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恰图良_第一交响曲_配器手法分析_季红

合集下载

简析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简析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简析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冯巍玮(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摘要】《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哈恰图良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作曲家本人正是通过这部作品跻身苏联一流作曲家行列的。

本文从协奏曲的创作背景谈起,分析了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及调性布局。

在演奏技法部分,笔者结合练习时自身的理解和经验,对第一乐章进行了逐段的分析。

【关键词】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曲式;演奏法【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一、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Aram Ilyich Khachaturian 1903-1978),前苏联作曲家、指挥家。

生于亚美尼亚。

自幼受亚美尼亚及高加索其他民族音乐的熏陶,十九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

1922-1929年就学于格涅辛音乐中学,学习大提琴,并随格涅辛学作曲。

之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37年研究生毕业。

1939-1948年任前苏联作曲家协会副主席。

1952年任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和格涅辛音乐师范学院教授。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40年夏,是其早期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题献给当代最富盛誉的小提琴家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并由他于同年十一月十六日首演,作曲家亲自指挥。

次年,这部作品荣获斯大林奖金(苏联国家奖金)第二名。

通过该作品,哈恰图良跻身苏联一流作曲家行列,由此奠定了他的音乐地位。

按照传统协奏曲的形式,《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

音乐的基调充满朝气、明朗向上,表现出一种生活的喜悦及节日般的欢腾气氛。

二、曲式结构分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坚定的快板。

用辉煌而充满动力的舞曲式的节奏表现出积极进取、慷慨激昂的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1-9小节为引子,由乐队在降B大调上奏出,旋律铿锵有力。

第10小节,第一主题突然闯入,由独奏小提琴在浑厚的G弦上奏出,调性转入该曲的基本调性——d小调。

简析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简析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简析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作者:冯巍玮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8期【摘要】《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哈恰图良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作曲家本人正是通过这部作品跻身苏联一流作曲家行列的。

本文从协奏曲的创作背景谈起,分析了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及调性布局。

在演奏技法部分,笔者结合练习时自身的理解和经验,对第一乐章进行了逐段的分析。

【关键词】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曲式;演奏法【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一、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Aram Ilyich Khachaturian 1903-1978),前苏联作曲家、指挥家。

生于亚美尼亚。

自幼受亚美尼亚及高加索其他民族音乐的熏陶,十九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

1922-1929年就学于格涅辛音乐中学,学习大提琴,并随格涅辛学作曲。

之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37年研究生毕业。

1939-1948年任前苏联作曲家协会副主席。

1952年任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和格涅辛音乐师范学院教授。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40年夏,是其早期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题献给当代最富盛誉的小提琴家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并由他于同年十一月十六日首演,作曲家亲自指挥。

次年,这部作品荣获斯大林奖金(苏联国家奖金)第二名。

通过该作品,哈恰图良跻身苏联一流作曲家行列,由此奠定了他的音乐地位。

按照传统协奏曲的形式,《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

音乐的基调充满朝气、明朗向上,表现出一种生活的喜悦及节日般的欢腾气氛。

二、曲式结构分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坚定的快板。

用辉煌而充满动力的舞曲式的节奏表现出积极进取、慷慨激昂的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1-9小节为引子,由乐队在降B大调上奏出,旋律铿锵有力。

