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祖先阿普笃慕的传说
东川拖布卡镇的民族

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是一个彝族聚居地区,拖布卡,彝语是“大树林”的意思。
彝族同胞在拖布卡镇居住的历史十分久远。
根据各地彝族《指路经》的记载和民间传说,彝族人民的始祖希慕遮及其部落,在我国商末周初,即“自旄牛徼外入居邛之卤”。
过了三十一代后,这个部落已发展成以希慕遮的后人阿普笃慕为领袖,由数目众多并达到一定规模的村落组成,农业生产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畜牧和狩猎仍占据重要位置的彝人部落。
而就在这段时间的某个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淹没了村庄和耕地,人们的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生存条件严重恶化,阿普笃慕只好率部落转移到洛邑山(或叫罗宜白、洛尼本、洛祖业等)这个地方,到山洞里避难。
水退后,阿普笃慕及其族人的生活已经无法恢复常态,所以他召集分别担当各部落首领的已经成年的六个儿子在落雪这个地方研讨对策,最后决定由自己率一部分族人留在洛邑山,六个儿子分别率自己的部落朝不同的方向去寻求发展,这就是彝族传说中的六祖分支。
关于这个滇川黔桂彝文古籍或口头传说中均提到的洛邑山,从目前人们所掌握的资料看,就在东川区红土地镇,拖布卡镇离该地直线距离不足60公里,是当时处于游耕状态的彝族先民活动的核心地区。
对于留下来的彝族同胞而言,拖布卡镇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
它不仅是几个主要聚居区的连接点,还有附近唯一的凉爽且达数平方公里的拖布卡坝子(现镇政府所在地)。
另外,有通行条件较好的树桔渡口与四川相连,江对岸就是四川的会理县。
虽然地居山头,但坝子中自古以来就有大沙沟、小沙沟、普家龙潭、白泥井等水源,能满足当时分布零散、总人口不多的彝族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特别重要的是,拖布卡还紧偎着方圆百里内唯一的产盐地。
从拖布卡坝子往会理方向走到金沙江边,再顺金沙江逆流而上15公里左右,就到达牛场坪村,村对面的悬崖脚下埋藏着岩盐,这些岩盐又被地下水溶解成卤水涌出,每年雨季的时候,泉眼往往被江水淹没,而到冬春季节,江水下落,泉眼又冒出水面。
这时,人们就用“种”盐田的形式晒盐煮盐。
彝族祖

彝族六祖
传说简介
据彝文献记载,阿普笃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彝族领袖,是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
传说中的阿普笃慕具有超凡的能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统率氏族治理天下。
彝族人认为,人去世后,魂灵必须回到祖先发祥地,也就是回到“六祖分支”地去。
现存的18部彝文《指路经》,其终点大多指向滇东北,特别是今天的云南曲靖、昭通。
“六祖分支”发生在曲靖、昭通,曲靖、昭通是彝族文化的发祥地。
云南彝族
妻生六子
阿普笃慕娶三妻生六子,统称六祖。
阿普笃慕的长妻蚩以武吐,生慕雅切、慕雅考,封武侯、乍侯。
二妻能以咪咚,生慕雅热、慕雅卧,封糯侯、恒侯。
三妻尼以咪哺,生慕克克、慕齐齐,封布侯、默侯。
分封
六祖分封侯,武、乍二侯去南方,糯、恒二侯去北方,布、默二侯留在中央。
阿普笃慕皇帝即位后,划三界,即:天南、地北、中央。
天南称南孟国,地北称北仲国,中央称皇国。
武侯慕雅切是滇国君系的始祖,治所在今云南昆明市晋宁县。
乍侯慕雅考是夜郎国君长系的始祖,治所在今可乐。
糯侯慕雅热是蜀国君长系的始祖,治所在今成都。
恒侯慕雅卧是巴国君长系的始祖,治所在今重庆。
布侯慕克克在中央皇国,治所在今云南曲靖市宣威市(县级市)和沾益县。
默侯慕齐齐在中央皇国,治所在今昆明市东川区。
彝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

