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与保护延续

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与保护延续
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与保护延续

阳建强: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与保护延续

圈1孙吴国都建邺概貌图

图2著名都城巴黎的自然特性

图3著名都城凡尔赛的自然特性

的城垣未改,太平天国失败后,南京城内的建筑大部分被毁。

1912年,南京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首都,1927

年至1949年间为中华民国首都,在1927年至1937年间曾制定“首都计划”,对南京老城区进行部分改建,并建成了北起下关江边中山码头,东抵中山陵的中山大道,作为新的中轴线。在此线的两侧建造了若干公共建筑和颐和路一带的“公馆区”等,这批民国建筑均由当时著名建筑师设计,是近代中国的优秀建筑。

2古城格局的形态特征与价值

2.1古城的自然特性

“山川形胜”是南京古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南京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为宁、镇、扬山地的一部分,由三个脊斜组成,地貌上形成宁镇山脉两端的三个分支。北支沿长江南岸向西延续,包括栖霞山一乌龙山一幕府山一狮子山,海拔130—286米。中支至南京城墙脉延伸人市区,包括钟山一富贵山一九华山一北极阁一鼓楼岗一五台山一清凉山,海拔32—486米。南支绕城东南部,包括青龙山一方山一牛首山一三山一云台山,海拔95—382米。长江南京段达长度约95公里,江心有八卦洲、江心洲为主的十多个大小江心洲,江北有滁河,江南有秦淮河,为境内两条主要的长江支流。整个古城位于长江下游的秦淮河河口地区和宁镇山脉两端的一个小盆地中,周围的群山对古城起着屏障和军事防守的作用,而且便于登临,建设各种人文景观。南京城中部的小山群不仅是城内的制高点与历代名胜古迹聚集之处,而且是城内的南北水系的一条分水岭,此线以南的水属秦淮河流域,此城以北的水属金川河流域。

三国诸葛亮曾将南京的地理形势描述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比喻了一种内在的含意,使山川组成了一种气势:虎踞龙蟠,钟山高,气势磅礴,作龙蟠,石头山矮,雄峙屹立,作虎踞,对比非常强烈(图1)。这种山川的形势和山川与古城浑然一体的意境赋予了南京古城一种独特的空间魄力,这在中国四大古都以至六大古都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在世界著名都城中也是极为少见的,只有象巴黎、凡尔赛、布拉格和佛罗伦萨等都城可与之相媲美(图2,图3)。

2.2古城的布局形态

332

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文化与历史保护

南京是典型的不规则形都城,其古城格局在

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方面可谓独具匠心。作为今南

京老城的明南京城,城中有较多的水面和山丘,又

包罗了南唐时沿用下来的旧城。当时朱元璋在选

择宫城位置时,避开了整个旧城,而在它的东侧富

贵山以南的一片空旷地建造新宫,又把旧城西北

广大地区围入城内,供20万军队建营驻扎之用,这

样就自然形成南京城内三大区域的功能划分:城

东是皇城区,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

区。整个古城的外廓沿着这三大区的周边,同时还

按照山丘、湖泊、河流等地理形势,从防御需要修

建而成,因而古城平面成为西北角伸出而南部突

出的不规则形状,南北约二十里,东西长约十一里

妻茁絮喜端戈蠹宰%妾鬻冀‰磊翥1tt4南京明都城

笼山、覆舟山包人城中,西北角直伸到长江边的狮

………一

子山,东南包括秦淮河,将南唐金陵和六朝的建康

及东府城尽包在内,成为南京历史上规模最大而

建筑最坚固的城。这一屈曲多变颇不规整的形态

和格局一直延续至今,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管

子》所倡导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

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规划思想。(图4)

2.3古城的规划形制

“四重城廓”亦是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的主要特

征,而且其形成的一些规划形制为其他都城所仿

效。整个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内为宫

城,外为皇城,再外为京城,而后更环以广阔的外

廓。南京的皇城在应天府城的东部,即今逸仙桥以

东,光华门以北地区。宫城居于皇城中部而略偏

东,是填平燕雀湖而建筑的,因而地势南高北低。

宫城的布局以富贵山作为中轴线的基准点向南展

开,宫城东西宽约800米,南北深约700米,前列

太庙和社稷坛,是标准的“左祖右社”格局。宫城

之外环以皇城,皇城南面御街两侧是文武官署,一

直延伸到洪武门。正阳门外还设有祭祀天地的大

祀殿,山川坛和先农坛等礼制建筑,形成了明清两

代都城布局的范式,不仅中都临濠(今安徽风阳)

的设计规划,大体上沿袭这种体制,后来明城祖迁

都北京,整个北京的重新建设,也还是“规制悉如

南京”。再外的京城(应天府城)就是现在的南京

老城,京城外围的城墙十分坚固,平均高度在二十

米以上,宽度在十米以上,城墙外层用特制城砖砌

333图5明南京四重城廓

成,并用花岗石作基础,在砖缝内灌入桐油、糯米浆和石灰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用砖砌的都城。整个都城共设十三座城门,其中通济、聚宝、三山三门是南部突出部分的城门,建筑尤其坚固,各有三重到四重门洞。在应天府城外围,洪武二十三年又建了外廓城,周围约一百二十里。外廓城更是从防御需要出发,利用天然的山坡形势,用土筑城,东北包括钟山,东南包容神机营和大教场,南面超越聚宝山(雨花台),北面包容石灰山和玄武湖,西面靠近长江边。现在外廓城的遗迹已不存在,但人们仍沿用这些城门名作为地名,应天府城的城墙大部分仍保存完好,皇城与宫城尽管建筑已毁,但其空间格局还基本保存下来。(图5)

阳建强: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与保护延续

2.4古城的空间组织

南京古城规划宽阔,地形复杂,虽城的形制不规整,蜿蜒曲折而富于变化,但从全局看,仍然结构严谨,整体性很强,体现出一种刚柔相济的氛围。整个明南京城的布局总体上仍秉承传统,皇城偏处城东,使城的规划重心势在城东,以皇城为核心的政治活动综合区呈向西北展延之势,北迄外城北垣太平门一带,西至鼓楼。城中南部,以秦淮河两岸地带为核心的经济活动综合区,实处于政治活动综合区的半环抱之中。而城西北的城防区,亦是依附之势,于是从各综合区的配置关系看,主次分明,颇有严谨的礼制规划秩序,以宫为中心的规划格局至为明确。宫即为全城规划构图的中心,故即以宫城的南北中轴线充作全城规划的主轴线,虽宫偏居城东,但宫的中轴线实际上与旧城中轴线基本平行。从规划概念上讲,这条与宫中轴线基本平行的旧城中轴线,仍起规划轴线的辅助作用。宫城的另一轴线,即东华门至西华门的东西轴线。这是全城规划结构的辅轴线所在,此轴线向东延伸至大城朝阳门,西则过青溪展延至西城门。其在旧城的延伸线段,对综合区的配置也是有影响的。明南京在大城外,还经营了规模庞大的外廓城,就外廓而言,皇城位置已转变为全廓中部稍偏南处,而非偏居城东。这样不仅有利宫廷保卫,也突出了宫的中心地位。这种运用多条主次轴线和动态平衡的空间组织,即使在今天,其城市设计手法也显得高明和巧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5古城的结构变迁

近代南京城市化促使南京古城结构形态发生较大的变迁,这种城市近代转型不仅完成城市功能的转化,其城市空间格局也由传统的因势自由布局转化为以中山路为城市骨架,以鼓楼为城市中心的“中西合璧轴线”布局形式②。这种布局形式既不同于传统中国城市中轴线对称式格局,又有别于传统西方城市中心放射式格局,体现出“西体中用”的规划思想。具体体现在南京城的道路网规划上,自1929年按《首都计划》建成中山大道后,西方路网的形式在山西路、鼓楼、新街口,大行宫等处相继出现,大大改变了原有城内路网布局。1930年的《首都干道定名图》规划的城北道

