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沿革与新进展

合集下载

全球治理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演变

全球治理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演变

全球治理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演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全球治理是指全球范围内对各种全球性问题进行合作与协调的过程,如气候变化、非传染性疾病、难民问题等;全球经济治理则是指全球范围内对经济问题进行管理的过程,如贸易、投资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阶段一: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20世纪初,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由各国政府主导,主要集中在双边合作和国际会议等形式上。

例如,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联盟等都是以国家主导为中心的机构和体制。

阶段二: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诞生了,此时美国成为了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的主导国家。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重建了西欧的经济,约束了全球范围内的扩散主义和战争。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都是在美国的主导下成立的国际性金融机构。

阶段三: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的多边化1960年代和197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繁荣遭遇了重大挑战,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的同时增加了对多边合作的需求。

这个阶段的一个标志是围绕关税和贸易问题建立的多哈回合谈判,2001年举行,对全球经济贸易体系进行了广泛的改革。

多哈回合谈判还创造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多边机构,它通过规章制度化解决了贸易冲突,同时也增强了全球治理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阶段四: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的主体多元化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和全球合作形式的不断创新,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的主导地位出现了变化。

在这个阶段,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的主体多元化,除了美国和欧洲等传统大国外,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性增强,一些国际组织也开始发挥作用。

例如,中国在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在G20等国际组织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此外,对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的批评和质疑也愈发强烈,包括贸易保护主义、民族主义等。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引言: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并提供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本文将就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作综述。

一、经济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认为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只能通过辐射效应获得一部分经济增长。

这个理论首次揭示了地区经济差异的产生机制,但也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发展潜力。

二、新地理经济学理论新地理经济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认为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地理环境、地区间的交通和通信成本以及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新地理经济学理论在解释区域经济差异方面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三、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认为,相同或相关的产业在一些地区集中发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这种聚集效应主要通过资源的共享、技术的提升以及规模经济的实现来实现。

产业集聚理论在解释为何一些地区发展得更快以及如何促进产业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

四、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认为,发展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现代化进程不均衡所导致的。

现代化进程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与发展。

现代化理论对于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提供了一种便利的分析框架。

五、孤立经济小部门理论孤立经济小部门理论认为,孤立的经济小部门在相对独立而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其发展取决于地区内部的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

这种理论对于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动力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六、区域竞争力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认为,地区经济发展取决于其在全球竞争中所占的位置和能力。

具有优势的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投资,从而实现更快的发展。

区域竞争力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方法,以提高地区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各有侧重,但都为解释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区域协调的发展历程

区域协调的发展历程

区域协调的发展历程区域协调的发展历程始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需求。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变得日益紧密。

这导致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到,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区域协调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区域性贸易协定的建立。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一些国家开始组建区域性贸易协定,旨在促进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

这些协定为成员国提供了更好的贸易和投资环境,提高了区域内的经济合作水平。

第二个阶段是建立区域经济组织。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一些国家开始组建区域经济组织,旨在通过经济一体化和政策协调,进一步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这些组织不仅涉及贸易和投资,还包括其他领域,如金融、农业、能源等。

区域经济组织成为国家间开展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

第三个阶段是加强区域间的政策协调和合作。

随着全球问题的日益复杂化,世界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和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区域协调的发展历程中,国家和地区之间开始加强政策协调和合作,以应对共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经济稳定等。

这种政策协调和合作的发展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更深入和全面的基础。

目前,区域协调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许多地区,区域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成员国带来了经济增长和发展机遇。

同时,国际组织和论坛也在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区域协调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步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从区域性贸易协定到区域经济组织再到政策协调和合作,各个阶段都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更好的机制和平台。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协调的发展将继续为国际合作和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均衡·非均衡·协调·统筹——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均衡·非均衡·协调·统筹——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 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 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 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 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 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 的发展起来”。∞其次,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 现共同富裕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大原则 和根本目的。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 义的长远目标而不是近期目标,部分先富的 思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方式。通过这 种非均衡发展的途径最终使社会经济达到均 衡状态。在1986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 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我 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 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④第三,
●理论探讨
《经济师》2007年第1期
摘要: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经济社
会和谐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容
回避的重大问题。建国以来党的领导人依据
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及对各阶段区域经济
发展的认识,提出了均衡、非均衡、协调、统筹 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这些思想既体现
了区域发展思想的传承,同时也体现了随着 对区域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入区域发展思想的
现出来:首先,“一五”计划时期重点加强内地 投资建设,希望实现生产力平衡分布,改变生 产力区域分布不均的状况。按照“尽可能接 近原料、燃料地”、“有利于国防安全”和“有利
于经济落后地区改变面貌”等原则进行生产 力的布局。其次,“二五”计划时期将全国划
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 等7个经济协作区,主张充分发挥各协作区 中经济较发达地区、老工业城市和老工业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随着我国现 代化建设向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迈进,尤其是 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确立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基本框架,中国

