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视角演进综述
基于Web of Science的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基于Web of Science的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政策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促进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变得日益重要。
Web of Science作为全球知名的学术数据库之一,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学术资源和数据支持,成为分析和评估创新生态系统的有力工具。
在当前科技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的创新生态系统成为了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科研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热点领域和前沿技术,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和指导。
借助Web of Science的数据分析方法,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为研究者提供全面的视角和深入的洞察。
本文旨在通过对基于Web of Science的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相关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推动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基于Web of Science的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分析,深入探讨当前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Web of Science在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探讨其在该领域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2. 研究热点分析,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整合,总结出当前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3. 对前沿技术进行探讨,分析当前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新技术和方法,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4. 探讨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在研究中的优缺点并提出建议。
5.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在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进展情况,为我国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深入分析,本文旨在全面掌握当前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未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推动该领域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产业生态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生态理论研究综述前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产业生态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产业生态理论源自生态学领域,旨在研究产业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相互作用实现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产业生态理论进行综述,旨在探究产业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
产业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产业生态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产业生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生态学的观念应用于产业领域,以生态系统的思想为基础,研究产业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索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生态理论的研究兴起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全球化进程推动了各个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作;二是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需要探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在这两个方面的背景下,产业生态理论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内容。
产业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论框架的建立产业生态理论的形成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以便进行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
在这方面,产业生态理论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原理;2.产业链的概念和原理;3.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原理;4.产业生态系统内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这些内容为产业生态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也为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研究方法的丰富化产业生态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包括系统动力学、网络分析、贝叶斯推断、演化博弈等方法,这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和可重复。
三、应用领域的扩展产业生态理论的应用领域涉及很广,不仅包括传统行业,也包括新兴产业。
产业生态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1.环保行业,通过产业链能量循环和资源再利用,实现产品的循环利用;2.工业制造业,通过共享资源、协作研发和共同创新等方式,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3.农业领域,通过产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新兴产业,比如共享经济、互联网金融等领域。
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研究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

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研究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一、概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这一背景下,绿色技术创新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驱动力,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绿色技术创新不仅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技术创新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相应的制度支持和引导。
本文将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探讨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研究,以期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分析当前绿色技术创新制度研究的进展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构建一个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体系框架,包括政策引导、市场机制、法律法规、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制度要素的分析和探讨,揭示它们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本文还将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
通过完善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体系,推动我国绿色技术的研发、转化和应用,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1. 阐述绿色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绿色技术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等活动,降低或消除产品、生产过程和服务中的环境风险和生态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行为。
它涵盖了从研发到商业化应用的整个创新过程,包括清洁生产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
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绿色技术已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绿色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市场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多主体视角下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

多主体视角下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涉及多个主体,包括企业、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等,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得生态系统演化变得复杂而难以预测。
因此,本文旨在从多主体视角出发,深入探讨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机制、影响因素和发展路径,以期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本文将对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
通过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本文将揭示各主体在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中的作用和影响,分析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因素如何共同推动生态系统的演化。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构建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理论框架,探讨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路径依赖和演化趋势。
结合国内外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实践案例,本文将提出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演化的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推动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家、科研人员和公众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共同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研究,根植于多个学科的理论体系之中,包括生态学、经济学、技术创新学等。
生态学理论为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对物种共生、竞争、演替等自然规律的理解,为系统内部各主体的互动与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技术创新理论强调了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的核心作用,而绿色技术创新则是这一理论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重要延伸。
系统论的观点则强调了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关于生态演替理论探析

关于生态演替理论探析生态演替理论是生态学中一个古老而重要的理论,它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为人们解释了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
生态演替是一种连续的演变过程,包括从一种或一系列生态群落到另一种或一系列生态群落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演替过程会形成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其达到平衡的状态被称为“基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析生态演替理论。
1. 生态演替理论的基本概念生态演替理论最早由美国生态学家Gleason于1926年提出,他认为群落是由一系列物种组成的,这些物种互相认识,相互作用,维持着彼此之间的平衡,群落的形成和发展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导致的。
随后,美国生态学家Clements将生态演替理论进一步完善,他认为群落是一个有机的单位,它由不同的物种组成,这些物种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生态关系,包括互利共生、竞争和捕食,这些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根据Clements的生态演替理论,一个群落发展的过程是连续的,并且群落可以进入一个稳定的状态,这个状态被称为“基态”。
2. 生态演替的类型生态演替一般按照演替所涉及的生态层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逐渐演替和突变演替。
逐渐演替是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下的演替,也就是生态系统发展的一种渐变过程,当环境发生渐变时,群落的成分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突变演替是因为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发生的群落演替,如大面积着火、洪涝、地震等极其剧烈的自然灾害。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逐渐演替是主导的,突变演替相对较少。
逐渐演替包括初级演替、次生演替和极化演替三个阶段。
初级演替是指发生在尚未开发开发的生态空间中,如冰川、沙漠等,物种在这里被选择并且适应环境。
次生演替是指发生在已经有过物种曾经占据地区的生态空间,当这些地区被破坏后,新的物种进入并成为新的环境中的主要物种。
极化演替是指指环境改变过度,以至于无法支持各种生物群落的共存,一些严苛的生物群落在这里成长并取代其他的生态系统。
金融生态理论的演进与展望:国内外研究综述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u a o igi U i rt( u a ie orl f nx nv sy H m n i n N a ei t s&Sca S i csE io ) oil c ne dt n e i
Vo 2 No 3 L3 .
