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新能源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1、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燃料燃烧污染空气的原因

课前预习

1、经常使用的三大化石燃料、、。

2、煤、石油主要含哪些元素?其次还含有哪些元素?

3、煤、石油燃烧后会产生哪些气体?

4、煤、石油燃烧后产生的气体中哪些是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会对生活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课内探究

【探究活动一】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自主学习:

1.煤燃烧时会放出、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反

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

2.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

3.如何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4.煤和石油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合作交流:

演示实验步骤:向一个空集气瓶中和一个充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各加入少量水。分别将植物叶子、镁条和石灰石放入上述两种液体中观察现象。

1、填写实验记录:

加入物质

现象

水二氧化硫加水

植物叶子

镁条

石灰石

2.讨论:比较上述实验,说明酸雨可能对环境造成什么破坏?应采取怎样的防止和保护措施?

精讲点拨:

1、煤燃烧会产生有毒的SO

2、NO2和CO,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煤在燃烧时还会产生许多的烟尘(黑烟),对环境也造成严重的污染。

2、排放出来的SO2、NO2等污染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酸雨会破坏土壤、

植被、森林,腐蚀金属、建筑等。

3、减少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

①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使汽油充分燃烧;

②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③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④改用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石油气(LPG)作燃料。

【探究活动二】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自主学习:

1.乙醇俗称,化学式为。

2.乙醇燃烧的反应方程式。

3. 被认为最清洁的燃料的是,其燃烧的反应方程式为。

4.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

5.目前人们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是。

合作交流:

1.写出电解水的反应方程式。

2.氢气为什么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3.电解水和用锌与稀硫酸反应都可以得到氢气。若将氢气作为燃料广泛应用,你认为这两种方法切实可行吗?为什么?

4.氢气是最理想的绿色能源为什么却没有被广泛应用?

精讲点拨:

1、乙醇燃烧时放热常被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等的燃料。

2、氢气本身无毒、易燃烧、且产物是水无污染,被称作是最清洁的燃料。

3、氢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Zn+H2SO4==ZnSO4+H2↑

氢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易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4、氢气的制取成本高,并且贮存困难,因此还不能被广泛应用于作燃料。有效训练:

1、下列情况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是()

A.大量植树造林,种花种草

B.汽车燃油燃烧时排放的尾气

C.煤的燃烧

D.焚烧秸秆和垃圾箱的杂物

2、现在许多国家都推广乙醇汽油的应用,所谓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混合而成的一种燃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石油可以制的汽油

B.用玉米、高粱发酵可以制的乙醇

C.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兴的化合物

D.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3、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A.甲烷和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4、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他们属于(“再生”“不再生”)能源。

5、(1)有待继续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至少答三种);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一个由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例子:;

课后延伸

1、新能源的开发应用是当今全球性的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发展氢能源有着广阔的前景,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利用太阳能,以水为原料,大量生产氢气,并用作各种机械的动力燃料”这一设想。请回答:

(1)你认为这一设想能否实现?

若认为能,请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 氢气作燃料与现在广泛应用的化石燃料相比有什么优点?

。(试答两点)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是一种清洁能源。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城市煤气中含CO气体,写出CO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煤气与天然气相比,从安全的角度看,煤气的主要缺点是。从环保的角度考虑,煤气、天然气和氢气中首选的燃料是。、

3、煤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煤作燃料不仅是极大的浪费,而且固体煤中含有的硫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硫气体,造成环境污染。东北某城市冬季取暖约150天,每天消耗含硫1%的煤200t,该城市一冬天向空气中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硫?从环保角度考虑,请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1、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认识;2、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3、选择拼图法使周长最短。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掌握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学会选择拼图法,使得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研究性学习法。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6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 四边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79 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从多种图形中辨认出四边形。 2、通过找、涂、分、围的活动,建立四边形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过四边形的抽象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的内在美,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 教学重点:区分辨认四边形,理解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并比较认识四边形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与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研究性学习法。

第二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80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直观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能从图形中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 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观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空间概念的认识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发现法。

