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图腾
苗族图腾

苗族图腾苗族的图腾主要有水牛、黄牛、野猪、鹰、猴、燕•、凤、鱼、犬、竹、枫树等等,因为苗族也经历了无数的迁徙和融合,其图腾的来源也是多源的,所以苗族的图腾分为外来型与原有型两类。
黄牛、凤等图腾是由于东夷族融入三苗之后带来的,而竹图腾是苗族在汉代以后进入现在的贵洲地区以后与当地的民族通婚、融合才具有的。
苗族每一种图腾,都有相应的图腾神话,这些图腾神话同样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谜团。
融水苗族图腾崇拜之文化与风情——深度广西旅游寻找苗族踩塘的奥妙发布人:石勋旺信息来源:大花光发布日期:2004-4-27 15:46:34 [ 字体:缩小正常放大| 双击自动滚屏] 请选择合适的字体颜色:选择颜色黑色红色黄色绿色橙色紫色蓝色褐色墨绿深蓝赭石粉绿淡绿黄灰翠绿综红砖红淡蓝暗红玫瑰红紫红桔黄军黄烟灰深灰灰蓝一、前言我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旅游观光,不能仅仅是看看热闹、拍几张照片便可以说‘到此一游’。
其实,当你对这些少数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等等作一个了解之后,你才发现他们身上每一动作、每一件器皿、社区里的每一根柱子等等都包含了这个民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来深邃的内涵。
让我们抛弃都市浮躁的心情,静下心来,慢慢走进那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民族历史森林、、、、、、苗族是一个厉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
由于历史的原因,她没有自己的文字,无法记载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给我们今天研究苗族史带来一定的困难。
但是,苗族是在特定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领域里形成的民族,由此而产生的“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也使苗族人民在意识形态方面区别于其他民族,成为维系其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图腾崇拜,便是这种纽带之重要一环。
因此,我们可以从苗族图腾中“找到一把了解我们自己的原始时代的钥匙”。
关于苗族的图腾崇拜问题,目前看法尚不一致,主要有盘瓠说、枫木说、蝴蝶说、竹王说、老虎说、龙凤说等。
笔者带着这个课题,在动笔论证之前,对当地苗族社会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察,查阅资料和对区外部分苗族地区作了了解,得到的印象是:苗族图腾崇拜龙。
苗族枫树崇拜

苗族枫树崇拜苗族枫树崇拜达汉吉⼀枫树是苗族的图腾,苗族素有崇拜枫树的习俗。
在桂北边远的苗族⼭乡,在你还没有进⾛苗族村寨的时候,映⼊你眼帘的⾸先是那些⾼⼊云端的枫树。
苗族村寨的枫树,绝不是⼀棵,⽽是⼀坡;满坡枫树绿荫下的地⽅,就是苗族美丽的家园。
苗族的历史,就像枫树⼀样,悠久⽽神秘。
流⾏在榕江流域的《苗族古歌》,对苗族枫树崇拜进⾏了描述:远古的时候,枫树⽣妹榜,妹榜⽣蝴蝶,蝴蝶⽣下⼗⼆蛋,养育姜央、龙、虎、象、蛇、⽔⽜、蜈蚣⼗⼆兄弟。
由于苗族祖先姜央源于枫树,因⽽枫树是苗族⾃古的图腾,崇拜枫树是苗族特有的习俗,这种习俗实际上是对苗族祖先的顶膜崇拜。
流传在贵州苗族地区的⼀个历史故事,说是苗族始祖蚩尤,⽤枫树制成拐杖,威风凛凛,坚不可摧。
后来由于枫树拐杖丢失,导致涿⿅⼤战失败,蚩尤被杀于宋⼭。
