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洞水厂初步设计说明书

白马洞水厂初步设计说明书
白马洞水厂初步设计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

1.1项目背景 (1)

1.2设计依据 (1)

1.3主要设计资料 (3)

1.4城市概况 (4)

1.5供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6)

第二章工程规模 (9)

2.1设计供水范围 (9)

2.2设计供水人口 (9)

2.3用水量测算 (9)

2.4工程规模的确定 (11)

第三章工程总体设计 (12)

3.1工程概述 (12)

3.2建设规模 (12)

3.3水质、水压要求 (13)

3.4水源选择 (14)

3.5净水工艺 (15)

3.6排泥水处理工艺 (19)

3.7消毒处理工艺 (19)

3.8输水管线建设范围 (19)

第四章给水厂工程设计 (21)

4.1总图设计 (21)

4.2工艺设计 (22)

4.3建筑设计 (29)

4.4结构设计 (32)

4.5电气设计 (37)

4.6自控设计 (41)

第五章环境保护 (48)

5.1水源地保护措施 (48)

5.2加药间保护措施 (48)

5.3降低噪音措施 (48)

5.4水厂排泥水处理措施 (49)

第六章劳动保护 (50)

6.1劳动保护及安全措施 (50)

第七章消防 (52)

7.1设计依据 (52)

7.2消防设计 (52)

第八章节能 (54)

8.1能耗分析 (54)

8.2节能措施 (54)

第九章人员编制及进度安排 (56)

9.1人员编制 (56)

9.2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56)

第十章工程投资概算及成本分析 (58)

10.1工程概算概况 (58)

10.3概算总投资 (58)

10.4编制方法 (58)

10.5其它说明 (59)

10.6成本分析 (59)

第十一章资金筹措 (62)

第十二章对下阶段设计要求 (63)

第十三章附件 (64)

第一章概述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

铜仁市白马洞水厂。

1.1.2项目地点

铜仁市白马洞。

1.1.3业主单位

铜仁市白马洞自来水厂有限公司。

1.1.4初步设计编制单位

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湖南通泽水资源综合利用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1.1.5项目性质

新建工程。

1.1.6项目类别

市政工程。

1.2设计依据

1.2.1设计合同;

1.2.2关于铜仁市白马洞水厂建设项目的选址意见书;

1.2.3关于铜仁市白马洞水厂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1.2.4铜仁市白马洞水厂取水协议;

1.2.5关于铜仁市白马洞水厂工程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同意书;

1.2.6铜仁市白马洞水厂水土保持批复;

1.2.7铜仁地区环境监测站对小江河水水源水质分析的检测报告;

1.2.8《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1.2.9用的主要规范及标准;

(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

(4)《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282—98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l—2002

(7)《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CJ3020—93

(8)《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设计规范》 CECS137—2002

(9)《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GB50069—2002

(10)《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程》 CECSl38—2002

(11)《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 GB50332—2002

(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1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1

(1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1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

(1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18)《室外给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032—2003

(19)《给水排水工程混凝土构筑物变形设计规程》 CECS117—2000

(20)《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2008

(21)《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217—2007

(22)《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 GB50062—92

(2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2000版)

(2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

(2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5—93

(26)《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 GB50062—92

(27)《l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3—94

(28)《电力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 GBJ50063—2008

(29)《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 GB50227—95

(30)《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92

(3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2002年版

(3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95

1.3主要设计资料

1.3.1铜仁市白马洞水厂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3.2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3.3厂址1:500地形图;

1.3.4取水口l:500河床地形图:

1.3.5建设方提供的其他资料。

1.4主要设计内容

(1)总图设计:包括主体工艺区、办公生活区总图布置和场内道路、绿化美化等的布置;

(2)主体工艺区:包括栅条絮凝池、斜管沉淀池、气水反冲洗滤池、清水池、吸水井、送水泵房、加药间等构建筑物的设计;

(3)办公生活区:综合楼、职工宿舍、食堂等建筑物的设计;

(4)与上述各区相适应的公用工程设计;

(5)工程投资概算及技术经济分析。

第二章城市概况

2.1城市概况

2.1.1行政区划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是铜仁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513.61平方千米。辖5个街道、5个镇、7个民族乡:河西街道、环北街道、谢桥街道、市中街道、灯塔街道;云场坪镇、川硐镇、坝黄镇、茶店镇、漾头镇;桐木坪侗族乡、鱼塘侗族苗族乡、大坪侗族土家族苗族乡、和平土家族侗族乡、滑石侗族苗族土家族乡、瓦屋侗族乡、六龙山侗族土家族乡。

2008年统计,铜仁市区建成区面积23平方公里。2009年上半年,铜仁市现状人口18.1万人。根据铜仁市第四轮总体规划,到2015年城市人口将达到30万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将达到30.02km2。

2.1.2城市性质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化实施,充分发挥资源和文化优势,实现铜仁撤地建市目标,借助区域城镇群的带动和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把铜仁市建成贵州省东北部、黔湘渝交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中心城市,城乡统筹的实验区,国内知名、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城市。规划期内全面实现小康。

城市建设目标: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旅游服务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运行稳定,具有完备的防灾体系,发展成为大武陵源区域的旅游中心城市、文化中心和宜居城市。

2.1.3地理位置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武陵山脉中部,紧邻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怀化市,重庆市秀山县。铜仁市地处黔、湘、渝边区乃至武陵山脉的区域中心,与怀化、吉首两市构成黔、湘、渝边区的“金三角”城市,与张家界构成最具吸引力的武陵山脉旅游区。铜仁市处于东经1080、51'~1090、21',北纬270、25'~270、53'之间。市区三面环水,地形南高、北高、中间低,逐渐向锦江河谷倾斜。2.1.4自然条件:

铜仁市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常出现伏旱。年均气温16.9℃;最冷为1月份,平均气温5.2℃;最热为7月份,平均

气温27.9℃。年均降雨量为1320.75mm,年均相对湿度为78。主导风向为东北风,频率为12,夏季以南风为多,冬季以东北风为多,年静风率为59%。

2.1.5地质地貌

铜仁市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位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和湘西台地主峰——雪峰山之间,地表形态变化较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境内地势四周高,中部低,最高海拔1149米,最低海拔205米,平均海拔600米左右,山地占67.8%,丘陵占28.2%,盆地(坝子)、河谷占4%

2.1.6交通运输

铜仁市城市交通方便,为整个铜仁地区的交通中心。现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市区有船舶在锦江驶行,大多都是从市区上船开往市区旅游景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龙洞的旅游船只,公路交通较为发达,均为省道线,北至松桃,西至江口,南至玉屏,东至湖南怀化。境内的铜仁机场先后开通贵阳、长沙、重庆、广州、上海、北京、深圳、桂林航线。渝怀铁路干线贯穿市境,现已开通货运线,为铜仁市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2.1.7自然资源

铜仁地区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该地区是全国油桐、油茶、吴萸、经济林的生产基地,其中油茶是铜仁的一大资源优势。林业用地面积98.37万亩。铜仁市又是贵州省内粮、油主要产区,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籽。矿产资源主要有磷灰岩、钾页岩、石灰石、石英砂及汞、锰、铁、铅等,属小型矿及共生矿。2.1.8河流

铜仁市境内河流多、密度大,俗称四十八溪。以锦江为干流,10公里以上的干流22条,河流总长447.3千米。主要有锦江、大江、小江、谢桥河、瓦屋河等。铜仁市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250至1400毫米,全市径流量39.207亿立方米,总水量11.4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2.58亿立方米;水能资源丰富,全市干支流理论蕴藏量6.6万千瓦,可开发5万千瓦,人均占有水量居全省首位。

锦江是铜仁市境内最大河流。锦江全长158公里,全流域面积为4157平方公里,其中贵州境内4068平方公里,境外湖南省88.7平方公里。锦江在铜仁市境内河段长68.5千米,流域面积1281平方千米。锦江发源于梵净山西南麓,源