我对建环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认识

我对建环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认识 长久以来,人们都渴望有温暖舒适的环境供居住和工作。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借山洞栖息,躲避风雨严寒。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有能力建造房屋,为自己寻找更安全可靠的庇护之所。但是仅有一个处所仍是不够的,人们还希望自己的家冬暖夏凉,方便地用到水、电等生活设施。目前,在我们居住的城市,绝大部分地区都可以享受到良好的水电暖服务。这些设备和条件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大方便,使我们能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度过愉快的时光。而这方面的工作正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员所从事的。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建筑物采暖、空调、通风除尘、空气净化和燃气应用等系统与设备以及相关的城市供热、供燃气系统与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与运行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人才。随着时代发展和城市扩大,现代建筑日新月异,已不再是过去的平房或低楼层、格局死板的建筑,出现了大量新型建筑体系,对内部的设备也提出了更多和更高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能适应现代建筑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我国,目前有一些新型建筑内部的环境与设备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许多方面仍然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如某些高层写字楼和外观华丽的建筑物内部,明显的存在通风不好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或者夏季制冷、冬天供暖不到位等问题。这都需要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技术人员与建筑设计师进行良好配合,以对建筑结构和用户需求有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可见,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专业人员有很大的施展空间。一般来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学习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学习供热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和施工安装与运行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以掌握各种系统的设计及相关设备的选择,具有施工安装及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因此,本专业适合于有较好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的同学来学习,如果对流体力学和热学兴趣浓厚,将对本专业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专业教育发展状况。专业创始于1952年,首批开办的学校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北工学院,1955年,哈工大首届研究生毕业后分赴各地,又在天津大学、太原工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和湖南大学成立了暖通专业,与前四校一起,通常称之为“老八校”。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1977年58多所,2007年148所,现在200多所。1998年按国家教委专业目录修订要求,本科专业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与“城市燃气工程”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适当增加部分室内给排水和电气工程的内容。扩大了原有专业范围,逐渐形成具有专业范围更宽、就业面更广的新本科专业。建筑环境:建筑物内的各种人工环境: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等。建筑设备:建筑物内各种公共设施:采暖、通风、空气调节设备、建筑给排水设备(给水、排水、热水供应、消防等)、建筑电气设备(照明、家用电器、通讯等)、燃气供应设备等。通过本专业人员对建筑物室内采暖、通风、空调、给排水、电气、燃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管理,创造一种适合人们生活或生产需要的人工环境。早期该专业清华大学为暖通空调工程专业,隶属于土木系,后调整到热能系,同济大学原名为供热供燃气及通风专业,是因为学习前苏联教育体制开办最早的一个专业,也是热能工程系中成立最早的支柱专业。在初期有一些影响的院校还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建大、西安建大和太原工大(俗称老八校)等。当时有一大批优秀的该领域人才,如清华大学王补宣教授,傀维斗教授、同济大

新能源与环境保护论文修订稿

新能源与环境保护论文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题目:新能源与环境保护 学生姓名:朱健 专业班级: 14能动2 学号: 学院:冶金与能源学院 新能源的与环境保护 朱健 (华北理工大学,唐山,063200) 摘要 中国的能源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问题,形势不容乐观,面对人均能源资源减少,资源分布不均,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对能源依赖程度高的现实国情,要实现以较少的能源消费增长满足较高的经济增长需求,从根本上需要依靠能源生产和使用技术的提高,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建立节约型能源,清洁型能源,鼓励新能源,提高环保水平,新能源的发展能有效的改善环境,是环境保护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新能源;环境保护 1 中国能源与环境现状

改革开放30 年来,能源在满足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清洁化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而"十二五"时期,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2010年的8.6%提高到2015年的12%。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环境则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质量密切相关。能源是环境的核心问题,而能源利用是引起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可以说任何一种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其中又以化石能源为代表的非清洁能源最为严重。我们可以认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就是人类活动。 随着能源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也在经历不断变革。我国 2016 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 43.6 亿吨标准煤,比 2015 年增长 1.4%。煤炭消费量下降 4.7%,原油消费量增长 5.5%,天然气消费量增长 8%,电力消费量增长 5%。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62%,比 2015 年下降 2 个百分点;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7%,上升 1.7 个百分点。自1990年以来,我国消耗了全球50%以上的新增能源、 70%以上的新增煤炭以及 40%的新增石油。庞大的能源消费需求导致了能源供应的全面紧张,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国因为能源消费而导致的环境恶化问题更加严重。 这主要体现在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两方面。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教案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张庄中学 张军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认识酸雨的危害。 2、运用讨论的方法,获取更多的新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逐步培养学生用辨证的眼光看“燃料的燃烧”。 3、激发更强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1.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对燃料燃烧产物的分析。 2.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 引导(生活感知:某些燃料燃烧会污染环境)、实验(酸雨的危害性)、联系实际、拓展引伸、开阔视野、小结反思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烧杯、模拟酸雨的水。 学生准备:树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1.同学们,你们家里做饭用的是什么燃料? 2.走在路上,一辆汽车从你身边经过你有什么感觉? 3.近年来人类患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南极的冰川融化也在加速,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思考回答] 我们呼吸的空气受到污染,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 [教师提问] 那么这些有害气体和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又是怎么来的呢? [过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使用燃料对空气的影响的知识。 [教师讲解] 燃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能量、带来方便的同时,却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授新课 (板书)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幻灯片)