蚩尤死后,宋⼭坡上长成枫树林,苗族后代认为,那些枫树就是蚩尤的化⾝,所以世代膜拜。
在后来的长期迁徙过程中,苗族⼈民每到⼀处,必先种枫树,并祭祀发誓:“枫树活⽽建村寨,枫树死⽽⼈迁徙!”迄今,凡苗族村寨,皆有枫树护佑。
⼆相传,古时候,在现今的融⽔苗族⾃治县安太乡林洞村⼤寨的村背,有五棵千年枫树。
⼈们从遥远的元宝⼭举⽬望去,能见那些枫树在天端下⾯随中摆动,却不见树下那⼏百户的⼤寨。
⾃建村⽴寨以后的⼏百年间,在枫树的保护下,全村没有发⽣过瘟疫,没有暴发过洪⽔,没有出现过⽕灾,更从来没有被⼟匪劫寨抢夺,是苗族远近闻名的安宁寨。
约莫是⼗九世末期,⼀个外来⼈由于不满苗族的富裕安宁,便将⼤寨背⼭的枫树⽪剥割⼀圈,并挖树⼼放进⾷盐。
两年后,枫树枯死;第三年,遭遇⼟匪抢劫,第四年遭遇⽕灾。
⾃此以后,⼤寨富⼈跑了,村⼦解散了,繁华的景象没有了。
如今的⼤寨,只有繁华时期的三分之⼀。
现在,⼤寨村的⽼⼈们还经常忆起往⽇富⾜繁荣景象,痛⼼疾⾸地叮嘱后代们要牢记历史教训,务必象爱惜⾃⼰的⾝体⼀样,倍加爱惜村村寨寨背⼭的枫树,不管⾛到哪⾥,见到枫树,都要⾏注⽬礼,就像见到亲⼈⼀样,⽤⾃⼰的⼿亲⾃去捉摸呵护枫树。
苗族的鼓社祭与图腾崇拜

苗族的鼓社祭与图腾崇拜覃东平贵州民族报20040701第3版在苗族传统社会中,鼓、鼓社和鼓社祭是三位一体的有机组合。
鼓是祖先的象征,鼓社是一种社会组织,而鼓社祭是连接鼓与鼓社的纽带。
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的控制能力还十分低下,在自然压力的作用下,相信人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或血缘关系,这种或这些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就是他们的图腾,它神圣不可侵犯,是某个特定人群的祖先和保护神。
苗族的图腾崇拜物主要有枫木、盘瓠、鸟和蝴蝶。
对它们的崇拜在鼓社祭中都能够找到证明。
一、枫木崇拜苗族传说,枫树心孕育的蝴蝶妈妈与泡沫恋爱,生下十二个蛋,继尾鸟把他们孵出来,才有了人类的始祖姜央。
因此枫木自然就与苗族有着“血缘关系”,所以也就成为了苗族的图腾,从而加以崇拜。
纵观各地鼓社祭的情况,枫木可以说是不可或缺之物。
许多重要的用具都必须用它做成。
如祖宗鼓、牵牛杆、杀牛桩以及用于安放牛角以代表祖宗神位的木桩等都要用枫木或最初是用枫木。
三合(今三都水族自治县)“花衣苗”在鼓社祭杀牛后的第二年十月的龙场日,鼓社头家要约许多亲友来家聚宴,并将头年杀牛的木架和山上砍伐来的枫香木放在屋中央,晚上男女随笙鼓之声围着砍牛架和枫香木跳舞。
从江加勉在鼓社祭中要制作专门用于在芦笙坪临时关猪的圈“舐卑”和撮猪用具,它们都要用枫木来造。
砍树的时候,全村青年结队上山,除砍伐枫树外,还要在山里以小树编成一个形如漏斗的撮猪用具,放在山上,第二天吹着芦笙结队上山将用于制“舐卑”的枫木和撮猪具抬到芦笙坪。
“舐卑”以36棵枫树做成,高约2.7米,宽约3.3米,能关10多头猪。
将猪关入“舐卑”的时候,不能动手捉,也不能任其走进走出,而必须用撮猪具撮进去。
据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
苗族选择寨址时,先栽枫树,树活则人住,树死则人去;树活意示祖宗喜欢,可安居为寨;树死意示祖宗不喜欢,立村寨必招祸引灾,人丁不旺。
雷山县西江镇开觉村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该村祖先原住在台江县巫脚山寨,一天,有两名青年外出打猎,见此地长满浮萍,认为是个好地方,于是折一枝枫木倒插于地。
麻阳苗族盘瓠祭文化

麻阳苗族盘瓠祭文化盘瓠是苗、瑶、畲等族共同敬奉的民族图腾,盘瓠敬奉分布区域遍及湘西、黔东北以及渝、鄂交界的苗区和瑶、畲族聚居区。
经过历史的沧桑后,湖南麻阳仍完整地保留了原始的盘瓠文化。
——题记盘瓠祭,祭盘瓠,祭天下蛮族祖先。
盘瓠祭起源于远古的盘瓠图腾崇拜和盘瓠神话。
