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s) 专业代码:090201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化学、生物学、地学基础知识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通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土壤资源调查与利用技术、农业分析与测试技术,能在农业、环保、土壤肥料等相关领域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肥料研发与农化技术服务等工作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基本规格通过学习与实践,该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如下要求:1.掌握扎实的计算机、数理化等基本理论知识;具有数理化应用和现代化办公的能力;2.掌握生物学、微生物学、农业环境学、生态学、环境地学、仪器分析等专业基础知识和方法;具备生物学应用能力;环境保护及地学基本能力;3.掌握土壤资源、水资源、养分资源等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专业知识;掌握肥料生产的基本原理、熟悉肥料加工工艺流程;具有从事农业资源管理的能力、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与应用的能力和农业环境监测的能力;4.了解农业资源学科发展的前沿、现状及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状况;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实验设计、实施、总结及撰写论文等科学研究基本能力。
5.掌握一门外语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和进行一般的业务沟通能力。
6.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良好的沟通交流、较好的团队协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8年五、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六、专业核心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研究法、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壤化学分析、农业化学分析、农业环境学、环境地学、肥料生产原理与工艺。
七、全学程时间分配八、毕业基本要求九、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一览表表Ⅰ必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一览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56表Ⅱ选修课课程设置一览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78。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目录:1、生态系统2、最适温度3、生物资源4、水体自净5、全球变暖6、积温(活动和有效)7、光合作用8、光照强度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 12、光能利用率 13、自然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16、农业投入产出 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9、水资源 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度 22、生长期 23、种植业 24、森林资源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32、农业环境 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34、最高温度 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 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
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农业概论第三版重点名词解释汇总

农业概论第三版重点名词解释汇总【实用版】目录一、农业概论第三版的重点名词解释汇总概述二、农业概论第三版中的重要名词解释1.农业2.农业生产3.农业科技4.农业现代化5.农业产业结构6.农业资源7.农业环境保护8.农业政策9.农业经济10.农业国际合作正文农业概论第三版重点名词解释汇总如下:一、农业概论第三版的重点名词解释汇总概述《农业概论》第三版是一本关于农业领域的专业书籍。
本书详细阐述了农业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资源、农业环境保护、农业政策、农业经济以及农业国际合作等内容。
本文将对这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汇总,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农业领域的相关知识。
二、农业概论第三版中的重要名词解释1.农业农业是指人类为了获得食物、纤维、能源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对动植物进行人工培育、繁殖和利用的生产活动。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2.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是指通过利用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农业科技等手段,进行种植、养殖、渔业等生产活动的过程。
农业生产是农业的核心内容,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农业科技农业科技是指运用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的科学技术领域。
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4.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通过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方法和设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提高农业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5.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各部门、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例关系。
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6.农业资源农业资源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农业生产资料等。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对于保障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概论知识点