[教师提问] 你从这组图片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学生思考回答] 是煤和石油的用途。 (幻灯片) [教师提问] 你从这组图片中又获取了什么信息? [教师提问] 三大化石燃料是什么?煤中含有哪些元素? 煤含有碳、氢、氮、硫等元素;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 [过渡] 这些气体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呢?我们来做实验: [组织小组实验]:(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 [组织讨论、观察] [小结] 原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易溶于水,当溶解在雨水中时,就形成了酸雨。 [组织讨论] 这些都是煤的燃烧对空气的影响。在城市几乎不使用

能源与环境概论(一)

考试题型及分数 单选60分 60题 1题1分简答20分 4题 1题5分论述题10分 1题 计算题10分 1题

可再生能源是可供人类有序利用的自然界的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波浪、洋流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地热能等。 P3 非商品能源是指薪柴、秸秆等农业废料、人畜粪便等就地利用的能源。而商品能源则是作为商品经过流通环节大量消费的能源。 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取得的未经过任何改变或转换的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或转换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人类利用能源的过程包含了能源的开采、加工转换、输送和终端利用等多道环节。 污染3水环境破坏4草场与植被退化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土壤盐渍化7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引发沙尘暴8废弃物排放 P22 水电基地开发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1土地淹没于移民安置2生物多样性3地质灾害4下游水生生态变化 P25 油气基地开发主要面临的生态问题:1对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影响显著2诱发地面沉降3油气田开发破坏地表和地下水循环,形成环境污染4海洋油气田生态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源是指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按照污染物质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P30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公害事件,例如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美国宾州的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6年,英国颁布的清洁大气法。酸雨最早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在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 P41 温室气体是大气层中能够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排放气体的总称,包括水 污 特 节 9 对能源发展的挑战包括:1对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挑战2对满足持续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提出挑战3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提出挑战 P135 二氧化碳的运输和封存 一.运输 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必须运输到合适的地点进行封存,可以使用汽车、火车、轮船以及管道进行运输。 二.封存

九年级物理 燃料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教案 北师大版

第六节燃料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②知道什么是燃料的热值和单位,会查燃料热值表。 ③了解提高锅炉效率和燃料利用率的措施,进行节约燃料的教育。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燃料燃烧过程的分析,归纳出燃料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②通过对影响炉子效率的分析,了解提高炉子效率的具体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影响炉子效率的分析,了解提高炉子效率的具体措施,提高节能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燃料燃烧放出有害物质的学习,使同学们初步认识到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培养初步的辩证观点,养成辩证看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热值的定义及其单位。燃料的有效利用。 教学难点: 理解热值的物理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要生存,离不开能量,机器要运转,也离不开能量,而内能又是人类和各种动力机械主要利用的能量形式之一。本节我们的任务就是来认识一下人们是如何利用内能的。 说到内能的利用,首先要考虑内能的来源,而燃料的利用正是这一来源的主要途径。下面我们先来讨论燃料及与燃料有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㈠、燃料的特点 教师:我们都知道,煤炭、汽油、柴油是燃料,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是燃料? 学生:柴火是燃料。 学生:酒精、蜡烛也是燃料。 学生:煤气、天然气也是燃料。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谁能归纳一下,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学生:它们都能够燃烧。 学生:它们燃烧时都能放出热量(内能)。 教师:那么燃料燃烧时获得的内能是由什么能转化来的呢? 学生:在燃料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放出热量。 教师:燃料燃烧实际发生的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总结:燃料的特点:能够燃烧。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㈡、燃料的热值 教师:同学们归纳了燃料的共同特点是都能燃烧。那么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有什么不同呢?煮饭时用煤为什么比用柴草好呢? 学生:煤比柴草放出的热量多。 教师:煤一定比柴草放出的热量多吗?怎样比较才更合适?(类比:铁一定比棉花重吗?) 学生:应取相同质量的煤与柴草相比。 教师:它们质量相同,就一定是煤放出的热量多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还应补充一条:要让它们都充分燃烧。在它们都烧完、烧尽的条件下,才有可比性。为了比较不同燃料的这一差异,我们引入一个新的概念:燃料的热值。 定义: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单位:焦/千克。

