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的德育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洛克教育思想及对当今德育教育启示 论文

洛克教育思想及对当今德育教育启示 论文

洛克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今德育教育的启示[摘要]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教育漫话》这一著作中。

洛克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倡导绅士教育,主要从健康、品德、学问三方面阐述,并认为品德教育是最关键的。

其思想对当今的德育教育仍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洛克、教育漫话、德育教育一、洛克及其教育思想的内容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 —1704)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提出了心灵是一块“白板”的假设,即著名的“白板说”。

他认为人生下来是不带有任何记忆和思想的。

洛克十分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教育漫话》开篇中就指出“我敢说,平常的人之所以有好有坏,之所以或有用或无用,十有八九都是教育造成的。

人与人之间所以千差万别,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

”[[1][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第1页]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即“绅士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健康、品德、学问”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是培养有理性和有才干的绅士。

其整个教育思想都是围绕这一目的展开的。

(一)健康教育洛克非常重视强健体魄的培养,开篇就说:“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

”。

他认为强健体魄的培养不仅仅限于体育锻炼,而要涉及吃、穿、住、行、运动和锻炼各个方面。

如认为不宜穿太多的衣服,要多睡眠、多呼吸新鲜空气等。

洛克认为,只有加强锻炼,保证饮食得当,才能使儿童的身体健康地发展。

(二)品德教育洛克特别重视德育,他指出,“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

”“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

”[[2[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第24页]洛克的道德观是从个人利益和兴趣的原则出发的。

他认为,培养性格、锻炼意志和养成道德纪律的习惯,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

洛克德育思想当代解读论文

洛克德育思想当代解读论文

洛克德育思想的当代解读摘要:洛克的教育思想经历了三个多世纪的洗礼,沉淀出了许多思想的闪光点,尤其是对德育的论述,对当代德育教育影响深远。

本文试图从洛克对德育的论述着手,找出对当代中国德育教育具有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地方,对其德育思想从心理学、思想政治学、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层面进行了当代解读。

关键词: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德育教育一、洛克对德育教育的论述洛克声称:“一位绅士应具备的各种品性之中,我将德行放在首位,视之为最必需的品性。

”他要求儿童在具备健康体魄的基础上,必须具有健全的精神发展,而这集中表现为必须具有完美的德行。

洛克认为,德行乃是人生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缺乏德行,就无所谓人生幸福可言;因为缺少德行的人不可能被人瞧得起,也难以取得事业的成功。

洛克在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德育理论。

主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1.宏观层面在洛克看来,一切德行与美善的原则在于,当欲望得不到理性认同时,我们需要具有克制自身欲望得到满足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获得及改进依靠习惯,而使之轻松、熟练地发挥则靠早期实践。

对此,洛克做了进一步解说,儿童向往得到的东西,或是想去做的事,如果对他们并不合适,我们就决不可因为体谅他们年幼,或是他们喜欢,便慨然答应;恰恰相反,无论他们怎样急切,纠缠不休,他们必须明白,惟其纠缠,他们就要遭拒。

当子女年幼时,应该视父母如君主,即具有绝对权利的统治者,以这样的方式去敬畏父母;而一旦到了成熟的年龄,则应当视父母为他们最好的、唯一可信赖的朋友,以这样的方式去热爱与尊敬他们。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全凭自身形象与自身行为去赢得他人信赖的时候,一个善良、有德行、能干的人必须从内部去打造。

所以他所应接受的教育,他所需改变的观念,以及影响其生活的力量,都应及时提供给他;那已是一种植入其天性、奉为圭臬的习惯。

2.微观层面提出德育的意义和一般原则后,洛克又从二十个具体方面对德育进行了深入的解说。

32 英国 洛克的教育思想

32 英国 洛克的教育思想

洛克的教育思想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是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政府论》(1690)、《人类理解论》(1690)、《教育漫话》(1693)等。

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洛克阐述了他的绅士教育思想。

(一)论体育洛克十分重视绅士的体育。

在他看来,通过体育获得健康的身体对于绅士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健康的身体是精神快乐和生活幸福的保证,因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

"其次,健康的身体是绅士千事业的保证。

洛克说,"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

"但是,洛克所论述的体育主要是身体的保健,也包括一些体育活动"游泳不仅可获得一技之能以应付急需,而且对于健康也有许多好处。

此外,他还认为,儿童需要经常到户外去游戏,稍大一些还要学习击剑、骑马,以锻炼身体。

(二)论德育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者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

"一个人有了德行不仅能获得幸福,也能获得成就。

他说:"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

"德行对于绅士如此重要,德育也就自然成为绅士教育的核心了。

在洛克看来,德育应当培养儿童理性、礼仪、坚忍、节制等品德。

理性是指克制自己的欲望,它是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

仪礼是指处世做事要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

洛克认为"在多数的情形之下,作事态度的影响较之所作的事还要大。

"礼仪对于绅士来说十分重要,"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

"洛克希望年轻的绅士能够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务使他的一切言谈、容颜、动作、姿态、位置等全都合适。