彝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俄木沙马;俄木木果【摘要】以云贵川彝汉文献资料和彝族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穿插行进,交互印证,力图勾勒出婚嫁、丧葬、劳作及铜鼓等彝族原生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在有限的资料范围内对彝族仪式音乐、劳作音乐及铜鼓音乐做一浅显探讨.【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29)003【总页数】7页(P5-10,14)【关键词】音乐文化;婚嫁歌;丧葬歌;劳作歌;铜鼓音乐【作者】俄木沙马;俄木木果【作者单位】西昌学院艺术学院,四川西昌 615013;重庆市公安局,重庆 40114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7.17音乐是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一个民族的显性精神符号。
彝族对音乐形态及功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归类,并对“用乐”有严格的区隔,形成了一套自成一体的音乐文化。
彝族传统音乐的传授沿袭口耳相传的教习模式,比如克西举尔(竹制竖笛)、口弦、马布、月琴等演奏技艺大多依靠口传心授,为激发彝族传统音乐内在的活力,充分利用彝族音乐文化的功能及特点,传续和形塑新时期彝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适度开发利用彝族传统音乐文化,提升彝族音乐文化品质和吸引力,笔者结合自身数十年的音乐研习经验以及相关的音乐探索、实践及思考,探讨婚嫁歌、丧葬歌、劳作歌及铜鼓等彝族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也希望能在彝族音乐文化的基础研究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彝族把笃慕尊称为阿普笃慕,彝语阿普意为祖父,阿普笃慕为祖先笃慕之意,他是彝族公认的先祖之一。
汉文文献记载,今云南曲靖一带是滇族部落联盟下的劳浸、靡莫两个部落,彝文献中则记述为实、勺两个部落。
据贵州彝族典籍《洪水与笃米》记载,洪水后阿普笃慕失去所有,包括其妻禾也在洪水中淹死,阿普笃慕只好退居云贵高原,天君策举祖为使人间烟火不绝,在“拜谷楷戛”(今会泽)设立歌舞场,赛歌招亲。
阿普笃慕去赶歌会,用深情优美的歌声与痴以古吐、嫩以密冬、宜以密布对歌。
彝族神话传说与活态民俗印证下的三星堆器物符号的彝文化元素

彝族神话传说与活态民俗印证下的三星堆器物符号的彝文化元素3单江秀 杨甫旺(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675000)摘 要:史料证明彝族是开发我国大西南的重要民族之一,也是创造古巴蜀文明的重要民族之一。
从鱼凫时期和杜宇时期不难看出古蜀文明史的源头与彝族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以三星堆出土的实物为证,青铜纵目人面具让“蚕丛纵目”的典故定格下来,并与《查姆》中描述的人类发展的三阶段吻合,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在彝族经籍和民俗活动中可找到其对应,青铜神树和青铜雄鸡可运用彝族史料、彝族神话传说及鲜活的文化民俗来解读其中所蕴涵的彝文化基因。
关键词:神话传说;活态民俗;器物符号;彝文化元素中图分类号:K2811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10)02-0050-08 彝族,古称带弓箭的大人(夷),自称“倮罗”、“诺苏”、“尼苏”、“纳苏”、“傈苏”等,其原始部落发源于西南地区,繁衍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并传播了自己的巴蜀文明。
古蜀国“蚕丛国破”、“杜宇亡国,杜鹃啼血”的历史记载,证实了古夷人就是古蜀国的主体民族,也证明了古巴蜀国王杜宇就是彝人。
三星堆文物出土以来,有关三星堆文化的解谜正如它的苏醒一样犹如晴天响雷又似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结合彝族神话传说、彝文古籍史料及有“根”的至今仍存活于彝人生活中的文化习俗来解读三星堆文化,可领略到三星堆器物符号闪烁着彝文化元素之光芒,追溯其所承载的彝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史,聆听其所讲述的彝族神话故事。
