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教育的袁世凯

合集下载

试述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及其特点

试述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及其特点

试述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及其特点话题:教育学习经验总结教育方法军事摘要:袁世凯是清末一个新军将领,他的军事思想颇为丰富。

学习西方,变革军制是袁世凯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培养各种新式军事人才,以适应编练新军的需要,是袁世凯军事思想的重要体现;重视军纪建设、关怀士兵和对士兵人格的尊重,在袁世凯军事思想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重视武器装备,是袁世凯军队建设的外在表现形式。

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致力于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袁世凯的军事思想还有着务实性和片面性的特点,即重技艺而轻战略,重训练而轻理论,重陆军而轻海军。

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对清末陆军近代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袁世凯;军事思想;清末;新军;近代化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000 5242(2007j06 0126一07关于对袁世凯的评价,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在阶级斗争的话语体系下,我国内地学者几乎是众口一词,没有任何肯定之处,即他的军事活动也被认为他是投机练兵。

8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开始对他练新军、改军制的军事活动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

比如:任恒俊的《谈北洋六镇的编练》,发表于《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6期;陈崇桥的《北洋六镇后勤述论》,发表于《辽宁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吴兆清的《袁世凯练新军改军制及其历史地位》,发表于《历史档案》1987年第1期等。

90年代中期以后,更有人认为“袁世凯是有军事天赋的”,他的军事天赋加上他个人后天的努力,“最后成就了袁世凯——近代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

比如:张华腾、苏全有的《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人们重视袁世凯的军事实践,而对他的军事思想却很少有人关注,军事思想中也仅仅注意到其军事教育思想。

比如:陈美健的《论袁世凯的军事教育方针》,发表于《河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袁世凯简介

袁世凯简介

•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期的外交政策 •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期,实行了一系列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 益 • 袁世凯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维护政权 •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期的外交政策为他后来的外交手腕奠定了 基础
袁世凯的外交手腕及国际影响力
袁世凯的外交手腕
• 袁世凯在外交事务中,表现出一定的外交手腕,为中国 争取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 袁世凯善于利用国际势力,为自己争取利益 • 袁世凯的外交手腕为他后来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基础
袁世凯的国际影响力
• 袁世凯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 袁世凯的努力为中国争取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 袁世凯的国际影响力为他后来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基础
06
袁世凯的失败与遗产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困 境
•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困境 •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成为北洋政府的掌权者,但面临着政治危 机 • 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打压反对派,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危机和 社会动荡 •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困境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 期的权力斗争
•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期的权力斗争 •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期,面临着激烈的权力斗争 • 袁世凯试图通过政治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维护政权 •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期的权力斗争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袁世凯的历史地位及遗产评价
袁世凯的历史地位
•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袁世凯在清朝末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袁世凯的历史地位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袁世凯在甲午战争后的影响
• 甲午战争后,袁世凯受到清朝政府的重用,担任北洋大臣 • 袁世凯在北洋大臣任期内,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整顿北洋官场 • 袁世凯的甲午战争经历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浅议袁世凯对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贡献

浅议袁世凯对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贡献

浅议袁世凯对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贡献马芳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袁世凯作为晚清重臣,是汉族地主官僚的后起之秀。

袁世凯在山东、直隶任地方大员时期,把兴办新式教育作为执政的重要工作,为清朝旧式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变、推进近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着重讨论了袁世凯在山东、直隶的兴学举措。

关键词:袁世凯;新式教育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3-0294-01作者简介:马芳(1990-),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晚清风雨飘摇,遇千年未有之变局,尤其经甲午海战、庚子之乱,苦撑危局的慈禧太后在1901年开始施行新政,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各个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大清王朝在教育领域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如废除施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建立全国范围的新式教育体系,开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道路。

袁世凯作为晚清重臣,是一位敢于改革的改革家,在教育领域进行了许多创举。

一、袁世凯主政山东时期的兴学举措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期间,恰逢清朝实施新政前夕,光绪皇帝、慈禧太后要求臣工上言新政的变革举措。

袁世凯在其《遵旨敬抒管见上备甄择折》中说道:“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古今立国,得人则昌。

作善人才,实力图治根本”。

又说“多设学堂,务使僻壤穷乡,皆有庠序”。

[2]这可以看到袁世凯希望通过普及教育,培养人才。

国家无人才无以立国,建议清廷在国家遍设学校,从而可以使更多的人都能受到教育,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从而兴国。

