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文鸟的繁殖过程

灰文鸟的繁殖过程

灰文鸟的繁殖过程

灰文鸟

在国内一般灰文鸟在每年的10月到翌年的6月,可连续繁殖3-5窝。所以在8、9月份要给鸟增加发情饲料鸡蛋米,并给人工巢内添加棉花、棕榈丝、碎干草等材料。如果雄鸟频频呜叫或在栖杠上上下不停地蹦跳(俗称跳杠),或追逐雌鸟,雌鸟不时进出鸟巢,则表明雌鸟已经发情,不久就会产卵。一旦产卵,立即停饲发情饲料。产第二枚蛋后开始抱窝。孵化7-8天时应验蛋:先将手洗净擦干或戴上干净的胶皮手套,将卵从窝中取出,在阳光或灯光下照看,蛋中有纹状血丝者为受精蛋,蛋中颜色变黑则为“臭蛋”,蛋中颜色毫无变化则为“白蛋”(未受精蛋)。应把“臭蛋”和“白蛋”自窝中取出,淘汰处理。孵化期一般为16-18天,由雌雄亲鸟轮孵。因各地气候差异,出雏时间提前或错后1-2天也属正常。孵化过程中,要尽量保持环境安静,不能惊扰、窥视亲鸟,更不能移动鸟笼。如果亲鸟有啄蛋情况,表明体内缺钙,应立即加饲蛋壳粉或骨粉。

雏鸟出壳后,饲料中即加入蛋黄米,并保证蛎壳粉和青菜的供应。约20日龄时雏鸟开始离巢,再过7-10天就可将雏鸟单独饲养。如果亲鸟拒绝育雏,可采用人工方法。即用熟鸡蛋黄1个,加2%葡萄糖水搅拌成粥状,用牙签挑着喂雏鸟,1-7日龄每天喂6-8次,8-14日龄每天56次,15日龄后每天可减至3-4次。

病毒的增殖

第二十八讲病毒的增殖 教学目的:掌握病毒的增殖过程各阶段特点 教学重点:病毒的增殖过程 教学难点:病毒的增殖过程 课时分布:1学时 教学过程: 病毒在活细胞中的繁殖既不象细菌一样进行二分分裂,也不象霉菌样通过形成孢子繁殖。病毒细胞结构不完整。仅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缺乏代谢必需的酶系统与能量。不可能合成自力的蛋白质与核酸。从而决定了病毒是通过感染寄主细胞后。控制宿主细胞的整套生物合成机构,利用它的合成材料,按照病毒的遗传特性,合成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然后组装成新的病毒粒子,故称增殖。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1、一步生长曲线:是病毒接种于敏感细胞后培养时,定时取样测定培养物中的病毒效价,以病毒效价对培养时间作图而得的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 潜伏期:是毒粒吸附于细胞到受染细胞释放子代毒粒的时期。 裂解量:平均每个感染细胞裂解时所释放的代毒粒的数目。 2、隐蔽期:病毒在受染细胞内消失到细胞内出现新的感染性病毒的时间。

3、病毒的复制周期 定义:指病毒自吸附、侵入到释放的整个复制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吸附、侵入、脱壳、大分子合成、装配与释放。 二、病毒的复制过程 分五个阶段: (-)吸附是病毒感染细胞的第一步。 1、病毒吸附蛋白 当病毒与寄生细胞混合时,由于运动(扩散、分子运动、静电引力)而吸附在敏感细胞的特异性受体上,病毒吸附蛋白能特异性地识别它。无包膜毒粒的病毒吸附蛋白是核壳的组成部分,有包膜的则为包膜糖蛋白。 2、细胞受体 受体是具有一定化学结构的球形体,位于宿主细胞表面。不同寄主细胞,其受体的化学结构不同。当寄主细胞发生突变而使受体结构发生改变,不再被某一种病毒所吸附,则寄主细胞获得了对该病毒的抗性。如果病毒一方发生变异,吸附也不能发生,或病毒一方也发生变异,重新能吸附有抗性的寄主细胞。 (二)、侵入与脱壳

第五章繁殖技术

第五章家畜繁殖技术 一、名词解释 发情发情周期发情持续期休情排卵排卵数自发性排卵诱发性排卵初情期性成熟体成熟人工辅助交配人工授精精子的果糖分解作用精液的云雾状精子活率精子密度受精冷冻精液输精精子获能透明带反应卵黄膜的封闭作用胚泡多精子受精双雌核受精卵裂桑葚胚期囊胚胚泡附植脐带胎盘妊娠诊断分娩预兆分娩难产诱导发情同期发情超数排卵公畜效应卵核移植基因导入胚胎移植繁殖力正常繁殖力适繁母畜受配率受胎率总受胎率情期受胎率第一情期受胎率不返情率分娩率产仔率仔畜成活率繁殖率产犊指数繁殖障碍流产 二、填空题 1.发情周期可分为和两个阶段。 2.家畜的排卵类型有和两种。 3.家畜的发情分为和两个类型。 4.目前发情鉴定的方法有、、。 5.母牛发情时最显著的特征是。 6.母牛的卵泡发育可分为、、、四个时期。 7.母马的直肠检查时,寻找卵巢和子宫的方法有和。 8.母马的卵泡发育可分为、、、、、六 个时期。 9.母马的卵泡发育常有、、、等异常现象。 10.家畜的配种方法有和两类。 11.自然交配有和两种形式。 12.精液主要有和两部分组成。精清是和的分 泌物 13.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精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4.精子的代谢有两种形式,即作用和作用。