盘瓠神话传说最早文字记载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搜神记》和范蔚宗《后汉书?南蛮传》等书都有类似的记载,至今麻阳民间流传的盘瓠神话与古籍记载的大体相同。
《后汉书?南蛮传》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赐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
时帝有畜狗,其毛五色,名曰盘瓠。
下令之后,盘瓠遂衔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
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
”“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其后滋蔓,号曰蛮夷”,“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风俗通义》又载:“计盘瓠不可妻之以女,人曰:‘可将犬覆缸内七天可变人也’。
帝依之以行。
期间,公主怜夫饥渴提时开缸,龙犬果是人肤。
但颅欠之。
帝仍以女配盘瓠。
”这些记载是荒诞不经的,但与麻阳民间“龙犬娶公主”、“龙犬化人形”等传说惊奇地相似,实际上却反映了湘西五溪地区信奉犬图腾的影子。
“武陵蛮”又称“五溪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武陵有五溪,……悉是蛮夷所居,故谓此蛮五溪蛮也。
”五溪蛮,主要由苗族先民组成,是以盘瓠为图腾的民族部落,故史书又称“盘瓠蛮”。
五溪,历史上说法不一,但诸说中辰、酉二水是共同的。
麻阳(锦江)位于辰水中游,因此麻阳苗民是五溪蛮的一部分,属“盘瓠之种落”。
麻阳盘瓠祭多以盘瓠庙为文化活动依托。
目前,已经查明的盘瓠庙(民间多称“龙王庙”、“三座大王庙”等,一般不直接称呼“盘瓠庙”)及其遗址18处,分布于麻阳境内锦江河沿岸11个乡镇。
由于历史和战争的原因,麻阳盘瓠庙多重建于清朝光绪年间。
为什么有些苗族拜蝴蝶为图腾

为什么有些苗族拜蝴蝶为图腾
为什么有些苗族拜蝴蝶为图腾
作为四⼤⽂明古国的中国,有着55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崇拜的图腾。
⽽苗族⼈对蝴蝶花纹的喜爱,源于古代的图腾崇拜。
苗族的先民古代本来居住在江淮⼀带,那⾥江湖密布,河道纵横,⽽且枫⽊遍⽣,彩蝶飞舞。
在这种环境下,先民们对繁盛的枫⽊和彩蝶产⽣了求同认亲和崇拜的意识,他们强调⾃⾝与枫⽊和蝴蝶有着⾎缘关系。
苗族的先民认为,枫⽊变成了蝴蝶,蝴蝶⼜⽣出了⼈类的祖先姜央,然后才有苗族,所以,蝴蝶也是苗族先民⼼⽬中的母亲。
据传说,蝴蝶妈妈⽣了12个颜⾊各异的蛋,并把它们交给宇(鹡)鸟来孵,⼀连过了12年,也没有能把蛋孵出来,于是宇(鹡)鸟有些不耐烦了,当它正想离去时,其中⼀只黄蛋⾥的⼩⽣灵突然在壳中对它呼喊哀求,终于使宇鸟回⼼转意,坚持把蛋孵了出来,⽽那个发出呼喊的⼩⽣命,据说就是⼈类的始祖姜央。
⾄今,苗族⼈民对蝴蝶仍有深深的崇敬之意,在苗族的服饰中,蝴蝶双飞的美丽花纹极为常见,⽽在苗族的蜡染等⼯艺品中,蝴蝶形象也是常见的素材。
苗族图腾

苗族图腾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较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苗族诸多灿烂的文化中,图腾文化是整个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世代生活在丹寨这片土地上的苗族同胞以鸟为图腾崇拜,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如今,我们虽然没有见到苗族古老而隆重的鸟图腾崇拜程式,但从流行在苗族民间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可窥视到苗族鸟图腾文化遗风。
