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

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 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

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以膏泽..

斯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

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

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 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

很小。

2. 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司马迁《鸿门宴》)——“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2. 能愿动词+名词

例如:沛公欲王.关中。(司马迁《鸿门宴》)——“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wàng 。

3. 名词带补语例如:沛公军霸上。(司马迁《鸿门宴》)——“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

4. “所”+名词

例如: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货”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

作“购买”讲。 5. 副词作状语+名词

例如:恐托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 6. 名词作句中的谓语例如:或师.

焉,或不焉。(韩愈《师说》)——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作“从师”讲。

7. 名词+“者”

例如: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名”粘附在“者”的前面,作“指名,识其本名,说明白”的意思讲。

8. 名词+“之” 例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用在代词“之”前,作“命名”讲。

9. 名词+名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两个名词“事”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事(第一个)作“做,从事”讲。

10. 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

,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权”,在此句中作动词“称量”讲。

四、名词用作状语

有以下作用:

1. 表示比喻

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名词作状语。 2. 表示

对待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兄事之”,像兄长一样对待他。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

3.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例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

4.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例如:手巾..掩口啼。(《孔雀东南飞》)——“手巾”,用手巾,作“掩”的状语。

5. 表明时间、动作的连续性

例如: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日”,一天天地,充当“胜贵”的状语。 6. 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躬”,亲身,作“耕”的状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当面,是“刺”的方式,作“刺”的状语。 7. 表示处所

例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草.行露.宿”,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名词“草”“露”分别作“行”“宿”的状语。 8. 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例如:从流石蛇.

行而上。(《游黄山记》)——“蛇”,像蛇一样。名词“蛇”作“行”的状语。

五、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特征: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

例如: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贾谊《过秦论》)

——“贤”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的意思,这里指“贤士、贤人”,用作名词。(2)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司马迁《陈涉世家》)——“坚、锐”本是形容词“坚硬、锐利”的意思,这里指“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用作名词。(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良实”本是形容词“善良诚实”的意思,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用作名词。

六、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带宾语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司马迁《鸿门宴》)

——“善”原本是形容词“好”的意思,在这里是“亲善,交好”的意思。

(2)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司马迁《屈原列传》)

——“短”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是“说别人的短处、坏话”的意思。

高一语文语法(一)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语法(一)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语法(一) 二. 词的分类 三. 短语的辨识 四. 句子的结构(成分、主干) 1. 能分辨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2. 能运用符号标识分子成分。 3. 找出句子的主干(注意几点)(6点)。 五. 能辨识句子用途(据表达需要) 句子用途:按照要求变换选择句式 六. 运用句子主干及成分搭配的知识修改病句 七. 复句: 1. 单复句的区别。 2. 复句的七种类型。 3. 二重复句的层次划分。 A. 实词: (一)名词 1. 表示人或物的。 2. 表抽象意的:艺术、科学、思想 3. 表时间:早、晚、春、夏、秋、冬、今天、星期日。 4. 表处所:边疆、郊区、中原、门口。 5. 表方位:东、南、西、北、中。 (二)动词: 1. 动作行为:打听、拥护、缝补、跑、跳、投。 2. 表心理活动:喜欢、希望、考虑、打算、害怕、爱、恨、想。 3. 表存在、变化、消失的:存在、有、在、出现、扩大、缩小、进行、停止、继续。 4. 表示使令:叫、派、让、命令、强迫、吩咐。 5. 表判断:是。 6. 表能愿动词:可能、愿意、能够、可以、应该。 7. 表趋向动词:上、下、回来、进出。 (三)形容词: 1. 表性质:好、坏、香臭、优秀、聪明、光荣。 2. 表状态:大、小、胖、瘦、高、粗、干净、雪白。

