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摘要】针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和协调模式做了简单介绍,对众多学者的相关实证分析及模型模拟做了综述。

根据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状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模式,以期为宏观经济调控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经济调控0.前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大都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自己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赖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我国而言,由于采取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的目标只要是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

从长远角度来考虑,为了国家的宏观经济能够稳定地发展,仅仅运用单一的调控政策显然是不能够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

因此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必须相互协调配合来完成宏观调控目标。

1.实证分析及模拟分析成果综述李佳和吴平勇(2006)利用圣路易斯模型构建了新的经验性检验方程,对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搭配仍不协调,市场机制尚不完善[1]。

因此他们认为,现阶段应努力提高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同步性。

王智强(2010)用随机前沿模型分析了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率水平以及对整体目标的影响[2]。

结论显示财政政策的效率边界水平更高,采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目标更有效,而货币政策的效率边界水平较小,对其使用要更为谨慎。

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政策之间确实并不能够完美地相容,因此要达到经济增长的目标,不仅要正确地选择两种政策的协调模式,分清两个政策的主次关系和侧重点,同时关注政策实施可能产生的公共风险以及这些公共风险向财政风险转化的可能性。

2.两种政策的异同与协调配合模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经济政策,从理论上看具有差异性。

货币联盟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基于奥匈帝国的研究

货币联盟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基于奥匈帝国的研究

主国 , 在二元制下 , 两个 国家共拥一个君主 , 拥有各 自独立 的财政 当局 , 共享 同一种货币 , 共同的关税政策及
市场 , 具有统一 的央行——奥匈银行 , 关于君主国财政 的承担份额 , 协议规定每十年进行一次谈判 , 1 8 6 7 年
奥地利的份额确定为 7 0 %, 匈牙利为 3 0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 奥匈帝 国的二元君 主制经济非 常接近现在
关键词 : 奥 匈帝国; 二元制; 货 币联盟; 政 策协调 ; 欧元 区 中图分类号: 3 1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0 0 9 8 ( 2 0 1 3 ) o 6— 0 0 1 0— 0 7


引言
随着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 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 制暴露 了一些缺陷和不足 , 许多学者都逐渐认 同。 货 币联盟体内, 分治 的政府将使得联盟 内部 的经济政策协调更加困难 , 因为不同的政府存在不同的偏好及经
第2 6 卷第 6 期
2 0 1 3年 l 2月
金融教育研究
Re s e a r c h o f F i n a n c e a n d Ed u c a t i o n
V0 1 . 2 6 No . 6 D e 协 调
经济内部协调将必然比一个拥有统一国会制度的国家更难 , 而事实是美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 。 对于货币联盟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问题 , 目前并没有统一 的结论 。在历史上 , 存在着许多货币联盟 ( 见 表1 ) , 比如 , 奥匈帝 国 ( A u s t r i a —H u n g a r y ) 、 瑞典挪威经济联盟 ( S w e d e n -N o r w a y ) 、 比利时卢森堡经济联盟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任洲鸿执笔人:梁军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经济学院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课程编号:202005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Economic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72 理论学时:72 实验学时:0学分:4开设专业:经济学先修课程:无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课程是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国际经济关系基本现象,掌握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并为深入学习其它经济学课程打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

2.系统理解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国际经济活动的经济学动因与影响,以及各种国际经济政策的经济效应。

3.对当代我国的涉外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国际经济学概述本章为国际经济学的概述部分,主要介绍国际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国际经济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及本书的基本框架设计。

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特征第二节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第三节本书的基本框架1.基本要求了解国际经济学的相关概念,掌握国际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2.本章重点:国际经济学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3.本章难点: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推动因素。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本章在介绍古典贸易理论演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第二节李嘉图模型第三节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1.基本要求:理解古典贸易理论的各种学说和观点,了解各种学说的不足和贡献,能够科学的对古典贸易理论的各种学说进行比较。

2.本章重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东亚区域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作的博弈探析

