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壮族的“牛崇拜”与“牛图腾”】图腾崇拜名词解释
【云南壮族的牛崇拜与牛图腾】图腾崇拜名词解释

【云南壮族的“牛崇拜”与“牛图腾”】图腾崇拜名词解释牛,是人类之友,农耕之宝。
虽说“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
坚牛能负重,渡河不如舟”,但是,牛在人类先民告别“刀耕火种”进入“有史以来”的文明社会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地,助过人类一臂之力,人们逐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牛文化”也从此应运而生。
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就有极高的象征性意义。
以乾、坤二卦统帅万事万物的《周易》中称“坤为牛”,即牛是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即“坤卦”的象征物,因为“坤像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
” 可见牛的资格与天同位。
古称之为“执牛耳”者,现代人则引申为“获胜者”或“称王者”。
所谓“牛文化”精神,就是一种勇于拼搏,自强不息,不求名利,默默无闻,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朴实无华,埋头苦干的高尚情操和宝贵品质。
就本文而言,旨在通过与句町古国、云南壮族有关,以牛为主题和内容的诸如地名、遗址、习俗、歌圩以及崇拜物等线索脉络,从牛―,到牛的动物化石、圈案、塑像到牛的摩经、牛的传说、牛的驯养以及牛的崇拜、节日、圈腾文化,勾勒出一个内容全面、涉及多元、形式多样、门类齐全、渗透极广,且风格独特的云南壮族“牛文化”体系。
众所周知,壮族其远古先民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
在云南壮族地区,围绕牛这个主题和中心,千百年来。
形成了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蔚为壮观的奇风异俗。
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族等壮侗语族的兄弟民族同胞,是一个喜爱牛,崇拜牛、以牛为圈腾信仰,并专门为牛设立“节日”,专程给牛“戴花”过节的民族。
壮族为牛设立“牛王节”,亦称“开秧节”、“招牛魂节”、“祭牛魂节”、“洗牛身节”等。
而云南文山州的壮族则称之为“敬牛节”、“牛戴花”和“牛王诞”。
壮语呼之为“脱轭节”,是壮族祭祀牛神的节日。
广西、云南壮乡节期不一。
广西为农历四月八、六月八、八月八。
云南则为十月初一。
“传说,耕牛在春耕期间因被呵叱鞭打而失魂落魄,故立此节为“牛招魂”。
在每年春耕之后,选择吉日过节。
云南壮族的“牛崇拜”与“牛图腾”文化

诸 如地 名 、遗 址 、习 俗 、歌 圩 以及 崇 拜 物 等 线 索 脉 络 ,以 图 勾 勒 出 一 个 风 格 独 特 的 云 南 壮 族 “ 文 牛
化 ” 轨迹 。
一
、
考 古 学 和 古 代 文 化 遗 址 中 的牛
17 92年 和 18 93年 ,经 过 调 查 和 复 查 ,在 文 山 州南部 的马关县 九龙 口仙 人 洞 发 现 4件 旧石 器 和 大
麻 栗坡 大 王 岩 崖 画》 中 曾指 出 :关 于 壮 族 牛 图 腾 ,
一
脱 轭 会 踢 水 的 、眼 睛长 寄 生 虫 的 、角 脱 角 断 裂 的 、 胸 口窄、克 主人 生 辰 的 等等 一类 的牛 都不 能用。
个有 力 的历 史 证 据 ,就 是 古 老 的大 王 岩 崖 壁 上 牛
量的古生物化石。动物化石为水牛等 l 个种类。时 8 代 为 晚更 新世 。 … 在 文 山州 西 畴 县仙 人 洞文 化 遗
址 中发 现迄 今 5万 年 前 的 旧石 器 晚 期 古 人 类 化 石 。 仙 人洞 距县 城 东南 约 30米 处 的一 座 孤 峰 脚 下 ,人 0 牙 和动 物化 石 都 出 自中层 堆 积 物—— 黄 褐 色 砂 质 黏 土 中 ,文 化层厚 约 0 8米 ,土 质胶 结 坚硬 。在 西 畴 . 县仙人 洞发 现 的哺乳动 物化 石有 3 2种 ,主要 的动 物
第 3期
文 山师范 高等专 科 学校 学报
J URNAL OF W E HAN T ACHE L E O NS E RS CO L GE
Vo _ 2 No 3 l2 .