袁世凯在山东兴学最重要的成就是创立了山东大学堂。

这是晚清时期地方政府建立的第一个大学堂。

由于当时小学堂,中学堂没有建立起来,也就是即使建立起来大学堂也没有生源。

针对这种形势,袁世凯把新建的大学堂内部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备斋,相当于县府的小学堂。

第二等,正斋,相当于州府的中学堂。

第三等,专斋,相当大学堂。

清末新政时期的袁世凯与实业教育

清末新政时期的袁世凯与实业教育
痛 中辞 世 , 清廷 发 布 上 谕 , 袁世 凯 署理 直 隶 总督 学 校 的发展 扫 除 了障碍 。 提 出设立 学 堂者 ,并非 命 他 “
收 稿 日期 :0 0 0 — 1 2 1— 2 2
作者简介 : 彭干梓 (9 3 )男 , 13 一 , 湖南益 阳人 , 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教授 , 研究方 向 : 村社 会学 , 农 中国职业教育思 想史 ; 夏金星( 9 6 )男 , 16 一 , 湖南益 阳人 , 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副院长 , 教授 , 研究方向 : 农业经济学 , 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 。 基金项 目:0 8 2 0 年全 国教育科学规划“ 十一五” 重点课题《 中国职业教育 思想史研究 》 D A 8 16 , ( J 0 0 8 )主持人 : 夏金星 。
始至 1 1 年 清王 朝 灭亡 为 止 的 l 间 , 起 了一 91 0年 发 近 年来 , 一些 学 者运 用 大量 史 实 论证 了袁 世凯 场规模 浩 大 的改 革运 动 , 称 “ 史 晚清新 政 ” 。一 些握 在 清 末 新 政 这 一 特 定 历史 时 期 , 历 史 的 前进 “ 对 客
彭干梓 , 夏金 星
( 南农 业大 学 科 技教 育 学院 ,湖 南 长 沙 湖 40 2 ) 1 18


晚清新政之 时 , 袁世 凯力废科举 , 大兴 学堂, 清末 的 中国近代职 业教 育改革做 出 了有益的探 为
索 。他 主 张“ 实学 、 实科 、 民 智 ” 领 导 学部 于 各 府 厅 州县 设 立 劝 学 所 , 新 式 教 育发 展 提 供 保 障 , 教 崇 增 开 , 为 使
21 00年第 1 期 0 第 3 卷 1 总 6 8期 0

袁世凯名言名句

袁世凯名言名句

袁世凯名言名句袁世凯名言名句寄语:袁世凯其实算是一个务实的人,但复辟举动成了他人生的最大败笔,不仅留下了“窃国大盗”的恶名,也因各种压力让他早早走了阎王殿,确实可惜。

但是历史看待一个人总是客观公正,不得不承认袁世凯对中国也是做出过贡献的,今天小编分享给读者的是袁世凯名言名句,欢迎阅读。

1. 若以贫弱不堪之国,不学他人之文明,而惟学其奢华,是以病夫与壮士斗也。

2. 吾国向重信义,近来人心不古,习为诪张,立身且难,何况立国。

3. 凡一国之盛衰强弱,视民德民智民力之进退为衡。

而欲此三者程度日增,则必注重于国民教育。

4. 夫国家者国民之公产也,故效法列强先进之精神,当以国利民富为前提。

5. 有恒心,然后有恒业。

人而无恒,则有事时犯一乱字,无事时犯一偷字。

6. 夫输入外国文明与其资本,是国家主义,而实世界主义,世界文明之极,无非以己之有余,济人之不足,使社会各得其所,几无国界可言。

7. 吾国向以名教为大防,经四千年之胚胎变化,自有不可磨灭者存。

乃或偏于理想,毁弃一切,不做实事,专说大话,未得外国之一长,先抛本国之所有,天性浇薄,传染成风,本之不存,叶将焉附?8. 忠之本义,忠于一国,非忠于一人也。

人人以国为本位,勿以一身一家为本位,乃能屈小己以利大群。

9. 欲国之长治久安,必使人人皆有生计,而欲达此目的,则必趋重于农工商。

余闻文明国头等人物往往欲为实业家。

10. 古今立国之道,惟在整饬纪纲,修明法度,使内外相系,强弱相安,乃可巩固国基,争存宇内。

11. 每念今日大患,尚不在国势而在人心。

苟人心有向善之机,即国本有底安之理。

12. 吾国民性最驯,惟薄于守法习惯,余望国民共守本国法律,习之既久,则道德日高。

袁世凯与清末留学热潮

袁世凯与清末留学热潮

袁世凯与清末留学热潮笔者按:袁世凯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很独特的人物,众所周知的是他篡夺了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而后逆着历史潮流自称皇帝,成为历史的罪人。