头段名坝溪河,经闵孝至江口段叫闵孝河,江口至铜仁段叫大江,在铜仁城关与小江汇合后,至漾头出境段叫锦江。锦江流经铜仁地区江口县,再由西向东横贯铜仁市全境,尔后进入湖南省麻阳县,最后在辰溪县汇入沅江。锦江平均水面宽105米,深10~30米,可通行100-150吨级船舶,落差1495米,比降9.5%,多年平均流量112立方米每秒,枯水年流量71立方米每秒,枯季月平均流量24.6立方米每秒,水位变化为3—10米。

锦江支流中,河长大于10公里,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共55条。主要的一级支流有小江、太平河、谢桥河和瓦屋河,较大的二级支流有寨英河、沙坝河、牛郎河、大梁河(川硐河)等。

小江为境内第二大河流,为锦江干流左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梵净山东北麓松桃县落满乡,源头高程1250米,经寨英流入江口县境,经怒溪、大坪、桃映、溪口,由溪口流入和平乡,在和平乡进入铜仁市,在两河口左纳大梁河,在铜仁城西与大江汇合。全程98.3千米,天然落差1009.5米,流域面积939.8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1.4‰。河口高程240.5米,多年平均流量39.2立方米每秒。

太平河与小江同源,发源于梵净山东侧,流经松桃自治县的高洞、江口县的太平,在江口城与闵孝河汇合,全长63.7公里。

谢桥河发源于铜仁市新场乡,经挞扒洞、谢桥,在潮泥坪注入大江,全长41.7公里,有铜仁猫跳河之称。

瓦屋河发源于万山特区敖寨乡的梅子溪,经瓦屋到漾头注入锦江,全长50公里。

2.2供水现状

2.2.1供水现状

(1)建于1972年的清水塘夹沟抽水站,源水系露头泉水,水质较好,但无水处理系统,加之现涌水量有限,设备陈旧,夹沟水抽水站已被地区农业观光园占用。清水塘抽水站实际生产能力不足0.5×104m3/d。

(2)1990、1993年分别建成的桐梓坳水厂一、二期工程位于城市北方,供水至城市北端火车站片区、南岳新区、铜仁师专区域。水源为小江河水,其处理系统完善,设计供水能力分别为104m3/d,共2×104m3/d。水厂地面高程273m,泵房水泵扬程为50m。该水厂地处城市建成区,上游排放的污水已严重影响水厂

运行。同时也制约了铜仁市向上游的扩展。

(3)鹭鸶岩水厂:随着铜仁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加。铜仁市政府于1998年动工兴建了10×104m3/d的鹭鸶岩水厂供水工程,并已于2001年建成投产。鹭鸶岩水厂位于城市西方,供水至城市的南边、谢桥开发区和政府新区以及城市中心区域的大部分地区。

鹭鸶岩水厂水源为大江河水,采用岸边式深井泵房取水,原水经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常规净水工艺后向城区加压供水。工艺流程为:大江河水—取水泵站—原水压力管道—吸水井—预处理池—栅条絮凝池一斜管沉淀池一气水反冲洗滤池一消毒—清水池—二级泵站—配水管网—用户。

水厂内设4000吨清水池两座,水厂地面高程为268m,由二级泵房向城区加压供水,水泵扬程为70m。鹭鸶岩水厂出厂水压0.7Mpa。

因此铜仁市城市供水能力目前已达到12×104m3/d。

2.2.2管网现状

铜仁市城市给水管网经过40余年的建设发展,至今形成了6.5万吨/日输配水设计能力,建成配水管网40公里,供水面积 18.5平方公里。但由于城市发展迅速,现有管网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且城市大部分管网,年久失修,锈蚀严重,水量漏失,水质污染,大大影响人民生活健康。2003年起,铜仁市一、二期管网改造工程对原有管网进行了大范围的修整与更换。相继完成市中心区、铜江片区、运输公司片区、火车站片区、浅滩新区、谢桥片区管网改造。正在实施东关至职校、跑马坪配水工程、大寨路至响塘龙、化肥厂至神奇药厂、沙龙新路、新华农贸市场、金鳞大道北段七条管线改造工程。

2.3存在问题

2.3.1桐梓坳水厂

(1)每年的6-9月份,都有大量的人员到桐梓坳取水点上游200m处洗澡,严重的污染了取水点。虽然供水公司、市政府相关部门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去做驱赶工作,但收效甚微。

(2)随着铜仁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现有的桐梓坳水厂已处在城市的建成区,铜仁火车站、农业观光园以及在取水口上游城市居民排放的污水已严重的污染了饮水水源,城市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受到威胁。

(3)桐梓坳水厂经过近20年的运行,池体结构及各种设施设备已经老化,管理设施落后。在第四轮城市修编中,该水厂所在地已被规划为商业用地。为了适应铜仁市的发展,铜仁市政府要求将桐梓坳水厂拆除。

(4)桐梓坳水厂处在城市的建成区,用地面积已无扩建可能。

为此,在白马洞水厂建成后,桐梓坳水厂将停止生产。

2.3.2鹭鸶岩水厂

由于鹭鸶岩水厂到以火车站为中心的区域输水管线过长,沿线输水水头损失较大,长距离输水电能损也较大,不利于节能。在供水高峰期其水头损失可达20米。鹭鸶岩水厂出厂水压0.7Mpa,到达桐梓坳片区时,其压力只有0.2Mpa。

第三章工程规模

3.1设计供水范围

本工程设计供水范围为铜仁市老城区北部及川硐教育新区。

老城区的供水范围:

1>铜仁学院、火车站(桐梓坳片区);

2>清水塘、南岳片区;

3>南长城(金滩)片区。

川硐教育新区的供水范围:

1>川硐教育新区组团(含川硐职院);

2>川檀新区一部分(老塘、梁湾)。

3.2设计供水人口

铜仁市2010年现状人口为22万(不包括乡镇)。根据《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关于城市人口规模的规划,预测铜仁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机械增长率为1.5‰,则铜仁市人口增长率为8‰。测算结果如表3.1:

表3.1 铜仁市老城区及川硐教育新区人口测算表

3.3用水量测算

根据《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给水工程规划指标,结合《室外

给水设计规范》(GB20013-2006)有关规定,切合城区用水现状,对铜仁市需水量测算如下:

居民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220L/(人.d)。

工业用水量:铜仁市现状工业用水量为综合用水量的22%,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用水量的比重也将增大,故按综合用水量的30%计取。

浇洒道路及绿地用水量:根据《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给水工程规划,到规划期末,铜仁市绿地面积为11.4km2,道路面积为11.77km2。浇洒道路用水按3L/(m2·d)计算,浇洒绿地用水按2L/(m2·d)计算。

管网漏损水量:按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浇洒道路及绿地用水量之和的10%计取。

未预见用水量:按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浇洒道路及绿地用水量、管网漏损水量之和的10%计取。

在白马洞水厂建成以后,桐梓坳水厂将停止生产。故在本工程需水量测算时,城市现状供水能力按照10万m3/d的供水总规模进行计算。

铜仁市城区用水量测算详见表2.2。

表2.2 铜仁市用水量测算表

3.4工程规模的确定

根据铜仁市老城区及川硐教育新区用水量测算结果,2020年铜仁市老城区及川硐教育新区最高日用水量13.91万m3/d,扣除已有10万m3/d的供水规模,2020年铜仁市老城区及川硐教育新区需水量为3.91万m3/d;2025年铜仁市老城区及川硐教育新区最高日用水量15.98万m3/d,扣除已建10+4万m3/d供水规模,2025年铜仁市老城区及川硐教育新区需水量为1.98万m3/d。

故铜仁市白马洞水厂工程规模为:

