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越剧发展史共39页

合集下载

百年越剧发展史

百年越剧发展史

戚派
由戚雅仙创立,工花旦。 戚派艺术朴实无华,感情深沉含蓄,以情动人。其 特点是缠绵委婉,吐字清晰、朴素真挚同,韵味醇 厚。素有“悲旦王”之誉。 戚派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 中的苏三、《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王老虎抢亲》 中的王秀英等。 戚派优秀传人有周雅琴、朱祝芬、金静、徐洁和、 周美姣、王杭娟、朱蔺等。
吕派
由吕瑞英创立,工花旦,是越剧 流派中最年轻的流派。 吕瑞英的唱腔在质朴细腻、委婉 深沉的袁派基础上,增加了其绚 丽多彩、雍容花俏的唱腔。她的 唱腔乐感强,有越剧界“抒情女 高音”的美誉。 代表作:《三看御妹》中的刘金 定、《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 《金山战鼓》中的梁红玉、《九 斤姑娘》中的张九斤等 。 流派传人:孙智君、陈辉玲、吴 素英、黄依群、赵海英、张咏梅、 周柳萍等。
东王村——越剧诞生地
1906年3月27日(农历三月初 三),嵊州甘霖镇东王村的唱书 艺人李世泉、李茂正兄弟在乡亲 的热情鼓励下,邀请了高炳火、 钱景松、袁福生、金世根、俞柏 松、高金灿,还有把场师傅倪生 标、化妆指导李凤珠等十余人,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在香火堂前 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搭起 草台,登上了越剧作为戏曲形式 发展的第一个舞台,进行了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演出。
范派
由范瑞娟创立。工小生。 范瑞娟戏路较宽,她的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 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她是“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范 派的特点是朴素大方,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 质,阳刚之美。 范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孔雀东南 飞》中的焦仲卿、《李娃传》中的郑元和、《打金枝》中的 郭嫒等 。 流派传人:丁赛君、陈琦、史济华、陈雪萍、章瑞虹、韩婷 婷、孟轲娟、方雪雯、吴凤花、章青青、王柔桑、徐铭等。

越剧 发展史。

越剧 发展史。

竺水招
姚水娟
越剧走迚新时代 1976——
八十年代以来越剧癿发展 1、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癿崛起。 “文革”以后,在党和政府癿重规下,越剧很快得到复苏。1981年全国越剧团 恢复到130多个。在这个时期,上海及其他省癿越剧相对来讲影响较小,而浙江癿 越剧丌仅有剧团数量上、人才资源上癿优势,而丏有质癿体现,那就是浙江小百花 越剧团,成为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癿代表。在越剧癿振兴声中,作为越剧发源地癿 浙江做了大量工作,特别重规对青年演员癿培养。1982年秋,丼行了全省戏曲小百 花汇演。演出癿数百个剧目中,三分之二以上是青年越剧演员演出癿剧目,涌现了 一批获“优秀小百花奖”和“小百花奖”癿青年演员。由此发现了越剧癿希望队, 展现了越剧癿新曙光,为组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打下了良好癿基础。 小百花汇演结束丌丽,浙江省抓住以组织浙江越剧赴香港演出癿契机,从全省 60多个越剧团几千名演员中选出了40名优秀小百花,成立浙江越剧小百花集讪班, 在省艺校迚行强化讪练。最后,竞选出26名优秀苗子组成了浙江省越剧小百花赴港 演出团,排演了著名剧作家顾锡东癿力作《五女拜寽》、《汉宫怨》等剧目,亍 1983年秋天赴香港演出,广受香港观众癿欢迎。“无名小卒,一鸣惊人”传为美谈。 1984年5月正式建立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以后癿岁月中,“小百花”癿足迹遍及 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还先后出访美国、日本、泰国、韩国、新加坡 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匙演出,所到之处都引起了轰劢。
嵊州位亍浙江东部四明山西麓,始建亍西汉时 期,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它领先癿 说法。秀美癿越剧便发源亍此。清朝末年,嵊 县(弼时只是为县)民闱就有丰富癿精神文化 生活,民闱俗曲、器乐、歌舞处处可闻可见。 在这诸多民闱文化里,有一种幵丌起眼癿样式, 叫 “唱书”,这就是越剧发展癿最早萌芽。

[新版]越剧大事记一(1906年--1948年)

[新版]越剧大事记一(1906年--1948年)

越剧大事记一(1906年--1948年)清光绪32年(1906年)1906年3月27日在嵊县东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演出小戏《十件头》、《倪凤煽茶》和大戏《双金花》(后半本)。

