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人生-庄子..

合集下载

国学 庄子《齐物论》

国学 庄子《齐物论》

国学庄子《齐物论》当代名家论庄子两千多年来,《庄子》深刻地影响着每个阶层的中国人,尤其为中国知识分子开辟了一个极富弹性的人格缓冲区。

当他们在政治宫掖、人生建树等方面遇到挫折、失意之时,总能在庄子的作品中找到皈依和平衡。

——李怀宇庄子其人其书其学,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上是一个极特殊的景观,甚至可以说是个异数。

有关人心世道的说理文章,文辞居然这样优美,想象力如此丰富,意象这般瑰丽,先秦诸子中,找不到第二家。

——刘梦溪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囗(左“安”右“鸟”音yan4)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庄子人生之我见

庄子人生之我见

庄子人生之我见【摘要】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其中,他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

他希望人能做到“逍遥”,也就是达到“心‘和”道“的结合,由此而生出的豁达的人生态度、人格的修养方法和处世原则为当今社会的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处世原则《史记》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庄子的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如《史记》中的记载,庄子可谓是学富五车,但庄子虽腹有才华,一生却终究只有一本《庄子》存于世间。

不过,即使如此,庄子仍将他的理论与观点贯穿于他的寓言故事当中,流传于世,以致最终,被后人发现它的重要性与启示意义。

像我们每个人一样,庄子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普通人,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理想,想要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做人,面对物欲横流的嘈杂的社会环境,他也想要发出一声怒吼,唤醒迷失在物质欲望中的人们,教人们为人处世,教人们看破红尘生死。

只不过,他选择的不是魏征般的直谏,而是如同诸葛亮隐居茅庐,姜子牙直钩垂钓般的方式,所不同的是,他的行为不是直接地为哪一个君主而服务,而是为了大众。

庄子的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另类的用以洗涤世人污浊心灵的途径,好比鲁迅同志在救祖国的过程中选择弃医从文,不是从身体上采用强制的方式而是从思想上感染、教化、唤醒沉睡中的国人,进而拯救他的祖国。

一、庄子人生观的社会历史背景依据《史记》的描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就可以大体推断出庄子的生卒年月,现在社会各界对其说法也各有不同,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庄子是战国时期人无疑。

在政治方面,战国时期是一个政治非常混乱的时代,各个国家为了争夺土地和政权来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而相互厮杀,国家内部也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地位和争夺自己渴望的权力而内讧。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从这样的语气,我们知道,庄子对这种政治扩张的不认同。

庄子名言名句大全带有翻译解释说明,出自庄子的名句经典哲理的话

庄子名言名句大全带有翻译解释说明,出自庄子的名句经典哲理的话

庄子名言名句大全带有翻译解释说明,出自庄子的名句经典哲理的话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若白驹之过隙。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遁天倍情,忘其所受。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不知其所以然。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忿设无由,巧言偏辞。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见笑于大方之家。

无迁令无劝成。

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无用之用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意有所至爱有所亡。

盖之如天,容之如地。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游于羿之彀中。

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仁义之端,是非之途。

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大而无当,往而不返。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存己而后存人。

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鉴明则尘垢不止。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官为贤。

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德有所长,形有所忘。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

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庄子》“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文字各有其侧重的内容,共同形成整体的思想体系;“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也以反映庄子核心思想为主,又能体现其他更丰富的思想内容。

整本书着力体现出庄子自由无待、道通为一、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遵从自然、无用之用、绝圣弃智、虚无恬淡、死生同一等主张以及关于自然规律的思考。

1.自由无待:认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己、无功、无名,自由自在、无恃无待的逍遥状态。

2.道通为一:认为宇宙及万事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穷无尽,规律都是一样的,多少、长短、大小都是相对而言,万物相齐,没有什么真正的差别,要依顺自然、超越对立、忘言忘辩。

3.养生之道:强调养生的重要和养生需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安时处顺、忘却情感、淡看生死,不必过于疲累地追求知识、智谋、利益等外物。