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经济改革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勃兴的一门新的前沿学科。

它是在当代学术日益交叉化和专业化的潮流下发展起来的,是国际政治学与国家经济学理论交叉研究的结果,也是当代“新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关系领域的理论结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社会政治与经济的现实,已经深刻融入国际政治经济发展浪潮的中国同样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夯实基础、甄别应对成为必然选择。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脉络(一)国际政治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学科的合流趋势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来,把政治、经济专门化分散研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经济学和政治学各自建立的理论框架对现实情况进行解释和预测时越来越力不从心。

许多经济学家注意到不考虑经济利益以外的政治、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只能是一种假象、臆造,与实际的经济活动相去甚远。

因此,经济学将政治活动纳入视野当中,把经济学方法运用于政治分析,结束了政治经济研究的分离状态,形成了公共选择学派、法律经济学、产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分支,统称为新政治经济学。

正是这种政治与经济学科的重新合流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济全球化为国家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现实基础。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全球化,特别是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行的,也可以说,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为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

这样,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创造了客观的现实基础。

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能使人更好、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全球化。

国际关系领域接连发生的三大事件直接催生了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过程、动态、就业状况及国家机关政策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过程、动态、就业状况及国家机关政策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过程、动态、就业状况及国家机关政策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搞活的需要,一些高校陆续设置了国际经济、国际商务、工业外贸等专业,这些专业很快成为热门,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急需的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目标就是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了解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环境和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法律与惯例,了解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通晓最新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方式与基本操作技能,能够无障碍地进行英语交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

Abstract: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orderto adaptto th e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opening tothe outside worldto liven up the need, some universities have set up theinternational economy,international business,industry and foreigntrade professionals,these professional soon becamepopular, for the community to provide alarge number ofurgently needed talents.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trade majorgoals isto develop toadaptto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needs,the understandingofmodern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 rade environment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familiarwith intern ational trade rules,laws and customs, to understand the Chinese foreign tradepolicy and regulations,master the economic principles andthebasictheory of internationaltrade, the basic knowledge, familiar with thethe new international tradebusiness op eration way andbasic skills, abletofluently communicate inEnglish,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innovation and pioneering spirit of the applicationtypetalent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全球化就业国家政策Key word: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Trade EconomicglobalizationObtainemployment Nationalpolicy正文:国际经济与贸易是运用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以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沿革与理论创新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沿革与理论创新
3 3 6 0 0 0)
会议 上才 明确提出要走一条 经济 效益 较好 的新路子 ,由此标 志着中央对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的初步探索取得 了重大进展 。1 9 8 4
年 中共 中央提 出 “ 商品经济 是社会经济发
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 , 经济体 制改革进入 了 以城市 为中心 的全面 改革探 索阶段 ,标志
“ 经济转型升级 ” 是中国政府在提倡科
学发展观时所提 出的重要概念 ,在现代经 济学文献 中极少有经济 学家从 理论 上专 门 系统地研究经济转型升级 的问题( 史晋 川 , 2 0 1 0) ,对经济转 型升级 内涵 的界 定还没
投入 、低产 出 ,高消耗 、低效益的状况 ” ,

于是将半市场经济 直接转向计划经济。在
经济发展 方式 上受苏联 模式 以及赶超经济 发展 战略影 响 ,中国经 济发展走上了主要
依 靠 外 延 扩 大 再 生产 、 追 求 数 量 和 不 注 重
构架的高度 ,主要 以推动转 变经济 增长 方
有一致标准 。对于经济 转型 ,学者们一开
始都将其理解 为从计 划经 济向市场经济 的
1 9 5 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 中 国经济体制 由新 民主主义经济 向高度 集中
转变 、转轨或改革 。但 随着经济转型不断
深入 ,学者们提 出了 “ 双重转型” ,即体制
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型 ,其实质表现 为资源
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 的决议 》开启了
1 3相协调 ,人 口、资源、环境 相协 调 ,经
济发展 和社会发展相协 调 ;另一方面 ,产 业升级是三次产 业结构不断优 化调整 、产 业 内不 断向附加值较 高的价值 链攀升 ,促 进 工业 结构 向新型化和高端化发展 ,服务 业 向现代化 和高效化推进 的过程 。

