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西部的山水文章——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探析

合集下载

青海省乡村旅游SWOT分析

青海省乡村旅游SWOT分析
3机 遇 (p otnt s。 . opr ie ) u i
摘 要: 近年 来, 青海省 乡 村旅 游有 了一定的发展 , 但是仍然处 于发 展初 级阶段 。文章通过 S WOT分析方法对青海省 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全 面分析, 并对青海 省乡村旅游发展提 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 青海 乡村旅游 S WOT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 :5 27 F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 4 1( 00 1— 6 — 2 1 0— 9 4 2 1 )0 2 8 0 乡村旅游是以 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和浓郁 的民俗风情为依托 , 发展 起来 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 目标 消费群的体验性度假方式 。 随着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青海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观。 近年来 , 以 “ 农家乐 ”“ 、 牧家乐” “ 、生态旅游 ”“ 、休闲旅游” “ 、 体验型农业”等为主的 旅游服务项 目 在青海 如雨后春笋般急速 成长。本文通过 S T分析方 WO 法对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全面分析, 并对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提出 了几点建议 。 青海省乡村旅游 S T分析 WO 1 . 优势(t nt n ) se g es 。 r h () 1青海省拥有丰富多彩 的乡村旅游资源 。地处黄土高原和青 藏高 原结合部 、 农业文化 和畜牧业文化交 汇地带 的青海 , 田园风光和独 特 集 自 然条件下 的草 原文化 于…体 , 具有 发展 乡村 旅游的丰富资源 , 具备 加 快发展这一产业的基础条件 。


() 2青海省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 。青海循化撒拉 族 自 县 治 撒 拉族绿色家 园和互助县古 城村在 20 04年被评 为全国农业 旅游示 范 点。 现全省 已拥有互助土族风情游 、 循化撤拉族绿色家园游 、 贵的黄河民 俗 文化游 、 环青海湖藏族风情游等多个 乡村旅游品牌 。2 1 1 00年 月一 8 月, 乡村旅游经济收人 3 亿多元 。据青海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 负责人 介 绍 , 几年, 近 青海 乡村旅游发展很快 , 不论接 待人数还是旅游收 入, 年增

对青海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青海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青海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摘要】青海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全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快全域旅游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促进文化传承与保护,加强市场营销和宣传。

这些举措将带动青海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推进。

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青海将更好地展示其独特的风景和文化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全域旅游的推进不仅有利于青海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的融合发展。

通过共同努力,青海的旅游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未来。

【关键词】青海、全域旅游、发展现状、重要性、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旅游产品、文化传承、市场营销、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推进。

1. 引言1.1 青海全域旅游的发展现状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民族文化的地方,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青海全域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游客数量逐年攀升。

青海以其迷人的自然景观,如茫茫草原、雪山冰川、湖泊河流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青海省的民族文化也是旅游的一大亮点,各种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

青海全域旅游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目前,青海的旅游基础设施尚需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还不够丰富多样,文化传承和保护亟待加强,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也还存在不足之处。

青海全域旅游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加速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1.2 重要性意义青海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

加快青海全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全域旅游发展可以提高青海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等措施,可以提升游客体验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从而促进青海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青海省海东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青海省海东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青海省海东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作者:张俊英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08期一、海东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乡村旅游作为城市反哺农村,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引起海东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从政策、规划、财力等多方扶持,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据了解,截止目前,海东地区共有农家乐经营户724家,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11000人,间接带动就业19058人。

农家乐经营户中投资规模在10万元以下的362户,20万元以下的133户,20-50万元的114户,50-100万元的49户,100万元以上的30户。

年收入580万人次,年总收入12.7亿,乡村旅游占半壁江山。

二、海东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虽然海东市乡村旅游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是,从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和全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来看,海东市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既有全国普遍性的问题,也有海东市的独特问题,严重制约着全市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产品同质化,特色不明显。

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提供的多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为主的初级产品。

数量不少特色不明显,内容雷同差异化不足,低水平的复制易陷入低层次低收益的同质化竞争。

90%以上农家乐停留在提供农家饭、简单住宿、麻将棋牌上,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内容不多甚至没有,农家民俗氛围越来越淡薄,购物等非基本消费较少。

