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的早期教育思想及启示

合集下载

洛克的养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洛克的养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洛克的养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洛克是17 世纪英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同时他也因独特的绅士教育而被人们誉为伟大的教育家。

洛克一生留下了许多教育著作,其中《教育漫话》是洛克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对我国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洛克养成教育的目标17 世纪,近代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给传统的政治哲学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开始质疑宗教神学的教育理念,试图建立一个“确信自己拥有认识和驾驭自然的才智和能力” [1] 的教育观。

在新的教育理念建立过程中,洛克对人的心灵如何工作进行了大胆而独特的设想,他提出“一切内容都是后起的,他们只是作为心灵的功能和属性而附属于心灵,是心灵获得材料的通道。

” [2] 在洛克看来,在一个精心设计的环境里,对人的心灵和身体进行恰当的教育和训练,将会产生一个个理性的个人,也就是洛克所说的“绅士”。

基于他的“知识来源说”,洛克坚信只有通过后天的养成教育培养绅士,才是教育的目标。

绅士是英国具有显赫等级的贵族,只有出身高贵的人才能成为绅士,17〜18世纪随着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兴起,人们依靠自身的教养和风度,也可以跻身绅士行列。

因此,在教育目标上,洛克所谓的“绅士”,既包括英国社会的贵族阶层,也包括那些通过自身努力拥有良好德行和智慧、礼仪的富家公子。

养成教育培养出来的绅士不仅要拥有健壮的身体,具有广博的学识,更要有良好的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

只有这样的青年才能既满足个人的幸福生活需要,同时又对英国发展资产阶级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并且指出这种具有理性精神的绅士只能通过在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才能够得以实现。

二、洛克养成教育的内容洛克的养成教育理念建立在他的哲学基础之上。

他将人的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人脑通过对简单观念进行联结、重复和比较,最终形成复杂观念。

儿童所获得的一切教育观念都是经过这样“简单―复杂”的步骤。

洛克重视绅士的养成教育,强调儿童的和谐发展。

养成教育是实现洛克绅士教育目标的途径,因此他详细制定了一整套包括体、德、智在内的教育内容。

洛克的学前教育思想及研究

洛克的学前教育思想及研究

洛克的学前教育思想及研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哲学上,他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的重要代表。

在教育上,他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竭力主张培养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或贵族化的资产阶级。

他撰写的《教育漫话》一书从理论上为英国的绅士教育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生平简介1632年,洛克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幼时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

1652年毕业于威斯敏斯特公学,随即入牛津大学研究哲学、物理、化学、医学,1658年获硕士学位。

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在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立宪君主制度。

洛克深受革命胜利的鼓舞,在几年里连续发表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哲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主要著作有《政府论》(1689)、《人类理解论》(1690)、《教育漫话》(1693)等,为新政权提供理沦依据。

1692年出版的《教育漫话》,系统表述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方面的要求,成为从西欧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发展到近代为现实生活服务的世俗教育的中间环节。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1690年)中阐述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是他研究社会政治问题和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

他继承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批判了天赋观念论,详细论证了基于感觉经验基础上的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

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的心灵生来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任你在上面写上什么或把它塑造成什么。

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就像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经验来源于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和对心理活动的“反省”。

人的观念大部分来源于感官,同时人的认识应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洛克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和重要性,但他把对心理活动的反省看成知识的一个独立源泉,反映出他的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绅士教育”论,就是要通过体育、德育和智育等世俗教育,把资产阶级子弟培养成为与世俗贵族没有多大区别的新贵族——绅士。

洛克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洛克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 ) 免娇 生惯养 一 避
养来 进 行 的。 ( ) 成 良好 的 习惯 二 养 培养 儿童 良好 的习惯 , 一观 点 可 以说 是 贯 穿 了 这
在 《 育 漫话 》 , 克 开 篇 就提 到 “ 全 的心 智 教 中 洛 健
寓于健康的身体” 身体健康是首要 的和最重要 的, 。 一 《 教育漫话》 的通篇 。不仅仅是指儿童的行为习惯 , 还
还给出了正确对待儿童好奇心的具体意见 , 比
如 :成 人对 于儿 童提 出 的问题应 该认 真 回答 , 不应 耻 笑或羞 辱 ;可 以采取 一些称 誉方 法 , 给 他们 赞 赏和鼓 励等 。此 外 , 要尽 可能 的提 供 还

