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力筛查及早期干预
新生儿听力筛查

因此当孩子未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时,家长不 必过分担忧,而应该密切观察孩子平时对各种声音 的反应,同时尽量避免孩子接触噪声,慎用耳毒性 药物,避免孩子感冒和头部受伤,最重要的是要按 时到医院复查,绝大多数孩子最终会是听力正常的。 即使检查存在听力障碍,通过早期治疗和干预,也 将使孩子最终融入主流社会。
估为言语识别率和语言表达率。
随访与监测
1.所有3岁内的婴幼儿在保健专家或家长感到异常时,都应使用有效 的评估手段进行整体发育评估,包括各发育阶段指标的常规监测、听 力技能及双亲所关心的问题等。
2.对于听觉及言语发育观察表检查或简易听力计测听未通过,或双 亲及监护人对其听力或言语感到有问题的婴幼儿,都应推荐到当地指 定的耳鼻喉科或听力学中心进行听力学评估和言语-语言评估。
2004年国家卫生部39号文件制定下发“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
2009年国家卫生部64号令,2009年6月1日起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管 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在诊疗科目中设有产科或儿科的医疗机构应按照要 求规范开展新生儿听力、某些疾病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时间
1. 初步筛查过程( 初筛):即新生儿生后3-5天住院期间的听力筛查。
谢谢 !
听损伤确诊后的干预
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和干预,这是一完整的听力康复系统工程。 干预措施为最后环节,是显示先天性耳聋康复成果的关键。采用何种方 法以及何时进行干预,对患儿的听力、言语及语言康复很重要。干预包 括医学干预、听力补偿或重建、以及听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训练。
1.医学干预
医学干预是指医师提出医学诊断,即听力损失的原因、程度及部位, 并采用治疗手段来恢复听力的方法。 外耳道耵聍: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时期,耵聍过多且难以自然排出,可 阻塞外耳道。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耳声发射检查往往可造成耳声发射 能量消失,而且也可影响声导抗检查,必须要清除外耳道耵聍。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婴幼儿期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往往是由上呼吸道感 染以及免疫变态反应引起。其可以造成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根据临 床症状及耳科显微镜检查以及听力学检查,包括耳声发射、声导抗检 查等可以明确。可采用病因治疗,应用类固醇激素类及抗过敏药物, 在鼻腔内可滴麻黄素,药物治疗无效可采用经鼓膜穿刺抽液,切开引 流以及经鼓膜安装通气管。以改善及恢复患儿的听力。 先天性外耳及中耳发育畸形:根据畸形分类不同,采用不同的外科手 术治疗,一方面外耳整形和耳廓再造,另一方面改善听力。双侧耳廓 及外耳道畸形,应尽早选配助听器,促进言语—语言发育。
(医学课件)新生儿听力筛查