基 础
成的一个整体 。各组成要素 间借助物种流动、 能量 流动 、 物质 循环 、 息传 递 和价值 流动 , 相互 联 系 、 信 而
相互 制约 , 并形 成 具 有 自我 调 节 功 能 的 复合 体 。2 0 世纪 6 0年代 以来 , 态 系统 已经成 为 现代 生态 学 的 生
回 顾
( ) 融生 态研 究 的理论 渊源 一 金
象作为技术创新 的模式的基本概念。虽然仿生学兴 起 的时间不长 , 已经在许多领域作出了很大 的贡 但 献, 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美 人 奥 德 姆 认 为仿 生 学 起 源 于 生 物 学 , 已经超 越 了 生 物学 的范 围。它 不 仅 包 括 自然 但 科学 , 包括社 会 科学 , 自然科 学 通 向社 会科 学 的 也 是 桥梁 。近年来 , 出现 了 以仿 生 学 的视 角 对 经 济 领域
重要研究对象。研究 内容主要集中在 自然生态系统 功能和结构 ; 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 自 生态系统 调 控机制 的研 究 ; 生态 系统 退化 的机 制 、 复及其 修 恢 复 的研究 ; 全球 性生 态 问题 的研 究 ; 生态 系统 可持 续
发展 的研 究 。
2 纪2 0世 O年 代 中期 , 国科 学 家 Meez 美 kni e首 次 把植 物生 态 的概念 与 动物 生态 学 的概 念 运用 到人
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1.线性创新模型线性创新模型是技术创新理论的最早形式,基于技术发展的线性观念。
该模型认为创新是线性的,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和市场推广等各阶段按照固定的顺序依次发生。
这种模型的主要缺陷是忽视了外部环境对创新的影响和外部知识的作用。
2.扩散创新模型扩散创新模型由艾弗里·罗杰斯于1962年提出,强调创新的传播和采纳。
该模型认为创新经历了5个不同的采纳类别:先知、创新者、早期采纳者、早期多数以及后来者。
扩散创新模型比线性模型更全面地考虑了市场需求、社会影响和创新的传播过程。
3.技术扩展模型技术扩展模型主要由克里斯廷森于1997年提出,该模型反对线性创新模型,并强调创新是非线性的、动态的和复杂的过程。
技术扩展模型认为创新可以是渐进的(增量式创新)或突破性的(基于平台的创新),并探讨了技术创新的颠覆性后果。
4.开放创新模型开放创新模型是由亨利·切斯布罗和迈克尔·普拉达提出的。
该模型强调公司在创新过程中需要与外部合作伙伴进行知识交流和技术共享。
开放创新模型充分利用了外部知识和资源,提倡跨界交流和开放合作,有助于加快创新速度和提高创新效果。
5.人类中心创新模型人类中心创新模型是基于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的创新理论。
该模型认为创新的目标应该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提升用户的体验,而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突破。
人类中心创新模型强调观察和理解用户行为和心理,将用户置于创新过程的中心地位。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线性模型到开放模型的演进过程,越来越多地将创新视为一个非线性和开放性的过程。
现代创新实践需要充分利用外部知识和资源,加强合作伙伴关系,将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放在创新优先级的核心位置。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掌握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趋势对于提高创新能力和应对挑战至关重要。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理研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1卷第5期2023年9月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g h a i E c o n o m i cM a n a g e m e n tC o l l e g e V o l .21N o .5S e p.2023D O I :10.19702/j .c n k i .j s e m c .2023.05.005中图分类号:F 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88(2023)05-0040-08自组织理论视角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理研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万 敏(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党校,上海 200438)摘 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提升区域创新力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㊂文章基于创新生态理论与自组织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模型,梳理分析了自组织演化特征明显的上海市杨浦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共生演化进程及机理,并对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提出相关建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要时刻保持开放性特征,为系统进行动态演化与自组织过程创造条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要凸显创新网络中特质性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间非线性作用;关注制度变迁㊁技术变革㊁政策变动㊁管理方式等要素涨落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影响;还需重视政产学研介等创新主体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中的角色策略㊂关键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共生演化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㊁组织㊁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1]㊂从全球经济地理来看,创新为创新体系内成员带来成本优势㊁规模经济㊁城市品牌优势等集聚效应,使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空间分布呈现出集聚和极化特征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R e g i o n I n n o v a t i o nE c o s y s t e m ,简称R I E )事实上已经成为深入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㊂创新 是 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㊂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活动越发活跃密集,各国更强烈地意识到创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纷纷加大战略部署和创新投入力度,抢占发展先机和主动权㊂我国也在加大创新部署,建设北京㊁上海㊁粤港澳大湾区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怀柔㊁张江㊁大湾区㊁合肥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京津冀㊁上海㊁广东㊁安徽㊁四川㊁武汉㊁西安和沈阳8个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2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规划了19个城市群㊂但是,在我国区域创新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创新要素拼凑现象㊁创新 碎片化 孤岛化 知识悖论 ㊁科技成果转化的 死亡之谷 ㊁创新 培育期陷阱 等创新失灵问题,导致R I E 整体效能薄弱甚至面临崩溃的严峻挑战㊂创新要素如何耦 04 收稿日期:2023-01-04作者简介:万敏(1978- ),女,安徽霍山人,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党校讲师㊁硕士,复旦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科技创新㊂基金项目: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系统课题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理研究 (2020S H B 017)㊂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合?