路网基本参照了美国棋盘式道路网模式,以中山大道、中央路、中正路(今中山南路)、汉中路作为城市干路基线,进行平行式垂直布置。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近代西方城市“公共空间”也有所体现,开辟了广场和市民公园,如1928年修建的新街口广场,1931年修建的鼓楼广场等。此外,近代理性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在近代南京的历次规划中也有不同层面的体现,划分出居住区、工商业区、公园区和军事区等。“中用”的规划思想则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选择上。《首都计划》中第一次将建筑形式纳入规划控制的范畴,其中“建筑形式之选择”一项认为首都的建筑,尤其是行政公署及图书馆、博物馆、演讲堂等公共建筑宜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对规划政治区内的建筑乃至新兴的商业建筑亦均有不同程度的规定。

这样一种中西方规划思想共同作用产生的城市基本格局为近代南京所固有,而且在世界上也是极为杰出的。

3城市发展对古城形成的威胁

3.1威胁一:城市的急剧扩展

南京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缓慢在老城内(明城墙以内)填充到向老城外急剧外溢的过程。

1949年解放时,主要集中在老城内发展,1949年至1957年利用解放前留下的薄弱基础就近扩大工业生产,市区土地扩大28.6%,并在老城外布置了一些工厂和大专院校,1958年到1965年经历“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化工、大搞小土群,在古城墙外围占用了不少土地,市区面积扩大51.9%。

1966年至1978年,不少中央、省的大、中型建设项目拥人南京,由于定点脱离实际,不讲配套,打乱了布局,这一时期大幅度扩展了市区规模,到1978年底市区面积到达116.18平方公里,扩大了41.3%。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发展进入了急剧扩展阶段,尤其在1990年后表现得更为明显。据统计资料,1978—1999年,城市用地增长了60.6%,同时人口增长82.3%。这一时期发展的特征主要是老城内部功能向四周外溢,居住、工业和大型的批发市场较为均匀地分布在老城的四周,但是外围四个片区都缺乏独立的综合服务功能,外溢的部分主要还是依赖老城内的设施,这种发展状况不仅

334

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文化与历史保护

没有减弱古城压力,反而随着1990年代以后出现

的高速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

的矛盾。交通压力就是其中主要问题,由于大规模

新老区联系形成的钟摆式交通,严重地冲击古城

边界空间与明城墙的保护。此外,土地区位边际效

益使古城逐渐被建设包围,古城特色的外显以及

自然与古城的有机融合均受到较大程度的破坏。

(图6)

3.2威胁二:中心的高度集聚

南京古城一直是整个南京的经济发展中心,

而且随着南京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其中心功能将会更强。目前老城占主城不到1/3的建设用地,却占了主城60%的人口,67%的就业岗位和77%的三产就业岗位,有整个主城近一半的公共设施用地和近一半的商业服务用地。老城内作为城市的商业中心区的新街口地区发展更为迅速,目前新街口地区已从过去以零售为主的商业中心,初步发展成为以商业、商务、金融、办公等功能为主的商业商务复合中心。根据1997年调查资料,各类公共设施建筑面积已达445万平方米,其中金融、商务、办公建筑334万平方米,其他商业服务类建筑面积111万平方米。其建设用地已从1978年的20公顷扩大到1997年的72.84公顷。目前新街口3.7平方公里的范围人口密度达到4.2万人/平方公里,就业岗位密度高达3.0万/平方公里,在新街口最核心的四环路中,就业岗位2.5万个,密度达到5万个/平方公里⑧。这样的发展强度对古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交通压力,导致古城原有的肌理和尺度发生改变。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已十分担忧:南京老城要承担如此众多的新旧功能,古城格局与环境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由于古城极为优越的区位优势和物质基础,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更大规模的区域性金融、贸易和综合服务功能仍可能进入老城,这不仅对零售商业空间的正常发展形成挤压,而且直接的后果就是对于古城格局与历史环境形成更大的威胁和进一步的破坏。图6南京历年城市扩展与演变

1990年代初开始的旧城改造至今,古城已建高层建筑已超过500栋,其中80%以上集中在老城。据最近南京市规划局的调查资料,老城内总建筑面积4426万平方米,多层建筑占建筑面积总量的57.40%,低层建筑,占总建筑量的23.3%,高层建筑占9.9%,小高层建筑占7.8%,超高层建筑占1.6%,将高层建筑、小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合计共占19.3%④,这表明在南京老城高层巨型化现象已经出现。高层建筑是城市高效运转和紧凑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建筑技术的高度反映,它有利于产生多层次的城市空间形态,赋予城市丰富天际轮廓线,而且可以提供广阔的视野,让人们得以有机会在更高的视点观察和认识我们的城市环境,但同时高层建筑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随着高层建筑数量的增加,容易改变城市原有的肌理和尺度,不利于古城保护,以及带来地区交通和环境问题等等。就目前南京高层建筑建设状况,其布局仍过于分散,所建高层建筑的形态、风格和色彩缺少城市设计层面的引导和控制,整体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城原有的肌理和尺度,减弱了山体在古城中的主导作用及自然与古城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少数高层建筑对古城格局和风貌特色产生破坏作用,一些项目建设擅自突破规划管理和环境容量控制,造成对古城的建设性破坏⑤。

3.3威胁三:高层巨型化现象3.4威胁四:成片的危房改造

伴随城市中心的高度集聚,势必会引发高层

的巨型化现象,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335住宅拥挤、房屋破旧历来是我国旧城最为严

重的问题之一,南京老城也不例外,经过多年住宅

阳建强: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与保护延续

的开发建设,尽管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问题的面广量大,旧城中的住宅解困工作仍十分艰巨。目前南京老城区内住宅建设面积2584万平方米,其中建筑质量好的住宅710.9万平方米,占总量的27.5%,质量中等的住宅1627万平方米,占总量的62.9%,质量差的住宅247.3平方米,占总量的9.6%,老城41.42平方公里用地(明城墙以内)中的尚未改造的居住区,要转产的无污染工业以及有污染工业,总用地约5.50平方公里,占总量的13.3%@。这些地区往往居住条件低劣,严重影响着南京古城的空间环境品质。此外,在已改造的旧居住区中也存在不少显见的问题,1986年到1995年期间,由于旧城改造过程中政府没有经济上的投人,完全依靠房地产经营实现旧城改造,致使老城人口越来越多,老城环境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在一些住宅建设中,住宅强调实用型为主,标准过低,而且在老城内的开发形式以街坊为开发单元的较多,见缝插针现象严重,致使旧城建筑密度越来越高。这些问题同时又引发出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古城内的玄武湖每天人湖的污水总量有25.9吨,其中只有0.3万吨是工业废水,大多为生活废水,水质达不到IV类标准。内秦淮河每天的污水排人量为23.2万吨,其中生活污水21.34万吨,水质已经超过V类标准,黑臭现象严重。这无疑会大大减弱南京古城的空间魄力与形象。

4古城格局整体保护战略思考

4.1选择适宜的空间生长模式界大城市的发展趋向是“从单中心集中式城市结构过渡到多中心开敞式城市结构”,这是世界各国在总结大城市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战略性思考。这样的布局结构既可以保证大都市发展所需的空间,继续保持大城市拥有的活力,又可以避免大城市摊大饼式外延发展对古城产生的威胁。如世界著名都城巴黎从19世纪开始,其城市规模发展就极为迅猛,进入20世纪,由于巴黎在法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其城市发展仍然保持强劲势头,但同时发展也给巴黎古城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为处理好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巴黎市政府制定了三项战略性措施,诸如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工业和城市人口的分布,形成几个城市群;改变原来聚集式向心发展的城市结构,沿塞纳河发展成带形的城市结构;打破原来单中心的城市布局,发展多中心的城市布局等等。这一总体的规划策略改变了巴黎古城过去长期以来的集中式发展模式,为巴黎古城整体保护奠定了基础(图7)。