洛克对儿童德育的方法

洛克对儿童德育的方法

洛克对儿童德育的方法洛克(约翰·洛克)是一位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他对儿童德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洛克主张儿童的心灵是一张“白纸”,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塑造出完善的个性和道德观念。

在他的著作《人类理解论》中,洛克详细介绍了他对儿童德育的方法。

首先,洛克认为儿童的德育应该从幼儿期开始。

他相信儿童在出生时是没有天赋的观念、道德和知识的,需要通过经验和教育来培养。

因此,对于幼儿,洛克主张要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这包括了营造一个安全、温暖和有爱的家庭氛围,同时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世界。

其次,洛克主张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

他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不同的潜力和特点,因此在德育中不能一刀切,而应该根据儿童的个性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洛克主张教育者应该以问题引导的方式来启发儿童思考和自我发现,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提出了“教育者是引导者”的观点,认为教育者的角色是帮助儿童发现和培养他们自己的潜能,而不是强加自己的观点。

另外,洛克主张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品德。

他认为道德是一种基于理性和自由意志的行为准则,需要通过正面的激励和道德规范来培养。

洛克提出了“奖惩制度”的观点,认为表扬和奖励可以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和努力,而惩罚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并改正自己的行为。

洛克还主张通过故事和真实的案例来教育儿童理解和应用道德规范,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和错。

此外,洛克主张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他认为儿童应该学会自主思考,并用自己的逻辑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困难。

洛克主张通过训练儿童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判断力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他提出了“审查”的观点,认为儿童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事物,并不盲从地接受他人的观点。

综上所述,洛克对儿童德育的方法包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以及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他的方法强调了教育个性化和以问题引导的方式,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发展潜能。

外国教育史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一、生平约翰·洛克(John Lock,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1632年8月出生于英格兰萨莫塞特的乡村律师家庭。

1646年,进入伦敦威斯敏斯特公学学习。

165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基督教公学院,并留校任教。

从中学、大学乃至工作,洛克所学的与所教的都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距甚远的神学和古典人文学科,这使他感到厌倦并转向对培根新哲学及科学的追求。

1665年,洛克离开牛津大学出使德国。

1666年,洛克在归国途中结识了沙夫兹伯利伯爵。

以后,在追随伯爵参与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期间,他担任了伯爵的家庭医生与家庭教师。

1683年,洛克受政治牵连被迫逃亡荷兰。

流亡期间,他又担任了友人葛拉克的家庭教师。

两次任教活动,不仅使洛克积累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由于他注意将自己的哲学、政治、宗教等观点应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

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著《教育漫话》(1693年)一书中,其核心是探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子弟的教育问题。

1704年10月,洛克因病去世。

二、教育思想的政治与哲学基础洛克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17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受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影响,英国的教育有很大的发展与变化。

16世纪末至17世纪末,英国的教育革新力量分为激进与保守两个不同的派别。

激进派受德国宗教改革的启示,主张由国家开办教育,普及初等国民教育。

尽管激进派曾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并在一定范围内付诸实施,但是,由于缺乏产业革命的刺激和稳定的政治局势,该派的改革计划皆以流产的方式而告终。

保守派受英国宗教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私人的事务,主张教育独立。

由于保守派的观点不仅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现实利益,而且保留了英国政府不过问教育的历史传统,因而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赏。

约翰洛克教育思想简介讲解学习

约翰洛克教育思想简介讲解学习
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犯了错,就要加以教导,不能认为孩 子小的时候过失没有大的损害就纵容他们,这种溺爱必定会 使孩子学会打人、骂人、为所欲为,孩子如果在幼年的时候 养成了桀骜不驯的性格,成年以后是很难改正的。
2、奖惩得宜
洛克极力反对鞭笞和惩罚 他认为奴隶式的惩罚和鞭笞只能造就奴性十足 的儿童。 他认为物质的奖励会使得儿童得到鼓励他们去 奢侈、骄傲、贪婪、追逐物质的错误讯息,而精神 的奖励要优于物质的奖励。 可以通过赞美、鼓励、尊重的方式来达到奖励 的目的。这种精神的奖励目的是为了使儿童懂得尊 重和羞辱的意义。
绅士教育的途径——家庭教育
洛克认为进行绅士教育的最好的场所不是在学校里而是在家里。 学校是集合了形形色色被惯坏了的、满身毛病的一群学童的机关。 每个班级里都有很多孩子,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人。 只有在家里聘用良好的家庭教师才能使儿童避免沾染恶习,并能因材施教, 使儿童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合适的教育。 虽然他同时也赞成某些人所说的家庭教育会使儿童怯懦无能和不通人情世 故,但他认为相比于学校教育会使儿童学到鲁莽、诡 计或粗暴,使儿童丧失 德行,家庭教育的错误是微不足道的,是可以改正的。
家庭教育的内容
体育 德育 智育
体育
翻开《教育漫话》 ,第一句话就是“健 康之精神寓于教育,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 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 ”
洛克充分认识到了健康的身体对于 生活事业的重要性, “我们要能工作, 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 耐劳苦,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 先有强健的体格。”
4、榜样示范
“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 “把他们应该做或者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知识论上,洛克与乔治·贝克莱、大卫·休谟三人 被列为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