农学概论◆农业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获取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的重要性: 1 农业是不可替代的大产业。
农业是世界上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的大产业有些物质只能在植物体内完成8种必需的氨基酸和2种必需的脂肪酸。
2 农业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3 农业与粮食和食物安全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的特点:⏹一、农业生产的波动性:㈠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1.气候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2.市场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㈡突发性因素引发的波动性: 1.农业生物因素的突变2.农业环境因素的突变3.农业技术政策或措施的失误引起农业波动4.社会的变化与农业经济政策的失误引起的农业波动㈢趋势性变化引起的波动: 1.地球的温室效应2.酸雨3.臭氧层空洞⏹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㈠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1.地球上的自然气候有明显的地域性2.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3.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农业生产地域性。
㈡农业生产的综合性 1.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决定其综合性。
农业系统是由4个基本要素构成农业生物要素农作物、林木、水产、菌、藻等五大类农业环境要素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和生物等农业技术要素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技术农业社会要素农业投入、产出、管理的社会因素 2.大农业由农业生产8个综合部门组成。
农业生产业、工业、商业、金融、科技、教育、建设、行政管理与政策。
3.农业生产由农、林、牧、渔业综合组成。
4.各农业行业由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组成。
5.农业技术体系的综合性。
⏹三、农业资源的有限性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人均量少。
人与自然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难题。
随着今后人口的继续增长土地和水资源的矛盾将会日益趋重。
⏹四、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业产品绝大多数都是鲜活产品有机物质保质储存难保鲜更难有严格的储存期限。
⏹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同期性⏹ 4.农业生产发展的四个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 5.古代农业基本概念古代农业是用铁、木具利用人力、畜力、水力、风力和自然肥料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概论试题及复习资料

1.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获取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的重要性1 农业是不可替代的大产业。
农业是世界上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的大产业有些物质只能在植物体内完成8种必需的氨基酸和2种必需的脂肪酸。
2 农业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3 农业与粮食和食物安全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3.农业生产的特点一、农业生产的波动性(一)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1.气候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2.市场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二)突发性因素引发的波动性1.农业生物因素的突变2.农业环境因素的突变3.农业技术政策或措施的失误引起农业波动4.社会的变化与农业经济政策的失误引起的农业波动三趋势性变化引起的波动1.地球的温室效应2.酸雨3.臭氧层空洞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一)农业生产的地域性1.地球上的自然气候有明显的地域性2.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3.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农业生产地域性。
(二)农业生产的综合性1.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决定其综合性。
农业系统是由4个基本要素构成农业生物要素农作物、林木、水产、菌、藻等五大类农业环境要素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和生物等农业技术要素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技术农业社会要素农业投入、产出、管理的社会因素2.大农业由农业生产8个综合部门组成。
农业生产业、工业、商业、金融、科技、教育、建设、行政管理与政策。
3.农业生产由农、林、牧、渔业综合组成。
4.各农业行业由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组成。
5.农业技术体系的综合性。
三、农业资源的有限性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人均量少。
人与自然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难题。
随着今后人口的继续增长土地和水资源的矛盾将会日益趋重。
四、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业产品绝大多数都是鲜活产品有机物质保质储存难保鲜更难有严格的储存期限。
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同期性4.农业生产发展的四个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5.古代农业基本概念古代农业是用铁、木具利用人力、畜力、水力、风力和自然肥料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
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以《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为例

