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的原因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赏析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译文:我看李将军,老实敦厚,像个下人,不善言辞。
可在他死的那一天,天下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哀。
李将军忠实的品格,得到了士大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树下却被人踩出了一条小路。
”王勃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让天下人无不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李将军之命艰。
李将军真有这么命背吗,答案是否定的。
李广的出身可谓光环绕身。
名将李信后人,世代骑射,李广骑射更是世上无双。
按我们今天的说法,那就是妥妥的官二代,学霸一枚;更甚之,称其为名将之后,学霸之花也不为过。
这么好的一把人生牌,谁摸到了谁激动。
汉文帝都叹息道:李广,人才啊,可惜生不逢时。
汉景帝时,汉匈之间时有战斗,李广不负韶华,对匈奴作战异常猛敢,以致大臣们都担心的向汉景帝建议:“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恐亡之。
”如此努力的官二代,学霸,怎么就落得没有一点战绩,最后悲剧谢幕呢?我们先来看看李广的首秀之战。
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叛军时,李广战功最大,而且夺下对方战旗。
可以说这一战李广扬名立万,达到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连权倾天下的梁王都对他垂涎,为拉拢他,私下授了李广将军印。
李广竟然接受了。
吃皇帝的粮,领国家的军,竟然接受外人的印。
按我们今天的说法,这就是明显的吃里扒外,李广从此被汉景帝疏远,终其一朝,再无所建树。
汉武帝时,李广王者归来。
汉武帝左右皆曰:“广,名将也”。
大有:“为人不识李将军,纵称英雄也枉然”的味道。
汉武帝求贤若渴,立马重用。
铅华划过,李将军归来仍是少年吗?非也。
史记记载,李广治军极其简易,无所禁,士卒都愿意跟随李广,而不愿意跟随其他治军严厉的将领。
虽然司马迁极力为李广辩白,这样治军打仗也没出大问题,而且士卒乐为其死。
“李广难封”的背后一代名将李广究竟做错了什么

“李广难封”的背后一代名将李广究竟做错了什么作者:陆弃;“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唐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诗句,诗句中的汉将军李广是千年来人们争先吟咏的对象。
李广征战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射箭百发百中,且在受伤的情况下射杀猛虎,可谓猛将一名。
李广射箭的力量,可穿透石头,可见其力量之大;李广在被俘的情况下,可装死逃走,可见其临危不惧逃生能力之强;李广几十个骑兵面对匈奴几万士兵,竟然摆开了“沙漠空城计”,安然脱险,可见其有胆有谋;李广自杀而死后,认识的与不认识的,都为他难过流泪,可见其民望之高。
但就是这样一个武艺高强、匈奴畏惧、士兵爱戴的将军,却终生未曾封侯,最后因为面子自杀而死,成为千古悲剧。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李广虽勇,功劳不足以封侯李广是秦朝名将李信之后,将门虎子,武艺是没得说的,李氏一门,世代骑射为业,如果论单兵作战能力,能超过李广的,不多。
李广有一次酒醉,误以为一块石头是老虎,一箭射去,箭头穿进石头老深;还有一次,李广遇到猛虎,被猛虎抓伤,他与老虎搏斗,最终将老虎射杀;最危险的一次,李广被敌人俘虏了,敌人将他拴在两匹马中间,战马狂奔,试图将他拖拉而死。
但李广以装死的障眼法,骗过了敌人,竟然翻身上马,逃离生天。
这么厉害的李广,但统兵作战,却没有立下过大功劳。
按照汉朝的法律,封侯要以立大功,杀死敌人的数量来决定的。
比如霍去病,曾歼敌十一万之多,卫青也歼敌五、六万,跟卫青、霍去病比起来,李广差了很多。
李广唯一一次有希望封侯,是跟着周亚夫平定七王之乱时,这次战役李广斩将夺旗,其功足以封侯。
但李广却在立场问题上出现了动摇,私自接受了藩王的将军印,被发现后是死罪,结果一次大好的封侯机会,功过相抵,没判死刑就不错了。
李广虽然对匈奴作战高达七十余次,但没有一次是大规模的作战取得胜利,相反,他失败的时候比较多,甚至有被俘虏的不光彩记录。
匈奴怕李广不假,但这对于李广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匈奴避而不战,李广就没法立功。
李广难封之我见

传媒(2)班龚铭1110065(学号)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至匈奴闻风丧胆,称之为“飞将军”。
一位临危不惧,勇猛机变,骁勇善战,体恤爱卒,廉洁轻财的英雄。
这位战功卓越,备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侯,反而沦落到含愤自刎身亡。
初唐四杰的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诗句来诉说自己年迈,怀才不遇,自己才能难以施展的无奈。
李广难封,究竟是是那么原因,让这位有着赫赫战功上的名将含愤自杀?我认为导致李广难封的原因可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种。
客观原因①汉景帝及汉武帝的压制。
李广一介武夫,从军队的行伍之中发展成为一名将军,身世不及大将军卫青,霍去病他们显达,背后缺乏靠山。
自然有很多建功封侯的机会轮不到他。
与匈奴首领单于的一次正面交锋的“漠北之战”,这是众多武夫建功立业的最佳时机。
因此,“飞将军”李广也对这次的赌注下得很大,把自己的封侯愿望全都赌在上面了。
可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
为了随从大将军卫青参加这次战争,“广数自请行。
