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台海局势

当前台海局势:

2011年台湾进入一个跌宕起伏、变幻莫测的关键时期。重大选举将至,敏感问题增多,蓝绿两大阵营争斗更加激烈,岛内政局及两岸关系将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一、蓝绿两大阵营实力拉近,双方将围绕“立委”及“总统”选举展开激烈争夺

二、马英九未能完全摆脱发展困境。连任面临严峻考验

三、民进党加紧推动政党转型。但仍然面临结构性难题

面对岛内希望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主流民意,民进党务实派在“五都”选举之后加紧推动该党大陆政策转型,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今年以来多次强调,只要大陆不设前提,愿与大陆进行实质对话,可从“第二轨道”的交流开始,先进行以智库学者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交流。高雄市长陈菊也表示,愿在“自由开放”的前提下和大陆交流。但无论民进党如何调整,都不会从根本上放弃“台独”基本立场,这也是影响民进党争取中间选民的最重要的因素。

四、ECFA生效标志两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起点,但两岸深层次难题将日渐突显

五、美国将利用台湾“大选”敏感期加大对中国大陆干预力度。为两岸关系纵深发展设置障碍

九二共识是定海神针:

台湾当局对于“九二共识”的态度,呈现出“肯定——否定——再肯定——刻意回避”的曲折历程,两岸关系则相应表现出“发展——停滞——高度发展——陷入僵局”的起伏轨迹。

“九二共识”具有其独特意涵,是指在1992 年11 月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过去20 多年来,“九二共识”虽然历经风雨考验,却为两岸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注入了无与伦比的强大动力,打下了牢不可摧的坚实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2012年,“九二共识”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又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此举既肯定了“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也凸显了“九二共识”的现实价值和未来意义,标志着“九二共识”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大陆对台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

从时间发展的纵向维度来看,“九二共识”对于两岸两会交流、两岸政党互动、两岸高层会晤以及两岸关系最终走向,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支柱性作用。

(一)“九二共识”是两岸“两会”会谈和各项交流的前提

1949年之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两岸虽然近在咫尺,却只能隔海相望,无法展开任何交流。而随着历史进程的逐渐演进,两岸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展开互动交流,已经成为两岸民众共同的心声。“九二共识”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由两岸有关部门多次密集协商,才最终达成。而一旦形成之后,“九二共识”就开始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直接促成了“汪(道涵)辜(振甫)会谈”,这是两岸在隔绝40多年后首次举行的具有半官方意味的会谈,自此之后两岸正式结束了互不来往的尴尬局面,开启了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制度性协商的新时期。

此后虽然历经李登辉、陈水扁时期的动荡不安,两岸两会交流一度停摆,但“九二共识”的价值意义却无人能够撼动。而一旦“九二共识”重新成为两岸共同接受的政治基础之后,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于2008年6月旋即恢复了两岸两会制度性协商,此后双方相继达成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等20余项重要协议和多项共识,并产生了强大的外溢效应,积极向文化、教育和社会等领域拓展,最终形成了两岸关系“大交流、大合作、大发

展”的全新阶段。从政经互动的角度来分析,离开了“九二共识”这一根基,两岸各项交流的这棵大树就不可能如此枝繁叶茂。

(二)“九二共识”是两岸政党交流的基础

大陆方面多次重申,对台湾而言,不管什么人,不管任何政党,不管他们曾经说过什么或者做过什么,只要他们承认“九二共识”、接受“一个中国”原则,都可以与中国共产党开展平等的党际交流。也正是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国共两党领导人才能在2005年4月举行历史性会谈,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此后,中国共产党又相继与岛内的亲民党和新党等政党建立了密切关系,并藉此形成了“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等品牌性交流平台,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搭建了新的平台。然而,由于民进党拒不接受“九二共识”,民进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交流却迟迟无法展开,这也为两岸关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蒙上了沉重的阴影。

(三)“九二共识”是两岸高层互动的基石

随着两岸各项交流的逐渐深化,两岸高层人员的互动也开始逐渐提上议程。2014年2月11日,在双方都明确承认接受“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在南京举行会晤,这是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成立20多年来首次负责人的正式会面,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又一突破性进展。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世纪之握”,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成为两岸关系发展史上至今最为华丽的一页。而在“习马会”上,两岸领导人也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九二共识”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指导意义。