笔者对苗族文化特别是苗族图腾文化颇感兴趣,长期深入地挖掘和收集了大量资料,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多门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现就丹寨苗族鸟图腾文化谈点粗略见解,敬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图腾,是原始信仰之一,在英文拼音中写作“totem”,是北美洲印第安人的方言,原意是指“他们的亲族”。
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指出,图腾,“意指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例如,狼的图形便是狼氏族的图腾。
”①佛莱则在他的第一册书里写道,“图腾”,“是一群原始民族所迷信而崇拜的物体,他们相信在自己与它们之间中的任何一个均维持有亲密且特殊的关系。
……个人和图腾之间的关连是一种自然利益的结合;图腾保护人们,而人们则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它的崇敬,如果它是一种动物,那么即禁止杀害它;如果它是一种植物,那么即禁止砍伐或收集它。
……图腾从不会是孤立的个体,它常是一整群的物体,通常是指某一种类的动物或植物……”②也就是说,一个图腾就是一类物象,初民以迷信态度尊敬之,而相信自己和同群的各个份子与此类物象有密切和特殊的关系。
远古时候的人认为跟本氏族(部落)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是本氏族(部落)的一种标志或符号,它象征的是本氏族(部落)的一种思想共识、一种古老信仰、一种精神力量。
因此,图腾是原始民族的标志,也是神化了的祖先。
神化了的祖先作为图腾崇拜对象,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原始民族之中。
图腾崇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各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发展初期都普遍存在。
贵州苗族服饰图腾崇拜之百鸟衣

54撰文/袁 萦贵州苗族服饰图腾崇拜之百鸟衣世间万物从哪里来,是每个民族都会思考的问题。
扎根于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人认为,世间万物由云雾而来,因为祖先生活在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一直以来跟水打交道,并且会根据云雾的多少、高低、有无来判断天气的变化。
苗族人认为有了云雾就有了枫木,枫木于苗族人而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从枫树树心诞生出了“蝴蝶妈妈”,而其又产下十二个蛋,并继而孵化出苗族人的祖先——姜央,自然而然“蝴蝶妈妈”也就成为了苗族的祖先。
苗族迁徙苗族从古至今经历了五次大迁徙。
远古社会时期,蚩尤率领东蒙的风夷一部,进入中原地带并形成九黎;与此同时,炎黄部落也先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带,三大部落鏖战中原,蚩尤在涿鹿大战中战败而亡,九黎向南撤退,从此,苗族祖先便开始了历史性的南迁。
尧、舜、禹时期,三苗国和荆蛮集团由九黎先后在中南地区建立而成,楚国也由此诞生;在禹攻占三苗地域之后,有一些苗族人来到了今天的甘肃敦煌地区,并随后翻过青藏高原,来到今天的四川等地。
再继续辗转来到今天的云贵等地,更有甚者到了美洲、东南亚等地区。