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出塞之后抓到匈奴的俘虏,从该俘虏口中了解到单于的详细位臵,这是一举歼灭匈奴建功封侯的最佳时机。
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将这个机会转交给公孙敖,李广最后普封侯的愿望就这样破灭了,沦落到含愤自刎。
李广的死,汉武帝和大将军都应担任责任,他们分别是谋划者和执行者,这不得不成为李广难封的一大障碍。
②汉朝的赏罚制度不公。
李广从汉文帝十四年开始参军,一直打到汉武帝元狩四年的最后一战,漠北之战。
凭着世世受射得绝技,曾平定“七国之乱”,取敌旗,显功名昌邑下,为大汉的通知说扫除障碍;曾为报匈奴射雕手射伤中贵人之仇,率百骑追杀三个射雕手,射死两人,俘虏一人,不料却遭到匈奴数千骑。
凭着自己的智谋,逃出虎口;曾参加无功的马邑伏击战,因病被匈奴俘虏智逃险被武帝斩首的雁门出击战,及含愤自刎的最后漠北之战等等战役。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本文是关于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
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
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
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
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
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
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
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历史趣谈:李广难封真相 他不是合格的统帅屡战屡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广难封真相他不是合格的统帅屡战屡败
导语:在历史上留下美名的人,未必是当时职场混得好的人,西汉第一神箭手、飞将军李广便是案例之一。
他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一个猿臂善射的漂亮
在历史上留下美名的人,未必是当时职场混得好的人,西汉第一神箭手、飞将军李广便是案例之一。
他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一个猿臂善射的漂亮身影,至今还在为后人敬仰。
同时,人们也意识到李将军在职场的不如意,因此也留下一声叹息:“李广难封。
”为什么漂亮的职场姿态和暗淡的职场前景集中在一人身上呢?责任在汉武帝,还是在李广本人?我们来探究这个两千多年前的职场之谜。
飞将军的尴尬:漂亮战例后面的不漂亮成绩
讲李广的案例之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先讲讲《三国演义》和《天龙八部》。
“长坂坡”是《三国演义》里最有名也是最令人荡气回肠的一幕,赵子龙单枪救主,一杆枪一把剑在千军万马中进出自如,斩将夺旗,何等英武!张翼德在当阳桥上独挡曹兵,一声怒喝,百万敌兵掉头就逃跑,何等神武!然而,在当时的战果记录上,可能就是一行字:“刘豫州兵败长坂。
”撤退中个别英雄的非凡表现,不能扭转整个战局。
再看《天龙八部》,萧峰大哥神功盖世,威慑武林,在雁门关掩护群雄撤退,无人能挡,最后用利箭扎胸自尽。
然而,如此惊心动魄的事迹在北宋边防部队的记录里就一句话:“我军歼灭契丹南院大王萧峰。
”
再怎么神勇的身姿,再怎么突出的武功,一旦变成战绩记录,热血生动的过程就变成冰冷客观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飞将军李广,也就明白他老人家为何老是在职场混不下去了。
我们一个一个战例来分
生活常识分享。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历来公认是抒发命运乖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青春易逝之情的名句。
那么,冯唐为何易老?李广为何难封?王勃此句,究竟表达什么情怀?先说冯唐易老。
冯唐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
在二十四史中,以官员身份入史的,算是级别很低的一个人。
一生主要的职位是“中郎署长”,做过约十年的“车骑都尉”,很短时间的“楚相”。
一生事迹也不多,亮点就是为魏尚辨冤,并持节云中,让魏尚官复原职。
司马迁之所以专门为他立传(《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是因为他“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之明”。
然而真正让冯唐声名显赫的原因,却是他的“易老”。
冯唐为何易老呢?分析起来有如下一些原因。
冯唐易老的原因首先是汉代的“举孝廉”选官制度。
西汉强调以“孝”治国,其中一个主要的证据是,西汉的皇帝,除了高祖刘邦外,谥号里都有一个“孝”字。
在家孝父母的人,做官一定忠君。
当然,这是皇帝们的逻辑,也是他们的梦想。
在汉代,想做官,途径倒是很多。
首先当然是皇亲国戚,皇帝老儿想让你做个什么官,说句话就行了。
再有就是达官贵人、豪强士族的后人,有人推荐,做官也容易。
如果你舍得银子,捐钱捐粮买个官做,不仅理所应当,而且还正大光明。
这些条件都没有的贫民百姓呢,武可以从军,积累军功,做官封侯也非难事;文可以成大儒,经学研究透彻,先做“博士”后做高官,甚至可以做到丞相,比如匡衡,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
如果你文武双不全,也还有一条路,就是“举孝廉”。
这“举孝廉”,顾名思义,当然是重在品德。
要孝顺父母、为人清廉。
学问也要考虑的,不过,这倒是其次。
若有特别“孝”或者特别“廉”的,学问倒不在乎。
这“举孝廉”其实是一种推荐制度,汉代要求地方官、中央官二千石以上的,每年都要推荐这样的人才。
若是推荐出特别优秀的人才,推荐者要受到奖赏。