(四)“九二共识”是两岸处理台湾国际活动空间问题的根本原则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非独立的政治实体,因而不应该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活动。但为妥善回应台湾同胞的现实需求,中国大陆也同意在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一中”的原则下,为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空间问题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过去二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只要台湾当局能够坚持“九二共识”,那么台湾就可以在国际社会获得较大的挥洒空间,马英九时期,台湾当局能够加入世界卫生大会(WHA)、国际民航组织(ICAO)等,即为明证。但如果台湾当局拒绝承认“九二共识”,有意在国际社会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那么台湾在国际社会的活动范围只能日渐萎缩,陈水扁时期,台湾屡屡徘徊在很多国际场合门外,就是典型的例证。所以,“九二共识”是两岸处理台湾国际活动空间问题的根本原则,未来台湾当局若想继续维持在国际社会的基本参与,就必须首先回归正途,早日接受“九二共识”。

(五)“九二共识”为两岸关系发展擘画了前景方向

“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原则,精髓是求同存异,目标是国家统一,呈现出三位一体的复杂结构。所以“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不仅仅是只有“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它同样也有“两岸努力谋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最终目标”,而后者显然为两岸关系各个层面的发展描绘了终极蓝图,那就是实现国家统一。两岸达成“九二共识”之初,就已经向两岸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世界各国公开宣告,要共同努力追求国家统一,这一目标从未有过任何改变。

简而言之,“九二共识”对两岸关系产生了立体全方位的影响,几乎成为两岸各项交流不可或缺的基础所在,并由此产生了诸多“和平红利”。例如,两岸人员往来从无到有,到2015年逼近千万人次大关;两岸经贸数额从少到多,到2015年接近两千亿美元;两岸官方互动,从低到高,最终发展到2015年两岸最高领导人会晤。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九二共识”的支撑性作用,没有“九二共识”作为坚实的基础,两岸就不可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

也正是由于“九二共识”对于两岸关系的重大决定性作用,它也已经成为了大陆检视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试金石”。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台湾历经多次政党轮替,每届台湾当局的两

岸政策都不尽相同,而“九二共识”则成为检验台湾地区领导人“统独”色彩的光谱仪。两岸各界基本上都是以“九二共识”作为参照标准,对李登辉的“特殊两国论”和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等,展开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九二共识”由此也成为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一道重要利器。

推动两岸民间交流合作:

国家:

首先,我们将支持和鼓励各有关方面采取更多积极举措,为扩大深化两岸民间交流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第二,我们将支持和鼓励大陆赴台交流团组更加深入台湾基层,更加贴近普通民众。

第三,我们将支持和鼓励两岸民间交流不断实现机制化和常态化,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第四,我们将支持各地各部门制订实施更多的对台惠民措施,更加注重为台湾同胞办实事。人民:

首先,要发挥民间力量,即“重民间轻官方”。

其次,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就是“重市场轻政府”。

再次,要挥地方政府的功能与作用,即“重地方”。

第四,要发挥法治的作用。

第五,要发挥台商的作用。

第六,要发挥两岸经济合作中大陆主体市场的作用。

第七,要着手解决目前两岸经济合作中遇到的新困难。

作为大学生:

A.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意识到台湾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或者意识形态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多方利益的复杂历史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独有的开放眼界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做出大胆但合理的设想。并且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力量。

B.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生力军,应该在自己的本学科内刻苦钻研,勤奋进取。同时不止局限于本专业,要以全面的眼光看问题,扩展知识面,在通才与专才之间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以知识武装自己,并在社会上让自己所学转化为社会财富,增强国力。以强大的国力向台湾证明中国模式一样可行。

C. 通过网络等媒介加强与台湾同龄人,尤其是学生群体的交流。尽力消除台湾人民对大陆的误解,在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向他们传递友好且多元的信息。这可能使对岸年轻人看到国内未来发展的潜力无限。

D. 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并且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以自己优秀的言行让台湾人民感受到当代内地大学生的风采。提高两岸同意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