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债规模的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
我国国债规模是指政府发行的国债的总额。

国债是国家借款的一种方式,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等。

国债规模的变动反映了政府借款需求的变化以及国家财政状况的演变。

以下将对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我国国债规模近年来大幅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政需求的增加,政府借款规模也随之增加。

根据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国债规模约为7.5万亿元,而在2024年已经增长到了约30万亿元,增长了约4倍。

这体现了我国财政压力的增大以及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的增强。

其次,我国国债规模分为中长期和短期国债。

中长期国债是指期限超过一年的国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投资。

短期国债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国债,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满足日常开支。

中长期国债在我国国债规模中占据主导地位,其规模大约占总规模的70%左右,而短期国债则约占30%左右。

最后,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国债市场体系。

国债市场是债务融资的重要渠道,发展健全的国债市场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融资效率。

我国应加大国债市场的创新力度,推动国债远期利率的衍生品市场发展,提供更多的投资工具,吸引更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

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金融天地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谢婧芸 梁 虎 项墩伟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摘要:本文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ADF检验、协整检验、OLS估计,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检验,自相关检验等一系列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1992-2014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说明了居民储蓄存款、信贷规模的变化是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变化的重要因素,居民储蓄存款对国债发行产生正效应,信贷规模对国债发行产生负效应。

其它因素变化的影响不太明显。

关键词:国债发行规模;居民储蓄存款;信贷规模;财政支出;GDP;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6-0297-03一、模型设定(一)变量选取在一定时期内,国债发行规模受政策,经济,市场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国债发行规模主要受两个大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从国债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分别讨论:1.影响国债供给的因素:GDP、财政支出、中央财政债务余额GDP:作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衡量指标,GDP越大,说明一国经济综合实力较强,那么一国的债券市场发展较为领先,国债的发行规模就越大。

财政支出:国家的财政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税收和国债,用国债来弥补财政支出是国家经常采用的方法,因此,财政支出的大小直接影响国债发行规模。

理论上来讲,财政支出越多,国债发行规模就较大。

中央财政债务余额:它是国家将来要偿还的债务,国债余额越高,国家债务负担就越重,国家的还债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国家不能在债务余额较大时,增加国债发行规模,但同时,增加发行国债也可以偿还以前的债务,两者共同的作用影响国债发行规模。

2.影响国债需求的因素:国债还本付息额、居民储蓄存款和信贷规模国债还本付息额:它是政府到期时必须偿还的本金和利息。

它越大,国债负担越重,而国家的偿还能力有限,在安全范围内,国债的发行规模越小;但是当财政收入余额不足以偿还本金和利息时,它又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让国家来偿付旧的债务。

基于指标分析的我国国债规模风险

基于指标分析的我国国债规模风险

基于指标分析的我国国债规模风险介绍国债是指政府发行的债券,主要用于筹集国家预算外的资金以满足国家开支需求。

国债规模是指国家发行的债券总额,在我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如何评估和控制国债规模风险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基于指标分析的方法,探讨我国国债规模的风险。

国债发行情况从2015年到2019年,我国国债规模逐年增加,2019年达到了约23万亿元。

年份规模(亿元)2015 15,0582016 16,6482017 18,8842018 21,3902019 23,181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国债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虽然国债规模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政府抗风险能力,但如果规模过大,可能存在引起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指标分析,评估国债规模的风险程度。

国债规模风险指标国债总额与GDP比值国债总额与GDP比值是评估国债规模风险的主要指标之一。

这个比值能够反映国债的规模在国家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例。

如果这个比值较大,就会导致财政风险上升,国家也难以承担债务的偿还压力。

年份国债总额(万亿元)GDP(万亿元)国债总额/GDP2015 15.06 67.67 0.2222016 16.65 74.41 0.2242017 18.88 82.71 0.2282018 21.39 90.03 0.2382019 23.18 99.09 0.234从上表可以看出,国债总额与GDP比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表明国家整体财政风险上升。

2018年和2019年该值比较接近,这是因为2018年GDP增速放缓,而国债规模仍在继续增加。

国债总额与外汇储备比值国债总额与外汇储备比值也是评估国债规模风险的指标之一。

外汇储备是国家持有的外汇资产,用于支撑国家货币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的结算。

如果国债总额与外汇储备比值较高,说明国家可能存在外汇危机的风险。

年份国债总额(万亿元)外汇储备(万亿美元)汇率国债总额/外汇储备2015 15.06 3.33 6.479 0.0272016 16.65 3.01 6.954 0.0302017 18.88 3.14 6.506 0.0302018 21.39 3.07 6.618 0.0352019 23.18 3.14 7.003 0.037从上表可以看出,国债总额与外汇储备比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表明国家整体外汇风险上升。