B. 名词的语法特点: 1. 能受数量词组的修饰,一般不能受副词的修饰,“一个学生”、“两架飞机”/“不学生”、“很飞机”。 特例:表示方位的名词和一部分表时间的名词,可以受副词修饰。“最后头”、“极左”、“才星期二”。 2. 名词一般不能重叠,只有一部分单音节词可以。人人、家庭、户户。 C. 动词的语法特点: 1. 受副词修饰,但多数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很走、非常学习、十分跳。 2. 表心理活动的及表能愿的动词都可受副词修饰。 3. 多数动词能带宾语。 4. 一部分动词可重叠。认识认识、想想看看。 D.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 绝大多数形容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很健康、极高、最干净、非常勇敢、十分雄伟”。 2. 有一部分形容词由于本身就带有表示某种程度的意义语素,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雪白、冰凉、血红、碧绿、瓦蓝”、“绿油油、白花花、黑乎乎”、“绝对、真”。 3. 一部分形容词可重叠。 (四)数词: 1. 基数:一、百、千、万、亿、米、零。 2. 序数:第一、正月、老大。 (五)量词: 1. 物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叫物量词。 2. 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词叫动量词。 有些量词既可作名量词,也可作动量词。 一把伞(名)拉一把(动) 一阵风(名)笑了一阵(动) 一手泥(名)露一手(动) 一面旗(名)见一面(动) (六)代词: 1. 人称代词:三种人称(单复数);不定指代词:咱们,自个儿、人家、别人、大家、有的人。 2. 指示代词:近指代词;远指代词。 3. 疑问代词:who谁、what什么、where哪儿、when什么时候、why为什么、how怎么。 E. 虚词: (一)副词: 1. 表程度:很、十分、格外、非常、极、最、稍、略、有点儿、有些。 2. 表范围:全、都、总共、仅仅、只、总之 3. 表时间:曾经、刚刚、马上。 4. 否定副词:不、没。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练习题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练习题 (考试时间:40分钟总分:100分)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与例中短语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例:铁的纪律锦上添花 A.修建桥梁思想疙瘩 B.傀儡政权时代潮流 C.工程上马挑着担子 D.百花齐放红牡丹 2.对题目《①谁②是③最④可爱⑤的⑥人》词性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名词②助词③形容词④动词⑤代词⑥代词 B.①名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代词⑥名词 C.①代词②助词③介词④动词⑤助词⑥名词 D.①代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助词⑥名词 3.对“下”的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老虎正要①下山,老猎人躲在石岩②下,抡起虎叉,突然给了老虎一③下。 A.①动词②方位词③量词 B.①介词②方位词③量词 C.①动词②助词③量词

D.①介词②助词③量词 4.下面四句话中,“跟”字的词性依次列出四种,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①跟着好人学好事②我跟他是同桌③我跟他学唱歌 ④那鞋的跟高得没法穿 A.①动②介③连④名 B.①介②动③动④名 C.①动②介③连④形 D.①动②连③介④名 5.选出与“红花绿叶”中的“绿”的词性相同的一项() A.春回大地群山绿 B.春风又绿江南岸 C.一汪绿水慰平生 D.红了樱桃绿了笆蕉 6.选出下列带点词词性不同的一项() A.电灯突然亮起来了。 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 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 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地响起来。 7.选出下列括号中说法错误的一项() A.保卫祖国保持安静歌唱英雄整顿作风(动宾短语) B.风俗习惯正大光明缤纷络绎天高地厚(并列短语)

