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的策略详解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几点有效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 游戏化教学:通过各种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设计听课活动,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来猜测古诗词的作者、题材或意境;也可以设计词语接龙的游戏,让学生用古诗词中的词语来接龙。
这样的游戏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2. 图片教学:利用图片展示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场景、山水风景或文房四宝等,配以适当的古诗词,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朗读古诗词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共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3. 情景演绎:将古诗词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情景演绎。
选择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古人在春天的情景中所经历的一天,通过行动和表情来传达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这样的情景演绎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古诗词的内涵。
4. 词语解释与比较: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字面意义,更要引导他们理解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可以选择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通过解释并与现代诗歌相比较,让学生明白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5. 配乐朗读:可以选择一些与古诗词主题相符的音乐,与学生一起朗读古诗词。
配以音乐,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古诗词的世界中。
6. 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古诗词的题材或意境进行创作活动,可以是续写、插画、曲艺表演等形式。
通过创作活动,既可以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化教学、图片教学、情景演绎、词语解释与比较、配乐朗读和创作活动等策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其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分析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分析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通过古诗词的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古诗词的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古诗词语言晦涩难懂,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共鸣不足等问题。
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成为了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
小学生的学习主体是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接受和学习古诗词。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用古诗词中的有趣段落、美丽意境,或者讲述古诗词的故事背景,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可以通过音乐、戏曲等形式,将古诗词融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古诗词体验和感悟。
在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教学。
二、活动形式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来体验古诗词的魅力。
通过古诗词朗诵比赛、古诗词歌曲演唱、古诗词戏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古诗词的学习中。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比如古诗词接龙、古诗词填词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情感体验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情感,并通过课堂讨论、情感表达等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古诗词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古诗词表达的情感,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通过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增强对古诗词的喜爱和体验。
四、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古诗词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也是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将古诗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离不开生活,生活也可以离不开古诗词。
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生活场景等,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分析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分析小学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古人的故事、描述古人的生活方式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外阅读、课题研究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魅力。
二、解读古诗词的内涵:古诗词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意象,教师可以通过解读古诗词的内涵,让学生对其中的道理和美感有更深刻的体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字句之间的微妙关联,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增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
三、创设情境,提高记忆效果: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是学生记忆的重点。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尽可能地感受到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情感和意义。
教师可以组织实地考察、观察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古诗词所表达的情境。
教师还可以利用音乐、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将古诗词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知和记忆效果。
四、综合运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古诗词是汉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师可以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古诗词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
教师还可以采用背诵、朗读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更好地理解和传递古诗词的美感和情感。
五、评价反馈,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如收集学生的写作作品、口头表达等,进行反馈和点评。
教师还可以组织古诗词比赛、朗诵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成果,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自信和兴趣。
通过以上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古诗词,小学生可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成为关键问题。
以下是几点有效的策略,帮助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注重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朗读和欣赏经典古诗词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其美妙的韵律和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可以通过讲述背后的故事、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上与古诗词发生联系,增加学习的情感投入度。
二、注重情景还原,提升理解力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往往对古代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缺乏了解,使得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变得困难。
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词语、意象、比喻等,帮助学生还原古代的情景和社会背景。
教学《登鹳雀楼》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南京历史文化,并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鹳雀楼的设计和周围的环境,进一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注重语言形式,培养审美能力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艺术特色吸引着读者。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分析古诗词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在教学《静夜思》时,可以引导学生读出诗歌中的平仄、押韵和句式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独特的音韵美。
四、注重创作实践,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样重要。
老师可以通过韵脚等游戏或比赛,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自然、思考人生等,通过写作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注重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在古诗词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够加强学习效果。
老师可以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诗词的美和内涵。
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增加互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实施上述策略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适度安排教学内容和方式,避免过于复杂和抽象的诗词。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有不同的方式和观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古诗文教学策略与经典赏析

古诗文教学策略与经典赏析古诗文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在中小学教育中,古诗文教学被视为培育学生的诗意情怀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古诗文的教学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欣赏和表达,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古诗文教学策略,并对几首经典的古文进行赏析。
一、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古诗文教学首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室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古代音乐,进行相关的图片展示,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个人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浓厚兴趣。
二、引导学生运用多元的解读方法古诗文作品多样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多元的解读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赏析-鉴赏-创作”的教学模式,通过鉴赏名家作品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古诗文,如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一方面,教师可以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古诗文作品,如对爱情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阅读关于爱情的古诗文作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相关的古诗文作品进行赏析和分享。
四、提供实践机会与资源支持在古诗文教学中,实践与感悟是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理解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参加文学讲座,体验古代文化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创建一个古诗文文库,收集整理经典的古诗文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和学习支持。
经典赏析:下面是几首经典的古诗文作品,通过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
1.《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浅谈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浅谈古诗词的教学策略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诗词教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如何有效地开展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理解,成为了现代教师们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本文将浅谈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希望能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注重情感教育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深刻的含义和丰富的情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美好和心灵的震撼。
古诗词教学应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去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其中的婉约/豪放,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朗诵、情感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古诗词中的意境,让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古诗词。
二、抓住文学背景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和情感精髓。