15.精子的运动形式有、、三种。 16.最适合精子生存的PH为左右。 17.家畜的采精方法主要有和。 18.假阴道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9.假阴道采精时应具备的条件有、、。 20.精液直观检查的内容包括、、。 21.精子活率检查的方法有和两种。 22. 精子活率的评定通常采用法。 23. 精子活率的评定的方法有和两种。 24.精子密度测定方法有和两种。 25.估测法来估测精子密度时其稠密程度划分为、、三级。 26.精子畸形主要有、、、四种。 27.精液保存的主要方法有、、。 28.液氮的沸点为。 29.颗粒精液的解冻方法有、两种。 30.牛输精常用法。 31.精子运行过程中,精子要经过、、三道栏筛。 32.受精时精子依次卵外围的、、三层结构。 33.家畜的异常受精有、、。 34.家畜的卵裂具有和特点。 35.胎膜由、、、四部分构成。 36.胎膜是由、、三个基本胚层形成的。 37.胎膜所形成的三个囊腔是、、。 38.胎水是内的羊水和内的尿水的总称。 39.胎盘是由和两部分构成。 40.胎盘根据形态可分为、、、四种类型。 41.胎盘根据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 42.家畜妊娠诊断的方法常有、、三种。

病毒的繁殖

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assembly)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replication)。 病毒的繁殖方式相似,以原核生物病毒——噬菌体为例。 (一)原核生物的病毒——噬菌体的繁殖 1.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病毒不存在个体的生长过程,只有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与装配。 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5个阶段,即: ①吸附②侵入③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④成熟(装配)⑤裂解(释放) 烈性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称为裂解性周期(lytic cycle)或增殖性周期(productive cycle)。

现以 E. coli 的T偶数噬菌体为代表加以介绍:(1)吸附(adsorption)

病毒吸附蛋白: 病毒吸附蛋白是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细胞受体并与之结合的毒粒表面的结构蛋白分子,亦称做反受体(antireceptor)。 细胞受体: 病毒的细胞受体亦称病毒受体,系指能被病毒吸附蛋白特异性地识别,并与之结合介导病毒进入细胞,启动感染发生的细胞表面组分。 现在已知病毒受体是细胞的功能性物质,为细胞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而非病毒专一性的成份。 Eg. 单纯疱疹病毒的受体是硫酸乙酰肝素, 狂犬病毒(Rabies virus)的受体是细胞表面的乙酰胆碱受体。 吸附于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

吸附于大肠杆菌性毛上的噬菌体: 吸附作用受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 ①噬菌体的数量 由于每一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有限,因此所能吸附噬菌体的数目也有一个限量。每一敏感细胞所能吸附的相应噬菌体的数量,就称感染复数(m.o.i,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有性生殖无性生殖类型

生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生物都具有孳生后代以繁衍种族的能力。 生殖:由亲代产生子代的现象。 生物的生殖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类。 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分裂生殖分裂生殖又叫裂殖,是生物由一个母体分裂成两个子体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生出的新个体,大小和形状都是大体相同的。在单细胞生物中,这种生殖方式比较普遍。例如,变形虫、细菌都是进行分裂生殖的。 变形虫的分裂生殖 出芽生殖出芽生殖又叫芽殖,是由母体在一定的部位生出芽体的生殖方式。 芽体逐渐长大,形成与母体一样的个体,并从母体上脱落下来,成为完整的新个体。酵母菌和水螅常常进行出芽生殖。 孢子生殖有的生物,身体长成以后能够产生一种细胞,这种细胞不经过两两结合,就可以直接形成新个体。这种细胞叫做孢子,这种生殖方式叫做孢子生殖。例如根霉,它的直立菌丝的顶端形成孢子囊,里面产生孢子。孢子落在阴湿而富含有机质的温暖环境中,就能够发育成新的根霉。 营养生殖由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叶、茎)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营养生殖。例如,草莓匍匐枝,秋海棠的叶,都能生芽,这些芽都能够形成新的个体。 营养生殖能够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因此,人们常用分根、扦插、嫁接等人工的方法来繁殖花卉和果树。 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营养繁殖,叫做自然营养繁殖。如草莓匍匐枝,秋海棠的叶,马铃薯的块茎 在人工协助下进行营养繁殖,叫做人工营养繁殖。如扦插、嫁接 扦插:把枝条剪成小段,插入土中,生根发芽后成为新植株。 嫁接:把一株植物的枝条(或芽)接到另一株植物的枝干上,将两者的形成层对准,使它们彼此愈合起来,长成为一个植株。 接穗:接上去的芽或枝 砧木:被接的植物体 成活原理:利用形成层的再生能力。 成活关键:注意使接穗的形成层与砧木的形成层密合在一起。这样两个形成层分裂出来的细胞,就把接穗与砧木合成一体。

病毒有关知识点复习总结

高中生物病毒有关知识点归纳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生物。由于它的结构与高等动植物及其他生物完全不同,所以生物学家在分类时将它作为特殊的一类,单独列为病毒界。在高中生物学以及高考中也经常涉及有关病毒的知识点及考点。 一、大小 发现史:19世纪,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推想这种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他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用能将细菌滤去的过滤器进行过滤,再用过滤后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结果发现正常的烟叶还能患病。 发现问题: 提出假说: 设计实验:(加法、减法) 得出结论:这表明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引起的,他把这种病原体叫做"滤过性病毒"。 病毒形体极其微小,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一般可以通过细菌滤器(一般的直径为1-10μm,而多数病毒的直径在100 nm左右)。 二、成分和结构 1、成分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核酸位于病毒粒子的中心,构成了它的核心或基因组,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构成病毒粒子的衣壳。衣壳对核酸有保护作用,是病毒粒子的抗原成分。它们共同称为核衣壳,是任何病毒(指“真病毒”)所必需的基本结构。有些较复杂的病毒,在其核衣壳外还有一层囊膜包被。 2、结构 衣壳:蛋白质 髓部:DNA或RNA 特殊包膜 刺突 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这也是病毒分类的依据之一。如DNA病毒有:噬菌体、疱疹病毒、各种腺病毒等。RNA病毒有:艾滋病毒、烟草花叶病毒、车前草病毒等。 三、生活方式 1、生活方式 病毒在宿主的活细胞内寄生生活。离开宿主细胞,病毒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形成结晶 不同的病毒只能寄生在特定的宿主细胞内,具有专一性,这也是病毒分类的另一个重要依据。如专门寄生在动物细胞中的称为动物病毒(艾滋病毒等),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中的称为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中的称为细菌病毒(噬菌体)。 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吸附一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整个过程必须在它的宿主活细胞中完成。 只有核酸进入宿主细胞,换言之,只提供了复制和表达的模板,其他的原料、能量、酶、