近期工程规模4×104m3/d,远期工程新增规模2×104m3/d。

近期2.5×104m3/d供应铜仁市老城区,其中2×104m3/d代替桐梓坳水厂规模,另外预留0.5×104m3/d;1.5×104m3/d供应川硐教育新区。

远期3.75×104m3/d供应铜仁市老城区,2.25×104m3/d供应川硐教育新区。

第四章工程总体设计

4.1工程概述

白马洞水厂位于铜仁市北部,在铜仁至松桃的公路旁。取水点位于清水塘电站大坝右边内侧,采用水泵加压供水至水厂。工程近期规模4×104m3/d,远期工程新增规模2×104m3/d。

近期2.5×104m3/d供应铜仁市老城区,设计采用取水泵站—栅条絮凝池一斜管沉淀池一气水反冲洗滤池一清水池,重力供水至铜仁市城区。

近期1.5×104m3/d供应川硐教育新区,设计采用取水泵站—栅条絮凝池一斜管沉淀池一气水反冲洗滤池一清水池—吸水井一送水泵房,加压供水至川硐教育新区。

4.2建设规模

(1)根据表3.1,铜仁市白马洞水厂工程规模为:

工程总规模:6×104m3/d;

其中:近期工程规模:4×104m3/d;

远期工程新增规模:2×104m3/d

(2)取水工程建设规模

取水泵房土建按6×104m3/d总规模建设,设备按近期工程4×104m3/d安装;

(3)原水输水管道建设规模:

原水输水管道按6×104m3/d总规模设计。

(4)厂区各单项工程建设规模

厂区征地按远期工程规模,同时考虑预留远景发展需要,一次征用;

总体布置按远期工程规模进行布置;

配水井远期建设,按6×104m3/d总规模建设;

絮凝沉淀池按近期工程4×104m3/d规模建设,预留远期2×104m3/d建设用地;

气水反冲洗滤池按近期工程4×104m3/d规模建设,预留远期2×104m3/d 建设用地;

清水池按6×104m3/d总规模一次性完成;

吸水井土建按远期2.25×104m3/d规模建设;

送水泵房土建按远期2.25×104m3/d规模建设,设备按近期工程1.5×104m3/d规模安装;

废水处理池按6×104m3/d总规模一次性完成;

加药间土建按6×104m3/d总规模建设,设备按近期工程4×104m3/d规模安装;

变配电间土建按6×104m3/d总规模建设,设备按近期工程4×104m3/d规模安装;

机修、仓库、车库及传达室和综合楼按总规模配套一次建成。

(5)输水干管

重力输水干管按远期规模3.75×104m3/d一次性完成;

压力输水干管按远期规模2.25×104m3/d一次性完成。

4.3水质、水压要求

4.3.1水质要求

2006年12月29日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自2007年7月1目起实施。该标准的全部内容为强制性,自实施之日起替代《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1985)。水质指标由GB5749-1985的35项增加至106项,增加了71项,修订了8项。其中规定浑浊度为1NTU,当水源和净水技术条件限制时的特殊情况下不超过3NTU。也就实现了饮用水水质标准与世界水平的接轨。

因此可以认为:供水水质标准限值的严格程度反映了饮用这种水的人民群众在水质方面获得的安全保障程度。城市供水水质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在现阶段也就是实现了水质方面的安全供水目标。

铜仁市白马洞水厂的设计供水水质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执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国家将会提高生活饮用水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水质指标将会进一步的增加。因此,有必要在建设初期征地时考虑水质要求的变化,预留达到相应水质标准的深度处理建设用地。

4.3.2水压要求

重力供水区:白马洞水厂清水池底高程315.3米,与西门桥的(地面高程2 52.0米)高差为312-252=60米,满足老城区供水高程要求。

压力供水区:送水泵站出水输送至川硐教育新区中途提升泵站的清水池内,然后由提升泵站输送至川硐教育新区,满足供水高程要求。

4.4水源选择

根据《铜仁市白马洞水厂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有关铜仁市河流水资源资料,铜仁市白马洞水厂的水源为小江河水,从清水塘电站大坝上游取水。

根据铜仁地区环境监测站检测结果,见表4.1。

表4.1 铜仁地区环境监测站监测报告

单位:mg/L(PH无量纲)

以上检测结果对照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定,经分析,除TN略超过标准以外,其余检测项目均在Ⅱ类水体标准限制以内,可以作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

因此,将小江河水作为铜仁市白马洞水厂工程的给水水源是可行的。

4.5净水工艺

4.5.1净水工艺应考虑的因素

净水工艺的拟定应针对小江河水原水水质特点,以最低基建投资和经常运行费用达到要求的出水水质,应充分考虑下列主要因素:

(1)原水水质的历史资料:对近5~10年的原水水质检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2)污染物的形成及发展趋势:对产生污染物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污染源对潜在的污染影响和今后发展的趋势作出分析和判断。

(3)操作人员的经验和管理水平:要使工艺过程能达到预期的处理目标,工作管理人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处理设备由于操作人员的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在工艺选择时,应尽量选择符合当地习惯和使用要求的净水工艺。

(4)场地的建设条件:不同处理工艺对于占地或地基承载力等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工艺选择时还应结合建设场地可以提供的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5)今后可能的发展:随着水质要求的提高,或者原水水质的恶化,可能会对今后给水工艺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选择的工艺要求对今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适应性。

(6)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工艺选择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有些工艺虽然对提高水质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投资较大或运行费用较高而难以被接受。因此工艺选择应结合当地当时的经济条件进行考虑。

(7)出水水质的要求:必须符合国家水质标准的要求。

4.5.2净水工艺技术

净水工艺流程的选择取决于原水水质和处理后的出水要求。原水的水质越

好,处理的工艺流程越简单,出水水质要求越易达到;若原水水质相同,出水水质要求高,处理工艺流程必然趋于复杂。

净水工艺流程为水厂建设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水厂建设投资的多少和水厂出水水质是否优良、运转是否稳定、输水成本的高低和管理的难易。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慎重选择适当的净水工艺流程,以达到最佳效果。

水处理工艺多种多样,根据小江河水水源水质特征和铜仁市白马洞水厂供水水质标准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小江河水水质较好,一般采用絮凝、沉淀、过滤等常规工艺即可。

4.5.3主要净水工艺及特点

(1)常规水处理工艺

所谓“常规水处理”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被处理原水在水温、浊度含沙量以及污染物含量方面均在常见值范围以内:另一层含义是指对一般浊度的原水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净水过程,以去除浊度、色度和细菌、病毒为主的处理工艺。尽管常规水处理工艺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仍是给水处理中最常用和基本的处理方法。

为了改善滤池过滤性能,可根据原水情况考虑投加助滤剂,以提高去除率,降低出水浊度,但运行周期会相应缩短。若出水水质不能满足水质稳定要求时,还应投加水质稳定剂,使出水水质达到稳定要求。

(2)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

常规水处理工艺目的是去除水中浊度、色度和致病微生物。实践表明,随着浊度的降低,原水中的有机物也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去除。尽管由于原水水质的不同,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也会有一定差异,但一般均可达到20%左右。

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是在基本维持原有常规处理构筑物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强化混凝和强化过滤等措施,在除浊的同时增加对有机物等的去除。

与臭氧—活性炭以及生物预处理工艺相比,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具有投资省、流程简单、构筑物少、占地少以及经常运行费用低等优点,更适合对原有系统的改造,但其去除有机物等的效果相对较差。

(3)低温低浊水处理工艺

在气候寒冷地区,冬季地表水水温降到0~3℃,浊度降到10~20NTU左右,

这种低温低浊度水很难处理,如仍用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即使加大投药量,也难以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

城市水厂水处理主要通过下述工序来实现:混合、絮凝、沉淀和过滤。为了取得良好的净水效果,各个处理工艺都应保证有合适的条件或工艺参数。低温季节时,水质条件与夏秋季节相比较大的变化,水温低到0~3℃,浊度低到10~30NTU,碱度高,PH值低,色度高约15—20度,以致难以保证处理效果。低温季节时3个处理过程都受影响,但其中主要矛盾是絮凝过程效果不佳。在絮凝过程中,最终未能生成较大的絮体,低浊度的因素起重要影响。