2、业态单一,实力单薄。

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分散经营为主要业态。

各自为政,势单力薄。

要达到能吸引游客来吃来住,农户需要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的投资。

面对变幻的旅游市场抗风险的能力较弱。

没有可依托的资源和市场的地方,不宜盲目推广发展。

3、粗放经营,组织程度低。

缺少区域性的规划和有深度的开发。

跟风学样自发无序发展,组织化程度不高。

低、小、散、弱导致资源整合能力弱,难以上规模形成整体竞争力。

多数项目匆匆上马,依托农田、果园等自然资源自发建设而成,通常是一个院子、树木加几张麻将桌就是全部活动的内容,缺乏文化和教育内涵,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不求质量。

2023年青海省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青海省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青海省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调研报告摘要:为了更好地推动青海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本次调研围绕青海省乡村旅游行业进行市场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一是青海省乡村旅游行业发展还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政府和企业的进一步推动;二是自然风光、文化古迹及特色美食是青海省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点,但旅游设施和服务的不完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三是未来发展中需要注重品牌建设,同时倡导绿色旅游理念,促进文旅融合,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青海省,乡村旅游,市场调研一、调研背景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支撑之一。

青海省地理位置优越,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旅游经济的重要途径。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青海省乡村旅游行业的现状和问题,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200份,实地访谈5家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和10名游客,通过统计和分析得到市场调研数据。

三、调研结果1.青海省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现状目前,青海省乡村旅游行业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全省共有乡村旅游景点266个,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但总体来看,乡村旅游行业发展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游客数量和收益相对较低,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

2.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自然风光、文化古迹及特色美食是青海省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点。

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中得出的数据表明,游客对青海省特有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非常感兴趣,并且很多游客非常喜欢当地的特色美食。

3.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乡村旅游设施和服务的不完善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许多农家乐、民俗客栈和景区在条件和服务上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游客的体验效果并不理想。

同时,环保意识的缺失也是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每一座景区的保护和维护都需要加大力度。

4.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发展中需要注重品牌建设,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基于SWOT分析的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选择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选择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选择研究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青海省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但是在生态旅游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青海省生态旅游的发展,本文将采用SWOT分析法,研究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战略选择。

一、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青海湖、祁连山、可可西里等自然景观资源,以及藏传佛教文化、民族风情等人文资源。

青海省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青海省在生态旅游开发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政府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和生态环境的优美,使得青海省的生态旅游资源备受游客青睐。

青海省在生态旅游规划和宣传推广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举办大型的生态旅游活动和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等方式,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尽管青海省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青海省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些景区在游客规模和旅游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盲目扩张的现象,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破坏。

这不仅影响了游客的体验,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青海省生态旅游产品的单一化。

目前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很多景区都是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缺乏多样性和差异性。

这使得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缺乏更多的选择,也难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青海省在生态旅游建设和服务水平上有待提高。

一些景区的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不高,管理混乱等问题,导致游客体验不佳,也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针对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可以制定以下战略选择: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青海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规范景区的开发建设,限制游客数量,加强对游客行为的监管,严格控制对自然景观的人为破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2023年青海省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2023年青海省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2023年青海省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摘要】青海省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调查报告共计1500字,本报告主要从市场规模、市场发展趋势、竞争格局和消费者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研究发现,青海省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同时,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消费者需求方面,对环境优美、文化传承以及丰富的体验项目有较高的需求。

综合分析可得知,青海省乡村旅游行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企业及相关部门共同努力解决。

【关键词】青海省、乡村旅游、市场调查、市场规模、市场发展趋势、竞争格局、消费者需求一、引言青海省作为西部地区的一个内陆省份,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青海省的乡村旅游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青海省乡村旅游行业的市场状况,本报告对该行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市场进行了分析和对前景进行了展望。

二、市场规模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青海省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规模在过去五年内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截至目前,市场规模已经超过X亿元。

尤其是在一些有名的乡村旅游景点,每年的游客数量以每年X%的速度增长。

三、市场发展趋势青海省乡村旅游行业目前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发展:乡村旅游不再是单纯的观光旅游,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在乡村中能够体验农事活动、品尝农家饭菜等。

因此,乡村旅游景区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体验项目。

2. 环保旅游:在保护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乡村旅游。

他们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能够呼吸清新的空气,欣赏美丽的风景,享受宁静的乡村生活。

3. 文化传承:青海省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乡村旅游景区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竞争格局目前,青海省乡村旅游行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格局。

一方面,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这个行业;另一方面,一些老牌企业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品牌形象,巩固了他们的市场地位。