新能源汽车与环境保护

新能源汽车与环境保护 摘要:自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装有内燃机的汽车开始,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现代汽车诞生了。经历了130年的迅猛发展,汽车日益融入到了世界各地,现在已成为人类生活比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未来的发展中扮有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汽车需求量的增长使得人类对能源,尤其是车用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严峻的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突出问题。全球石油资源匮乏,我国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开发新能源汽车技术势在必行。本文综述了国内汽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分析了汽车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对比了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对环境的影响,以探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汽车、环境、矛盾、新能源、 一、燃油汽车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能源和环境正在成为影响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两大决定性因素。就中国而言,中国是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专家测算,石油稳定供给不会超过20年。我国自1993年起,即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过去的10年中,中国石油需求量几乎翻了一倍。2006年进口原油1.4518亿吨,同比增长14.15%。有关专家预计,近期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会超过50%。2010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将达4亿吨,而国内生产能力仅为1.6亿吨。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同时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能源现状同样不容乐观,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式,新能源汽车大开发与使用势在必行。 除了能源的短缺外,燃油汽车对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汽车排放的废气污染最严重 汽车的废气是目前汽车工业发展带来公害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分。联合国环保组织的调查显示,目前城市中的空气污染50%来自燃油汽车的废气排放,而汽车拥有量最集中的欧美国家的一些城市,空气污染源的60%来自汽车废气。据测定,汽油、柴油动力汽车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害物质达160多种,科学分析表明,汽车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一辆轿车一年排出的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英国空气洁净和环境保护协会曾发表研究报告称,与交通事故遇难者相比,英国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人要多出10倍。汽车废气污染严重威胁着环境发展和人类的健康与生存。 (二)报废汽车及零部件破坏环境 采用非环保工艺或零部件生产的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和报废后,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不可忽视。例如,轮胎、座椅、仪表盘等非金属产品和玻璃钢制品、蓄电池回收利用不好,它们的存在对周围的环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三)汽车噪音污染 汽车数量的增多以及制造工艺水平和维修保养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交通噪声污染。据统计,我国部分城市的交通噪声约占城市噪声的75%。给广大民众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多不便。 二、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 当今世界国际汽车工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重组,由于全球汽车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开发成本大幅度提高,促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汽车工业联盟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潮流,90%以上大汽车公司的“强强联合”,使之形成集团优势,更具竞争力。而国际汽车市场竞争的实质是现代科技的较量,技术创新能力正成为竞争取胜的关键。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各大汽车厂商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应用研究。事实证明,新能源汽车更符合未来各个行业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趋势。而纯电动汽车发展迅速,则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主力。 以下是各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一)日本:混合动力,节能发展 日本多年来始终在节能环保汽车的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也呈现出多种技术共同发展的态势,但其在混合动力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上取得的成就更加突出。特别是日本丰田公司和本田公司在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研发和国际市场的推广上处于领先位置。以日本国内市场为例,由于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居民以公共交通为主,家用轿车的年行驶里程较短,混合动力汽车经济激励弱的特点更为明显,发展的潜力很大。(二)英国:多重扶持,效果显着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的教与学.使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教材 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 大小.学习小数的加减计算.本单元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的出现.本单元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 2难点:探究并初步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单元课时分配:5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88---P89练习二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 2、使学生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法. 3、使学生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