一、青铜纵目人面具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面具中,尤以青铜纵目人面具最具特色,也是最宏伟的一具,有的说它是《山海经》中龙的形象,是千里眼、顺风耳的综合体;有的说它是史书中记载的蜀王蚕丛的遗像等等。
然而,在彝文古籍里,都能找出他们的原型,或可将他们同一些神话人物的形象对号,彝文文献《洪水泛滥》、《支嘎阿鲁》、《阿匹额索》、《诺沤曲姐》等都记录了“杜诺布”、“密那沓”、“恒摩诺娄则”三个形象,其中“杜诺布”意为能听清千里讯息;“密那沓”意为能看见万里的物和事;“恒摩诺娄则”意为耳能闻千里、眼能观万里的神人。
洛尼山的传说

洛尼山的传说在涉及彝族历史的彝汉文资料中,往往提到洛尼山(或乐尼白),传说彝族祖先笃慕在此山避过洪水,其故事在滇川黔桂彝族地区广为流传,并加以神化。
这些传说虽情节上略有差异,但据彝汉史料记载,其人其山是实际存在的。
笃慕(有的称为仲牟由、堵阿好、阿普独姆、居木乌乌、觉穆斯等,因方言而异)是彝族历史上一个关键人物。
马长寿在《彝族古代史》一书里提到关于“彝族始祖仲牟由及春六个后裔六祖的原住地”说:“仲牟由(觉穆乌乌)是彝族传说中洪水时期的人物。
四川凉山、贵州西北部、云南各部以及广西西北部的彝族,都有洪水故事的传说,而且没有一个地区的彝族不以仲牟由作为他们的共同始祖的。
……虽在传说中带若干神秘的色彩,但历史真实性仍占主要成份,因此,如果我们弄清楚仲牟由的原住地,对于彝族的源流问题,但可得到进一步的科学的解决。
”“要解决彝族的起源问题,还要从解决仲牟由的原住地以及仲牟由所衍生出来六个主要氏族部落的原诠地开始。
设使仲牟由的原住地弄清楚了,我们便可以打开彝族起源之谜的门,然后登堂入室作进一步的研究。
仲牟由的原居地,无论根据汉文史志或彝文经典,都是异口同声说出是在滇池附近的。
……”。
《西南彝志》记载,当洪水将要来临时,“仲牟由牵了自己的马,赶了自己的羊,就往洛尼白去了。
”方国瑜先生在《彝族史稿》中说:“这是洪水时期仲牟由从云南中部迁徒到云南北部洛尼白的一段故事。
……这种说法,跟上面我闪所说的仲牟由的原住地在昆明滇池附近是相吻合的。
后来仲牟由为避水患迁到洛尼白。
可能是旧日东川府的罗衣山,近禄劝州。
……”“传说仲牟由是避洪水迁来的,从何处来有两种推测,一是由蜀地迁居泸阴山,又一是由滇池附近的易门迁居到洛尼白,二说都有可能,但洪水之说,不能认为就是历史事实。
”由此可见,洛尼山关系到彝族历史的重要问题,山址究竟在何处,有的学者作过一些分析和推测,但众说纷纭。
为了把这个问题弄清楚,笔者曾做过一番实地考查,赐教查阅了彝汉文资料,认为笃慕避洪水的洛尼山应该是在禄劝县云龙区的幸印山(彝语“洛尼白”),在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有关同志参考。
彝族祖先阿普笃慕的传说

彝族祖先阿普笃慕的传说——根据彝文古籍《洪水泛滥》整理李增华彝族人类繁衍生息的神话传说有很多种,这些传说大都与洪水泛滥有关,彝文古籍《矣逮木拉都》翻译成汉语意为《水淹到天庭》,洪水后人类的繁衍生息有《木筒传人种》、《小船传人种》、《葫芦传人种》等神话传说。
从悠远的古代到今天,人类历经了独眼人、圆眼人和横眼人。
在洪水泛滥前,人类历经了独眼人、圆眼人共三十五世,独眼人与圆眼人都只长有一只眼,独眼人长一只三角眼,圆眼人长一只椭圆形竖眼,故圆眼人亦称为竖眼人,皆长于鼻梁之上。
独眼人和圆眼人处于野蛮时代,当时的人们横蛮无理,不祀天地,不敬祖先,吃肉不贡天,饮酒不敬地,偷盗拐骗,尽行不法之事。
各种恶行劣迹激起天地神祇的愤怒,于是天降十年大旱之灾,“鼠年不起云,牛年不生雷,虎年不下雨,兔年不涨水,蛇年水昂贵,龙年水枯绝,马年不插秧,羊年生虫害,猴年粮绝收,鸡年米昂贵,一升卖三钱,一斗银三两,儿哭没食喂”。
其状之惨、让人不忍目睹,其情可悯,让人同情。
然而,独眼人和圆眼人并未以此为鉴,依然我行我素,不思悔改。
于是,天君策格兹召来地君黑朵范、水神龙塔叽商议,决定先派遣三仙童下到世间考察人心,然后再降洪灾惩罚世间人类。
三仙童骑着飞龙马下到世间后,首先来到东方之地的一个富人家里,这一家人用金子做柱子、银子做屋瓦、绸缎做地毯,而三仙童以天君策格的坐骑脱了骨—1—节、断了翅膀,只有人的肉才能连骨节,只有用人的血方能治好伤为借口讨要人血和人肉。