东亚区域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作的博弈探析
其 动 因分 析
国际宏 观经济政 策协调理论 是 国际金融 的一个
将 体现 财政 政 策和货 币政 策 的 I—L 曲线和 体现 s M 汇率政 策的 B P曲线 联 系起来 ,集 中分 析 了不 同汇 率制度 和资本 流动 下财政政策 和货 币政 策在 内外市 场 均衡 中的协 调配合 。M n el16 ) 出“ 策配 udl 93 提 ( 政
式 的 协 调 : 种 是 内 部 协 调 , 它 定 义 为 “ 国 的 一 把 各
策促进 内部均 衡 ,其开放经 济下 的两 国模 型也 分析 了两 国经 济 的相互依存 性及政策 的传导 效应 。相互 依 存意 味着 一国政策 当局要实现 自己的 目标就 必须 与其贸 易伙伴 国采取 的政策协 调一致 。
中 图分 类 号 : 0 1 5 F 6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9— 5 X( 0 0 0 — 0 9— 6 10 0 5 2 1 ) 1 02 0

个 国家的宏观经济 政策总 体 目标是 实现 经济
完 全协调 , 策制定 者在使用其 政 策工具 时 考虑 其 政

要 : 文 在对 国际 宏 观 经 济政 策 协 调 定 义 、 因 分析 的基 础 上 , 用 博 弈 论 就 国际 宏 观 经 济 政 策 协 调 的可 行 本 动 应
性 、 调收 益 进行 了理 论 探 析 , 究 表 明 国 际宏 观 经 济政 策 协 调 能 够 提 升参 与其 中的 国家 的得 益 。最 后 提 出 了 东 协 研 亚 区域 经 济体 如 何 进 行 国际 宏 观 经 济 政策 协调 机 制 的 六点 建 议 。 关键 词 :东 亚 区域 ;宏 观 经 济政 策 ; 调 合 作 ; 弈 协 博

国际政策协调理论

国际政策协调理论

国际政策协调理论国际政策协调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是国际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用于解释和预测不同国家之间如何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在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政策协调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国家之间的政策决策相互影响,没有协调将导致经济风险和不稳定性的增加。

本文将探讨国际政策协调理论的背景、主要观点和实践应用。

背景国际政策协调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全球经济面临着通货膨胀、汇率波动和贸易摩擦等问题。

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模型往往是从单一国家的角度出发,无法解释国际间政策的协调与影响。

因此,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国际政策协调的理论,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主要观点1. 联合收益国际政策协调理论认为,通过协调和合作,国家可以获得联合收益。

例如,在货币政策方面,如果多国联合采取相同的货币政策措施,可以减少汇率波动和资本流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促进稳定的货币市场。

2. 囚徒困境国际政策协调理论也指出,由于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和不对称信息,政策协调往往面临囚徒困境。

每个国家可能会试图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

这种情况下,国际政策协调的效果可能会受到限制。

3. 反应滞后国际政策协调理论还关注不同国家政策反应的滞后效应。

当一个国家调整其宏观经济政策时,其他国家可能需要一定时间来作出相应的调整。

这种反应滞后可能会导致政策的协调困难。

实践应用国际政策协调理论在国际经济政策制定和协商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一些实践应用的示例:1. G20峰会G20峰会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论坛之一,旨在协调国际经济政策。

各国领导人在峰会上就当前的经济挑战和合作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协商,以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IMF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监管机构,通过提供政策咨询和财务援助,帮助协调和促进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

宏观经济“协调理论”的新进展和评价

宏观经济“协调理论”的新进展和评价
在 瓦 尔 拉 斯 一 般 均 衡 理 论 中 ,协 调 问 题 是 通 过
若 要 正 常 运 转 ,必 须 正 视 制 度 意 义 上 的 协 调 问 题 。
实 际 上 对 以观 察 为 基 础 的行 为 、制 度 和 经 济 过 程 的
详 细 分 析 ,是 微 观 和 宏 观 理 论 关 注 协 调 问题 不 可 缺 失 的 重 要 内容 。在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处 于 专 业 化 分 工体 系 中 的 理 性 经 济 行 为 是 相 互 联 系 和 相 互 制 约
是 指 ,在 经 济 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行 为 策 略 中 , 当彼 此 共 同 的 获
取 、潜 在 可得 到 的无 法 得 以 实 现 时 ,协 调 失 灵 便 会
发 生 ,因 为 没 有 经 济 主 体 拥 有 某 种 激 励 去 背 离 当前 的行 为 。 它 表 现 为 市 场 机 制 在 协 调 经 济 行 为 人 的整 体 行 动方 面 失 灵 ,从 而 经 济 体 系 无 法 达 到 高 效 率 的 最 优 均衡 状 态 。在 一 个 由许 多 经 济 行 为 人 构 成 的 分
虚 构 的 瓦 尔 拉 斯 拍 卖 人 神 话 机 制 来 实 现 的 ,并 使 经
济 体 系 调 整 到 最 优 均 衡 状 态 。 凯 恩 斯 在 建 立 有 效 需 求 原 理 时 的一 个 成 功 之 处 是 将 斯 密 式 的 “ 同情 心 ”
收 稿 日期 :0 2—0 —0 20 4 3