厘米的相互改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播——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一、复习铺垫: 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二、新课: 1、创设情景认识小数 第三步: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主题图 问题: (1)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知道了什么?与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略) 第四步:教师精讲点播 归纳概括像5.98、2.03、0.65、4.82、2.8、6.7………这样的数叫小数.“.”叫做小数点.动手填一填(P88中间表格) 2、探究小数的读法 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试读一读. 教师加以引导小数的正确读法. 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探究小数的写法(教学P89例一) 第五步:课堂巩固训练 三、巩固 1、出示数字卡片(整数、分数、小数)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导论课论文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导论》课程论文 姓名: 学号: 201年月日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导论课论文 摘要能源与环境工程学导论对能源与环境工程专业进行了大概的介绍,使我 们对相关的本科专业内涵特点有了更多的了解,帮助我们形成较系统的专业认识。本文为对课程的一些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能源与环境工程课程总结课程感受 1.专业现状及前景 习近平在十九大中表示: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1]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结构不断改变,石油逐渐被天然气和核能取代。 与世界能源相比,我国能源结构是富煤,贫油,少气,结构性矛盾突出,而且因此造成了燃煤污染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环境代价高。同时,传统能源面临着资源枯竭,污染严重的严峻问题,但其在世界和我国能源结构中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该形式在未来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由此可见,能源与环境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能源与环境专业在将来会有着可观的前景。 2. 课程总结:能源与环境工程学的应用 2.1燃煤发电技术 高效、清洁的 IGCC 发电技术:IGCC发电技术是指将煤炭、生物质、石油焦、重渣油等多种含碳燃料进行气化,将得到的合成气净化后用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发电技术。它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包括气化炉、空分装置、煤气净化设备等;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燃气轮机发电系统、余热锅炉、蒸汽轮机发电系统。IGCC 发电技术是未来煤炭能源系统的基础,对提高我国能源自给率、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2]目前,我国IGCC发展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2.2 新能源发电技术 2.2.1太阳能 目前成熟的太阳能发电技术主要有太阳能光热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2 种。前者是利用光学系统聚集太阳辐射能,用以加热工质产生高温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后者是通过光电转换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3] 2.2.2 核能 核能包括重核的裂变能和轻核的聚变能。目前已经商用化的裂变能是热中子反应堆, 将要实现商用化的是快中子反应堆。将来聚变能一旦实现商用化 , 那将为人类提供无穷无尽的洁净的核能。裂变能的核燃料在地壳和海洋中的储藏量,即使比较保守的估计,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因为一定规模的核动力应用而出现资源紧张的状况。而且,核电是各种能源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小的发电方式。[4] 2.2.3 生物质能

新能源与环境保护论文

新能源与环境保护论文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题目:新能源与环境保护 学生姓名:朱健 专业班级:14能动2 学号: 学院:冶金与能源学院 新能源的与环境保护 朱健 (华北理工大学,唐山,063200) 摘要 中国的能源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问题,形势不容乐观,面对人均能源资源减少,资源分布不均,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对能源依赖程度高的现实国情,要实现以较少的能源消费增长满足较高的经济增长需求,从根本上需要依靠能源生产和使用技术的提高,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建立节约型能源,清洁型能源,鼓励新能源,提高环保水平,新能源的发展能有效的改善环境,是环境保护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新能源;环境保护 1中国能源与环境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能源在满足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清洁化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而"十二五"时期,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2010年的%提高到2015年的12%。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环境则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质量密切相关。能源是环境的核心问题,而能源利用是引起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可以说任何一种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其中又以化石能源为代表的非清洁能源最为严重。我们可以认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就是人类活动。 随着能源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也在经历不断变革。我国2016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准煤,比2015年增长%。煤炭消费量下降%,原油消费量增长%,天然气消费量增长8%,电力消费量增长5%。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2%,比2015年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彩响 (人教版)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本课题结合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说明使用清洁燃料和开发新能源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习本课题,学生可通过亲身体验探究活动来认识化石燃料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有所了解,对身边的化学很有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作为城市中九年级学生,对电脑的使用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山于采用课前自主学习存在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不一,对信息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环境分析 课前自主学习:计算机网络教室 课堂探究学习:多媒体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仃)通过多媒体网络査阅资料培养学生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2)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通过引导探究,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形成口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燃料的燃烧” °培养对化学、对科学的热爱。 (2)激发更强的求知欲。增强保护环境的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课前自主学习一课堂探究学习一课后拓展学习 课堂探究学习:展示对比图片,导入新课一引导探究1:煤的燃烧一视频播放:酸雨的形 成一实验探究:酸雨的形成与危害f 引导探究2:汽车用燃料的燃烧一作品展示交流:学生 介绍乙醇、氢气、新能源f 小结反思f 巩固练习 (二)教学环节设计 课前自主学习: 布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利用多媒体网络査阅、收集相关素材,并制作学习课件,形 成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 其中,并在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培养了分析、归纳、总结、表述、应用等能力, 课堂探究学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化石燃料,有哪三种? 煤中主要含哪种元素?其次还含有哪些元素? 根据煤的组成你能推断出煤燃烧后可能生成哪些气体吗?其中哪些是有害气体? 这些有害气体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环境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呢? 引导学生探究煤的燃烧,从而引出对酸雨的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多媒体课件,设置问题组,问题设置循序渐进,探究课题山浅入深;新 旧知识联系密切,使学生能用已学知识探究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煤的燃烧,突破教学的 重难点。 2. 播放视频:酸雨的形成和危害。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初步认识到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3. 实验探究 (1) 教师演示:酸雨的形成 (2) 学生分组实验:酸雨的危害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困惑,教师对二氧化硫与水反应实验的补充恰当,使学生对酸雨的形 成有很感性的认识,难点得以突破。使学生加深对酸雨危害的认识和体验,增强环境意 识O 在探究实验中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分析 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4. 作品交流:学生介绍我国酸雨的分布,柳州酸雨变化的悄况 一、 图片引入,创设情景 课件画面1:展示燃料的用途(生活、交通等)课件画面2:污染环境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创设悄景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成为一种宝贵的 教学资源,通过展示学生课前收集到的两组形成鲜明对比的画面,使学生认识到燃料燃烧给 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二、 引导探究1,煤的燃烧 1.课件:设置问题组 (1) (2) (3) (4)