他们辗转于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在经历过吴越战争、秦灭楚国等战役后沿着河流而上,到了黔东南和广西北部一带。
楚国灭亡后隐居于武陵山区,后来溯江而上,进入贵州、重庆、湖北等地。
直到唐宋时期,大迁徙才逐渐完成。
明清发展时期,改土归流、屯兵镇压等一系列行为引起南方少数民族对朝廷的强烈不满,由此先后爆发了三次苗民大起义,大量苗民再次迁徙进入云贵川。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秘密战争”失败后,大批苗族人由老挝迁徙至泰国;除了跟随王宝将军前往美国的十多万苗族人外,其余则通过联合国的帮助迁徙至法国、德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
如今,苗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民族。
苗族分支以黔东南苗族为例,生活在丹寨的苗族以“嘎闹”为主衍生出了八个支系,八个支系服装差别甚小,有一个相似点就是他们的图腾物——鸟纹,能在刺绣或蜡染技艺上充分展现。
中华56个民族图腾,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56个民族图腾,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图腾信仰最早与祖先崇拜有关,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中国56个民族的图腾,简言之,就是56个民族在各自传统环境中所产生的自已民族的崇拜物。
来看看您的民族图腾到底是什么,又有哪些含义呢?值得收藏。
【汉族】象征图案:龙凤呈祥龙和凤是汉民族最喜爱的装饰纹样。
龙是古代传说的神异动物,综合了多种动物的形象特征,有鳞有角,兴风降雨,被认为是能免除一切灾难的灵物。
凤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代表美丽吉祥。
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杰出。
【阿昌族】象征图案:白象驮亭阿昌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在佛教经典中,白象喻佛,象征吉祥。
阿昌族民间流传白象诞生和白象归来给人们带来好运的传说,并流行“百象舞”,象征白象给人们带来幸福吉祥。
白象驮亭以及飘洒的鲜花,象征阿昌族人们的生活吉祥、和平、繁荣兴旺。
【白族】象征图案:大理三塔白族居住的大理以崇圣寺三塔和蝴蝶泉的美丽蝴蝶闻名天下。
崇圣寺三塔建于唐代,是白族文化与佛教文化交融的体现。
白族有著名的蝴蝶泉的传说,蝴蝶象征忠贞爱情,常见于白族传统建筑、服饰或器物的装饰图案。
大理三塔和蝴蝶图纹,是白族文化的象征。
【保安族】象征图案:保安腰刀保安族制作腰刀的历史悠久,从元代开始制作木柄皮鞘刀发展到现在制作的金属工艺刀有近800年的历史。
保安刀由细腻光滑的铜片、铜条以及牛角、有机玻璃、焊银、赛璐格等叠合铆成。
经过精雕细刻、打磨抛光,显得五光十色。
【布朗族】象征图案:布朗三弦三弦琴是布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亦弦亦歌,亦弦亦舞是布朗族文艺的典型形式。
在布朗族民间流传的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多以三弦弹唱。
小小的三弦琴凝聚着布朗族的历史和情感,象征着纯洁、乐观和吉祥幸福。
【布依族】象征图案:大楠竹图腾柱竹子生长旺盛,古时被布依族先民奉为图腾,民间流传《竹王传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图腾苗族的图腾主要有水牛、黄牛、野猪、鹰、猴、燕•、凤、鱼、犬、竹、枫树等等,因为苗族也经历了无数的迁徙和融合,其图腾的来源也是多源的,所以苗族的图腾分为外来型与原有型两类。