创新主体如何融动?怎样才能构建开放㊁可持续㊁ 价值共同创造 (v a l u e c o -c r e a t i o n )的R I E ?在这些问题上依然具有非常广阔的探索空间㊂一㊁文献综述1992年,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C o o k e r 最早提出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2],随后他系统地开展了理论及实证研究㊂他认为,R I E 是由地理上邻近㊁分工明确并关联紧密的企业㊁研究机构和高校等不同主体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㊂这种体系不仅支持区域内创新,而且能通过相互作用产生创新[3]㊂其后,研究视野不断拓展,从线性创新到创新体系再到创新生态系统[4]㊂近年来学界开始从生态学角度来探讨区域创新的力量源泉㊂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R I E 概念内涵研究㊂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 C A S T )[5]通过总结硅谷创新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R I E 是指特定创新环境下各创新主体在非线性的相互合作中实现知识产出㊁技术开发与应用,进而形成紧密的生态化系统㊂B e n d i s 认为,R I E 是通过物质流㊁能量流㊁信息流实现内部物种㊁种群㊁群落间及其与环境间交流和交换的系统[6]㊂李晓娣和张小燕认为R I E 是在自然生态系统的隐喻下强调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达成生命体 创新组织与 非生命体 环境间相互作用㊁群居共生状态[7]㊂二是R I E 运行理论研究㊂K a y a n oF u k u d a 和C h i h i r o W a t a n a b e 提出 通过替代而可持续发展㊁通过共同进化而自我繁殖㊁组织惯性和受激于向竞争者学习㊁异质协同 四条创新生态系统运行基本原理[8]㊂欧盟创新手册‘开放式创新2.0“认为欧盟通过地平线2020计划正在寻求的欧盟创新生态系统,其本质是基于 政府-企业-大学科研-用户 四螺旋[9]㊂欧忠辉等认为R I E 是有核心企业㊁配套组织等共生单元在一定共生环境中从事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等共生活动的复杂系统[10]㊂三是R I E 的绩效评价研究㊂张贵和吕长青[11]根据创新主体㊁资源和环境3方面指标,对国内30个省市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进行评价;刘钒等[12]从生态特性角度重构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测度体系,对我国部分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进行评价㊂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对R I E 的概念㊁系统构成㊁基本原理等理论问题静态研究比较丰富,动态演化机理分析较少㊂实践层面,现有研究重点从创新主体㊁创新资源㊁创新产出㊁创新环境㊁创新评价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进行存量评价,但动态梳理与分析R I E 形成机理和内部联动机制较少㊂随着创新活动日益活跃,R I E 运行的非线性㊁动态性和开放性特征更加突出,更需要动态地深化R I E 共生演化理论及实践研究㊂因此,本文从创新生态理论与自组织理论视角,构建R I E 自组织演化模型,细致地探讨R I E 共生演化特性,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动态解构R I E 自组织演化过程和非线性作用下异质协同模式,为构建开放㊁协同㊁自组织的R I E 提供理论探讨和现实依据㊂二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机理及演化模型综合前文综述,本文认为,R I E 是运用生态学相关概念隐喻系统架构,以生态系统演化规律比拟区域创新系统共生竞合㊁动态演化及循环迭代过程㊂从内部构成来看,R I E 是由大学㊁科研院所㊁企业㊁政府㊁创新组织等创新主体暨创新种群组成的子系统㊁各创新种群融动后构成的功能性子系统及功能性子系统在内部要素流动中有机协同形成的具有创新群落特征的复杂系统㊂从自组织(s e l f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演化来看,R I E 是在一定地理空间内,充分考虑企业㊁大学与科研院所㊁政府㊁创新机构等异质性创新主体间的动态关联关系和环境嵌入性,以及创新要素耦合竞合共生的分层分叉实现非线性反常涨落,在达到一定阈值时突变为新的耗散结构(d i s s i p a t i v e s t r u c t u r e ),推动区域创新资源高效配置㊁创新价值共同创造的有机系统㊂(一)R I E 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㊂开放性是R I E 自组织演化的前提条件㊂根据熵增原理,开放1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体系的总熵增量d S =d e S +d i S ㊂系统内的熵d i S 总是为正,外界注入的熵d e S 可为正㊁零或负㊂R I E 只有不断扩大开放,才能使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㊁物质㊁信息交换和流动,不断向外界吸收负熵流d e S抵消大于系统的正熵流㊂当系统总熵增量d S 为负时,系统才可能远离平衡态并突变为耗散系统㊂(二)R I E 是非线性作用下遵循协同学(S y n e r g e t i c s )的异质协同和共生演化系统㊂非线性作用是R I E 自组织演化的动力学机制㊂系统内外部各主体要素之间发生非线性作用,为非平衡创新系统提供自催化和正反馈等微观机制,促进各创新主体在多层次性㊁复杂性和多样性动态环境中自组织㊁自平衡㊁自成长,确定了R I E 演化的可能方向和途径㊂(三)R I E 是由涨落诱发的突变(c a t a s t r o p h e )系统㊂涨落是R I E 自组织演化的诱因,R I E 的协同演化过程不断受到内外涨落的影响㊂社会制度㊁国家政策㊁市场需求㊁消费者心理变化等系统外的 外涨落 与组织结构㊁技术创新㊁文化理念㊁管理制度等系统内的 内涨落 [13],通过 相干效应 或非线性作用,相互叠加成 巨涨落 持续至临界点时,触发系统旧结构突变,实现新稳定态跃迁㊂三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实证分析: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上海市杨浦区为考察对象,研究其R I E 演化过程及内在机理,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杨浦区位于上海市东北部,是上海市人口最多㊁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㊂其区域既是 地理边界 