繁育技术

草 食 动 物 繁 育 技 术 班级:xxxxxxxx 姓名: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

草食动物繁育技术 牛的育种 牛的育种工作是养牛生产中的基本任务和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养牛业的兴旺与发展。牛的品种选育就是使优良基因在群体内得到巩固和提高,从而创造出生产性能优越的个体,并使优秀个体数量扩大的过程,是围绕品种而进行的各种育种活动,它包括本品种选育、杂交育种、引种、品种资源的保存及利用。 本品种选育 本品种选育指某一个牛品种基本上能满足生产及市场需求,不必进行品种改造,保持该品种的基本特征,使优良基因巩固,增加品种内优秀个体的数量,克服该品种的某些不足而进行改良所实施的育种方法,从而使品种的生产性能和纯度不断提高。 本品种选育的基础是品种内个体差异,通过选择阻止突变、自然选择和漂变作用所引起的品种的品质下降,以提高品种性能。 本品种选育必须遵守3个原则: 第一,巩固和提高本品种的优良性状和原有的独特性能。例如,晋南牛的选育中,要保持体格高大,适应性广,耐粗饲的优点,克服尻部短的缺陷。 第二,严格选种选配。选种选配是本品种选育的主要手段,选配上依据选育目标和计划,采用不同的选配方式。核心群的繁育可采用适当程度的近交。 第三,加强饲养管理工作,只有在适宜的饲养水平和管理条件下,良种才有可能发挥其高产性能。在选育的同时,加强饲草、饲料基地建设,改善管理条件,发挥选育的作用。 本品种选育的方法主要有近亲育种、品系育种和远亲育种。 近亲育种,选择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进行选配,以固定优良性状,增加后代继承相同性状概率的选育方法。品系育种,品系是指一群具有生产性能优秀突出,表现整齐一致,并能稳定遗传的种用类群。牛的品系育种中建系方法有系祖建系法和群体继代选育法。杂交育种就是应用杂交方式改良牛品种和通过杂交育成新品种。杂交改变基因型,产生杂种优势并将不同亲本的优良特性结合在一起,杂种后代体型得到改善,产乳、产肉性能获得提高。杂交育种方法在我国养牛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培育的新品种如中国荷斯坦牛、三河牛、新疆褐牛、中国草原红牛都是杂交育成的新品种。在做好育种工作同时好要做到保种,保种就是保存种群,保存了有一定特性、特征的种群,也就是保存了品种、性状、基因和资源,也就是说保种就是保存种质资源。不同的品种具有不同的适应范围,而

病毒的生殖方式是什么

病毒的生殖方式是什么 病毒是颗粒很小、以毫微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是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离开宿主细胞,它只是一个大化学分子,停止活动,可制成蛋白质结晶,为一个非生命体,遇到宿主细胞它会通过吸附、进入、复制、装配、释放子代病毒而显示典型的生命体特征,所以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 复制 病毒复制指病毒粒入侵宿主细胞到最后细胞释放子代毒粒的全过程,包括吸附、进入与脱壳、病毒早期基因表达、核酸复制、晚期基因表达、装配和释放等步骤。各步的细节因病毒而异。 吸附与进入 T4噬菌体先以其尾丝与大肠杆菌表面受体结合,随后尾鞘收缩,裸露出的尾轴穿入细菌外壁,把头部内储存的DNA注射到细菌体内。动物病毒也是先与细胞受体结合,以后或是靠细胞的吞噬作用进入,或是病毒包膜与细胞质膜融合后使核壳进入。植物病毒则是通过伤口侵入或通过媒介昆虫直接注入。一般情况下,病毒均须经脱壳,即脱去外被的蛋白质释放核酸,才能进行下一步复制。 基因表达 将其核酸上的遗传信息转录成信使核糖核酸(mRNA),然后再翻译成蛋白质。一般在核酸复制以前的称早期基因表达,所产生的早期蛋白质,有的是核酸复制所需的酶,有的能抑制细胞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在核酸复制开始以后的称晚期基因表达,所产生的晚期蛋白质主要是构成毒粒的结构蛋白质。早期和晚期蛋白质中都包括一些对病毒复制起调控作用的蛋白质。 转录 因病毒核酸的类型而异,共有6种方式:双链DNA(dsDNA)的病毒如 SV40,其转录方式与宿主细胞相同;含单链DNA(ssDNA)的病毒如小DNA病毒科,需要通过双链阶段后再转录出mRNA;含单链正链RNA(ss+RNA)的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Qβ噬菌体,其RNA可直接作为信使,利用宿主的蛋白质合成机器合成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含单链负链RNA(ss-RNA)的病毒如水疱性口炎病毒和流感病毒,需先转录成互补的正链作为其mRNA,ssRNA的反录病毒如鸡肉瘤病毒和白血病病毒,需先经反转录成dsDNA而整含到宿主染色体中,于表达时再转录成mRNA,含dsRNA的呼肠孤病毒,则以保守型复制方式转录出与原来双链中的正链相同的mRNA。 病毒是专性胞内寄生的,它的生殖方式是: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释放 吸附:吸附于宿主细胞 侵入:内部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内,衣壳(蛋白质)留在细胞外 增殖:利用宿主细胞内物质复制遗传物质以及合成衣壳 成熟:将遗传物质与蛋白质进行装配,形成新的病毒