4.2加强古城内部的更新改造

早在1980年南京总体规划提出了“圈层式城镇群体”空间发展模式,1991年南京总体规划又提出“市域一都市圈一主城”的空间发展模式,但

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地处我国经济发

达地区,而且从大的区域发展,未来的南京将作为

仅次于上海的地区性副中心,在长江三角洲城市

群中与上海、杭州形成长江三角洲大三角关系,在

宁镇扬中三角中,南京更是组成南京经济圈的首

位龙头城市,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不难预测

南京未来的城市进程将更为迅速和强劲。在目前

南京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采取以老城为中心的

集中式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在一定的城市规模下

是可以接受的,但当城市继续扩展,超出城市发展

的适宜尺度时,就势必会给南京古城带来巨大压

力,使古城格局整体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当今世图7巴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构思

336

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文化与历史保护

从现实情况来看,南京城市发展大空间上的拓展

并没有象总体规划那样步伐大,南京城市建设基

本上一直没有突破明城墙的范围,其重心仍然集

中在鼓楼以南和中山北路沿线地区。这与古城浓

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物

质基础设施不无关系,也符合城市发展总是依附

于原有的城市基础的一般规律。而且南京新街口

地区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中心商务区的

雏形,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将有两条地铁在

此相交,这将进一步增加新街口中心地区的吸引

力。因此,跳出主城,拉开框架,实现老城原有中

心功能向外疏散还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为处理好

古城格局整体保护与中心高度集聚的关系,需要

全面启动新旧发展互动机制,一方面积极从老城

向广大郊区作战略转移,另一方面还应通过一些

技术性措施加强古城内部的更新改造,提高其结

构的承载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对古城旧居住区环

境的整治和更新,改善古城的人居环境。而且更为

重要的,还应逐步对南京古城原有空间格局和特

色进行有目的的梳理,深入挖掘古城的历史文化

内涵,再现古城空间的艺术价值。

4.3建立建筑、城市与自然景观遗产保护区

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在其富有特色的山

川形胜、顺应自然的布局形态、结构严谨的四重城

廓、灵活有序的空间组织以及各综合要素有机融

合谐调的整体感(图8)。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和

现代化建设的冲击,目前代表南京古城空间格局

与特色的物质载体多停留在单个地区或标志物上,

整个古城缺乏有序的视觉联系,削弱了各要素的

表现力。此外,重文物、轻文脉的旧城保护模式使

古城空间特色要素日渐丧失其环境价值,使人们

置身古城却难以感知和体验到古城的空间魄力,

与巴黎、凡尔赛、布拉格和佛罗伦萨等世界著名都

城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将建筑、城市与自然景

观作为整体进行一体化保护对南京古城显得尤为

重要。在这方面,法国“建筑、城市与自然景观遗

产保护区(ZPPAUP)”制度无疑给我们以有益启

示。早在1913年,法国就颁布了《历史纪念建筑法》,用以保护重要的纪念建筑;1930年颁布《自

然纪念物和具有艺术、历史、科学、传奇以及景观

特征的名胜保护法》;1962年颁布《马尔罗法》,建

337图8南京地貌航空影像

立“历史保护区”,其重点是对城市遗产,尤其是旧街区和历史中心区进行成片保护;1983年立法建立“建筑、城市遗产保护区”,意在加强对历史环境的保护;1993年又在其基础上增加“景观”一项内容,建立“建筑、城市与自然景观遗产保护区”,制定该法规的初衷与制定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或保护区是一致的,但更多涉及到自然与城市景观的保护内容,其旨在以保护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强调自然景观与城市和建筑的有机联系,对各种影响景观的开发行为进行严格控制。

4.4进行精心的城市设计与引导

从城市设计价值看南京古城,它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中国古代江南都城的杰出代表,十分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江南都城的传统格局与艺术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城建设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及科学价值。与此同时,今天的南京古城又是一个仍在继续发展并正在供市民生活居住的城市,在古城内部及其周围进行现代化建设在所难免。至为重要的是,应将城市设计思想和原则贯彻到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全过程,应借助现代城市设计的场所和文脉理论,深入研究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的构成要素及其组织原则,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精心设计,提出各尽其能的

方案,使现代化建设建立在高质量的发展基础上,

阳建强: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与保护延续

图9维也纳和佛罗伦萨新旧城过渡的处理

使适宜的开发利用和谐地融于古城的历史环境之中。具体而言,应注意保护好南京古城现有的地形地貌景观,凸显古城山川形胜的空间形态;应通过城市设计使现代化高层建筑与历史轴线有机融合,同时控制好历史轴线对景,强化历史轴线的空间意象,展现古城历史演变的空间序列;明城墙是新、老城区的过渡地带,可借鉴维也纳和佛罗伦萨新旧城处理的成功城市设计经验⑥(图9),强调新、老城区空间结构的延续和过渡。总之,通过精心高超的城市设计,保护和彰显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的独特魄力。

注释

①蒋赞初.南京老城的历史沿革.南京老城保护和更新

规划国际研讨会。2002.

②李百浩熊浩.近代南京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的历史

研究.城市规划,2003(10).

③宁越敏.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2000.

④南京市规划局.南京老城历史资源与现状有关资料

(内部资料),2002.

⑤王建国.南京老城空间形态优化和形象特色塑造.南

京老城保护和更新规划国际研讨会,2002.

⑥维也纳新旧城之间的环城干道建设是城市设计中的成

功案例,维也纳环路是当时最优美的城市干道之一,环路的建设使规模不大的老城区自然地被包容在一个近代城市的道路系统中,建成的环城干道长约4公里,宽57米,两边布置了教堂、证券交易所、大学、

议会大厦、国家剧院、音乐厅和各种公园等,公共建筑位于林荫大道和花园之中,气势宏大,环境优美,使老城与新城得到了很好的过渡。佛罗伦萨的新旧城过渡也是极为成功的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1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5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蒋赞初.南京老城的历史沿革.南京老城保护和更新规划国际研讨会,2002.

7李百浩熊浩.近代南京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城市规划,2003(10).

8王建国.南京老城空间形态优化和形象特色塑造.南京老城保护和更新规划国际研讨会,2002.

9周岚.南京老城保护更新规划背景情况介绍.南京老城保护和更新规划国际研讨会,2002,

10南京市规划局.南京老城历史资源与现状有关资料(内部资料),2002.

1l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12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13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

1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规划研究,2001.

15宁越敏.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2000.