02
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危害
对新生儿的影响
语言发育受限
新生儿听力损失若未及时发现和治疗,会导致语言输入减少 ,影响语言发育和学习能力。
社交能力落后
听力损失会影响新生儿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导致社交技能 发展受限,影响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对家庭的影响
父母心理压力
新生儿听力损失会引发父母的焦虑和担忧,影响家庭的心理和情感状态。
教育负担
需要为有听力损失的新生儿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康复支持,增加家庭的经济和 时间负担。
对社会的影响
人口素质下降
新生儿听力损失会影响其语言、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导致人口素质下降 。
社会负担增加
听力损失儿童长大后可能面临就业困难、社会融入等问题,从而增加社会的负担 。
03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流程
初筛
2023
新生儿听力筛查
目录
• 必要性和重要性 •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策略和建议
01
概述
定义与意义
•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指通过一系列检查方法和手段, 对新生儿听力状况进行评估和检测,以确定是否存 在听力损失或其他听觉问题。新生儿听力筛查具有 重要意义,它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听力障碍,为后 续治疗和康复提供帮助。
早期发现与干预
早期发现
新生儿听力筛查能够在早期发现宝宝的听力问题,避免影响宝宝的听觉和言 语发育。
早期干预
通过早期发现,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如佩戴助听器或进行人工耳 蜗植入等,以帮助宝宝恢复听力。
预防与控制听力损失
预防听力损失
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了解宝宝是否存在先天性听力损失风险,从而采取有 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听力损失的发生率。
初筛时间
新生儿听力筛查流程及注意事项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产品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听力补偿和康复 训练更加精准、高效。
家庭康复指导与培训
家庭康复指导
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听力状况,制定家庭康复计划,如使用辅助听力设备、参加 康复训练课程等。
培训课程
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康复需求的儿童,开展各种培训课程,包括语言康复训练、认 知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和生活。
听力筛查的重要性
早期发现
新生儿听力障碍如能早期发现,可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减轻听力损失对儿 童的影响。
预防听力损失
通过定期的听力筛查,可以及时发现并预防一些后天性听力损失的发生。
听力筛查的发展历程
国外筛查
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开始研究新生儿听力筛查,并逐渐推广。
我国开展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并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
建立新生儿听力筛查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分析,以便对筛 查工作进行科学评估和管理。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研究先天性听力障碍的病因和预防措施,以及遗 传性听力障碍的基因检测方法等。
研究如何更好地将新生儿听力筛查与儿童听力康 复服务结合起来,以提高儿童听力保健水平。
研究更先进的筛查技术和设备,以提高筛查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健康教育
加强对孕妇和家长的听力筛查知识宣传 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听力筛查重要性的 认识,使其积极配合筛查工作。
优化筛查流程
制定统一的筛查程序和标准,并对筛查 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筛查的 准确性和效率。
政策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如将新生儿听力 筛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以 提高筛查率。
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技术和方法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技术和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生儿听力筛查已成为早期识别和干预婴儿听力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和方法,以帮助广大父母更好地了解和关注自己宝宝的听力健康。
一、目测观察法目测观察法是最简单、经济且无侵入性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之一。
医生或护士可以通过观察婴儿对声音或响动的反应来初步判断其听力情况。
例如,医务人员可以拍打玩具制造响声,观察是否引起婴儿转头、吸吮或突然停止活动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新生儿,但并不能提供准确度高的结果。
二、自发行为测试法自发行为测试法是通过观察新生儿在接收到声音时的自发行为来评估其听力功能。
这些行为包括:眨眼、吸吮、颜面表情变化等。
医务人员可以通过播放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音来观察婴儿对声音的反应,并根据反应情况初步判断听力功能是否正常。
虽然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准确性有限,无法提供具体的听力指标。
三、听性诱发电位检测法听性诱发电位检测法是一种利用仪器来评估新生儿听力功能的无创性筛查方法。
该方法通过记录婴儿内耳神经对声音刺激的电信号来评估其听觉系统的状态。
医务人员会在宝宝头皮上贴上电极,并向其耳朵内播放短暂的声音刺激,仪器会记录下婴儿大脑对声音刺激产生的电活动。
通过分析这些电信号,医务人员可以评估出宝宝听力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四、耳科医生筛查法耳科医生筛查法是一种专业且全面评估新生儿听力功能的方法。
耳科医生会使用多种工具和技术来检查宝宝的耳部结构和功能,包括外耳、中耳以及内耳。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判断婴儿是否存在听力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准确性高,能够提供详细和具体的听力测试结果,但需要专业的医疗设备和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五、自助筛查工具除了以上几种专业的筛查方法外,现在市面上也有一些自助式新生儿听力筛查工具。
这些工具通常是一些便携式设备,父母可以在家中使用。
婴儿戴上耳机或听骨导电器,设备会播放音频并记录宝宝对声音的反应。
婴幼儿听力损失的评估及干预

婴幼儿听力损失的评估及干预婴幼儿听力损失的发生率为0.1-0.347%,位列六大残疾之首。
早筛查、早诊断及早干预,能使听障患儿获得最大限度的听觉、言语、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其步入正常的学校和社会环境。
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历经2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进入到深化和全面推进阶段,现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
2004年卫生部颁发了《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2010年专家组对其进行了修订。
该规范要求所有筛查未通过的婴儿,应该在出生后3个月内接受全面的听力学及医学评估;确诊为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婴儿均应该在6个月内尽快接受干预服务。
2018年,经过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诊断治疗组”专家多次讨论和修订,共同编写了《婴幼儿听力损失诊断与干预指南》。
指南分为听力损失诊断和听力损失干预两大部分,内容包含诊断标准、原则、方法及综合评估,干预指导原则、方法和效果评估。
国际上,国际耳鼻喉科学联合组织于2017年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首届国际听力筛查、诊断及评估会议,并形成了2018版婴幼儿听力损失评估国际共识(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audiological assessment of hearing loss in children, ICON)。
婴幼儿听力损失诊断与干预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涉及临床医学、听力学及言语病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需要临床医师、听力师、听觉言语康复专业相关人员及家长密切合作,协同开展工作,全面提高听障患儿的诊断率和康复率。
1 新生儿听力早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提出:①正常出生新生儿实行两阶段筛查,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完成初筛,筛查覆盖率应达到95%以上,未通过者及漏筛者于42天内进行双耳复筛。
②复筛仍未通过者应在出生后3月龄内转诊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进行诊断。
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婴儿出院前进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ABR)筛查,未通过者直接转诊至听力障碍诊治机构。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2010年版)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2010年版)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障碍,开展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有效措施,是减少听力障碍对语言发育和其他神经精神发育的影响,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基本要求(一)、机构设置。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规划的实际情况,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诊断治疗工作,指定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或具有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听力障碍诊治工作。
1、筛查机构应当设在有限产科和儿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中,配有专职人员及相应设备和设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后指定。
2、诊治机构应当设在具有较强耳鼻咽喉科学和听力学技术水平的医疗机构中,至少配备一名新生儿听力障碍诊治高级技术职称医师和二名听力检测人员,并配置相应的设备和设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后指定。
(二)人员要求1、筛查人员(1)具有与医学相关的中专以上学历(2)接受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新生儿的听力筛查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取得技术合格证书。
2、诊治人员(1)从事听力障碍诊治的人员必须取得职业医师资格,并具有中级以上耳鼻咽喉科临床专业技术职称。
(2)从事听力检测的人员应当具有与医学相关的中专以上学历,通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技术和技能培训并取得技术合格证书。
3、文案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操作技术且有档案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
(三)房屋与设备要求1、房屋筛查机构:设置1间通风良好、环境噪声≤45Db(A)的专用房间,并配备诊察床。
诊治机构:至少设置2间隔音室(含屏蔽室1间),符合国家标准(GB/T16403、GB/T16296),设置诊室和和综合用房各1间。
2、设备(1)筛查机构(2)诊治机构二、机构职责(一)筛查机构1、严格按照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相关条款执行。
2、建立各种筛查规章制度,遵守技术操作常规。
3、做好筛查前的宣传教育,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尊重监护人个人意愿选择。
新生儿听力筛查AABR未通过怎么办,治疗方法