英国洛克提出的德育原则

英国洛克提出的德育原则

英国洛克提出的德育原则洛克的德育原则洛克是英国的一位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德育原则,对于培养青少年的品德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洛克的德育原则。

洛克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

父母应该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地教育孩子。

同时,洛克还提倡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让他们自主地发展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洛克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共同遵守的规范,是人们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基础。

洛克提倡在学校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孩子们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培养他们的正直、诚实、宽容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此外,洛克还提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教育他们为社会做出贡献。

洛克还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关键。

洛克主张通过学校教育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此外,洛克还主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洛克还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兴趣、才能和特点,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个别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洛克主张教育者要了解每个孩子的需求和潜力,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洛克提倡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自制力。

他认为自律是人们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是培养孩子自主性的重要手段。

洛克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自制力,让他们学会自己制定目标、规划时间、管理情绪和控制欲望。

通过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自制力,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洛克的德育原则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主张个性化教育,并提倡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自制力。

浅谈洛克道德教育思想

浅谈洛克道德教育思想

浅谈洛克道德教育思想摘要:从古至今,道德教育一直是人们提及的话题。

从柏拉图的提倡道德熏陶到现代学校教育中对德育的不断重视,从学校教育中一直进行的道德教育到现代社会道德底线的不断下滑,更体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17世纪的英国,作为资产阶级教育家的约翰·洛克同样重视道德教育,他的德育思想对当代仍有很大的意义,尤其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关健词:洛克;道德教育;德育方法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思想家。

他的教育理论以绅士教育为代表。

在他看来,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能够精通某一门学科,而是要开启他们的心智,因此提出要培养体、智、德全面发展的绅士。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全书二分之一的篇幅都在论述他关于道德教育的看法,这足以看出洛克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他的德育理念对当时英国社会和整个西方的近代教育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在当代,他的德育思想仍对我国的道德教育有很大启示。

一、洛克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一)宗教因素洛克出生于一个律师家庭,从小接受英国传统贵族教育。

他的父母都是清教徒,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洛克对不同的宗教观点都保有自己的看法,后来由于他对许多非国教的教派行径感到反感,使他成为英国国教的支持者。

但他对基督教义仍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教会是教徒纯自由也自愿的团体,大家共同在教堂礼拜神,根据自己的灵光来了解上帝,透过说服而非逼迫的方式入教。

”洛克在他的另一本著作《基督教的合理性》中提出基督徒的基本任务是,相信基督,并根据上帝启示于基督的道德行为来生活。

这里就体现了洛克道德教育思想是从宗教信仰中汲取出米的。

另外,在他的《教育论从》中也能体会到他虔诚教育的思想。

“洛克说及品德时,明白地指出就是信基督,也行基督。

‘任何一位绅士,如果在意其子的教育,除了留给他遗产之外,还应赐他品德、智能、养育及读书。

我置品德于首位,把品德当成一个人或一个绅士所最应具备的条件,也是他最受别人尊敬或喜爱的绝对条件,更是他本人能否被接受或容纳的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克的德育教育思想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是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政府论》(1690)、《人类理解论》(1690)、《教育漫话》(1693)等。

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洛克阐述了他的绅士教育思想。

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者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

"一个人有了德行不仅能获得幸福,也能获得成就。

他说:"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

"德行对于绅士如此重要,德育也就自然成为绅士教育的核心了。

在洛克看来,德育应当培养儿童理性、礼仪、坚忍、节制等品德。

理性是指克制自己的欲望,它是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

仪礼是指处世做事要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

洛克认为"在多数的情形之下,作事态度的影响较之所作的事还要大。

"礼仪对于绅士来说十分重要,"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

"洛克希望年轻的绅士能够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务使他的一切言谈、容颜、动作、姿态、位置等全都合适。

坚忍是其他德行的保障与支柱。

"真正的坚忍是当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灾祸或危险的时候,他都能够镇静自处,尽责不辍。

"在洛克看来,坚忍需要勇气,一个人没有勇气是很难尽责的,很难具有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品性,节制是德行的一种基本原则,没有节制能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