黄牛、凤等图腾是由于东夷族融入三苗之后带来的,而竹图腾是苗族在汉代以后进入现在的贵洲地区以后与当地的民族通婚、融合才具有的。
苗族每一种图腾,都有相应的图腾神话,这些图腾神话同样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谜团。
融水苗族图腾崇拜之文化与风情——深度广西旅游寻找苗族踩塘的奥妙发布人:石勋旺信息来源:大花光发布日期:2004-4-27 15:46:34 [ 字体:缩小正常放大| 双击自动滚屏] 请选择合适的字体颜色:选择颜色黑色红色黄色绿色橙色紫色蓝色褐色墨绿深蓝赭石粉绿淡绿黄灰翠绿综红砖红淡蓝暗红玫瑰红紫红桔黄军黄烟灰深灰灰蓝一、前言我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旅游观光,不能仅仅是看看热闹、拍几张照片便可以说‘到此一游’。
其实,当你对这些少数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等等作一个了解之后,你才发现他们身上每一动作、每一件器皿、社区里的每一根柱子等等都包含了这个民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来深邃的内涵。
让我们抛弃都市浮躁的心情,静下心来,慢慢走进那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民族历史森林、、、、、、苗族是一个厉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
由于历史的原因,她没有自己的文字,无法记载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给我们今天研究苗族史带来一定的困难。
但是,苗族是在特定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领域里形成的民族,由此而产生的“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也使苗族人民在意识形态方面区别于其他民族,成为维系其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图腾崇拜,便是这种纽带之重要一环。
因此,我们可以从苗族图腾中“找到一把了解我们自己的原始时代的钥匙”。
关于苗族的图腾崇拜问题,目前看法尚不一致,主要有盘瓠说、枫木说、蝴蝶说、竹王说、老虎说、龙凤说等。
笔者带着这个课题,在动笔论证之前,对当地苗族社会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察,查阅资料和对区外部分苗族地区作了了解,得到的印象是:苗族图腾崇拜龙。
二、图腾崇拜形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苗族的图腾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
它在不断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富于适应性的图腾形式。
被称为图腾制奠基者的佛来善说:“一个图腾就是一类物象,初民以迷信态度尊敬之,而相信自己和同群的各个份子与此类物象有密切和特殊的关系”。
苗族现存图腾活动是以龙为物象的。
她把龙作为自己的祖宗、保护者和象征,作为本族的族徽和标志;把自己视为龙的后裔,受到龙的保佑而繁衍发展起来,故虔诚地对龙加以崇拜,对被认为是龙的化身之物,禁杀、禁食、禁辱,严为保龙,神圣不可侵犯,崇龙心理及其活动的神秘性、严肃性、广泛性,严密地维系着全族的精神思想。
(一)族图腾活动族图腾崇拜活动,指的是所有的苗族(在杂居地亦有各族同一图腾现象) 共向图腾崇拜龙。
只是各地祭奠典规模、形式、时间不同而已。