些机会 , 使儿童领 略到新奇的事物 , 以激发

他们 的好奇 心 , 使他们 提 出 问题 并尽 力 自己寻 求 解 决方式 。此 外 , 洛克还 提 出一种 矫正儿 童 厌 恶 读 书 的方 法 ,lD lJ 童喜 爱 玩抽 陀 螺 ; 么  ̄ l 那
方 式 , 对那 种 棍 棒式 的惩 罚 , 反 当然 也 不 主张 过分 的
每年 新生 奖励 甚 至是溺 爱 。 洛克认 为 , 只是一 味的棍 棒惩罚 , 会 他 们 的身 体素质 又如 何 呢?在 各种报 道 中 ,
晕倒者屡见不鲜 ; 在青少年儿童中, 肥 使儿童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他们可能虽然表面上服 入学的军训中, 面对 各 种 流行 病 毒 , 青少 年 从 , 内心 可 能会 留下 阴影 或 者 是更 加 逆反 , 但 以至 于 胖 的数 量 也在 不 断上 升 ; 甚至连普通的感冒也难以 后来 更加难 以管 教 。 且第 一次 的棍棒教 育 如果不 能 儿童也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并
提 出并 论证 了著 名 的“ 白板 说 ”他 的教育 思想 主要 体 更不 应过 紧 。 暖会 使他 们 的身体 由于娇 生 陨养 而弄 。 过

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及其影响

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及其影响

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及其影响作者:徐娜来源:《中国教师》2011年第17期洛克(John Locke,1632—1704)不仅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而且也是重要的教育思想家。

作为哲学家,洛克继承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反对天赋观念论。

他认为人之初生,心灵就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

”[1]作为观念的人的知识“是从经验中得来的”。

[2]作为政治思想家,其“社会契约论”的主张和分权学说为人所熟知。

洛克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与其哲学观和社会政治观点有着密切联系,洛克的教育著作主要是《教育漫话》,此书原本是他在荷兰流亡期间为友人爱德华•葛洛克(Edward Clarke)的儿子的教育问题而写的许多书信,1693年正式出书并风行欧洲各国。

[3]在这本书里,他为英国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描绘了一幅培养绅士的教育蓝图。

[4]一、洛克“绅士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任何思想不是凭空的臆造。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的形成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

1.洛克的“绅士教育”是绅士队伍扩大的现实反应绅士在英国贵族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等级。

威廉•哈里逊在1577年发表的《英国纪实》中认为,广义上的绅士是指那些因其出身和血统或至少因其美德而变得高贵知名的人,是仅次于国王的最显赫的一个等级,它由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以及那些被称为上层绅士的人、勋爵和贵人构成。

[5]在17、18世纪,人们依靠自身努力而不是依靠出身和地位就可以成为有教养、风度优雅的绅士。

随着封建贵族的衰落,使得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可以凭自身的努力而跻身贵族行列,客观上补充了英国的绅士队伍。

而英国贵族体系作为“一个开放性而非封闭的、排外的社会集团”,具有可以垂直流动的灵活性,成为“开放的精英”。

这种开放和流动也成为人们跻身贵族不可或缺的有利条件。

[6]2. 洛克的“绅士教育”是绅士社会责任的体现英国的贵族除了具有绅士风度外,还自觉担负着领导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因此他们必须接受专门的教育,一种特殊的贵族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社会精英和政治精英。

洛克的儿童教育观对新时代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洛克的儿童教育观对新时代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洛克的儿童教育观对新时代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洛克(John Locke)是一位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他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儿童教育观念对当今新时代中国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洛克的儿童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精神,这与新时代中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等理念有着契合之处。

本文将从洛克的儿童教育理念出发,探讨其对新时代中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洛克提出的“空白论”对于儿童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心智是一张白纸,通过感官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才能逐渐积累起知识和智慧。

这一理念对于儿童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要重视儿童的感官体验和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新时代中国儿童教育中,也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与洛克的“空白论”不谋而合。

可以借鉴洛克的理念,注重培养儿童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教育实践中鼓励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来积累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成为具有自主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洛克提出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幼年时期是儿童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儿童进行早期的教育和培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一生。

