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金融危机谈谈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合作中的经济政策协调

国际经济合作中的经济政策协调

国际经济合作中的经济政策协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经济合作成为推动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经济政策协调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经济政策协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关的优势和挑战。

1. 国际经济合作的意义国际经济合作是各国之间为实现共同利益而进行的经济合作行为。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经济合作具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国际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

各国通过开展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等形式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的扩大。

这有助于推动各国经济的发展,实现全球经济的繁荣。

其次,国际经济合作可以加强国际间的互信与友谊。

通过合作,各国得以增进相互了解、加深互利共赢的意识,从而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与合作氛围。

最后,国际经济合作还可以应对全球经济挑战。

各国在合作中可以共同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通过协调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形成合力,有效应对挑战。

2. 经济政策协调的重要性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经济政策协调具有重要地位。

经济政策协调是指各国在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过程中,相互协商、协调和合作,以实现经济增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首先,经济政策协调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

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可以避免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减少不必要的经济冲突,促进全球贸易与投资的流动,为全球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其次,经济政策协调可以减轻经济风险和不稳定性。

各国通过协调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政策等,可以共同应对金融风险和经济衰退的挑战,增强全球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最后,经济政策协调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各国在协调经济政策时,可以考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社会公正等因素,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为人类共同未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 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优势和挑战国际经济合作中的经济政策协调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挑战。

从优势方面来看,经济政策协调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全球经济的协同发展;可以有效应对全球性问题,共同应对挑战;可以促进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增进互信与友谊。

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有效性分析

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有效性分析

e r g eo o e o ae o teUS e o o ,whc e e d n teay me ̄n cn miscmp dt cn my r h ih dp n so smmer f ec s h c defcso h t co r i so k a f t f i h t i s n e
m o eay p l y ta s iso n tr o i n m sin.As flo r , t e e ul ru mih o o iae t e Nah e u l ru r te e r ig c r olwes h q ib i m g tn td m n t s q i b m f meg n i h ii o h


问 题 的提
20 0 7年 美 国 爆 发 次 贷 危 机 并 逐 步 演 变 为 全 球 性 金 融 危 机 ,国 际 社 会 面 对 这 场 百 年 不 遇 的 金 融 危 机 进 行 了 大 规 模 的 国 际 间 政 策 协 调 .从 2 0 0 8年 1 1月 至
关 键词 :国际 金融 危机 :国际货 币政 策协 调 ;斯 坦 克尔伯 格博 弈
Ab t c : Thsp p rsu ist eta s sin o eg o a n n ilcii r m A ot ee  ̄ igm ak t i c 0 7 sr t a i a e t de h n miso ft lb l a ca rssfo US t me n r essn e2 0 r h i f h
盒融危机 中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 有 效 性 分析
吴 军 张 弼
( 外经 济贸 易大 学金 融学 院 ,北京 对
102 ) 0 0 9
摘 要 :本 文 以 2 0 0 7年 以来 全球 金融 危机 对新 兴 市场 国家 的传 导及 国际货 币 政策 协调 为 例 ,运用 博弈 论 的方 法 从 福利 角 度 比较 分析 了非 合 作博 弈 与合 作博 弈 两种结 局 ,得 出协调 要 优 于不 协 调 的结 论 。分 析 中发 现 ,对 于新 兴 市

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与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金融市场的波动对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个国家都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本文将就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一、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让全球的金融市场陷入了深度的动荡之中。

在此之后,欧债危机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困境相继出现,让人们开始意识到金融危机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已经从简单的冲击扩大到了全球协调政策的诉求。

首先,金融危机对于世界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由于金融市场的大规模动荡,企业和个人的信心受到极大波及,投资需求下降,导致了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例如,2008-2009年间,欧洲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其次,金融危机对于各国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由于资本市场波动剧烈,各国的投资者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而货币政策调控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例如,欧洲央行为了稳定欧元区的货币市场,推行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包括负利率政策和债券购买计划。

最后,金融危机对于贸易、投资以及对外援助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由于全球经济状况的不稳定,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对于贫困国家的援助也减少了,这种负面影响给全球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压力。

二、金融危机应对策略面对金融危机,各国的反应和应对策略也千差万别。

但是,总体来说,有效的应对措施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应对措施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果断的行动。

在金融危机面前,“垃圾债券”和“股市腰斩”的惨痛教训已经足够让各国警惕。

只有果断采取行动,才能够有效地遏制危机的扩散。

其次,应对策略需要有协调性和稳定性。

在全球化的金融市场中,各国政策的协调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各国政策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并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才能够有效地控制金融市场的波动。