别、 中国土地资源 的特点等 内容则更 容易 , 学生 的学习 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再 如在讲第七章 “ 人类 、 农业 与环 境 ” 内容前 , 给出“ 业既是 污染受 害者 , 的 先 农 又是最 大 的非定 点污染 源” 的案例 , 置 问题 “ 业受污 染危 害 设 农 表 现在哪些方面 ” 为什 么说农业 又是 最大 的非定点 污 “ 染 源” 。在课堂教学上 , 采用教学方式是参与式 、 启发式 或讨论式 。教师在讲课 中不断提问 , 与学生一起 就某个 虚 拟的案例或实例进行 讨论 ,在讨论 中引导学生 总结 出开发利 用农业 资源的原则 、 如何改善农业环境 。实践 证明, 案例教学法能够启 迪学生 的创新 思维 , 调动学生 的 自主学 习性 , 提高学生 的逻辑推理 能力 , 对学生今后 工作 中分析 问题 、 解决 问题能力 的提高也有帮助 。 该课 程教材选定 中国农 业大学 出版 社出版王敬 国 主编的《 资源与环境概论 》 第一版 。案例 教学法 的应用 是按本教 材的章节选定 特定 的案例 ,具 体教学模块说
中 , 讲授新课之前 , 在 教师从 案例教学 素材库 中把 与新 课有关 的案例选 出并 复印发给学生 ,同时设置几个 问 题 , 学生分若干小组进行讨 论 , 将 然后新课 授课时 由各 小 组成 员代表发言 ,把各 自的讨论结果 带到课堂上 讨
论 , 由教师归纳分析总结并引 出新课 。由各 案例实际 再 分析 到新课 理论知识 的讲解 ,使学生 能够对 实 际资源 环境 问题 进行 深入 的思考 ,从 而培养学 生分析和解 决 问题 的能力 。资源与环境 两个部 分不 能分开 , 资源的不 合理利用必然引起环境 问题 。比如在讲第二章 “ 土地 资 源 ” 的 内容前 ,先 给 出 “ 城 镇工 业 发 展与 土地 开 小 发—— 以登 封 阳城 工业 区为例 ” 的案 例 , 置一个 “ 设 此 案例在推 广中会遇到哪些 问题 ” 让学生讨论 , 学生 学模块说 明
农业资源与环境(含土规、土化方向)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20120618

09010414Es
32
2
农业环境监测 土 壤 与 农 植物肥料分析 业 化 学 土壤改良与利用技术 方 新型肥料生产原理与技 向 农产品安全生产 精准农业理论与技术 资源与环境法学 小计(最低选修14.5学分) 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实
09010414Et
3
48
48
4
选 修 课
09010414Eu
3
48
09010414Ec
3
48
48
4
09010414Ed
3
48
48
4
09010414Ee 09010414Ef 09010414Eg 09010414Eh
2 2.5 3 2 14.5 3 2 3 2 3 2.5 3 2 14.5 2
32 40 48 32 232 48 32 48 32 48 40 48 32 232 32
40 40 32 64 64 32 40
3 8 16 3 3 4 4 3 3
16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课程 类别 必 修 课
课 程 课程名称 性 质 无 方 向
课序号
学 分
学时分配 实 课 验 合 堂 、 计 教 上 学 机
实 习 与 实 践
Ⅰ学年 第 第 一 二 学 学 期 期
6 62.5 2 2.5 1.5 1.5 1.5 2 2 2 2 2.5 1 1 1 2 10 1 0.5 0.5
96 1000 32 40 24 24 24 32 32 32 32 40 16 16 16 32 160 32 8 8
96 32 40 24 24 24 32 32 24 32 24 2 3 2 2 2 2 2 8 16 16 16 16 16 16 2 2 3 2 2 2 2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效益分析、气象观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3.掌握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4.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施肥与科学灌概、农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5.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资源与环境的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6.熟悉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
四、主要课程(学位课程):土壤学、生态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土壤调查与制图、环境学、农业气象学、水土保持学、环境微生物学、农业化学分析。
主要专业实验:土壤与农业化学分析、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环境质量分析与监测、地质与地貌、测量与制图、气象观测。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见习、土壤调查与制图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论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资源系统的特征
构成的复杂性 内涵的动态性 结构的层次性:属性(自然资源和社会 资源);资源的利用限度(可再生和不 可再生资源);资源的性质和作用(软 资源和硬资源) 功能的多样性
目的:一是将效用性与稀缺性结合起来;
二是建立统一的资源开发模型。 硬资源表现为量上
的稀缺性的资源 。 如石油、矿产、生物 等。
国土资源评价:对特定的国土区域,根据 资源类别、属性、形成原因和形成条件以 及时空分布规律,从科学角度对其存在、 数量和可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述和估价。 评价的内容:如表 评价对象是一个国家或内部某一地区的自 然、经济、社会三大组成的物质系统。 评价的原则有整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可持续利用原则。
矿产资源 (1) 形成规律:具有时空分布规律,形 成后受许多地质作用的影响而变化。成 矿规律:外生矿、内生矿、变质矿 (2 )分布规律:时间分布规律、空间分 布规律 (3 )变化规律:时间规律(重复叠加和 相互更替的周期性),空间规律
外生矿:通过外生作用形成的资源,即由岩石圈、水 圈、大气圈、生物圈及太阳能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矿 物资源。主要矿物元素有钾、钠、钙、镁、硅等和铁、 锰、铝等的氧化物或含氧盐类。规律:陆相沉积中, 干旱气候形成盐湖类和含铜砂岩型矿产;潮湿气候形 成风化壳型矿;海相沉积和海陆交互相沉积中,干旱半干旱气候形成砂岩、盐类和碳酸盐类矿产;潮湿气 候形成煤、铝土矿、赤铁矿和磷块状矿。 内生矿:通过内生作用形成的资源,主要是地球内部 深处的岩浆融体及其派生物-气水溶液,随着地壳运动 和造山作用而发生的岩浆活动所富集成的。 变质矿:由岩浆侵入岩石后引起的接触热变质作用、 气相-热液变质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
宜农荒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价项目的评价等级
评价项目 评价项目指标分级 <3ⅠⅡⅢⅣⅤ• 3 。 -7 。 7 。 -10 。 10 。-- 15 。 > 15 。 无 偶尔 短期 季节 终年 评价指标评级 Ⅰ Ⅱ Ⅲ Ⅳ Ⅴ Ⅰ Ⅱ Ⅲ Ⅲ或Ⅳ Ⅴ 评价项目 寒冻危害 评价项目指标分数 无 偶有霜害 常有霜害 生产季短 霜害频繁 >100 100 – 70 70 –50 50 –30 <30
四等地 Ⅲc Ⅲd Ⅳa Ⅳb 等外备用地 Ⅳc Ⅳd
例子 土地单元A:冬季极端低温度≥-7 °c 的频率为20年以上一遇,土体或风化 壳厚度为3-4米,该土地单元的等级 是 ? 土地单元B:冬季极端为-9 °c - -11 °c 、 ≤-11 °c 频率为12年一遇, 土体厚度为2-3米,该土地单元的等级 是 ?