这一观点在新时代中国同样得到了认同,提出了“零到三岁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的理念。

可以借鉴洛克的理念,重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幼儿的教育和关爱,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洛克提出了“教育应当是快乐的”。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活动,是在欢乐中进行的学习和成长。

这一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新时代中国提倡营造积极、健康、快乐的教育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命素养,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可以借鉴洛克的理念,通过创设有趣、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快乐观,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洛克提出了“父母和教师的责任”。

论洛克的养成教育思想

论洛克的养成教育思想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早期进步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既是英国资产革命早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思想家,被誉为“培养绅士和淑女”的教育家。

其理性教育思想对西方的教育和文化影响深远,他的教育思想体现于《教育片论》(傅任敢先生译为《教育漫话》)、《工作学校草案》、《关于理解的指导》以及《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等著作,其中1692年出版的《教育漫话》一书是其教育思想的最集中体现。

笔者在认真阅读洛克《教育漫话》等著作的基础上,对洛克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拟从中探索其养成教育思想的闪光点以供我们参考借鉴。

一、人的德行后天养成的思想(一)人的德行后天养成的哲学依据洛克是经验主义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哲学基础之上的。

“从哲学的继承性来看来,洛克是培根和霍布士路线,即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不是什么‘天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继承者和进一步发展了感觉主义的一个典型的英国经验主义者”。

他“大力地驳斥‘天赋观念’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那个与洛克的名字分不开的、有名的白板(tubularasa)论”,他“认真论证了人类知识起源于经验(而且只有经验)、而经验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这个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洛克认为“人心如白纸似的,没有一切标记,没有一切观念”人的理性和知识方面所有的一切材料,都是从经论洛克的养成教育思想◎高中建闫立超摘要: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

他认为人的理性来源于经验,人的德行是后天养成的结果。

人是有形体的理性动物,健康教育是全部教育之首,德行乃各种才赋之首,德行的教育中要注重说理、尊重孩子、启蒙理性、树立榜样、鼓励好奇心、寓教于乐。

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加强练习和养成习惯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追求幸福。

习惯在德行养成过程中有许多优势作用,习惯的养成要加强练习。

外国教育史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一、生平约翰·洛克(John Lock,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1632年8月出生于英格兰萨莫塞特的乡村律师家庭。

1646年,进入伦敦威斯敏斯特公学学习。

165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基督教公学院,并留校任教。

从中学、大学乃至工作,洛克所学的与所教的都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距甚远的神学和古典人文学科,这使他感到厌倦并转向对培根新哲学及科学的追求。

1665年,洛克离开牛津大学出使德国。

1666年,洛克在归国途中结识了沙夫兹伯利伯爵。

以后,在追随伯爵参与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期间,他担任了伯爵的家庭医生与家庭教师。

1683年,洛克受政治牵连被迫逃亡荷兰。

流亡期间,他又担任了友人葛拉克的家庭教师。

两次任教活动,不仅使洛克积累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由于他注意将自己的哲学、政治、宗教等观点应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

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著《教育漫话》(1693年)一书中,其核心是探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子弟的教育问题。

1704年10月,洛克因病去世。

二、教育思想的政治与哲学基础洛克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17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受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影响,英国的教育有很大的发展与变化。

16世纪末至17世纪末,英国的教育革新力量分为激进与保守两个不同的派别。

激进派受德国宗教改革的启示,主张由国家开办教育,普及初等国民教育。

尽管激进派曾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并在一定范围内付诸实施,但是,由于缺乏产业革命的刺激和稳定的政治局势,该派的改革计划皆以流产的方式而告终。

保守派受英国宗教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私人的事务,主张教育独立。

由于保守派的观点不仅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现实利益,而且保留了英国政府不过问教育的历史传统,因而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赏。

《浅谈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浅谈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浅谈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孙成结<13>沈银花<08>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摘要】洛克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思想家。

其“绅士”教育思想中提出的体育、德育、智育等观点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虽然其“绅士”教育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有很多积极的成份完全值得我们去借鉴,对当今我国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洛克绅士教育启示文献综述一、绅士教育的起源“绅士”在英国早就出现,但早期的“绅士”是与封建贵族相联系的。

