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波兰二战影片《柏林的女人》[中字译制片]

德国波兰二战影片《柏林的女人》[中字译制片]

德国波兰二战影片《柏林的女人》[中字译制片]

德国/波兰二战影片《柏林的女人》[中字译制片]

简介: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第三帝国的心脏柏林在盟军的猛烈攻势下已化作废墟,在短暂的交火之后,成千上万的苏联士兵涌入这座颓败之城。躲在掩体下的德国百姓在步枪的威慑下乖乖走出地面,男人的犯下的罪孽转嫁到女人的身上。无数妇女被强奸,却没有任何一个苏联军官出面制止。她(Nina Hoss 尼娜霍斯饰),是这群备受屈辱的德国女人中的一员,丈夫远在前线,生死未卜,惶恐无助的她只能一次次忍受屈辱。她将自己委身一位苏联军官,只为在这恶境中求得生存…本片根据根据德国女记者同名日记体作品改编...

(2013/12/21雨霖转载/编辑/收藏)

德国如何回忆二战历史(组图)

德国如何回忆二战历史(组图) 1/22 2015年5月3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达豪集中营解放70周年纪念仪式并发表讲话,呼吁德国社会勿忘纳粹政权的罪行,这是70年来首位在职德国总理在达豪集中营解放纪念仪式上发表讲话。默克尔在纪念仪式上称,通过举办类似“达豪集中营解放70周年”的纪念活动,公众有更多机会可以直面历史,年轻一代也能从中汲取教训,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2/22 达豪集中营距离德国慕尼黑市16公里,二战期间先后关押过约25万人,4万多人在此期间死亡。图为波兰民众手持国旗,纪念在达豪集中营遇难的同胞。 3/22 默克尔与来自20多个国家的130名集中营幸存者、幸存者家属、美国老兵、一些国家驻德国外交使节、社会团体以及德国各界人士约2000人出席了纪念仪式。默克尔向集中营幸存者致敬,她在讲话中说,纳粹德国给受害者带来的无尽灾难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使所有人特别是年青一代意识到,勿忘过去是多么重要。她强调说:“为了那些纳粹受害者,为了我们,也为了下一代,我们绝不能忘记过去。”4/22 达豪集中营建于1933年3月22日,是纳粹德国最早建立的集中营,用来关押“政治犯、犹太人、宗教界人士”和所谓“政府不喜欢的人”,原本巴伐利亚州风景秀美的小

镇最终成了人间地狱。1945年4月29日,美军解放达豪集中营,救出约3.2万被押人员。 5/22 达豪集中营最初设计容纳5000人。1939年以前,集中营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党卫军疗养院的角色,在紧张的前线作战了一定时间的德军士兵,会与这里的看守换岗,在这里享受一段作威作福的日子。图为德军守卫监视着集中营内的囚犯。 6/22 集中营建好的头几年时间内,死亡人数大概有几百人。1938年,为应付人满为患的情况,达豪集中营进行了扩建,加建了营房、添加了快速处死囚犯的焚尸炉。自此以后,情况开始失控,实验和杀人成了这里看守的主要工作。图为集中营中的焚尸炉。 7/22 从1933年到1945年间,约有4万多人在集中营内死亡,确切的死亡人数永远不会为世人所知。此外,还有数不清的人死于“达豪学校”的一项创新上——活人实验。这些活人医学实验包括:将犯人从冻僵的情况下放入热水中,记录复苏的时间;将犯人关入高压舱,持续加压,记录致死的气压……图为囚犯被焚尸后的骨灰就丢在这种狗窝里。 8/22 1942年,一名囚犯在负压室里接受极端高度测试,以用于德军跳伞技术研究。据被拘禁的一位医生安东·帕霍勒格称,“我通过负压室的观察窗亲眼看到了一个俘虏忍受着真空的压力直至他的肺部爆裂。”“一般说来,到了完全真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德国发起的原因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1 —20 12 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056R37AGP 课程名称:欧洲五百年史改卷教师: 学号:103010015 姓名:侯芳芳得分: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德国发起的原因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是由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为什么在德国会出现法西斯专政?其根源是什么?本文通过从经济危机,德国本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来探讨德国法西斯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关键词:德国;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破坏剧烈、情况复杂、影响深远的世界性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成和爆发不能简单地看成只是经济危机引起的,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的,经济危机只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导火索。其中,德、意、日法西斯的兴起是最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导致了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30年代经济危机只是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加速了法西斯的兴起。法西斯的兴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一、经济危机是德国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 1929年10月下旬,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风暴首先猛烈地袭击美国,不久扩大到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一次的危机持续到1933年,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危机遍及工、农、商、金融等各行各业。这次危机波及范围广、失业率高持续时间长,使它成为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由于德国对美国经济的严重依赖,自1929年从美国华尔街开始的经济危机波及到德国后,德国遭到了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要沉重得多的打击,成为了危机的主要受害者。 面对德国历史上最尖锐、最深刻、最持久的危机,资本主义原来的自由放任主义显然已经失去了效力。德国共产党在领导工农运动的过程中,其影响和威望