第10小节,第一主题突然闯入,由独奏小提琴在浑厚的G弦上奏出,调性转入该曲的基本调性——d小调。

哈恰图良《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和声浅析

哈恰图良《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和声浅析
[参考文献] [1] 金荻.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声特征)—哈恰图良《钢琴协奏曲》研 究[J].音乐创作,2017,08:163-166. [2] 金荻.独特的音乐语言及其意义—哈恰图良《钢琴协奏曲》的旋律 特征研究[J].艺术百家,2016,06:211-2 2019年第24期 总第549期
哈恰图良《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和声浅析
黄雨奇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 要:在20世纪音乐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作曲家:他的作品风格奔放自由,他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作曲技术完 美的融合在一起,他就是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他的音乐体裁多种多样,音乐主题恢弘大气。和声语言独特 新颖。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试从和声角度进行切入,细致的解析作品中的和声用法。 关键词:钢琴协奏曲;和声;民族性
律的线条,同时和主部前面连续七和弦的丰富的音响效果形成了强 烈的对比色彩。在这一乐章的主部和副部中,出现了许多平行和弦 及音程。这种在古典时期被强烈抵制的和弦用法,在印象派及20世 纪音乐的作曲技法中被广泛运用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哈洽图良将20 世纪作曲技法同民族性的调式结合的创作技法,丰富了民族音乐主 题的表现形式。平行和声的使用大大的增强了哈洽图良在这部作品 中想要表现的主题及思想,也丰富了这部作品的作曲表现方式。从 主部28小节开始,出现了平行和弦的进行,高声部不完全三和弦连 续的向上和向下的平行进行加上低声部三和弦的向上向下的平行进 行,完美的体现了哈恰图良在和声运用中的新思路。
一、半音和声的运用 在《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中,和声的语言是极为丰富的, 哈恰图良对于半音和声的使用是极为频繁的,从乐曲的主部开始, 弦乐队编织的持续音声部对应着钢琴不稳定的半音和声进行,带来 了巨大的听觉刺激,大量的七和弦的连接使钢琴声部听起来饱满丰 富。这种半音和声在浪漫主义晚期就开始被广泛的运用,更是对传 统和声的挑战。哈恰图良身处20世纪音乐发展的洪流中,对于半音 化的使用更是手到擒来。在主旋律的开始部分,钢琴低声部和高声 部的进行都是基于横向半音化和声进行的基础之上,使乐曲刚开始 听起来就充满着一种神秘的色彩。 在半音化和声使用的过程中,哈恰图良对于纵向半音化和声的 使用也是极为频繁的,比如在28小节低声部的♭D音与高声部的D音 产生的半音化和声叠置就是纵向半音话运用的体现。这种半音化和 声的运用在整首作品中出现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在其作品中,半音 化纵横的分别运用以及综合结合的运用在其作品中是经常出现的, 加上管弦乐队的半音化和声的使用,整体的声音色彩体现出极其的 不稳定,桑桐老师称其为“整体半音化”,在这部《钢琴协奏曲》 中,整体半音化的使用随处可见,可以看出哈洽图良对于半音化和 声的运用是多么的钟爱![2] 二、平行和声的运用 平行和声是一种特殊的同向进行,其表现为和弦在进行时各声 部保持相等的音程距离,主要是用于连接当中。平行和声在自然音 调性音乐中是很少被发现的,但是在半音体系中是一种相当受欢迎 的手段。平行和声在拉威尔、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中开始出现,平 行和声也在李斯特的许多器乐作品中频繁出现。它追求一种平稳、 单一、纯净的和声效果。在《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和声进行当 中,许多旋律声部的进行都是平行八度进行的,这样的和声运用增 强了旋律的表现力,也让旋律的线条更为清晰的体现出来,着重旋 律的表达。比如在第19小节出现的连续的八度平行进行,加强了旋

从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分析其对位技术的使用

从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分析其对位技术的使用

图1 曲式结构图这是一首篇幅较大的奏鸣曲式作品,尤其是长段的附属结构,包括37小节的引子、大约为70小节的连接部、76小节的属准备以及再现部的尾声、全曲的尾声。

这里把尾声分为两个部分,因为再现部的尾声使用了结束部的素材进行二次发展,而全曲的尾声使用引子的素材,总结全曲,和高一级别的结构对等,它们所属的层次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同。

尽管附属结构很庞大,它的主题素材仅仅是半音级进进行后接附点节奏,和三六度跳进,这两个素材在引子中就已经全部出现,在后续发展中运用各种动机发展、变奏手段和对位技法贯穿全曲。

这里使用到的对位技法33图2 引子主旋律(1~6小节)的结构位置已经罗列在曲式结构图中,再现部和尾声的用法于引子、呈示部、展开部中的相似,不再赘述。

本文将按照这几个分类罗列出它们的特点及效果。

[5]二、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中对位技法的分析及其特点(一)对位性主要素材及其变体1、对位性主题(1)由两条对位旋律构成的主题这出现在全曲的开始,引子部分。

形成对位的两条旋律从同一音高c3开始,分别做半音级进下行和上行,这个半音动机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全曲的各个部分,是贯穿全曲的重要材料。

两条旋律中,弦乐组做半音上行,一气呵成直达极高音区;木管组做半音下行,后气息变短仅为一小节。

同时弦乐组的节奏连续切分,增加了不稳定性,木管组的节奏则始终落在强拍上,填补了弦乐节奏的空缺点。

这两条旋律在音色、紧张度、节奏、句法上形成了鲜明对比,正如伯恩斯坦所说,这是勃拉姆斯本性的双重特质。

但它们又是统一的,同根同源,共同构成了引子部分的主题。

这两条旋律从同一音出发,在第9小节的开始结束在同一音g2;音区也相近,在后半部分甚至出现交叉;此外,它们都建立在由C 调圆号、低音大管、定音鼓和低音提琴所演奏的c 小调主持续音上,在浓重的低音C 的音响包围下,构成一个整体。