作者简介:

阳建强(1965一),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教授。

338

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与保护延续

作者:阳建强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被引用次数:1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陈铁励.李祥琪.贾昌龙非开挖技术在排水管道铺设中的应用[会议论文]-2004

2.尹超南京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研究[学位论文]2005

3.吕鑑.陈章.郝二成.段晓东雨水管网方案优选枚举模型的研究[会议论文]-2004

4.闵士权卫星移动通信概况与我国发展策略思考[会议论文]-2004

5.敬东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控制的相关性研究[会议论文]-2004

6.李胜.黄勇.LI Sheng.HUANG Yong对合肥城市风貌特色发展继承的设想[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5,31(14)

7.沈向阳.SHEN Xiang-yang安庆古城格局特色保护的策略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4(3)

8.张小娟.王桢.ZHANG Xiaojuan.WANG Zhen在交融中演绎历史——以兰州市传统轴线格局的传承与发展为例[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2009,16(7)

9.白水金陵城里[期刊论文]-地图2000(4)

10.李学军.郑春和管道闭路电视检视技术的应用前景[会议论文]-2004

引证文献(1条)

1.蔡琰南京颐和路民国建筑保护的原真性与文化传承[期刊论文]-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6)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9811999794.html,/Conference_6143038.aspx

论西安古城的旅游发展与保护

论西安古城的旅游资源开发摘要:通过对西安古城的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研究,阐明了西安古城在保护和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原生态资源的保护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并就如何对西安古城的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提出了几点想法。 关键词:西安古城、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利用、生态旅游、开发式保护、原生态资源 引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至今还保存有众多各具特色的古老城镇和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旅游事业的蓬勃兴起,古镇的面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城镇开发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也显示出越来越多的矛盾问题待解决。 而西安古城集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为一体,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西安市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限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赋予其独特的原生态资源。 现如今大力发展旅游业,振兴西安经济已成为西安人的共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使西安古城成为我国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并具备良好的旅游基础和规模。 一、西安古城的旅游资源 (一)、历史文化遗产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西安的历史悠久,文化的积淀非常厚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罗马、开罗、雅典)之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著名的世界历史名城。西安周围有120多座帝王陵墓围绕。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西安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近年,汉阳陵的开发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轰动,其出土的裸体彩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市内有 6000 多年历史的半坡遗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块、被誉为石质历史书库的碑林博物馆;文物储藏量全国之最的陕西

(倡议书)保护名胜古迹的倡议书

保护名胜古迹的倡议书 文物古迹需要得到保护,下面一起去看看为你整理的保护名胜古迹的倡议书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保护名胜古迹的倡议书1 近期,xx镇发起了以“保护xx文物,留住历史痕迹”为主题的文物普查活动,旨在通过活动的开展,摸清xx现存的碑刻、石刻等历史遗迹,从而进行有效地保护、利用和管理。 xx是千年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古迹众多,文化遗存丰富。历史的长河中曾存在文庙、关帝庙、报恩寺等20余处祠堂庙宇,父子状元坊、龙门连跃坊等72架牌坊,然而岁月风雨的侵蚀,战乱的破坏,人为的毁坏,流传至今只留下清真寺还有零星的碑刻石刻无奈地诉说着历史,见证着xx的变迁,留下了xx历史的痕迹。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梁一柱,一碑一刻,一砖一石,无不凝聚着先人的智慧,留存着沉淀了千百年的历史文明,价值不可估量。然而由于众多的历史的的原因,xx的文物多散落民间或埋于地下,难于统计,更谈不上保护管理,再加上群众法律观念淡薄,意识不到保护文物的意义和责任,以及文物贩子的介入,导致文物盗卖、毁坏现象时有发生,让人心痛。

在这种情况下,xx镇党委政府深深地感觉到保护文物对于发掘千年古城的意义和责任,深深地意识到只有保护好文物,才能丰厚xx文化的底蕴,才能留住xx文化的根基,千年古城才不枉为口谈,旅游开发才有落脚之地,起航之点。 整个文物普查活动,由镇宣传室牵头,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调查了解阶段。组织镇上有业务专长,责任心强,热爱该项活动的人员,深入村居走访座谈,调查了解,摸清底子。目前第一阶段已基本结束,共发现整理碑刻石刻40余件。第二阶段,全民发动阶段。印发倡议书,喊响“爱我xx,保护文物,留住历史”、“保护文物是功臣,破坏文物是罪人”口号,号召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提供文物线索,积极捐献。第三阶段,收集保护阶段。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明确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买卖非法。组织专人把可以转移的文物运到镇上统一保存,归个人存放又不能转移的,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明确责任。 留住文物,就是留住xx文化的血脉,就是对先人和历史的尊重,就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对话和沟通的桥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文物不会再是被遗弃一域的孤客,它会成为推动xx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它会像一位睿智的老人,引领着我们向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前进。 倡议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保护名胜古迹的倡议书2 各位乡亲、乡贤、各位志士:

旅游对古城古镇的社会文化影响

古城古镇古村落旅游规划与保护研究专题(四):旅游对古城古镇的 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对古城古镇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业是带有文化性质的高度综合的服务行业,所以旅游业的社会文化作用有时更具有隐蔽性,往往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古城古镇是保留了较多传统文化,相对封闭的空间。古城古镇旅游兴起后,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互动和碰撞,产生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旅游对古城镇社区文化的积极影响 1、旅游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再建构 丽江旅游的发展不但相继推动了丽江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而且还建成了一批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高质量的景区景点,为当地文艺精品的创作与展示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出现了一批深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的优秀歌曲,如《丽江美》、《纳西人》、《蓝月亮》、《七个月亮》等等。濒临消亡的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借助旅游大潮的契机乘势获得一定程度地恢复与重建,纳西古乐成为誉满中外的文化精品。宁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由于前几十年的社会变动几乎造成其传统文化的完全消失,服饰日渐汉化,民族歌舞活动越来越少,就连他们最具特色的阿夏婚及母系家庭也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旅游的介入,众多旅游者惊羡于其美妙绝伦的湖光山色和独特的母系文化而纷至沓来,既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又唤醒了摩梭人的族体意识,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而倍加珍视、百般呵护,从而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摩梭人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复兴。 2、旅游强化了接待地的民族认同意识 民族认同是民族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民族联系的一种意识”。旅游业的发展,唤起了纳西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再认同,引发了民族意识与民族旅游的互动。借助旅游的开发,种种已经或正在消失的象征着民族精神的文化事象由于日益得到海内外尤其是本民族的热切关注,而得以苏生和再现,从而增强了自我民族认同的内趋力。正是在丽江民族旅游的特定场景中,象征性的纳西民族意识借助其身份的再认同得以强化,并在与民族旅游发展的互动中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 3.旅游并没有影响当地居民的核心文化 旅游的发展,对当地居民的核心文化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破坏。一项通过105户摩梭家庭的调查显示,摩梭人仍然保持着其核心的传统文化。家庭成员婚姻形式只有阿夏异居婚(走婚)一种的占了47%,只有阿夏同居婚的为17%,只有一夫一妻制的为13%,另外,23%的家庭中有2种或3种婚姻形式并存,虽然这种变化体现了摩梭人的婚姻形式存在着向一夫一妻制转化的趋势,但可以看出“阿夏”异居婚的人群比例仍然占调查家庭中的50%以上。主要原因是对摩梭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得摩梭人开始有意识的关注自身的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阿夏”异居婚的作用。在以旅游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落水村的调查中发现,这里摩梭人的摩梭意识、自信与文化自豪感,胜过