C.精神文明宝贵意见多么活泼伟大成就(偏正短语) D.人民伟大成果辉煌黑了一阵宿舍旁边(主谓短语) 8.选出下列课文的标题在结构上全是动宾短语的一项() ①《人类的语言》②《回忆我的母亲》③《苏州园林》④《记一辆纺车》⑤《藤野先生》⑥《回延安》⑦《纪念白求恩》⑧《怀疑与学问》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⑩《事事关心》?《岳阳楼记》?《谁是最可爱的人》 A.①②⑥⑦ B.②④⑥⑦ C.②⑥⑦⑧ D.②⑦?? 9.选出不是主谓句的一项() A.十万大山矗立。 B.吴铁热泪滚滚。 C.祖国伟大。 D.这孩子的家呢? 10.在下面句子中短语“挖荠菜”作定语的是() A.挖荠菜简直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B.我永远忘不了挖荠菜。 C.我常带孩子们挖荠菜。 D.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 11.选出提取句子主干正确的一项() A.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 主干:户进勇把手插进衣服。 B.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却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主干:一幕印在我脑海里。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词类活用 【编辑】Crazy Urus 【日期】2009-12-23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 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之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 ——不能使(之)鸣。“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匠人斫削,把它弄小 ..,国王恼火。“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蒲松龄《促织》) ——“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 ——“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 ..斯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 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 例如: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带宾语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司马迁《鸿门宴》) ——“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2.能愿动词+名词 例如:沛公欲王.关中。(司马迁《鸿门宴》) ——“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wàng。 3.名词带补语 例如:沛公军.霸上。(司马迁《鸿门宴》) ——“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 4.“所”+名词 例如: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货”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作“购买”讲。 5.副词作状语+名词 例如:恐托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 6.名词作句中的谓语 例如: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作“从师”讲。 7.名词+“者” 例如: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及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150例 ( 一)词义扩大 (1)把ba [古义]动词。握住,端着。 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今义]①握住。②把持。③介词,将。④量词。 (2)股gu [古义]名词。大腿。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今义]①大腿。②事物的一部分。③量词。 (3)竟jing [古义]①动词。完毕,结束。②副词。终于,最后 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②或竟成痼疾。(《狱中杂记》) [今义]①完毕。②终于。③居然。④全。 (4)履 [古义]①动词。践踏,踩。②名词。鞋子。 ①足之所履,(《庖丁解牛》) ②郑人有欲买履者。(《郑人买步履》) [今义]①践踏,踩。。②鞋子。③脚步。④实践。 (5)再zai [古义]数词。两次,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今义]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②继续,还有。 (二)词义缩小 (6)夫fu [古义]①名词,成年男子。②丈夫。③夫子,对老师的称呼。④指从事体力劳动或奴役的人。⑤读fú,文言句首发语词、句中助词和句末语气助词。⑥读fú ,指示代词,这那种等。 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积贮疏》) ②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口技》) 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渔夫、夫役 ③今若焉,悲夫。(《黔之驴》) ⑥是叶公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叶公好龙》) [今义]丈夫。 (7)购gou [古义〕①动词。悬赏。②动词。购买。 ①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②于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 [今义]指购买物品。 (8)或huo [古义]①不定代词,有人,有的。②副词,也许。③有时,间或。

高中语文语法综合练习答案

高中语文语法综合练 习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随堂练习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复习(一) 词类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1.他昨天上午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看书,现在在开会。 2.两块连草都不长的地连起来了。 3.你比我强,我比不过你。 4.你为什么老向着他而不向他提意见? 5.到了北京,我就赶快跑到医院去看病。 二、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 4.隔着云看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5.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 6.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7.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 8.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 ) 9.我们应该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10.革命队伍必须严肃纪律。() 三、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A.副词 B.叹词 C.介词 D.拟声词 越发()除了()始终()依照()沿着()索性()扑通()哦()屡次()何必()自从()砰()啊()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复习(二) 短语 一、辨别下列短语的种类: 天气睛朗发挥作用仔细翻阅丰功伟绩 扫得干净美好回忆甜言蜜语打击敌人 舒活筋骨认真讲解歌咏春天黑得发亮 差得很远长江源头一粒种子灵魂深处 性格和蔼灯火辉煌白云飘飘积累经验 狂风暴雨光明正大仔细观察手舞足蹈 二、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 A保卫祖国保持安静歌唱英雄整顿作风 (动宾短语) B风俗习惯正大光明缤纷络绎天高地厚 (并列短语) C精神文明宝贵意见多么活泼伟大成就 (偏正短语)