在15世纪绅士首先的和主要的含义是指国王、王后、公、侯、伯、子、男等五爵。

1而绅士一词最早在教育领域是由法国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Montaigne)提出。

据王晓华老师在(断裂中的传统》一书中介绍,蒙田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健康、举止得当、具有纯洁情操、高尚道德和判断能力的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社会活动家,他将这类人称为“绅士”。

2这一教育思想传入英国后得到极大发展。

16世纪许多教育家都从事“绅士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并出版相关著作,如汉弗莱(Isurence Humphrey)的《论贵族》、克莱兰德(James Cleland)的《年轻贵族学校》和皮吉姆(Heny Peacham)的《完美绅士》等。

3但是这一时期的绅士教育实际上是指封建贵族子弟的教育。

真正使具有近代意义的“绅士教育”理论系统化的是I7世纪的弥尔顿(JohnMilton)和洛克。

弥尔顿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将资产阶级的“高贵和文雅的青年”培养成为绅士。

他说“我认为完善的、高贵的教育就是培养人在平时和战时能公正地、熟练地、高尚地履行其公私职责的那种教育”。

4洛克在他的著作《教育漫话》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绅士,“因为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的人自然很快就能走上正轨了。

”5他认为绅士应该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精神品质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克的早期教育思想及启示
摘要:唯物主义经验论是洛克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洛克反对天赋观念,在教育观上明确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

绅士教育理论是从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出发,旨在培养资产阶级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资产阶级要求政治平等、教育民主提供了理论依据。

洛克教育理论中所倡导的绅士教育目标,塑造了传统英国人的全部性格。

用其思想来省视当今中国的教育,我们仍可以得到莫大的启示。

关键词: 洛克教育思想中国教育道德养成启示
一、洛克简介及教育思想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他所生活的年代,英国发生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正式在英国得到确立。

洛克在政治上拥护由大资产阶级与贵族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政体,哲学观继承并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教育思想受蒙田、弥尔顿等人的实利主义思想影响,要求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系统地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洛克的教育思想正是其哲学和政治学思想的合理延伸。

他反对天赋观念,在教育观上明确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

他说,把儿童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办法”。

在他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中,他把未成人的道德养成教育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提出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其他教育都是围绕着未成人道德养成教育这个核心并为之服务。

第一、道德养成教育要及早实施。

洛克认为早期的道德养成教育对形成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形成健全的人格非常重要。

对儿童
的道德养成教育宜早不宜迟,这对儿童积极性格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是大有好处的。

第二、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洛克非常注重道德习惯的培养,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这一观点可以说是贯穿了《教育漫话》的通篇。

不仅仅是指儿童的行为习惯,还包括他们的性格习惯、道德习惯及知识与技能习惯。

洛克认为那种严厉的教训与惩罚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收效甚微,远不及习惯的力量,因此他说到“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这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作用了。

”教育者只要按照儿童的天资与禀赋,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逐渐学会自律,那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也就容易得多,儿童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这对他们以后一生的发展都是极为有益的。

第三、充分利用榜样的教育力量。

洛克认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从模仿得来的所以,榜样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说:“榜样比任何事物都更能温和而深刻地渗入人们的内心。

洛克特别强调师、长的榜样作用,要求父母和导师应该以身作则,加倍注惫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万万不可忽视自身的榜样作用。

他提出:“导师的行动千万不可违犯自己的教训,除非是存心使儿童变坏。

”儿童尚处于习得阶段,最容易受到周围人尤其是父母、教师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但其效果却是惊人的。

我们一定要注惫榜样的影响力,努力为儿童营造一种良好的道德环境氛围,以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四、对儿童的道德养成教育应宽严适时、得当。

洛克主张对儿童采取宽严相济、奖惩结合的教育方式,反对那种棍棒式的惩罚,当然也不主张过分的奖励甚至是溺爱。

洛克认为,只是一味的棍棒惩罚,会使儿童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可能虽然表面上服从,但内心可能会留下阴影或者
是更加逆反,以至于后来更加难以管教。

