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礼仪差异注意

中外礼仪差异注意
中外礼仪差异注意

中外礼仪差异注意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东西方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截然不

同的地方。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必须首先有所了解。

1、对待赞美

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

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

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

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

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比如,主

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所以,称

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

积极地给予满足。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

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

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

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

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

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

是喜欢自谦。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比如,中国学者在作演讲前,通常会说:“我学问不深,准

备也不充分,请各位多指教”;在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面对满桌子的菜却说:“没有什么菜,请随便吃”;当上司委以重任,通常会谦虚地说:“我恐怕难以胜任。”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他们认为,一个人要

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我肯定。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

和成绩总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宴请的时候,主人会详尽地向客

人介绍所点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欢;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时候,他们会感谢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能干好。

4、劝告和建议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

友好的建议和劝告,以示关心和爱护。但中西方人在提劝告和建议

的方式上却有很大区别。

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应该”、“不应该”,“要”、“不要”这些带有命令口气的词。比如,“天气很冷,要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路上很滑,走

路要小心!”、“你要多注意身体!”、“你该刮胡子了!”、“你该去上班了!”等。

西方人在向亲朋好友提劝告和建议的时候,措词非常婉转,比如,“今天天气很冷,我要是你的话,我会加件毛衣”、“你最好还是把胡子刮了吧。”一般来说,双方关系越接近,说话的语气越直接。但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不会使用像我们那样的命令语气。否则,会被认为不够尊重自己独立的人格。

5、个人隐私权

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权。在日常交谈中,大家一般不会涉及对方的“私人问题”。这些私人问题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工作、住所、经历、宗教信仰、选举等。同时,人们还特别注重个人的私人生活空间。别人房间里的壁橱、桌子、抽屉,以及桌子上的信件、文件和其他文稿都不应随便乱动、乱翻(如果需要借用别人物品,必须得到对方的许可)。假如别人在阅读或写作,也不能从背后去看对方阅读和写作的内容,即使对方只是在阅读报纸或杂志。

空间距离上也很在意。即使在公共场所,大家都十分自觉地为

对方留出一定私人空间。比如,排队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和别人保

持1米以上的距离。

我们的个人隐私观念比较淡薄。特别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大家

喜欢不分你我,共同分享对方的私人生活。另外,长者往往可以随

意问及晚辈的私人生活,以显示关心。

6、时间安排

西方人大多时间观念很强,日程安排很紧凑。如果要拜会或是

宴请西方人,一定要提前预约,预约时间通常在一周以上。如果你

没有预约而突然拜访或是临时约请对方,对方一般会拒绝你。而且,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

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的时间里进行。

另外,时间上,忌讳日期13和星期五。特别既是13号又是星

期五的日子,往往不安排任何外出事宜。而我们很多人的时间观念

不是太强。没有预约的突然造访和临时约请都相当普遍,即使提前

预约也往往在一周以内。24家教另外,职业人在时间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后谈公事或是上班时间谈私事都是寻常之事。

7、礼尚往来

西方人(除拉美人)不是很重视礼尚往来,尽管他们也常常在节日、生日和拜访时向亲朋好友赠送礼物。他们一般不看重礼品的价值(因而喜欢赠送一些小礼物),认为向朋友赠送礼物不是为了满足朋友的某种需求,而只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中国人大多比较看重礼品的价值,礼品的价值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送礼人的情意。

另外,在送礼的方式上,东西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人在收到礼物的时候,一般要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并对礼物表示赞赏。如果不当面打开礼物包装,送礼人会以为对方不喜欢他(她)送的礼物。而我们大多不会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除非送礼人要求对方这么做。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看重的是相互间的情谊,而不是物质利益,如果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就有重利轻义的嫌疑。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论“诚实守信” 系、部、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专业:国画三班 年级:2012级 姓名:王波 学号:2012101108