(4)生物预处理

生物预处理是微污染原水的可行处理方法之一。以微污染原水与废水相比,尽管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不同,但水的生物可处理性是相接近的,所以废水生物处理中的生物膜法,如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和生物流化床等,均可用来处理微污染原水,但因原水中的基质浓度比废水中低,两者的设计和运行参数应有差别。

常规水处理工艺虽在保证饮用水水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并不能去除水源中的天然有机物和微量有机污染物。而生物预处理可以去除常规处理时不易去除的污染物,如氨氮、合成有机物和溶解性可生物降解有机物等。不过,常规处理工艺不管有无生物预处理,并不能改变水源的致突变性,处理前后水致突变性没有明显的差别。近年来,在常规处理之前设置生物预处理池的工艺,已在个别水厂中采用。

生物预处理去除微污染技术,在国内有代表性的处理构筑物有生物接触氧化池和淹没式颗粒生物接触氧化池两类。

(5)深度处理

深度处理,也称后处理,主要有臭氧、活性炭、膜处理等。

水源受到污染的水厂,其处理方法世界各国多采用氧化和吸附工艺,主要是应有臭氧和活性炭,以弥补常规处理的不足,使多种多样的污染物,尤其是有机污染物得以去除。应用活性炭吸附,方法是在滤池之后设置活性炭吸附池。

而通过膜处理的水可以较完全地去除微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和消毒副产物,改善色度、浊度、臭味和微生物等多项指标。

各种工艺去除效果比较详见表4.2.

表4.2 给水工艺去除效果比较表

4.5.4净水工艺

4.5.4.1净水工艺确定

根据原水水质分析,并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对各项水质指标的规定,根据铜仁现有水厂的生产经验,原水经常规处理后均能达到或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

综上所述,结合铜仁市规划发展情况,本工程净水工艺采用常规处理工艺,预留远景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单元的发展余地,预备将来当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进一步提高时或者是当原水水质发生变化时发挥作用。

相关设计人员对铜仁市白马洞水厂的工艺方案进行讨论,各专业对各种工艺也专门进行了认真研究,最终综合各方因素并考虑周边县市水厂的运行经验,决

自来水厂供电系统设计方案

自来水厂供电系统设计方案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任务 供电系统与电气控制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程背景,供电系统与电气控制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供电系统与电气控制的知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供电系统设计问题,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规和方法,提高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及正确使用技术资料、标准、手册等工具书的能力,理解分析、制定设计方案的能力,设计计算和绘图能力,实验研究及系统调试能力,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二、原始资料 (1) 自来水厂用电设备一览表(附表2) (2) 自来水厂平面布置图(附图5) (3) 自来水厂机修车间平面布置图(附图6) (4) 该厂年最大有功负荷利用小时数 T max =8000小时 (5) 该厂一、二泵房为二级负荷,机修及办公室为三级负荷。 (6) 电源条件: 距该厂8公里处,有一地区变电所,地区变电所可分别从两段35kV 母线上各提供一回电源,这两段母线的短路容量皆为: MVA sd P 350)3( (7) 气象及其他有关资料 a) 要求车间变电所低压侧的功率因数为0.85。高压侧功率因数为0.95。 b) 年平均温度及最高温度 最热月平均最高温度 年平均温度 最热月土壤平均温度 35℃ 18℃ 30℃

三、设计要求容: (1) 计算自来水厂、机修车间的总计算负荷。并确定为提高功率因数所需的补 偿容量。 (2) 选择该自来水厂总降压变电所、机修车间变电所的变压器台数及额定容 量。 (3) 选择和确定自来水厂高压供电系统(包括供电电压,总降压变电所一次接 线图,场高压电力网接线)。 (4) 选择高压电力网导线型号及截面。 (5) 选择和校验总降压变电所的一次电气设备。 (6) 拟定机修车间供电系统一次接线图(包括车间变电所一次接线及车间低压 电力网接线)。 (7) 选择机修车间的低压电力网的导线型号及截面。 (8) 选择和校验机修车间供电系统的一次电气设备(包括各支线上的开关及 熔丝)。 四、负荷计算 地区变点所 U p =35KV 总降压变电所 U e =10KV 去自来 水厂 自来 图二 课题(2)电力系统结构图

净水厂设计计算说明书

市西区水厂一期扩建工程设计说明书 1自然条件 1.1地形、地质 市地处闽江下游盆地,盆地总面积约200Km2,四周有鼓山、旗山、五虎山莲花峰等群山环抱。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市中心散落有乌山、于山和屏山等小山,南台岛上有仓山、盖山和城门山。市区高程一般为5~15m(黄海高程系),闽江横贯市区,由于地势较低,易受洪涝灾害,需沿江、河筑堤。市区主要有两类地质:一是靠山的丘陵地区,主要在于于山、乌山、屏山一带以及市区四周群山余脉高地和仓山区丘陵地带,容许承载力约0.25Mpa;二是淤积、冲积地区为高压缩性土,围较广,淤泥埋藏浅,容积承载力为0.05~ 0.08MPa,地下水位高,一般在地面下0.5~2.0m。 1.2气象条件 市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1)气温 年平均:19.6摄氏度 极端最高:41.1摄氏度(1950年7月19日) 极端最低:-2.5摄氏度(1940年1月25日) (2)水量 年平均:1355.8mm 年平均降水天数:151.2天 24小时最大降水量:167.4mm 暴雨主要出现月份:5~9月 (3)霜冻 年无霜期326天 (4)风 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和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 平均风速:2.8m/s 极大风速:40.7m/s

基本风压:0.6KN/m2 台风影响本市始于5月,结束于11月中旬,以7月中旬至9月中旬次数最多。 (5)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77% 最大相对湿度84% 最小相对湿度5% (6)蒸发量 年平均蒸发量 1451.1mm 1.3水文条件 闽江是省最大河流,水量充沛。闽江在以下分为两支,北支为北港,穿越市区至马尾,将中心城区分为江北平原和南台岛两部分,长为30.5km,平均水面坡降0.15‰,枯水季水面宽150~200m。南支为南港,又名乌龙江,经洪塘、湾边、纳入大漳溪河以后,出峡兜于马尾、长乐营前与北港又合二为一,南港长34.4km,进入河口段经亭江、倌口、琅歧流入东海。闽江流域面积60992Km2,水系全长2959Km,流经36个县、市。根据竹歧水文站1936年至1980年统计资料:闽江下游年平均径流总量为552.7亿m3,1992年7月7日最大洪峰流量30300m3/s,1971年8月30日最枯流量196m3/s,水口电站建成后,水库对洪峰调节作用不显著,最大下泄流量(坝下保证流量)为308m3/s。市区西端洪山桥最高水位8.441m、最低水位1.181m。 1.4地震发生情况 市区位于沿海长乐——诏安深大断裂带北段,为中等地震潜在震源区(M=6级),在未来100年具有发生大于M=5.5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在活动断裂带附近地段可能会局部放震效应,故在断裂带附近的建筑物除7度地震烈度抗震设防外,还应因地制宜采用有效的构造加强措施。

某自来水厂工艺设计说明

课程:给水课程设计 某自来水厂工艺设计说明书 组别:第四组 组员:彪艳霞、沈晓慧、施谊琴、杨佳莉 赵文洁、陈艳丹、倪晶晶、赵维诘 钱嘉骋、张旭 指导老师:刘洪波 专业:环境工程 学院:环境与建筑学院