青海乡村旅游的思考

青海乡村旅游的思考

青海乡村旅游的思考作者:唐仲霞来源:《党的生活·青海》2015年第07期2014年,我国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旅游业作为我国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及与城镇化进程全面结合的趋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引擎带动及产业联动效应,旅游业发展在当下中国经济大背景下面临最好的黄金时代。

在青海,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凸显大美青海的好山好水,也能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

青海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近年来,青海省休闲农业已逐步向休闲观光农业园、休闲农业专业村发展。

截止2014年,青海省有14个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7个村为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65家,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69家。

青海省规模较大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发展到1594家,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到2.2万人,带动农民就地就业2.07万人,实现利润3.8亿元。

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青海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积淀深厚,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拥有众多神奇的自然景观,具备观赏价值的自然风景旅游点有120多处,占全省风景旅游点的14.8%。

青海省人文风景旅游点有700余处,占全省风景旅游点的78.0%,其次为宗教寺院,总计近240处。

由此可见,丰富的资源是青海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先决条件。

2015年,青海将以“生态文明旅游年”为主题,深入开展青海旅游“春潮”行动,打造“大美青海”旅游升级版,推动我省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并计划到2020年努力建成一批“高原美丽乡村”。

此外,发展乡村旅游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再者,乡村旅游在形式上更能满足游客寻求短暂逃逸现实、追求乡村宁静生活体验的要求。

青海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路径积极引导,鼓励多元融资渠道。

2014年青海省级财政安排2.1亿元作为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补助资金,引进大批独具特色的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

青海乡村振兴swot分析

青海乡村振兴swot分析

青海乡村振兴swot分析青海是中国的西北边陲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青海乡村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模式,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下面对青海乡村振兴进行SWOT分析。

首先,青海乡村振兴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青海拥有广阔的草原、湖泊、山脉、河流等自然资源,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支持。

可以发展生态旅游、牧业养殖等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独特的民族文化。

青海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拥有藏、回、蒙等多个民族的独特文化,这为乡村发展提供了特色和亮点。

可以通过文化旅游、手工艺品等方式,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和旅游发展,提升乡村形象。

三、政策支持。

乡村振兴是国家重点战略,政府对青海乡村振兴给予了政策和财政支持。

这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和经济上的支持。

然而,青海乡村振兴也存在一些劣势和挑战:一、基础设施薄弱。

青海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欠缺,这给乡村振兴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乡村的物质条件。

二、人口流失。

由于青海乡村经济相对落后,人们普遍倾向于向城市发展,这导致乡村人口流失,劳动力不足,给乡村发展带来了困难。

需要通过吸引人才、优化就业环境等方式,留住和引进人口,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三、环境保护压力。

青海作为一个生态脆弱区域,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压力。

乡村振兴需要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最后,青海乡村振兴的机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态旅游的兴起。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消费热点。

青海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藏族文化,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吸引更多游客,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

人们对于安全、健康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加,青海乡村可以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有机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农民收入。

综上所述,青海乡村振兴在发展中面临着优势和挑战,需要抓住机遇,突破劣势,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人才、加大政策支持等措施,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经济的腾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乏, 盲目地砍伐森林, 以求得足够的建设用地和原材料供应,
并且随意地处理建设垃圾 , 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
发乡村旅游商品, 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 以提高经济效益。 2 . 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之路。 , 首先 要有统

霜。 另外 , 游客的到来也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很大影响, 他 们乱扔生活垃圾 , 随意丢弃饮料瓶和一次性塑料袋 , 造成了 严重的环境污染。大部分游客都是 自 驾出行 , 汽车的使用亦
海酸奶最为特别。 2 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 . 青海省的乡村
1青海省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一是 自 . 然资源。青 海省雄居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山高地险, 气候环境恶劣, 但在
其低海拔地区, 然环境优美 , 自 有丰富的植被, 农作物类型多
旅游虽然起步较晚, 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 已经具备了一定 的规模。 全省各式各样的乡村旅游接待点已达到 10 多个, 80
海省的民族服饰做工精美 , 极富青海地域特色, 是当前青海 省主要的旅游工艺品之一。 这些服饰当中, 尤以撒拉族、 玉树
藏族和互助土族的服饰最具特色。青海省传统文化源远流 长, 河湟谷地的乐都 、 西宁、 贵德、 湟源、 大通一带, 浸透着浓 浓的传统文化韵味, 儒家文化 、 道家文化在这里扎根的年代 已 相当久远。 青海省是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三是饮食资源。 青海省的饮食具有浓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风格 , 作到色、 香、
码。植物景观有著名的百里油菜花海和尕楞松涛等。二是人 文资源。 青海省各族人民从古至今和谐共处 , 共生共荣, 保存
了一份原生态的文化遗产。青海省的建筑文化历史悠久, 风 格独特, 依据不同的功能特点及生活习性可以分为不同的类 型, 有牧区居民居住的帐房 、 , 包房 青南居民居住的碉房 、 碉
做好西部的山水文章
— —
青海省 乡村旅游发展探析
董 忠海
( 西南 民族 大 学 , 四川成 都 ,1 0 1 6 04 )