置龙坛:以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主的桂北及邻省诸县的苗族,每村中央有一地坪。
坪偏东面筑有1.5一3米见方的石面园形土坛,坛心置一陶制水缸,盛有水,放有鳝鱼,用一平板石块封顶,苗民管叫这“龙坛”,坪曰“龙坪”(鳝鱼为龙的化身)。
龙坛之地按“龙脉”而定,一般是先建平坛后立村庄,故现坛坪多在苗寨中央,素有“村脐”之称。
正常年景的农历八月中旬,苗民择吉申、备太牢、加十三只家禽、为龙坛举行隆重的村祭典,叫“安龙”(似贵州苗族的“倒牛”或“吃牯脏”,湖南苗族的“吃牛”“椎牛”)。
“安龙”祭典作牺牲,以内脏作供品,纯肉分发各户作家祭。
村设同刻面钢板大小的一块雕龙范板,涂墨糊纸,由成龙图分发各户贴于家龙灵位和水缸边,视为长龙保佑村寨,子龙维苗家业。
村村置龙坛,岁岁必安龙,这“共同的定期举行的祭典”是桂北苗族图腾龙的主要方式之一。
苗族的兴衰福祸,是处决于龙坛坛龙的“安居”或“出走”的。
若村有火灾、瘟疫、邪异或重大不祥之兆,则视为龙之潜逃所致,故首件大事是“请龙”(贵州雷山曰“招龙”、湖南麻阳称“接龙”)。
其形式是:先占卦龙“逃”之处,由巫师、村老及德高望重者担任“信仰守护人”,率领全村男女老幼出动请龙。
旧时有土司名流,则皆斩抬备骑而往。
请龙队伍每人执纸龙旗(前述印龙贴)一帜。
事前选两对父母子妹双全之男女青年,一对抬“龙桶”,一对掌瓢舀“龙水”。
至潭边,摆上鱼肉酒饭,巫师面潭挥旗作拜礼,众人即唱“请龙歌”。
每唱完一段歌词,巫师便向河潭投一小石,击起水泡(视为龙神反映),掌瓢青年就势将“龙水”舀入桶中,歌毕转入另潭,依式逐潭溯河而返,汇流之潭必不放过。
潭尽入村,举村歌管笙乐隆重“迎龙”,复行安龙仪式,作牺牲后,揭开坛眼将“龙水”倒入镡中,请龙仪式逐告结束。
如赶上风调雨顺,富足如意之年,苗民则认为龙神开恩惠德所致,是年“安龙”大殿则以水牛牯祭之,意在报恩。
这里苗族除“鼓社”大典或“埋岩”定苗规外,请龙、安龙便是最隆重而岁岁须行的祭祖活动了。
立龙柱:龙柱亦称“神柱”,是竖在龙坪和芦笙塘中间,长1—3丈、上饰木制牛角的刻(画)龙彩柱,是苗民“岁首祭先”的象征物和崇拜物。
每岁祭典或“打同年”宰之牛、羊,角均系于柱上。
但凡村际活动外出,队伍先向龙柱绕行祈祷礼拜而后出发,意在带龙神随行保佑安全;客队芦笙或大队来宾入村,辄先谒拜龙坛龙柱,东道主方安排入宿。
龙柱即族柱,是兴旺发达的象征,故立柱必施以礼。
如伐柱料择吉日,倒木向东方,选木忌雷劈质枯,伐者长幼齐全、加工先掷鱼肉酒于地而后动斧,立后不得搬动等等。
龙柱备受苗族尊崇爱护之例,还见诸于芦笙塘每年春节(苗年)的开封礼。
立龙柱之芦笙塘,年初一开塘,元宵节后闭塘,开前闭后严禁吹带笙乐入塘境。
开塘时队伍以龙旗为前导,围柱螺旋式绕行待队伍到齐为止,巫师面柱背西朝东祈占,众人斟酒饭鱼肉于地,焚香钱、燃鞭炮、鸣火统、放铁炮,紧接举场齐呼“呀——唷!唷!”,随之芦笙轰鸣,男女围柱“踩塘”,场内外销烟弥漫,鼓乐声惊天动地,礼仪之隆重程度确非亲临其境所能领喻。
《桂海虞衡志》载:蛮夷“岁首祭先,杂糅鱼胸酒饭于槽,扣槽群号为礼”,指的很可能是苗族这种图腾礼仪。
树龙旗:龙旗即村旗。
以纯色绸料为质地,呈宽条幅挂式,中精画腾龙,左右各垂一边屏,饰以花色犬牙、串珠、白禽毛等,用高而细尾竹竿树起。
各村逢年过节或大典,以龙旗为指挥,旗进人进,旗退人退。
平时由村佬收藏,珍之如命,一面龙旗可用一代以至数代人,烂而复制。
苗族龙图腾活动是以坛(村)为单位的,零星小寨则联合为坛。
人们同“龙”的关系完全象凡物与神一般,“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利”。
(二)家庭图腾活动家庭图腾的主要方式是设龙神位。
在吊足木楼排中柱靠里的柱根旁,主人用带泥禾蔸堆个小土包,悬以纸龙旗、稻穗、巫纸等,苗话叫这“干单”,意为家灵。
家祭龙神,多在秋收以后。
如人畜无恙,主人则两三年用禽类祭祀一次,规模一般;遇到天灾人祸或六畜不兴,则认为龙神不安居所致,主人重则以少牢轻以三禽祭之,旨在招龙助兴。