某自来水厂工艺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概述 1.1设计任务及要求 《给水处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学生毕业后经常能用到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基本理论、熟悉和掌握给水厂(自来水厂)设计的原则、步骤与方法,独立完成相关工艺选择、主要构建筑物设计计算、设备选型,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知识,综合分析及解决实际工程设计问题的初步能力,使学生在设计计算、绘图、查阅资料和设计手册以及使用设计规范等基本技能上得到初步训练和提高,开展此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 1. 给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与工艺设计; 2. 给水处理常规构筑物如絮凝池、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二级泵房、加氯间等构建筑物的工艺计算; 3. 合理优化布置处理厂的平面与高程。 1.2基本资料 1.2.1水厂规模与基本情况 水厂1:某市地处长江下游(东部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7 ℃。春(4月-5月)、秋(10月-11月)较短,冬(12月-次年3月)、夏(6月-9月)较长。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年平均气温20℃,最冷月平均温度3℃,最热月平均温度35℃,最高温度39℃,最低温度1℃。年平均降雨量1325mm,80%以上的降雨发生在6月至10月的五个月中,多年平均最大时降雨量为59.45mm,最大日降雨量为156.2mm,常年最大风速为2.9m/s,主导风向为西南风。该市水源主要为地表水,拟建一给水厂,以地表水为水源。 (1)水厂近期净产水量为:15万m3/d。 (2)水源水质资料:

5000吨水厂设计说明

某师净水厂设计 一.设计原始资料 1.净产水量:5000m3/d 2.水源为河水, 3.(1)最高浑浊度为2000NTU (2)碱度为5mg/L (3)总硬度:月平均最高368mg/L, 月平均最低156mg/L (4)PH值:6.9—7.6 (5)色度:12度 (6)大肠菌群数:1800CFU/100ml (7)水温:月平均最高27.7℃月平均最低6.9℃ 4.净化出水要求: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 5.净水厂地形图:比例尺1:200 6.地形资料:拟建水厂厂址地形平坦,地质为砂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600kPa,无地下水 7.各种材料均可供应。 二、水厂工艺流程选择 (一).确定净水厂的设计水量 根据GB50013—2006规定: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水量,应按最高日供水量加水厂自用水量确定。 水厂自用水率应根据原水水质、所采用的处理工艺和构筑物类型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一般可采用设计水量的5%~10%。当滤池反

冲洗水采取回用时,自用水率可适当减小。 考虑滤池反冲洗水采取回用及用水安全,自用水率取8% 则设计水量G=5000×(1+0.08)=5400 m3/d (二)确定净水厂工艺流程和净化构筑物的型式 原水的含沙量或色度、有机物、致突变前体物等含量较高,臭味明显或为改善凝聚效果,可在常规处理前增设预处理。原水来自河水含沙量较低,色度12度,满足GB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可以不进行原水的预处理。 设计工艺流程: 取水→一级泵站→管式静态混合器→穿孔旋流絮凝池→斜管沉淀池→无阀滤池→消毒剂→清水池→二级泵站→用户 三、混凝剂的投配 根据最高浊度,此河水水质与长江水类似,则混凝剂PAC采用碱式氯化铝(含三氧化二铝10%),投加量最高为20mg/L,无需助凝剂。沉淀或澄清时间1.2h。每天工作时间为18h。 1.溶解池W1和溶液池W2的确定 W2=aQ/417cn=18×100×20×5400/18 /(1000×1000×10×2)=0.54m3 n----液体投加混凝剂时,溶解次数应根据混凝剂投加量和配制条件等因素确定,每日不宜超过3次,取2次。 c----混凝剂投配的溶液浓度,可采用5%—20%(按固体重量计算)取10%. 溶液池采用矩形砖混结构,设置1个0.643m,保证连续投药。池子尺寸为L×B×H=0.8×0.8×1.1(其中超高0.25m)。 W1=(0.2-0.3)W2

水厂设计方案

地表水处理系统 设 计 方 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编制依据 三、规范与标准 四、设计原则 五、编制范围 六、设计参数 七、地表水处理工艺流程 八、工艺说明 九、中央控制系统说明 十、设备参数 十一、人员配备 十二、工程投资估算 附件:平面布置图

一、工程概况 X市要求将地表水(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进行处理,出水要求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二、编制依据 1.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88 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 3.业主提供的资料 三、规范与标准 1.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 2. 《建筑给水设计规范》 GBJ15-88 3. 《水处理设备技术条件》 JB/T2932-1999 4.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88 四、设计原则 1. 优化工艺设计,使系统设备经济、合理、可靠。 2. 选用新型优质材料和配件,单体设备结构先进、合理。 3. 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维护方便,减少劳动强度。 4. 设备布局合理、美观。 5. 采用合理工艺和流程降低运行费用。 五、编制范围 地表水处理机房内的水处理设备均由本设计方案考虑,机房内的基础条件也可由我公司负责提出,但由业主建设。机房内的所有土建项目和配套的机房建设,供水管网由业主考虑。 业主并将电源、水源接至机房。

六、设计参数 1. 原水性质: A: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水质 B: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I类水质 2. 处理水量: A:Q=100t/h; 3. 出水水质: 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 七、地表水处理工艺流程 1. 工艺确定 A:Q=2400t/d 由于原水为符合地表水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水质,而出水要求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所以工艺主要考虑采用微絮凝与过滤技术来达到要求,为了加强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系统将设置活性炭过滤,最后在出水口投加二氧化氯消毒以确保细菌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本工艺中多介质过滤与活性炭过滤均为自动运行,根据压差到达设定值时自动反洗,水源在洪水期间水中的悬浮物将最高达500mg/l,过滤器到达设定的压差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即过滤器将缩短工作周期自动反洗来应付高浊度原水,系统出水仍然达到设计要求。 本工艺中机械过滤均为自动运行,根据压差到达设定值时自动反洗,水源在洪水期间水中的悬浮物将最高达500mg/l,过滤器到达设定的压差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即过滤器将缩短工作周期自动反洗来应付高浊度原水,系统出水仍然达到设计要求。 3. 工艺流程图 根据原水水质与出水要求,本设计建议采用以下处理工艺: A:Q=2400t/d 混凝剂二氧化氯

水厂设计说明书

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原始资料 1、自然资料 1)气温:平均最高气温35℃,平均最低气温-6℃,平均温度15℃ 2)土壤:冻土深度0.8m。 3)全年主导风向:西北风,平均风速是1.6m/s。 2、地质资料:本地区5级地震区,地下水位低于地面10m。 3、水源位置:水源取水口位于水厂北方向5km处,水厂位于城市北面1km。 4、水厂工作情况:昼夜均匀工作,厂区地势平坦。 5、水源水质分析资料: 设计水量3.6万m3/d(不包括水厂自用水量) 二、设计内容 1、选择净水构筑物形式及其组成。 2、进行构筑物与主要管道的水力计算并决定其尺寸。 3、水厂平面布置。 包括:各种生产性构(建)筑物、辅助生产构(建)筑物及附属生活构(建)筑物的平面定位;生产管线、阀门、排水管道、阀门井、检查井的布置定位。 4、水厂高程布置 确定各生产构筑物的标高、水面标高、管线的埋深及标高。

三、设计成果 1、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2、水厂平面布置图(比例为1:200或1:100) 3、水厂高程布置图(比例为1:100或1:50) 设计说明书 一、设计原始资料 1、自然资料 1)气温:平均最高气温35℃,平均最低气温-6℃,平均温度15℃ 2)土壤:冻土深度0.8m。 3)全年主导风向:西北风,平均风速是1.6m/s。 2、地质资料:本地区5级地震区,地下水位低于地面10m。 3、水源位置:水源取水口位于水厂北方向5km处,水厂位于城市北面1km。 4、水厂工作情况:昼夜均匀工作,厂区地势平坦。 5、水源水质分析资料: 二、设计内容 1、原水水质分析及工艺流程的选择 由水源水质分析资料可知,原水最高浊度500度,超过了《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中的规定,故需去除浊度;细菌总数12000个/ml,大肠杆菌3000个/L,大大超过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