黏土 壤质土 砂壤土 沙砾 无 轻 中 强
评价指标评级 Ⅰ Ⅱ Ⅲ或Ⅳ Ⅴ Ⅰ Ⅰ或Ⅱ Ⅱ或 Ⅲ Ⅲ 或Ⅳ Ⅴ Ⅰ
Ⅱ或 Ⅲ Ⅲ Ⅴ Ⅰ Ⅱ Ⅲ Ⅳ或Ⅴ
地表坡 度
地表积 水状况
土层厚度/厘 米
排水条 件
较好 一般 困难,易改良 困难,难改良 很困难
无 轻微 旱作保证率低 严重
Ⅰ Ⅱ Ⅲ Ⅳ Ⅴ Ⅰ Ⅱ Ⅲ ⅣⅤ
二 我国资源的特征与利用现状
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 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但相对量少 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 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分布与生产 力布局不匹配 资源开发强度大,浪费严重, 资源开发强度大,浪费严重,后备资源 不足 粗放经营,生产率底,退化严重 粗放经营,生产率底, 环境污染严重, 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质量降低
5
强烈
6 7
古生代海西期(5亿-1.5亿) 强烈 中-新生代阿尔卑斯期 (〈1.5亿年) 中等
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成矿带 横 向 阴山-天山 秦岭-昆仑 南岭 纵 向 隆 起 带 1 2 3 成 降 带 1 2 3 纬度或位置 北纬40。-43 北纬32 北纬23
。 。 。
矿产 铁、烙、镍矿 30
资源的评价:根据资源类别、属性、形成原 理和形成条件以及时空分布规律,从科学角 度对其存在、数量和可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 述和估价。
自然资源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或依据,对 一个国家或区域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 组合、空间分布、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进行定 量或定性的评定和估价。
基础:自然资源的考察。 目的:充分了解资源的特点,为科学利用资源提供依据。
最低限制因子评判法:选取多个限制因子作为评价项目, 个限制因子按其对资源的限制程度进行指标分级,然后 对被评对象的各个限制因子一一评定其级别,记录在评 价表格中,最后以限制因子评定的最低等级来确定被评 对象的等级。
某地宜农荒地的等级 等级 特 点
Ⅰ(一级宜农荒地)不加改造可开垦,不存在限制开垦因子。 Ⅱ(二级宜农荒地)稍家改造可开垦,存在一种或几种因子的轻微限制。 Ⅲ(三级宜农荒地)大加改造才能开垦,存在一种或几种限制因子的较 严重的限制。 Ⅳ(四级宜农荒地)施加全面的改造方可开垦,限制因子相当严重,属 于难于开垦的荒地。
软资源是指主要在
质上表现岀稀缺性, 而量不可度的软件型 资源。 如信息、技 术、文化等。 特点:不可量化
王铮的〈理论地理学纲要〉资源的新分类系统
第一类硬资源 硬资源 第二类硬资源 信息技术类 软资源 文化类 区位市场类 可更新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承载性资源 条件性资源
资源
第二节 资源的分布、评价及开发利用
其中Pr 为第r等级资源的资源量 ;q为某一常数
其它分布:指数分布、对数分布、正态分布
什么是转基因产品?你对它了解多少?