化解政府债务调研报告(3篇)

化解政府债务调研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政府债务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的严峻形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决策部署,我们组织开展了此次政府债务化解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二、调研背景1. 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末,全国政府法定债务余额70.77万亿元,其中国债余额30.03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余额40.74万亿元。

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形势严峻。

部分地区债务规模较大、风险等级高,容易造成风险隐患。

同时,政府债务预算管理有待加强,部分地区融资收益平衡能力不足。

3.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们组织开展此次政府债务化解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三、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政策文件、研究报告等,了解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的理论和实践。

2. 实地调研法。

赴部分地方政府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的具体情况。

3. 访谈法。

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专家学者等开展访谈,了解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的难点和问题。

四、调研结果(一)政府债务风险现状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

部分地区债务规模较高,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2. 债务结构不合理。

部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短期债务,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

3. 债务预算管理有待加强。

部分地区债务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存在薄弱环节。

4. 部分地区融资收益平衡能力不足。

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盈利能力较弱,融资收益难以覆盖债务成本。

(二)政府债务风险防控难点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识别难度大。

债务风险涉及多个领域,识别难度较大。

2. 债务化解政策落实难度大。

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政策难以落地,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国债的规模

国债的规模

我国国债规模的简单探讨众所周知,国债是政府调节经济的一种工具,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以国家为债务人的特殊的国家信用形式,到期还本利息。

国债的发行,是受到国家财政偿债能力和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制约的双重限制。

自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我国的国债规模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成长,在最近几年的宏观经济整体陷入通货膨胀时期,它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显著。

但是每年发行的巨额国债使得我国的国债规模日益增大,衡量债务风险的各项指标不断的上升。

因此,研究我国国债规模是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国债的定义和作用1.1国债的定义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是,生产等于消费,投资等于储蓄,即如果消费量小于生产量,社会再生产就会萎缩,如果投资量小于储蓄量,社会的消费量就会小于生产量,造成社会资金及生产成果的一部分闲置。

在现行的金融体制下,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财政发行国债主要是针对这一缺口的,即是针对银行准备金发行的。

由于国债具有最好的信誉和可以最灵便地变现,所以是能够起到这一特殊作用的。

国家从事的经济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市场经济活动。

在传统体制下,中国实行大一统的集权控制,即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控制在国家,这是改革的对象。

现在,建立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负责的经济建设仅限于基础设施和其他非竞争性领域项目,一般不涉及竞争性领域的内容,这是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的运用。

发行国债就是为了发挥国家的这一经济管理职能的作用。

国家通过国债投资,可以达到有效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目的。

国债是由中央财政发行的,或者说,国债与国家发行的货币相比,是仅次于货币的一种信用凭证,几乎能够起到准货币的作用。

最新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精品

最新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精品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一)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一1958年。

为了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国民,我国在这一阶段发行了几亿元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发行规模不大,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在当年GDP中比重不到1%.第二阶段:1958—1980年。

我国坚持财政平衡的思想,没有发行国债,大多数年份预算保持平衡,即便有赤字,规模也很小,主要靠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

第三阶段:1981年一1993年。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筹集经济建设资金,我国于1981年恢复国债的发行。

但国债发行额较小,这一阶段年平均发行量为198亿元,累计发行量为2106亿元,国债增幅比较平稳。

第四阶段:1994年一1997年。

由于国家预算体制改革,不再允许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赤字而改为发行国债,加之过于集中的还本付息,国债发行量呈现较大增幅。

1994年国债发行量突破1000亿元,1995年以后,每年发行量均比上年增长30%以上,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第五阶段:1998年至今。

为拉动内需和应对亚洲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国债发行量陡升,导致1998年国债发行额高达3310.9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3.7%.此后国债年发行量就一直节节攀升。

2003年国债发行总量达到6355亿元,创下国债发行总量的新高。

(二)国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5年以来,成效是显著的。

1998年一2000年国家财政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共安排国债项目6620个,投资总规模2.4万亿元,到 200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5万多亿元。

1998年到2002年国债投资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5%、2.0%、1.7%、1.8%、1.8%.如果没有国债投资的支持,我国不会在世界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还保持着良好的发展。