给水厂设计总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前言 (4) 1.1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4) 1.1.1 总体目标 (4) 1.1.2 具体目标 (4) 1.2主要设计指导思想、设计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4) 1.2.1 本设计的指导思想 (4) 1.2.2 本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5) 1.3 设计参考资料 (5) 1.4 设计成果 (5) 第二章给水厂处理工艺的选择 (6) 2.1 设计资料 (6) 2.1.1城市现状 (6) 2.1.2水文及水文地质资料 (6) 2.1.3水源水质资料 (6) 2.2给水处理流程的选择 (7) 2.2.1 一般净水工艺流程 (7) 2.2.2 本设计净水处理工艺流程 (7) 2.3 给水处理构筑物与设备型式选择 (8) 2.3.3絮凝池 (9) 2.3.4 沉淀池 (10)

2.3.5 滤池 (11) 第三章主要单体构筑物的设计计算 (13) 3.1 加药间设计计算 (13) 3.1.1. 设计参数 (13) 3.1.2. 设计计算 (13) 3.2 混合设备设计计算 (15) 3.2.1设计参数 (15) 3.2.2 设计计算 (15) 1.设计管径 (15) 2.混合单元数 (15) 3.混合时间 (15) 4.水头损失 (15) 5.校核GT值 (16) 3.3 机械絮凝池设计计算 (16) 3.3.1 主要设计参数 (16) 3.3.2 计算 (16) 3.4沉淀设备的设计 (20) 3.5 滤池设计计算 (25) 3.5.1 计算依据 (26) 3.5.2 设计计算 (26) 3.5.3 校核强制滤速v′ (27) 4.5.4 滤池高度 (27)

自来水厂设计说明书概要

管网设计计算说明书(给水) 1设计原始资料 1.1 城镇概况 该小镇位于广东省中部,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市区地势平坦,除中部有一座较高的山(主峰海拔310m)外,市区主要建在台地和平原上。居住人口约15万,分为两个生活区:新城区和旧城区。 1.2 城市用水情况 城市用水按15万人口设计,居民最高日用水量按210d cap L?,给水普及率:100%。市区以4~6层的多层建筑为主。 2. 城市给水工程用水量计算 2.1居民区用水量计算 该地区地处我国广东省中部,设计人口15万,为小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最高日用量根据《给排水规范大全》,采用210 L/cap.d。则居住区最高日用水量为: Q1=qNf=210×15×104×100%×103-=3.15×104 Q1——城市最高日综合用水,m3/d; q——城市最高日综合用水量定额,L/(cap.d); N——城市设计年限内计划用水人口数; f——城市自来水普及率,采用f=100% 2.2. 公共建筑用水量计算 2.2.1 医院日用水量 根据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3.1)查得,医院病人用水量为400 L/cap.d,根据设计任务书中的设计原始资料表2 :公共建筑用水量一览表得知,每个医院用水人数为800床。(共两个医院)则医院日用水量: Q 医院= 400-3 ?10?800?2=640(m3/d) 2.2.2 中学日用水量 2.2.2.1 第一中学日用水量 根据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3.1)查得,中、小学生用水量为40 L/cap.d 根据设计任务书中的设计原始资料表2 :公共建筑用水量一览表得知,第一中学用水人数2000人。于是,

《自来水厂设计》大纲

二、设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给水工程设计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为配合《水质工程I》课程的学习而设置的一个必修环节。通过本次设计,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加深对《水质工程I》内容的学习与理解,使学生学会应用规范、手册与文献资料,进一步了解设计原则、方法及步骤,掌握自来水厂设计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基本能独立完成一个中、小型自来水厂工艺设计。 三、设计的基本环节及主要内容 1.设计基本知识介绍:设计原则、方法、步骤介绍;设计任务及要求;设计中具体问题介绍;平面布置及高程计算。 2. 方案比选:通过方案比较,确定自来水厂处理工艺系统。 3. 处理构筑物设计计算:包括混合、絮凝池、沉淀池(澄清池)、滤池、清水池、吸水井等生产构筑物,以及加药间、加氯间、二泵房等生产建筑物的设计计算,确定各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形式、个数及尺寸;机械设备确定型号、台数。 4. 混凝沉淀(澄清)、过滤主要构筑物:施工及大样图绘制(任选一种构筑物) 5. 自来水厂平面布置:平面布置、平面图绘制(比例为1:200~1:500)。 6. 自来水厂高程布置:高程计算、高程图绘制(纵向比例为1:100~1:200)。 7. 设计文本编制:设计说明书、设计计算书编制。 四、设计的基本要求及能力训练 课程设计开始之前,必须认真阅读课程设计任务书,复习教材有关部分章节以及熟悉所用规范、手册、标准图等有关文献资料。所做设计应力求设计原则与方案选定能够贯彻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论证正确合理、设计计算正确;熟练掌握CAD绘图工具、做到计算机绘图及手绘图图面整洁;说明书简明扼要、文理通顺;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质量良好的完成所规定的设计任务。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自来水厂的主体构筑物、辅助设施、计量设备及水厂总体规划、管道系统做到一般的技术设计深度,并绘制规范的施工及大样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设计和绘图水平;同时锻炼和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本课程采取的考核方式:审核学生所完成的课程设计成果,含课程设计说明书和计算书一份及设计图纸2张(2号图纸)。根据其设计成果的质量,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级评分方法。

4万吨给水处理厂设计说明书

4万吨给水处理厂设计说 明书 1.1.1.设计原始资料 1.1.1.设计水量 设计水厂总供水量:近期4万吨/天,远期6万吨/天。本设计中按近期设计。 1.1. 2.给水水源 县城现状取水点为取水站 1.1.3.水源水质资料 水资源:水资源总量不富,开发利用率低。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51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836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081亿m3,地下水0.387亿m3,过境水1.046亿m3。 涪江从城区中心穿过,将县城分割为江北片区和江南的老城片区、凉风垭-哨楼片区。涪江多年来水量572 m3/s,枯水流量(1979年测值)为185 m3/s,河水最大流速为4.75m/s。 水质资料

1.1.4.净化水质要求 生活用水: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2006) 生产用水:无特殊要求 1.1.5.混凝剂 最大投加量50mg/L(以商品纯重量计),平均投加量25mg/L。液体聚合氯化 铝Al 2O 3 含量10%,液体密度10% 1.1.6.消毒剂 采用液氯,最大加氯量0.5~2.0 mg/L。 1.1.7.气象资料 潼南县地处北纬30度附近,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冬温夏热、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季节变化大、多云雾、少日照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为17.9℃,最高年份为18.4℃,最低年份为17.1℃,气温变化较为稳定,潼南最热月为8月,平均气温达28℃,极端最高温度40.8℃;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6.9℃,极端最低气温为-3.8℃。潼南县地处四川盆地底部,冬季温暖、很少霜冻,多年

平均无霜期为335天,最长则长年无霜,无霜年率为14%。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218.8小时。 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974.8毫米,最高年份达1413.9毫米,最少仅650.8毫米,年际变化显著。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也不均匀,夏半年(5-10月)降水量偏多,达781.40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冬半年(11-4月)降水量仅195.4mm ,占年总降水量的20%。 1.1.8.常规工艺流程 水厂是给水处理中的主要部分,其任务是通过必要的处理方法,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细菌及其它有害成分及杂质,使之符合生活饮用或工业使用所要求的水质。常规水处理工艺采用的净水流程一般为: 取水—配水井—混合设备—絮凝池—沉淀池—滤池—清水池—二泵站—用户 1.2.工艺流程 水厂以地表水作为水源,常见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原水 混 合 絮凝沉淀池 滤 池 混凝剂消毒剂清水池 二级泵房 用户 水处理工艺流程 1.3.设计水量及主要处理构筑物的选择 1.3.1.总设计水量 水处理构筑物的生产能力应以最高日供水量加水厂自用水量进行计算,城镇自用水量一般采用供水量的5%~10%。分两组。 Q d =40000*1.05=42000m 3/d=486.11L/s ,则每组的设计水量为243.05L/s