洛克告诫年轻的绅士:"大凡不能克制自己的嗜欲,不知听从理智的指导而摒绝目前的快乐或痛苦的纠缠的人,他就缺乏一种德行与努力的真正原则,就有流于一无所能的危险。

"鉴于德育的重要意义,洛克建议应当及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他说:"凡是有心管教儿童的人,便应该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

"至于德育的方法,洛克提出了如下建议,教育方法应适合儿童的"心性",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一是要用"说理"的方法。

洛克认为,说理要符合儿童的能力与理解力,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

说理的时候,你的举止应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还是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是利用榜样的力量。

洛克认为:"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的礼貌的方法中,其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

"三是多练习,少讲规则。

洛克认为,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导师和父母应当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他们养成习惯。

但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可太多,否则花样太多,把他们弄得头昏眼花,反而一种习惯都培养不成。

四是奖励与惩罚适当。

洛克认为,在儿童的德育中奖励和惩罚是应该采用的,但方法应得当。

如果妄用奖励与惩罚的办法,那简直是牺牲了他们的德行,颠倒了他们的教育。

洛克明确反对体罚,认为体罚是种奴隶式的管教,因为它"所养成的也是一种奴隶式的脾气。

教鞭威迫着的时候,儿童是会屈服的,是会佯作服从的;可是一旦不用教鞭,没人看见,知道不会受到处罚的时候,他便愈会放任他的本来的倾向"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孟柯(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是鲁国贵族盂孙氏的后代。

孟柯是继孔子以后的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后人把孔孟的主张合起来,称之为孔盂之道。

1、尚志养气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立志有恒的思想,认为一个人最主要的问题是立志。

齐国王子问孟子,"士干什么事?"孟子曰:"尚志"。

意思是使自己志向高尚。

王子又问:"何谓尚志?"孟子回答说:"行仁义罢了。

居住于仁,行走由义,这就叫志行高尚。

"孟子与孔子一样,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目标,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

孔子把这称为"杀身成仁"。

孟子把这称为"舍生取义"。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二者不能并有,即便牺牲生命,也要保全道义。

生死与荣辱发生矛盾时,志士仁人宁愿光荣而死,不愿屈辱而生。

死虽可恶,但还有比死更可恶的行为,就不应避死而苟活,那就要舍掉个人的幸福以至生命,实现其道德理想。

可见孟子认为道德生活比个人幸福、比个人生命都重要。

在立志问题上,孟子与孔子不同之点在于,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

"气"是什么?孟子认为"气"是充满人身、能够影响肉体运动,而且还能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这就相当于中医说的"营卫气血"之"气。

,有点朴素唯物主义的气息。

孟子认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可以质变,逐渐形成圣人身上的所谓"浩然之气",它是正大刚直之气。

所谓是“吾养吾浩然之正气。

”孟子的养气说,表现出高度推崇理性自觉与坚定志向的作用。

于是他的"浩然之气"实际上使成了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度自觉、志向坚定的崇高精神境界。

他认为有了这种境界,不仅贫富贵*不动于心,生死祸福也能置之度外,这种人可谓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作为道德上的气节操守,是有积极意义的。

2、反求诸已孟子最服膺孔子的内省方法。

孟子认为,当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发生矛盾时,首先要自我反省。

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意思是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才能够有够?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便反躬自责。

孟子以为一个人的祸与福,都决定于他本人的作为。

他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祸害或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一个人要"自求多福",不可"自作孽"。

他常引《商书》太甲的话:"自作孽,不可活"。

自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无法挽救了。

孟子多次强调反求诸己,在协调人与人关系中,厚于责己,不要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他还说,不要埋怨超过自己的人,"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已者,反求诸而已"。

意思是说,在道德修养方面如同比赛射箭一样,射箭时先端正自己的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躬自问罢了。

3、改过迁善(略)4、意志锻炼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智,都是从艰苦和患难的锻炼中得来的。

他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疾。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意思是说,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和才能,经常是由于他处于灾患逆境之中;那些孤立之臣、庶孽之子,他们时常提高警惕,考虑患害也深,所以他们往往通达事理。

孟子还说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人常在困难忧患中自下而上成长。

他历数传说中的尧舜、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任大事的人,都曾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和被选拔出来的。

于是他得出结论: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苫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意思是说,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某人身上,一定先要苦恼他的心意,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体,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强他的能力。

一个人错误常发生,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才能有所愤发而创造。

这里孟子虽打着天命的旗号,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可是讲的却是完全不依靠天命的道理,要人奋发有为,时刻处于兢兢业业之中,有所警惕,有所激励,勇于斗争。

以此修己则可以造就英雄,以此治国则可以免患图强。

孟子这段话是十分深刻的,反映了道德教育与修养中的一条规律,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和提高自己的意志与道德品质,乃是造就一个有作为的人的必备条件。

亚里士多德论德育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

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

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

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的"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字乱了,编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