东方富人家回答:“我们喝美酒,我们吃好肉,身穿绸子衣,绿缎做地毯,金银满箱柜,不是天恩赐。
别说人的肉,人屎不给你;别说人的血,人尿不给你。
”三仙童听了这些话,思量了一番,骑着飞龙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南方之地的富人家里,这一家人银子装满罐,牲畜满厩圈。
三仙童以前番借口向这富人家讨要人肉和人血。
南方富人家回答:“别说人的血,人毛不给你;别说人的肉,污垢不给你。
”天庭三仙童接着来到西方和北方两个富人家里,继续以前番借口讨要人血和人肉,得到的都是与东方、南方两富人一样的回答。
滇中岔河村彝族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与景观田野调查

滇中岔河村彝族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与景观田野调查作者:卜颖辉来源:《寻根》2022年第04期岔河村是云南滇中山区的典型彝族传统村落,属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龙川镇。
村子较好地保留了滇中山区彝族聚落的自然生态、文化传统、景观风貌。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当地的彝族村寨都十分贫穷落后,这也是岔河村能够保留村落文化的自然性与原始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生产、生活状况逐步改善。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几年,岔河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民生活大为改观,步入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时代。
2019年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并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0年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岔河村作为一个文化生态相对完整的滇中彝族村落,近年来在保护村落文化生态,并以此引领乡村文旅振兴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是值得调查、研究的个案。
地理环境岔河村位于南华、姚安、牟定三县交界处。
该村的名称来自彝语“伙笃瓦”,为大岔河与小岔河汇合处之意。
岔河村海拔高度平均为2130米,气温年均14.9摄氏度。
2013年当地公布数据村民人口为1538人,村辖区12个村民小组,彝族村民占99.6%。
岔河村虽地处山区,但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宽阔的公路穿村而过,村民小组沿公路散落分布于山间。
马鞍山村民小组距离南华县县城有13公里左右,新村村民小组离姚安县县城有24公里左右,与姚安县的太平乡相接。
岔河村同周边城市也有着比较密切的交通联系,距离昆明、大理、攀枝花的车程都在2个小时以内。
岔河村的自然生态状态良好,民族文化传统延续得也非常好,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
节日里民众还会进行热闹的集会,吹奏着彝族特有的迎宾喇叭调子,跳起热情奔放的左脚舞,举行隆重的图腾崇拜仪式。
文化传统岔河村村民属彝族支系“倮倮颇”,有“虎的人民”的意思。
清康熙年间的《镇南州志·风俗》中记载:“倮倮,山居田少,食荞麦,缠头跣足,辫发,用布裹头,不分男女,俱披羊皮,织麻布为衣,采野蕨而食,性嗜酒,寝室趺坐火床,凡遇婚丧,男女围聚、吹笙跌脚,以歌自相唱和为乐。
《火种起源》与彝族原始信仰

《火种起源》与彝族原始信仰摘要:《火种起源》是一部彝族史诗,同时也是彝族原始信仰祭祀仪式中颂唱的祭辞。
它完整讲述了彝族始祖阿普笃慕的传说。
每年峨山彝族自治县火把节取火仪式中,毕摩通过唱诵《火种起源》来敬告天地、祖灵、火神。
作为祭辞的《火种起源》是彝族原始信仰的直接表现形式,在彝族原始信仰的祭祀仪式中得以广泛流传。