二战时期德国主要领导及事件

German Leaders in World WarⅡ Hermann Goering (赫尔曼·戈林)- Number 2 Leader Hermann Goering was a German politician, military leader, and leading member of the Nazi Party (NSDAP). A veteran of World War I as an ace(王牌)fighter pilot, he was a recipient of the coveted Pour le Mérite, also known as "the Blue Max"(蓝马克勋章). He was the last commander of Jagdgeschwader(战斗机联队)1, the fighter wing once led by Manfred von Richthofen(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the Red Baron"(红男爵). A member of the NSDAP from its early days, Goering was wounded in 1923 during the failed coup known as the Beer-Hall Putsch(啤酒馆政变,慕尼黑暴动). He suffered from a lifelong addiction to morphine(吗啡)after being treated with the drug for his injuries. He founded the Gestapo(盖世太保)in 1933. Goering was appointed commander-in-chief of the Luftwaffe (air force) in 1935, a position he held until the final days of World War II. Adolf Hitler promoted him to the rank of Reichsmarschall(帝国元帅), a rank senior to all other Wehrmacht commanders, and in 1941 Hitler designated him as his successor(继承人)and deputy in all his offices. Goering 's standing with Hitler was greatly reduced by 1942, with the air force unable to fulfill its commitments and the German war effort stumbling on both fronts. Goering largely withdrew(撤出)from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cene and focused on the acquisition of property and artwork, much of which was confiscated(没收)from Jewish victims of the Holocaust. Informed on 22 April 1945 that Hitler intended to commit suicide, Goering sent a telegram to Hitler asking to assume control of the Reich(德意志帝国). Hitler then removed Goering from all his positions, expelled him from the party, and ordered his arrest. After World War II, Goering was convicted(定罪)of war crimes and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at the Nuremberg Trials. He was sentenced to death by hanging, but committed suicide by ingesting cyanide(吞食氰化物)the night before the sentence was to be carried out. Joseph Goebbels (约瑟夫·戈培尔)- Propaganda Expert Joseph Goebbels was a German politician and Reich Minister of Propaganda in Nazi Germany from 1933 to 1945. As one of Adolf Hitler's closest associates and most devout (忠实的)followers, he was known for his zealous orations(激情的演说)and anti-Semitism(反犹太主义). Goebbels rose to power in 1933 along with Hitler and the Nazi Party and he was appointed Propaganda Minister. One of his first acts was the burning of books. He exerted totalitarian(集权主义)control over the media, arts and information in Germany. From the beginning of his tenure(任期), Goebbels organized attacks on German Jews, commencing with the one-day boycott(联合抵制)of Jewish businessmen, doctors, and lawyers

荧幕德国 推荐十部经典的二战电影

荧幕德国推荐十部经典的二战电影 点击蓝字“人民网德语视界”成为用户,关注公号更多精彩!虽然已经度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三天假期,但是关于历史,我们其实一直需要增加了解,需要怀有敬畏之心。喜欢电影的你快快看过来,小编为大家精选了10部二战题材的德语电影,以及5部其他语种经典电影!其中几部电影获得了包括奥斯卡奖在内的国际奖项,可谓部部惊心、发人深省。 10部德国电影 1. 伪钞制造者Die F?lscherProduktionsland Deutschland, ?sterreich国家德国,奥地利Originalsprache Deutsch语言德语Erscheinungsjahr 2007年份2007L?nge 95 Minuten时长95分钟Regie Stefan Ruzowitzky导演斯戴芬·卢佐维茨基 电影记录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36年。纳粹分子命令集中营中的犯人大量伪造外国货币,妄图以此来破坏英国的经济。曾是欧洲最老奸巨猾的“伪造商”萨利在战前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但是进入集中营后,死亡威胁却激发起他强烈的求生意志。他以自己的特殊技艺做筹码,三番五次跟德国军官“谈条件”,以挽救更多同胞的生命。 2. 浪潮Die Welle