论“诚实守信” 王波 诚信是什么?诚信是成功人生的灯塔,诚信是人生的重要美德,诚信是人的立足之本,而且诚信更是一种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人与人友好共处的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古人云:“君子立其诚”。“诚信明礼,以信为美”,而且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诚信越来越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精诚合作的开始,而且我也是这样认为,共有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诚信的现状和问题 首先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立志成才的关键时期,是大学生完善自我的时期。但是在当前时期的高等院校的诚信建设却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求职履历“掺水”或造假;不履行还贷义务,故意拖欠助学贷款;个别毕业生还在就业合同中出现毁约现象,但总的归结起来都是大学生本人的诚信教育有着息息相关。而我经过网上查询得出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有: 1.大学生的现状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a、从认识层面来讲,多数学生把诚信作为一种重要品质来看待。 b、大学生将诚信划分为理想认识与现实操作两个层面 c.从对别人要求的角度,大学生对于别人的诚信品质要求普遍较高,而作为自己的道德要求却不高,并且自身实践诚信较差。 d、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什么是“诚信”认识不清。 e、大学生选择诚信同时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有强烈的功利倾向 2.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a、日常言行缺乏诚信,背信违约。 b、信贷诚信:恶意拖欠贷款、学费,银行高校处境为难。 c、考试诚信: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d、就业诚信:求职履历,弄虚作假;就业签约,无故悔约 e、学术诚信:抄袭成风,瞒天过海 二.诚信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因为大学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学校的一个缩影。所以我针对大学生出现的诚信危机,我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 中西方在社交礼仪上的差异无外乎见面的称呼、打招呼、交谈、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上门做客、款待用餐、习俗与禁忌等几个方面。只要在交往过程中稍加注意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掌握社交活动中的常见礼仪并不难。 1、称呼 西方人的称呼往往很笼统,往往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称呼。西方国家称呼男的为先生,女的为小姐、女士等,而这些词语比如先生,在我国传统称谓里面是教师的意思。建国后,我们称呼别人时通常在姓名前加上“同志”一词。 2、打招呼 打招呼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么司空见惯的小事也能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人碰面了往往会相互问一声“吃了吗.”“上哪去.”“今天怎么不去上班呀.”但是如果拿中国的这一套去跟西方人打招呼,对方一定会感觉很奇怪,甚至会产生误解。原因就在于这些话对于西方人来说都是期待对方给予答复的真正问题,而不是打招呼语或问候语。 西方人见面打招呼通常只需要简单的“hi”“hello”“goodmorning(afternoon)”等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

西方人对于初次见面打招呼是用Howdoyoudo.而不说Howareyou.如果再路上遇到了熟人,可以谈论天气、交通等,不谈及私人的事情。 3、交谈 中西方人们在交谈方面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人们在社交场合通常会谈到婚姻、家庭、孩子、经济收入等问题,而西方人往往忌讳谈及这些话题。这些话题在我们看来是拉近彼此关系的家常话,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讲则被认为是探秘别人的隐私问题。 二是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礼仪文化影响,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面对别人的赞美通常会比较谦虚,会说“过奖”“哪里”之类的。而西方人面对赞美会欣然的接受并表示感谢。 4、社交活动 中国传统以“男主外、女主内”为准则,也就是在古代,女子一般不出席一些公众场合。而西方则没有这样的规定,女士跟男士一样可以平等出入各种社交场合。特别是西方人见面打招呼有吻手礼、贴面礼等。这在传统中国是万万不能的,男女授受不亲是中国传统女子自小接受的思想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女性逐渐从男权主义中解放出来,现代社交场合女性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社交礼仪上也要跟上国际的步伐才行,而女性社交礼仪相关的培训课程成为备受青睐的项目。

中西餐礼仪的异同

中西餐礼仪的异同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与外国人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商务邀宴是非常具有潜力的商业工具,中西餐是其主要形式,餐饮礼仪中又有中餐礼仪和西餐礼仪的区别,中餐礼仪在中国有着很多年的发展历史,西餐礼仪随着世界经济的接轨,在中国也开始流行。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相互冲突碰撞,东方与西方进餐的习惯多有不同,特别是正式的西餐宴会规矩颇多。如果对此一无所知,难免赔笑大方。那么西餐礼仪和中餐礼仪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异?下面就谈谈中餐礼仪和西餐礼仪的异同。 关键词: 餐桌礼仪中西方差异 前言 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异同,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和渊源。 中餐礼仪和西餐礼仪的差异,虽然有很多细节上的不同,但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上菜的顺序和摆放差异 大部分中餐上菜时大都按照汤、主菜、主食、餐酒或水果的顺序,而西餐则大都按照开胃菜、色拉、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的顺序上菜。中餐在上菜时会一次性将所有的菜肴上完,同时摆放在餐桌上,而西餐则是用完一道菜再上另外一道菜。 (二)餐具差异 中餐的餐具一般都比较简单,多以杯、盘、碗、碟、筷、匙等为主,而西餐的餐具则是五花八门,享用不同的菜肴也会使用不同的刀叉,餐具用法讲究颇多,即使是喝酒的玻璃杯,也要同所喝的酒相对应。 (三)入座座次差异 中餐用餐时的座次大都是按照长幼尊卑来定,“尚东为尊”或“面朝大门为尊”,而西餐用餐时,面对门的且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女主人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 (四)着装要求差异 除非在正式场合,中餐对于就餐者的着装要求并不高,穿着都比较随便,而西餐对于就餐者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在高档的西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并且要打领带,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无论是男士还是女士都不可穿休闲服到高档西餐厅用餐。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3100701 成武 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礼仪在称谓称呼、见面交往礼节、宴客方面、禁忌与习俗、公务场合等的差异,归纳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各自特点,同时揭示了形成中西方礼仪差异性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等因素。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中国式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文化。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