协 调 问 题 的 产 生 和 基 本 含 义
的 ,他 们 的经 济 活 动 必 须 协 调 ,才 可 能 实 现 资 源 的 优 化 配 置 ,这 便 产 生 了所 谓 协 调 问题 。“ 调 失 灵 ” 协

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刘宁宁(辽宁大学辽宁沈阳 110036)〔中文摘要〕本文在对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动因、含义、形式、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基础及可行性、协调收益进行了研究,说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参与其中的国家会从政策协调中获得收益。

欧洲经货联盟的创立及实践对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做出了新贡献。

〔英文摘要〕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meaning, forms, targets and causes of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 policy coordination. On this basis, it goes on to study theory foundation, the possibility and the benefits of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The results tell us that it is beneficial to coordinate national policies among governments. The emerge of EMU and the its practice contribute to this theory.〔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博弈〔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一、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动因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主要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同的经济体越来越相互依赖,所有国家都是相互依存的。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一国可以忽视经济政策的外部性,它能够通过调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实现国内外经济的均衡。

而如今,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变量(如汇率的稳定或避免贸易失衡)、新的媒介变量(资本流动,进出口)、和新的工具(贬值,不同的贸易政策和外汇储备方面的政策诱导的变化)。

这些新的工具,及那些在封闭经济中运用的变量,会对国内外均产生影响。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沿革与新进展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沿革与新进展
国 经 政 协 理 际 济 策 调 论
沿 与 进 革 新 展
■ 张振家 1。 博士生 、
刘洪钟 教授 ( 、沈 阳大学旅游与地理科 学学 院 1
沈阳 1( 4 2 10 l 、辽宁大学国际关 系学院 沈 阳 103 ) 1 1 16

基 金项 目: 国家社科 基金 “ 融危机后 东亚 经济再平衡及 我 国战略 研 金 究”( O G 0 2) 1 B 12 ;辽 宁省教 育厅创新 团队项 目 “ 中国经济结 构调 整与

降低。F laen( 9 8) 曾指 出:“ ed ti 1 8 也 我 相 信 国 际经济 政策 协调 的诸 多 益处 都是 错 误 的和具 有 风险 的 ,而且 过 多关 注 国
家 问的政 策协 调会 削 弱对本 国政策 进行
调 整 的 关 注 度 。 ”
前提 下 ,一 国单独 制 定 的经济 政 策都 将
和 H r ro o n o ,他 们 于 1 4 a r God nJ h s n y 2 9
引 言
Fs e 1 8 认 为 国 际 宏 观 经 济 ih 9 7) r(
政 策协 调 的 宗 旨在 于 国家 间通 过对 各 自 政 策 制 定 及 其效 果 的协 调 而达 成 双 赢 ,
出 效 应 政 策 ( e g t y— e g b b g a — h n i h o r r
但正如对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是 否必要
理 论 沿 革
( )关 于 国 际 经 济 政 策 协 调 必要 性 一 的 争 论
这 一问题存在争论一样 ,基于博弈论方 法
是否能够得 出参 与博 弈一定 比单独行动 更
定 与 实 施 。 ” 除此 以外 , 过 对文献进 行梳理 , 通 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任何一国的经济波动都有可能在短时期内传递到其他国家,与此同时,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很大程度上也会相互影响。

这一背景下,一国在追求内外均衡目标的过程中,不能仅从本国角度孤立地制定经济政策,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变得日益紧迫和重要。

Cooper(1969)最早提出了相互依存理论,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随着博弈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了两个大的分支:一个是建立在博弈论方法基础上的最优政策分析;另一个是通过建立多国模型并利用实际数据对协调收益进行实证研究。

此外,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发展以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侧重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研究,提出了一些政策协调的制度规则。

近些年来,随着欧洲货币联盟的建立,很多学者对主权国家如何在超国家的货币一体化组织构架下,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达到联盟内部的最优政策配置进行了研究,从而推动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的新发展。

第一部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在一个经济体内部,自由竞争的经济机制依靠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使得分权化的决策从总体上达到最优效果。