国际经济治理与全球发展

国际经济治理与全球发展

国际经济治理与全球发展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国际经济合作和治理成为了全球关注的重点。

随着透明度越来越高,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日益增强,国际经济合作尤为重要。

国际经济治理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全球发展和增进全人类福祉的关键。

一、国际经济治理的概述国际经济治理是指各国在经济领域内的制度与规则,这些制度与规则包括但不限于金融、贸易、环境保护、扶贫帮困等方面。

而国际经济治理正是为了促进贸易自由化、促进贸易、推动全球经济增长而制定的。

其中涉及到的机构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海关组织等。

这些机构具有全球性、综合性和规范性的特点,能够为全球经济奠定基础。

二、影响国际经济治理的因素国际经济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方面。

其中,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包括经济的可持续性、国际贸易、投资流动性等。

政治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政治策略和利益会影响到国家制定经济策略。

文化也是影响国际经济治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影响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

地理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相邻国家之间的地理位置会影响贸易和交通运输等方面。

三、国际经济治理的贡献国际经济治理对于全球发展和促进全球经济繁荣具有非常大的贡献。

首先,它为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提供了一个公平、透明、可预测的环境。

其次,它能够提高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贸易的效率,从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

再次,它能够消除国家间的误解和隔阂,缓解世界冲突和危机,增进了国家间的合作,为全球发展奠定基础。

四、国际经济治理的问题国际经济治理虽然重要,却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平衡,这使得许多新兴经济体不能充分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其次,国际经济治理机构的决策能力过于集中,这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此外,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治理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这也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沿革与新进展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经济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重要性被再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首先对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的发展沿革进行了文献梳理与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沿革进展引言Fisher(1987)认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宗旨在于国家间通过对各自政策制定及其效果的协调而达成双赢,其协调途径主要通过外交谈判、双边或多边峰会以及国际组织等。

伴随着欧盟和欧元区的成立、美国与美元危机的不断深化以及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崛起,作为全球经济协调机制,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也在实践应用中不断遇到新问题并形成新的研究热点。

因此,在阐述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最新进展之前,有必要先对其理论沿革进行分析。

理论沿革(一)关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必要性的争论关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学术界曾有过激烈的争论。

Vauble(1983)认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似乎是不被需要的,因为它限制了国家间的自由竞争,并且由于政府间的政策共谋反而会增加通胀的风险,货币发行当局发布通胀的可信度也大为降低。

Feldatein(1988)也曾指出:“我相信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诸多益处都是错误的和具有风险的,而且过多关注国家间的政策协调会削弱对本国政策进行调整的关注度。

”对于上述质疑,Kenen(1990)在随后几年的研究中进行了强有力的反驳,他认为:“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自行制定经济政策只有在各国的经济体总量都相对较小的时候才是最优的,一旦小国变成经济大国,国家间经济结构的相互依存就会上升为政策的相互依赖,到那时,一国的经济政策将必然影响到其他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除此以外,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笔者发现更多的学者是从政策制定具有“溢出效应”这一视角出发去驳斥国家间无需进行政策协调这一观点的。

由于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特征的存在,一国的政策行为会对另一国产生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可能来自财政、货币、税收、贸易、产业政策的变动,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必须的(喻国平,2009)。

在前述学者所作研究的基础上,Etro(2001)对溢出效应政策及其影响作出了更为精确的解读。

他认为溢出效应经济政策包括负溢出效应政策(beggar-thy-neighbor policy)和正溢出效应政策(prosper-thy-neighbor policy)两种形式。

若一国制定的经济政策给他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则称之为正溢出效应经济政策;反之则为负溢出效应经济政策。

并且他还指出,只要任何一种形式的溢出效应存在,那么在不考虑他国经济政策影响的前提下,一国单独制定的经济政策都将是低效的。

(二)博弈论成为促进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发展的重要工具随着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深化,传统一般理论分析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因此博弈论被引入了经济政策协调的分析中。

王悦(2007)对博弈论在西方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中的应用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西方经济学家中最先把博弈论引入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分析中的是Tibor Scitovsky和Harry Gordon Johnson,他们于1942和1953年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国际贸易冲突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在理查德·库珀与日本经济学家滨田宏一(Koichi Hamada)分别于1968年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国际经济协调进行了策略性的分析之后,Canzoneri 和Gray(1985)等人也对此进行过研究。

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合作的结果优于非合作的结果,政策协调对双方经济都是有益的。