最后,应对措施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经济危机的全球化 国际合作与应对策略

经济危机的全球化 国际合作与应对策略

经济危机的全球化国际合作与应对策略经济危机的全球化:国际合作与应对策略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频频出现,给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经济危机的全球化趋势使得单一国家的解决方案不再适用,国际合作与应对策略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当务之急。

本文将围绕经济危机的全球化问题,探讨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经济危机的全球化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危机的发生和传播也变得更加容易。

全球化使得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相互依存,一国的经济问题往往会波及其他国家。

比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市场的崩溃引发,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地,席卷了欧洲和亚洲等国家和地区。

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面对经济危机的全球化趋势,国际合作是各国应对的重要途径。

首先,经济危机问题超越了单一国家的能力范畴,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制定政策、采取行动;其次,国际合作可以共享经验和资源,提供互惠互利的解决方案;最后,国际合作可以增强各国在危机中的应对能力,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

三、国际合作的主要形式国际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适应不同的经济危机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国际合作形式:1. 经济政策协调:各国通过制定一致的宏观经济政策,共同应对危机。

例如,制定货币政策协调机制,防止竞相贬值;协调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以刺激经济。

2. 贸易合作:加强贸易合作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危机时期的复苏。

各国可以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加强贸易便利化等措施来扩大国际贸易。

3. 金融合作:加强金融合作是防范金融危机的关键。

例如,建立跨国金融监管机构,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加强金融信息共享,提升市场透明度。

4. 人才交流与培训:加强各国经济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有助于提升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

四、应对策略探索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各国还应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应对策略。

以下提供一些建议:1.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危机时,各国应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刺激内需、保护就业,推动经济复苏。

我国经济危机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我国经济危机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在全球经济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国内的经济在高度增长,并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益处,但同时也受到全球金融和经济的强烈冲击,遭受着国内经济结构缺陷带来的宏观风险。

这种风险并非快速的出现,而是慢慢的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再集中出现,给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引起经济危机。

随着金融机构中的资产价值的下降,国家可能会由于资产的损失而出现贷款紧缩,使社会的总需求有所下降。

这种经济萎缩会导致企业的贷款偿还能力下架,造成经济的低迷恶性循环。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选择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才有助于解决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当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我国经济相对比较稳定。

在第三个极度,无论是GDP、工业总值,还是消费物价,都比上半年有一定的回落,在九月份,物价上涨4.5个点,比政府控制的指标要低,其他部分数据和指标也互见升降,总体情况比很多欧洲国家要好,经济也相对较为景气。

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加大,我国经济上的很多问题也开始暴露p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它是对我国经济的一个考验,同时又是一个好的机会,是全国重点关注的问题。

面对强大的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我国要在别的国家和地区出现的危机中吸取经验,获得一些启发,正确的看待我国经济中潜在的风险,利用好相应的机会,使我国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经济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总的来说,只要利用好这次经济危机的机会,就有可能促使我国经济得到快速的增长。

二、我国在经济危机下采用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首先,要加强各经济管理部门的政策协调。

特别是产业与贸易、财政与金融,以及金融各专业管理部门之间在宏观层面上的信息沟通、政策合作,防止因部门利益带来冲突。

二是在坚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加强国际协调以及与周边地区的金融合作。

随着发展中金融体系与全球金融的交互作用的加深,金融逐渐变得无国界,在汇率机制、外汇储备管理、金融业改革、国际银行监管及对冲基金等高杠杆金融机构监管方面,中国都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协调和合作。

浅析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浅析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浅析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金融危机是指在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导致经济衰退的现象。

自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多次经历了重大的金融危机,如1929年的美国股市崩盘、2024年的次贷危机等。

这些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将对其影响进行浅析。

首先,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金融市场的动荡和金融机构的崩溃导致了资金供给的紧缩和信用流动性的下降,进而影响到了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

企业的融资难、融资成本的上升以及消费者的信心下降等问题使得实体经济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许多企业不得不进行裁员、关闭工厂,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和经济活动的衰退。

其次,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产生了负面影响。

经济衰退导致消费者收入减少,人们的购买力下降,进而使得全球贸易量减少。

同时,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也使得跨国企业的融资变得困难,限制了企业的扩张和海外投资。

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贸易活动的萎缩,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三,金融危机加剧了全球经济之间的不平等。

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一些经济体所受影响较轻,而其他经济体则承受了更大的冲击。

发达国家通常具有更强大的金融体系和更多的资源来应对危机,而发展中国家则常常缺乏这些条件。

因此,在金融危机中,富裕国家往往能够更好地渡过难关,而贫穷国家则面临更严重的挑战,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平等。

最后,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安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风险。

在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国家加强了金融监管和监督,推动了制定更加严格的法规和规范,以避免类似的危机再次发生。

国际金融机构也开始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信息交流和政策协调,以共同维护全球金融稳定。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实体经济的衰退、全球贸易的萎缩,到不平等的加剧和国际金融安全的问题,金融危机带来了许多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挑战。