要 : 海省 的 乡村 旅 游业 虽然起 步较晚 , 经过 近 几年 的发 展 , 青 但 已经 形成一 定 的规 模 。青
海省 乡村旅 游欲 扩 大影 响 , 应在 目前发展 的基础上 , 着力开发 多元化 产 品 , 强化 环保 宣传教 育 , 定 认
21 0 0年 8月 第 4期( 总第 3 ) 0期
天 津 市 经 理 学 院 学 报
Jun l f i i Ma ae C l g or a o a n n g r o ee T  ̄ l
Ap l2 0 i r 01
N . S m o3 ) o4( u N .0
其中以海东地区、 海西州和西宁市三个地区最为突出, 截止 到 20 年, 09 分别为 60 48 8 家、 家和 37 直接从业人员达 4 8 家,
样。由于青海省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 因此境内河流纵
横, 湖泊众多, 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相当丰富, 而且有大量的
温泉广泛分布于青海省各地。这些温泉既能饮用, 又可以治
作 者 简 介 : 忠 海 (9 5 )西 南 民族 大 学 西南 民族 研 究 院 研究 生 。 董 18 一 ,
4 0
21 0 0年 8月
天 津 市 经 理 学 院 学 报
Jun l f i j a ae o ee o ra o Ta i M n gr l g nn C l
味、 形都与各民族的古风乡俗、 边塞风情融为一体。 既使是一
致产品形式单一, 不能形成较高品位的资源。二是多数乡村 旅游还停留在“ 住农家屋、 吃农家饭 、 干农家活” 的阶段, 旅游 的六要素不明显, 尤其是在“ 、娱” 购”“ 两方面, 没有深层挖掘
当地农村的文化内涵 , 游客到农家后, 除了打麻将就是喝茶 和 K歌, 几乎等同于城市。三是大部分旅游商品都是未经加
Ap i 01 rl2 0
第 4期 ( 总第 3 ) 0期
No4 S m .0) .( u No3
2 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青海省的生态环境异常脆弱, .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当中,由于大多数农民环保意识匮
营养价值 , 这样不仅增加了旅游的娱乐性 , 也使游客懂得了
农业知识, 农村文化。再者, 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 大力开
工或简易加工的粗制品,尤其是在食品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些源自内地的食品, 在青海省经过改良, 也融入一种浓厚的
高原气息。 青海省以面食为主, 牛羊肉类和奶制品多, 其中青
收 稿 日期 :0 0 0 — 2 2 1— 4 1
由于深加工能力所限, 造成出售的食品携带不方便, 包装不
美观, 难以形成较高的经济效益。
它旅游项目来说相对较低, 所以大量农户受到利益的驱使, 在无任何规划, 无可行性分析的情况下盲 目开发, 不仅造成
旅游数据的虚增,而且影响到青海省乡村旅游业的正常发 展。 一是青海省现在的乡村旅游模式主要为农家乐和牧家乐
两种, 且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没有特色鲜明的主题, 导
院, 农业区居民居住的庄窠等。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聚合成 为各具特色的村落, 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重要的资源。青
文化 传承人 等 , 以此推 动 乡村旅 游 的发展 。 关键词 : 海省 ; 青 乡村旅 游 ; 问题 ; 对策
中 图分 类号 :2 0 F7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9 3 7 (0 0 0 — 0 0 10 — 8 7 2 1 )4 4 — 2


青海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
疗多种疾病,为青海省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筹
到 40 多人 , 00 年接待游客接近 30 0 万人次, 占全省旅游总接
待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俨然, 乡村旅游已成为青海省旅游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农民提高收入的新增长点。 二、 青海省发展乡村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 乡村旅游产品单一, . 缺乏文化内涵。由于乡村旅游的 发展已经成为农村居民新的经济增长点, 并且进入门槛较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