在一定程度上它又反过来加深强化彝族原始信仰,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关键词:《火种起源》;原始信仰;产生;流传;影响峨山彝族自治县成立于1951年5月12日,地处滇中腹地,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在本文中出现时一律简称为峨山县。
《火种起源》为现在峨山县火把节取火仪式中毕摩所颂唱的经文,由李增华根据峨山县双江镇富泉白泥的李万忠毕摩家世代流传下来的《火神经》及其他彝文典籍翻译整理。
一、《火种起源》的主要内容《火种起源》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完整讲述了彝族始祖阿普笃慕的传说:远古时候地面上只有独眼、直眼、横眼三家人。
他们不懂礼数惹怒了玉帝策格兹,在旱灾之后人类依然没有悔改之心。
天神商议之后,派仙使以天上龙马受伤为由,到人间讨要人血、人肉来检验人心,只有横眼家的阿普笃慕毫不犹豫地割肉放血给仙使。
仙使告诉他一百零一天后,天将降洪水,让他早做准备。
善良的阿普笃慕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人们纷纷用金银铜铁造船,而贫穷的阿普笃慕只能到山上砍马樱树造船。
在经过了洪水泛滥、九日同天、八月同天后,人世间只剩下阿普笃慕一人。
难以生存的阿普笃慕向天神哭诉,玉帝策格兹知道情况以后,劝说天上三仙女携带粮种下嫁阿普笃慕。
又差遣太白星变成大黑锋,到人间用尾刺在枯木钻火。
阿普笃慕受此启发,学会了钻木取火,人间有了火种。
第二部分为祈求火神降火种的颂词,描绘了大西山取火地周围的环境,彝家火把节的盛况,表达了自己的来意和对火神的祈求:“大西高山上...今天好日子,村村过吉日。
白天宰牛羊,夜晚点火把。
我们来这里,来此取火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祖先阿普笃慕的传说
——根据彝文古籍《洪水泛滥》整理
李增华
彝族人类繁衍生息的神话传说有很多种,这些传说大都与洪水泛滥有关,彝文古籍《矣逮木拉都》翻译成汉语意为《水淹到天庭》,洪水后人类的繁衍生息有《木筒传人种》、《小船传人种》、《葫芦传人种》等神话传说。
从悠远的古代到今天,人类历经了独眼人、圆眼人和横眼人。
在洪水泛滥前,人类历经了独眼人、圆眼人共三十五世,独眼人与圆眼人都只长有一只眼,独眼人长一只三角眼,圆眼人长一只椭圆形竖眼,故圆眼人亦称为竖眼人,皆长于鼻梁之上。
独眼人和圆眼人处于野蛮时代,当时的人们横蛮无理,不祀天地,不敬祖先,吃肉不贡天,饮酒不敬地,偷盗拐骗,尽行不法之事。
各种恶行劣迹激起天地神祇的愤怒,于是天降十年大旱之灾,“鼠年不起云,牛年不生雷,虎年不下雨,兔年不涨水,蛇年水昂贵,龙年水枯绝,马年不插秧,羊年生虫害,猴年粮绝收,鸡年米昂贵,一升卖三钱,一斗银三两,儿哭没食喂”。
其状之惨、让人不忍目睹,其情可悯,让人同情。
然而,独眼人和圆眼人并未以此为鉴,依然我行我素,不思悔改。
于是,天君策格兹召来地君黑朵范、水神龙塔叽商议,决定先派遣三仙童下到世间考察人心,然后再降洪灾惩罚世间人类。
三仙童骑着飞
龙马下到世间后,首先来到东方之地的一个富人家里,这一家人用金子做柱子、银子做屋瓦、绸缎做地毯,而三仙童以天君策格的坐骑脱了骨节、断了翅膀,只有人的肉才能连骨节,只有用人的血方能治好伤为借口讨要人血和人肉。
东方富人家回答:“我们喝美酒,我们吃好肉,身穿绸子衣,绿缎做地毯,金银满箱柜,不是天恩赐。
别说人的肉,人屎不给你;别说人的血,人尿不给你。
”
三仙童听了这些话,思量了一番,骑着飞龙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南方之地的富人家里,这一家人银子装满罐,牲畜满厩圈。
三仙童以前番借口向这富人家讨要人肉和人血。
南方富人家回答:“别说人的血,人毛不给你;别说人的肉,污垢不给你。
”
天庭三仙童接着来到西方和北方两个富人家里,继续以前番借口讨要人血和人肉,得到的都是与东方、南方两富人一样的回答。
三仙童在东南西北四地四个富人家没有讨要到人血和人肉,思量着返回天庭时,在一个“崖高接天地,赤土连石崖”的偏僻地方遇到了一个正在挖地的干瘦老人,他就是阿普笃慕,阿普笃慕生于圆眼人种三十五世,因他生来有两眼而被当世之人视为世间的怪物,阿普笃慕即横眼人,今世之人类第一人。
三仙童见到阿普笃慕,就对他说:“老人家,我们肚子实在饿极了,有没有一些冷饭让我们充充饿?”
