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德育之独特性——解析学生主体性德育特点

合集下载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
为了在创新能力培养中提升学生的主体性,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这个环境应 该包括开放的学术氛围、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丰富的课外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和主体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活动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活动,如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亲身参与创新 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主体性和自信心 。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
2023-11-05
目 录
• 主体性概述 • 高等学校学生的主体性 •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培养 •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缺失与对策 •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与创新能力培养 •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探索
01 主体性概述
主体性的定义
定义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和地位,即人的自主、主 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特性和地位。
自主性
高校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自主决策,并对自己的行 为负责。
自我管理
高校学生能够合理安排自 己的学习和生活,具备自 律和自控的能力。
高校学生的主体能力
学习能力
高校学生具备自主获取新 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能 够进行有效的学习。
实践能力
高校学生具备将理论知识 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 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 己。
社会环境影响
现代社会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和干扰,如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这 些因素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
高校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对策
1 2 3
改革教育体制
高校应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和 创造力。
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发展,引导他 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 自主性和创造力。

浅析德育中如何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

浅析德育中如何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

浅析德育中如何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作者:李冕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18期摘要:德育一直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以及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完善和深入,对于德育教育的要求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如何更好地提升德育质量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其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就德育教育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性入手,分析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职教育;主体性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160-01一、高职德育教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性(一)是素质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提升国民的素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所打造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就是要抛弃以往应试教育中的落后思想,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样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同时也是新时达一个高素质人才应当具备的一大特质。

(二)是科学发展观得以实施的要求对于我们党的发展来说,科学发展观是重大的战略指导思想,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样就要求应当尊重人自身的主体地位,继而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应当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实施主体性的教育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大要求,只有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使得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得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三)是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对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来说,其在办学的硬软件以及规模等方面还有一定的问题,自身的教学队伍比较薄弱,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以尊重,要依据时代发展要求以及社会需求积极培养有独立意识以及自主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这对于一个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十分关键,其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高校德育工作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工作。

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特点如下:1. 基于学生的成长特点高校德育工作是以学生的成长特点为基础的,因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成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高校德育工作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德育方案和工作计划,使学生在德育工作中感受到关怀和支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2. 立足于学生自主发展高校德育工作是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的,它不是一味地灌输道德理念和文化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选择,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高校德育工作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通过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品德。

3. 以教师为主导高校德育工作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因为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高校德育工作要加强教师的德育素质和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德育工作提供坚强的支撑。

4. 倡导全员参与高校德育工作是全员参与的,它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学生、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责任。

高校德育工作要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德育工作,形成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5. 关注社会实践高校德育工作是关注社会实践的,它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高校德育工作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高校德育工作的中心扩展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德育工作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

面对新时代的德育工作,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中心扩展:1.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计划设计

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计划设计

第 1 页 共 3 页 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计划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德育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在德育教育中,学生主体性教育实现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这种教育计划需要经过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实施,才能真正地实现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的目标。 一、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是指在德育教育中,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在德育学习中发挥积极的主动性,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减少被动接受,提高成就感和自尊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也能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掌控感,使学生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创造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发展道路。 二、设计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的计划 1. 确定教育目标:在德育教育中,要确立有具体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明确教育目标,帮助学生更好的明确自己的责任,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明确掌控学习的实际意义。设立的目标需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智力和学业水平,设立合理的目标,并要适时调整。 2. 确定教育方法: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对于保持学生自我意识、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能力和方式的提升至关重第 2 页 共 3 页

