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三个阶段

科学发展观三个阶段
科学发展观三个阶段

从2002年11月到2003年10月,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阶段。

在这一阶段,胡锦涛同志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阐释了发展的重要性和含义,强调了发展应以人为本,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2002年11月16日,胡锦涛同志和其他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提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003年4月10日至15日,胡锦涛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开拓新局面,努力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7月28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形成阶段

从2003年11月到2004年4月,这是科学发展观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胡锦涛同志系统阐述了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实践来源、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形成了完整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2003年11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重要的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2004年1月12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同时阐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辩证关系。2004年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专题研究班,这是党中央为推动全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实践来源、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从2004年4月到2004年9月,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完善阶段。

这一阶段,胡锦涛同志着重强调了要紧抓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科学发展观。2004年4月30日至5月6日,胡锦涛同志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提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三个“紧密结合”:“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结合起来,与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结合起来,与发扬优良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6月2日,胡锦涛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四个依靠”:“依靠全国人民思想认识的普遍提高、依靠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依靠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也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7月26日至29日,胡锦涛同志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增强工作预见性,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努力形成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整套体制机制。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推动建立“五个统筹”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在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上促进了薄弱环节的改善,进一步完善了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1500字)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通过对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书,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人的能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动我们的教育工作迈向新台阶具有重大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和邓小平和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树立科学人才观,对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我们要随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应对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科学发展观这条正确的理念。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一些问题。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无论是优等生还是中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颇,只有让每一个同学都融入到班级的这个大集体中,才能发挥班级乃至学校的整体力量,才能有长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二、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教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现在社会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而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争做教学改革的领导者和示范者。 三、教育发展,德育先行。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反映了学生的心里特征。教书育人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他们最终要走向社会,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思想是最主要的因素。我们要加强知识中渗透德育,要努力成为教学与德育并举的多功能型教师。德育需要教师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还要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成功的教师。才能成为创新型教师。 四、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很大的位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应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及处境思考问题,把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与发展需要摆在第一位。良好的师德在学生和家长心中都是受到十分的钦佩和尊敬的。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我们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教师还要有奉献精神,要发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教师这一职业只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半。把科学发展观和奉献精神结合在一起,那么就是一个成功的、高尚的、受人尊敬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在教育局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把我教育工作推向前进。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丰泽区环清小学曾焕然 在学区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启动的动员大会以后,我按照局党委的安排部署,认真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则,紧紧抓住学习提高、解放思想、联系实际、完善体制机制、作风建设学习实践活动。下面我谈谈第一阶段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提高认识,增强搞好科学发展观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 科学发展观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能否开展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首先取决于思想认识的深度。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民本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民为本,这是发展的根本要求。 2、全面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涵盖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是发展的多元内容。一方面,全面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也就是包括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本身也应该是全面的。仅就经济发展而言,就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收入分配的改善、经济福利的增进、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完善。 3、协调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同要素、不同要求的相互适应、有机配合、优势互补与彼此促进,这是发展的基本原则。 4、可持续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生态、环境与资源相互适应,这是发展的重要体现。 5、统筹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是发展的战略指导。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内涵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有什么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1、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说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说与时俱进,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 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作出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提出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总结实践新创造,深入回答时代新课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的新成果,使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境界。 3、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贯穿和体现了解放思想、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基于对现阶段基本国情和新发展要求的科学判断我国当前最大的国情,是仍然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进入新世纪后,基本国情又表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对这些特征的科学判断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报告详细阐述了现阶段经济增长、体制改革、人民生活、经济结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既包括正面的成绩,也包括负面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困难和问题进行这样系统深入的分析,在党的正式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明确这些阶段性特征,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情,判断形势,保持清醒头脑非常重要;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科学内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这些困难和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是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二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明显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消费需求启动缓慢;制造业规模较大,但技术结构偏低,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下游。三是物质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生态逐渐恶化,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第二,发展不够协调。近几年在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很突出。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发展较慢,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趋势尚未扭转,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发展较慢,地区差距仍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三是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还不够协调,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第三,发展不够全面。经济发展领先,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一是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和公民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二是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文化建设还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还不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的要求。三是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管理社会的难度明显增大。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等方面积累的问题很多。 第四,发展不够公平。虽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利益分化问题日趋严重。一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二是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村贫困人口有两千多万,城镇低保人口有两千多万,低收入人口还有一亿多。三是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利益矛盾比较突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严重影响着社会和谐与稳定。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我国面临着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呈现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大发展趋向。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全面认识我国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既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背景,也是我们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 全面把握和贯彻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完整版)

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理论观点。如果要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做一个简明概括,那就是*报告所概括的: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我们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其内容,又要具体认识这四个方面的各自内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以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同时要关