给水水厂设计说明书

.设计资料 1.1.1供水要求 1)给水厂水量为30000m3/d。 2)水厂自用水量系数为5?8%,时变化系数1.5?1.4。 3)水厂出水水压为45~50m。 4)出厂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 5)水厂自用水取5%。 6)时变化系数取1.5。 1.1.2原水水质 某河流原水水质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某河流的原水水质分析结果

1.3饮用水水质标准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见表2) 表2生活饮用水水质非常规检验项目及限值(62项)

氯乙醛(水合氯醛) 氯化氰(以CN 计) 1.2设计任务 1) 根据水质、水量、地区条件、施工条件和一些水厂运转情况选定处理方案和确定处 理工艺流程。 2) 拟定各种构筑物的设计流量及工艺参数。 3 )选择各构筑物的形式 和数目,初步进行水厂的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 在此基础上确 定构筑物的形式、有关尺寸安装位置等。 4 )进行各构筑物的设计和计算,定出各构筑物和主要构件的尺寸,设计时要考虑到构 筑物及其构造、施工上 的可能性。 5 )根据各构筑物的确切尺寸,确定各构筑物在平面布置上的确切位置,并最后完成平 面布置。确定各构筑物 间连接管道、检查井的位置。 6)水厂厂区主体构筑物(生产工艺)和附属构筑物的布置,厂区道路、绿化等总体布 置。 2.1选择方案 2.1.1絮凝工艺: 方案:采用机械絮凝池和往复式隔板絮凝池组合使用 机械絮凝池 优点:絮凝效果好,节省药剂;水头损失小;可适应水质水量的变化。 缺点:需机械设备和经常维修。 往复式隔板絮凝池 优点:絮凝效果好;构造简单;施工方便。 溴仿 0.1(mg/L) 二溴一氯甲烷 0.1(mg/L) 一溴二氯甲烷 0.06(mg/L) 氯乙酸 0.05(mg/L) 氯乙酸 0.1(mg/L) 0.01(mg/L) 0.07(mg/L)

城市自来水厂工艺设计计算说明书

城市自来水厂工艺设计计算说明书

摘要:水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而且有限的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源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生活饮用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明显增加,而人类对于水的需求只增未减。目前,我国的水资源污染情况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的贫乏局面。因此,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到20世纪初,饮用水净化技术已基本形成了现在被人们普遍称之为常规处理工艺的处理方法,即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和消毒。这种常规处理工艺至今仍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成为目前饮用水处理的主要工艺。本开发区原水的色度、浊度、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指标有所超标,但是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等污染指标正常,因此按照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即可,不仅略去深度处理工艺的设计与施工,同时大幅降低了成本与建设难度。设计内容包括了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具体构筑物的选择和计算、平面与高程布置。 关键词:管式静态混合器;机械絮凝池;平流式沉淀池;V 型滤池;液氯消毒。

The technological design of the water plan Abstract:Water resource is a kind of precious and limited resourc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problem of water pollution becomes worse and worse, toxic and harmful substances in drinking wate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human demand for water will only increase. At present, the pollution of water resource, aggravated the poverty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herefore, for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by the widespread concern and attention.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drinking water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basically formed is now widely known as a conventional treatment process of processing methods, namely, coagulation, precipitation or clarification, filtration and disinfectio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process is still been adopted by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become the main technology of water treatment. This development zone chromaticity and turbidity of raw water, total bacterial count, coliform bacteria and other indicators are overweight, but heavy metal ions, organic pollution index such as normal, so according to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process (coagulation, sedimentation, filtration, disinfection) can, not only omit depth treatment technolog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greatly reduce the cost and construction difficulty. Design includes the selection of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the selection and calculation of the concrete structure, plane and elevation layout. .Key words:Tubular static mixe; Mechanical flocculation; Advection sedimentation tank; V-filter; Chlorine disinfection.

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说明书解析

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说明书 1.1 总体设计 1.1.1 工程规模 水厂建设总规模为39m /d 万,水厂自用水量按7%考虑,并考虑远期发展的需要,预留远期生产用地。 给水处理厂的主要构筑物拟分为2组,每组4.5万3m /d 。 1.1.2 设计出水水质 水厂设计出水水质达到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5749GH -85)。 1.1.3 水处理工艺流程方案拟定 1.水处理工艺流程的拟定 为使出厂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按照技术合理、经济合算、运行可靠的指导思想,设计水处理工艺流程。 水厂采用的处理工艺流程为: ↓ ↑ 水厂处理工艺流程 2. 主要处理构筑物的选择 (1)混合工艺 混合是原水与混凝剂或助凝剂进行充分混合的工艺过程,是进行絮凝和沉淀的重要前提。混合是将药剂充分、均匀地扩散于水体的工艺过程,对于取得良好的混凝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混合问题的实质就是药剂水解产物在水中的扩散问

题。 混合的方式有很多种,常用的有水泵混合、管式混合、机械混合。 ①水泵混合 水泵混合是将药剂投加在取水泵吸水管或吸水喇叭口处,利用水泵叶轮高速旋转以达到快速混合的目的。它适用于一级泵站距处理构筑物较近(120m以内),优点是设备简单;混合充分,效果较好;不另消耗动能。缺点是安装管理较复杂;配合加药自动控制较难。 ②管式混合 目前广泛采用的管式混合器是静态管式混合器,是利用水厂进水管的水流,通过管道或管道零件产生局部阻力,使水流发生涡旋,从而使水体和药剂混合。管式混合的优点是设备简单;不占地;在设计流量范围,混合效果好。缺点是当流量过小时效果下降。但从总体经济效果而言还是具有优势的。 ③机械混合 机械混合是依靠外部机械供给能量,使水流产生紊流。它的优点是水头损失较小,适应各种流量变化,能使药剂迅速而均匀的分布在原水胶体颗粒上,同时使胶体颗粒脱稳,具有节约投药量等特点。缺点是增加相应的机械设备,需消耗电能,同时也增加了机械设备的维修及保养工作,管理维修比较复杂。 本设计推荐使用管式静态混合器。 (2)絮凝工艺 絮凝过程是将投加混凝剂并充分混合的原水,在水流作用下使絮凝粒相互接触碰撞,以形成更大的絮粒,以适应沉淀分离的要求。为了达到完善的絮凝效果,必须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一是混凝剂水解后产生的高分子络合物形成较强的吸附架桥连接能力,这是由混凝剂的性质决定;二是保证颗粒获得适当的碰撞接触而又不致破坏的水力条件,这是由设备的动力学条件决定。所以絮凝池形式的选择,应根据水质、水量、沉淀池形式、水厂高程布置以及维修条件等因素来确定。 絮凝的方式有很多种,可分为机械和水力两大类,常用的有机械絮凝池、隔板絮凝池、折板絮凝池、网格(栅条)絮凝池等。 ①机械絮凝池 机械絮凝池絮凝效果好,水头损失小,反应时间12~15分钟,可适应水质、

水厂设计说明书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质工程学》Ⅰ课程设计 班级给排水1001 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2013.01

目录 第一章总论 (3) 一、设计任务 (3) 二、基本资料 (3) 三、提供设计的自然资料(城市概况) (3) 四、水处理所用材料 (4) 五、日用水量变化规律 (4) 六、主要参考资料 (4) 第二章总体设计 (5) 第三章净水厂设计 (6) 一、设计水量计算 (6) 二、投药系统 (6) 三、絮凝设备—往复式隔板絮凝池的设计 (7) 四、沉淀池—平流沉淀池的设计 (8) 五、过滤设备—V形滤池的设计 (10) 七、清水池的设计 (15) 八、泵房设计 (15) 第四章水厂总体布置 (17) 一、平面布置 (17) 二、高程布置 (18)