阿普笃慕回答:“家中虽没有冷饭,但还有几升米,回家我煮给你们吃。
”于是,阿普笃慕领着三仙童回到了他家里。
回到家里后,阿普笃慕正要生火煮饭,三仙童对阿普笃慕说:“老人
家,我们好久没有吃过肉了,你有没有一点残存的肉给我们尝尝味呀?”
阿普笃回答道:“我没有什么残存的肉了,但还有一只半大的小母鸡,我宰了给你们吃。
”阿普笃慕就这样把家中仅有那只半大小水鸡宰了招待天庭三仙童。
饭熟了,三仙童又对阿普笃慕说:“老人家,现在有肉有饭了,可我们好久没喝过酒了,有没有一点残余的酒给我们解解馋呀?”
阿普笃慕答道:“我是穷人家,没有什么好酒,只有刚刚捂了三天的一小坛白酒,我取来给你们喝。
”
三仙童喝完酒、吃饱饭后,对阿普笃说:“我们是天上神仙,你是世间人,天君策格兹的坐骑脱了骨节、断了翅膀,只有用人肉才能连骨节,只有用人血才能治好伤,我们来到世间是向人类讨要人血和人肉的。
”
阿普笃慕对三仙童说:“请把你们腰间的小匕首、发髻上的簪子取下来给我,我割小腿肉、戳手指尖血送给你们。
”
到了这时候,三仙童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心人,就实话对阿普笃慕说:“我们来到世间,不是真的向人类讨要人血和人肉的,是天君策格兹派来考察人心善恶的,不久的将来,要天降洪水惩罚世间人类,只有好心人才能躲过这场灾难。
”
于是,三仙童就送给阿普笃慕一颗神葫芦种子,并告诉阿普笃慕:“到了春天就将神葫芦种种下去,到夏天给它搭棚子,秋天就会结葫芦。
”说完便返回天庭去了。
三仙童回到天庭,便把到世间所遭遇的情形报告了天君策格兹、地君黑朵范和水神龙塔叽三个大神仙。
并报告说:“世间的人类中有一个
叫阿普笃慕的老人家,有道德知礼节,有一副金子般的好心肠,应该让他生存下来,我们给了他一粒神葫芦种子。
”
天君策格兹听后下旨说:“这样的人应该让他生存下去,你们再下去世间看看,神葫芦种种下去没有,帮助他躲过这场灾难。
”
三仙童又来到世间看阿普笃慕,催促他赶快种下葫芦种,并嘱咐他说:“春天和夏天你精心看管葫芦苗,到了秋天,葫芦藤上会结出神葫芦,并一天天长成有屯篓一般大。
洪水来临时,你就把葫芦心挖掉,躲进葫芦里,用蜂蜡把葫芦口封好。
”三仙童交待完又返回天庭去了。
到了秋天,神葫芦果然长成了屯篓一般大,阿普笃慕按照三仙童的嘱咐做好了应对洪水的一切准备。
阿普笃慕是个好心人,他看着世间即将面临洪水大灾难于心不忍,就把洪水即将来临的消息告诉了所有的人们。
于是,世间的人类,有金子的打造金柜子,有银子的打造银柜子,有铜的做柜子,有铁的做铁柜子,有铅的做铅柜子,有锡的做锡柜子,都纷纷想方设法躲避洪水灾难。
洪水终于来了,天空中下起了瓢泼大雨,雨点有鸡蛋般大,雨丝有纤绳般大,连续下了七天七夜。
富人们躲进金、银、铜、铁、铅、锡柜子里面,穷人阿普笃慕只能躲进神葫芦里。
洪水越来越大,一直漫到天庭大门边,金、银、铜、铁、铅、锡柜子全部沉没于水底。
只有阿普笃慕的神葫芦随波逐流漂到天上。
洪水过后,天君策格兹下旨,白天要九个太阳、夜晚要八个月亮齐出,七天七夜照耀水面,以此消退洪水。