那么这一分权化原则能否推广到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不同经济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一国独立制定的经济政策会对其它国家产生溢出效应,若其他国家针对这一溢出效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则这些措施反过来又可能会对该国的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一国在考虑内外均衡的实现时,必须将政策的溢出效应考虑进去。

早期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围绕国际经济相互依存问题和政策的溢出效应展开研究,它实际上分析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从而成为该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美国经济学家Cooper(1969)最早对国际经济相互依存问题进行研究,此后,又有一些经济学家在Cooper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形成了相互依存理论。

总体来看,相互依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经济结构上的相互依存,即两个或更多的国家经济相互之间高度开放,这样,一个国家的经济事件、经济活动就会强烈的影响到其它国家的经济事件或经济活动,这是由于结构上的开放,引起了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第二,经济目标上的相互依存,即一个国家将会关心和注意另一个国家的经济目标,有时一国经济目标的实现要依赖其它国家经济政策的配合,例如,稳定外汇汇率,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等。

第三,两个或两个以上外生干扰因素之间相关度差异所形成的相互依存。

如果这些干扰因素是低度相关的,那么,当一个国家受到外生干扰冲击时,另一个国家受到的影响程度就比较小;但是,如果两个国家外生干扰因素的相关程度比较高,则会加强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四,国家间经济政策上的相互依存,即一个国家的最佳政策能够实现,取决于其它国家的行动,这种政策上的相互依存是由于结构上的相互依存和目标上的相互依存所直接引起的。

相互依存理论认为,相互依存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好处,例如,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的不断自由化,促进了世界资源更有效地利用。

但是,不争的事实也有力地说明,国际间经济越来越大的相互依存性极大地降低了国内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并增加了向世界各国的溢出效应。

实际上,在相互依存的国际环境中,一国采取经济政策和措施以实现内外均衡的过程中,其政策的效果和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其它国家的政策、行动和做出的反应。

国内经济政策的自主权减少了,其政策的作用与效力便难以预测。

因此,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中,各国的经济政策应该相互协调。

而且,随着国际间相互依存的增加,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变得更加重要甚至不可或缺。

相互依存理论中,对溢出效应的分析是该理论的核心。

但是,实际上,经济学家们早在相互依存理论提出以前就已经考虑到了溢出效应问题,这反映在早期很多经济模型“小国经济”的假定上。

例如,著名的Mundell-Fleming模型就是一个“小国经济”模型,“小国经济”的假定,本质上就是为了避免溢出效应产生复杂结果而刻意简化的设定。

当所有国家都是小国经济的时候,一个国家实行的政策措施对其他任何一国的经济运行都不产生影响;而对于大国经济,本国活动影响世界产出水平,本国与外国的变量必须被同时决定。

因此,只有在引入了“大国经济”的概念之后,考虑国际间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影响才有必要。

许多学者,如Hamada(1976, 1979)、Currie和Levine(1985)等,都对政策溢出效应进行了讨论。

综合这方面的研究,一国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三条渠道传导到其它国家:第一,通过实际收入联系机制,即通过实际收入水平调整而直接产生影响。

这一条传导机制可以用外贸乘数模型进行说明。

国内产出由国内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决定,进而取决于本国与外国的收入水平以及相对价格和利率水平。

对于大国经济,外国的经济扩张会引致本国与外国的收入一同增长,这一变化会反馈回外国,进而引发新一轮的调整。

即使每一轮的调整只包含微小的变化,但其累积起来总的影响不容忽视。

于是,不同经济之间的依存程度就直接取决于对外贸易在各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2、通过货币联系机制,即通过货币存量变化引致的调整。

这一传导机制可以通过Mundell-Fleming模型(Mundell, 1963; Fleming, 1962)进行说明。

Mundell和Fleming指出,货币联系机制可以通过贸易收支和资本流动两条途径发挥作用。

在固定汇率制下,贸易收支的变化改变外汇储备水平,从而使国内货币供给发生变化;有利率差异或货币贬值预期引起的资本流动同样也会改变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进而影响利率和产出。

在浮动汇率制下,贸易收支失衡则会直接引致汇率调整和价格变化;同时资本流动也会引起汇率调整并抵消外汇储备的变动。

这样,溢出效应就包括货币存量变化的净效应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收入变化的后续效应,其影响取决于不同经济之间的资本流动规模以及一国内部实际部门与货币部门的结合程度。