并且第一次的棍棒教育如果不能使儿童完全信服,那么后面再对他们加以棍棒惩罚,他们便会习以为常,养成一种“习惯”,不利于对儿童的教育。

同样,洛克认为如果随便给予儿童奖励,便会使他们认为奖励易于得到,以至于不再努力。

因此,家长和导师应该采取一种宽严相济、奖惩结合的教育方式,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来教育儿童,使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第五、辫证地运用奖励和悠罚进行教育的原则。

奖励与惩罚是洛克论述颇多的一个原则。

他主张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中应辩证地运用奖励和惩罚,否则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会把儿童推向坏的方面。

洛克认为合理的奖惩方式应该是从精神上着手,“惟一真正合乎德性的约束是因为做错了事受惩罚而感到羞耻’,人们一旦领略到尊重与耻辱的含义,尊重与耻辱对于他们的心灵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

二、洛克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示
洛克的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思想非常精辟而深刻,虽然洛克生活的年代已经十分遥远,绅士教育的思想还很有局限,但是洛克对培养对象的良好的规划,与我们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有着共通之处。

他的绅士教育思想、技艺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虽然洛克当时提出的绅士培养计划是针对上层社会子弟,以聘请家庭教师的方式进行,这在今天教育普及化和民主化潮流下是应加以否定的,但其育子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重视健康教育。

洛克从儿童的长远幸福和国家的富强角度考虑,认为儿童的身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要求儿童的身体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的外部条件,能够忍耐劳苦,能适应开拓事业的需要。

为达到这个目的,他反对父母亲对孩
子娇生惯养,要求对儿童从小就进行近乎残酷的体质训练,充分体现了他的良苦用心。

现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家庭收入普遍提高,又加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亲对孩子都是千依百顺,有求必应,生怕孩子饿着、冻着、累着,给孩子准备各种精细的食品,不让孩子做哪怕一丁点儿家务,甚至给自己孩子的东西少了或差了点,就觉得似乎在虐待孩子,平时整天关在家里,怕孩子在外面受到伤害;在学校里于升学的压力,孩子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身体不仅没有得到锻炼,反而受到损伤。

其实,儿童并没有成人想象的那么娇弱。

日本向来都重视儿童的身体锻炼,他们常常让儿童穿着短衣短裤、赤着脚在冰天雪地里锻炼身体。

名古屋大学幼儿园的一次亲水游戏也显示,平时不接触冷水的儿童在接触冷水后也不会有不良反应。

所以成人不要对儿童娇生惯养,要让他们多参加锻炼,多吃一些苦,不要生活的过于安逸,这对造就他们健康的体魄,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都是有利的。

第二、习惯培养,不可“顺其自然”
“习惯成自然”。

儿童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表现出良好的行为。

相反,如果他们养成不良的习惯,那么当他们表现出不良行为的时候,他们也会自然的认为这是一种正常行为,没有什么不当之处。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命运”。

有时候一个人的一个小习惯、一个小行为都能体现出这个人的素质,甚至决定了这个人的发展。

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根据他们的发展顺序进行。

但是对于儿童的习惯,对于他们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则不能太“顺其自然”。

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

很多家长对儿童的某一个不良行为不够重视,不对他们进行改正,那么久而久之,当儿童养成习惯后再加以改正就困难的多
作为成人,要及时发现儿童的不良行为并对其加以改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学会自我约束,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同时,不仅是行为习惯,还要注意儿童性格习惯、道德习惯的养成,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性格,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是极为有益的。

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的重要方法就是榜样的作用;家长和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使孩子有学习的目标和力量,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知识教育。

对于儿童的学习,成人要懂得启发诱导,切不可强迫。

因为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只有儿童对他本身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否则,儿童的被迫学习对他们的身心都是不利的。

然而,现在很多家长不懂得这一点,他们为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全然不顾孩子喜不喜欢、有没有兴趣。

结果导致儿童负担过重,他们不但没有从这些辅导班学到什么,反而被这些班压得喘不过气来。

作为家长和老师,对儿童的教育应该懂得启发诱导,找准他们的兴趣点,运用提问等各种技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他们对学习保持高度的积极性,这样他们才会愿意并乐意去学习。

强迫会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会使他们的兴趣逐渐衰减,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洛克的幼儿教育思想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他的思想及其启示意义仍值得我们去不断的思考。

因为他曾说过:“即使是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