文言文语法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1、“……者……也”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式。“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也”式。“也”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1. “谓语+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见+谓语”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见+谓语+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 如:(1)有罪受.贰。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 “为+动词”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 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 “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司马迁《鸿门宴》) 6. “被+动词”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高考专题:学生+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答案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一、判断句练习题 1、“乃”帮助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 ) A、是天下之大贼也 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不知木兰是女郎 3、“则”辅助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4、“即”辅助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 二、被动句练习题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 A、败秦师于崤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受制于人 三、20选择题检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D、(“屈平”句为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 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2、B、(其余为否定性判断句。) 3、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3、A、(主谓倒装。)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D、(“大阉之乱”一句没有宾语前置。)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B、夫晋,何厌之有//子何恃而往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5、A、(都是宾语前置,且以“之”“是”为标志;B“何C“安在”,即“在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王”句无前置宾语;D“子”句无前置宾语,“臣”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高中语文语法综合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随堂练习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复习(一) 词类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得词性. 1.她昨天上午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瞧书,现在在开会。 2.两块连草都不长得地连起来了. 3.您比我强,我比不过您。 4。您为什么老向着她而不向她提意见? 5.到了北京,我就赶快跑到医院去瞧病。 二、判断加点词得词性 1、这朦胧得桔红得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 4、隔着云瞧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 5、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 ) 6、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得东方战线。() 7、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8、您明白其中得道理吗?( ) 9、我们应该有严肃、认真得工作作风.()10、革命队伍必须严肃纪律。() 三、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A、副词 B、叹词 C、介词D、拟声词 越发( )除了() 始终( )依照( )沿着() 索性()扑通()哦 ( ) 屡次( )何必()自从()砰( )啊()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复习(二) 短语 一、辨别下列短语得种类: 天气睛朗发挥作用仔细翻阅丰功伟绩 扫得干净美好回忆甜言蜜语打击敌人 舒活筋骨认真讲解歌咏春天黑得发亮 差得很远长江源头一粒种子灵魂深处 性格与蔼灯火辉煌白云飘飘积累经验 狂风暴雨光明正大仔细观察手舞足蹈 二、选出下列说法错误得一项:() A保卫祖国保持安静歌唱英雄整顿作风(动宾短语) B风俗习惯正大光明缤纷络绎天高地厚(并列短语) C精神文明宝贵意见多么活泼伟大成就(偏正短语) D人民伟大成果辉煌黑了一阵宿舍旁边(主谓短语) 三、选出下列说法正确得一项:( ) A清醒过来推辞一番明亮极了工作数月(后补短语)