节日之标志物,如社节香钱,端午粽叶,新禾节之稻穗等悬挂于上,意在过节不忘龙恩,村典更不忘之印龙图以贴。
水缸贴龙图,企望缸招龙栖。
葬祖寻“龙地”。
古人认为人死后是要到祖先们居住的地方去和巳故的亲属生活在一起的。
苗族这种观念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即让故祖变成“龙”。
“成龙”的途径就是葬对“龙脉”。
谁家葬对“龙地”了,主人自然对此坟特别殷勤打点,最多十年八载地以太牢、少牢祭祀,还不惜花本钱为冢们精雕龙图装饰,虔恭之劲莫所能及。
偶有迁坟时,发现棺穴通洞或内有网状物(如蛛网、青苔、植物根须等),则为此祖成龙之据,言是洞龙掘有迹或“龙鳞”存在。
文革时,融水县杆洞乡有人强挖一祖坟,见尸骨尽耗,棺通一窟,当地盛传此坟已化龙,该户方兴盛云云。
由此看出,桂北苗族家庭祭祖含有双重意义:一为纪念祖先,祈求降福;一为企望逝者汇集到龙神世界的先故宗亲那里,加入龙宗;并认为祖宗赐福是循龙旨而办的,故家庭祭祖具有子女崇拜,龙图腾则为始祖宗崇拜之意。
(三)图腾忌禁现实生活中龙是没有的,人们凭想象将自然当中各种尚不理解的现象归结为龙显灵,更将与龙有“渊源”联系的动物视为化身加以传教和保护,引为忌讳。
例如:彩虹以为龙。
每当雨后天空现出虹桥时,大人则告讳小孩:“不得用手指“龙”,否则断其指,”且即时教唱《咏龙歌》。
笔者少小时曾将《咏龙歌》背得滚瓜烂熟,今仍记忆犹新。
因为这是“从童年的时代起,就在实践上熟悉了这种对他们极具重要的事物”的缘故。
大蛇以为龙。
大蛇在苗族地区被视为龙之化身,是禁杀、禁食、禁辱的,以至达到“谈“龙”变色、不敢言见的程度,但又认为那是龙赐福之机会,领则享之,辱则毁之。
“领”即会及时封口讨好,“辱”指胆怯失声乱说。
所谓封口,大致是“你为王,我托福,王赐君恩,君誓忠王”等吉利话。
不会封口或进而辱骂者辄以失庞自疚,融水县安太乡一潘姓人家盛传有例:解放前某年夏臼,该户人在村边名叫“南乌”的潭头劳动,忽然雷雨交加,潭中现一冠红、鳞青、身亮之“龙”(似巨蟒),见者吓惊失声:“不好了,死人啦!......”。
慌忙弃活而逃,是年其父、母、兄先后死去,翌年小妹亦夭折。
人们叹其不会封口享福所致,至今在当地群众中仍谈得有声有色。
龙地禁耕锄禁伐木。
融水县杆洞、安太两地各有一蛇洞,内藏数代蛇,大如碗口,小似手腕手指之粗细,当地称此两地为“龙山”。
俗称观者需著盛装忌衣槛楼,忌日“蛇”而称“龙”,否则龙辈不悦避而不得见。
每年清明前后或中秋时节,蛇辈出洞,着装艳丽之观“龙”者铬绛不绝。
此两“龙山”人们禁耕种禁伐树,林木葱茂。
深潭以为龙潭。
凡悬崖陡壁、阴森可怕,或历史上见过大蛇之潭皆叫“龙潭”。
禁投石忌捕鱼,潭中大鱼、大缮、大鳅不可取食,甚至不明死因而浮于水面之鱼类,皆属龙弃之物而无人敢取。
以上对龙忌讳种种表明,苗族图腾附有较浓钓迷信色彩。
苗族这个龙图腾集团“已经给自己的宗教观念——各种精灵——赋予人的形象,但他们......还不知道具体的造像,即所谓的偶像”,幼稚地认为那“偶像”便是自己生存、繁衍、发展的保护神,这为我们找到了苗族以龙为祖“这种原始状态的痕迹”。
节日里穿着盛装的的苗族少女“龙”是多种动物、多种功能的综合化身,作为苗族的图腾崇拜物,其必然要“在艺术方面表现他们的图腾同化与神秘化,赖以严密图腾集团的组织”。
图腾服饰:至今苗族之服饰,亦多自种自织自制,妇女几乎人人善织善绣,因而她们把对“龙”的虔敬也倾注到刺锈的艺术上,形成苗族服饰以龙纹为主的特点。
诸如驰名中外的苗锦,多棱形、波纹形和各种几何形,麻麻密密排列,酷似五彩龙鳞;姑娘穿的亮布衣、袖、襟边多作藤蔓卷须图,尤如龙爪龙须;襁褓之背带芯,花鸟龙缀图、绚丽多彩,……日人鸟居龙藏在《苗族调查报告》中对此古型饰纹记有:“古代越族之苗裔,其衣饰纹素多作雷纹式……曲线构成方形,或尖角狗牙状、园形等”,郭老对此亦有论述:“花纹种类大率为夔龙、夔凤饕餐、象纹、雷纹等奇怪图案,未脱原始风味,颇有近于末开化民族的图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