对立统一的对位技术,是这里对位性主题的重要特点。

[5](2)将两个不同主要素材做纵向对位结合主部主题(42~46小节)由半音级进动机和三六度跳进动机纵向结合而成。

哈恰图良《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技术类

哈恰图良《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技术类

哈恰图良《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技术类作者:乔旭东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04期摘要:哈恰图良的《钢琴协奏曲》以多元化的音乐风格为切入点,其有着很特有的创作特色,集现代、民族以及古典为一体,从作品的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旋律曲调以及和声构成、节奏节拍将作品的背景和内容深入地体现出来,为演奏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哈恰图良《钢琴协奏曲》演奏技术哈恰图良《钢琴协奏曲》有着丰富的情感,是钢琴音乐中一部非常杰出的作品。

为钢琴音乐的发展增添了光辉灿烂的色彩。

曾经有人形象地比喻为“中午灼热的阳光射线”,在这里我们主要针对作品中的演奏技术进行简单分析。

一、哈恰图良《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色哈恰图良敏捷的思维、刚毅的性格以及炎热的个性,就注定了其作用品充满着积极向上、热情洋溢的乐观主义精神。

作品以委婉抒情的东方主义表达手法。

配合着怪诞的现代音响。

使得作品色彩斑斓,给人一种热情庄严、气势恢宏、振奋人心的力量。

首先是曲式结构。

整部作品乐曲基调强劲有力,结构短小,但是其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题。

而是采用纵向高度重叠和弦。

构成一种不和谐的氛围。

并且和弦的上行和下行构成。

营造一种不安定的情绪。

通过横向和弦促进这种情绪的升华,推进音乐向极需稳定的状态发展。

自然引出下文,具体如下:第二乐章曲式结构其次是调式结构。

作品主要运用钢琴的多变性,结合花哨的节奏,整体节拍似潮涌般连绵起伏,在这个部分,乐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要求在演奏时,在不断重复主导内容的同时,必须要将钢琴的各个织体进行串联。

使其具有良好的连贯性与统一性。

从而营造出一种形断而意不断的感觉意境。

如作品的第一乐章采用的是D大调,与庄严的快板相结合,曲式布局规整,主要以3/4拍子为主,结构平衡。

第三是节奏节拍。

作品的另一个创作特色就是节奏节拍,主要表现出来的特征是自由、即兴,演奏时,力度时强时弱、速度时快时慢。

形成狂躁与柔美的鲜明对比,即将作品幻想性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且突出了作品的作品宽广的气度、灵秀的个性,同时,运用亚美尼亚民间曲调,塑造出一个柔美含蓄的形象。

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演奏分析

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演奏分析

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演奏分析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1903年6月6日生于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首都梯比利斯附近的科卓利,1978年5月1日逝世于莫斯科,葬在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首都埃里温公幕)是苏联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

他是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的作者。

哈恰图良的音乐风格哈恰图良是我认为比较晚熟的音乐家,他晚期的创作,是他最辉煌也是最成熟的阶段,他的音乐情感上真挚动人、旋律欢快明朗、和声也比较独特,真正的体现出亚美利亚的民族特点和俄罗斯的音乐文化。

本文所分析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更具有代表性。

这首协奏曲写于1941年,是哈恰图良早中期的作品。

这首协奏曲的问世,更加莫定了哈恰图良在苏联作曲家中的地位。

在后来的创造中,创新一直是哈恰图良追求的目标。

在受到法国的浪漫主义音乐家的影响后,哈恰图良的作品更加的热情和乐观,并且在技术上技巧上更加的成熟。

他大胆的运用一些不协和的音程来诠释他的作品。

也运用了无调或者多调的方式,再加上复杂的节奏,使他的作品里处处都彰显着丰富的内容和强大的表现力。

这首《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创作的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奥伊斯特拉赫,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他是苏联非常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

他的演奏技巧和演奏级别,应该是当时整个苏联的第一,奥伊斯特拉赫被亲切的称为“东方的帕格尼尼”。

哈恰图良是很欣赏奥伊斯特拉的演奏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一直想为奥伊斯特拉赫写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协奏曲,音域浓厚,节奏跌岩起伏。