全国古城镇汇总

中国古城 中国现存古城约20余座,分别为:商丘古城、平遥古城、荆州古城、襄阳古城、歙县古城、寿县古城、大理古城、凤凰古城、广府古城、临海古城、西昌古城、高昌古城、凭祥古城、里耶古城、兴城古城、山海关古城、浮梁古城、阆中古城、丽江古城等,现存的大部分古城均为明清建筑;其中,阆中古城建筑风格至今保持着唐宋格局,明清风貌,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建筑的实物宝库”;临海古城,始建于晋,扩建于隋唐;高昌古城始建于汉代,经战火摧毁,现保存着唐时风貌。 全国现存的古村镇全国各地分布较多,约300余个,其中华东地区分布最多,约130余个,华南地区的古村镇相对较少,约30余个,古村镇作为地方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的整合,不仅有古建民居、历史街区及民间工艺等有形的旅游资源,更有包括民族艺术、空间环境及节事活动等无形的旅游资源。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与现代闻名隔离所保留的传统环境迎合了现代游客的求异心理。 其中全国运营中排行前10的古城镇分别为: 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凤凰古城、阆中古城、歙县古城、大理古城、婺源、周庄、乌镇、宏村。 其中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凤凰古城、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特色古城,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除了自然风景与独特的建筑风格,更有绚丽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特色,别具一格。 阆中古城、歙县古城、平遥古城、以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而著称。游览以历史文物古迹为主。 婺源、周庄、乌镇、宏村,悠久历史的古镇,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携带着中国水墨画的气息扑面而来,雕梁、画栋、石巷、老屋,见证着历史沧桑的风情画卷映入眼帘。以游览诗情画意的小镇自然风光为主,体验慢生活。 根据游览时间长短,将游客分为两类,分别是:观光游、度假游。据统计,国内的古城镇主要以观光类为主,其中度假类缺失。 观光类: 最为传统、普遍的一种旅游需求形式;客群广泛,年龄段涵盖量大;大多数属于一次性旅行;旅游形式和经济消费的关联性最差;对于目的地的文化及游玩景点吸引点具有一定的要求;年轻人及老年人居多,也是人群涵盖量最为广泛的一种游客类型;重视交通工具。 度假类: 对于目的地具有一定的要求,氛围环境文化特点等;目的性很灵活;对于饭店是否著名并不关心,对于周边的生活氛围特点具有一定的要求;对于交通便利具有一定的要求;追求自然风光和舒适休闲者居多;消费价格弹性高;主流人群多为新婚夫妇及老年人;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中青年客群略有提高;

保护名胜古迹

保护名胜古迹——《文昌塔》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的名胜古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2、懂得爱护名胜古迹是热爱祖国的表现,人人都应爱护名胜古迹。 教学重点: 为什么要保护名胜古迹及怎样保护名胜古迹。 教学难点: 文物古迹所具有的多种价值学生不易理解,应给学生参透一些这方面的常识,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些保护文物古迹的意义。 教学准备:文昌塔(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合浦东山寺、东坡亭、海角亭、大士阁、惠爱桥、文昌塔、孔庙、武圣宫(关帝庙)、魁星楼、天妃庙、海门书院、廉泉、骑楼遗址等等。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能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3、小结:合浦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名胜古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参观一些名胜古迹。 二、欣赏并介绍图片(是学生懂得什么是文物、古迹、名胜,激发学生热爱名胜古迹的情感) 1、小组交流:你外出旅游时,都去过哪些地方?打自己拍的照片在小组里交流,谈感受。 2、简介文昌塔。 3、出示视频(文昌塔图) (1)小组交流:说说这些图片上展示的有什么? (2)同学读图片下的资料。

(3)小结: 这些物品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着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因而,我们 一般把它们称作“文物”,它们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 4、出示视频二(修复后的文昌塔图) (1)小组讨论: 请大家读读这些建筑物的名称,然后再根据你查找的资料为大家介绍,说说 这些建筑物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小结: 这些建筑物建造的时间早、造型独特,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见证,我们把这样 的古迹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成为“古迹”,它们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欣赏价值 和经济价值。 三、拓展 1、出示视频三(桂林风光、台湾日月潭、张家界、北海银滩、红树林) (1)全班交流: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结: 这些地方风景宜人,美丽如画,是我们祖国宝贵的自然资源,是我国的名 胜古迹,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名胜古迹遍布祖国各地,大 江南北,文化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板书: 欣赏价值 历史价值 经济价值 教师:文物古迹是国宝,它们记录了祖国古老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一旦损坏就再也不能复得,有 些文物还是无价之宝,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它们的价值的。我们要保护名胜古迹, 那么我们应怎样保护名胜古迹呢? 1、小组讨论:我们怎样保护名胜古迹? 2、小结:国家立法保护名胜古迹吗,我们要遵守纪律,在参观时要爱护,不能 破坏名胜古迹,不在上面乱画、乱写,向大家宣传保护名胜古迹的重要性,号召

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研究——以都江堰灌县古城为例

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研究——以都江堰灌县古城为例-旅游 管理 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研究——以都江堰灌县古城为例 周鹏程陈丹丹杨婷 古城镇作为承载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区域旅游开发当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在将古城镇进行商业化运营的过程当中,由于商业业态的布局和选择不当,往往导致古城镇发展陷入同质化困境,“千镇一面”的现象在当下我国古城镇旅游发展中屡见不鲜,本文以都江堰灌县古城区为调研点,基于对古城内商业业态的实地走访,旨在发现古城镇商业业态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试探性地提出符合古城核心价值的合理化建议。 一、引言 古城镇旅游是我国目前正在着力打造的一项中国旅游名片,伴随人均国民经济收入的持续增长,人们对于充满文化原真性的古城镇的旅游需求也日渐攀升,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已经逐渐不能同旅游者对于传统文化习俗以及深厚历史底蕴的外在或潜在需要相适应。对于古城镇的旅游开发已经有了相当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反观关于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的研究情况,相关研究数量较少,而古城镇旅游开发中商业业态的布局和规划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和目的地的发展前景,因此,弥补该领域的理论空白,尝试性的归纳总结出一套古城镇商业业态发展的良性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回顾 在有关世界遗产登录的国际文件中,把历史城镇(包括城市建、构筑物群、历史街区)分为三种类型:无人居住的遗址型街区;仍有人居住的历史街区;20

世纪建设的新街区。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都江堰灌县古城系“5·12”大地震发生后由政府统一在原址上进行灾后重建后形成的“现代古城”,从严格意义上应纳入第三类。而马伏英又从旅游商业地产的维度将其描述为依附于旅游景区而建设的提供旅游休闲、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辅助活动的建筑空间。而旅游商业业态实际上是对旅游行(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和经济效率等的一种综合描述,其概念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特色性等特点。一旦古城镇形成旅游开发的规模效应,商业化的进程就变得不可避免,旅游活动需要依托合理商业形态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功能和价值。影响古城镇商业业态的主要因素有古城镇自身因素、消费者因素和业态因素三种类型,如何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商业化成为历史城镇地域文化保护的必要动力和地域文化展现的重要手段成为一项重要议题。 三、都江堰灌县古城旅游商业业态分析 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案例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等方法,走访了都江堰灌县古城内2444家铺面(以门牌号为单位),调查时间从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灌县古城的范围界限、古城内的店铺数量以及店铺的经营形态等。 首先将旅游商业业态的类型分为旅游商品、餐饮、休闲娱乐、住宿、演艺、服务配套、其他(居民居住;出租;空置)七个大类。经过实地的调查走访,本案例范围内共有2444个铺面,分布在西街、南街、宝瓶巷、商业街、文庙街等大大小小21条街道上。 (一)灌县古城旅游商业业态特征分析 1、商业业态集聚式布局特征明显