Produktionsland Deutschland国家德国Originalsprache Deutsch语言德语Erscheinungsjahr 2008年份2008L?nge 107 Minuten时长107分钟Regie Dennis Gansel导演丹尼斯·甘塞尔 中学教师文格尔在“独裁政治”课上突发灵感,与学生做起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他将这次活动命名为“浪潮”。在短短的几天里,浪潮组织不断壮大,一发不可收拾。终于,文格尔惊觉场面已经失控,召集所有学生,宣布课程就此结束。然而游戏戛然而止的一刻,令所有人感到的不仅仅是震惊,还有不寒而栗的恐惧…… 3. 铁十字勋章Steiner - Das Eiserne KreuzProduktionsland Deutschland, Jugoslawien国家西德,南斯拉夫Originalsprache Englisch语言英语Erscheinungsjahr 1977年份1977L?nge 132 Minuten时长132分钟Regie Sam Peckinpah导演山姆·佩金法 该片从德军的角度回顾了在1943年东部战场的一段血腥经历,围绕着一个厌战老兵和一个以谋取铁十字勋章作为人生目标的贵族军官展开。两人的几番较量,代表了当时德军中的两种心态,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终极走向。 4. 布达佩斯之恋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 - Gloomy Sunday Produktionsland Deutschland国家德国Originalsprache

苦撑待变:国民政府差点在二战中与德国结盟

1940年7-9月,国际环境突变,中国抗战进入“最大最危之关键” 抗战进入1940年,汪精卫投敌所引发的政治动荡尚未平复,更大的危机接踵而来。这年6月份,欧战形势急转直下,英法两国在德军锐利攻势下一败涂地。影响所及,6月份,法国对日绥靖,宣布滇越铁路停止向中国运输物资;稍后,德军攻入巴黎,法国投降;7月份,英国对日绥靖,宣布对中国关闭滇缅路,甚至还劝中国与日本“言和”。 至此,中国进出口的主要运输通道,已全部丧失。更要命的是,这一年国内恰逢歉收,国统区15省减收了20%;主要产米区四川减收了50%。两种因素共同刺激,自5月份起,重庆的稻谷物价指数暴涨,至12月份,涨了整整5倍;而此前抗战三年,仅涨了一倍。①6月22日,蒋介石在日记中感叹,“三年来以今日为最大最危之关键也”;7月13日,蒋介石又言:“自七月至九月,此三个月间,实为最严重之时期,而以国际变态与社会心理二者之关系最大也!” 滇越路与滇缅路的关闭,实际上还只是危机的表面;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中国的抗战前途,在于寻求战事的国际化。而欧战形势的变化,使这种寻求抗战国际化的努力有破产的危险。② 自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即已意识到,单纯依靠自身落后农业国的力量,并不足以战胜强大的工业国日本。故其战略,自始至终都是“苦撑待变”。对这种“苦撑”所待之“变”,蒋介石在1939年曾有明确的表述: “我们抗战的目的,率直言之就是要与欧洲战争—世界战争同时结束,亦即是说中日问题要与世界问题同时解决,……否则,世界问题不能解决,中国问题也就不能解决,而我们中国依旧不能脱离次殖民地的地位。因此,中国抗战在时间上,尤其最后问题的解决上一定要和世界战争连结起来,使远东问题与欧洲问题,随今日东亚、西欧战争之终结而同时解决。”③为将这一“苦撑待变”战略具体付诸实施,1938年4月,国民政府拟定了“惟以日本为敌”的外交方针,但在策略上,首重美英法,对德意等国则取争取态度。次年,欧战爆发,蒋介石判断,以英法为首的“民主国阵营”必胜,德国阵营必败,故在外交策略上,更进一步亲近英法、疏远德意。也就是说,“中日问题要与世界问题同时解决”这一战略,是以英法为首的“民主国阵营”在欧战中获胜为前提的。如今法国宣布投降,英军节节败退至本土决战的地步,蒋介石所拟定的“亲近英法、疏远德意”的外交策略,似已走到了破产边缘,故而受到了国民政府高层一致的怀疑与责难,各种反蒋暗流也借机秘密串连运作。 大约同期,中苏关系也已趋冷。“在194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救很少或者没有。”同时,苏联还在积极与日本进行接触,“1940年7月,当莫洛托夫在与日本驻苏大使讨论双方缔结中立条约之可能性时,就苏联援华问题表示,由于苏联忙于本国国防,对华援助是微不足道的。”④ 1940年,河北,八路军根据地的儿童团员们被组织起来,欢迎来访的美国军事观察员 谨慎与投机并举,使中国顺利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核心成员 作为应对,1940年6月22日,蒋介石召集国府高层会议,决定对德国采取“以友义之而不敌视”的外交方针。但在提升对德友好关系的同时,蒋并没有放弃亲近美英法阵营的立场。7月初的国民党五届七中全会上,蒋仍强调,亲近美英法的外交立场,“到现在还是颠扑不破,应该贯彻坚持”,理由是“英法在太平洋的力量原极有限,与远东问题有关的主要势力是美苏。它们均未卷入欧战。”⑤ 不过,蒋的看法,并不能得到党内高层的认同。毕竟,德军正摧枯拉朽般碾压英法,而英法,则正在对日绥靖破坏中国抗战。7月18日,在国防最高委员会第三十六次常务委员会上,