在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下,这首曲子再一次得到升华,技巧也表现的酣畅淋漓。

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演绎研究这首经典的巨作,对每一个演奏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整首协奏曲的节奏积极,弓法变化多且快,这些都对演奏者右手的控制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以下我就这首协奏曲的重难点地方进行分段剖析,并附上本人的一些演奏方法和经验。

浅谈哈恰图良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

浅谈哈恰图良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

4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4在音乐创作上也偏向于使用各类技巧。

因此钢琴作品《托卡塔》也是一首托卡塔体裁的典型炫技作品,能够综合展现哈恰图良的优秀作曲能力。

从这些角度来看,哈恰图良的钢琴作品《托卡塔》本身就是他的经典作品,在所有钢琴作品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与此同时,这部作品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节奏、和声、旋律等各个方面都极具特色,能够较好展示哈恰图良的音乐风格[3]。

因此这里最终决定选择研究哈恰图良的钢琴作品《托卡塔》,全面探索哈恰图良的音乐创作风格。

(二)哈恰图良钢琴作品《托卡塔》的创作风格钢琴作品《托卡塔》是哈恰图良在音乐学校求学期间完成的作品,属于他的早期作品,同时也具有着非常突出的学院作曲特征。

在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也正值苏联大革命时期,因此他在作品创作过程中也融入了自身对于苏联大工业化的赞美。

比如纯四度中心音代表着机器运作声音,欢快的节奏则代表着社会大工业化中人们参与劳动的热情心情等。

这部作品在哈恰图良所有创作作品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同时也有着比较突出的创作风格,这里也结合钢琴作品《托卡塔》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

第一,突出的民族文化特色。

哈恰图良在创作钢琴音乐作品的时候,都会融入亚美尼亚民族文化元素,这在钢琴作品《托卡塔》中表现得也比较突出。

例如哈恰图良就在降e 小调中引入了大七和弦,实际上,这种组合模式看起来是非常不协调的,使得和弦声音显得比较尖锐。

但这种音乐模式也给整个作品带来了非常神秘的色彩,在亚美尼亚民族音乐中比较常见。

在哈恰图良的长期创作过程中,对于这种音乐组合模式的使用也比较普遍[4]。

不仅如此,他还在钢琴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不断深层次挖掘亚美尼亚民族音乐艺术,使得他的大部分钢琴作品都有着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二,个性化的现代元素。

哈恰图良在钢琴作品创作过程中,虽然引入了较多民族音乐文化元素,但是他也并没有排斥现代化潮流音乐元素,使得他的钢琴作品变得更加丰满。

哈恰图良《托卡塔》的创作特色和演奏分析

哈恰图良《托卡塔》的创作特色和演奏分析

新疆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新疆师范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新疆师范大学。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全文电子版同意提交后可在校园网上发布,供校内师生浏览。

本人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摘要哈恰图良是前苏联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

他的创作具有独特的旋律音调、强烈的和声语言、复杂的节奏形态,这是亚美尼亚民族音乐的典型特点。

另外,因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还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

他的这首钢琴作品《托卡塔》就体现出了这些特色,既有托卡塔典型的快速、紧凑的特点,同时还散发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本文以哈恰图良《托卡塔》作为研究对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笔者也将借助于文献考证、对比研究、逻辑分析、历史描述等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