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尤其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常常能听到一些由于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闹出的笑话。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只能奉陪。中国人历来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然,相反地他会认为你缺乏自信相,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推掉了饭碗。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往来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同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称呼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敬口语。 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文)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文)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With the rapidly challging word,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found it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o minimize the rate of misunderstanding due to miscommunication in their contacts with another. In the oast most human beings were born, lived, and died within a limited geoographical area, never encountering people of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It might be said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been most effective in creating the borderless word, the global community. As our world shrinks and its inhabitants become interdependent, people from remot cultures increasingly come into contact on a daily basis. It is no longer hard to find situations in which membes of ince isolared groups of people. Now these people may liv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or right next door to each other. So all the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understand this world. So when the east meet wes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ome problems are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

摘要: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 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和渊源。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中西餐桌 摘要: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和渊源。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深受中西哲学思想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两种文化的距离相差甚远。在中国,任何一个宴会,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势。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与人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再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争让的美德。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而西方这个主要以面食为主的群体,餐桌礼仪的细节就显得更加繁琐而有条不紊。他们所用的餐则是分餐制,个人自扫盘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汤,互不相扰。西方人喝酒也听凭自愿,白兰地,威士忌,鸡尾酒,喜欢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个人意志,体现出的饮食思想观念要合理的多。 综上,中西礼仪千万种,以下是我对餐桌礼仪的一些浅析方法。 一.出席时间的差异,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西方人是单一时间观念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在参加宴请时,这一差异显得较为突出,一般说来,时间多样化模式的中国人更倾向于…迟到?。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半小时之后到达,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准备,通常会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安排些其他节目,如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让一些…先到?的客人们消磨时间。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者不礼貌的行为。在西方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是很不礼貌的,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十分钟后不到者,将会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二.座次安排的差异。中国的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南?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至高无尚德象征,代表了权利,地位和身份。因此,常常见到一些食客在宴会上推推让让,面红耳赤,原来只是为了谦让座位次序的缘故,在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为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

中美礼仪差异

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若不了解,就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损失。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中国闭关自守,对西方不了解,在一次希特勒举行的宴会上,一位中国使节按照在中国的习惯用餐巾去揩拭刀叉,殊不知这种做法在国外是极不礼貌的,仿佛是在责备刀叉不干净。希特勒一见之下,立即命令侍者将全体客人的餐具一律重新换过,使那位中国使节窘迫难堪。再例如,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的虚实,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在文化方面就美国来讲,中国人赞赏推崇的愚公移山,令全拿搬家不当回事的美国人大惑不解,他们会用智叟的语调发问:“他为什么不搬家?”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为然,相反地他会认为你缺乏自信,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推掉了饭碗。如此相反的结论,如此巨大的反差,是东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的显现。 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西方人和我们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当然西方人也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中国游客在美旅游后准备买票回国,凭主观想象买票是肯定要排队的,但当他们进入售票大厅时,见窗口只有一个人在办理手续,另有几个人静静地坐在大厅的边上。我国的游客马上拥至窗口抢购机票,售票员在给中国游客办好机票后,微笑着对他们说:“下次买票请自觉排队,并用手指了指边上的人,当中国人回头看时,他们报微笑,使几个中国人真是无地自容。在现代的社会再犯这样的错误是不应该的,以自己的国情来看待别国才会出“洋相”,这有待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若一无所知,就容易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处于不利的形势。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明确,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就美国来说,它的历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可以说美国是一个“大熔炉”,它合众为一,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很多人被同化了,不管什么肤色,不管讲何种语言,都自豪地称自己是美国人。他们的宗旨是永远向前看,遥望目力所及的前方,并且迈开双脚前进;自强自立,追求幸福,永不满足。这是他们良好的品质和素质,而他们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们能够梦想的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美国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它短短200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灿烂文明,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就是美国的魅力。我们不能因为中国是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就盲目自大,而应尊重别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与习惯,这样交往才能顺利进行。所以了解、研究别国的礼仪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下面,我们对美国的礼仪文化作点研究: 美国成立时间不长,国内各类移民又不计其数,因此美国的礼仪文化可以说是多种文化的汇合,有不少都与中国人的习惯截然相反。