病毒增殖的机制

病毒的复制及各类病毒的增殖过程 1 病毒的种类 病毒可分为亚病毒与真病毒两类:前者不具有完整的病毒结构,仅由某种核酸或蛋白质构成;后者通常由核酸及蛋白质外壳构成,部分病毒还具有囊膜结构。不同病毒所含核酸的种类、转录形成m RNA和合成蛋白质的方式迥异。因此,根据病毒的核酸类型和转录形成mRNA的方式不同,可将病毒归为六大类:双链DNA病毒、单正链DNA( + DNA) 病毒、双链RNA病毒、单正链RNA( +RNA) 病毒、单负链RNA(-RNA) 病毒和逆转录病毒。以下介绍各类病毒的具体增殖步骤。 2 各类病毒的增殖过程 2.1 双链DNA病毒

腺病毒、疱疹病毒以及痘病毒等病毒均属于双链DNA病毒。 以疱疹病毒为例,说明此类病毒的主要增殖过程:①疱疹病毒包膜上的血型糖蛋白B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识别并吸附; ②宿主细胞膜包裹疱疹病毒颗粒,形成吞噬泡,疱疹病毒颗粒通过吞噬作用而进入细胞质,并脱去包膜;③在宿主细胞的溶酶体作用下脱去蛋白质外壳;④病毒DNA进入宿主细胞的细胞核;⑤在RNA 聚合酶的帮助下,以病毒DNA为模板合成早期mRNA并进入细胞质中;⑥早期mRNA翻译形成早期蛋白,主要指与DNA复制相关的酶,如DNA聚合酶、脱氧胸腺嘧啶激酶等;⑦在解旋酶作用下,DNA双链打开,以打开的两条链为模板,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依赖合成的 DNA 聚合酶,合成子代DNA分子;⑧合成晚期mRNA,并以此翻译成晚期蛋白,主要为病毒的结构蛋白,子代病毒DNA与结构蛋白装配形成子代病毒;⑨子代病毒从细胞核释放出来,同时披上包膜;⑩细胞膜通过胞吐的形式将子代病毒释放到体外。 2.2 单正链 DNA( + DNA) 病毒 代表病毒为细小病毒,此类病毒增殖的主要过程为:①形成复制中间体:单正链 DNA 病毒进行生物合成时,首先以亲代DNA 作模板,依赖复制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其互补DNA 链,并与亲代DNA形成双链,作为复制中间型,含有亲代DNA的新合成的双链 DNA 继续复制;②转录和翻译: 不含亲代 DNA 的新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生物期中复习提纲 一、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有无生殖细胞的结合。 二、无性生殖方式:1、生殖如:水螅出芽、酵母菌出芽等。 2、生殖如:土豆出芽、蒜出芽、生姜出芽等。 三、1、营养器官:根、茎、叶。2、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四、植物营养生殖的方法:1、嫁接2、扦插3、压条、 五、嫁接提高成活率关键:接穗和砧木形成层紧密结合。 六、嫁接分为1、芽接:如:苹果、三楂等2、枝接:如:橘等 七、植物组织培养概念:利用植物组织、细胞在无菌培养基上培育下一代。 八、营养生殖的优点:1、保持亲本优良性状2、加快生殖速度 九、植物组织培养优点:1、短时间,大批量2、防病毒侵害3、培育优良高产新品种。 十、传粉方式:1、自花传粉:一朵花、2、异花传粉:两朵花以上。 3、被子植物有性生殖过程: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形成。传粉最重要。 十一、1、一朵花最主要结构:雄蕊、雌蕊。理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严格。 十二、1、精子位于:花粉管卵子位于:胚珠 2、子房_果实子房壁_果皮胚珠_种子珠被_种皮胚_受精卵 3、果实与种子的结构与自身敷衍是有利的 4、果实和种子传播:苍耳_人和动物、虞美人_风、豌豆_自身弹射、椰子_风 5、通常所说:果肉、果皮对应花结构_子房壁 十三、我国有“缫丝养蚕”之称。家蚕和蝗虫都有蜕皮过程。 1、春蚕到死丝方尽改为春蚕到蛹丝方尽 2、蚕吐丝是幼虫期 3、消灭蝗虫和菜粉蝶也是幼虫期 4、家蚕幼虫叫蚕 5、家蚕发育过程:受精卵_幼虫_蛹_成虫 6、蝗虫过程:受精卵_幼虫_成虫 7、完全变态发育: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差异。 如:蚊子、苍蝇、蜜蜂、家蚕等 8、不完全变态发育:_____无明显差异。 如:蟋蟀、蝼蛄、蟑螂等 十四、1、两栖类小时候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长大陆地用肺呼吸。 2、两栖类发育过程:受精卵_蝌蚪_幼蛙_成蛙 3、受精方式:体外;发育方式:体外(变态发育) 4、呼吸器官发育过程:外鳃_内鳃_肺 5、青蛙胚胎发育幼体_蝌蚪 6、受精和幼体在水中所以青蛙不能完全摆脱水束缚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如:蟾蜍、蝾螈、娃娃鱼 7、雄蛙春季鸣叫,抱对产精产卵 十五、1、鸟类受精方式:体内;发育方式:体内已经开始发育。 2、鸟卵产出暂停发育原因:外界温度低于雌鸟体温。 3、鸟类胚胎发育场所:胚盘为胚胎提供营养:卵黄。 4、早成鸟:鸡、鸭、鹅、大雁。晚成鸟:燕子、家鸽、麻雀。、 5、晚成鸟在育雏阶段消灭大量农林害虫。 十六、1、遗传信息中心:细胞核2、主要遗传物质:DNA3、基本遗传单位:基因 4、遗传概念:亲代与子代,子代个体之间的相似性。 5、在体细胞中生物体的染色体和基因一般成对存在基因控制性状。 6、染色体数目恒定对生物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非常重要。 7、在体细胞中染色体多或少可能导致严重的