当然,若是推荐出来的人犯了事,也要受到牵连。
冯唐就属于这类人。
史记李将军列传

史记李将军列传《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各位朋友晚上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下让后详述原因。
李广一生七十余战,声名远播,胡人慕之,后人仰之,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为证。
但就是这样一个骁勇善战的李将军,至死都未能封侯,并且最后是悲愤难抑,抽刀自刭。
王勃曾悲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确令人嘘唏。
究其原因,司马迁和后人多认为是汉朝统治者扼杀人才所致,这一因素确实存在。
首先:有大勇小谋的将才,无远见卓识的帅才。
本人认为李广的命运和他自身的能力、性格和思想也有很大的关系。
李广世世受射,人长,猿臂,是一个射箭的天才,一次还把箭射入石中,可以说是勇力过人,战斗中常常冲陷折关,斩将夺旗,匈奴称之为“飞将军”,可见其行动迅速,箭法高明,两军交战,取敌人性命是眨眼之间的事。
如果说是一场或几场战斗,凭借将军这样的勇力,或许可以取胜,但对于两国之间,又是较为长期的作战,单靠勇力或许就不够了,则还需要谋略,而在这一点上,李广就有些欠缺了。
诚然,李广是有一定的谋略的,如追杀射雕者后,自己的百余骑碰上匈奴的数千骑,李广表现得非常镇定,让士兵往前靠,并且故意下马解鞍,使匈奴认为他们是诱饵而不敢贸然进攻,最后得以逃生;还有后来的佯死逃跑等事件,都可以看出李广是有一定的谋略。
但这些谋略只是小的谋略,或者说只是关乎个人性命的“雕虫小技”,距离指挥大兵团作战所需的谋略还远远不够。
仍以这两件事为例,第一件事追究一下起因,是李广为了替中贵人出一口恶气,悄悄地离开大军追杀数十里,射杀二人,生得一人,但也一下子把自己和百余骑置入了险境。
匈奴人是中计了,万一匈奴没有中计呢?不仅李广恐怕是必死无疑,连同去的士兵也很难幸免。
幸好李广只是一个偏将,若是三军统帅的话,结果就可怕了。
所以李广的行动显然是太唐突了,可以说是“逞一时之勇”。
再看李广被俘一事,汉武帝时一次分兵四路向匈奴进攻,李广是其中一路的统帅,匈奴集中兵力迎击李广,一个伏击就打败了汉军,生擒了李广。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_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
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
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
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
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
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
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
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
以力战为名。
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皇上爱其才,恐亡之,把李广调到上郡做太守。
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葆。
”意思是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
李广本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从心底里蔑视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亏匈奴人不懂汉家孙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广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计捉走或杀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唠唠命运的标签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两个典故古往今来被多少文人墨客用来慨叹:命运多舛,时不我与的人生困境。
李广是汉朝的一元猛将,而且从汉文帝开始,辅佐了三朝皇帝,跟匈奴大大小小打了七十多场战争,为什么到了汉武帝时期,依然没有被封侯呢?海富天下的小编就跟大家一起唠唠李广难封的原因。
话说,在汉文帝的时候,文帝就慨叹李广的命不好,要是李广能早生几年,凭借着李广的一身本领,跟着汉高祖刘邦打江山,封个万户侯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被汉文帝贴上“命不好”的标签以后,李广带兵出去打仗冥冥之中就被命数所困,不是这出问题,就是那有纰漏,最终李广没能封上万户侯。
要是评论李广的人品,那是好得没得说,一辈子勤勤恳恳、廉洁奉公。
对待士兵也是关爱有加,每次都是士兵吃饱了他才吃,士兵喝足了他才喝,是出了名的“爱兵如子”,他的人缘也是不错的,在他自杀之后,很多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痛哭流涕。
这样看来,李广是一个人品好、劳苦功高的老将,可就是到死也没有给封侯,这样的事实实在难以让人接受。
但是,回过头来分析,李广难封也是有他的原因的。
一个人被皇帝贴上“命不好”的标签,不管自己信不信,反正别人是相信他注定这一本子都不顺了,不然汉武帝也不会在漠北之战临行前特意地嘱咐卫青:别让李广打头阵,嫌他“晦气”。
人这一本子身上很容易被贴上标签,关键不在于自己信不信,别人如果相信了,那将会影响你一辈子。
也许世间本无命数可言,但是一旦被贴上“世俗的标签”,要想改变命运就不容易了。
李广将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警示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