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_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_陆铭

合集下载

陆 铭 简 历

陆 铭 简 历

陆铭简历(2013年3月1日更新)个人信息:性别:男出生年月:1973年3月教育经历: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2001复旦大学经济学学士,1996工作经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2013年1月至今复旦大学经济学系,2001年7月至今(2003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1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富布莱特访问学者,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世界经济》编委,2011年1月起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教授,2010年7-8月里尔第一大学访问教授,2010年3月加拿大“UWO/CIGI/BRIC (China) +Ontario Project”特邀研究员,2009年11月至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兼职研究员,2009年4月至今巴黎第一(索邦)大学(Université Paris Sorbone)访问教授,2009年5月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2009年2月至今比利时鲁汶大学(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访问教授,2008年11-12月日本一桥大学客座研究员,2008年9月至今巴黎第九大学(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访问教授,2007年10-11月世界银行咨询专家,2007年至2008年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访问学者,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联合国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NU/WIDER),2004年5月至8月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03年10月至今复旦大学匿名审稿杂志《世界经济文汇》编辑,2002年1月至2011年1月法国就业研究中心(le Centre d'études de l'emploi),1999年10月至12月研究领域:劳动经济学、区域和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学。

陆铭陈钊经济学研究方法漫谈

陆铭陈钊经济学研究方法漫谈

珞珈青年学者经济与管理论坛Luojia Young Scholars Seminar on Economics andManagement经济学研究方法漫谈1时间:2006年4月23日晚7:00-9:00地点:武汉大学经管院B129出席座谈会的嘉宾:陆铭(以下简称陆)、陈钊(以下简称陈)主持人:代谦(以下简称代)代谦:非常感谢陆老师和陈老师不辞辛苦,和大家交流,今天具体的谈经济学研究方法,在讲的过程中,如果大家有问题可以直接问。

陆铭:去年下半年开始,学生搞活动,给学生讲,后来将给学生讲的内容整理成三篇文章:1、从建设到理论再到智力2、怎么做研究、怎么写论文3、结合中国是否会寻找增长点来谈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还有是计量经济学的第一节的整理成的文章,在我自己的网页上都有,有机会大家可以看一下。

代:陆老师的这几篇文章都很好,我学习了之后很受启发,而且我已经把把挂在论坛的网页上。

强烈建议大家下载看看。

陆:不觉得自己的研究做得很好,即使今天晚上的讲座对大家有帮助也不会觉得有多高兴,但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

1录音稿,未经陆铭、陈钊本人认可。

整理人:秦永。

陆:如果对我的一系列的研究作一个总结的话,可以从一下几个点来谈。

1、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中国问题的重要性在于:首先我们是中国人,经济学是服务于社会的一门学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研究应该跟这个时代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我们的目标是经济学家,我们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成为研究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但实际上在国外,所谓经济学家的范围是很广的,在公司、研究机构等都属于经济学家,但在可能只有是教授才叫经济学家,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在座的各位已经都是经济学家了,作为经济学家,还是想要在学术上有所发展。

我想中国问题的重要性在于中国的很多问题实际上是可以提出很多在既有经济学领域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的话,既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好处,也对经济学的研究和经济学理论发展有推动。

人力资本积累、市场化与城乡差距——跨省数据的经验分析

人力资本积累、市场化与城乡差距——跨省数据的经验分析
度的上升是总的不平等程度上升 的主要推动力 。 _ 2
同样的结论也体现在李实等利用更新的数据所做的
[ 收稿日期] 060- 20- 0 58
[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重点项 目 中国人 力资本投 资与 劳动 力市场管理研 究” 7230 ) “ (0303 [ 作者简介 ]张海峰 (99 ) 男, 1 一 , 浙江诸 暨人 , 江大学经济 学院博 士研 究生。 7 浙