的行政区划范畴,也是支持创新网络和特定功能的经济空间,可以作为研究R I E 的范围界定和区域边界㊂二是杨浦区是国内科教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㊂区域内集聚复旦大学㊁同济大学等10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100多家科研院所,21家国家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全市1/10,33个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占全市1/5㊂大学㊁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在地理上天然的临近性,为杨浦区R I E 共生演化提供了条件㊂三是杨浦区以 城市的大学㊁大学的城市 为愿景,以大学校区㊁科技园区㊁公共社区 三区融合㊁联动发展 为发展理念创新实践,实现了从传统老工业城区向国家创新型城区的转型,清晰地展现出 他组织 向 自组织 演化更迭机理,为动态考察R I E 自组织共生演化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㊂(二)杨浦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更迭从传统老工业区向创新型城区跃迁,是工业时代杨浦区域内知识系统㊁产业系统等子系统解体的过程,也是创新主体逐步融动㊁创新要素逐渐耦合,推动R I E 重构和逐渐繁荣的过程,大致经历 旧结构 衰落期㊁R I E 架构期㊁R I E 成长期㊁R I E 繁荣期等四个阶段(见图1)㊂1. 旧结构 衰落期(1980年代末-1990年代末)㊂杨浦区虽为大学㊁科研院所和传统产业集聚区域,但囿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条块分割,各创新主体各自为政㊂大学有校办企业㊁医院等,企业有子弟学校㊁职工医院等,政府有教育㊁医疗㊁住房等资源,各子系统间形成相对封闭的㊁可自我运行的㊁具有平衡态特征的独立系统㊂随着1980年代上海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杨浦区工厂大量外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200家迅速减至200家左右,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从26%降至6%左右,工人数量从60万迅速降至不足6万,大量产业工人下岗待业,大量困难群体走向社会,原有系统平衡态被打破㊂2.R I E 架构期(1990年代末-2003年)㊂这阶段核心问题是构建区域联动的新系统㊂在摸索技术革新渐进式转型㊁建设宜居型城区退出式转型后,杨浦尝试探索创新驱动跨域式转型路径[14]㊂2003年,杨浦区牵头,联动复旦大学㊁同济大学等,联手制定‘杨浦知识创新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学校区㊁科技园区㊁公共社区 三区融合㊁联动发展 的体制机制框架和城市创新体系,培育知识经济密集的新兴产业体系,形成大学-园区-社区三者集聚共享㊁协同融动㊁共赢发展,知识㊁产业㊁城区良性互动的2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城市的大学㊁大学的城市 R I E 总体架构㊂3.R I E 成长期(2003-2015年)㊂这阶段核心问题是推动R I E 形成与发展㊂在R I E 总体框架下,杨浦区通过 对内搞活 (流动)和 对外开放 (交换)两种途径,着力形成学城融合㊁产城联动㊁创城融合的发展态势㊂一是推动区域内部协同㊂坚持 三区联动 理念引领,通过建立区校联动机制㊁科学规划建设㊁包容创新创业文化㊁稳定持续经济产业人才政策㊁前瞻性改革与变革等措施,推动区域创新主体不断开放㊁创新要素不断耦合,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符合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孵化培育模式,出现了 复旦模式 和 同济现象 [15]㊂二是坚持 对外开放 ㊂在创新驱动战略导向下推动区域内外科技系统㊁产业系统㊁行政系统不断进行知识流㊁人才流㊁技术流㊁信息流㊁资金流等熵流的交换,吸引一批符合中心城区发展和创新城区功能定位的知识密集型核心企业及相关人才入驻,知识密集型行业比重不断提升㊂4.R I E 繁荣期(2015年至今)㊂这阶段核心问题是提升R I E 活力和效能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汇深度变革R I E 的组织方式㊁管理方式㊁治理方式,提升了R I E 效度和活跃度㊂从大学变革层面看,大学增设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创业课程,深化创业基金运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力度,提升科技园区能级㊁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与产业系统㊁区域经济社会间交互协作不断增强㊂从政府治理体系层面看,快速推进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 和城市运行 一网统管 ,实现以 线下服务 为主向以 线上服务 ㊁从 单一窗口单一服务 向 单一窗口多元化服务 方向转变,变革政府管理体系㊁服务体系㊁组织体系㊁权责约束体系,政府协同力和为民为企服务效能不断增强㊂从企业发展层面看, 算法+算力+网络 体系架构实现了对数据的赋能,不断催生了数字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㊂企业链接市场需求或创造新需求,大学为企业发展㊁城区繁荣提供知识㊁人才和智力支撑;政府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㊁产业空间和精准服务,政产学研介协同向共生式创新演进㊂图1 杨浦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三)杨浦区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理伴随着制度㊁技术㊁市场等要素涨落,杨浦区域内政产学研㊁创新组织等多元创新主体有机融动,动3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态演化为以企业为核心㊁具有创新生态群落特征的R I E ㊂1.杨浦区R I E 表现出开放性特性㊂首先,创新主体间开放协同㊂区㊁校㊁企协同共建科技园20余家,其中,复旦大学科技园㊁同济大学科技园㊁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7家,占上海市54%;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多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企业300余家;纳入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14家,占全市1/5,形成了异质性创新主体互动的良好局面[16]㊂其次,创新要素间流动耦合㊂资金流方面,积极利用资金为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31家,实施 星火燎原 梦想起航 天使召唤 投贷加速 天马养成 五大金融计划,集聚大学生创业基金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㊁科技园区联合成长基金等,形成天使基金㊁种子基金㊁V C ㊁P E 等完整金融服务链,各类资本市场上市挂牌企业100余家㊂知识流与技术流方面,吸引上海技术交易所㊁北斗创新研究院等机构集聚;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平台㊁上海智能产业研究院等平台相继建成㊂2020年专利申请数为12703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9.04件,合同交易金额34.55亿元㊂人才流方面,拥有两院院士66人,引进或培育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261人㊁国家 万人计划 人才94名㊁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18人㊁上海市领军人才24人㊁上海创业类 浦江人才 32人,高层次人才数位居全市前列㊂海外人才创业企业689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32.13%,知识型服务业人才占就业人口中人才总量比例54%[17]㊂2.