新生儿听力筛查AABR未通过怎么办,治疗方法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指对新生儿出生后进行听力筛查以及早期听力干预,以便及早发现听力障碍,进行治疗。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使用AABR(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自动听觉脑干反应检测。
如果新生儿的AABR测试结果未通过,意味着他们可能存在听力问题。
不过,测试结果不能立即断定新生儿有听力障碍,测试有误差,但需要进一步确诊。
治疗方法1.听力干预治疗:如果新生儿被诊断出有听力障碍,听力干预治疗是最常见和有效的进行早期干预的方法。
干预治疗包括语言治疗、听觉康复等,全球范围内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听障项目强调的就是听力干预治疗。
听力干预治疗将把新生儿的听力障碍纠正为多重听力障碍患者的正常听力水平。
2.使用助听设备:如果新生儿的严重听力障碍需要进行助听设备支持,通常是在专业听力服务中进行的。
助听设备康复常常被用到缺陷明显的新生儿,这种方式可以使他们听到并理解环境声音,促进婴儿语言和认知对话成长。
3.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另外,在当代科技的支持下,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革命已成为技术工具,可以在听障患儿的听力障碍识别和治疗中有所帮助。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早期干预的效率和准确性,对于提高听障患者听力水平和重构听障患者的职场和生活状态做出贡献。
注意事项1.筛查不等于诊断:新生儿听力筛查是用来发现听力问题的一个工具,并不等同于诊断。
如果新生儿的AABR未通过,需要进一步进行诊断。
2.及早干预:如果新生儿被确诊为听力障碍,及早干预是关键,早期干预和治疗可以提高听力和语言发展的机会。
3.婴儿沟通:对于听力障碍新生儿,家长需要使用图像、手势或其他手段进行沟通交流,以避免新生儿出现沟通障碍。
4.定期检查与跟踪:新生儿听力筛查后,即使通过了,在宝宝生长过程中也要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和跟踪,以确保宝宝听力发育正常。
总之,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及早发现听力障碍进行早期治疗的重要措施。
新生儿听力筛查质控流程

新生儿听力筛查质控流程新生儿听力筛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筛查可以及早发现新生儿的听力问题,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为了保证筛查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控流程。
下面是一个包括五个步骤的新生儿听力筛查质控流程。
第一步:目标设定和培训在开始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之前,首先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
明确筛查的目的、对象、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
同时,需要对筛查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包括筛查方法、设备使用、结果判断和记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步:设备校准和维护听力筛查设备是进行筛查的重要工具,所以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以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校准包括对设备的声压级和频率进行测量和调整,维护包括清洁设备、更换电池和维修等工作。
第三步:筛查流程实施筛查工作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4-72小时内进行,以尽早发现潜在的听力问题。
筛查通常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包括在医院的产房、儿科门诊或听力筛查室等地点。
筛查人员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操作,包括向家长解释筛查目的、方法和预期结果,检查耳道是否通畅,操作筛查设备进行听力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进行判断和记录等。
第四步:结果判断和记录听力筛查的结果通常分为通过、未通过和需复查三种情况。
筛查人员需要对每个测量结果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及时记录在筛查表中。
对于通过的婴儿,可以告知家长筛查结果和建议,对于未通过的婴儿,需要安排复查或推荐到相关专科进一步检查。
第五步:质量监控和总结为了保证筛查工作的质量,需要进行质量监控和总结。
定期对筛查结果进行回顾和评估,并与其他医院或机构进行对比,以发现问题和改进工作。
同时,也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制定标准操作规范和改进措施,提高筛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总之,新生儿听力筛查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控流程来保证筛查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以上所述的五个步骤包括目标设定和培训、设备校准和维护、筛查流程实施、结果判断和记录以及质量监控和总结,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质控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