古诗词教学也应该抓住文学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深意。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文学背景,使学生在了解古诗词的也能够了解当时的文学风貌和社会变迁。
三、注重语言特点古诗词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是古代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真实反映,更是中国古代汉语的瑰宝。
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注重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中的言外之意、抑扬顿挫、音律韵律等语言特色,使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能够欣赏其独特的语言韵味。
教师可以通过韵律操练、朗诵对比等形式,引导学生体味古诗词的语言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的敏感性和熟练运用能力。
四、注重创新教学古诗词教学应该是一次新颖、生动、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如古诗词接龙、改编古诗词等,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下面将介绍几点有效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古诗词教学。
一、激发兴趣,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古诗词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播放古诗词的音频或视频,展示古代文人的画作,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
教师也可以进行小组竞赛或朗诵比赛,增加互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词。
二、注重情感体验,引发共鸣古诗词是作者对自然、人生、情感的深刻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与自己的经历和情感进行对比,进而引发共鸣。
可以通过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开展情感交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古诗词。
三、注重启发思考,培养独立思维古诗词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词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观。
可以针对诗句中的隐喻或比喻进行解读,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培养独立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多媒体辅助,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如音频、视频、图片等,可以为学生呈现更加直观、生动的古诗词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素材来展示古代文人的生活环境、传统文化和艺术成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意义。
五、整合课外资源,提供诗词阅读机会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在学校图书馆或网络上提供大量的古诗词阅读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阅读古诗词。
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古诗词进行阅读,并进行分享和讨论,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热爱。
六、培养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诵、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表达能力;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如写一首与古诗词主题相关的小诗,或写一篇与古诗词有关的读后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而在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因此,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古诗教学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教授《静夜思》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下诗的背景,如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等,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人扮演李白,其他人扮演他的家人或朋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欣赏古诗。
二、注重朗读和背诵朗读和背诵是学习古诗的有效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让他们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然后让他们进行背诵。
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奖励,如背诵正确的学生可以得到小奖品等。
三、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丰富的意象和意境,通过解读这些意象和意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太阳落山和黄河奔腾的场景,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诗的美妙。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学习古诗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因此,在教学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将古诗中的道理和情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例如,在教授《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是否也有过寻找某个人或物却未能找到的经历,让他们通过古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有效的古诗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教学的策略虽然说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可它却也一直是我在教学中的大难题,有着许许多多的困惑:如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何能读诗入境等等。
通过本次专题研讨和课堂观察,本文试着从策略的角度谈谈几点粗略的认识:一、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就拿诗意来说,我认为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
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
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学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二、多元教学,渲染意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因此,它需要老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
例如四年级费老师执教的《江雪》,这首诗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渔翁孤独寂寞,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到位的,所以,引导学生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体会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愤世恨时且又不愿同流合污、孤独、高傲的感情,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也是本课教学的内容。
然而,由于写作背景复杂,又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阅历、个性等方面的不足,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
这时费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无疑于“推波助澜”,能激起学生的心灵震荡。
这种感情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是有所体会的。
三、跳出教材,组诗教学,培养诗趣。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当有了一定数量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
例如本次的专题研讨中,四年级的古诗《江雪》的学习中,杨老师巧妙地整合了一个“垂钓系列”——《江雪》《秋江独钓图》《小儿垂钓》《渔歌子》,重点学习《江雪》,对比略读《秋江独钓图》,推荐阅读《小儿垂钓》《渔歌子》,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既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理解,又对中国文人历来的“垂钓”文化进行了一次探索,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
六年级的沈老师以复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自然过渡到本课两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的题材特点——哲理诗。
然后两首诗整合对比学习,同中求异,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诗说理的不同方式——直接说理、借喻说理。
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节省了教学中无效的环节,对”哲理诗“这一古诗题材有了一个较深入的探究,事半功倍。
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
可是,当代中学生感到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
当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古典诗词从广大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逝去时,这是何等可怕可悲的事情。
我想,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我们中学的诗词教学中,行为主义教学仍很有市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把学习者看做是对外部刺激作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它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教师只需要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把客观世界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因此传统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主要是被动地听记和机械地做题。
诗的感觉美、意象美、语言美以及教育任务则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被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高考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是对现实暂时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这些充当“知识”的假设总是不断被否定,或被不断出现的新假设所代替。
建构主义强调认识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积极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崭新的诗词教学体系。
这个体系是对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的行为主义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以“立人”为中心,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让学生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
”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
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
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
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
诗教足以养心。
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
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
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
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
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
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搭建手脚架,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意义是经验的生成。
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
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1、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涵咏中感悟陶冶。
2、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探索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
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象与情感、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3、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书刊,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名家大师,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
4、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传记(评传),走进历史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从而深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和宇宙哲理。
生命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手脚架搭建的高度。
搭好手脚架,重在让学生积累文化,掌握方法,使其知识和能力相生相长。
四、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
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1、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
2、定期(周末或周日)开设诗词讲座,主要是专题学习的讲座,如“唐朝边塞诗与盛唐气象”“诗人笔下的梅、松、菊、竹”等,主讲者先是教师,然后培养学生成为主讲或主持,强调师生互动、自由活跃,突出自主、合作、对话、情感与理性结合、具体与抽象结合。
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
4、引导学生指物诵诗、感怀吟诗、即景背诗。
5、开展总题为《生活因诗而精彩》的系列写作活动。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
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建构主义强调合作和对话教育。
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的建构,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言语事实,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
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把个体建构推向合理与完善,个体建构因此取得了开放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