Sp20 e.09
20 0 9年 9月 来自云 南壮 族 的 “ 崇拜 " 与 “ 图腾 " 文化 牛 牛
佤族对牛的崇拜 - 东北文献图片库

佤族对牛的崇拜临沧教育学院 朱智红[摘 要]佤族神话传说中、生产生活中、精神追求中、祭祀活动中都体现了对牛的崇拜,佤族对牛的种种崇拜,体现了佤族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等,研究佤族牛崇拜所体现的价值观,可以促进佤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佤族 牛崇拜 经济发展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主要聚居在我国云南省南部边疆地区和缅甸佤邦。
佤族的宗教信仰与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一样,既有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又接受了外来的宗教文化的影响,因此,佤族还信仰基督教和佛教。
佤族的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山有山魂,水有水鬼,有火神、树神,总之,万物有灵。
同时,认为天地神灵中木依吉(思茅西盟)或称梅吉(临沧沧源)是主宰万物的最高神灵,是创造万物的“大鬼”,它造就了动物、植物和人,每年都要对它举行宗教祭祀。
佤族图腾崇拜中,以崇拜牛为普遍,崇拜牛贯穿于佤族的神话传说中、生产生活中、精神追求中、宗教祭祀活动中,本文试图就佤族对牛的崇拜作一点探讨。
一、佤族神话传说中的牛崇拜佤族神话传说中崇拜牛是为了表示对它的感激。
神话传说中人类从“司岗里”出来后,不分人种和氏族,大家过着和睦的群体生活。
自从分了“星星肉”以后,产生了姓,也产生民族。
以后,人们便以姓氏或以民族为单位,过着原始的生活。
那时佤族人的首领是圣母马奴母,它有一个女儿叫安姆拐。
不知什么时候,世上突然漫起了大洪水,水淹没了平地,淹没了高山,淹没了所有的一切。
水越来越大,越淹越高。
洪水淹死了飞禽走兽,也淹死了人类。
佤族只有马奴母和她的女儿,被洪水冲到一座山头上。
洪水还在不断地涨高,淹没了马奴母和她的女儿借以栖身的那座山头,又淹没了她们的脚背,很快就淹到她们的小腿了。
就在此时,不知从什么地方游来了一头水牛,马奴母和她的女儿喜出望外,水牛游到她们跟前站住了,亲切地用舌头舔舔她们的手和脚,马奴母和她的女儿爬上了水牛平坦的脊背。
水牛带着她们游啊游,不知游了几天几夜,也不知游了多少路程,最后水牛将她们送到美丽富饶的公洛母大山上。
壮族文化图腾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壮族文化图腾设计毕业设计论文1、广西壮族图腾文化特点1.1蛙图腾在壮族史中最普遍的是蛙图腾,广西东兰、凤山壮族至今仍有“蛙婆节”的节日,在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蛙仪式。
此外,现在石南壮族仍跳铜鼓舞,鼓上雕蛙,亦为蛙图腾祭仪的遗存,壮族的蛙图腾就出现在铜鼓中,服饰中,岩画中,现实生活的器物中。
此外,壮族还有专门祭祀“蛙”的活动,可见“蛙”与壮族文化的联系。
因此壮族服饰中尚青黑色,青黑色与蛙图腾的变形特点形成了极具魅力的壮族图腾文化特点的。
1.2花图腾壮族人崇拜花婆是米洛甲,又称姆洛甲,壮族人民认为她是本民族的人类始祖,民间广泛流传着关于她造人的神话。
在《姆洛甲》中,姆洛甲被描述成“一位造天地、造人类和万物的女神。
尤其在壮锦中,最常看到的就是花的图案,常见的有蝶恋花、凤穿牡丹等以花为底纹的图案出现,壮锦纹样遗存着远古图腾崇拜的影子,和所承载的壮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寓意和影响息息相关。
1.3牛图腾壮族是一个农耕历史比较悠久的民族,牛在壮族的农耕文化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牛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壮族人的农耕文化,更加强了壮族人的生命体意识,以牛为美,为牛过节,正是壮族“牛图腾崇拜”的例证和典型。
正是因为有牛神在人间生儿育女,帮助人们犁田耕地,使牛成为农耕稻作民族须臾不离的生产工具。
没有牛,就没有农耕文明。
据古老的大王岩崖壁上牛的画像上描绘有牛\养以及人物的画像,其中的人向着牛跳舞,似乎在祝福和祈祷,虽然距离久远,但是可以看出牛图腾的见证与崇拜。
1.4凤、太阳等其他图腾凤的图案在壮锦中独占鳌头,"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