心每一个人的利益要求,关心人的价值、尊严和权益,满足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在发展实践中得出的重要认识。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兼顾各方,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兼顾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就是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中国特设社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分析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quote]相关知识点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真理观和唯物主义认识论 1.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作为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是能够为人 们所感觉、所认识的,是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理论上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坚持了可知论, 反对了形而上学。实践上则要求人们从“客观实在”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意志出发,这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思想保证。 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2.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其意义。(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 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正确的理论指导能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实践和认 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4.真理和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价值是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价值原则指人类要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能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相关知识点2: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 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信息安全管理新局面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信息安全管理新局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信息安全管理新局面截至今年6月,我省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452万户,宽带接入用户达到269.4万户,备案网站达到6.2万个。信息化发展在造福于经济社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必须高度重视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如何把握网络信息的健康发展方向,在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维护互联网各方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监管能力建设,保证通信行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深刻领会内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同样通信行业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建立在改革发展基础上的。发展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才能真正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因此需要切实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其次,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通信监管工作要始终坚持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信息安全管理是为保障网络的持续、健康发展,以不断满足和丰富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通信网络发展的丰硕成果要让人民共享。再次,要牢牢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布局。要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发展、管理的关系。坚持“两手抓”,发展与管理并重,在加快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发展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

工作格局,切实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实现有序发展和有效管理的协调统一。 二、突出实践特色,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当前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整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互联网由窄带向有线宽带、无线宽带、除尘滤布电视宽带升级,网络终端由pc向手机、掌上电脑等产品推进以及固定网与移动网的加速融合,网络应用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日益加深,各种新业务新技术层出不穷。在内容层面上,网络社区、网络救助等蕴含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应运而生,呈现出鲜明的网络时代特征,也影响着网络信息的构成结构、传播方式及民众价值观念。与此同时,网络诈骗与盗窃、网络病毒、黑客攻击、淫秽色情、凶杀暴力、赌博等有害信息和违法犯罪行为,以及攻击我国政府和政治制度、损害党和国家荣誉与利益、危及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等违法犯罪活动越来越猖獗,网络信息安全形势愈加严峻。当前我们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通信技术,缺少适应新情况的科学发展的政策和管理的新思路,对新业务的管理方式仍沿用老办法;分类管理和针对性指导的机制尚未形成,长效管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亟需通过学习实践,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三、着力推动工作,结合监管实际创新信息安全管理思路实践学习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富有活力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净化网络环境,推进我省互联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可以在几下几个方面努力: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的及其内涵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一.具体科学发展观如何提出的 20世纪四十年代,在饱受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灾难之后,海外殖民扩张被世人抛弃,加快经济增长成为各国的共识,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开始盛行。但是,在传统的发展观念指导下,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导致一些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社会两极分化、失业增加、政治动荡等问题,人们开始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经济增长却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问题的。 到1960年代末期,各国越来越认识到了传统的发展观念的缺陷,开始更多关注生态问题,认为生态快到极限了,而伴随着生态极限的到来,经济增长也就会到极限了,于是产生了“发展=经济增长自然生态”的发展极限论。这种发展思想是在1969-1973年间由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派提出的,他们把自然生态纳入到整个发展系统,指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帮助人们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种种误区中走出来,发挥了巨大作用。 到1970年代中期,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出现。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会议上主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可持续发展概念开始逐步确立。与此同时,对于人的关注不断得以在新的发展理念中体现出来,产生了“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的综合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等新的发展思想。对此,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强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直接诱因。 非典疫情爆发,前后只有两个多月,地区也只涉及个别省份,但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旅游业、商业服务业、航空业、运输业、建筑业和部分制造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第二

科学发展观考试

1.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背景是怎样的?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人21世纪后,我国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改革开放。 思想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重大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怎样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形成并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实践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素是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基本要素。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

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此,笔者认真研究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思索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总结了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希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所裨益。 一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深入学习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来自于实践的呼唤、现实的要求,也是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全面把握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理解其内涵,正确认识其本质。科学发展观是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内涵所作的最明确、最深刻、最全面的概括,是我们学习理解和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石。 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观突破了过去把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强调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2003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后来又对这一理念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对此又做了深入全面的论述。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和相互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有效地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社会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政策》试题及答案85.71分

考试标 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理论与政策》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5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 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政策》 倒计时48:6 一、判断题(10 道) 1. 贫富差距太大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 正确 错误 2. 解决“三农问题”必然要伤害到城市和工业的利益,伤害到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 正确 错误 3. 教育投资是形成人力资本最基础的条件。() 正确 错误 4. 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正确 错误 5. 农村社会保障就是农民生活最低保障。 正确 错误 6.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治国理政,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只有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才能落到实处。() 正确 错误 7.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 正确 错误

8. 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是“看城市像欧洲,看农村像非洲”。因此,城市不需要再发展了,只需要全力发展农村。() 正确 错误 9. 农民数量多,素质比较低,收入水平低是理所应当的。() 正确 错误 10. 由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农”政策,近几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渐缩小。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5 道) 1.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 A. 农民 B. 领导 C. 政府 D. 党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理论是() A. 马列主义 B. 以人为本思想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3. 2008年中央1号文件的基本精神是() A. 发展现代农业 B.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C. 多予少取放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最终落脚点;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多角度、全方位阐述了中国发展的道路、阶段、速度、机遇、途径、手段等问题;阐明了发展速度与效益、稳定、平衡、改革开放等方面的关系,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速了我国走向未来世界的历史进程,同时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实的、实践的意义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恩格斯曾经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党中央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主要包括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七大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我国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呢?

必须在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必须在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第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第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第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第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第六,坚持改革开放。统筹推进各方面改革,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统筹国内发展和

对外开放,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第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贵在落实。要使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成为党领导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人民群众不断得到更多实惠、享受更多发展成果的过程。 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确保实现科学发展。要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指导实践的本领,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环节,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坚持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