一、林木无性繁殖技术

一、林木无性繁殖技术 1.1扦插 近年来,随着树种扦插繁殖理论及技术研究的不断发展,林木扦插生根的技术不断完善,树种扦插技术成熟度达到了生产实用的水平。影响扦插繁殖成活率的关键因子有: (1)穗条年龄(年幼化)、位置(位置效应)。张应中等*[1] 研究表明,国外松杂种(湿地松×洪都拉斯的加勒比松)扦插时,采穗母株年龄在2年以下,穗条长度为6.0~14.5 cm,顶端次生叶长5.5~13.0 cm的穗条容易生根。对于成龄优树扦插,母树年龄可因插条再生能力强弱而异,如马尾松树龄在10年以下的母树枝条,扦插均可获得生根成活的植株,但5年生以下母树插穗生根率高。并有学者指出,马尾松扦插繁殖的母树年龄效应在4年以上是明显的,表现为生根性状退化。而辐射松,母树年龄有时可达60年。对于腰果来说,由于其成龄树上的插条已丧失了生根潜力,只有采用幼龄实生苗的插条才容易生根、成活。 (2)扦插季节(发育期)。在林木扦插试验时发现,林木的发育阶段、发育时期、生活力直接影响到插穗的成活率。在哥斯达黎加恩塞讷斯热带农业研究中心(CATIE),筛选了15种中美刺桐无性系原株进行生根试验,结果发现,无性系原株之间在生根能力及生活率上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其中中美刺桐在干季扦插的生根率明显高于在湿季扦插的成活率。龙启德等对南方山区银杏扦插试验表明,在南方山区,银杏扦插在4~5月份成活率最高(达90%以上),9月份扦插成活率为0。刘本大等将白榆在不同时期进行扦插,发现休眠期硬枝扦插生根率仅为30.2%,而生长期嫩枝扦插生根率则达95%。 (3)穗条规格(大小)与状态。在银杏扦插时发现,条长对生根率影响不大,

病毒增殖概述浅谈

研究病毒的增殖过程和生物合成,不仅关系到病毒病的防治,而且涉及生命起源和肿瘤学等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有关生命本质及其起源的研究,必须从非细胞形态的生命物质开始。在这方面,病毒是最理想的模型。目前关于“人工制造生命”的研究,大多就是应用病毒或病毒成分进行的,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例如在有适当的前体和酶的存在条件下,提纯的病毒 RNA和DNA可在体外复制已成为普通的常识。同样,病毒RNA可在体外于细菌核糖体上译制病毒蛋白;病毒核酸和病毒蛋白也可在体外装配成为完整的病毒粒子等等。所有这些成就,均为生命本质的探索提供了途径和证据。甚至有人认为,病毒可能以“附加基因”的方式,结合入细胞基因组内,成为生物进化的原因。 肿瘤,就其本质来讲,是细胞基因突变或某些基因异常表达的结果。病毒至少是肿瘤病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发现的脊椎动物肿瘤病毒已经超过30种,而有致瘤特性的病毒约有150多种。许多DNA病毒能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动物肿瘤,RNA病毒中则只有反转录病毒具有致瘤作用。这种RNA致瘤病毒可借反转录酶的作用(将在下述),在细胞内复制出含有病毒信息的DNA,也就是前病毒DNA中间体,整合入细胞DNA,改变细胞的遗传性,干扰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而导致细胞恶性变。 病毒性疾病的化学预防和化学治疗,已被证明是可能的,实践中也已取得初步成果。目前发现的一些不见于正常细胞而为病毒增殖所必需的核酸合成酶和其他蛋白质,为病毒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性。而对病毒结构及其生物合成各环节的深入了解,则为选择适当药物,切断病毒增殖周期,阻碍病毒增殖而达到防治目的,建立现实的基础。 物病毒的增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吸附与侵入、脱壳、病毒成分的合成以及装配与释放等4个主要阶段。 1.吸附和侵入 病毒吸附分两步进行。首先,病毒与细胞以静电引力相结合。这种吸附是非特异性的。病毒可在细胞表面任何部位吸附,不具有任何选择性。非细胞颗粒物质,甚至玻璃或金属器皿表面也都可吸附病毒。这种吸附是可逆的,单纯的稀释或冲洗以及应用抗病毒血清或高浓度盐类和一定的pH环境,都可使病毒从吸附物上重新解脱出来。病毒吸附的第二阶段,呈不可逆性结合。此时,病毒蛋白(抗受体)与细胞膜表面特定蛋白(受体)特异性结合。病毒粒子上与细胞受体结合的蛋白质,一般都是病毒表面蛋白,如流感病毒的血凝素。不过,抗受体虽在病毒表面,但不一定参与病毒的高度抗原区,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病毒蛋白1(VP1),其抗受体区域与高度变异的中和抗原区并不一致。某些结构复杂的病毒,如痘病毒和疱疹病毒,具有多个抗受体蛋白分子,而每个抗受体蛋白分子又可有几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可与细胞表面不同的受体结合。据估计,一个宿主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部位可达10 4~105个。这里必须指出,不一定每个细胞表面都有特定病毒的特异受体。细胞有无特定病毒的受体,直接影响是否对该病毒具有易感性。受体与抗受体的结合,需要具备一定的离子浓度,以减少静电干扰。不过,这种特异性结合与温度及能量的关系不大。必须指出,可逆与不可逆的两阶段吸附过程,可能并非所有病毒的共同规律,某些病毒一经吸附于敏感细胞,就再不能解脱,似乎没有可逆吸附阶段的存在。而另一些病毒,例如正粘病毒及副粘病毒,即使进入了不可逆的结合阶段,病毒粒子仍可由细胞分离,并吸附另一细胞。这是由于这些病毒具有神经胺酸酶,该酶可切断细胞受体多糖链上的神经胺酸。应用抗细胞血清处理细胞,常可阻止细胞发生病毒感染,可能是这种抗体封阻了细胞表面的结合部位而使病毒不能吸附的缘故。Much等(1973)应用抗HeLa细胞血清处理 HeLa细胞,得以阻止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吸附。就某些病毒来说,病毒感染范围似乎决定于细胞表面有无相应的病毒受体。抗病毒抗体也可阻抑病毒对细胞的 特异性吸附。脊髓灰质炎病毒能够在灵长类的肾培养细胞中增殖,但不能在啮齿类的肾培养细胞中增殖,就是因为前者具有而后者缺乏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脂蛋白受体。流感病毒的吸附,取决于敏感细胞表面特异糖蛋白受体的存在。破坏这些受体,例如应用由霍乱弧菌抽提出来的神经胺酸酶处理细胞,即可使其不再吸附流感病毒,因而不发生感染。为什么脊髓灰质炎病毒能在体外培养的猴肾细胞中增殖,但却不在活猴体内的肾细胞中增殖?相反,考克赛基病毒能够感染幼龄小鼠,但却不易在小鼠的各种组织培养细胞中增殖?有人认为这也是因为这些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获得或丧失了相应受体的缘故。这种解释看来颇为牵强。因为病毒的特异性吸附只是其在细胞中增殖的重要的第一步,而决不是其全部。影响病毒增殖的因素很多,而病毒增殖本身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应用一定的方法人为地将病毒或病毒核酸引入非敏感细胞内,也常不能引起病毒感染。由于细胞膜制剂也能结合病毒,并有抑制其吸附于细胞表面的作用,说明细胞膜上确有病毒受体存在。某些病毒对细胞上的特殊结构,例如微绒毛和致密