要。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开展教学角色转化,培养学生的自我思维和自我管理能力。 3. 考虑学生需求:在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学生的需求,确保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一致。教育方案需要能够全面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的认识和发展,会带来很大的满足感。 三、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的实施 1. 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环境:要想学生能够自主认识和管理自己,就需要在学校的环境中营造出适合学生生长的氛围。在学校和班级氛围中,应该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情感性、以及观察和展开自我,让学生觉得自己走的是正确的步伐。 2. 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在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是相对重要的。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对班级的亲近感,培养学生对自己成长的投入感,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成就是有意义的,让学生把学校和班级视为自己的家。 3. 督促学生发挥主体性:在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的实施中,督促学生发挥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为学校和班级出谋划策,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 四、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的评估 在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的评估中,要重点考虑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质量,并且要考虑学生的自我评估和评价。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示和作品的展览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和成长情况。 五、总结 第 3 页 共 3 页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究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究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道德与法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尊重法律、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从而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学习中参与其中、主动思考、积极行动,以便更好地体验并掌握学习的知识,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合作性,是学生自主地追求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独立开展学习活动的意识。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会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不断增加自身的责任意识,发挥自身的意识主体作用,从而形成自觉地从事学习任务的自觉性思想和行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应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的活动。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和才能,养成合理的自学习惯,培养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学习自主权,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自我监控,形成自我调节的价值观念和思考,从而更好地体验自身能力的成长和发展,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发展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特点和价值观念。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差异化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提高学生对他人观点的接受和尊重程度,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形成团结协作的价值观。

总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高校德育应注重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研究

关于高校德育应注重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研究

关于高校德育应注重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研究收稿日期:2018-10-21作者简介:何欢(1989-),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太原工业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文化传承与教育。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指的是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环节中,应该以尊重以及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需要为基础,通过创建良好、和谐、稳定的道德教育环境,呼唤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思想,发展与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能力,最终形成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对主体概念的认识,各有各的偏差,当前比较统一的定义是:主体指的是在一定自然环境下以及社会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所谓的主体性,指的是认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点,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超越性。

道德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根本特点,也就是道德活动中人所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超越性、能动性。

一、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1.从培养目标角度分析。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注重道德教育是一种发展人以及完善人的教育,是培养与健全独立人格的教育,它所创造的并不是传道的模仿者与跟随者,而是自主的、创造性的、有思想的道德主体。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分析、评判与选择能力是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基础性目标。

2.从教育环节分析。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注重学生道德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道德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个体内在的发展与成长,也不是外在环境、外部力量的简单铸造,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必须要放在学生的自主性提升方面,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兴趣爱好以及基本需求,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注重活动、交往在教育环节中的地位。

3.从教育方法分析。

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显著性特征是强制性与服从性,在方式上运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在性质上属于比较传统与封建的。

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已经不符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以及思想需求,忽略了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以及道德发展水平,其根本性质就是一种以教师与教材为核心的教育方法,然而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恰好能改变这种单一的强制性的教育方式。

浅谈德育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德育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德育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表时间:2018-01-26T15:47:44.353Z 来源:《教育学》2017年11月总第131期作者:张卫华康静[导读] 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注重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张卫华康静山东省临清市烟店镇郑厂小学252665摘要: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注重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关键词:德育小学主体性德育过程就是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构成了两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方面。

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德育过程只注重发挥教师的作用,致使学生谈起道德认识头头是道,做起道德行为不知所措。

我们知道,学生是德育过程的主体,忽视这一主体,德育工作就会陷入被动地位。

因此要搞好德育工作,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实际德育过程中,我认为应以下四方面来进行。

“何谓学生的主体性?就是指学生作为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所具有的属性。

”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过程大体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不成熟阶段。

他的主体性正处在自我发展过程中,这属于教育与发展过程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二是较成熟阶段。

这是在社会包括教育作用影响下学生达到的一定发展水平,能独立自主地发挥能动作用的主体性的阶段。

作为教师,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有效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使之由不成熟往成熟发展。

但是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广大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尊重、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的重要性。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注意到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新理念。