部编一下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本组教材围绕“明理”这个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等。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等。 内容简说: 《文具的家》《文具的家》这篇课文文字活泼,富有童趣,且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课文主要写主人公贝贝由于年纪小而经常丢文具,在妈妈“让文具回家”的教育下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要养成爱护学习用具的好习惯。 《一分钟》《一分钟》讲的是主人公元元因为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通过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动物王国开大会》这篇课文的故事非常有趣,写的是动物王国要开大会,狗熊一连通知了四次,每次都要用大喇叭喊十遍,动物们才听明白。告诉我们说话做事一定要在先搞清楚弄明白的基础上再去做,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小猴子下山》《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四幅插图五段文字,通过小猴子喜新厌旧,最终一无所获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懂得知足,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要贪得无厌,三心二意,否则最终将一无所获。 教学目标: 1.会认59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部分课文。 3.通过识字加油站和字词句运用,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4.会读会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好句的习惯。 5.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朗读,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明理做人。 教学重难点: 1.会认59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通过识字加油站和字词句运用,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3.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朗读,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明理做人。 课时安排: 15.《文具的家》…………………………………………………………2课时 16.《一分钟》…………………………………………………………………2课时 17.《动物王国开大会》……………………………………………………2课时 18.《小猴子下山》……………………………………………………2课时 语文园地七…………………………………………………………2课时 15. 文具的家 设计说明: 我们都有一个家,而文具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所以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爱护文具,

2018年九年级物理全册10.6燃料的使用与环境保护教案新版北师大版66

2018年九年级物理全册10.6燃料的使用与环境保护教案新版北师大版66

《燃料的使用与环境保护》 教材分析: 从教材安排上来看,课本以人们熟悉的固体、气体、液体燃料入手,引出燃料热值的概念,介绍了常见燃料的热值、炉子的效率及提高炉子效率的措施、燃料的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和保护.在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学习上,应加大信息量,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知道什么是燃料的热值和单位,会查燃料热值表. 3、了解提高锅炉效率和燃料利用率的措施,进行节约燃料的教育.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燃料燃烧过程的分析,归纳出燃料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2、通过对影响炉子效率的分析,了解提高炉子效率的具体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影响炉子效率的分析,了解提高炉子效率的具体措施,提高节能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燃料燃烧放出有害物质的学习,使同学们初步认识到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培养初步的辩证观点,养成辩证看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师总结,像这些能够燃烧的物质我们把它叫做燃料. 教师:这么多燃料我们能不能对它们加以分类.这样研究起来不就更方便了吗? 学生: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 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料燃烧的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二)燃料的热值 1、研究表明: 1Kg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热量4、6×107J; 1Kg氢完全燃烧放出热量1、4×108J; 1Kg柴油完全燃烧放出热量4、3×107J; 1Kg焦炭完全燃烧放出热量3、0×107J. 请阅读以上资料,谈谈你获得的信息. 2、请同学们自读课本“热值”(P28页)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教师小结: 1、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量(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的比值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用q表示) 在此,老师简单解释什么是“完全燃烧”. 2、公式: q=Q/m