中外文化异同比较

中外文化异同比较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09英语四班 李云飞 学号:820426 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发展历史与特质,明确中国先进文化的根基,进而保持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兼收并蓄西方文化的精华。 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安全文化,也必定存在着中外差异。以中外文化差异作为参照,研究中外安全文化的差异,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安全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事业所需要的。由于中外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层次不胜枚举,对其进行比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比较者的观点、角度之不同,所得的结论亦会不同。 不论古今中外,基本的、总体的人性都是相通和相似的。人都有侧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怯之心,都有七情六欲,都表现喜怒哀乐,都图生而惧死,都有所好恶,都会产生爱恨的心理,都兼有低级的欲望和高尚的情操,也都同时具有面对现实的理智和追求理想的本能,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人类的共同情感、价值观、伦理等作用下而产生的文化,则具有共性。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模式、发展过程等的不同,各国各民族文化又有其特性和特色,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为了使问题简化又不致过于偏颇,在下面进行中外文化比较时,一般用西方文化作为外国文化的替身,而有时又以美国

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其他很多国家或民族也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质,有代表性的如日本国、俄罗斯、阿拉伯国家、非洲各国等。但若对其一一比较,则绝非本章篇幅所能容纳,因此只能选择与中国文化差距较大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作为文化的对比方。 第二,美国经济实力雄居全球首位,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物质生活富有,是国际资本与文化的中心。美国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西方国家影响颇大,美国文化产品侵入地球的各个角落。以英语为母语,或与美国有经济或军事战略伙伴关系的西方国家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尤甚,因此有时可以用美国文化代表西方文化。 第三,现代安全文化的概念诞生于美国,并在美国首先得到系统性的研究和应用,进而辐射至世界各国,包括中国。:作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美国安全文化必然要折射出美国文化的影子。因此分析美国文化的特点,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便于将起源于美国的现代的安全文化吸收改造成更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安全文化。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奉献着,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有哪些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有哪些差异 一、餐饮礼仪的差异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 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 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 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二、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 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 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 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 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 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 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 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

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 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 你早日康复”等等。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 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 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 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 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 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 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 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 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 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 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 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 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 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中西礼仪差异论文

浅谈中西方礼仪差异 摘要: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但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而产生各种问题,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我们就得学习、解读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与交际语言不同、交往的方式不同、餐桌礼仪的不同与服装礼仪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方差异礼仪文化交际语言服装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的礼仪也有不少差异。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笑话并不少见。近代有一则比较有名的故事,就是因为不熟知中西文化的差异而闹出了笑话。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的虚实,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

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由此可见,了解中西礼仪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往大处来说,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一.礼仪差异的原因——文化差异 1.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背景 西方的历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他们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们能够梦想的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是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它短短200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灿烂文明,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这就是西方的魅力。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 2.中西方观念的差异 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体精神,人们的倚赖性较强。而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和个性自由。比如,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品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人品是建立在关心国家,热爱集体,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之上。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利益,你的人品则大大的折扣。而在西方人们法制观念较强。在此前提下,他们崇尚个人自