2 O多年来 的改革开放使得 中国逐步建立 了以 价格调节为主要手段 的市场经 济。这一过程 中, 各
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很 大程度地得到了激发 , 这才
有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市场经济区别于计 划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企业将根据边际原则生
产产品和支付各种要素报酬。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 生产要素 , 其报酬 当然也必须取决于其对企业的边
力资本投资至少有两 现阶段或者低质量的劳动
人力资本投资影响人力资本存量 的分布 , 后者如何 力供过于求 , 或者是高质量的劳动力供不应求。不
维普资讯
20 0 6年 1 2月
第2 2卷
第 6期
中国石 油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u a o C iaU i r t o er em( dtno ca S i cs o r l f hn nv sy f t l n e i P o u E io f oil c ne) i S e
D c2 o e .0 6 V0 . 2 No 6 12 .
人 力资本 积累 、 市场化 与城 乡差距
跨 省 数 据 的经验 分析
张海峰 , 来 君
( 浙江 大学 经济学 院, 江 杭 州 30 2 ) 浙 10 7

城市化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

城市化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

农业是 我国经 济的基 础 , 国 目前还 有 8 我 亿人 生
活在农村 。中国有句古 话 , 不 患贫而 患不均 ” 叫“ 。合
理 的城 乡差距是 客观存在 的 , 如果农 民收入长期 上 但
不去 , 不仅影 响农 民生 活水平 的提高 , 而且 还 会影 响
粮 食生 产和农 产 品供 给 , 而制 约农 村经 济发 展 , 从 过
M a . 00 r,2 9
No 3 .
第3 期
城 市化发 展对 城 乡收人 差距 作用路 径 的实证研 究
朱 莲 琴
( 州职业技术学 院 基础 部 , 州 30 1) 杭 杭 10 8

要 : 市 化 既 可 能 缩 小城 乡收入 差距 , 可能 扩 大城 乡收 入 差 距 。 基 于 2 0 、 0 5 2 0 年 城 市 面板 数 据 城 也 0 3 2 0 和 07
的 估 计 结果 显 示 : 城 市化 发 展 的初 期 阶 段 , 移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 以起 到提 高农 民 收 入 、 小 城 乡收 入 差 距 的 在 转 可 缩 作 用 。在 中期 阶段 , 于 城 市房 地 产 价 格 客 观 上 促 使 较 富裕 的 农 民首 先 转 变 成 为 城 市居 民 , 而 扩 大城 乡收入 差 由 从


引 言
此, 城市化对 于缩小 城 乡收入差距 而言具有有积பைடு நூலகம்作 用 。陆铭 、 陈钊 对 18 — 0 1 间省级 面板 数据进行 97 20 年 估计 , 结果显 示城市化 对缩小 统计上 的城乡收入差距 有 显著 的作用 。 【另一 方 面 , 1 阮杨 等 认为 中 国的城 乡 收入 统计是 以户籍 为基础 的 , 如果城 市化进程 中较 富 裕 的农 民首先 转 变成 了城 市居 民 , 那么 , 城市 化进程 就 可能 在不 改变 所有 居 民 的收入 的情况 下扩 大统计 上 的城 乡 收入差 距 。 汪 同三 、 跃 洲基 于 中国 17 蔡 98 年 以来 的相关 年度数 据 , 发现 城市化过 程 中往往是农

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的文献述评

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的文献述评

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的文献述评【摘要】本文查阅和梳理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总结和归纳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

现有文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但是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重视实证分析轻视规范分析;二是现有文献重视宏观或中观的经济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而忽视微观个体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论文探讨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偏向政策1 引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水平较之改革开放前也有相当程度提高。

然而,居民收入差距却一直呈扩大趋势。

大量研究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中国收入差距扩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大水平,全国城乡人均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倍上升到2009年的3.33倍。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从上世纪90年代起,各类专家、学者在探寻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其治理对策,国家在采取措施扭转这种危险的发展趋势,由此产生的文献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本文旨在梳理和总结已有文献,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贡献及其不足并探讨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2 中国转型期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2.1 发展战略、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赶超战略是解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关键。

林毅夫等从中国经验出发,论证了发展中国家由于选择了赶超战略导致了城市偏向政策的内生性。

对于二战后先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实现对发达国家的历史性赶超是其最主要目标。

为此,这些国家大多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或进口替代战略等赶超战略。

研究发现,中国众多城市偏向型政策都根源于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蔡昉指出,传统发展战略及中央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制度和政策,特别是对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扭曲,并没有完全从目前的经济体制中消失。

这些遗留的制度障碍与利益集团压力互为因果、彼此强化,一道决定了城乡差异的程度以及随着时间的周期性变化。

中国人口城市化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人口城市化所存在的问题

四.中国人口城市化所存在的问题(一)城市化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最终能够实现城乡收入的趋同。

