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 4篇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学生读注释(1)。
教师补充: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
他有“书圣”的美称。
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
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
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
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
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
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20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20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正确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
审美鉴赏与创造:抓住几个鉴赏点,感知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感受文美中,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为何由“乐”转“痛”。
难点:理清作者感情脉络及其原因:感受作者感情倾向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生命观点的认识。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问题引导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媒体设计:ppt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说明性文字。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成文的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意旨、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
《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
2、作者: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yí),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3、时代背景:东晋时期国势日衰,当时统治严酷,互相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们大多不求进取,往往崇尚老庄,认为生即死,死即生,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道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早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4、“魏晋风度”:作为魏晋时期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优秀5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定位及学情分析:《兰亭集序》被选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单元。
该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并联系作者生平及社会背景去探究自然、思索人生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尊重敬畏自然,不断探索自然的奥妙和人生价值的兴趣。
本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阅读面较窄,但质疑意识强烈,挑战权威思想突出,这为课堂学生质疑讨论、合作探究提供了保障,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1、预习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知识。
2、朗读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声韵美和意蕴美。
3、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形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落,正确分析作者因事而发的感慨。
2、结合自己对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较古今杰出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来客观、公允地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
教法设计:质疑讨论,拓展评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语激趣,进入文本。
[幻灯片]出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
此文被誉为“书中的极品,文中的上品。
”可谓艺术奇葩,千古奇文。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从辩才和尚处获得王羲之的真迹后,爱不释手,命人摹拓数本分给太子诸王,并且在死前请求高宗李治把兰亭真迹随葬昭陵。
写作本文时,王羲之33岁,距其后辞官归隐仅有3年,也是他决定归隐的重要的蕴酿阶段。
其间如何反映作者复杂情绪,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文本,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幻灯片]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二、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诵读体悟。
师导:“三分诗,七分读。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最好的方法。
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标注字音,划分节奏。
②把握作者情感发展的脉落,从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填入题目的空格内并评价。
《兰亭集序》教案模板九篇

《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模板九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导语设计]: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真、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
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世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家誉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
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背景简介]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课文学习三步法]: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1、基础知识点:⑴⑵⑶⑷⑸⑹2、内容分析:[板书设计]全文共3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时地,美景及活动。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5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
2、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全班齐读第二段,指出作者的生死关是什么?三、具体研习第二段1、重点字词:“或”“取诸”“因”“趣”“曾”“系”“向”2、特殊句式:悟言一室之内。
当其欣于所遇。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通过串读,理清背诵思路。
作者发出“岂不痛哉?”的感叹,原因是什么?四、具体研习第三段1、重点字词:“一”“齐”“致”“斯文”2、特殊句式: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亦将有感于斯文。
3、作者感到“悲”的原因是什么?五、小结本文的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表达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即所谓“畅叙幽情”,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低沉的调子,但总体来说作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是积极的,是一种“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的样式。
六、作业【板书设计】景美乐人贤事雅生命将老爱好将倦痛生死随化欢乐有尽“一死生”虚诞悲“齐彭殇”妄作生死问题,古今同慨《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句式。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由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及其影响导入。
二、介绍序的知识三、初步读课文1、学生单读课文一遍,注意字音和停顿等。
2、师范读。
四、梳理文言知识1、重点实、虚词。
“次”、“极”、“信”、“或”、“由”等。
《兰亭集序》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通过对《兰亭集序》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积累文言知识。
2. 了解《兰亭集序》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王羲之的创作意图,体会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4. 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 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2.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二、课文讲解1. 朗读课文,正音。
2.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乐、悲、痛。
3. 分别讲解三个部分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1)乐:作者描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与会者饮酒赋诗,欢声笑语,展现了文人雅集的欢乐氛围。
(2)悲:作者在乐中感悟到生命的短暂,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3)痛:作者进一步思考生死,认识到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引发对人生的痛苦感慨。
三、讨论与赏析1. 讨论作者在“乐、悲、痛”三种情绪中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赏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
四、课堂练习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在“乐、悲、痛”三种情绪中的变化。
3. 学生背诵课文。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兰亭集序》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2. 拓展: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感受书法艺术的美。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 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课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初中课文 《兰亭集序》该怎么设计教案呢?怎么才能通过设计一份好的教案,更好的 把这课的知识点在这课堂上传递给学生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提供一份初中课 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课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 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 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 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 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 作品 《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 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 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 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王羲之, 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
1/8
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 他关怀国事, 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 后辞官归田, 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 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 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 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 思想 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 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修楔(xì)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趣(qū)舍万殊齐彭殇 (shāng) 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 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
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 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 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学 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 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
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8
(6)感受:“……信可乐也。
”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 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 修竹……列坐其次。
”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 ……亦足以畅叙幽 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由良辰、美 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 ?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 砍一常 阋约 犹 椋 趴衫忠病!?/p>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 25 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 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 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 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 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 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 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 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2), 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
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 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
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 “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
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 但当“欣于所
3/8
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 的。
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 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齐读。
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 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
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 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 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 《兰 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 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 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
作者把昔人昔文、 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 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接着叙志抒怀, 抒发了对人生的 无限感慨。
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 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4/8
5/8
6/8
7/8
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