北京名胜古迹保护

行走中消逝 ——北京名胜古迹保护迫在眉睫 城市文化景观既影响到过去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也对现在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影响。一城市独特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连同城市的各种文化传统,构成了一个城市独特的风格。北京是六朝古都,历史遗留下的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可谓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保护好这些历史遗产,不仅与城市的现代化不相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众所周知,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破坏文物即意味着抛却历史,抹杀城市特色,也意味着,城市除了变成一个拔地而起的钢筋水泥丛林外,最终只能是一片丧失历史文化内涵、没有人文背景的现代都市沙漠。按理说,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应该没有矛盾,但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往往难以相容,似乎要建设就不能太多的顾及文物保护,要保护就会影响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更有甚者,城市的文物遗迹被人们所忽视,甚至被视作城市发展建设的一种障碍、负担和包袱。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北京历史文化的新篇章。北京古迹之多、园林之秀、山水之胜饮誉中外。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个,现存古寺庙2666座,古文化遗址51处。市区主要游览点有: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天坛、北海公园、景山公园、圆明园遗址、香山公园、龙潭湖公园、陶然亭公园、大观园、北京动物园、雍和宫、大钟寺、古观象台等等,以及一批博物馆、展览馆、中小公园等。 当前北京城内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的保护主要面临以下矛盾:一是市内人口不断增加,旧建筑翻新、新建筑增加,导致传统建筑的破坏;二是市内交通网改造、道路拓宽、街道改造等市政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忽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三是保护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该工程的周转周期较长,现时产出较少,因而保护积极性不够;四是保护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现象,保护工作制度性不高,依法办事的思想没有很好得到贯彻。前不久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梁、林”故居被拆事件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议论。 2012年1月26日,有人向媒体爆料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已被拆除。经记者调查并证实。经过持续两年多的“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梁林故居”终究没能逃脱碎为瓦砾的悲剧命运。此消息在节日期间爆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对此东城区文化委给出“维修性拆除”的解释,不少网友表示难以理解。名为“走平凡路”的上海网友说,拆与修在我们的字典中是不同意义的。名为“苗”的网友则调侃道,“维修性拆除”是一个新名词,没有学过!也有网友表示,梁林故居被拆,不是只进行重建就行了。文物部门应该知道“真古董”与“假古董”的区别,把真的给拆了,再怎么重建也还是假的……梁林故居的真正价值并不在建筑上,而在于建筑的历史、人文意义上,这些意义不在于物质载体如何,而在于其真实性上。 许多事实已经证明,城市建设往往是以牺牲文物遗迹为代价的,长期以往,对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必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面对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已经形成的亟待解决的矛盾,我们必须拿出应对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对策。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旅游中心,也是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故都之一,文物的保护更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制度,加强领导,遵循法制,照章办事。保护城内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必须建立长效性机制。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责任落实到人。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使保护工作数量化、可视化; 二、新老结合,传承创新,相辅相成。在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城市自

古城镇及文化保护

古城镇及文化保护 建筑学一班殷彪 201103190126 摘要: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明大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古城镇,它们都代表着某个时期或某个名族的历史与文化,对于名族,对于国家,都是的一笔重要财富。但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和许多人对古城镇的关注和意识薄弱,导致我国许多古城镇遭到破坏。所以我们要对古城镇规划和保护。保护古镇,保护中华文化。 关键词: 古城镇古城文化古城保护保护模式 文化古镇是先辈留下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古镇的存在意义不仅在于它本身的物质环境,还包括古镇所携带的历史信息,而我们正是通过对古镇的保护来获得所要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由此可知,古镇规划之意义十分重大。 近年来,城市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城市发展了,但我国原来非常富有特色的城市、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逐渐地失去了记忆,干百个城市差异越来越少,面貌却越来越趋同。城镇历史文化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保留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因此,保护城镇历史文化应是城市规划的任务之一。 城镇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城镇历史文化就越显重要。因为城镇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镇出现的时候,正是人类文明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城镇本身就是一件杰出的文化产品。城镇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的引导,离不开文化繁荣。现代城镇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它的本质即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城镇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没有文化的城镇是一个没有品位的城镇,不可能生存发展和持久的。文化足进步的动力,是历史的积淀。城镇历史文化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可以再现前人、前朝或远古的民情风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自然风情。是在更高层面上展现出人类生活的文明,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于古城的规划保护,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古城镇规划的意义,首先,从保护的意义来说,古镇的规划是为了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传统地区城镇商业、居住建筑群、孔庙、塔等为主要特征的

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2011年7月刊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57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刘娇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系陕西汉中723001) 摘要:本文从我国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及现有的开发模式,提出我国古城镇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古城镇旅游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古镇旅游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古镇旅游由于开发时间较短,游客多集中在周庄、乌镇、丽江等知名度较大的古镇,大量游客的涌入影响了古镇原有的宁静气息,而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旅游房地产开发热潮又使这些古镇陷入了"圈地运动"。除上述知名古镇以外,多数古镇的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新兴的古镇缺乏科学的旅游规划,镇内的商铺或餐馆只是在原有民居的基础上稍加处理就开始接客,旅游经营者对于古镇旅游的本质普遍不太了解, 并没有形成古镇旅游应有的文化氛围,而某些古镇管理者急功近利 的开发行为也对古镇的传统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此外,古镇旅游资源在一定区域内的普遍性较强,由于开发深度不够,古镇旅游在发展中易出现旅游产品雷同,对于匆匆游玩的大众游客而言,很难体验到差异性,因而回游率不高。 二、古城镇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 古镇原本不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而存在,而是广大农村乡土建筑的聚落地。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建筑风格独特古朴、民风民俗淳朴,乡土人文气息浓厚、自然环境山清水秀、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且因历 史、自然、地理、民俗、秉性等不同,各地古镇又呈现出区域化、多样化 的人文特色,这些条件构成了古镇旅游的基础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民居数量和分布地越来越少,这种稀缺性资源与现代化建筑景观、生活方式形成强烈差异,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一资源类型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逐步显现出来。因此,具有古老、独特的建筑外观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镇逐渐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出来,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类型。具体来说,古镇之所以成为旅游吸引物,有着几 个方面的因素。 1、古城镇古老的建筑。古镇建筑保存较好,并且特色鲜明,这是进行古镇旅游开发的物质基础。古建筑最直观的价值在它的可观赏 性与独特性。 2、古镇古朴的环境。古镇作为旅游吸引物,却并不只是依靠几处 古老的建筑,还有构成古镇框架的传统建筑格局,以及与之相融合的自然环境,即还必须要有较为协调一致的总体建筑风格与整体环境, 要求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浑然天成,形成古朴的环境。 3、古镇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古镇大多历史悠久,人文 内涵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历经千年人文濡染,许多古镇保存有大量历史文化遗迹,且人文荟萃,留下了神奇 的传说和文化古风。 4、与古镇相适应的居民恬淡的生活状态,民俗民风。古镇的存 在价值是以其完整的文化形态而出现的,这一文化形态,不仅包括古建筑物、古朴的环境以及众多文物遗存这些凝固的、静止的事物,而且 还包括世代生活在这些老房子里的古镇人传统的生存状态,即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文化方式。古镇最具特色与最具生命力 的特征正在于人与古镇的相生兼容,这是古镇固有风貌和生活结构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我国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及发展对策 1、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加强宣传 拥有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各级政府、古镇居民及相关从业企事业单位,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转变,牢固树立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 观念,并以此作为发展古城镇旅游的核心指导思想,指导古城镇发展规划的制定。 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宣传可持续发展理论,让公众认识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及利害关系。宣传重点应该放在保护上,不仅要在客源 地进行宣传,也要对古镇本身的居民进行宣传教育,让广大居民与游客深刻认识到保护古城镇资源对于自身利益与后代利益的重要性, 从而使居民与游客自觉地参与保护古城镇工作。 2、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古城镇旅游开发的前提。规划应该是全面系统的规划, 应包含古镇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市镇建设、土地管理、教育文化、 古镇遗产的保存修复、古镇旅游等规划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键要处理好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些古城镇在规划中不注意对整个历史风貌的维持,如周边广 告、 商业标志、电力通信电缆、路标及街道装饰与历史环境不协调,造成视觉污染等等, 这些问题在今后的规划和管理中都应注意。3、遵循保护优先原则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遇到多种利益发生冲突且难以平衡时,要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 顾全大局,以长远、全局利益为重,而不能只顾眼前与地方利益。要树立"古城镇旅游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古 城镇保护"的古城镇旅游开发理念。由于历史原因, 导致我国古城镇很多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消失。对于那些受损或消失的部分,在原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于现存较好的文化遗产, 一定要十分珍惜,要尽最大努力保全它们,在实际工作中, 遇到争议先搁置。4、遵循合理开发原则合理开发,就是一方面要做到有约束、有限制的开发,尽量少开发, 多利用,尊重历史的原貌,不能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整个古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杜绝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开发。重复建 设的粗放型开发模式不能采用, 侧重软开发,即文化价值方面开发;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古城镇的环境容量、 资源承载力,严格控制游客数量, 严防由于游客的超载带来古城镇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的破坏。参考文献:[1]余龙飞,肖亚波.汉中三大古镇漫谈[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309. [2]谢艳凤,李耀战,吴琳,等.浅谈旅游与区域的发展[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34.[3]谢艳凤,吴琳,李耀战,等.对陕南旅游形象的初步探讨[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166. [4]石全平,闫新慰,谢文平,等.浅谈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和营销策略[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167.[5]石全平,赵琨,吴琳,等.对当前地方政府"旅游热"的理性思考[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1. [6]高优仙,刘文静,唐玲娣,等.对农家乐的理性分析[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2.[7]王沛,刘军波,许军让,等.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1. [8]邱晓艳,王沛,刘田天,等.论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8. [9]赵丹莉,陈小丽,李晓萌,等.以商洛为例谈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65. [10]刘军波,范亚静,张姣,等.关于不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以汉中为例[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7.[11]张姣,刘军波,刘田天,等.浅议汉中旅游景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8. [12]谢艳凤,吴琳,李耀战,等.汉中民俗与审美[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338. [13]陈瑞,刘军波,许军让,等.浅谈我国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3):314. [14]陈瑞,何磊,许军让,等.关于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03. 作者简介:刘娇(1990-),女,重庆人,陕西理工学院历史系旅游管理专业08级本科生。