首先, 城市化意味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生产率更高的城市部门, 使得边际劳动力收益几乎为零的农民移民后能够获得可观的收入;其次,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 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现代化就有了可能,留在农村的居民其收入也会提高,这必然使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但中国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向冲击效应,在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方差中占有较大比重。

陆铭和陈钊 ( 2004)也认为, 城市化对城乡差距具有双向效应。

虽然城市化对降低统计意义上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 但地方政府实施的带有城市倾向的政策会扩大这个差距。

同时, 城市化过程中支持农业的财政支出比重和农业贷款比重在各地均呈现下降趋势。

因此, 总体上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并没有因城市化而得到有效控制, 这是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些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可能在短期内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政绩并推动经济增长,但长期看, 可能会因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使整个社会付出更加昂贵的代价。

(二)本地城市化特征明显中国的城市化是高度本地化的。

在 20世纪 90年代,中国半数新增城市人口只是简单地通过当地政府重新规划,将农村划为城市而实现的,省外的长距离迁移相对较少。

移民高度本地化的结果是分散的城市化, 使得中国大多数城市的规模太小而不能有效利用城市集聚经济, 限制了城市生产力的提高三)城市规模与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城市规模偏小, 特别是缺少 100万—1 200万人口的城市与城市人口规模偏小相伴的是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专业化程度不够。

由于城市化需要不同规模城市在地理空间上进行大中小兼顾的合理配置, 除了关注总体上的城市化率, 新增城市人口和不断增长的工业经济如何在空间上合理分布的结构性问题也值得关注 (普雁翔, 2009)。

(四)城市偏向政策和对移民的政策性歧视城市偏向政策使资源集中到一些主要的大城市,引致大量人口迁移到这些城市, 导致过度拥挤的超大城市出现,如上海, 北京和广州。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分析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分析

g p aegv n i hsp p r a r ie t i a e .Th ya eic mec m ua iesl efc ,t eu b n—te dn oiya di - n e r o u lt ef fe t h r a n v r n ig p l n c n si t n,t eu b n r rlid sr r d cii ain e tt i uo h r a -u a n u typ o u t t v ra c .Th e a tr r x lie n d p h. vy refco sa ee pan d i e t Ke r s y wod :Th r a -u a c meg p;rsd n s n o u ua ies l efc eu b n r rli o a n e ie t ;ic mec m lt ef fet v
或 距过 大 已是 一个 不争 的事 实 , 当务之 急是 如何 扭转城 但 往 往 只强调 某一 方 面 , 者对 这些 因素 之间 以及这
乡收入差 距过大 的 局 面 , 此 , 因 对形 成 我 国城 乡 收 入 些 因素与 城 乡收入 差 距 之 间 的 相互 作 用 过 程 缺 乏 清
我国城 乡收入差距 的成 因分析
熊华 林
( 福建师 范大学 经济学 院,福建 福州 3 0 0 ) 5 0 7 摘要 : 基于居 民收入分配 的循环 系统分 析 了影响我国城 乡收入差距的 3个 因素 : 收入分配 自我累积效应 ; 城市倾向 的政策 、 制度 ; 乡产业劳动生产力水平差异 , 城 并对这 3个 方面进 行 了深入的 阐述。
X ON u —n l G H al i
( eS h o o c n mi ui oma U i r t ,F z o ui , 5 0 7 Th c o l f o o c i F j n N r l nv s y u h u i F j n 3 0 0 ) E sn a ei n a

陆铭 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_城乡融合_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_陈钊

陆铭 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_城乡融合_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_陈钊

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 城乡融合、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陈 钊 陆 铭 许 政内容提要 在中国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上,如果片面限制大城市的扩张,鼓励小城镇发展,片面强调区域经济的均等化,将无法充分发挥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经济集聚发展的好处。

为此,必须克服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打破城乡间和地区间分割的制度障碍,促进城市内部的社会和谐,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并由此最终实现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市化 空间集聚 区域经济发展引 言中国未来城市化与区域发展有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一是为了追求短期的区域发展平衡而牺牲城市化中的集聚效应,其二则是充分发挥城市化中的集聚效应并在长期内实现区域的平衡发展。