因此,各国和国际社会应当共同努力,加强金融监管和协调,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国际经济合作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国际经济合作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国际经济合作近年来,金融危机已成为经济领域一个常见而又痛苦的话题。

国际经济合作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而在这方面,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随着金融危机持续加剧,各国之间的合作与摩擦变得日益复杂。

本文将分析金融危机下的国际经济合作,并说明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合作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下国际经济合作的现状1. 互信减弱国际经济合作需要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

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各国对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已经大打折扣。

各国放宽货币政策、政府干预市场等操作,给其它国家更多机会去指控其保护主义措施。

2. 经济工具缩减在经济发展趋势日益不确定的情况下,各国不愿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承担过多责任,失败和平局面的后果可能严重影响经济。

这也使得在金融危机下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工具呈现出明显的缩减。

3. 交流疏远随着各国政策的频繁调整导致对话机制受到影响,加上金融危机导致跨国企业大量裁员、资金流动减缓等,国际经济互动交流的压力增大,相互间的沟通联系越来越疏远。

二、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合作的影响1. 资金流动性受到影响金融危机的首要影响是资金流动性受限,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冲击尤其强烈。

这样的影响导致财务危机中的国家很难通过国际借款来吸纳外部资本以维持生产。

资本和货币的流动性不足,这使得国际投资、国际交流和经济发展都受到了影响。

2. 贸易壁垒增加面对各自国家信贷紧缩、财政赤字的问题,国内的工人和雇员就面临着失业机会,这将导致各国政府增加了各自出口产品的保护措施,以保障本国工人的利益,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3. 投资风险增加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在这个时期也显著增加。

不同国家对于政治和经济事情的看法有着不同的看法,而这经常给投资带来猜疑心理,甚至可能导致无法开展投资活动的“冻结”。

三、遏制金融危机下的国际经济合作挑战1. 协调国际政策国际经济合作要求各国高度协调,具体而言,就是要协调各自的经济政策,减少合理纷争,增强金融协调合作等各方面的合作。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教训与防范措施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教训与防范措施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教训与防范措施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对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从金融危机中吸取宝贵的教训,探讨并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

本文将分析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教训,并提出一些有效的防范措施。

一、金融危机的教训1. 金融机构监管不完善:金融危机爆发往往与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力有关。

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和监管标准的不统一导致了金融机构过度风险暴露的问题。

因此,金融机构监管的完善是从金融危机中汲取教训的首要任务。

2. 金融创新的风险:金融创新一方面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金融市场需要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控制措施,以防止金融创新的风险引发金融危机。

3. 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全球金融体系的相互依赖程度高,一国的金融危机可能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

因此,国际合作和协调是解决金融危机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1. 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完善金融机构监管体系,确保金融机构按照规则运作,并建立更加健全的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

加强对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的监督,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保障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2. 健全风险管理工具和控制措施:加强金融创新的监管和引导,确保金融创新的风险可控。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模型和工具,提高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加强对金融市场各方行为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险。

3. 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合作与协调,建立更加完善的国际金融监管机制和制度。

加强国际间的信息共享和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通报和应对金融危机风险。

加强国家间政策的协同,通过共同努力来缓解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4. 提高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加强金融培训教育,提高公众的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

通过提升公众对金融市场的了解和风险管理知识,降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金融危机谈谈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发端于2007年春天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为一场金融危机,并很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尽管各国积极采取行动应对危机,但是仍不足以重建金融市场信心,市场对金融机构的忧虑转为对政府偿债能力和财政运营可持续性的忧虑。

危机再次表明,难以依靠一个或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经济金融力量掌控金融形势,因此,建立一个能够预警和克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11月1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

本次峰会,各方就应对当前世界面临的金融和经济问题的措施达成行动计划。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密切相关,各国之间的经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一国(尤其是大国)的经济政策自然也会对他国经济产生影响,各国经济政策的互相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收支以及汇率的变化来传递的。

因此在经济一体化日益增强的国际环境下,各国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目标,还须考虑其国际影响。

于是,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就产生了协调的必要。

国际政策协调从狭义讲是指各国在指定国内政策的过程中,通过各国间的磋商等方式来对某些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共同的设置。

从广义看,凡是在国际范围内能够对各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一定程度制约的行为均可视为国际间政策协调。

依据进行政策协调的程度,国际间政策协调可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信息交换。

信息交换是各国政府相互交流本国为实现经济内外均衡而采取的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范围、政策目标的侧重点、政策工具种类、政策搭配原则等信息,但仍在独立、分散基础上进行本国的决策。

第二,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指针对世界经济中出现的突发性、后果特别严重的事件,各国进行共同的政策协调以缓解、度过危机。