第一章总论 一、设计任务 某城镇生活用水自来水厂 二、基本资料 1、水厂净产水量 164000 m3/d 2、水质资料: 水质条件如下: 项目水库水 浊度10~50NTU(短时500NTU) 色度 水温 PH 细菌总数14000个/ml 总大肠菌群35000个/L 总硬度 2.8mmol/l 碱度2mmol/l 嗅和味 其他 三、提供设计的自然资料(城市概况) 某市一乡镇,供水包括集镇和下属的主要行政村。 1、地质条件:,该地区地质上处于沉积平原,中部起伏平缓,地震烈度为7度,地基承载力为100KN/m2。水厂厂址平面为一荒地,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为7.5m。 2、气象资料 1)年平均气温14.2℃,最高温度39o C,最低温度一15℃ 2)年平均降雨量1060毫米,最大年降雨量1535毫米,最小年降雨量542.31毫米 3)主导风向:东南风 3、最大冻土深度:100mm 4、地下水平均水位:0.51m 5、水源状况 水库地处该镇东南方向,周围山地丛林,植被覆盖率高,无生活、工业、矿区污染,水质有保障,水量充足,能满足供水要求。 常水位2.0m,最高水位3.56m,最低水位0.50m 水库外堤地面标高7.0m

自来水厂设计说明

第一章:总论 一、设计原始资料 (一)设计题目:佛山市三水区北江水厂工程设计 (二)设计水量:Q=27×104 m3/d (三)水源水质 北江水厂水源为北江,北江全长为468米,总流域面积为46710km2,流域内植被条件良好,降雨量充沛。北江水厂水源取自北江干流水道河口饮用渔业用水区,北江水质目前保持良好,除总大肠菌群数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标准外,其余水质指标均符合Ⅱ类水标准,可见取水河段水质良好。 (四)处理要求 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第二章:总体设计 一、设计计算内容 水厂规模及水量确定: 总水量:Q=270000×1.05=283500m3/d 二、水厂工艺方案确定及技术比较: 1、给水处理厂工艺流程方案的选择及确定 方案一:原水→一级泵房→静态混合器→往复式隔板絮凝池→平流沉淀池→普通快滤池→清水池→二级泵房→用户 方案二:原水→一级泵房→扩散混合器→折板絮凝池→斜板沉淀池→V型滤池→清水池→二级泵房→用户 2、方案技术比较:

综上所述:方案一较合理。 三、给水单体构筑物设计计算: (一)混凝剂配制和投加 1. 设计参数 根据原水水质,参考有关净水厂的运行经验,选碱式氯化铝为混凝剂。最大投加量为20mg/L,最低为7.0 mg/L,平均为12 mg/L。碱式氯化铝投加浓度为10%。 2. 设计计算 溶液池容积W1: W1=a Q/(417cn) 式中:a—混凝剂(碱式氯化铝)的最大投加量,20 mg/L; Q—处理的水量,283500m3/d=11812.5 m3/h; c—溶液浓度(按商品固体重量计),10%; n—每日调制次数,3次。 故W1=20?11812.5/(417?10?3)=18.9(m3) 溶液池设置两个,单池容积W’1 W’1=W1/2=9.4(m3)

给水厂设计——设计说明书

给水厂设计1万吨/d 班级:电厂化学0901 指导老师:丁可轩 姓名:孟海军学号:2009040108 目录 1概述设计任务及依据 (3) 1.1原水水质资料 (3) 1.2 设计任务与步骤 ........................... 3-4 2.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 (4) 2.1原水水质与处理标准对照分析 ................ 4 — 5 2.2水厂工艺流程选择 (5) 2.2.1设备选择...................................... 5—9

222 初步制定工艺流程图 (9) 2.3水厂设计规模 .................................. 2.4水处理构筑物设计计算 .......................... 2.4.1配水井的设计.................................. 2.4.2管式静态混合器的设计............................. 2.4.3折板絮凝池的设计.............................. 2.4.4竖流沉淀池的设计................................. 2.4.5V 型滤池的设计...................................... 2.4.6消毒............................................. 2.4.7 清水池的设计..................................... 3水厂各处理构筑物平面布置的依据说明及特点............. 3.1 平面布置综述 ....................................... 3.2 本设计平面布置 4. 水厂高程布置 4.1 高程布置综述 5设计总结 ....... 6参考资料 .......

某自来水厂设计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绪论 1.1工程概况 第二章净水厂工艺流程的选择 2.1 混凝剂药剂的选用与投加 2.2 消毒剂的选择 2.3 混合设备 2.4 絮凝池 2.5 沉淀池 2.6 滤池 第三章净水构筑物的计算 3.1 溶解池和溶液池 3.2 混合设备 3.3 絮凝池 3.4 沉淀池 3.5 滤池 3.6 清水池 第四章水厂的平面布置与高程布置 4.1 平面布置 4.2 高程布置

第一章绪论 1.1工程概述 1.1.1城市概述 该开发区是1992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重点开发区,位于湖南省常德市西北部,距离市中心约25公里。经过近十多年的艰苦创业,该开发区已经具备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总体框架,形成了良性循环的软硬投资环境,吸引了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 目前该开发区已经成为湖南省及常德市对外开放的战略重心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该区内需水量较大,经有关部门与水利、环保等部门协商后,决定建一新水厂,从沅江取水。该区近期水厂设计规模3万m3/d,远期5万m3/d。 1.1.2气象水文地质资料 (1)地理位置东径108;北纬27° (2)地形地貌城区地形平坦,其吴淞标高为32.0米。 (3)气象资料 气温:历年最高气温39 o C;历年最低气温-5 o C;常年平均气温18 o C 风向: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冬季冰冻期:5天;土壤冰冻深度:0.1米 (4)土壤地质资料 土壤承载力:2.3 kg/cm2;浅层地下水离地面1.5 米 1.1.3水源状况: (1)河流概述:水源水量丰富,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源水质标准,因河道航运繁忙,取水构筑物不得影响航运。 (2)河流特征:

最新万吨自来水厂详细设计说明

万吨自来水厂详细设 计说明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 专业给水排水工程 班级 学生姓名 完成日期 2008年6月11 日 指导教师 评阅人

摘要 本设计为江苏省苏州市浦庄镇二期扩建工程设计。该工程水量目标,预计水厂的总规模为1*104m3/d。 整个工程包括三大部分:取水工程、输配水工程和净水工程。 取水工程主要的设计内容为地表取水位置的选择、取水型式的确定及取水泵站的设计。 净水工程的主要设计内容为净水厂的设计计算。包括水处理工艺流程的确定、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计算以及水厂的平面和高程布置。 通过技术和经济比较,确定净水厂的工艺流程选用方案一: 方案一:太湖水 网格絮凝斜 管沉淀池 无阀滤池无阀滤池 城市管网

关键词:取水工程;输配水工程;净水工程;网格絮凝池;斜管沉淀池;无阀滤池; Abstract The design is water supply project for the water plant of PuZhuang town of SuZhou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total volume of this project is 10 thousand cubic meters. The whole project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which is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water transport and allocation project and water treatment project. The surface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consists of the selection of water source location, the form of water diversion and the design of pump station. The water clarification project is the major part in this paper. It consists of the choice of the water plant location, processes selection, water treatment constructions design, plant layout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This paper also demonstrates the detail of process of design for each construction or apparatus in the water treatment plant. I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water treatment plant designing and water proportioning plant designing. According to the surveying about quality of raw water, the raw water can be transmitted to the user only through simple disinfection (add chlorine). Two sets of program have been compared both technologically and economically. And the first program is preferred. The whole process is as follows: raw water→ pipe-shaped mixing apparatus →mechanical stirring clarifier → water treatment project→ flocculent tank→ non-valve filter →clear well→ high-service pumping station→ municipal pipe networ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