病毒性质的两重性

一、病毒生命形式的两重性1、病毒存在的两重性病毒的生命活动很特殊,对细胞有绝对的依存性。其存在形式有二:一是细胞外形式,一是细胞内形式。存在于细胞外环境时,则不显复制活性,但保持感染活性,是病毒体或病毒颗粒形式。进入细胞内则解体释放出核酸分子(DNA或RNA),借细胞内环境的条件以独特的生命活动体系进行复制,是为核酸分子形式。2、病毒的结晶性与非结晶性病毒可提纯为结晶体。我们知道结晶体是一个化学概念,是很多无机化合物存在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认为某些病毒有化学结晶型和生命活动型的两种形式。3、颗粒形式与基因形式病毒以颗粒形式存在于细胞之外,此时,只具感染性。一旦感染细胞病毒解体而释放出核酸基因组,然后才能进行复制和增殖,并产生新的子代病毒。有的病毒基因组整合于细胞基因组,随细胞的繁殖而增殖,此时病毒即以基因形式增殖,而不是以颗粒形式增殖,这是病毒潜伏感染的一种方式。二、病毒结构和功能的两重性1、标准病毒与缺陷病毒在病毒的增殖过程中,由于其基因组因某种微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转录过程的错误而发生突变,以致有装配不全的病毒颗粒产生,称为缺陷病毒,产生缺陷病毒的原亲代病毒,则称为标准病毒,缺陷病毒颗粒有干扰标准病繁殖的作用。2、假病毒与真病毒一种细胞有两种病毒同时感染的情况,在增殖过程中,一种病毒可以穿上本身的外壳,这就是真病毒,是这种病毒的应有“面目”;如果一种病毒的核酸被以另一病毒编码的外壳,则称为假病毒,此时一种病毒的本来性质,被另一种病毒的性质所掩盖。3、杂种病毒和纯种病毒两种病毒混合感染时,除了出现假型病毒外,还有可能出现病毒核酸重组的情况,即一种病毒颗粒之中,可含有两种病毒的遗传物质,此可称为杂种病毒,折实病毒学中一个相当常见的现象。三、病毒病理学的两重性1、病毒的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关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问题,是同宿主细胞相对而言的,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机体水平,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在细胞水平有细胞病变作用,但在机体水平可能并不显示临床症状,此可称为亚临床感染或不显感染。2、病毒感染的急性和慢性病毒感染所致的临床症状有急、慢之分,有的病毒一般只表现急性感染而很少表现慢性感染;有的则既有急性过程,也有慢性过程。目前对病毒的概念可以是:病毒是代谢上无活性,有感染性,而不一定有致病性的银子,他们小于细胞,但大于大多数大分子,他们无例外地在生活细胞内繁殖,他们含有一个蛋白质或脂蛋白外壳和一种核酸,DNA或RNA,甚至只含有核酸而内有蛋白质,或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它们作为大分子似乎太复杂,作为生物体它们的生理和复制方式又千姿百态。Lwoff在“病毒的概念”一文中强调病毒的特殊性时指出,“病毒应该就是病毒,因为它们是病毒”。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2.5学时) 主要内容 1、传染病的概念及与非传染病相区别特性; 2、感染的类型 3、传染病发展的四个阶段 4、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5、疫源地与自然疫源地的关系 6、流行的表现形式和及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7、影响流行过程的自然、饲养管理和社会因素 自学内容 1、感染的分类 2、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来源及种类 基本要求 l、掌握相应的基本概念 2、掌握传染病的特性、发展阶段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相互关系 重点 感染的概念:传染病的概念;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的概念;疫点、疫区、疫源地的概念:传染病的流行形式。 难点 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的关系 第一节感染和传染病 (一)、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显性感染: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地比较弱时,动物在临诊上出现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作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毒)者。 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不一定都能引起感染过程,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动物机体的条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机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侵入者消灭,从而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临诊症状,这种状态称为抗感染免疫。换句话说,动物机体对病原

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性。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动物机体才能引起感染过程。 (二)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性微生物。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大多数耐过传染病的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4.被感染的机体能发生特异性反应,如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可以用血清学等方法检查出来 5.大多数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第二节感染的类型和传染病的分类 (一)感染的类型 1、按感染的发生分: 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2、按感染的部位分: 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 3、按病原的种类分: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4、按症状是否典型分: 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5、按疾病的严重性分: 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6、按病程长短分: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感染 7、按临床症状分: 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一过型感染、顿挫型感染