杨浦区R I E 的非线性作用㊂不同异质性创新主体和要素间非线性机制,在复杂动态开放的环境中自组织㊁自平衡㊁自成长,形成环境支撑型㊁ 创新锚 驱动型暨企业裂变型㊁政府导向型㊁企业主导型等不同发展模式㊂创智天地 环境支撑型 模式㊂创智天地紧邻复旦大学㊁上海财经大学㊁第二军医大学等高校,以及五角场商圈㊁新江湾城生态化社区㊂自21世纪初开始,创智天地依托校区㊁商区㊁社区在其周边集聚和政府精心规划的优势,将大学研究机构㊁跨国公司研发中心㊁创新型企业㊁初创公司㊁投资机构㊁专业机构㊁孵化器㊁加速器㊁政府公共服务等融入其创新创业街区㊂目前创智天地已经集聚15万知识工作者㊁4500家知识密集型企业,成为适宜知识工作者学习㊁创业㊁生活㊁交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和知识型社区㊂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创新锚驱动型 暨 企业裂变型 模式㊂围绕同济大学逐步拓展形成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每年以20%增速快速增长㊂其是以建筑设计㊁城市规划㊁工程咨询㊁环保科技㊁工程设计软件等为核心的知识型服务业集聚区㊂在同济大学 创新锚 支撑下,规模企业不断分包业务并在周边不断裂变衍生出相关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关联性强的产业集群,现集聚的1.8万家中小企业中,80%的企业是与同济大学优势学科相关设计类中小企业㊁80%创业者为同济师生,这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企业根植性强㊁创新创业活跃的关键所在㊂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企业主导型 模式㊂该中心原为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㊂上海纺织集团将其生产环节迁往外地,在百年老厂房原址上修旧如旧,发展服装设计㊁服装展示㊁服装销售环节,现已成为集服装研发㊁设计㊁展示㊁销售为一体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成为城市更新与老厂房转型升级的经典案例㊂杨浦滨江 政府导向型 模式㊂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传统老工业集聚的产业空间㊂近年来,随着上海市45公里黄浦江滨江岸线实施还江于民开发,将原有工业岸线改造成为生活岸线㊂杨浦区适时改造传统产业空间,以在线新经济为重点产业导向,同时布局教育㊁安居㊁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吸引在线新经济相关企业入驻协同发展㊂3.制度㊁政策㊁技术等要素涨落是杨浦区R I E 自组织共生演化的诱因 ㊂要素涨落是杨浦区原有系统失稳的 导火索 ,也是新结构动态演化的 胚芽㊂一是制度变迁㊂制度要素是杨浦由旧结构转向新的R I E 的触发机制㊂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改革和变迁,使杨浦的高校㊁国有企 4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业㊁政府各群落内部均发生 内涨落 和 外涨落㊂原集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快速变化而解体转型,产业空心化㊁大量下岗职工再就业㊁公共设施建设和突然增加的公共服务供给迫使区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㊂制度变迁迫使高校改革弱化社会功能,强化高校知识创新㊁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这些又为杨浦向新结构演进提供人才㊁技术支撑㊂但随着实践推进,现存体制机制制约和条块分割仍是抑制R I E 完善和提升的重要原因㊂二是政府政策㊂自1990年代始,上海市城市功能定位调整,在中心城区实施 退二进三 产业政策,致使杨浦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关停并转,企业承担的社会功能和区域旧结构随之解体㊂杨浦区政府牵头,政府㊁大学㊁科研院所㊁企业等积极实践,以自身作为向国家㊁上海市 要政策 ,转机随之而来㊂2003年上海市批复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战略决策㊂2010年,杨浦成为科技部确定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㊂2015年,杨浦成为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区,2016年以来,又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五年被国务院表彰的双创示范基地㊂这些不断升级的以创新驱动战略为核心的区域定位与政策加持,加速了区域内创新主体互动融合,也吸引外部知识密集型能量㊁物质㊁信息集聚㊂三是科技变革㊂杨浦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持续坚持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并以 一网通办 一网统管 提升政务管理和政府服务效能,推动科技对传统产业及产业空间的升级改造,积极融入当前以大数据㊁云计算㊁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洪流,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快速集聚与发展㊂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06.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较 十二五 末增长7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6.3%,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9.86%[18]㊂ 四、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对策建议当前,提升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成为新要求与新任务㊂杨浦区遵循共生演化自组织机理,构建可持续㊁ 价值共同创造 的R I E 实践,为我们动态性把握异质性主体协同竞合机制,提升R I E 活力㊁动力㊁竞争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㊂第一,从创新时序性看,R I E 要时刻保持开放性特征,为系统进行动态演化与自组织过程创造条件㊂随着R I E 从形成-成长-繁荣阶段演进,开放程度越深,创新子系统间㊁创新系统与外界环境间交流愈加频繁,负熵流不断增加,推动系统协同演化㊂创新由子系统各自开放转向百花齐放,向外界输出知识㊁技术㊁产品㊁服务,并迎合R I E 持续发展的需要形成地理邻近性㊁功能互补性㊁社会连接性㊁技术网络性㊁产业关联性㊁交通通达性㊁共生协同性等集聚特征的协同创新环境,系统由分散式创新-网络式创新-共生式创新演进,创新 碎片化 孤岛化 等创新失灵现象弱化㊂另外,随着R I E 从形成-成长-繁荣阶段演进和更加深入地开放,创新主体认知差异㊁恶性竞争㊁要素协同性失衡㊁外部环境及制度政策不稳定等因素[19]引起的创新阻力不断降低,正熵流减少,有利于推动系统进行新一轮动态演化与自组织㊂第二,从创新模式看,R I E 共生演化要凸显创新网络中特质性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间非线性机制,而不是简单的创新要素的拼凑㊂不同创新系统的驱动源㊁非线性互动模式是不同的,要根据不同模式来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㊂企业裂变型模式的优势在于企业的根植性较强,需要关注的是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㊁创新组织间的互动共生㊂环境支撑型模式培育周期较长,若要避免陷入 