这是由于壮族喜爱凤凰,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以人们对凤的想象进行了多种变形,壮锦中的凤形象保留了鸟与鸡的很多特征,在壮族中凤的图腾形象从整体出发进行夸张的概括,凤鸟的形象逼真,多以抽象形为主,象征着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除了凤形象的图腾以外,还有太阳、龙等图腾,在很多的如铜鼓、装饰品及织染物中,都出现了龙、太阳进行装饰,同凤一样,太阳和龙象征着壮族先民的崇拜之情,古有祭日风俗,太阳是先民用来当作神明来膜拜。
宗教学

宗教学名词解释10分解答题30分理论分析20分一题论述题40分两题1.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
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
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
图腾崇拜有如下特点:(1)认为图腾是伴侣、亲人、保护者、祖先或帮手,有超人的能力;人们尊敬、崇拜乃至畏惧图腾;(2)用特殊的名称和徽号代表图腾;(3)崇拜者在一定程度上与图腾合而为一,或者用象征的方法表示与图腾同化;(4)规定不得屠宰、食用或接触图腾甚至还规定回避图腾;(5)举行图腾崇拜的特殊仪式。
2.宗教的本质,什么是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对社会的反映是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并不是对社会存在真实的,正面的,正确的反映。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就宗教与经济基础关系来说,它属于上层建筑。
宗教有自己的理论体系,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宗教活动,而迷信无自己的理论体系,非特定理论指导下的崇拜活动。
靖西壮锦纹样的分类及其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包装设计论文-艺术论文

靖西壮锦纹样的分类及其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包装设计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壮锦是广西壮族特有的织造工艺,它积淀了靖西壮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壮锦纹样丰富,结构严谨,色彩斑斓,从精神层面上体现了靖西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本文以靖西壮锦图案元素的种类构成以及壮锦纹样元素背后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分析靖西壮锦纹样的艺术特征、题材类别以及呈现方式,并把复杂的少数民族传统符号进行提炼与加工,使其成为具有现代设计理念的视觉元素,以便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视觉方式而融入现代商业包装设计之中,凸显其现代商业包装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
关键词:靖西; 壮锦纹样; 民俗文化; 商业包装设计;一、广西靖西壮锦纹样的艺术特征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最早运用织锦技术的国家。
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解释:锦,金也。
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
故字从金帛。
技艺。
其本意是:有彩色花纹且图案美丽的精致丝织品。
由此可见,织锦技艺是一门工艺繁复的技术活,是由古老的纺织技术发展而来的。
壮锦生产历史久远,曾在贵港市西汉墓出土的遗物中被挖掘出来,由此证明,当时壮锦就已存在。
在广西,壮锦的主要产地主要是忻城、宾阳、靖西,而靖西壮锦技艺是广西壮锦中织锦技术最高的。
靖西壮锦在古时已经被当作贡品上供给皇宫使用,壮锦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靖西壮锦在其纹样、造型、色彩上都体现出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形态,表现了壮族在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审美情趣,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神秘的宗教符号性质和浓厚的自然崇拜倾向。