高校德育学生主体性的思考

高校德育学生主体性的思考
二 、 校 德 育学 生 主 体 性 缺 失 的现 状分 析 高 黑 格尔 认 为 ,人 之 所 以为 人就 在 于 人 能脱 离 直 接 性 和本
学生 自觉学 习提高的内在需要 。 使学生主动认可教育 目标 。 发
挥 主 观 能 动 性 , 极 地 汲取 教 育 内容 , 造 性 地 加 以 内 化 , 积 创 形
成 正 确 的思 想 品 德 ,同时 能 动 地反 作 用 于 教育 者 ,影 响 教育 者 , 到 教学 相长 , 做 最终 实 现 自身 的全 面 发展 。 1 道 德 教 育 的 内在 要求 。德 育 作 为人 探索 、 识 、 展 和 . 认 发 创 造 自己的 一 种 行 为方 式 。是 人 的 需 要 和生 命 活 动 的一 种 特 殊 表现 形 式 , 不 是 社会 束 缚 个人 、 制个 人 的 工具 。在 德 育 而 压
4 学 生 身 心 发 展 的 需 要 。学 生 身 心 发 展 水 平 已 日趋 成 .
缘化。 高校德育如何对教育对象进行正 确定位 , 并充分发 挥其
的主 体性 , 以提 高 高 校 德 育 的 实 效 , 到高 校德 育 的 目标 , 达 是 摆在 高校 德 育 面 前 的一 项 重要 课 题 。 文 正是 以此 为 出发 点 . 本 对 高校 德 育 学生 的主 体 性 地位 及 其 确立 进 行 一 些探 讨 。
21 0 0年 3月
湖北 经 济 学 院学 报 ( 人文 社 会 科 学版 ) 1 f 丛 e U i rt o cnmi ( u aie n oil cecs bi nv sy f oo c H m nts dSca Sine 0H e i E s i a
Ma .0 0 l 1 " 2 V0 . No3 1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得以实现 的关键 。
[ 关键词] 农业高校德育 ; 独特性 ; 特点 [ 中图分类号] G 4 61 [ 文献标识码] A [ 作者简介 ] 谢 昌飞( 9 2 , , 士研 究生 , 师, 1 8 一)男 博 讲 研究方 向为思想政 治教育。 如果说 ‘ 育 的目的应是更多地关注个体 的情感世界 , 德 关 注他们对个体生命与人生价值 的认识 与理解程度 , 使他们更 多地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与意义 , 从而更 多地珍惜生命 , 发展 自 己, 尊重他人 , 让爱的阳光更 多地洒 向人 间” … 那么关注 , 村 考生而 言,‘ ‘ 苦读” 的方式似乎更能满足它们的要求 。与此
方式 ?在开展德育过程中 , 如何实现农村考生思想道德认识 水平的提升?什么样的方 式才是最有效 的提升农业院校学生
认识 、 研究和发展德育就需要结合其独有 的特点 , 将农业院校 的典型特点与农业院校的道德 教育结合起来 , 这样才能获得 良好的德育效果 。从学生主体性 的特征 出发 , 对农业高校德 育 的特点进一步加深认识 , 不仅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农业高校 德育的有效途径 , 更是发展和完善农业 高校德育的基础所在 。 应 当看到 由于办学宗 旨和就业 去向等一系列实际状况 , 农业院校在就业去向来说 , 主要是面向农村 , 为农村服务 , 在 目前 中国的城乡结构二分的状 况下 , 多是一些来 自农村的学 生选择报考农业 院校 , 而少见城市的生源选择去农村就业 。 故 农业高校在考生的来源上主要是来 自农村 的学生 。 自农村 来 的学生和在城市中的学生有着诸多 的不 同, 而这种不同就使 对农业高校德育的认识有 了特殊 的要求 。 在对农业高校德育 的独特性进行探讨的过程中 , 将在从学生主体性特点出发 , 主 要从教育背景 、 思想认识 、 就业取 向和家庭环境等方面来对农 业高校德育方面的独特性进行解析 。 首先 , 教育背景 的差异。目前 , 尽管我国的教育体制 正在 提倡和强化 素质教育 , 但对于绝大多数来 自农村的考生而言 ,
同时, 的教育理念、 农村 教育方式和教学资源在满足素质教育 的要求上仍有所不足 。 于是 , 在接受基础教育 的过程 中, 无论
是 教师 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 都是一种缺少素质教育 因素在 内
