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教育变革中的奖励出身制度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考纲内容】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
(5)1922年“新学制”“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6)收回教育权运动:教会教育的扩张:收回教育权运动。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1)制定教育方针①提出1912年1月,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措施。
临时政府教育部重要的任务是为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教育发展规划蓝图,其中最有战略意义的是确立民国教育方针。
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
②意义民国教育方针包含了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它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2)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含义:1912年,教育部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当年为阴历壬子年,故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法定入学年龄为6周岁;中等教育4年,专设女子学校;高等教育虽不分级,但含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是指1901年—1905年间清政府推行的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在戊戌年,清政府本来它有一个主动变革主动变法的机会,结果被慈禧给镇压了,清王朝丧失了这次机会,导致了八国联军血洗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清政府在义和团战争中几乎垮台,内忧外患不断,国内要求变革之声此起彼伏,,使他们深深感受到了统治的危机,清廷为了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慈禧太后不得不在1901年被迫宣布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1901年1月29日,还在西安的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并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表示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壹意振兴”,谋求富强。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负责筹办“新政”,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7月,张之洞和刘坤一三次联合上奏,提出了一些变法措施,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视。
他们的建议再加上袁世凯的意见,就成为清廷推行“新政”的这样一个蓝本。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第一,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并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设立练兵处,作为全国编练新军的参谋部,任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清末新政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遭到中国人民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为了达到占领中国的目的,开始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编辑本段]主要内容第一,筹饷练兵。
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铺开。
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政府于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王奕 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
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1904年9月,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
1906年11月7日,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其中,铁良为尚书,统一指挥全国“新军”。
1907年8月,陆军部制定了全国编练“新军”36镇的庞大计划,拟于2—5年内,除近畿4镇、四川3镇外,其他各省各编练1—2镇。
但直至清朝覆亡,只编成14镇和18个混成协又4标及禁卫军1镇,约16万人。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近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2.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
二、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1.本课立意一方面,通过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以及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认识其发展趋势和特点,理解建设一个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选官制度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进一步认识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的特色。
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分别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三个子目都是围绕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展开,按时序呈现。
3.内容取舍的考虑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近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在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借鉴传统科举制的优势,参考西方文官制度,历经曲折建立起来的。
因此,本课以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为视角,择重点展开。
第一子目介绍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这一变革大体经历了初步尝试(18401898)、逐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变化革新(19061911)三个阶段。
本课主要选择中间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进行叙述。
新式选官制度的主体内容包括科举选官制度被彻底废止、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议员选举制度等,本子目仅讲述前三者,对议员选举制度等内容并未涉及,只突出晚清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的变革。
第二子目介绍了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是介绍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依据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法规草案,突出这一思想奠定了民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二是介绍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和甄别这两种选官方式,以说明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以及过渡时期所采用的灵活办法;三是介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仅选取“训政”时期进行展开,突出其成果,对抗战时期、“宪政”时期的选官制度则略去。
北洋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

北洋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的变迁摘要: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但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
高等教育学制、女子大学和私立大学都有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中国百年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时期。