这是中国越剧第一次正式演出,越剧(最初称“小歌班”)从此诞生,该日被定为越剧诞生日。

清宣统2年(1910年)1910年越剧进省城杭州的。

当时钱景松、高炳火等的第一副小歌班,正在余杭城乡演出,因唱书时认识的老关系,聘请他们到杭州市郊拱宸桥茶楼演出。

茶楼唱书是常有的,可演小歌班戏文以前却没有,茶客吃茶又看戏,甚是欢迎。

被杭州人称“滴啄班”的“的笃班”应拱宸桥荣华戏院老板相邀进戏院演出,这是“小歌班”诞生以来第一次进中等城市戏院演出。

民国6年(1917年)1917年5月13日《申报》刊登男班首演广告5月13日~6月8日,“小歌班”首次进入上海,演于十六铺新舞台原址新化园。

首演剧目为全本《蛟龙扇》。

广告中标有“绍兴改良”四字。

挂牌演员有:袁伯泉、袁伯松、俞岳清、袁陆奎、金娃桂、俞月花、袁文三、袁生莫、冯凤舞、俞逸相、支苏运、金荣奎、俞存喜等13人。

6月9日,以卫梅朵、马阿顺为首的一批小歌班艺人到上海,戏院老板为了让小歌班立住脚,让其与绍兴大班艺人同在镜花戏园演出。

日戏由大班演出《朱砂球》、《夔龙镯》,夜戏前面由林芳锦、赵虎豹等大班艺人演出《英烈传》,后面由小歌班艺人演出《赠金钗》。

6月14日起,绍兴大班艺人移至新化园演出。

镜花戏园则全由小歌班艺人演出。

演出了连台本戏《玉连环》、《双珠凤》、《珍珠塔》等。

11月1日起,小歌班与绍兴大班轮换剧场,演出于镜花戏园和新化园。

民国7年(1918年)4月11日,以卫梅朵、马阿顺、马潮水、张云标为台柱的小歌班应聘演出于华兴戏园。

7月20日夜场上演了《碧玉簪》。

10月12日至次年1月8日,该班移至民兴茶园演出,并在《新闻报》广告上标出“特请浙绍著名的笃班”一语,这是越剧以“的笃班”的名称,首次出现在上海报纸广告上。

越剧的历史发展

越剧的历史发展

越剧的历史发展越剧是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曾称“小歌班”、“的笃板”、“绍兴文戏”。

发源于绍兴地区嵊州、新昌一带。

流传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为主的全国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以绍兴为古越都城,因而1938年改名为“越剧”。

越剧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

落地唱书是嵊州一带的曲艺形式。

早期的曲调与佛徒的宣卷调关系密切。

清咸丰十二年(1852)由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所创。

后经不断发展,演变为“吟嘎调”,一直延续使用到越剧形成之后。

落地唱书向越剧发展分六个阶段。

一、小歌班(又称“的笃板”阶段)光绪三十年(1906)清明节,嵊县东王村艺人高炳火、李世泉、钱景松,在村中香火堂前用门板搭成临时戏台,穿上从农民家借来的大布衫、竹布花裙,演出《十件头》、《双金花》等。

这是唱书艺人第一次在嵊县本地登台演出,称“小歌文书班”,后简称“小歌班”,以区别于绍兴大班(绍剧)。

从此,唱书艺人纷纷登上舞台。

次年,已有十三副小歌班在各地演出。

光绪二十三年(1908),小歌班分三路走向外地:一是从新昌、余姚到宁波,向东北方向发展。

二是从东阳、诸暨到金华向西南方向发展。

三是从上虞、绍兴向西北方向流动到杭嘉湖地区。

宣统二年(1901),钱景松等的小歌班进入杭州。

二、男班绍兴文戏阶段1961年后,小歌班数度进入上海,1920年,小歌班艺人四十余人集中在一起,在上海演出《琵琶记》、《梁祝哀史》、《碧玉簪》、《孟丽君》等反映妇女命运的新剧目,受到观众欢迎。

从此小歌班在上海站住脚跟。

1923年,马潮水、王永春、叶琴芳、梅月楼等三十多名演员升平歌舞台分出另行组班,在大世界游乐场演出,第一次挂出了“绍兴文戏”牌子。

“绍兴文戏”阶段的最突出的一点是音乐和表演上的改革。

艺人魏梅朵等彩板胡(后改平胡)、斗子伴奏(定弦1、5,称“正调”),在唱腔上吸取了绍剧、余姚清腔武林调的音乐成分,丰富板式,创制了倒板、快板、清板、还阳调等。

越剧的简介

越剧的简介

越剧的简介越剧的名称由来“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

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9]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

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告诸观众。

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因越剧早期曾用”绍兴戏剧“、”绍兴文戏“为名,故有将越剧称为“绍兴戏”的说法,实是因当时无“越剧”之名而借用“绍兴戏”之称,但“越剧”实际上并非“绍兴戏”。

[12-13] 然因讹传讹,越剧剧名的翻译中也有了“ Shaoxing Opera”一词。

但正规表述,对“越剧”剧名的翻译,应是“Yue Opera”(亦有翻译成“YueJu Opera”者),此称谓已被越剧专业书籍及官方文档广泛应用,亦被报刊媒体所接收并使用,而当日误翻之“ Shaoxing Opera”则成为了一个历史。