培育期陷阱 ,培育良好的创新生态, 基石 人物㊁ 焦点企业 和企业家在产业链㊁创新链以及双链融合上的作用非常关键,政策回应上,要重点关注好企业家㊁引擎企业等核心作用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㊂大学驱动型创新模式中 创新锚 能否有效与产业界对接是系统活力和持续运行的关键㊂政府主导型模式需要遵循产业集群的规律来引导和推动创新资源的配置㊂5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三,从创新要素涨落看,R I E 自组织演化与制度变迁㊁技术变革㊁政策变动㊁管理方式等密切相关㊂创新要素涨落既有干扰㊁破坏作用,又有引导㊁建设功能㊂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进程中,一方面要抑制要素涨落干扰㊁破坏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涨落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扩散效应和规模效应,推动系统进入有序状态㊂同时,在旧结构的衰落期-R I E 形成-R I E 成长-R I E 繁荣期等不同阶段,要素涨落对系统变革和影响程度是不同的㊂旧结构的衰落期,微小涨落也会带来 蝴蝶效应 引起旧结构失稳;随着R I E 形成-成长-繁荣期不断演进,涨落对系统的影响愈加深入,创新主体与要素间复杂非线性作用愈加多元,系统越发活跃㊂第四,从创新主体看,要关注政产学研介等在R I E 共生演化中的角色策略㊂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进过程中,政府作为制度创新㊁环境营造的主体,往往也是R I E 架构者 ㊂在成长期和提升期,政府角色跨层次分离:向上成为宏观或中观制度构建者,以整体性政府管理与服务,有效发挥法规监控㊁政策引导㊁财政支持㊁服务保障等功能,提供优良创新环境调动系统的创新积极性,作为外部力量推动R I E 演进;向下作为R I E 参与主体,用购买服务㊁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R I E 演进㊂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在R I E 中处于核心位置,高效链接市场需求变化㊁高校科研院所知识技术溢出㊁政府政策供给,实现价值共同创造和系统持久活力,为建立新的合理结构创造条件㊂大学和科研院所作为原始创新的主体,是R I E 人才流㊁知识流的源泉,为整个系统创新提供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㊂创新组织作为创新服务主体,能为其他创新主体提供大量专业化的技术㊁人才㊁信息㊁金融㊁法律㊁财务等咨询服务,推动创新知识传播㊁技术扩散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是R I E 保持高效运转的活跃因子㊂ 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㊁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6-10(2).[2]C O O K EP .R e g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s :c o m p e t i t i v e r e g u l a t i o n i nt h en e w E u r o pe [J ].G e of o r u m ,1992,23(3):365-382.[3]C O O K E P N ,B R A C Z Y K H J ,H E I D E N R E I C H M .R eg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s ys t e m s :t h er o l eo f g o v e r n a n c e i nt h e gl o b a l i z e dw o r l d [M ].L o n d o n :U C LP r e s s ,1996.[4]李万,常静,王敏杰,等.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J ].科学学研究,2014(12):1761-1770.[5]P C A S T .S u s t a i n i n g t h en a t i o n s i n n o v a t i o ne c o s y s t e m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a n dc o m pe t i t i v e n e s s [R ].2004.[6]B E N D I SR .S c i e n c e&i n n o v a t i o n -b a s e d t r e n d s i n t h eU .S .[R ].36t hA n n u a lA A A Sf o r u mo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p o l i c y,2011.[7]李晓娣,张小燕.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 ].预测,2018,37(5):22-28.[8]F U K U D A K ,WA T A N A B E C .J a p a n e s ea n d U S 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nt h e N a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 E c o s y s t e m [J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s o c i e t y,2008,30:49-63.[9]T h eE u r o p e a nC o mm i s s i o n .E U d i r e c t o r a t e -g e n e r a l f o r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n e t w o r k s ,c o n t e n t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R ].O p e n i n n o v a t i o n2013,2013.[10]欧忠辉,朱祖平,夏敏,等.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及仿真研究[J ].科研管理,2017,38(12):49-57.[11]张贵,吕长青.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效率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17,36(10):12-21.6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视角演进综述传统技术创新理论没有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造成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以及环境的严重恶化,技术创新的生态化研究成为必然趋势,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
文章回顾学者们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探讨前人研究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视角,并展望未来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方向。
标签:技术创新;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视角1 概述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发表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认为应将技术创新纳入企业生产函数。