国债贡献率是从动态上衡量国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一个指标,它以国债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表示。

我国国债规模的适度性分析

我国国债规模的适度性分析
成本 不变 。
l (C PI) L



0 Q I

。 2 Q 3


总 值 G P的 比率 , 量 的是整 个国 民经济 D 衡 对 国债 的承受 能 力的指标 。 际 上. 国 欧洲货 币联盟规 定 的比率 为 6%。近年 来 欧美 发 0 达J 业 化国家 国债 负担 率普 遍较 高 ,均 在 二 5 % 以 } 但 需要注 意的 足, O : 。 其它 国家 的 商 国债 负 率足债 务 余额 流动 儿十年 甚至 E 百 的结果 , 年 而我 国举债 历史/ 长 , 有 2 1 只 O 余年 的历史 , 以不能够将 我 国的国债余额 所 与 两方 发达 国家 国债 余额作 简 单的 比较 。 随着 国债 规模 的扩大 , 国的 国债 负担 我 率 出现 了较 快 的增 K趋势 ,2 0 年 国债 负 08 担率 是 19 90年 的 3 5倍 ,19 年 到 2 0 . 4 94 02 年州 国债 负担率 均 年增长率 约为 1%, 8 大 大超 过 了财政 收入 的增 长率和 国 民生产 总 值 的增 长率 。如 果 我国 的国 债规模 照 目前 的势 头发展 下去 , 不 利于经 济 的发展 。 将 2 国债 借债 率 、 圉债 借债 率 足指 当年 圉债 发行额 与 当 年 G 的 比率 , DP 它反 映当年 增最 G P 当 D 对 年圉债 增餐 的利 用程度 。两方 发达 国家 的 借 债 率 ‘ 在 3 1%之 问 。我 国借 债 率 般 %.0 直处 于较低 水平 , 0 为 1 6 2 0 19 年 9 . %, 0 8 0 年 为 2 5 普遍低 于发达 家水平 。 . %, 8 因此 , 从 民经济 全局来看 , 我吲的 圜债 发行规模

我国国债规模国际比较分析

我国国债规模国际比较分析

我国国债规模国际比较分析引言国债是指国家政府发行的债务工具,用于筹集国家财政支出和项目投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债规模逐年增加。

本文将对我国国债规模进行国际比较分析,从而深入了解我国国债规模在国际上的地位。

国债规模概述中国国债是指由中国政府发行的债务工具,分为国内债和国际债两种形式。

国内债是指发行给国内投资者的债券,而国际债则是指发行给国际投资者的债券。

国债规模通常以发行量为衡量标准。

国债规模国际比较1. 中国国债规模的发展历程中国国债规模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债规模较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需求的增加,国债规模开始逐年增长。

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国债规模迅速扩大。

到2019年,中国国债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2. 国际上的国债规模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国债规模在国际上属于较高水平。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中国国债规模在世界上排名前列。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

3. 国债规模对经济的影响国债规模的扩大对经济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国债规模的增加意味着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

其次,国债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负债的风险。

当国债规模过大时,可能会增加国家负债风险,对经济稳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4. 国际债务管理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债务国家,面临着国际债务管理的挑战。

随着国债规模的增加,如何有效管理债务,防范风险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国政府应加强债务管理,提高透明度,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确保国债规模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通过对我国国债规模的国际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国债规模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

国债规模的扩大对经济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负债的风险。

中国政府应加强债务管理,确保国债规模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财政支持。

参考资料: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国债规模的研究
作者:何元睿
来源:《时代金融》2014年第21期
【摘要】国债发行是我国政府弥补财政收支差额、缓解财政压力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

国债发行规模是否适度既直接影响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和效果,也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及社会安定、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在研究影响国债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有关计量经济模型,运用1981~2005年的样本数据,利用EViews 7.0软件进行分析。

最后对我国国债规模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债规模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前言
(一)研究目的
国债是政府筹集资金缓解财政压力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与现代金融管理的重要手段。

但是,关于国债规模以多大为好,是否存在一个较为客观的合理界限,一直饱受争议。

我们从近现代中西方我国适度国债规模的研究的经验性实证材料都可以得到一个基本判断:国债政策的运用既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不管是理论界还是业界,都很关注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适度国债规模的问题。

虽然目前对国债适度规模的界限至今还无法精确测定,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国债适度规模的客观存在。