山西名胜古迹简介

山西风景名胜简介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东部。其间高山峻岭,丘陵纵横,山环水绕,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适中,四季分明,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处处绚丽多彩的景色。山西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保留有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旅游界因此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自然美景、历史文明、革命史迹和新时期建设成就,共同构成了山西得天独厚、古今兼备、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 山西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条件,造就了许多雄伟壮观、引人入胜的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神奇天象、珍贵生物等自然景观,其自然旅游资源之丰富位列全国前列,山西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几乎拥有所有的自然景观,而盐池、万年冰洞、火山群却是绝大部分省份所没有的。 名山大川: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最著名的有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名山北武当山、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全国十佳自然保护区之一的芦芽山、五镇之一的中镇霍山、保存有华北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的历山、太行山脉中奇绝险峻的太行大峡谷、

王莽岭、黄崖洞,另有灵空山、石膏山、仙堂山、管涔山、庞泉沟等,山色不同,神态各异,分别以险峻、幽雅、秀美而出奇制胜。有的可游览观赏,有的可避酷暑,有的可访古寻幽,有的可供瞻仰。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这些名山大川犹如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形成多处风光宝地,成为山西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旅游资源。 洞石雄关:山西境内太行、吕梁、中条山中有多处石灰岩溶洞,如沁水白云洞、壶关紫团洞、盂县万花洞、玉华洞、太原天龙山溶洞、忻州禹王洞等,大都保存完好,洞体广阔,钟乳石琳琅满目、千姿百态,有的已对外开放,供人游览。省内地貌奇特,各大名山处处可见奇峰怪石,如芦芽山山峰形似芦芽,直插云霄;平走冠山顶似冠首;五台山的中台顶巨石堆积,名为“龙翻石”、北武当山巨大的“风动石”、灵石县的“灵石”,殊为奇特。奇峰险壁间形成了娘子关、雁门关、偏关、宁武关、平型关等多处雄关险隘。 清泉湖泊:山西水资源缺乏,但天然湖泊遍布全省各地,历年来又建造了多处水库、人工湖泊,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三晋大地上。山西泉源数以万计,分冷泉、温泉和矿泉三种。较大的冷泉有:朔州神头泉、五台般若泉、太原难老泉、清徐平泉、洪洞霍泉、临汾龙子祠

古城镇文化旅游地产运营成功的关键要素

古城镇文化旅游地产运营成功的关键要素当前,我国旅游地产开发正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局面;加之近两年来旅游业在金融危机中拉动内需的突出表现,国务院4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发布,旅游地产的发展更是随之受到进一步推动。投资主体更为广泛,涉及各行各业;发展模式层出不穷,如滨海地产、温泉地产、高尔夫地产、主题公园地产、古城镇地产、节庆会展地产等。 其中“古城镇聚落类文化旅游地产”是较有特色的一类,即以中国传统和本土文化、民族风情、节庆民俗等为核心吸引物,撷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为展示核心,以当代人追求古典、舒适、高雅、复古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消费需求为标准,运用现代建筑、园林、水体等景观营造手法,打造出的一种新型、仿古类古城、古镇、古村落旅游地产。 在具体表现方式上包括两种类型。其一,在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历史遗存文化遗产类古城镇、古村落周边开发的地产项目,如周庄古镇、丽江古城、皖南宏村等;其二,是从零开始打造、平地起步、“无中生有”的仿古建筑类、开放式旅游地产项目,如河北“天下第一城”、开封清明上河园、四川芙蓉古城等,此类旅游地产项目投资大、风险高、成功者不多;而云南楚雄的彝人古镇却走出一条独特的、快速成功之路。本文以彝人古镇为原型进行剖析,总结出此类旅游地产项目开发及运营成功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六点。 1、成功要素之一:重定位,主题为先,特色民俗文化主题品牌吸引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项目主题,以准确的定位摆脱成熟景区荫蔽。没有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等品牌资源作为依托、凭空打造的文化景区与地产,要想后来居上,必须找准定位,以特色主题作为突破口,寻找到自己的“文化蓝海”。彝人古镇,就是在区域旅游市场中成功的找到了自己的准确定位——融入云南省最具吸引力的“昆明—大理(白族)—丽江(纳西族)—香格里拉”这条黄金旅游线,成为昆明至大理的旅游中转站,打彝族文化、彝乡风情牌,既成功摆脱了黄金旅游线上成熟景区的荫蔽,又可以借势共享客源,化竞争为竞合,为云南黄金旅游线再添靓丽的一景。

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题目_关于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活动学院__ _ __ 班级___ __ 姓名___ _ _ ___ _ 学号___ _ ___ _ _ 联系电话_ _ 成绩___ __ ___ _ _ 评阅教师签名___ __ ___ _ _ 日期:年月日

关于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活动 ——以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宅为例 摘要:现代社会飞速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而历史文物一方面能为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有其独特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文化品位。因此,以名人故居为主的历史文化古迹成为大众热衷的景点已不足为奇。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历史文化古迹成为景点的同时也不断遭受着破坏。本次调查以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宅(虞洽卿故居)为例,结合实践中对景区的观察,通过与景区工作人员的交流、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多角度地探究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问题,制定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从个人、景区和社会等方面来有效地达到保护历史和文化古迹的目的。 关键字:历史文化古迹;破坏;保护;解决方案 一、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一)调查的背景 中国向来是个崇古的国家,所以历史和文化古迹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特殊的感情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也更加追求精神层次的富足。逐渐地,遍布全国的名胜古迹也就成了人们在外出旅行时的不二选择。而随着文化古迹所处景区客流量的增加,历史遗产遭到破坏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近期,有关历史文化古迹遭到破坏及游客恶意行为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纷纷关注。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痛心和深思以外,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的破坏与保护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于名胜古迹的作文10篇完美版