二战后德日两国实现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二战后德日两国实现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摧残,但是他们的经济都奇迹般的崛起,从不同的方面看看他们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经济崛起政治改革科技新国教育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的破损。而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社会经济都受到十分严重的摧残,国家几乎处于一片瓦砾废墟之中,尤其是之后的美苏冷战更使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然而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和德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越居世纪第三,日本更是在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不是偶然,而是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之下的必然。 首先是在二战后无论日本还是德国政治都进行了十分重大的改革。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了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比如解散财阀,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业中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财阀企业的一些封建性弊端,为企业间较为平等的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而农村的土地改革则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扩大农村市场,这日本进入了一个比较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与此同时,德国也适时地进行了经济改革,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建立了符合国情并行之有效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早在1948年,德国西部地区就实行了一次重大的经济改革,即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加国家总体调节,再加社会保障,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这些政治改革也为之后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基础。 战后的日本和德国都确立了科技兴国的基本路线。德国政府一直有效地引导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方向及发展,从而实现了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德国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导向和资助两种。导向有法律导向、政策导向和规划导向。正是由于德国立足于为

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一. 二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现状 战后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战前的一半,整个国家面对的是堆积如山、多达数亿立方米的瓦砾和废墟,交通运输受阻,战争致使士兵亡伤大半,男性劳动力锐减。更为严重的是1946年10月从西伯利亚入侵的寒潮开始席卷德国致使气温逐渐下降。因缺少煤等燃料,再加上生活物资的严重短缺,使得许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人民生活困苦。同时,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16%的出生婴儿夭折。据统计,在1946年长达4个月的漫长冬季里,全德国死亡人数至少10万,冻伤、浮肿、患上软骨病、肺结核者达数百万。当时弥漫整个德国的是寒冷、饥饿、绝望和无助。 二.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原因 (一).稳定的国际国内形势 从国际形势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美国外,二战各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破坏,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各个国家都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均无暇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世界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安定的国际环境给正处于急需进行国内经济建设的各个国家得以喘息的机会。 从国内形势上看,满目疮痍的国土、濒临崩溃的经济、困苦的生活环境使得德国人民要求进行经济建设。同时联邦德国人民也充分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政府不断推行政治改革,建立民主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福利政策,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同时基本上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二).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战后联邦德国受美英法苏的牵制,不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只能尽全力进行经济建设。而且战前德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三).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实施了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所谓的“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