前者很可能导致中国长期增长潜力的丧失,而后者更可能使中国实现城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对这两条道路的抉择是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抉择。

未来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持续和快速提高将是一个同时影响中国和世界发展的进程。

历史地看,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之后,城市化比率却仍然只有43.9%。

①据预测,如果中国每年的城市化比率以1.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即每年约有1000万人口进入城市,那么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才达到60%左右。

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化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我们在指出中国城市化的潜力时,往往只关注总体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却没有意识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地区差异显著、经济增长持续的大国,伴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过程中要素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在城市化进程的背后更为重要的将是中国城市的区域布局的持续调整和城市内部集聚效应的加强。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发展中的集聚效应的确正在加强,但与此同时,中国滞后的城市化进程使这一集聚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事实上,在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问题上,我们还存在着若干认识上的误区。

因此,中国的城市化和区域发展需要进一步顺应市场规律,在城乡融合、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更合理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陆铭(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33)陈钊(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33)内容提要:基于1987—2001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城市化对降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

而地区间人口户籍转换、经济开放、非国有化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都是拉开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

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也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持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地方政府实施的带有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有关。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政策城乡收入差距面板数据*本文定稿于陆铭在联合国国际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NU WIDER)工作期间。

作者感谢陶然(牛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万广华(UNU WIDER)和封进(复旦大学)的讨论,文责自负。

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研究资助,以及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S)为建立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库提供的资助。

一、引言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漠视收入不平等问题,其结果可能就是像拉美国家那样的社会动荡,这反过来又会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

从统计上看,中国已经成为收入不均等状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很多文献指出,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与中国地区间和城乡间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有关(World Bank,1997;Yao and Zhu,1998;Khan and Riskin,1998;赵人伟等,1999;Yang,1999; Kanbur and Zhang,1999;李实,2003);而收入差距分解的结果显示,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本身就与中国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有关(Tsui,1993;Hussain,et al.,1994;Kanbur and Zhang,1999)。

近年来,很多文献研究了中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相比之下,城乡收入差距的决定因素并没有被充分地研究。

由于中国大量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卡恩,1999),因此研究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也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缓解中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趋势上来看,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在1984年降到了最低点,这主要得益于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

之后,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直到1995年政府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城乡收入差距才有所缩小。

但1997年以后,随着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下降,城乡收入差距又进一步扩大。

到2000年,城乡实际人均收入比已经达到2.46,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医疗补贴、教育补贴等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将更大(李实,2003)。

Yang(1996)、Ye(1996)、Xue(1997)、Yang(1999)和Kanbur and Zhang(1999)也分别报告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

近年来,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分析获得了很大的进展。

魏尚进等(Wei and Wu,2001)用中国100个左右的城市数据考察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认为经济开放是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

但是,他们的研究所控制的变量太少,而中国各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等各方面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因而其结论的可靠性不高。

陆丁(Lu,2002)使用城乡人均消费比来度量收入差距后发现:(1)城乡消费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有扩大的趋势,但在90年代的后半50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期,这一扩大趋势有所减缓;(2)更高的人均GDP水平意味着较低的城乡消费差距,而且这一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加强,这意味着大多数省份都已经度过了库兹涅茨曲线的第一部分;(3)部门间的劳动力流动所获得的潜在收益越大,则城乡消费差距越大,这意味着限制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是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4)地方治理的效率(以人均消费人均GDP的变化率为代理变量) 与城乡消费差距及其变化都是显著负相关的。

此外,劳动力市场的扭曲被认为是形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李实、魏众(1999)和李实(1999)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一方面,外出劳动力打工的收入部分被汇回了老家,另一方面,外出打工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其他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

Shi等(2002)运用9个省的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考察了城乡收入差距,将不能得到解释的城乡收入差距的42%和小时收入的48%归因于劳动力市场扭曲。

Shi(2002)用同样的数据进一步控制了户籍制度的影响,发现户籍制度可以直接解释28% 的城乡收入差距,而剩余的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影响则只能由未观察到的因素去解释。