越剧的剧目举要至2006年,越剧有大量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何文秀》《碧玉簪》《追鱼》《情探》《珍珠塔》《柳毅传书》《五女拜寿》《沙漠王子》《盘夫索夫》《盘妻索妻》《九斤姑娘》《山河恋》《玉堂春》《血手印》《孟丽君》《打金枝》《玉蜻蜓》《荆钗记》《西园记》《春香传》《白蛇传》《李娃传》《白兔记》《汉宫怨》《红丝错》《花中君子》《汉文皇后》《三看御妹》《金殿拒婚》《孔雀东南飞》《王老虎抢亲》《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琬》《狸猫换太子》《家》等。

越剧百年,他们说

越剧百年,他们说

越剧百年,他们说
马小真
【期刊名称】《观察与思考》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百年来,越剧走过了她曾经的辉煌绚丽。

抚今追昔,越剧这门传统的剧种,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美丽的回忆。

然而繁华过后,越剧的“后百年”,又将以什么样的模样,再度给世人留下深刻隽永的印记呢?这是所有的喧闹沉寂后,越剧界,乃至整个中国戏剧界都会提出的问题。

【总页数】5页(P23-27)
【作者】马小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5.55
【相关文献】
1.百年越剧是一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历史——百年越剧高峰论坛结束语
2.越
剧要出新越剧要百花越剧百年随感3.三月阳春聚嵊州百年越剧庆华诞——嵊州市“百年越剧”纪念活动综述4.激情越友喜庆越剧百年——“纪念越剧百年演唱会”闪亮登场5.百年越剧音乐与三大音乐思潮——写在越剧诞生百年之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越剧的历史发展和内容形式

越剧的历史发展和内容形式

越剧的历史发展和内容形式一、历史发展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在20世纪初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剧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的越剧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剧种,而是在其他戏曲剧种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

到了清代,越剧开始独立成型,并在绍兴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演出。

20世纪初,越剧逐渐走出绍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

二、内容形式1. 剧本和故事情节:越剧的剧本多以古代文学作品为基础,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剧本通常由对白、唱词和旦角唱段组成,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和唱词来展现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2. 角色扮演:越剧的角色分为旦、净、丑、末四大行当。

其中,旦角是越剧的主要角色,扮演女性形象,具有细腻的表演技巧和婉转的唱腔。

净角则扮演男性形象,形象鲜明,动作矫健。

丑角则以滑稽搞笑的形象出现,给观众带来欢乐。

3. 唱腔和表演技巧:越剧以其独特的唱腔风格而闻名,主要有“念白”、“唱腔”和“唱段”三种形式。

念白是角色对白的朗诵,唱腔则是角色的歌唱部分,唱段则是整个剧目中的独立唱曲。

越剧的唱腔婉转动听,富有感染力,能够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4. 化妆和服饰:越剧的化妆和服饰也是其独特之处。

旦角的妆容精致细腻,注重突出女性的柔美和婉约;净角则注重突出男性的阳刚之气;丑角则以夸张的形象和滑稽的妆容出现,给观众带来欢乐。

5. 舞台布景和道具:越剧的舞台布景和道具注重细节和美感,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和道具来营造出剧中的场景和氛围,增强观众的观赏体验。

总结:越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精彩的故事情节、独特的唱腔风格和精美的化妆服饰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越剧的发展和内容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后人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越剧:百年越剧_世纪辉煌

越剧:百年越剧_世纪辉煌

越剧:百年越剧 世纪辉煌Yue Opera文·图|钟冶平(除署名外) 核稿|彭先国 内容指导|浙江省委宣传部对外交流处Yue Opera, originated in She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prosper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Zhejiang and becomes well-known in Shanghai. Looking back to the rise and decline for centuries, Yue Opera has grasped a very rare heaven-sent opportunity and developed into a mainstream regional opera in China from the countryside. Its evolution course can be seen as an epitome of China’s great changes.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兴盛于浙江城乡,闻名于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上海。

回眸百年兴衰,越剧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抓住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在逆境中生存发展,从乡下人的“田头歌唱”发展为中国主流的地方性剧种,其演进历程亦可视为中国百年巨变的 缩影。

嵊山剡水传越韵嵊州在秦汉时建县称“剡”,唐初曾设嵊州,北宋始名嵊县,1995年撤县设市,称“嵊州市”至今。

11. 2015年12月,乌镇大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献演音画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吴元峰 摄)一条白练般的剡溪流过崇山峻岭,流过新嵊平原,汇入娟秀的曹娥江,归入浩瀚的东海。

清中晚期,嵊县灾害不断。

村民迫于生计,或站或蹲在富贵人家门口,用长烟杆敲击门槛打着节奏,唱着诸如“中堂高挂玉麒麟,麒麟送子喜降临;天官赐福玉如意,如意门庭照财星”的贯口。

这种即兴演文化印记71唱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往往讨得一块年糕、几只粽子的赏赐,被称为“唱年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