二战后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_户可英

2013年第12期总第236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12, 2013Serial No.236 收稿日期:2013-09-15 作者简介:户可英,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胡万钦,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户可英1,胡万钦 2 (1.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11731; 2.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摘要:德国和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新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这和两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分不开的。德国和日本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内容和途径等很多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德国;日本;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64-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3)12-0069-04 长期以来,德国和日本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 育。虽然它们并没有使用“意识形态教育”这一名称,但意识形态教育在这两个国家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对两国高校意 识形态教育的内容、途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它们的经验和问题,可以获取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有益启示。 一、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一)德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德国是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之一,从历史上看,德国统治者一向注重对公民进行意识形态灌输。二战以后,虽然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但重视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却延续了下来。德国人习惯于用“政治养成”一词,其实质就是意识形 态教育[1] 。 1968年,德国联邦议院规定,德国政治养成教育工作的目标包括:培养人们在政治上了解情况的意识和做出判断的能力;引导人们认定自由民主制度的基本价值。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机构,还有大量从事政治养成教育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在黑林州的宪法中就提到了:高校的任务就是要负责培养青年的 品质, 向他灌输“政治责任感”[2]。政治责任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民族精神教育 德国人民以思维严谨、富有尊严和责任感闻名于世。德国高校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民族意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高校的伦理课与社会课尤其注重民族精神教育,重视德国历史和德国地理方面的教学,在各科教材中也都强调介绍德国的民族英雄和著名科学家的事 迹,德国大学生都有很强的民族意识。 2.宗教教育 德国是政教分离的国家,但它特别重视宗教教育,德国 一直把宗教视为公民道德提升的根本途径,在“两德”统一多年后的今天,宗教课程依然是学校的必修科目。德国高校的 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是合作关系,宗教课在国家的监督下由教会全权负责,内容以教义为主,不同的教派教育内容不同,校方对宗教课不得干涉。宗教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民主精神等,内容不断注入意识形态的成分。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德国教会对宗教教育内容进行了生活化、世俗化和现代化的改革,使其十分贴近生活,教育非常具有启发性,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3.民主、法制与和平的政治教育 由于二战前德国法西斯对人权的践踏,纳粹党对人民的欺骗,二战失败以后,人们在精神上处于迷茫与危机状态。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政府首先对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思想意识进行了清除,对纳粹党也进行了彻底的历史清算,并伴之以宣传国家新的经济、政治制度。进入21世纪,高校政治教育的内容一直围绕着民主与法制这样的主题进行,灌输资本主义的制度和价值观成为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 日本能在二战结束后短短的三十多年间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经济大国,教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意识形态教育尤为重要, 起到了兴国安邦的作用。日本学校意识形态教育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家国思想浓厚。由于日本没有自己深厚的固有文化,所以就很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日本在明治维新和二战时期,又深受西方文化、尤其是德国文化的影响,走向了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德国战后的经济发展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德国战后的经济发展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世界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就拉开了序幕。1939年9月1日,德国人入侵波兰,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式开始。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昭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短短的一段话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也是关系人类命运的大决战概括了进去。日本、德国、意大利国家的纳粹分子发动的战争波及了整个世界,美国、中国、苏联、英国、法国等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称之为同盟国与由德国、日本、意大利等组成的法西斯轴心国将全世界分为了决战双方进行两军对垒将全世界人民推向了战争的深渊。 这场在双方投入兵力、武器、战场范围、作战样式、造成损失、产生的影响的方面创造了历史之最的战争蔓延到了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涉及了40个国家的国土,有56个国家参战可谓是战火连绵、生灵涂炭。 我们可以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一下这场大战究竟是如何打起来的。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危机使得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打击,美国、英国、法国的经济一直在危机和萧条中苦苦挣扎。而德国和日本则选择了扩军备战和对外侵略,把本国的经济转向了军事化轨道,使得经济迅速恢复,然而他们并没有满足于此,在恢复之后又变本加厉地对外扩张与侵略。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应该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的争夺。 在这篇论文里,我将根据多方资料重点地对德国在二战前后以及战时的经济状况做一个概述与分析。 首先,我们从战前的德国国民经济与生存状况来看。一战之后协约国施加的凡尔赛合约让德国支付了巨额的战争赔款,但类似于清末的庚子合约,凡尔赛的赔款并没有全部支付(出于好奇查询得知此赔款于2010年10月3日才支付完毕),有一些成为了其他列强对德的债务和经济支援,比如说美国在1923年-1928年期间给了德国约价值200亿马克的贷款,协助战后的德国工业复兴。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尚可维持运行。而从1929年大萧条来临时期,美国经济已经属于自身难保了,就没有精力支援德国了,美国收回了贷款,英法两国也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德国自然无法独善其身。1929年到1932年,德国的国民收入减少了将近40%,由760亿马克降低到了460亿马克。德国工人大幅度失业,失业人数从230万增加到了600万,失业率几乎接近于美国。国内的销售市场紧缩,主要工业品在国内的销售总额减少了50%。为了维系经济,德国不得不依靠负债支付订货的方法,结果却造成对外国的依赖程度年复一年地增加。1933年,纳粹党正式获得大权并依据其政治纲领“25点纲领”实施了一切措施。期间亚尔马·沙赫特被希德勒点为德意志帝国银行的老板,次年又被点为纳粹德国的财政部长,他为希特勒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三帝国经济的复苏,他功不可没。从1933年至1939年间,纳粹努力将德国社会经济生活改造为一种新结构,以达成两项目的:1、为巩固国内统治建立经济基础;2、造成一种足以支持(纳粹认为必不可免的)战争的经济。此举为之后德国的战时资本主义经济打下坚实基础,使经济为战争服务。1933年到1939年,仅仅六年间,德国的军费支出在400亿马克之上,差不多占到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 德国为了摆脱1929年的经济危机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走上了与罗斯福