关键词:北洋政府高等教育变迁影响北洋政府时期是我国军阀混战的时期,在这一期间内,是由当时有这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的北洋军阀长期把持着中央政权,故而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但是从整个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来看。
对北洋军阀几起证政权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而对北洋政府的文化发展的研究,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研究更少。
事实上北洋政府的高等教育发展以其独有的特色,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有这独特的作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研究者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有着很大的意义。
一.北洋政府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不是中国传统或古代高等教育体制自然演变的结果,中国历史上没有现成的、完备的模式,中国的教育模式是在当时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机时期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高等教育体系逐渐建立起来的。
所以,北洋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受到很多的外国教育模式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模式现实学习德日,后来又学习美国。
因为日本主要也是德国模式的翻版,所以,北洋政府时期的高度呢个教育模式主要的是受到了日本的影响。
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结束了满清王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民国社会。
社会政体的改变,要求文化教育业随之改变。
北洋政府就是在这么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承担起教育改革的重任。
1912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在北京召主持开了“中央临时教育会议”,集中讨论民国的教育改革问题。
在蔡元培等一批教育家的推动下,中国迈开了教育改革之路。
二.北洋政府高等教育的发展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大学教育的正式诞生,由于这时的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无暇顾及。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作者: ————————————————————————————————日期:ﻩ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摘要:清末新政是20世纪初清王朝面对内忧外患局势而被动进行的一次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自我改革,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它对推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满清王朝的灭亡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清末新政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
传统的观点认为,满清王朝的覆灭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对人民的过度剥削压榨、人民生活贫困造成的。
但本文认为,清朝的灭亡与清末新政有直接的关系。
1901~1911年的新政,是清政府最后10年间所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但这次改革最终不仅没能克服危机,反而成为大清帝国灭亡的助推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事之秋,整个国家和民族处于一个急剧变痴时代,一切都在变化、发展和转型之中。
其间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无疑是历史发展的主题。
特别是其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更引人注目,“庚子”奇变后,八国联军人侵北京,清廷西逃西安。
一路的悲惨经历使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廷最高统治集团,第一次真正认真地考虑通过进行体制创新与变革来实现富强目标,这是促使清廷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因。
为了挽救其垂危的统治地位,清王朝被迫推行新政,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自我救赎。
新政内容涉及编练新军、筹饷,废科举、兴学堂,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振兴商业、奖励实业等方面,它是晚清政府为自救而发动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刘坤一、张之洞联名上奏的“江楚会奏三折”上奏后,西太后认为“事多可行”.朝廷下诏:“刘坤一、张之洞会奏整顿中法以行西法各条,其中可行者,即著按照所练,随时设法,择要举办.各省疆吏,亦应一律通筹,切实举行。
二十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

二十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世纪末的回顾与沉思涂乃登/王火生(涂乃登:江西省教科所研究员南昌330046王火生:江西省教科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的学校教育在夏代就已经出现了。
在此后三千多年的文明演进过程中,中国教育发展出了一套独立于世界的独特体系:独特的学校体制、独特的教育行政机构、独特的考选制度,甚至独特的儒学化的教育内容… …为便于论述,我们称之为“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是选拔精英的教育,不是“一种适应普通人民实际需要的正式教育。
”[①]这种传统教育发展到19世纪时,差不多已走到尽头了。
僵化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和日益空疏的不切实际的儒学化教育内容,使得中国社会到了“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②]的地步。
传统教育的变革已是势在必行了。
传统教育是在中外两种力量的冲击下打破的。
其一是来自中国内部的太平天国起义的冲击,其二是洋人和“洋学”的侵入。
但真正刺激中国教育改革或者说对中国教育现代化起推动作用的是持续不断的洋人和洋学入侵所产生的冲击。
腐败的清政府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就是在西方势力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之后,才不得不一步一步地推进着中国教育向现代化迈进。
一、对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回顾19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严格说来都只能算是改良——一种渐进的点滴式的“变革不变道”的改革。
而20世纪的教育改革却是改良和革命(根本改革)交替进行的,且革命的声音和革命的浪潮常常远超过改良,甚至压倒改良。
1.世纪初的清末教育改革(1900—1911)由于广泛的维新思想运动在社会各界已种下了改革的因子,社会上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政府被迫开始从自身内部进行改革。
教育改革是从改革科举、创办新学堂和鼓励出国留学开始的。
科举改革是一步一步推进的,到1905年,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周馥、岑春宣、端方等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
到这个时候废止科举制已是水到渠成了。
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终于废止。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课后提能训练 第7课

第二单元第7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近代中国跳出科举制度的束缚,以培养新式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最早开始于( )A.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B.维新派创办的学堂C.京师大学堂的创办D.清政府“新政”废科举【答案】A 【解析】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新式人才为目的,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