学生的情感主义 、 关注他业高校德育 的学生主 体性问题 。农业高校德育的学 生主体性 , 是指农业高校在开 展德育实践过程 中, 学生作 为德育对象所表现 出的 自我主体 意识 。而农业高校的大学生由于其 自身特点 , 在这种主体性
V0 . 4 NO 7 1 2 . J1 0 1 u .2 1
农业高校 德育之独特性
— —
解析学生 主体 陛德育特点
谢 昌飞 ,杨 名
(. 1 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吉林 长春 ,10 1; . 31 2 7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0 1; 31 7 3吉林铁路公安处计算机安全监察科 ,吉林长春 ,12 0 . 3 0 0)
第2 卷第7 4 期
2 1年 7 0 1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 l f h ncu i ri f c ne n eh ooy S c l c ne dt n) o rao C ag hnUn esyo Si c d cnlg ( oi i cs io v t e a T aS e E i
[ 摘 要] 农业高校德育工作 因其培养 目标 的特殊性具有典 型的独特性, 而这一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是 由学生的特殊
性造就 的, 在笔者看来 , 业高校学生主体德育 的特点体 现为: 育背景体现为素质 性、 农 教 思想认识 的功利性 、 业取 向的 就
多样性、 家庭 背景 的差异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但是研 究农业高校德育 的出发点, 更是使得农业院校德育工作 的实效
上表现 出不 同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典 型特 征。 从农业高校的独 特性上来看 , 其最大的特征就是 ‘ 务三农”无论是在人才培 服 , 养方 向、 教学 目标 、 科研方 向, 还是发展思想和办学宗 旨上都 具有服务于农业发展 、 农村建设 和提高农 民生活水平的指向 性 。换言之 , 农业 高等院校存在 的一个重要原 因就是其有着
思想道德水平的途径?在探究 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 中, 无 疑会使农业 高校德育在具体实践中具有 了以农村考生为对象 的针对性 , 进而也使农业高校德育实践在学生 主体性 的维度
上体现 出了独特性。
其次 , 思想认识上 的差异。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 , 自农 来 村 的考生中有相 当一部分人是为了改变 自己的命运甚至是改 变家庭生活 的面貌而选择 高考 。在他们看来 , 高考不仅是一 个接受高等教育和提高 自身 的机会 , 更是一次改变 自身和家 庭命运 的重要机遇。这样 的事例屡见不鲜 : 了能通过考上 为 大学改变命运 , 考生 自身刻苦学习 , 整个家庭也是 全力支持 , 甚至是不惜砸锅 卖铁也要供 出一位大学生。 对于农村考生而
服务于农业 、 农村和农 民的 ‘艮 务三农” 向性 。在农业高校 指
的‘ l 应试 ’ 教学过程 。 不能说素质教育在农村成为了一种空 洞 的口号 , 但是它确实并非成为农 村教育的真实存在状态。 在 这样 的条件和背景之下 , 学生学到的只能是 以 “ 冲刺高考’ ’ 为 目标的纯机械式内容。与在条件较好的城市考生中相比较 , 农村 的学生就相对缺少素质教育 的培养过程。 表现在德育教 育上就体现为缺少系统的德育教育 , 而仅仅依 靠家庭和社会 的影响 自发地进行德育教育。 表现为以家庭伦理道德 的‘ ” 仁 、 ‘” 孝 等为德育教育的核心或 以群体生活的 “ 团结’ ‘ 爱” ’友 、 等 为核心 。这样的教育背景差异 , 就使农业高校 隐性德育面临 新 的问题 : 如何在全新 的城 市环境 中开展对农 村学生 的德育 过程 ?在农村考 生缺少素质教育或素质 教育不足 的情况下 , 如何在大学教育 中采取更 加行 之有效的 、 系统 化的德育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