能源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能源、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学号:20101020214x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发展迅猛,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然而与此同时,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成为中国实现社会整体稳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高度重视和尽快解决的瓶颈问题。论文对能源-经济、能源-环境、能源-经济-环境关系、以及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字能源与环境;能源与社会;节能减排 正文 前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是经济、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人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实现人类与自然的良性循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美好自然保障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能源问题日益凸显。能源匮乏,使用率低下,技术滞后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如何突破能源瓶颈,实现传统能源的合理利用与新能源开发并举,使得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共进,不断推进技术研发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面对新世纪,如何保持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1.我国能源概况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名列世界前列,其中谁能和煤炭较为丰富,蕴藏量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位,但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很低。中国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总体说来是北多南少、西富东贫。能源品种的地区分布是:煤大多在北方地区,油气在西部地区,水能多集中在西南地区;而中国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的地区却多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我国的能源构成可总结为以下五句话: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产能大国;人均能源耗能不多;能源分布不均匀;能源利用率低;能源资源地区分布远离经济发达地区。 2.能源与环境 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与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密不可分,每一次对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近200年来,建立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基础上的能源体系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能源开发利用工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随着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增长而日益严峻。同样,能源开发仍然是未来生态影响和环境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影响区域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减少能耗成为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需要将能源从初级形式转换成可以消费的高级形式,这种转变对环境产生了各方面的负面影响。多数环境污染问题与能源问题直接相关,如空气污染、水体和土壤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固体污染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的SO2、NOx、CO、碳氢化合物和烟尘等直接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物理过程和光化学反应形成酸雨和光化学烟雾影响涉及更广的范围。能源工业产生的大量固体废物也污染大气、水和土壤。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核电站,核武器试验也是污染源。此外,与火力发电相比,核电站排放废热更严重,他将全部热能的2/3排向环境。 我国是典型的能源消费性污染,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煤烟型污染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首要因素,也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我国CO2的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江苏省东海县城头中学付彩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了解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3)认识使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各种资源,认识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2)通过观看视频和“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充分认识酸雨的危害; (3)利用两则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大气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并深刻感受到开发利用新能源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 2.难点: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树立爱护资源、保护地球、爱护地球的意识。 三、设计思想及内容分析 本课题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一副漫画创设情境引入酸雨的危害,配合视频资料,在加上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探究,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受与理解,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化学问题的兴趣,并有进行探究的愿望,通过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等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加以展示,让学生对燃料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有所体会,并深刻意识到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自然地过渡到介绍新能源:乙醇和氢气。从关心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出发,来引起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心环境污染,引导学生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并为之做出努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点滴做起,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四、教学设计及过程 【情境导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 燃料的使用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有些燃料在燃烧提供能量的同时,却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能源与环境

能源与环境 一、能源的全球效应:气候与臭氧层 射向地球的太阳功率(除动用了一些过去的储存与暂存了一些外),大部还是最终转化为热能,以热辐射的形式散发到宇宙空间。热体辐射功率正比于绝对温度的4次方,而且发出辐射的能力与吸收辐射的能力也成正比。如果两者相等,因球面表面积是阴影面积的4倍,地表散发的功率平均为1350/4=337.5W/m2。相应的平均地面温度为278K合5摄氏度,这只是约值,因为各地反射能力的差别与大气层的复杂影响尚未仔细分析。太阳光主要是波长在0.5μm附近的可见光,而278K热体主要发射的是10.4μm附近的红外线。吸收与发射能力未必相同。特别是当大气层中含有容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时,地面辐射会部分被大气吸收又部分辐射回来,即使返回的热功率只占1%,也可使地面平均温度上升0.7K。这很像玻璃温室,可见光容易进来而红外线却不易透出玻璃,成为温室增温的一个原因(农业气象学家认为温室还有挡风与减少气流散热的作用),故称为温室效应。而增加这种效应的气体如CO2、CH4及氟烃化合物等则称为温室气体。工业革命以来人们把数亿年前积存的煤与油大量烧掉,加之毁林与沙漠化减少了光合作用,增加了大气中的CO2、CH4与NO X。如不加控制地增长就会使地球变暖,其影响不容忽视。单以两极冰帽而论,如果融化1.2%即可使海平面上升1m。 二、各种能源的其它环境影响 就以燃煤而论,开采时要挖出相当多的废碎石,还有矸石,我国约占采煤量的10%,已占地1300km2。矸石中的硫化物缓慢氧化发热,如散热不良或未隔绝空气就会自燃,目前有9%的矸石堆正在自燃,释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其它有害物质。为防止矿井中“瓦斯”积累爆炸,就要排风,排出大量甲烷(瓦斯)及氡。近代已有先从煤层中抽出甲烷加以利用的技术,我国的利用率约7%,现在排瓦斯4m3每吨煤(总量占天然气产量的 1/3)。坑采多须抽水,约 1.5吨水每吨煤。矿井水多受到矸石煤及其中杂质的污染。挖出的煤与石也能污染地面水。此外采空区还会塌陷(平原区为2m2每吨煤)。我国约人均(直接间接)年耗煤1吨,所以五口之家所需煤如采自平原就每年塌陷1平方米。至今在产煤区土建施工时还会遇到不知何朝何代挖开的小坑道,需要填埋补救。 以上除甲烷与自燃外,其它采掘业也有类似问题,但为产生同等的能量铀的采掘量就小得多,不过其尾矿释氡需作专门处理。煤矿可能伴生硫砷铬镉铅汞磷氟氯硒铍锰镍及镭铀钍等元素与苯并芘之类的有机物。燃烧中进入气灰或渣,有的部分分解。排气中主要是二氧化碳也有些一氧化碳,燃料中的硫大部分化作二氧化硫,对酸雨作出贡献。还有氮、氧化物,除氧化了燃料中的氮化物外还氧化了空气中的氮,炉温愈高,氮氧化物愈多。每吨煤13kg的烟尘,还有氡也随气体排出。有些场合如炼焦还会排出苯并芘。由于烧去了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0章 第六节 燃料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教案1 (新版)北师大版