因此,本文将对国债规模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首先对国债规模进行理论分析,其次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二、我国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影响因素
本文忽略微观因素,仅考虑宏观因素。

在宏观上,一国发行国债的规模要受其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政收支水平、居民储蓄水平、信贷规模等因素制约,具体表现为:
1.GDP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债规模有重要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运行中所需资金越多,国民经济应债能力也越高,发行国债规模也相应提高,发行潜力增加。

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国债是国家弥补财政赤字赤字的重要手段,财政赤字越大即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差额越大,国家发行国债的压力就越大。

所以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也是影响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

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城乡居民是我国国债购买主体,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规模代表了其实际购买力。

存款越多,我国国债发行的空间和余地就越大。

国债还本付息额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国家作为债务人,在国债到期后要还本付息,这是国家发行国债的代价。

这种代价越高,国债发行收到的制约就越大。

4.国债余额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国债余额是国家将来要偿还的债务,国债余额越高,国家债务负担就越重,国家的还债能力是有限的,国债余额规模就影响国债发行规模。

5.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是国家已经偿还的债务,还本付息额越高,说明国家债务负担就越轻。

6.信贷规模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由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货币信贷规模直接影响到国债发行,两者具有相互替代作用。

(二)模型建立
本文选取1981~2005年我国国债年度发行量及主要影响因素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以NDS(national debt scale)表示国债发行规模,FB(financial balance)表示国家财政收支差额,P(payment)表示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DBS(debt balance scale)表示国债累计余额,S (savings)表示居民储蓄,LS(loan scale)表示信贷规模,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表示国内生产总值。

具体数据见表一。

(四)模型经济意义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知,国债发行规模与居民储蓄正相关,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是国债购买的主体的事实,说明居民储蓄为国债发行提供了空间;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积极型财政政策,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存在较大的国家财政收支差额,而通过发行国债是政府弥补财政收支差额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长期实行积极型的国债政策,在大量增发长期国债的影响下,国债到期还本付息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我国长期处于举新债还旧债的处境;GDP是衡量国家还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越大,那么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越大,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国债发行规模与当年GDP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三、建议
(一)改善财政收入状况,适当降低赤字,控制国债发行规模
从回归模型中可以看出,赤字对于国债规模的影响是很大的,其系数是所有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中最高的一个。

超过一定限度的赤字财政政策必然会导致庞大的赤字和债务规模,给经济造成危害。

从长期看,我国财政政策的立足点和发展方向应该是财政收支平衡。

在减少赤字的手段上,除了增加财政收入,合理有效的财政支出无疑是减少降低国债规模的有效手段。

一方面我们要推进公共支出预算管理的制度约束,加强监督机制,防止财政资金流失,提高部门预算和决算的透明度,确保资金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另一方面要适当缩减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和事业费支出,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将保证重点建设的资金需求。

(二)适当控制国债增长规模,实行稳健国债政策
综观上面的论述,我国国债规模已经相对过大,陷入通过向城乡居民筹集资金来弥补国家财政收支差额和支付债务基本息的恶性循环,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国债在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中的作用。

今后应适当压缩国债发行规模,实行稳健的国债政策,使国债发行规模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总体要求。

(三)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实力
国家经济实力也是影响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

从回归结果中看,国债规模与GDP是负相关关系。

GDP越高,则国债规模就越小。

从指标分析中也可以看出,GDP水平越高,国债负担率、借债率和赤字率就越低。

(四)建立健全国债监督法规,坚持依法发行国债
完善的国债制度还要配以完善的法律规范,以保证政策的顺利进行。

所谓没有规矩不方圆,建立健全国债法,从法律上规范国债运行,让发行国债有法可依,防范国债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军.我国国债规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2]张舸.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3]严亮.我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07.
[4]高勇强,贺远琼.中国内部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管理科学.2003.
[5]纪凤兰,张巍.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4.
[6]吕冰洋,崔兴芳.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经济因素分析.财经论丛.
[7]杨宝臣,李彪.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
[8]周四军,谢腾云.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分析.经济数学.2006.
[9]司吉红.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
[10]Nigel A.Chalk.,2000.The sustainability of bond-financed deficits:An overlappinggenerations approach.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45,293-328.
[11]Alfred Greiner.,Willi Semmler.,2000.Endogenous growth,Government debt andbudgetary regimes.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2,363-384.
[12]Thadden,L.V.,2004.Active monetary policy,passive fiscal policy and the value of public debt:some further monetarist arithmetic.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6,223-2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