4.无用之用:强调因无用而有大用的人生处世态度。

5.才德圣人:认为道德内全、无形符显、不用智谋、摒弃烦恼的人才是理想中的才德圣人。

6.天人合一:认为道德能力达到顶点的真人能够顺应自然、听从内心、同于大道,也就是达到忘却自我的天人合一。

7.无为而治:主张治国理天下应摒弃心机、顺其自然。

8.遵从自然: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常态本然,强调要遵从万事万物本然的样子,否则就是不合理、不合道的病态。

9.绝圣弃智:抨击儒家思想,反对仁义礼智,强调要拋弃仁义等思想,避免各种仁义礼法反让社会大盗得行。

其实也是强调要顺其自然、无为而为。

10.虚无恬淡:认为追求疆域、功利、名声、长寿等都是不足取的,应该不刻意做任何事,内心虚无、恬淡无为,让一切自然而然。

11.死生同一:认为生命的产生和消亡过程是自然规律,淡看生死。

12.自然规律:认为宇宙、天地万物有其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又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思考大小有无、有限无限等自然概念,在看似试图探求宇宙的本原和本性的过程中,体现了大道深奥、顺其自然的思想。

庄子名言精选(带翻译)

庄子名言精选(带翻译)

庄子名言精选(带翻译)庄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

《史记》用精练的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习古堂国学网精选了庄子的经典名言,加以翻译,供广大庄子爱好者学习欣赏。

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

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

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

先秦道家代表人物

先秦道家代表人物

国学大师论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先秦时期,道家文化也开始了他的萌芽时期,这其中,有三位显世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杨朱、老子、庄子。

他们所共同构造的道家文化,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有一个重要的分支,而且由于道家,尤其是老子的哲学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自然哲学的辩证法的,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的道德经是中国最鲜明的论述辩证法的著作。

杨朱杨朱是是道家学派的早期代表,也是隐士的早期代表,是道家学派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也是道家显世的第一位国学大师。

他大约生活在墨子之后、孟子之前,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他的思想也是多见于其他的文献资料。

杨朱的思想主要就是“轻物重生”和“为我”,因此,有人对他的评价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杨朱是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者,他认为人们应该重视自己,应该注重生,他认为只有活着才是最珍贵的,其他的如江山社稷等都不重要,因为江山社稷丢掉了还可以找回来,但是人死了就会永远的死了,永远都不可挽回了。

杨朱还认为如果人人都不损自身的一毫、人人都不去利天下、人人都保全好自己,天下就平安了,“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知名企业文化顾问郭金瑞认为,这句话极其鲜明的反映出杨朱的这种思想。

关于杨朱的思想,还有两段对话比较能够说明:对话一:一个叫禽子的人问杨朱:“如果拔你腿上的一根毛来救济天下,你愿意吗?”杨朱说:“天下不是我的一根腿毛可以救济的。

”禽子说:“那假如你的一根腿毛可以救济天下,你愿意献出吗?”杨朱没有回答,反问道:“如果我用10000元钱买你的一块皮屑,你愿意吗?”禽子说:“愿意。

”杨朱说:“如果我用10000元钱买你的一条腿,你愿意吗?”禽子没有回答,默默地思考。

杨朱说:“一根毛跟皮屑比起来是小的,一块皮屑跟一条腿比起来是小的,但是,它们都是我们身体的一分子,为什么要轻视一根腿毛呢?”对话二:杨朱在山里看到伐木工人不砍一棵很大的栎社树,就问工人:“为什么不砍这棵树?”工人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所以不砍它。

国学经典导论4-08庄子的齐物方法论

国学经典导论4-08庄子的齐物方法论
“至人无己” “出于崖涘,观于大海”
八庄子的齐物方法论齐物论将磅礴万物以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知上的大视野大胸襟大智慧?看破生死理解顺应人生的智慧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八、庄子的齐物方法论
物论
“将磅礴万物以为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认知上的大视野、大胸襟、大智慧
• 看破生死——理解、顺应人生的智慧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
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 也。”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 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 打破成见——宽容不同观点的胸襟
万物不一,我一视同仁 万物不齐,我等量齐观
• 突破自我——不断提升自我的视野和境界

最全庄子智慧名言加译文

最全庄子智慧名言加译文

庄子名言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

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

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

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庄子•人间世》【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

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