靖西壮族崇拜的图腾分别有:牛图腾、花图腾和蛇图腾,还有铜鼓图腾。
心灵手巧的靖西绣女将壮族图腾巧妙地绣在了织锦上。
形态各异的壮锦也蕴含着多种基础造型结构,现代几何体在壮锦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各类菱形、云雷纹、同心圆纹、回字纹、水波纹等特殊形体呈现出层次丰富的节奏变化。
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622世界通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622世界通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图腾崇拜答:图腾崇拜是古老的宗教形态之一,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图腾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或个人的一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件。
图腾一词来源于北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语言,原意为“它的亲属”。
这种古老的宗教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
当时人们生活在一定的氏族中,氏族全体成员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来源是植物或动物。
原始人不能正确认识自然,因而把某种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动物或植物当做自己的亲属,认为它和自己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或认为氏族一切成员都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而对它表示崇拜,氏族往往也以它命名,这种宗教崇拜就是图腾崇拜。
图腾动物是禁捕、禁杀和禁食的,只有在特殊的场合举行神圣的仪式方可食用图腾动物的肉。
2.佛教四谛说答:“四谛”即四条神圣的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佛陀乔达摩·悉达多所传的最根本的教义。
苦谛是佛陀讲道的起点,也就是从人生的各种苦恼的现象说起,大体有八种: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受阴。
集谛说明形成苦的原因。
佛陀对人世的苦避免从客观的社会条件方面作分析,而专从人的主观方面求原因。
灭谛说明佛教的目的,就是要消灭苦。
佛教认为,消灭苦的关键在于消除欲望,要做到“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
道谛说明佛教修道的主张和途径,包括从理论上和静坐中提高信徒宗教修养的“八正道”。
3.《罗马民法大全》答:《罗马民法大全》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
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是《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律》的总称。
查士丁尼于528年下令编纂,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
法典的基本宗旨是巩固帝位、突出君权,宣扬皇帝意志,承认阶级差别,保护私有财产。
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欧洲各国法律产生了巨大影响。
4.四大拉丁教父答:四大拉丁教父是对在公元4、5世纪形成的四位用拉丁文写作的教父的统称。
云南西双版纳水傣傣锦中的象纹样探源

云南西双版纳水傣傣锦中的象纹样探源作者:向致寰王羿来源:《设计》2017年第09期摘要:象纹样是西双版纳水傣傣锦中最具代表性的纹样,本文从大象在傣族历史和宗教文化等的重要地位的角度阐释了象纹样的来源,并列举了傣锦中代表性的象纹样,解释了它所蕴含的意义。
所以象纹样是来源于生活,植根于文化,是傣家人民祈求生活安康的美好象征。
关键诃:象纹样傣锦信仰表现形式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5-0047-02引言傣族来源于古代“百越”,历史悠久。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怒江、澜沧江,元江,金沙江流域。