洪水消退后,会动的剩下了蝌
蚪,会游的剩下了黄鱼,会飞的剩下了野鸭,会钻的剩下了黄鳝,会行走的剩下了阿普笃慕。
洪水消退时,阿普笃慕躲避洪水的神葫芦从天上慢慢落下来,挡在一棵马樱花树杈间,马樱花旁边生长有两丛野竹和一丛尖刀草。
天庭三仙童把这情况报告给天君策格兹,策格兹派天上的神鹰把神葫芦轻轻地叼起来放在地上。
阿普笃慕在神葫芦里听不到洪水的声音,就掰开粘糊葫芦口的蜂蜡,打开葫芦口钻了出来。
阿普笃慕放眼望去,大地上千日行程地,没有一户人家,百日行程地,没有一个人影,门前无狗吠,路旁无鸡鸣,灶里无火种。
阿普笃慕看着这凄惨悲凉的景象,心里想:“独树能生长,独泉会喷涌,孤人不成家,独人怎生存?”越想越伤心,不禁悲哀哭泣起来,白昼哭到夜,夜哭到天明。
天庭三仙童在天庭听到阿普笃慕的哭泣声,就从天上来到世间,笑嘻嘻地询问阿普笃慕:“阿普笃慕,你为啥哭呀?”
阿普笃慕回答说:“三位仙童呀,洪水过后,世间就剩下我一人,饥饿无食物,寒冷无火烤,我去世以后,世间人类就可能灭绝,因为这些事情才哭的。
”
三仙童了解这些情况后,立即返回并报告了天君策格兹。
天君策格兹召来太阳神女儿、月亮神女儿和星云神女儿3个仙女,下旨道:“你们下凡到人间,去嫁给阿普笃慕。
”
于是,三仙童念领着三仙女来到了世间阿普笃慕住处。
三位仙女看着阿普笃慕满头白发如霜雪,额头皱纹如梯田,嘴唇如瓶口,身子似木桩,两手似竹竿,两脚似谷扒,一身破烂衣裳,一副穷困潦倒、瘦弱的
老人样,心里实在不愿嫁给阿普笃慕,说:“这样的老头,我们怎能嫁给他为妻!”就返回天庭去了。
三仙童急忙返回天庭,摘来三株神药树的三片叶子,用一片洗阿普笃慕的头和脸,一片洗阿普笃慕的身子,一片洗阿普笃慕的四肢。
才过一会儿,阿普笃慕就象换了一个人,变成了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
三仙童又招三仙女来到世间,看见阿普笃慕变成了一个年轻人,满头黑发黑黝黝,身穿绸缎漂亮衣,眼如星辰亮闪闪,耳戴金环闪金光,肤色如三月桃树花,笑口一张见白牙,手腕上戴金镯子,双脚穿着绿革履。
天庭三仙女看到阿普笃慕这样英俊潇洒的模样,喜喜欢欢地下嫁给了阿普笃慕,做了他的妻子。
从此,阿普笃慕和三仙女白天出门同劳作,夜晚回家同床而眠,恩恩爱爱过起了幸福快乐的日子。
可是,过一年多仍不见一个妻子怀孕,阿普笃慕心里着急起来,就到原先躲避洪水泛滥的神葫芦里,点香叩头,向天祷告祈求赐给予子女。
从那以后,阿普笃慕的三个妻子各生育两个儿子,共六儿子,即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
后来,六个儿子发展成古代彝族武、乍、糯、恒、布、默六大部落,并随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统一体的解体,由原居住地逐步向滇、川、黔、桂四省区分迁,这就是“六祖分支”。
阿普笃慕与他的六儿子被尊奉为各地彝族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