随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向人们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够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促进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
但是,一般意义的技术创新观使企业单纯追求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对自然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嚴重影响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学者开始把自然生态纳入理论体系,从生态、经济与社会的系统整体上来重新考虑技术创新,由传统的技术创新观转向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
由于学科背景不同,学者们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分析维度和方向也各不相同。
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发展的方向,有必要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视角进行回顾梳理,进而展望未来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可能出现的新视角、新动向。
本文回顾学者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的发展过程,探讨其研究视角,在此基础上讨论下一阶段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方向。
2 生态化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把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引入传统技术创新体系中,提倡技术创新要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资源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生物个体之间、群落之间、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流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能量和物质循环能够长期保持动态平衡,使其处于稳定状态,即使有外来物的侵入也能自我净化、自我调节,最终回归平衡状态。
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处于社会生态系统中,为了使社会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学者们提出技术创新生态化。
罗伟认为,技术创新生态化就是将生态观念注入技术创新过程,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同时避免环境污染,从而降低生态负效应[1]。
刘琪与其观点相似,她认为,技术创新生态化是生态学向传统技术创新渗透的一种新型创新系统,把生态学观点引入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资源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2]。
尹艳冰则认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概念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
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化技术创新就是应用新兴技术避免或降低环境污染,如生态农业技术、绿色建筑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从广义的角度讲,生态化技术创新是在管理层面引进生态思想,改进管理模式,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体现了生态学思想与企业管理理论的融合和拓展,如调整组织结构,开发新技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等[3]。
王如松从微观的视角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概念,他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是企业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来进行技术研发、日常生产和开拓市场,建立相应的生态技术体系来开发具有生态正效应的新技术,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降低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环境和企业二者的可持续发展[4]。
谭文华在对相关文献梳理后发现,技术创新生态化中的“生态化”具有三个层面的含义[5]。
一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把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各个组织机构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理解。
如曾国屏在《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一文中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包括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金融机构等等一系列行动者在内的,具有动态性、栖息性与生长性的创新生态群落[6]。
二是从哲学或伦理学的视角将技术创新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相联系来理解。
如彭福扬等认为,技术创新生态化不仅仅只是技术创新,还涵盖了自然生态化、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和人类生态化,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关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7]。
三是从技术创新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来理解。
如李锐锋等认为,传统技术创新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而技术创新生态化是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技术创新体系中,对技术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了重新调整[8]。
3 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视角20世纪80年代,生态化技术创新问题引发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关注,90年代中叶开始逐渐成为热点。
美国政府于1994年发布名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技术》的报告,首次明确指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首要目的是预防和避免环境污染,要利于实现国家目标[9]。
此后,日本、德国以及欧洲多个国家相继做出行动,将技术创新生态化列入其科技发展议程,学者们也开始关注并深入研究生态化技术创新。
本文认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视角主要包括生态化转向视角、技术创新过程生态化视角、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视角以及企业技术生态位视角。