2018年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材料

2017年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材料 高一年语文备课组 一、词类 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一)实词 1.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 (1)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如:学生、书、瓜、菜、计算机 (2)表时间的叫时间名词,如:早、晚、上午、清晨 (3)表方位的叫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4)表专用名称的叫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 (5)表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6)表处所的叫处所名词,如:墙上、书屋 2.动词:表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表动作、行为的,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 (2)表发展、变化的,如:变化、生长 (3)表存现的,如:有、无、消失、存在 (4)表使令的,如:使、让、叫 (5)表判断的,如:是 (6)表相似的,如:象、似 (7)表心理活动,如:爱、想、喜欢、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 (8)表能够、愿意的,叫能愿动词,如:能、会、要、应、肯、敢、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3.形容词:表人或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 (1)表事物的形状,如:高、矮、胖、瘦、大、小 (2)表事物的性质,如:美、丑、恶、甜、苦、好、坏、奢侈 (3)表事物的状态,如:快、慢、迅速 4.数词:表人或事物数目的词。 (1)表确数的,如:一、十、亿、半 (2)表概数的,如:几、一些、上万 (3)表序数的,如:第一、老九 (4)表分数的,如:三分之一、七成 5.量词:表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1)表物量的,如:个、张、只、支、寸、吨 (2)表动量的,如:次、下、回、趟、场 6.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1)表人称代词的,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咱们、自己、人家 (2)表指示代词的,如:这、那、这样、那样、这儿、这里、那里 (3)表疑问代词的,如: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哪里 (二)虚词 1.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表程度、时间、范围等。 (1)表程度的,如:很、极、最、太、越、稍、颇、非常 (2)表时间的,如:已、刚、才、常、曾、将、立刻、马上 (3)表范围的,如:都、全、总、单、仅、只、一概、一律 (4)表语气的,如:岂、却、就、竟、简直、难道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编辑】Crazy Urus 【日期】2009-12-23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 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 以膏泽斯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 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 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 形容词用作意动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 传》) ――使之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 山记》) ――不能使(之)鸣。“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 0而小之,则 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蒲松龄《促织》) ――“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 名词的使动用法 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 ――“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子?尽心上》 -- “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 名词用作意动 例如: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名词带宾语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司马迁《鸿门宴》) ――“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2. 能愿动词+名词 例如:沛公欲王关中。(司马迁《鸿门宴》) 1 . ――“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wang。 3. 名词带补语 例如:沛公军霸上。(司马迁《鸿门宴》) ――“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 4. “所” +名词 例如: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 咼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词类活用 咼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第1页,共3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文言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我们常见到一些结构、形式都比较固定的句式,掌握这些常见句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句意。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辑录如下: 一、表陈述语气 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没有用来……的办法”。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 “没有……的人(事、物)”。如: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司马迁《鸿门宴》)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 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 “凭什么”“依据什么”。如: 君何以知燕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如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 作……”、“用……做……”。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苏轼《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6.“……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 是……啊”。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其李将军之谓也。(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 7.“不亦……乎”,译为“不是……吗”。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8.“非……不得”,表强调,译为“非……不可”。如: 则谓非草木不得。(《芙蕖》) 二、表疑问语气 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 样”“怎么办”。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 情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 “对……该怎么办呢”。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西门豹治邺》) 则较死为苦也,将若之何?(林觉民《与妻书》) 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 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 呢”。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4.“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如: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 三、表反问语气 1.“况……乎“,译为“何况……呢”。如: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2.“岂……耶”“岂……乎”“独……哉”,可译为“难 道……吗”。如: 赵岂敢留璧得罪大王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如: 安得使予多暇日,……以疗梅也哉。(龚自珍《病梅馆记》) 6.“安……哉”,译为“怎么……呢”。如: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张溥《五人墓碑记》) 7.“况……欤”,译为“何况……呢”。如: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8.“无乃……与”,译为“难道不是……吗”。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四、表感叹语气 1.“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如: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2.“亦……哉”,译为“也……啊”。如: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1、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2、“……也”。 3、“……者,……”。 4、“……者也”。 5、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6、借助于副词“即”、“则”、“皆”、“乃”、“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可直译为现代汉语的“是”;也有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判断。 7、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8、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B、“……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4、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5、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6、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7、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文言虚词用法 【编辑】Crazy Urus 【日期】2009-12-13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荀子《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白《蜀道难》) ③北救而西却,此五霸之伐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仪,遂绝齐。(司马迁《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鼐《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密《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司马迁《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愈《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洵《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密《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愈《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愈《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亮《出师表》)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轼《石钟山记》)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徵《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溥《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蒲松龄《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朝威《柳毅传》)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仲淹《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洵《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触龙说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word版本.

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从句语法总结

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从句语法总结 篇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19分)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 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 预备知识四:文言实词释义题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文翻译

高中语文1&16&21专项资料 文言文翻译 1、翻译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5分) 星隧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2、将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墨子怒耕柱子①,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2)“吾将之太行②,驾骥与牛,子交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墨子曰:“何故?”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以责。” [注] ① [耕柱子]墨子的学生。② [太行]太行山。 3、将画线语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夫言不窥园菜,实也;言三年,增之也。仲舒虽精,亦时解休;解休之间,犹宜游于门庭之侧;则能至门庭,何嫌不窥园菜?闻用精者察物不见,存道以亡身,不闻不至门庭,坐思三年,不及窥园也。(《论衡·儒增》)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5分)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①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日:"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则天日:"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 翌日,拜监察御史。 " (选自《大唐新语》) 注:①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 (1)解释加点的字 ①以( )御史出 ②还次( )蒲州驿 (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5、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5分)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段文言文。(5分) 伯乐一过冀州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序》) 7、请用直译形式翻译下列短文中的画线句子。(5分) 齐伐燕,用田子之谋,通往来,禁侵掠,释其俘而吊其民,燕人皆争归之矣。燕王患之,苏厉曰:“齐王非能行仁义者,必有人教之也。臣知齐王急近功而多猜,不能安受教;其将士又皆贪,不能长受禁。请以计中之。”乃阴使人道 .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大全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10种类型)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练习: 一、判断句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7)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9)\"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4)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16)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17)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1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列传》) 二.被动句(9种类型)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