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摘要】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礼仪在称谓称呼、见面交往礼节、宴客方面、禁忌与习俗、公务场合等的差异,归纳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各自特点,同时揭示了形成中西方礼仪差异性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等因素。 【关键词】社交礼仪中西方差异各自特点表现和成因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文化。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尤其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常常能听到一些由于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闹出的笑话。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奉陪。中国人历来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为然,相反地他会认为你缺乏自信,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推掉了饭碗。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一)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及分析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中西方文化在称谓与称呼、见面、宴客、女士优先等五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礼仪形态。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丁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价值观念一、中宙礼仪文化差异 礼仪”是社会文明化的产物,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用来在社会交往中规定人们言谈举止等行为的交际规范。只要人类存在交往和交际活动,人类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他们彼此的情感和尊重。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曾说过,礼节乃是 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古以来号称礼仪之邦,热情好客,以礼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也形成了丰厚的礼仪文化,剔除其中不合时宜的封建糟粕,结合时代变化发展的实际,丰富发展其文明进步的内容,依然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我国进入WTO之后,与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交往日益频繁。如果不了解西方的礼仪风俗和传统习惯,就有可能会引起误会,导致交际无法进行。有些我们并不介意的言辞、举止,在外宾看来也许是失礼、冒犯或无礼,从而形成人际沟通与交往的障碍。为了保证对外交往和接待服务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唐突和失礼,很有必要了解和熟悉各国礼仪习惯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客人,体现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礼仪之邦的风范。礼仪带有明显的民 族特点,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人们言辞中、抬手举足之间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文化不同,社会交际规范也千差万别。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称谓与称呼、宴客、中西禁忌习俗及女士优先礼仪等五个方面: 1、文化称谓与称呼礼仪的差异。英汉两种文化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是显而 易见的。在汉语文化中,称谓是分析性的,而在英语文化中,称谓是模糊笼统的。一个英语词cousin , aunt及un-cle可以对应八个不同的汉语称谓。在称呼问题上,汉文化一向认为小的、年轻的必须尊敬老的、年长的。我们常说老张、李老、老先生、老太太、老人家、张大嫂、李大妈等,都是表示尊敬的称呼。而在英语文化中,除正式场合称先生、太太、小姐之外,相识的人之间无论年龄大小,皆可直呼其名,并认为是一种关系亲密的表示,即使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并没有唐突或不礼貌的感觉,这与中国的礼节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要是对父母、祖父母,学生对老师直呼其名,那一定会被认为是十分无礼。在西方,老”是虚弱、老朽、不中用的代名词,称别人为老”则是一种轻视无礼的表现。 2、见面礼仪的差异。中国人见面握手时身体微微前倾为礼,特别是与上 级或贵宾握手时,要恭敬地微欠上身表示尊敬,而西方国家认为这一动作显得过丁卑贱。中国人往往喜欢用双手相握或右手紧握,左手抓住或拍打对方的肩或背,甚至搂着别人的脖子表示态度热情和尊重对方,英语国家的人对此深感厌恶,认 为他过丁亲密,表现出明显的虚伪和不真。中国人见面经常问你吃了吗?去哪了?干什么去?”,西方人对此非常困惑,有时甚至愤怒,认为干涉了他们的私事。 3、宴客礼仪差异。中国人在餐桌上以劝洒劝菜为礼貌,劝客人多吃些多喝些,方显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西方人决不会勉强别人,客人往往随女主人动作。主人一般询问客人是否想喝点什么,客人应如实回答,客人如果谢绝,主人也不再勉强。中国人则会主动倒茶或拿饮料,且要不断加茶。西方人以喝完为礼貌,面对主人不断加茶。往往不知所措。殊不知中国人的习惯是不能让杯子空着,客人杯子空着说明主人没招呼好客人。

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 作者:张燕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外语系,广州,增城511370 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OWUDA MONGOLI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9,30(6) 参考文献(5条) 1.王元玲;#李瑾英语学习与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 1997(04) 2.黄艳丽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期刊论文]-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1989 4.陈安萍The function social etiquette among people[期刊论文]-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5.Dorothea Johnson The Little Book of Etiquette Proto-col School of Washington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吴爱宁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探析[期刊论文]-理论导刊2007(8) 2.张爱苗.ZHANG Ai-miao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期刊论文]-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21(2) 3.黄艳丽.HUANG Yan-li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期刊论文]-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 4.程远芳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期刊论文]-黑龙江史志2008(16) 5.张双江中西礼仪文化在日常交际方面的差异及启示[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8(31) 6.张瑞芳中西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08(24) 7.林逸.Lin yi英语学习中的中西礼仪差异[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8(23) 8.李晓军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与融合[期刊论文]-内江科技2007,28(3) 9.陈欣传统礼仪与中英文化差异[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5(1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9811484923.html,/Periodical_zwdmzszxb200906051.aspx

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知识讲解

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

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 异 (商务英语专业082班,孙静) 摘要:汉语与英语中有大量的日常对话,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历史典故的不同,日常交际中也呈现出诸多文化差异。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密切。但是,由于缺乏对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在中国人与西方人交际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交际障碍和误解,本文主要就日常交际中容易引起误会的中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 There are quite a lot of daily dialogues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background, history, custom, religion and history story’s culture, there exists lots of culture differences in daily conversation. With the coming of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s becoming closer. Yet, due to the lack of culture background of western countries, there exists some barriers and misunderstandings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eople. And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are more likely causing misunderstandings.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日常交际;差异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姓名:陈家梅 院系:教育与音乐学院 班级:艺术管理 学号:20111062417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中西电影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同时,基督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基督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教认为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