一战 二战后德国领土变迁

一战二战后德国领土变迁1871—1918年德国疆域图 1918—1937年德国疆域图 1、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 2、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3、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即西上西里西亚,波兹南,西普鲁士);但泽划归波兰。 4、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5、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奥伊彭、马尔梅迪和毛来斯纳。)。 6、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 7、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1923年)。梅梅尔(默默尔)1252年由条顿骑士团建立。1422年确立了普鲁士省与立陶宛之间的边界,梅梅尔被包含在普鲁士的范围里面,一直到1919年这条边界都未曾变动过。巴黎和会中签署了协议,德国放弃梅梅尔,交予协约国主要国家处置,1923年立陶宛出兵占领。不过搞笑的是,1939年希特勒要求立陶宛归还该地区,立陶宛居然同意了。 8、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9、承认卢森堡的独立。

德意志第三帝国版图 现在德国地图 1、西部,德法有争议的阿尔萨斯和渃林两个州让给法国 2、北部,石勒苏益格州让给丹麦 3、东部,西里西亚州全部,勃兰登堡州部分地区以及奥得河流域,但泽自由港,切什青,波次坦等大片领土让给波兰 3、东普鲁士被苏联强占,即现在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 4、南部工业基地波希米亚,独立为现在的捷克等地。 总计,德国共损失了40%以上的领土。从庞大的德意志帝国沦为地理上的小国。

总结: 今天的德国只有35.6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连挪威、日本都不如,但这是两次大战割地赔款的结果。从历史地图上看,一战前夕的德国比今日德国要大上50%左右(包括阿尔萨斯和洛林),二战前夕(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之前)也比现在大。现在那些地方基本都给波兰了,包括普鲁士、西里西亚的大片领土。一战前德国面积540858平方公里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及原因

摘要二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经济面临着严重的衰败局面,而且美苏冷战使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家。尽管如此,战后的联邦德国仍然取得了高速经济发展。战后德国的崛起令世人瞩目!本文将对这一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二战后联邦德国崛起原因 二战后,世界处于暂时的和平时期,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让各国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特别是联邦德国,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优等生”,它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被称为“奇迹”的巨大成功。联邦德国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二战后联邦德国的崛起 战后初期的德国,一千多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国民财富的一半以上毁于战火,基础设施几乎瘫痪,物资奇缺,黑市横行,价格飞涨,民不聊生,经济完全崩溃,政治影响完全丧失。 1949 年9 月建立的以阿登纳为总理的联邦政府,在全国人民同心协力下,联邦德国的国民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50 年代是西方通常誉之为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时期。这10 年中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4%,工业总产值从487 亿马克增加到1.647 亿马克,增长了2.4 倍。同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也从233 亿美元增加到726亿美元,增长2.1 倍。60 年代这10 年中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仍有5.8%,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 倍,国民生产总值以美元计增长1.6倍。其时,联邦德国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为4,978 美元,相当于美国的87.9%。在资本主义大国中仅次于美国而居第二。联邦德国还有一个世界上花费最大、设计得很周详的社会保障计划,1977 至1978年度全年社会福利金额总计达3,000 亿马克(约合1,250 亿美元),即平均每个居民享用社会福利金2,015 美元。 二、崛起原因 联邦德国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复兴,有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 (一)良好的经济基础 战前,德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就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战争期间,德国的工业又有扩展。估计集中战前全国股份公司的72.6%,股份资本的79.8%。据粗略估算,整个西德地区由战争导致的工业生产能力的减缩只在10%左右。德国原有科技文化水平较高,战后初期西部又从东部接纳了近千万难民。这支由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廉价的熟练工人所组成的庞大建设大军,为联邦德国经济复兴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和人力基础。 (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根据雅尔塔会议确定的原则,战后德国实行非军事化。非军事化立国的战后政策,使联邦德国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设,不必为战后东西方对抗局势背上沉重的军备竞赛的包袱。[7] (三)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联邦德国经济在恢复过程中,一度原料和资金十分缺乏,但美国在战后最初3 年对德20 亿美元的援助,缓解了联邦德国这方面的危机。1947 年下半年,美国制订了《马歇尔计划》,从1948 年到1951 年期间,联邦德国依据《马歇尔计划》等