转基因生物是在生物自身基因组织中带有用转基因技术插入的外源基因, 生物个体能将它传给后代,并表现出该基因的生物活性。 目前全球转基因作物达120多种,仅在美国,转基因食品达4000多种。 我国转基因农作物和林木有22种,且我国进口的转基因作物和初级加工品 数量正成倍增长,所以,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按全管理办公室公布了第 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大豆种子、、大豆、大豆粉、大豆 油;玉米(种子、粉、油);油菜(籽、籽油);棉花种子;番茄种子、 鲜番茄、番茄酱等。
土壤质地
盐碱化程度
干旱威 胁
风蚀 程度
无 轻度 中度 强度
Ⅰ
Ⅱ Ⅲ或Ⅳ Ⅴ
练习:甲、乙两块宜荒地等级评定,根据上表中的指标, 判定两块地的等级。
评价 因子 评价 单元
地表 坡度
地表积 排水条 干旱 水情况 件 威胁
寒冻 危害
土层厚 度/厘米
土壤 质地
盐碱 化程 度
风蚀 程度
荒 地 评 级
甲 乙
〈3。
人力资源:以人口为自然资源,指人口中那些已经成 年并且具有和保持着正常劳动力的人,由一定数量具 有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构成。 智力资源:指开发创造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物质资源 的科技队伍和管理队伍。 信息资源:指可利用并产生效益的一切信息的总称, 存在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的思维领域中。 技术资源:指人们可用于创造财富的各种现实技术和 潜在技术。 管理资源:指管理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 作用的比喻。
潜在的危险:1 基因污染,优胜劣汰。2 少数导致动物过敏(四个 等级:一级不存在危险;二级有低度危险;三级有中度危险;四级有高度 危险。)3 不确定因素多。 国家农业部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从2002 年3月20日起,凡在中国境内销售转基因生物,必须进行标识。不按规定 标识的,不的进口或销售。
≥-7 °c
20年以上一遇 100年以上一遇 Ⅰ
-7°c - -9 °c 15年以上一遇 50年以上一遇 -9 °c - -11 °c ≤-11 °c 30年以上一遇 15年以上一遇
柑橘地评价标准
柑橘地等级 评级标准 一等地 二等地 三等地 Ⅰa Ⅰb Ⅰc Ⅰd Ⅱa Ⅱb Ⅱc Ⅱd Ⅲa Ⅲb
三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 温室气体的增加和温室效应 土地利用问题 水资源问题
四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必然 选择 五 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 识
3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问题1 什么是资源的共生性?
2 整体性在资源评价中的作用。 3 如何理解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和绝 对无限性? 4 怎样理解资源利用的层次性?
资源评价方法
根据评价对象:单项自然资源评价和自然资源综 合评价。 根据评价的侧重:自然资源质量评价(以自然属 性为主)和自然资源经济评价(以社会属性为主) 根据评价的特定目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和 自然资源保护改造评价。
(野外调查与制图)、最后阶段(室内成果整理)
资源评价的工作程序:准备阶段、中间阶段
,
31,-34 30
,
钼、铁、烙、镍、铜、 钨、铅锌、金等矿 铜、钨、锡等矿 铜、金、铅锌、硫等 矿产丰富 丰富 石油 油气、盐类 石油、天然气、盐类
。
-25
。
30
,
台湾省、日本群岛、菲律宾等 张广才岭、老爷岭、长白山、辽 东半岛、胶东半岛、武夷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 黄海、东海、南海 松辽、华北、江汗三大平原和渤 海、北部湾 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
季节性 困难, 不明 易改良 显 无 优 不显
偶有 霜害 偶有 霜害
〉100
壤质 无
无
3 5
。— 。
100-70
壤质 无
无
综合指标评判法:选取公认的能反映某一资源质量的综 合性指标,并将综合性指标进行分级,用于评定该种资 源的等级。
例如: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 优劣。 指标:干燥辐射指数=R/Lr
什么叫生物安全?
指生物技术研究、应用以及生物技 术产品研究、开发、商品化生产过程中 发生的可能会危及生物多样性、环境和 人类健康的安全性问题。 如:基因工程技术 生物技术
绪 论
一 资源开发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
以土地为核心资源的自然崇拜时期 以开发地下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人本位与 技术革命时期 以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有效配置为核心 的现代可持续发展时期
共生性:构成各种农业资源的子 资源组分在空间分布上是共同存 在的。 整体性:农业资源的各组分有机 地组合在一起,彼此间不断的进 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