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聚居着近一半的傣族人口。
其余散居于耿马、孟连、景谷等四十多个县、市。
傣族主要分为傣泐型(水傣)、傣那型(旱傣)、傣雅型(花腰傣)、傣喇型和傣朗姆型(黑傣)。
傣泐型主要以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为主,还包括孟连、澜沧、江城及瑞丽等地的部分傣族。
傣族的先民古越人很早以前就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傣族人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相适应地的学会了纺织。
他们继承并发展了越人的传统纺织技术。
傣族妇女一般利用农闲时节及夜晚从事纺织等手工生产。
傣族女孩一般十多岁就要开始学习织布绣花。
织布的材料一般使用丝或当地所种的木棉或棉花。
所织的布料精细柔软。
傣锦一般分为棉织锦和丝织锦,俗称“娑罗布”。
早在明代当地土司就把它作为贡品上贡,深受贵族的喜爱。
可见傣锦的织造技术在当时已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
西双版纳的傣锦一般两个用途:一是用于床单、褥垫、枕套、筒帕、筒裙等生活用品。
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开发,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的开发。
具有代表和特色的傣锦也被广泛用于沙发垫、披肩、工艺装饰品等。
二是用于寺庙的经幡。
现代生活用傣锦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在机器化生产的影响下有的已经是机器织造。
但是寺庙的经幡作为傣族拜祭佛祖后敬献给佛寺的祭祀用品,悬挂于佛寺正殿作为装饰,必须是纯手工织锦,方可显得珍贵而虔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壮族的“牛崇拜”与“牛图腾”】图腾崇拜名词解释牛,是人类之友,农耕之宝。
虽说“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
坚牛能负重,渡河不如舟”,但是,牛在人类先民告别“刀耕火种”进入“有史以来”的文明社会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地,助过人类一臂之力,人们逐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牛文化”也从此应运而生。
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就有极高的象征性意义。
以乾、坤二卦统帅万事万物的《周易》中称“坤为牛”,即牛是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即“坤卦”的象征物,因为“坤像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
”可见牛的资格与天同位。
古称之为“执牛耳”者,现代人则引申为“获胜者”或“称王者”。
所谓“牛文化”精神,就是一种勇于拼搏,自强不息,不求名利,默默无闻,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朴实无华,埋头苦干的高尚情操和宝贵品质。
就本文而言,旨在通过与句町古国、云南壮族有关,以牛为主题和内容的诸如地名、遗址、习俗、歌圩以及崇拜物等线索脉络,从牛 __,到牛的动物化石、圖案、塑像到牛的摩经、牛的传说、牛的驯养以及牛的崇拜、节日、圖腾文化,勾勒出一个内容全面、涉及多元、形式多样、门类齐全、渗透极广,且风格独特的云南壮族“牛文化”体系。
众所周知,壮族其远古先民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
在云南壮族地区,围绕牛这个主题和中心,千百年来。
形成了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蔚为壮观的奇风异俗。
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族等壮侗语族的兄弟民族同胞,是一个喜爱牛,崇拜牛、以牛为圖腾信仰,并专门为牛设立“节日”,专程给牛“戴花”过节的民族。
壮族为牛设立“牛王节”,亦称“开秧节”、“招牛魂节”、“祭牛魂节”、“洗牛身节”等。
而云南文山州的壮族则称之为“敬牛节”、“牛戴花”和“牛王诞”。
壮语呼之为“脱轭节”,是壮族祭祀牛神的节日。
广西、云南壮乡节期不一。