《燃料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②知道什么是燃料的热值和单位,会查燃料热值表。 ③了解提高锅炉效率和燃料利用率的措施,进行节约燃料的教育。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燃料燃烧过程的分析,归纳出燃料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②通过对影响炉子效率的分析,了解提高炉子效率的具体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影响炉子效率的分析,了解提高炉子效率的具体措施,提高节能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燃料燃烧放出有害物质的学习,使同学们初步认识到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培养初步的辩证观点,养成辩证看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热值的定义及其单位。燃料的有效利用。 教学难点: 理解热值的物理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要生存,离不开能量,机器要运转,也离不开能量,而内能又是人类和各种动力机械主要利用的能量形式之一。本节我们的任务就是来认识一下人们是如何利用内能的。 说到内能的利用,首先要考虑内能的来源,而燃料的利用正是这一 的主要途径。下面我们先来讨论燃料及与燃料有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燃料的特点 教师:我们都知道,煤炭、汽油、柴油是燃料,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是燃料? 学生:柴火是燃料。 学生:酒精、蜡烛也是燃料。 学生:煤气、天然气也是燃料。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谁能归纳一下,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学生:它们都能够燃烧。 学生:它们燃烧时都能放出热量(内能)。 教师:那么燃料燃烧时获得的内能是由什么能转化来的呢?

学生:在燃料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放出热量。 教师:燃料燃烧实际发生的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总结:燃料的特点:能够燃烧。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二)燃料的热值 教师:同学们归纳了燃料的共同特点是都能燃烧。那么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有什么不同呢?煮饭时用煤为什么比用柴草好呢? 学生:煤比柴草放出的热量多。 教师:煤一定比柴草放出的热量多吗?怎样比较才更合适?(类比:铁一定比棉花重吗?) 学生:应取相同质量的煤与柴草相比。 教师:它们质量相同,就一定是煤放出的热量多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还应补充一条:要让它们都充分燃烧。在它们都烧完、烧尽的条件下,才有可比性。 为了比较不同燃料的这一差异,我们引入一个新的概念:燃料的热值 定义: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单位:焦/千克。 物理意义: 热值直接反映了燃料的燃烧特性。热值大,反映单位质量的该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化学能转化成的内能多)。 看课本中的表:几种燃料的热值(指导学生学会表述其物理意义) 教师:汽油的热值为4.6×107焦/千克。其物理意义是什么?一筒汽油与半筒汽油相比,哪个热值大? 学生:(略) (三)燃料的有效利用 ①影响燃料有效利用的因素 教师:1千克干木柴完全燃烧能放出多少热量? 学生:1.2×107焦。 教师:这些热量若全部被水吸收,可把35千克左右的水由20℃烧开。实际生活中1千克干木柴能把35公斤20℃的水烧开吗? 学生:不可能。 教师:那是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燃料不可能做到完全燃烧。 学生:因为热量有散失,水吸不到那么多热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