同时,在他长达数十年的晚清为官经历中,又在各方面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变革,使其主持的北洋地区尤其是天津一带成为清末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地方之一。

值得注意的还有,当年容闳促成的百余名留美幼童的归国后虽有李鸿章的暗中提携,但大都挣扎在社会的基层,对晚清社会的转型作为有限。

袁世凯接收李鸿章成为北洋大臣后,慧眼识珠,提拔或支持詹天佑、唐绍仪、蔡绍基、蔡廷干等当年的留美幼童,使他们地位日高,最终成为清末民初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

此外,袁世凯对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的作为还有很多,刘启强耿化敏二人在《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六期中的《袁世凯与清末留学热潮》一文,对此进行了比较翔实的记叙和中肯的分析,原文录于下:袁世凯是清末民初极具影响的历史人物.多年来史学界将其定性为一个出卖维新派,复辟帝制的政治反面人物。

但近年一些学者开始运用大量的史料论证了袁世凯在清末民初这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经济及教育的发展在客观上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目的并不是为其作历史的翻案,仅是研究在清末新政这一时期,袁世凯利用自己显赫的地位,在主观认识和客观形势的推动下,力主废科举,倡留学,参与留学政策的制定与完善;积极选派和资助学生出国,重用归国之士。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末留学热潮的出现及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

而这些推动留学教育的措施,至今仍具有值得借鉴的作用。

一袁世凯(1859-1916),河南项城人。

早年接受传统教育,后因两次科举不中,投笔从戎,成为淮军将领吴长庆手下的一员将官。

后在朝鲜“壬午兵变”中崭露头角,深得权臣李鸿章的重用,曾任驻韩商务委员,总理对韩交涉通商事宜。

在韩期间,受韩国王之托编练新军。

他“草创章制,编选壮丁”,并延请曾在德国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留学生王得功为教练,经过月余的训练,这些兵士就“技艺娴熟,步伐整齐”。

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实践评述

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实践评述

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实践评述〔摘要〕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行使直隶总督之权责,大力执行各项新政。

为兴办新式学堂提供师资队伍,袁世凯大力倡办师范教育,自此,清末直隶师范教育取得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性发展,且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初步踏上了教育近代化的轨道。

本文主要探讨了袁世凯兴办近代师范教育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和意义。

〔关键词〕袁世凯;清末新政;师范教育〔中图分类号〕 g40-0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2689(2010)04-0040-04袁世凯(18591916年)是清末民初极具影响的人物。

大多数人对袁世凯的论述都是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出发的,而除此之外,袁世凯在文化教育领域当中也有相当的表现。

尤其是在清末新政一直到被开缺回籍这段时期,袁世凯积极执行新政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大力倡办近代教育事业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而在兴办近代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袁世凯意识到师范教育对于整个教育事业在师资保障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袁世凯又把师范教育作为兴办近代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成为创办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一、对于兴办近代师范教育事业重要性的认识袁世凯在新政时期,最开始意识到的首先是人才的稀缺的问题,人才多寡,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治乱兴衰,这是古今中外一切有识之士的共识。

袁世凯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官员也非常明白这一点,他当时就指出中国缺乏人才这一残酷的现实,当世无深明大义之人,故人才今不如古;当今无博达时务之人,故人才又中不如外。

[1](271)进而又发出了人才之难,古今一致[1](94)的感慨。

加之两次驻朝、甲午战争及庚子战乱等经历,使得袁世凯深刻领悟到西方及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教育体制发达以及新式学校健全能够培养出浩若繁星的人才,这是其制胜的关键因素,查五洲各国,其富强最著者,学校必广,人才必多。

[1](270)基于这样的事实,加上自己对于西方及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认识,袁世凯认识到要培养人才,则必须要兴办新式学校,因此他指出:惟国势之强弱,视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原于学校。