最近,章奇等(2004)的一篇未发表的工作论文发现,由于中国的金融发展过程带有城市倾向,因此金融发展(以信贷规模在GDP中的比重为指标)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作者还发现在1978- 1998年间经济的开放(FDI在GDP中的比重和出口贸易额在GDP中的比重)将增大城乡收入差距,而出口贸易额在GDP中的比重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则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作者同时还验证了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本文与章奇等人一样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对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研究,但有两点不同:第一,由于1986年前中国省级进出口和FDI的统计非常不完全,我们放弃了这一时间段的数据,但增加了1999-2001年间的数据;第二,本文关注的焦点是城市化和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的影响,与章奇等人相比,我们更多地考虑了政府经济政策,特别是非国有化和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

在本文之前,虽然一些文献注意到了城市化和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蔡继明,1998;Yang,1999;Chen,2002),但都并没有相应的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节讨论中国的城市化过程,说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着力量相反的两方面作用;第三节进一步讨论在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若干政策因素;第四节是我们的实证研究结果。

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及政策含义。

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一般来说,一国的城市化水平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但是,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2002年,中国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分别达到了51.1%和33.5%,而同时期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仅为21.4%和28.6%,城镇人口比重仅为39.09%。

①从横向的比较来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落后于尼日利亚等落后国家。

从纵向的发展来看,尽管中国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快速的提高,但在大多数省份,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是与中国政府长期以来所实行的“城乡二元”的经济政策有关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形成了社会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制度的实施是与中国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相配合的。

在赶超型战略下,经济资源向城市重化工业集中, 而农产品的价格则被人为地压低了,同时,工业部门又由于使用了资本倾向的技术,因此限制了劳动力需求的增长。

于是,以户籍制度为基本制度的管理体制就限制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和迁移, 为重化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局面仍然得以维512004年第6期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

持。

特别是在就业方面,一些大中城市为了保证城市居民就业,直接动用行政手段限制农民进入城市较好的行业和工种。

同时,一些经济手段也被用来加大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成本,雇用外来劳动力的企业被要求交纳一定的管理费,农民工在城市里还受到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和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歧视性待遇。

这种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大大地限制了中国城乡间和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蔡等,2001)。

由于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打工者不能拥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外出打工的收入的不确定性。

同时城市住房费用非常高,这就阻止了农村外出打工者的家属整体迁移。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主要是由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的。

那么,在这样一个由政策因素造成的城乡二元分割的发展中经济里,城市化的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有什么影响?首先,城市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可能有积极作用。

在二元经济中,只要存在着城乡期望收入差距,劳动力就会流动(Todaro,1969),而劳动力的流动则会通过要素报酬的均等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方面,城市劳动供给的增加将加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降低城市劳动力的工资;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将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

但是,由于存在着一些特殊性,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可能对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改革以来,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而每一种渠道都意味着农村居民中较为富裕的居民有更大的可能性转为城镇居民。

(1)通过户籍的买卖①“农转非”,在经济上比较富裕的农村居民更有实力通过经济手段获得城镇居民身份。

(2)城市化过程中,征地农民转为城镇居民,显然,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城市化进程越快。

同时,在征地过程中,土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尽管一部分农村居民同时被转为城镇居民,但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土地, 因此,农业生产中的剩余劳动力也并没有减少,留在农村的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也不能获得提高。

(3)农村居民的孩子通过上大学,然后在城镇就业获得城镇居民身份,一般来说,相对富裕的农村地区和相对富裕的农村家庭有更好的条件供孩子读书。

(4)通过在城镇地区就业或与城镇居民结婚然后就业获得城镇居民身份,并不是每个在城镇地区就业的人都能够获得城镇居民身份,如果就业者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较高,那么他获得城镇居民身份的可能性也就较大。

中国的城乡收入统计是以户籍为基础的,如果城市化进程中较富裕的农民首先转变成了城市居民,那么,城市化进程就可能在不改变所有居民收入的情况下扩大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阮杨、陆铭、陈钊,2002)。

设农村居民人口为n,城镇居民人口为m,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分别为x和y。

假定在城镇化进程中有一位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其收入为z则转变后城乡人均收入之比(r)为r=(ym+z) (m+1)(xn-z) (n-1)(1)可知r>y x等价于:z>y·α(2)其中α=11+m+1m+n·yx-1(3)不难发现,决定α的因素有两个,后来城镇人口比重((m+1) (m+n))和原先城乡人均收入比(yx)。

只要转为城镇居民的人其收入超过当时城镇人均收入的某一临界比例,城市化进程就会加大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