广西为农历四月八、六月八、八月八。
云南则为十月初一。
“传说,耕牛在春耕期间因被呵叱鞭打而失魂落魄,故立此节为“牛招魂”。
在每年春耕之后,选择吉日过节。
届时,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先祭祖先,再祭牛魂,并将一部分食品及鲜草喂牛,让牛休息一天。
……以上便是流传在广大壮乡“牛王节”的大体内容。
广西云南各地壮乡,均大同小异。
”
考古学和古代文化遗址中的牛
马关县九龙口仙人洞晚更新世水牛动物化石
1972年和1983年,经过调查和复查,在文山州南部的马关县九龙口仙人洞发现4件旧石器和大量的古生物化石。
动物化石为水牛等18个种类。
时代为晚更新世。
晚期智人古人类石器文化中的牛骨动物化石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仙人洞文化遗址中发现迄今5万年前云南较早的旧石器晚期古人类化石。
仙人洞距县城东南约300米处的一座孤峰脚下,人牙和动物化石都出自中层堆积物——黄褐色砂质黏土中,文化层厚约0.8米,土质胶结坚硬。
在西畴县仙人洞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有32种,主要的动物化石有大熊猫、马、牛、鹿、野猪等。
这是云南壮乡已知的人与动物相伴生出土最早的牛骨化石记录。
麻栗坡大王岩崖画
据壮学学者龙符1993年8月29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学术论文《壮族圖腾——麻栗坡大王岩崖画》载:关于壮族牛圖腾,一个有力的历史证据,就是古老的大王岩崖壁上牛的画像。
在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壮族聚居的县城东面约1公里处,有一座羊角老山,南端有大王岩崖画。
离地面3.5米,崖壁高20米,以铁红色为主,混合黑白两色,描有牛、羊及人物的画像。
其中有栩栩如生的三头水牛
像。
圖画上有三个人面对着牛跳舞,似乎在向牛祝福与祈祷。
还有一人,曲腿半蹲,好像在向牛示意。
据考古工作者鉴定,大王岩崖画是距今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壮族先民所绘制。
这是一幅“牛圖腾祭祀仪式的遗址,也是壮族牛圖腾的见证与依据。
”
麻栗坡大王岩崖画,是“牛祭祀”和“祖先崇拜”原始宗教活动及传统仪式的综合表现。
在“保护神”人像之下,绘有祭献的动物和正在 __的祭祀者。
这个祭祀场面情景,崖画反映得生动形象。
三条水牛,相对而立。
中间一人,双手置于头顶,两脚曲蹲作拜状。
这是一个典型的“牛牲祭祖”的场面,令人难忘。
壮族原始社会《摩经》中的“牛经”
壮族摩经《故落磨》
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广南等县的壮族摩经《摩荷泰》,是当地壮族布麽用于办丧事,即超度亡灵时吟诵的经书。
其中的《故落磨》[kulllollmo44](祭黄牛篇)讲到:
为了给逝去的老人送魂,儿女们及时外出买黄牛。
为了挑到最好的黄牛,儿子到谷昌等地方去精心挑选。
凡是会用角去顶田埂的、
会绞鸡窝的、会脱轭、会踢水的、眼睛长寄生虫的、角脱角断裂的、胸口窄、克主人生辰的等等一类的牛都不能用。
最后:
“儿找了一头又一头,找到第十二头。
第十一头不错,第十二头更好。
骨架生得好,四蹄生得合适。
骨架生得好,身体各部位生得合适。
才能做祭祀的牛,才能做养家的牛。
咱主人的儿就要,咱主人的儿就爱。
”
云南省文山州壮族丧葬“砍牛”仪式中,做女婿的一定要送来一头祭牛,送来的祭牛头上还要戴花。
杀祭牛时,牛绳则专门由麽公交给逝者。
自古以来,牛是壮族进行大祭的牺牲品,更是从事农耕重要的劳动力。
用牛来祭祀,本身就是显示葬礼的隆重,而对于所用的祭牛反复挑选,更显“砍牛”的庄严与神圣。
壮族麽教神圖长卷中的《砍牛祭神圖》
在新发现的壮族麽教神圖长卷中,就有一幅圖像逼真的《砍牛祭神圖》。
该神圖长卷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仁和镇迷乌村,系当地壮族侬支系布麽为死者举行超度亡灵法事时专用。
整幅长卷用自纺土布制作,长443厘米,宽22.5厘米,共画有23幅麽教神像圖画。
《砍牛祭神圖》选自该神圖长卷,为其中一幅。
(出处同上)
民间神像《西方神——歪稳多》
在壮族的东、西、南、北民间神像中,《西方神——歪稳多》,是一头黄金水牛的神像,主财神。
并有壮族独有的“三元圖”。
壮族麽经《故特磨》
《故特磨》,壮语“雄牛篇(公黄牛)”之意。
“特”,指雄性或公的;本节作为《摩荷泰之五》,与《祭黄牛篇》选牛祭祀不同,主要是讲造牛之事,用神话讲述牛 __和驯化、养殖历史。
根据麽经的描述,此时的牛,是黄牛。
“黄牛来做人间事”,是壮族农耕与役使之始。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