2.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关于这一举措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冲击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B.开启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C.推动了文化的新发展D.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答案】D 【解析】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1912年清政府宣告灭亡,因此“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的说法存在问题,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属于废除科举制的影响,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3.1902年8月12日《申报》载:“考泰西各国,人才之所以胜于中国者,取士之法不同也,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
”该报认为科举应被停废的立足点是( )A.科举本身的历史积弊B.西方国家无科举有学校C.推行新政,兴办学堂D.科举制度的时代局限性【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可知,推行新政、兴办学堂是科举应被停废的立足点,故C 项正确。
A.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C.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D.改试策论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5.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考试法》规定,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这一转变使其文官选拔更加( ) A.开放和平等B.民主和科学C.严密和严格D.烦琐和无序【答案】A 【解析】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有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考试则允许女子参加,相比较而言更加开放和平等,故选A项。
6.民国时期文官考试时,“试卷之弥封、弥封号册之固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及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及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公布”,都要在监试委员的监视之下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
奖励出身是随着清末兴新学和派留学热潮的兴起而出现的。
早在1862年,奕 在《新设同文馆章程》中,援引乾隆时设的俄文馆旧例,提出对同文馆学生由总理衙门自行考试一次,优者授以七八九品等官。
1871年,曾
国藩、李鸿章在《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中提出每年回国的30名留学幼童,由驻洋委员胪列各人所长,听候派用,分别奏赏顶戴官阶差事。
此后,督抚大臣在倡言兴学时,总忘不了奖励出身这一附加条件。
1896年,在讨论开办京师大学堂时,孙家鼎在折子中专列
清末教育变革中的奖励出身制度
●邱巍
迫内渡厦门。
施士洁、邱逢甲等台湾进士除投身募军备战和抵御日军的斗争外,还写了不少爱国诗文,表达对割让台湾的悲愤和抵制。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邱逢甲于《马关条约》签定一周年时写的《春愁》诗:“春愁难遗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对失去台湾的悲愤和忧虑跃然纸上,深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在台湾的秀才中奋起抵抗侵略者的更是不在少数。
苗栗县秀才吴汤兴,组织义军在八卦山地区与日军展开激战,最后壮烈成仁,便是一个突出例子。
通过对闽台科举考试的历史渊源的考察,我们认为这种渊源是十分深厚的,由此验证了闽台文化同属一个统一的文化区域,闽台文化毫无疑问又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闽台一体的文化关系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除了福建不断向台湾移民外,还由于清代两地同属一个行政体系,制度相同,意识形态一致,而不能简单地将这种渊源归结为台湾文化一直处在福建文化的强势影响之下。
注释:
①江日升著:《台湾外纪》,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2页。
②商衍鎏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78页。
③林再复著:《闽南人》,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印行,第296页。
④转引自刘海峰、庄明水著:《福建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14页。
⑤连横著:《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
189页。
⑥转引自汪毅夫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4—25页。
⑦许雪姬撰:《台湾末代举人高选锋》,《台北文献》杂志第100期。
⑧安国祁撰:《清代台湾社会的转型》,《中华学报》第五卷第三期。
黄新宪,《教育评论》杂志主编、研究员
教育评论/1999年第2期
“出身宜推广”一条,称“中国素重科目,不宽予以出身,终不能鼓舞人才。
”①到清末教育改革时期,奖励出身趋向系统化、制度化。
癸卯学制的《各学堂奖励章程》规定,清政府对从高等小学堂至通儒院的毕业生,分别奖给“与科举无异”的出身,并确定了相应的可授官职。
1906年,科举制度废除,但奖励出身制度仍存在到1911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才最终消失。
从奖励出身的历史看,不应将其完全归结为清政府的饵诱之举。
奖励出身既与清政府的用人制度联系,又成为发展新式教育的配套与辅助政策。
在主观上,对于清政府而言,奖励出身的根本目的是把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的人才纳入国家的用人轨道,以拯救时局。
纵观清末大臣言兴学堂、废科举的奏折,开头总不忘写上“冀养人才,以为国用”之类的词句。
可见,“乏才”确实是最高统治者隐隐作痛的一块心病。
正如袁世凯、张之洞所言“窃惟国无强弱,得人则兴,时无安危,有才斯理。
……无人才则救贫救弱,徒属空谈,有人才则图富图强,易如反掌。
”②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清政府把教育重点放在人才教育上,同时希图通过奖励录用把新式人才导引、嫁接到传统的用人体制中来。
事实上,这种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仅廷试留学生就有1000余人,分别授予了各科进士、举人出身,及翰林院编修、检讨、庶吉士、各部主事、内阁中书职,从而使这些人进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之中。
在客观上,奖励出身适应了当时整个中国社会文化氛围和民众心理的需要。
中国长期严密的科举制度造成了读书、科举、做官三位一体的社会心理,在传统的小农经济下,官本位仍是整个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
在宗法、家族社会里,社会对一个成功的知识分子的角色期待一直是读书、做官、光宗耀祖、显亲扬名。
整个社会不发生根本的转向,这样的心理就会长期存在,这使新式教育在传统社会心理面前始终步履维艰。
张之洞曾长期致力于湖北学务,并参与中央学务政策的制定。
他在《劝学篇》中慨言,“夫学堂虽立,无进身之阶,人不乐为也。
”③从这个角度看,奖励出身已成为在已存社会文化心理下,兴办学堂、鼓励留学、培养新式人才的被动措施。
1904年,有人在分析新式学堂发展迟缓的原因时说:“夫人之所趋者,非名即利。
”“兴学以来至今,历有年所,然进身无路。
入其中者,恒苦无可出脱。
”认为学堂缓进的原因,在于缺乏名利的诱导。
“今岁审定章程胪列分发等项,凡在学生均有钦赐举人进士各等名目,是京师大学堂至此稍有定格矣,惟是各省之中小学堂尚未遍谕此等宗旨,致属吏议建学堂,绅衿往往袖手。
”④绅衿是传统科第心理的集中代表,奖励出身的推广确实有助于改变他们对于新学的态度。
“此后绅士们机敏地停止了反抗,另辟办学堂以保存他们特权的新出路,因为学堂也能授予毕业生进士、举人和生员的学衔。
绅士家族送其子弟入学,希望以此保持他们的特权;因此他们非常热衷于开办学堂,甚至不惜自己花钱来办。
”⑤正是在投身新学的过程中,士绅阶层自身也实现了近代转变。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奖励出身的制度是以利禄饵诱天下之人,学子之求学者中十有八九动机已不纯洁。
舒新城也认为,学堂的奖励章程不过是科第精神的复活。
应当说,这样的批评是相当尖锐和深刻的。
但是,这些议论主要是针对废除科举后的情形而发的,并不应视为普遍性的结论。
奖励出身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历史过程,同样的制度放在不同的历史坐标上,其效应和评价自然会有所不同。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国广大读书人的前途、衣食问题,没有必要的配套措施,改革便难以推进。
奖励出身制度恰当地成为了由传统科举制向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转换的过渡性措施和减少社会震荡的减震阀。
当然,到了后期“以学干禄”所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已有众多的论述,这里补充的是其相反的一个方面。
注释:
①、②陈学恂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432页、570页。
③陈学恂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51页。
④《论中国学堂制度缓进之原因》,见《东方杂志》一卷六号。
⑤费正清著:《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41页。
邱巍,浙江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