二战前德国经济

给他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德国在一战后出现过短暂的经济复苏,但这靠贷款维持起来的繁华没维持多长时间就开始坍塌。在1929以后到1933年以前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人民手中的货币直奔手纸的价值,当时钞票上的数字以亿为最小计量单位,要说那么多零印在那片纸上也挺不容易的。1933年的德国衰败到什么程度呢?举一个直观的例子。 一个老兵的回忆录中这样写战前德国的生活: 在7岁以前,我的全部记忆就是一个词--饥饿。我们全家一共五口人中只有父亲一个人工作,而他竟然一共失业了7年半的时间!那时我们全家每个星期能够从政府得到7马克的救济,长期吃不饱肚子。当时全德国至少有半数人口受到大失业的波及。德国人已经活不下去了。我们全家能够买得起的食品就是数量很少的土豆和面包。我的母亲就把土豆煮得稀烂后捣成泥,然后拌上盐,让我们抹在面包上吃,就像今天在面包上抹果酱和黄油那样。 希特勒和纳粹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执政。 1933年希特勒领导的独裁党“纳粹党”取代之前的魏玛民主政府,开始改变人类历史扭转世界结构“第三帝国”,Dritten Reich。由于太出名了,Reich这个词已经被英语吸纳,专指纳粹建立的第三帝国。 这里不得不指出一个很尴尬的事实:纳粹党的全称是“民族社会主义党”,德文Nationalsozialistische,简写为Nazi,即“纳粹”。这个某种程度上标号着“社会主义”的政党直言不讳自己是“专政”党派,并且极度憎恨共产主义社会。虽说“民族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不同,但是还是给人以很不好的口实。(某种程度上名词的词源和词义对概念的理解有很大影响,关于名词的解释将另文阐述)。 当然最直接的经济目标是减少失业率,其成效简直是德国版大跃进: 就在1933年的时候德国还有33%的人失业,一半人人口在贫困线上和饥饿中挣扎。但是5年以后截止1938年德国失业率1.3%,而同时期美国1.89%,英国8.1%,比利时8.7%,荷兰9.9% 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国民生产增长了102%。中国每年“接近”10%已经很了不起了,人家干脆就是20%强,5年国民收入翻一翻。 在解决失业的同时,希特勒政府努力加强社会福利措施,什么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扩大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改善工作环境等等等等能上马的全上马。靠种种手段,人民非但不厌恶这种独裁统治,反而觉得这是一个“讨人喜欢的”独裁。

论二战中德国苏联兵力补给情况

1论二战中德国苏联兵力补给情况 二战中最为波澜壮阔的当然是苏德战争,和这场规模宏大的战争相比,其他的地方那只能算做战役。在苏联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两军的士兵成百万的倒下。男人的尊严和荣誉就在那热血澎湃的一刻到达最高的境界。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关于二战的文章,必然有欠缺之处,大家请指教。 我是一个较为哈德的。个人认为德国如果没有两线作战的话,那很有可能战胜苏联。德国的失败我个人认为就败在了人力资源的缺乏上,说白了男人都战死了。我想那时候德国征兵局的官员巴不得全国都是男人(平时当然希望美女多多)。在开战前夕,德国拥有人口大约6000到7000万人。之所以不确切,是因为我不知道该不该把其他国家但是属于德意志民族的人口加进去。按照鄙人的估计,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1500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岁到55岁之间。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17岁到65岁之间。到了战败前一刻,就连12,13岁的小男孩和70岁的老人都被强征去组成国民卫队。战争的惨烈可见一斑。而至于苏联。苏联当时的人口在1.5到1.8亿之间。之所以浮动,也是因为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把苏联刚吞并的波罗地海三国和一部分波兰的人口加进去。因为他们并不可靠,在战场上恐怕只会大规模的倒戈。而苏联是一个民族矛盾深刻的国家,少数民族占了人口大约一般左右。就看纯粹的

俄罗斯族人人口恐怕也不会比德意志人人多少。根据资料显示,苏联当 时可以供给征兵的俄罗斯族男子大约在1600万左右,并不对德国占据多 少优势。而全国的可以征发男子大约在3500万人。而德国吞并了大半个 欧洲后,可以作为劳动了的人口则陡然增加了一倍以上,虽然这些人口 并不适合作为士兵被派上残酷的东线,但是作为后方的劳动力还是可以的。更何况苏联在战争的开始阶段国土大规模沦陷,虽然绝对值并不多,但是人口却占据了总人口的40%,这就说明了这部分的劳动力并不能被 苏联人利用。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国的一线部队大约投入300万人。有的资料最多可以达到550万人,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德国全国的总兵力,投入苏联的不会超过300万人。首先德国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压力,如果按照这样550万人的说法,那德国几乎动员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苏 联了(我指的人口全部是可以征发的健康男性)德国需要在法国维持一 支非常庞大的占领军,到了44年这支军队几乎达到了200万人,虽然素 质相对较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轻视。另外为了维持在北欧的统治特别 是维持瑞典的铁矿石,在北欧德国维持了一支大约40万人的精锐部队, 来提防英国和美国的登陆。另外在巴尔干,对付越来越“猖獗”的游击队 和保护罗马尼亚的油田,德国人又保持了大约50万人的军队,其中在4 年内大约有10万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击队中阵亡。还有在中东欧,德国 还是要维持占领军,那又将耗费大量兵力。 本土也是需要有人保护特别是空军和防空军的。另外海军和空军的 数量不详细。照此列出,那么德国在开战之初至少需要有700万到800 万的军队,动员其人口的一半,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另外根据资料,德