病毒增殖知识点

干货丨病毒的复制及各类病毒的增殖过程 1 病毒的种类 病毒可分为亚病毒与真病毒两类:前者不具有完整的病毒结构,仅由某种核酸或蛋白质构成;后者通常由核酸及蛋白质外壳构成,部分病毒还具有囊膜结构。不同病毒所含核酸的种类、转录形成mRNA和合成蛋白质的方式迥异。因此,根据病毒的核酸类型和转录形成mRNA的方式不同,可将病毒归为六大类:双链DNA病毒、单正链DNA( + DNA) 病毒、双链RNA 病毒、单正链RNA( +RNA) 病毒、单负链RNA(-RNA) 病毒和逆转录病毒。以下介绍各类病毒的具体增殖步骤。 2 病毒的复制 病毒为颗粒状的非细胞结构,极其微小,通常以纳米为单位,营寄生生活。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借助宿主细胞提供的核苷酸原料、氨基酸、核糖体及能源系统等,以病毒核酸为控制中心,合成子代病毒所需核酸与蛋白质等成分,最后在宿主细胞内装配成结构完整、具有一定侵染力的病毒粒子,这个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病毒正常复制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 2.1 吸附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第一步就是吸附。绝大多数病毒的吸附可分为非特异性吸附和特异性吸附两个阶段:前者是指病毒依靠静电作用与宿主细胞接触而结合;后者是指病毒表面蛋白质作为抗原与宿主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特异性识别并结合。2.2 侵入无囊膜的病毒一般由细胞膜直接包裹吞入从而进入细胞,称为病毒胞饮。有囊膜的病毒除了通过细胞胞饮的方式进入细胞,还可通过囊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的方式,使病毒进入

细胞。2.3 脱壳即病毒内具有感染性的核酸从外壳内释放出来的过程。不同病毒脱壳方式迥异,大多数是在宿主细胞溶酶体作用下脱壳并释放出核酸。脱壳与侵入通常是连续进行的,如某些通过胞饮进入细胞的病毒在细胞壁或细胞膜表面同时进行脱壳和侵入,以膜融合方式入侵的病毒在与细胞膜融合时同时脱去包膜。 2.4 生物合成 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首先合成自身复制所必需的复制酶和一些抑制蛋白,然后合成子代病毒的核酸和结构蛋白,不同种类病毒的生物合成方式各不相同。2.5 组装病毒的组装是指新的病毒核酸与蛋白质衣壳装配在一起,形成结构完整、具有一定感染力的子代病毒。RNA 病毒和DNA病毒组装的位置具有一定差异,其中绝大多数DNA病毒在宿主细胞的细胞核中完成组装,而RNA病毒和痘病毒类一般在细胞质中完成组装。2.6 释放绝大多数无囊膜病毒同步释放,会对宿主细胞造成急性伤害,使得宿主细胞短时间内迅速死亡;而绝大多数有囊膜的病毒则需要经过内质网加工,最后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在一段时间内逐个释出,宿主细胞死亡较缓慢。一个感染细胞通常可以释放出100~1000 个病毒。 3 各类病毒的增殖过程 3.1 双链DNA病毒 腺病毒、疱疹病毒以及痘病毒等病毒均属于双链DNA病毒。 以疱疹病毒为例,说明此类病毒的主要增殖过程:①疱疹病毒包膜上的血型糖蛋白B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识别并吸附;②宿主细胞膜包裹疱疹病毒颗粒,形成吞噬泡,疱疹病毒颗粒通过吞噬作用而进入细胞质,并脱去包膜;③在宿主细胞的溶酶体作用下脱去蛋白质外壳;④病毒DNA 进入宿主细胞的细胞核;⑤在RNA 聚合酶的帮助下,以病毒DNA为模板合成早期mRNA并进入细胞质中;⑥早期mRNA翻译形成早期蛋白,主

高中生物知识点题库 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根本区别GZSW111

1.现有甲、乙、丙三个苹果品种。将甲(接穗)嫁接到乙(砧木)上,接穗成活后,用丙对其授粉,得到的苹果可食部分的性状最相似于() A.甲B.乙C.丙D.甲和丙 答案:A 解析:嫁接属无性繁殖,所结苹果的果肉与接穗基因型相同。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2.细胞正常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之比为1∶4∶2∶4,则该细胞所处的时期是() A.有丝分裂后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B 解析:细胞正常分裂时,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单体与DNA分子数相等、为染色体数的2倍,即染色单体:染色体:DNA=2:1:2;无染色单体时,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相等,即染色单体:染色体:DNA=0:1:1;有同源染色体时,同源染色体的对数为染色体数的一半;结合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染色单体等的情况可得答案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3.下列符号代表精子的染色体,a和a|、b和b|、c和c|为同源染色体,来自同一精原细胞的精子是 A.ab|c、a|bc|、ab|c、a|bc| B.a|bc、ab|c、ab|c、a|b|c| C.ah|c|、a|bc、a|bc|、abc| D.abc|、ab|c、ab|c、abc 答案:A 解析:来自同一精原细胞的精子,仅从染色体上看,只会形成2种精子,且2种精子的染色体不会重复。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4.1只雌蜂和1只雄蜂交配产生F1代,在F1雌雄个体交配产生的F2代中,雄蜂基因型有AB、Ab、aB、ab四种,雌蜂基因型有AaBb、Aabb、aaBb和aabb四种,则亲代的基因型是() A.aabb×AB B.AaBb×ab C.Aabb×aB D.AABB×ab 答案:A 解析:由F2雄蜂基因型可知,F1雌蜂基因型为AaBb;F2四种雌蜂基因型中均含有精子提供的基因,F1雄蜂基因型为ab,则亲本中母本基因型为aabb、父本基因型为AB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5.下列有关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叙述() ①无性生殖是不产生生殖细胞、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②无性生殖产生的新个体所含有的遗传物质与母体相同,因而新个体是不可能产生变异的 ③进行有性生殖的个体才能进行减数分裂,能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不可能进行减数分裂 ④嫁接能够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是收获果实的年限比种子繁殖长 A.都正确 B.有两项正确 C.有一项正确 D.都不正确 答案:D