在大国经济的情形中,固定汇率制下,无论资本流动性如何,货币扩张总是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而财政扩张的效果却是不确定的。

在浮动汇率制下,国内货币扩张可在提高本国收入的同时降低利率,导致资本流出、货币贬值,并促进产出进一步提高;而货币贬值会减少国外收入。

这样,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是负的。

相反,财政扩张在提高本国收入的同时提高利率,引致货币升值,而这意味着外国的相对扩张。

3、通过价格及贸易条件联系机制,即通过相对价格的调整效应。

这一传导机制可以通过Hamada-Sakuri模型进行说明。

Hamada (1976)最先意识到,大国经济产生的价格溢出可能会影响其他经济。

通常,国外价格水平相对于国内价格的变化具有以下影响:⑴进口投资品价格的变化会对国内总需求及产出形成冲击。

⑵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可能会导致工资上涨、劳动单位成本提高以及价格水平的普遍上升。

⑶进口商品价格水平发生变化,而对出口在短期内相对稳定,会通过贸易条件变化及贸易收支变动影响国际收支状况和外汇储备水平。

Hamada 和 Sakuri(1978)指出,在固定汇率制下,贸易条件与实际收入传导机制均有效;在浮动汇率制下,尽管只有前者发挥作用,但仍然会导致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改变;只有在既无价格传导又无资本流动的情况下,才会实现不同经济之间的“绝缘”。

实际上,上述三种传导机制经常是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而且溢出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溢出效应的普遍存在,使各国政府面临着这样一种现实,即如果各国都想实现其经济目标,就必须有其他国家相应政策的配合,需要各国的政策协调。

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政府都认识不到这一点,或者不愿承认这一点,而以本国的利益为重,实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各国这种各自为政的非协调经济政策往往又会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动荡。

因此,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不仅有利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还能够增强世界经济的稳定性,提高世界经济运行的效率。

第二部分最优政策分析和协调收益的实证研究相互依存理论和溢出效应的分析阐明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随着博弈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关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最优政策分析(Policy-Optimization Analysis),另一个是对协调收益进行实证研究。

一、最优政策分析最优政策分析以博弈论分析方法为基础,主要是在宏观经济政策相关变量明确的条件下,建立考察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福利状况的理论模型,进而分析政策博弈最优经济后果的一类研究。

在最优政策分析的框架中,博弈主体是各国政策制定者,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外生给定的偏好函数或损失函数,各博弈方的相互策略反应和策略选择也是外生给定。

每个博弈方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按照最大化自身福利函数做出策略选择。

最优政策分析就是研究政策博弈方对宏观经济环境的任何变化如何进行政策协调以达到整体福利水平最大化。

一般来说,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最优政策分析是从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两方面展开的:(一)静态博弈基础上的最优政策分析Hamada(1976)首次将博弈论应用到政策协调的问题中,研究了一个简单的静态两国对称模型,双方博弈的策略行为只进行一次,私人部门的预期是一种适应性预期。

该模型将各国政策目标定义为福利函数,政府在选择政策工具时必须考虑其他国家可能做出的反应,在此前提下进行最优化决策。

模型的结果类似于“囚徒困境”的非合作纳什均衡解,如果两国都希望国际收支顺差,那么非合作行为就会导致双方经济趋于衰退,而这正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滞胀时期的突出特征之一。

一旦外国的反应遵循某种固定规则(如钉住汇率制度)或者忽略对方决策的损失较小,决策者就可以先行选择自己的政策工具,即以本国为先导者产生斯坦克尔伯格解。

该结果总是有利于先导者而对跟随者不利,结果由于双方不愿长久充当跟随者,博弈最终将会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即为例证。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本国政策在国内的作用及其在国外的溢出效应,部分取决于外国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政策。

Canzoneri 和 Gray(1985)用类似的方法考察了两个对称经济体,假定这两个对称经济同时遭受攻击冲击且只有一条溢出效应的传导途径,两国政府均以实现充分就业、避免通货膨胀为目标。

他们重点研究了不同经济结构下政策制度对溢出效应的影响,认为制度上的差异使各国的政策反应存在明显不对称。

研究结果表明,非合作决策帕累托有效的必要条件是所有决策者的目标与偏好必须完全一致,而各国追求的是国内目标而非国际目标,因此分别决策下不可能满足这一条件,只有通过适当的政策协调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