二战中德国实施“闪电战”的原因

二战中德国实施“闪电战”的原因 一、不利因素 1、地理环境。 德国处于欧洲中部,战略上受对手盟国的包围,一旦开战,势必两线作战。德国要取胜,不能平分兵力,两个拳头,左右开弓,否则是死路一条。因为盟国的经济和军事潜力大大优于德国。德国必须在对方来不及完全动员其潜力之前,迅速在一线打败最危险的敌人,再回过头来对付另一线上的敌人。 2、军事条件。 德国自身作战力量和经济条件在经过长期努力之后仍无法适应两线同时作战之要求。事实上,即使到大战爆发时,德国军事力量对东西方假想之敌的联合力量还占明显的劣势。德国有103个师,3200辆坦克、2500架飞机、10260门火炮;而英法波三国有147个师,3200辆坦克,3960架飞机、12200门火炮,另外,苏联还有98个师和5个旅,共200余万兵力以及大量武器。这就是说,大战爆发时,德国的武器力量也未能做好和相当强大的对手进行两线作战的准备。 3、经济条件。 大战前夕的德国作战经济条件和准备存在着明显重大的缺陷,也经受不住两线同时作战的严峻考验。尽管德国的战争准备比西方大国提前4—5年,从1936年实行第一个“四年计划”时就已开始,而且暂优于其他国家。但德国在经济资源方面的先天不足,使它处于比盟国不利的地位。据统计,德国原料的自给率仅达40%—60%,战时所必需的32种原料,有27—28种均仰给于外国。1939年9月,德国的工业还严重依赖进口,需要输入99%的铁矾土、80%的橡胶、70%的铜、90%的锡、95%的煤、50%的铅,等等。至于石油更不用说,第三帝国实际上不拥有石油资源。 4、战争的非正义性。 希特勒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从一开始就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所以从战争开始,希特勒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爱好自由的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在外交上采取欺骗手段、制造矛盾、混水摸鱼,分化反法西斯国家,趁各国未能实现联合之际,集中强大兵力,用闪电战逐一击破。 另一方面,希特勒对其控制下的人民也很不放心。因为战争不仅需要强大的军队,更需要稳固的后方。希特勒所进行的是非正义的战争,当然不敢相信德国尤其是被占领国家的人民会甘心长期被驱使,甘愿当炮灰。因此,如果战争长期拖延下去,旷日持久,希特勒的后方就会出大麻烦、大问题。而闪电战费时短、伤亡小,对其后方的压力相对来说要小些,出现意想不到的严重局面的可能性也就小些。 5、客观环境必然要求德国采取“闪电战”。 从根本上说来,也是出于避免两线作战之战略需要。因为德国不进行“闪电战”就会使被攻击对象有时间从容组织防御力量,还可能使其盟国赢得时间组织干涉。那样一来,就很可能使德国顾此失波,陷入被动,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从而使全部战略计划受到破坏。

二战德国投降后日本曾想顽抗 进行“本土决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二战德国投降后日本曾想顽抗进行“本土决战” 导语:(2014年)2月27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 (2014年)2月27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决议的通过,意味着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均上升为国家纪念日。 末日法西斯:投降是唯一出路 1945年5月,在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本仍准备负隅顽抗,其在声明中声称:“日本为求自保自卫与东亚之解放而作战之决心,丝毫未感动摇。德国之投降,不能令日本之作战目标有丝毫之变更。”由此,日本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的最后一个敌人。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和整个世界作对的人,势必遭到最严厉的惩罚。7月26日,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早日投降,但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此置若罔闻,其公开宣称要进行“本土决战”,即便全国“一亿玉碎”,也在所不惜。在其顽抗姿态下,盟国为早日结束战争,决定对日本实行最后的摧毁性打击。 8月6日上午,一架名为“伊诺拉·盖伊”的美军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人类历史上第一颗战术原子弹。一道强烈的白色闪光后,广岛市中心上空随即发生震耳欲聋的大爆炸,顷刻之间,巨大的蘑菇状烟云及几百根火柱迅速将广岛烧成火海,爆炸中心方圆6公里的建筑物全部摧毁,20万人就此丧生。由于日方对此事件保持缄默,美军轰炸机于3日后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6万人再次被夺去生命。 就在长崎遭核爆的前一刻,也就是8月9日凌晨,在大雨如注中,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