重点分析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特点

生殖的类型 重点分析: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是理解生殖方式进化的知识基础。分析两类生殖方式的特点,阐明二者对于物种生存发展的不同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特点分别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密切相关,加强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将巩固有丝分裂的知识,引出减数分裂的知识,做到温故知新。 难点分析:分析两类生殖方式的特点 一方面,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保持亲代的性状,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丰富的变异性,这两类生殖方式的特点分别与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相关,而教材中未加以充分说明,加之还没有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物质基础等关键知识,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特点的差异极大,都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甚至很多物种在生活史的不同时期,分别具有无性或有性生殖方式,这在学生看来似乎有些矛盾和难以解释。教师应充分估计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的难度,阐明这两类生殖方式各自的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主的综合课。通过对不同生物生殖类型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习生物生殖的类型;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学习无性生殖技术。 教学设计方案: 引言:有生就有死,生物个体死亡,依靠生殖产生新个体来保证种族的延续,通过个体发育而成成熟的生物体。生殖:生物体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发育:生物体从一个细胞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发育成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一、生殖的类型 1.通过设问“生物通过什么方式来传宗接代?不同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何不同”,引出本节要研究的问题,即生殖的种类。 2.复习高等动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请学生举例说明桃的自然繁殖过程。注意要尽可能让学生多次参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相互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学生回答中如有遗漏、错误和模糊的问题,教师应注意补充和纠正,并提供有关图片如桃的生活史图。桃开花结实进行有性生殖,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等,非常复杂,复习时应突出生殖细胞及所在位置、受精过程及特点。还应注意复习子房和胚珠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等,这些内容是学习被子植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3.指出低等生物也存在有性生殖方式。利用挂图讲解团藻的卵式生殖。 4.要求学生归纳:上述两种生殖方式中共同的核心过程是:产生精子和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指出这类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5.由教师引导总结有性生殖的概念:通常有父方、母方;产生两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生活史的某一阶段发生减数分裂。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应注意补充下列内容: * (1)有性生殖的“性”在这里不仅是指性别,而且还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这种 生殖方式产生的后代通常有父方、母方。(若有同学提出有关“雌雄同体”的问题,应指出雌雄同体的生物也常常是异体受精,如水螅、蚯蚓、大多数开花植物等,只有极少数开花植物进行自花传粉,而自体受精)在师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指出,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亲代双方的遗传特征,会产生丰富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增殖的方式--- 自我复制( self replication) 当病毒进入活细胞后便发挥其生物活性。由于病毒缺少完整的酶系统,不具有合成自身成份的原料和能量,也没有核糖体,因此决定了它的专性寄生性,必须侵入易感的宿主细胞,依靠宿主细胞的酶系统、原料和能量复制病毒的核酸,借助宿主细胞的核糖体翻译病毒的蛋白质。病毒这种增殖的方式叫做“复制(Replication)”。病毒复制的过程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释放五个步骤,又称复制周期(Replication cycle)。 一、复制周期: (一)吸附(adsorption):病毒表面接触蛋白---- 细胞表面受体 吸附(Adsorption)是指病毒附着于敏感细胞的表面,它是感染的起始期。细胞与病毒相互作用最初是偶然碰撞和静电作用,这是可逆的联结。随后的特异性吸附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这一点可确定许多病毒的宿主范围,不吸附就不能引起感染。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细胞表面受体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在非灵长类细胞上没有发现此受体,而猴肾细胞、Hela细胞和人二倍体纤维母细胞上有它的受体,故脊髓来质炎病毒能感染人体鼻、咽、肠和脊髓前角细胞,引起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水磨石病毒的细胞表面受体是含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酸)的糖蛋白,它与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剌突(受体连结蛋白)有特殊的亲和力,如用神经氨酸酶破坏该受体,则流感病毒不再吸附这种细胞。 此外,HIV受体为CD4;鼻病毒的受体为细胞粘附分子-1(1CAM-1);EB病毒的受体为补体受体-2(CR-2)。病毒吸附也受离子强度、pH、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研究病毒的吸附过程对了解受体组成、功能、致病机理以及探讨抗病毒治疗有重要意义。 (二)穿入(penetration):膜融合;病毒胞饮等 穿入(Penetration)是指病毒核酸或感染性核衣壳穿过细胞进入胞浆,开始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期。 主要有三种方式:(1)融合(Fusion),在细胞膜表面病毒囊膜与细胞膜融合,病毒的核衣壳进入胞浆。副粘病毒以融合方式进入,如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囊膜上有融合蛋白,带有一段疏水氨基酸,介导细胞膜与病毒囊膜的融合。(2)胞饮(Viropexis),由于细胞膜内陷整个病毒被吞饮入胞内形成囊泡。胞饮是病毒穿入的常见方式,也是哺乳动物细胞本身具有一种摄取各种营养物质和激素的方式。当病毒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膜的特殊区域与病毒病毒一起内陷形成膜性囊泡,此时病毒在胞浆中仍被胞膜覆盖。某些囊膜病毒,如流感病毒借助病毒的血凝素(HA)完成脂膜间的融合,囊泡内低Ph环境使HA蛋白的三维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介导病毒囊膜与囊泡膜的融合,病毒核衣壳进入胞浆。(3)直接进入,某些无囊膜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与受体接角后,衣壳蛋白的多肽构形发生变化并对蛋白水解酶敏感,病毒核酸可直接穿越细胞膜到细胞浆中,而大部分蛋白衣壳仍留在胞膜外,这种进入的方式较为少见。 (三)脱壳(uncoating):细胞溶酶体酶;病毒脱壳酶 穿入和脱壳是边续的过程,失去病毒体的完整性被称为“脱壳(Uncoating)”。脱壳到出现新的感染病毒之间叫“隐蔽期”。经胞饮进入细胞的病毒,衣壳可被吞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