此外,通过文献资料以及本人研究,对哈恰图良其人其事以及背景进行阐述,进一步明确他的创作分期与艺术成就,为接下来论述《托卡塔》的创作特色做铺垫;并对“托卡塔”这一体裁的具体概念与历史发展做梳理研究,进一步说明哈恰图良的《托卡塔》与前人所作“托卡塔”之间的关系;再有,从三方面来论述哈恰图良《托卡塔》的创作特色,说明三方面特色形成的原因与影响以及在《托卡塔》当中的具体体现;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钢琴作品《托卡塔》的四部分分别进行演奏分析,结合导师的演奏指导与本人的演奏体会,对《托卡塔》进行演奏分析,指出演奏这首作品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为后人的演奏与学习提供借鉴性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谱例5:
四、结语 哈恰图良的早期的音乐风格是建立在他现实 主义的创作理念之上的。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与特 定情况、相应情感表达相结合的特点,例如:《第一 交响曲》是1934年为亚美尼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5 周年而作,这部交响曲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色彩,朝 气蓬勃。同时,哈恰图良在创作中始终以开放性的 眼光来看待传统与当代音乐,善于从各种音乐理论 和技法中采纳有利于己的事物,从而赋予作品强烈 的现代气息。 通过对该作品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哈恰图 良在十九世纪乐坛的独特地位不仅是由于他的创 作与时代、社会紧密相连,同时也得益于他巧妙地 处理了古典音乐、民间音乐以及当代音乐三者之间 的关系,较好地把握了借鉴他人与保持个性之间的 平衡。
的中间层。旋律在陈述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多样的 形态,如单音的形态、双八度形态或多八度的形态, 除八度形态外,旋律还采取其它音程的附加方式, 使得主旋律层的印象丰富而缜密。在谱例1是哈恰 图良《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整个弦乐 组齐奏音阶式的单音旋律形态。
谱例1:
除此之外,在哈恰图良的第一交响曲中,对位 化旋律声部、模仿式旋律声部、支声声部的使用都 是他的旋律层处理特色,在这里就不逐一举例。
谱例3:
(二)装饰性 木管组除了具有流动性之外,装饰性的运用也 是哈恰图良在配器上的另一特色,装饰音的作用主 要是用来装饰旋律,装饰音的时值计算在所装饰的 音或前一音的时值内。常用的装饰音有倚音、颤音、 回音、波音、滑音等多种,在这部交响曲中运用最多 的是倚音。在谱例4中,短笛、长笛、单簧管Ⅲ运用了 前倚音来装饰旋律。总之,装饰音是有巨大艺术表 现力的一个技术手段。装饰音的运用,更加深刻地 反映了作品的风格,使作品的曲风更加明朗、特征 更加鲜明。对装饰音的把握,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 对乐曲理解,从而探知艺术的更高境界。 谱例4:
(二)和声层多样化 和声层在主调音乐织体中具有很强的结构功 能和表现功能,它是主调音乐织体的核心。在哈恰 图良的《第一交响曲》中,主调音乐织体中的和声层 有很多种形态。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柱式与分解和 弦。首先:柱式和弦,它既是其它形态的基础,也是 一种独立的形态,是以四部和声为基础的“合唱”方 式。这种织体形态就是不同和弦的序进,每一和弦 时值较长时,一般情况下音乐表现的崇高、悠长、浑 厚;时值较短时,音乐铿锵有力、斩钉截铁。哈恰图 良偏爱的是后一种,在谱例2中,弦乐组全部演奏重
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流动性

这一手法在哈恰图良《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
的结束部中有所体现,整个木管组在副部主题中的
演奏是以流动音型为主,旋律非常舒缓,在音响效
果上较没有主部中木管组那么刺耳。
另外,木管组喜欢用流动交错性的走句作为连
接,且大面积的在木管组使用这一手法,由此看来
这是哈恰图良在木管组的配器特色。(见谱例3)
三、铜管和打击乐 在《第一交响曲》中,铜管组的最大特点是它的 节奏性与成团性两个特点,铜管组喜欢演奏节奏性 的和声,与线性木管组、弦乐组在织体上形成鲜明 对比。这也是哈恰图良偏爱的宏复调。 其次,铜管组有成团运用的特点。由于铜管组 其整体发音效果的统一,具有很好的整体性和融合 性,具有庄严、威严、雄武、刚强的性格。 在谱例6 中,铜管声部在配器上的特点是吹奏和弦或者和音 时,使用同步的手法,在音响效果上声音铿锵有力 且庞大有气势。 谱例6:
一、弦乐组 与所有的交响乐作品一样,在哈恰图良《第一 交响曲》中,弦乐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哈恰图 良在使用弦乐组时,又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处 理方式。在第一交响曲中,弦乐组织体多样化,音响 效果丰厚而饱满,尤其是低音声部及持续音的处理 非常具有特色。弦乐组大篇幅的使用,不但没有给 人单调乏味感,相反,使人回味无穷。笔者在深入细 致的研究之后,发现是织体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以下是《第一交响乐》中弦乐组织体的几个特征: (一)旋律层多样化 旋律层是各种织体成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表 达内容的主要手段。在大部分的音乐作品中旋律都 是处于最突出的位置,即整个织体的最上层或者最 下层,但有时为了表现的需要也可将旋律放在织体
音乐探索
2009