《关于名胜古迹的作文》 关于名胜古迹的作文(一): 参观名胜古迹――长城 远远的便看见,长城犹如一条长龙,盘卧在山陵上。爬上长城,看着人群来来往往,我心中便产生一种好奇心,从高出往下看会是什么样呢?于是我便随着人群一齐向上涌去。一路上我遇见了许多外国友人,想必他们也是久闻长城的大名,想来看看长城是怎样的壮观,宏伟。过了一会,我看见一个小房子似的堡垒,原先那就是烽火台,敌人来时,用来点狼烟的,这不仅仅使我想起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抬头仰望天空,是如此的蔚蓝,再看看长城,仿佛还有很远很远,一向延伸到云端。由于下起了小雨,所以我不得不下去了,我仅仅爬到了835米处。哎!真是令人遗憾啊!但是看着下面的人群,我当然十分自豪。 望着人群,我想,这便是长城的吸引力。如果长城没有宏伟的气势,怎样会吸引那么多的游客?我又随着人群涌了下去。 此时我真的感受到了长城的宏伟壮观! 关于名胜古迹的作文(二): 家乡的名胜古迹 我的家乡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扼赣、浙、闽、皖四省之要冲,向东对接长三角,向南承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处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游,既是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腹地,又是承东启西的咽喉要地,也是实现上饶在江西东部崛起的桥头堡。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早在唐朝就已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区域内拥有俊美秀绝的绿色自然风光,光辉灿烂的红色革命遗址,丰富多彩的古色文化遗存。其中最有名的有:陆羽泉、东岳庙、奎文塔和五桂塔、信江书院、上饶集中营旧址等。 下面我介绍几个我喜欢的名胜古迹。 上饶集中营: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对上饶集中营几乎无人不知,一是因为它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的产物;二是受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上饶集中营》以及90年代中期的八集电视连续剧《上饶集中营》的广泛影响。闻名全国的上饶集中营是囚禁皖南事变中被俘的新四军将士以及东南诸省被捕的共产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的人间地狱。

广西的十大名胜古迹

广西的十大名胜古迹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广西的著名名胜古迹旅游景点你都知道哪些呢?今天在这里为大家介绍广西的十大名胜古迹,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最大的观赏石景园是柳州奇石园。柳州奇石园位于柳州市屏山大道的箭盘山下,占地面积42800平方米,1994年建成开放。由景石和主场馆组成,以石立意造园。外景景石用本地墨石、风化石、卵石为主,采用动静理水、聚散叠石、植物配置等方法造景,最抢眼的是一尊高5米、重160吨的迎宾石,一组名为激流勇进的叠石瀑布,一方蕴含“柳州;龙城”、“中华民族龙的传人”寓意的龙形墨石。主场馆叫“八桂奇石馆”,是东南亚最有名的观石、品石场馆,1999年建成开放,占地700平方米,展示奇石5000余块,大部分产于柳州地区。馆内有山石、水石、土石、洞石、岩石、化石和混成石族等,约50余种,其中“中华魂”、“暮色苍茫看劲松”等奇石精品,是历次国内赏石展和国际雅石展中获奖的作品。柳州市因柳州奇石在东南亚石玩界享有盛誉而被称为“奇石之都”。 广西最有人文内涵的公园是柳州柳侯公园。柳州柳侯公园位于柳州市柳江北岸的古罗池地区。建园历史可上溯至公元822年(唐长庆二年)为纪念唐代柳州刺史柳宗元而兴建的罗池庙。1104年(宋崇宁三年)因宋朝廷追封柳宗元为文惠侯而改称柳侯祠。1909年(清宣统

元年)以柳侯祠为中心扩建成公园,并定名柳侯公园。正式命名公园至今已历经近百年。公园最有特色的主要景点有柳侯祠、柳侯衣冠墓、柑香亭、罗池等名胜古迹。唐代就有人游历,宋代至今,游柳侯祠留下的诗词楹联有183首(对)。祠匾“柳侯祠”为郭沫若手笔。门联“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为韩愈所作。祠中有两块“荔子碑”,一为原件,一为复制品。该碑由韩愈撰文,苏轼亲笔手书,诗赞柳宗元,唐宋三大家的文采神韵凝于一碑,后人称为“韩文苏书柳事碑”或“三绝碑”,为苏东坡书法碑中的佼佼者。祠内收藏宋代至今的珍贵碑刻45方,其中有2方元代刻的柳宗元石刻像、柳宗元仅存的手迹残碑,极为珍贵。柳侯祠和柳宗元衣冠墓、柑香亭、罗池等为纪念柳宗元的景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柳侯公园的主要特色。1963年柳侯公园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到广西留迹最多的山是桂林叠彩山。叠彩山位于桂林市中山北路与叠彩路交汇处,东临漓江。早在1100多年前的唐代,桂管观察使元晦就已开发叠彩山,筑道路,建亭阁,植花木,他撰写的《叠彩山记》和《四望山记》刻在岩石上。此后,中外的名人学士、政要嘉宾慕名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刘克庄、朱晞颜、袁枚、康有为、孙中山、宋庆龄、朱德、陈毅、邓小平等及诸多的外国国王、、政要,都在叠彩山留下了足迹,许多人还有诗文碑刻流传。如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广西巡抚梁章钜于风洞前立“常熟瞿忠宣、江陵张忠烈二公成仁处”碑;抗日战争期间,在僧舍遗址建成“仰止堂”;1959年又集魏碑刻匾于堂内,刻瞿、张画像、生平传略和就义诗《浩气吟》、

保护名胜古迹的倡议书

---------------------------------------------------------------范文最新推荐------------------------------------------------------ 保护名胜古迹的倡议书 文物古迹需要得到保护,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为你整理的保护名胜古迹的倡议书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保护名胜古迹的倡议书1 近期,xx镇发起了以“保护xx文物,留住历史痕迹”为主题的文物普查活动,旨在通过活动的开展,摸清xx现存的碑刻、石刻等历史遗迹,从而进行有效地保护、利用和管理。 xx是千年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古迹众多,文化遗存丰富。历史的长河中曾存在文庙、关帝庙、报恩寺等20余处祠堂庙宇,父子状元坊、龙门连跃坊等72架牌坊,然而岁月风雨的侵蚀,战乱的破坏,人为的毁坏,流传至今只留下清真寺还有零星的碑刻石刻无奈地诉说着历史,见证着xx的变迁,留下了xx历史的痕迹。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梁一柱,一碑一刻,一砖一石,无不凝聚着先人的智慧,留存着沉淀了千百年的历史文明,价值不可估量。然而由于众多的历史的的原因,xx的文物多散落民间或埋于地下,难于统计,更谈不上保护管理,再加上群众法律观念淡薄,意识不到保护文物的意义和责任,以及文物贩子的介入,导致文物盗卖、毁坏现象时有发生,让人心痛。 在这种情况下,xx镇党委政府深深地感觉到保护文物对于发掘千年古城的意义和责任,深深地意识到只有保护好文物,才能丰厚xx文 1 / 9

化的底蕴,才能留住xx文化的根基,千年古城才不枉为口谈,旅游开发才有落脚之地,起航之点。 整个文物普查活动,由镇宣传室牵头,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调查了解阶段。组织镇上有业务专长,责任心强,热爱该项活动的人员,深入村居走访座谈,调查了解,摸清底子。目前第一阶段已基本结束,共发现整理碑刻石刻40余件。第二阶段,全民发动阶段。印发倡议书,喊响“爱我xx,保护文物,留住历史”、“保护文物是功臣,破坏文物是罪人”口号,号召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提供文物线索,积极捐献。第三阶段,收集保护阶段。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明确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买卖非法。组织专人把可以转移的文物运到镇上统一保存,归个人存放又不能转移的,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明确责任。留住文物,就是留住xx文化的血脉,就是对先人和历史的尊重,就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对话和沟通的桥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文物不会再是被遗弃一域的孤客,它会成为推动xx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它会像一位睿智的老人,引领着我们向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前进。 倡议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保护名胜古迹的倡议书2 各位乡亲、乡贤、各位志士: 保全庙,是纪念汉广武君李左车和供奉其神位的庙堂。李左车著有兵书《广武君》,论述用兵谋略,流传甚广,更有“智者千虑,必有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