袁世凯教育改革思想述评

袁世凯教育改革思想述评
主 要 教 育 活 动

袁 世 凯 是 中 国近 代 历 史 上 具 有 影 响 力 的 人 物 。大多数 的教育 活动 知之 甚少 。袁 世凯 的教 育活 动 主要 集 中在清政 府 宣布 “ 新政 ” 10 到 99年 1月被 开除 回籍 这段 时 间。 伴随着 清政 府 “ 政” 新 的施 行 , 袁世凯 在 开办 新式学 堂 、学 堂章程 的制定 、课 程 的设置 等方
元气 , 治道之根本。譬如饥渴之需食饮 , 水陆之资舟
车 , 可须 臾离者 也 。“ 不 盖兴国 大 政 , 奠重乎教 育 人才” l可见 , ”。 袁世凯把教育 、 人才摆到了何等重要 的地位 。在 袁世 凯看来 , 育 、 才 系 国家的安危 。 教 人 有 人才 则 国家富强 易 于反掌 ,无 人才则救 贫救 弱徒 属空谈 。袁 世凯 的必学 育 才 主张主 要体现在 : 1 废 科 举。 科举 制度 从 隋朝创 立一直 沿袭 到清 朝 .是朝 廷 选拔人 才 的主要途 径 ,也是 读书人 谋取 仕 途 的重要 阶梯 。到 清末 ,面对 “ 千年未有 之变 三 局” ,科举考 试 内容 的狭隘 以及重 “ 礼义 ”的传统 教 育 ,越来 越 脱离社 会发 展 的实 际需要 ,阻碍 了各类
袁世凯教育改革思想述评
刘 曙东
( 常德师范学院 院办 , 湖南 常德 4 5 0 ) 10 0
【 摘 要 ] 清末 , 中国近代教 育思 想处于新 旧芟替 的变化之 中 , 些封疆 大 吏 “ 一 中学为体 , 西 学为用 ” 宗 旨, 倡 向 西方学 习, 为 提 重视 教 育与人 才培 养 。袁世 凯在 清末 大力推 广新 式学 堂教 育 , 力 主废 除科 举制 度 , 积极规 划 学堂 管理 , 清末教育 改革 中颇 有影响 的人 物 。 是 【 键词 】 清 末 ; 关 袁世 钒 ; 育思想 ; 式 学 堂 ; 教 新 改革 【 中图分 类号 】 2 7 [ K 0 文献标 识码 】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教育的袁世凯
在中国历史上,袁世凯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过去,史学界对袁世凯的研究多以批评为主,近年来,随着那些影响人们进行客观历史判断的政治因素和思想因素的逐渐淡去,以及第一手史料的广泛发掘和刊布,人们发现,他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法律等方面还有着在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面。

尤其是在新旧交替的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抓住机遇,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加快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的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6位革新派联名上书清廷,要求为了更加深入推行西学教育强国富民而彻底废弃科举考试制度,被当时的掌权者慈禧太后恩准,从而掀开了中国教育以及一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新篇章。

早在1900年,袁世凯就在济南创办了山东大学堂,这是中国最早一所省立学堂。

次年11月,袁世凯更是“以实力热心提倡北洋学务”,在直隶设立“劝学所”,各府县设立中小学堂,以及相应地区设立一批师范学堂。

据不完全统计,至1909年,直隶地区就有各类新式学堂及教育所11201所,拥有教职工242247人。

新式学堂广泛建立,加大了社会上对新式师资需求。

为此,1902年8月,袁世凯提
出“育才莫先于兴学,兴学莫重于得师”,并认为中国士人长期囿于章句帖括之间,对于西方传入新学一无所知,“难膺教习之选”。

因此,他在直隶广设师范学堂培养教员同时,还清醒认识到应“多获教员”,“惟有赴外国游学之法”。

留学在清末已形成了一种潮流。

深重民族危机,使许多有志之士如梦初醒,他们纷纷出国以求“开新耳目,拓其心思,张其能力,他日兴国救民,免为奴隶之惨”。

一些具有近代意识的王公大吏也开始重视留学教育。

1896年,清驻日公使为便于使馆业务需要,派人到国内招募学生13人到日本学习,成为中国第一批留日学生。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也陆续选派过学生出洋留学。

1901年8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前据湖南、湖北、四川省选派学生出洋留学,用意甚善,著各省督抚,一体仿照办理。


