的观察研究(例如与过去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的病例总结)获得的证据 从病例总结或病例报告获得的证据 在证据分量上有争论的证据
专家共识或临床经验
中国近80%成人的LDL-C水平<130mg/dl 平均水平为2.68 mmol/L
2007-2008年中国国家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研究数据显示 60 患者比例(%) 47.7 31.9 13.9
50
40 30 20 10 0
3.5
<100 100-129 130-159 160-189 LDL-C水平 (mg/dl)
和指南,对2011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 进行修订,以更好地规范我国T2DM 患者的血脂管理
《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7修订版简称:2017《新共识》 《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1版简称:2011《共识》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脂代谢学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11):925-936.
LDL-C水平 (mg/dl)
CCMR-3B研究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我国T2DM患者血脂异常患病及控制情况,并 提示临床上应加强对T2DM患者的血脂管理
T2DM:2 型糖尿病 TG:三酰甘油 TC:总胆固醇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一项横断面、多中心、观察研究,对全国104 家医院的25 817 例中国T2DM 门诊患者进行了调查,旨在评估我国T2DM患 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HPS2-THRIVE研究:3/4中国高危患者使用 中等强度他汀即可使LDL-C达标
使用辛伐他汀40mg剂量,74%中国患者的平均LDL-C降至1.51mmol/L(58mg/dl),
而仅1/3欧洲患者的平均LDL-C降至1.74mmol/L(68mg/dl)
• 一项国际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HPS2-THRIVE),旨在评估已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高危对象,通过药物治 疗升高HDL-C水平,对降低患者严重血管性事件危险度的疗效;随机之前42424名患者给予辛伐他汀40mg加或不加依折麦布治疗,依 从性好者每天服用2g缓释烟酸加40mg拉罗匹仑片,治疗1个月后,主要因烟酸致副作用者退出研究。25673位患者分为烟酸/拉罗匹仑 治疗和安慰剂治疗,随访3.9年,主要终点为:主要血管事件,包括非致死心梗、冠心病死亡、卒中或动脉血运重建
共识推荐 调脂药物治疗
T2DM 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管理 调脂药物分类

目前常用的调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烟酸类等
药物类别 他汀类 贝特类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长链ω-3脂肪酸 胆酸螯合树脂类 烟酸类
LDL-C ↓18%-55% ↓5%-↑20% ↓13%-20% ↓6%-↑25% ↓15%-30% ↓5%-25%
E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脂代谢学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11):925-936.
血脂异常特点 及流行病学 常用药物对 血脂的影响 血脂检测时机 及监测频率
目 录
共识
不良事件 监测和处理
解读
危险度评估 和治疗目标
特殊情况 血脂管理
合并血脂异常 的血脂管理
共识推荐 血脂谱特点
T2DM 患者血脂谱特点
解读
危险度评估 和治疗目标
特殊情况 血脂管理
合并血脂异常 的血脂管理
共识推荐 血脂检测时机 及监测频率
新增确诊T2DM检测空腹血脂谱 更新血脂谱异常患者监测时机和频率
新增 更新
推荐3
在确诊T2DM 的同时均应检测患者
推荐4
血脂谱异常患者监测时机和频率, 起始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以及药物剂量调整期间每1-3个月 监测1 次血脂谱,此后则建议每312个月监测1次血脂谱
42%的T2DM 患者合并血脂异常,其中仅有55% 的患者接受了调脂治疗 四项指标均达标的患者比例仅为12% 患者比例(%)
80 60 40 20 0
TC<4.5mmol/L TG<1.5mmol/L LDL-C<2.6mmol/L
71.9 46.6 36.1 42.9
HDL-C>1.04mmol/L
全面评估ASCVD 危险度是T2DM 患者进行血脂管理的前提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脂代谢学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11):925-9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