”但正如对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是否必要这一问题存在争论一样,基于博弈论方法是否能够得出参与博弈一定比单独行动更容易降低各自福利损失同样存在质疑。

Rogoff(1985)根据所建立的福利损失函数模型得出结论:“两国间货币政策的协调博弈可能会造成央行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互不信任,从而并不能自动增加两国中任何一个国家的福利。

”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跨期”研究在经济学界的日益兴起,基于博弈理论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研究已经从静态博弈转向了动态博弈。

由于预期的存在,政府会单方面调整其政策,从而使得政府在第t期时经过协调而达成的政策在t+1期可能已非最优政策,国际政策协调效力大减(McKibbin,1997)。

(三)欧洲货币与经济一体化丰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的内涵与实践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最为成熟的地区,欧洲货币与经济一体化的加速,特别是欧元区的建立极大地丰富了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的实践及内涵。

欧元的推出以及欧元区的建立使得欧洲国家间经济政策的协调突破了单一财政政策协调框架的束缚,转而思考如何说服成员国在货币、税收以及结构性政策工具等更广泛的领域达成政策共识。

Jacquet和Pisani-Ferry(2000)就此提出了政策“协调文化(Culture of Co-ordination)”这一概念,试图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去最大限度地削减成员国之间在经济政策上进行协调的障碍。

不过,实践表明,虽然欧盟成员国在经济政策协调领域已作出了巨大努力,达成了若干共识,但始终没有成功打造出一套真正的政策“协调文化”,结果导致成员国没有足够的动力基于共同利益去交换信息、进行谈判并制定其国内经济政策。

对此,他们提出了几项具体措施:发展超出一般程序与标准的经济政策协调哲学;各国政府以及欧洲中央银行的政策制定应更加透明、更具可预见性;实施统一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进展(一)从G7到G20—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体系格局发生变化在应对这场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G7)所构成的国际协调框架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而包括了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国家的二十国集团(G20),则开始在协调全球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ayne(2008)指出,G20集团的作用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不仅因为它的人口占世界的65%以及GDP总量占世界的87%,更是因为它是对传统国际事务决策体系的一种扩展。

在2008年11月中旬的金融市场与世界经济峰会上,G20国家领导人一致认为,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间更紧密的政策协调是十分必要的。

此次峰会的最重要成果《金融市场与世界经济峰会宣言》(“DECLARATION SUMMIT ON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WORLD ECONOMY”)不仅分析了金融危机的根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而且还提出了未来改革全球金融系统的诸多可行方案。

虽然此次峰会所达成的宣言只是框架性的,但是此次峰会意义重大。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首次以首脑会议的方式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并商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案,这象征着发展中国家在政策协调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格局正酝酿着根本性的改变。

(二)中美政策协调对危机后国际事务走向仍起“风向标”作用3. Frenkel,Jacob A.,Coldstain,M and Masson,P.1988.“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Policies:Scope,Methods,and Effects.”NBER Working Paper No.2670:3.4. Kenen,Peter.B.1990.“The Coordination of Macroeconomic Policies.”NBER Chapters,in: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s:65-67.5.喻国平.东亚区域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博弈的理论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9(12)6.Etro,F.2001.“Internati 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with Economic Unions.”/Unions%20Papers/QIEF.pdf:3.7.王悦.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及其对平抑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J].生产力研究,2007(16)8. Rogoff,K.1985.“Ca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Policy Cooperation be counterproductiv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 nomics,18:199-200.9.McKibbin,W J.1997.Empirical Evidence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Coordination,Chapter 6 of 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 Policy in Open Economies:7.10.Jacquet,P and Pisani-Ferry.1999.“Economic policy co-ordination in the euro-zone—What has been achieved? What should bedone?”/pdf/e211_economic_coordination.pdf:6-7.11.Payne,A.2008.“International Affairs.”84(3):529.12.“Declaration Summit on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World Economy.”/Documents/g20_summit_de claration.pdf:1-2.13.Dumbaugh,K.2009.“China-U.S. Relations: Current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U.S. Policy.”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40457:summary.14.唐小松.中美经济共生关系下的战略互需及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2007(2)15.黄梅波,陈燕鸿.当前金融危机下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2)16.Minton-Beddoes,Z.1995.“Why the IMF Needs Reform.”Foreign Affairs.V olume74,No.3:124-127.mittee on IMF Governance Reform,2009:Committee on IMF Governance Reform Final Report:3-14.18.文学,郝君富.从经济学与政治学双重视角看欧债危机的起因[J].国际金融,2012(1)刘洪钟,男,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