袁世凯积极响应清政府号召,在他任内,积极派遣留学生出国。

为解决对新式军官迫切需求,在筹建和扩编北洋新军期间,他从自己每月薪金中取三分之一作为奖学金,来资助由北洋所创办新式军事学堂中学生。

后来,还从这些被培养出的军官中选送一些人去日本留学,其中著名的有孙传芳、张士钰、张树六、刘洵等人。

因为新式学堂师资严重缺乏,也促使袁世凯在任直隶总督后,不断选派人到日本经纬学堂速成班学习,“以期多获教员”。

当然,他也清醒认识到速成之师是“……急于造就师资起见,不能备将来之用”,主张“择优续派赴日,留学广岛高等师范,以备教员之选”。

1903年,袁世凯就在北洋大学堂中选出王宠惠等8人赴美留学,这是新政期间中国派出的第一
批官费留学生。

同年,他从举人或秀才中选拔吴鼎昌等20人赴日留学。

此外,他还积极鼓励人们自费出国,以解当时因财政窘况而无法扩大留学规模的现状。

正是在袁世凯的不懈努力下,这一时期由政府派出的公费留日学生中,直隶地区所占比例很大。

1903年,全国官费留日学生279人,直隶一地就为60人,占全国20%还多。

识才之伯乐
袁世凯还建议选派现有官吏出国游历。

他指出:中国现有官吏“中学”素有根底,对民情和吏治有较深阅历,如果再能出国“博采邻邦良法”,必“新旧政法,均能融会贯通,若见诸施行,于治理不无裨益”。

于是,他在直隶整饬吏治期间,命令一些未赴任之州县实缺官员赴日本游历三个月,参观日本行政、司法、官署及学校、实业,回省后才能赴任新职。

他认为“此项官绅游历为目前行政改良之渐,即将来地方自治之基”。

学有所用,是大多数出洋留学生的愿望。

如能回国得以重用,几乎没有留学生愿意不回国的,这与国家的贫富无关。

袁世凯也认识到:日本明治初年,重用出洋回国学生,遂有今日富强之效。

所以他主张重用归国之士,使他们能学有所用。

在他任驻朝鲜总督之时,就把早年留学美国的唐绍仪收在幕下,且不断重用。

后来,袁世凯回国被提拔后,唐还在袁手下主管对外事务,特别是有关筑路交涉。

在天津小站练兵时,袁世凯就大胆提拔曾经留学国外的军事毕业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后来成为直、皖军阀代表人物的冯国璋和段祺
瑞。

冯国璋早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1895年,他到日本学习军事,并考察日本军制,汇编成书,甚得袁世凯赏识。

遂被任命为督操营务处帮办兼步兵学堂监督,而新军兵法操典多经其一手修订。

段祺瑞也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后来到德国学炮兵一年,回国后,于1896年被袁世凯调入新建陆军,即被越级提升为炮兵统带兼炮兵学堂监督。

正是袁世凯对归国留学生的大胆任用,才使新建陆军成为当时除张之洞编练自强军之外最现代化的一支军队。

而对留学生重用,也推动军中出国留学热情不断高涨。

袁世凯在直隶推行新政过程中,更是力主任用留学生,并将他们陆续派办洋务及师范、实业各学堂、局、厂。

如曾经游历外洋的马廷亮、陈恩涛等被任用为保定高等学堂总办;被派往日本学习的师范学生,多数归国后就被充实到各个学堂中任教。

在直隶地区政府部门中,也有为数不少优等留学生被重用。

为推动地方自治,袁世凯在全国各督抚中率先创办自治局,派留日学生金邦平、黎渊、李士伟等人在局中供职,为其拟订自治章程。

詹天佑是1872年中国派出的第一批幼童留美学生中的一员。

1881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铁路专科。

1905年,在袁世凯保举下,詹天佑被聘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

1907年,他在袁世凯奏请下与严复等人同时被清廷授于进士出身。

在詹天佑的努力下,京张铁路比原定计划早四年开通,这是中国工程师自行设计和建筑的第一条铁路!如果没有袁世凯的支持,詹天佑是不会取得如此成就的。

但中国人一提到这条令国人自豪的京张铁路,多数只
知詹天佑的功绩,不知袁世凯的伯乐之力。

袁世凯处于一个民族危机日渐加深,西方思想已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新时代。

作为新洋务派代表人,他的教育思想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其他督抚相比,具有新时代的开拓精神。

他积极参与废除科举制度,大力倡导官吏出国游历,开创了前无古人的新事业。

他借助自己的政治影响力,积极推动留学教育措施,使直隶的教育成为当时全国楷模。

他的教育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清末旧式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型,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末留学热潮出现及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

因此,我们不可忽视袁世凯在中国历史上的積极作用。

天韵根据《袁世凯与中国教育科技现代化》、《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教育思想初探》、《袁世凯与清末留学热潮》等文章综合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