哈恰图良《第一交响曲》配器手法分析
●季 红
[摘 要]亚美尼亚作曲家阿拉姆·哈恰图良是民族乐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民族主义音乐在配器多采用非常规 的手法,以便更好地体现出本民族音乐的特点。《第一交响曲》中作者使用了丰富的民族音乐色彩,笔者 希望通过对此曲乐器组的配器特点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来更好地了解哈恰图良的创作风格,为我们的创 作提供更多的借鉴。
(三)华彩性 华彩是器乐作品中展现器乐个性的重要技 法,它具有即兴自由的音乐特征,同时具有强烈的
67
2009
音乐探索
炫技成分。其次那种散板多变式的节奏,多变的重
6 音,都体现了华彩性的技法特征,都是使人的心情
跟随其变化。在谱例5中,木管在短短的四小节中 运用了多种流动性的散板式的节奏,旋律比较自 由,色彩比较丰富。紧接其后的大管与长笛进行交 接,继续演奏长笛的华彩,虽然两者所演奏的华彩 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木管组的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 独特的特点,所以尽管演奏相同,却带来不同的色 彩感。
66
音乐探索
2009
音式的和声,短暂且有力。 谱例2:
其次:分解和弦,它速度较慢时,情绪柔和、流 动、抒情;速度较快时,情绪激动如波涛般汹涌。在 哈恰图良的《第一交响曲》中,弦乐运用和弦分解这 一织体形态比较少,但是节奏化重复与分解和弦相 结合的手法运用较多。其中,小提琴演奏音阶式节 奏化重复式的流动织体形态与中提琴、大提琴、大 贝斯演奏分解和弦式的织体形态,两者在纵向上是 节奏化重复与分解和弦的结合,速度较快,且非常 有力度。
(三)低音层多样化 在主调音乐里,低音是仅次于旋律的一个声 部,在整个织体中它是和弦音响的基础,它处于较 为显著的地位,在结构和音响上都具有独特的功 能。低音声部对和声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它是主调音乐的基础声部。按低音声部在织体中的 性能和功能,又可分为和声骨架性低音声部、旋律 性低音声部、音型性低音声部以及依附性低音声部 等。 总之,哈恰图良弦乐组的织体是丰富多彩,无 论是旋律层、和声层,还是低音层,都是非常富有织 体色彩的,尤其是低音层。虽然整个弦乐组在整部 交响曲中一直在持续性的演奏,但是由于它织体的 丰富变化而使得我们感觉不到单调,相反,觉得非 常有特点。 二、木管组 木管组的织体语言在这个作品中充当了重要 的角色。哈恰图良《第一交响曲》中最具特色的就是 长笛高音区的装饰性旋律,全曲只在高潮前后使用 了较低一些的音区。其他的木管乐器主要使用的也 是比较温和的中音区,没有双簧管高音区的尖叫似 的声音,也没有单簧管低音区上极富个性的色彩, 整体上都象是窃窃私语。木管组特色,哈恰图良《第 一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副部中最能得以体现。具体
1987. [5]博里斯·施瓦茨著.苏俄音乐与音乐生活[M].北京:人民音乐出
版社,1979. [6]尤里·凯尔第什编.西方名音乐家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社,1992. [7]张准.配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季红,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08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 黄 羽
68
[关键词]哈恰图良;《第一交响曲》;配器手法
阿拉姆·哈恰图良(Aram Khachaturian)是最负 盛誉的亚美尼亚音乐家,1903年6月6日出生于格鲁 吉亚第比利斯,1978年5月1日逝世于莫斯科。1934 年为亚美尼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5周年而创作《第 一交响曲》,这部交响曲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色彩,朝 气蓬勃,其音乐风格十分值得我们去研究。
参考文献: [1]丁永铜.柴可夫斯基《少年钢琴曲集》中持续音的运用[J].黄河
之声,2008,(14). [2]夏中汤.哈恰图良的和声技法[J].音乐研究,1995,(3). [3] 葛蔚英. 哈恰图良的 《降D大调钢琴协奏曲》[J]. 名家名曲,
2003,(1). [4]郝一星,史佳等译.哈恰图良自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人们常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为配器大师,提 到他所处时代的苏联强力集团的音乐,更多的是热 衷于讨论、研究民族乐派代表人物里姆斯基—科萨 科夫的音乐。哈恰图良正是受他的影响,在配器特 点与风格上与他相似。他的大多数作品体现出的是 接近于浪漫主义或新古典主义风格特点。他的旋 律线条明晰、简炼,有十分清晰的情感表述。他的 乐曲和声新颖大胆、富有棱角和动力,但仍具有一 定 的 功 能 性 ,调 性 、调 式 明 确 ,音 乐 形 象 鲜 明 ,曲 式、乐句常有方整、对称的结构,表现出古典主义 的均衡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