第三,避免共享目标变量的冲突。

即是指两国面对同一目标采取的政策的冲突。

国家间的竞争性贬值就是典型的形式。

第四,合作确定中介目标。

两国国内一些变量的变动会通过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而形成一国对另一国的溢出效应,因此各国有必要对这些中介目标进行合作协调。

第五,部分协调。

是指不同国家就国内经济的某一部分目标或工具进行的协调。

第六,全面协调。

是指将不同国家的所有政策目标、工具都纳入协调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政策协调的收益。

各国政策当局进行宏观政策协调的必要性来自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以及市场的不完整性。

从理论上说,在纯粹的浮动汇率条件下,汇率的完全自由波动可以隔绝经济震荡在国际间的传导,因而一国的宏观政策效应不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于是也就不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但是纯粹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不存在的,各国都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优先保证实现内部均衡,进而对其国际收支和货币汇率水平产生影响。

自从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联系加强,西方经济学者就注意到宏观经济政策在国际间协调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要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时均衡,就需要这些政策工具相互协调配合。

在论述内外均衡时,产生了有名的“米德冲突”思想、“丁伯根法则”、斯旺内外均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特别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将体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IS、LM曲线和体现汇率政策的BP曲线联系起来,集中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外市场均衡中的协调配合。

他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固定汇率制和资本完全流动下,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在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下,货币政策更为有效。

1962年,蒙代尔提出“政策配合说”强调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

他的开放经济下的两国模型也分析了两国经济的相互
依存性及政策的传导效应。

相互依存意味着一国政策当局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与其贸易伙伴国采取的政策协调一致。

对国际间政策协调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所进行的制度安排被称为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等几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货币体系正式进入牙买加体系阶段,它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了扬弃。

它在内外均衡实现机制的安排上比较灵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世界经济的现状。

在牙买加体系下的内部均衡不仅是政府所密切关注的目标,而且它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这几个国内政策目标中,价格稳定又因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各国所遇到的严重通货膨胀而居于突出位置。

牙买加体系是在国际资金流动迅速发展、汇率制度安排化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这一历史条件的变化使其内外均衡实现机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政府通过政策搭配实现内外均衡的同时,经济的自发调节机制也发挥了作用。

牙买加体系下的资金流动与汇率变动可以非常迅速地自发对内外均衡进行调整。

在内外均衡的关系上,内部均衡居于首要位置。

各国基本上不存在维持某一特定汇率的义务,因此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内部均衡的实现上。

在实现内外均衡的过程中,国际间政策协调的地位有所下降。

牙买加体系是在世界经济相对动荡的时期建立起来的,在运行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冲击。

主要有: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居高不下;1974和1980年石油输出组织两次大幅度提高油价造成的石油危机;80年代初期爆发的世界性债务危机;90年代初期经济互助委员会瓦解;1992年爆发英镑和里拉危机;1994年爆发墨西哥货币与金融危机;1997—1998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等。

这些危机都严重影响了各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

但是,牙买加的这种貌似“无体系”的安排维持住了正常的国际经济交往。

所以在世界经济相对动荡的情况下,选择灵活的制度安排是明智的选择。

在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中,市场机制的约束力量主要体现在对储备国家的国际收支和汇率稳定的制约上。

从长期看,国际收支地位不稳固的储备货币国家,其货币的国际储备地位会不断下降。

另一方面,当储备货币国家发生短期国际收支或金融利率波动时,其货币汇率可能相应波动,从而影响其在国际储备资产总额中的比重。

但是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也有一些缺陷,比如实际汇率波动会对各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用一般的宏观经济政策难以控制,有些主要储备货币国家可能操纵汇率,从而对其他国家内外政策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好的影响。

总之,当前的牙买加体系后的制度安排在各方面基本上与动荡和发展不平衡的外部经济环境相适应,并且也没有明显的内在机制的不稳定性。

但是由于牙买加体系政策协调重要性的下降,从长期看是不利的,加强货币合作是未来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存在相互依存性的条件下,一国实现内外均衡目标必须有政策的国际协调,以避免分散决策带来的损失。

在国际间政策协调实践过程中,经济学者设计了很多具有特定规则的国际间协货币体系的演变历调方案,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国际政策协调及其制度安排具有重要意义。

在100多年来的国际程中,总的变化趋势是制度的弹性越来越大。

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货币体系正式进入牙买加体系阶段,它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了扬弃。

它在内外均衡实现机制的安排上比较灵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世界经济的现状。

针对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已有的成熟的协调政策的理论来做出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内外均衡实现机制的安排。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M].上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钱荣昆,陈平,马君潞.国际金融[ML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4]戴金子.国际金融前沿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5]陈全功,程蹊.经济全球化中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J].中国期刊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