3.1 生态化转向视角我国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最早是彭福扬教授提出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理论,他从哲学的角度对生态化技术创新进行思考,认为经济的健康高效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公平公正以及民众积极合理的决策密切相关,并深入分析了传统技术创新的生态负效应,论证了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必然性与合理性[10]。
曾广波从适度性、协调性、普遍受益性的三维视角分析了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11]。
3.2 技术创新过程生态化视角技术创新过程生态化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的每个子过程中都要遵循生态理念并加以整合。
由于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不同,所提出的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模型也不相同。
Kusz在传统技术创新线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包括察觉、分析、定义、研发、选择、精细化、确定规格、实施、生产、传播和市场化,在创新的每一阶段都必须遵循生态理念[12]。
W.Hopfenbeck则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生态技术创新过程模型,他认为技术创新过程应该与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结合,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对企业的创新管理进行改善,进而提高企业的效益,促进企业更好发展[13]。
谭文华则从生态文明的角度,以产品创新过程为例,探讨了企业从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到技术扩散的整个技术创新过程的生态化问题[5]。
3.3 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视角尹艳冰通过研究生态化技术创新与传统的技术创新的区别,提出了构建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的思想。
她认为生态化技术创新除了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保证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协调生态、经济、社会和人类的关系,因此应该从技术创新的主体、运行机制和技术创新网络三方面考虑,在一定的运行机制的前提下促使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公众在内的技术创新主体整合为紧密联系的创新网络,从而构建区域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才能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14]。
3.4 企业技术生态位视角钟美瑞在技术演化过程中的技术生态位和技术生态化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技术生态位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以及企业实现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15]。
有的学者基于生态位的概念,提出了企业种群生态位和个体生态位[16],认为企业生态位的关键特征是企业与环境之间的物质流通,其中包括生产要素的获得和产品价值的交换。
4 生态化技术创新视角演化的方向通过回顾现有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文献资料,梳理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视角,不难发现,学者们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逐步从宏观层面深入到微观层面,体现出从创新理论向具体创新过程延伸,并逐渐形成体系的特征。
基于此,本文认为未来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方向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以及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1]罗伟,等.技术创新与政府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刘琪.技术创新生态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D].武汉科技大学,2004.[3]尹艳冰.面向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及其测度研究[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8.[4]王如松.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5]谭文华.生态文明视角的技术创新生态化研究——以产品创新过程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4,1(1):52-58.[6]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學学研究,2013(1):4-12.[7]彭福扬,胡元清,刘红玉.科学的技术创新观-生态化技术创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6):60-62.[8]李锐锋,杨杰.关于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哲学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8):68-69.[9]王忠学,陈凡,徐强,等.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J].科技成果纵横,2003(6):21-22.[10]曹如中,彭福扬.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49-54.[11]曾广波.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研究[D].湖南大学,2003.[12]Kusz.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Goals and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The Design Actions and Resources for the Environment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Boston,Mass,USA,1991,8-11.[13]Hopefenback W..The Green Management Revolution:Lessons in Environmental Excellence,NewYork London,Toronto Sydney Tokyo,Singapore,1992.[14]尹艳冰,赵宏.循环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45-48.[15]钟美瑞.技术生态位及生态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2:79-83.[16]anizational systematics:taxonomic lessons from biology[J].Management Science,1978(24):1428-1440.作者简介:张琼珂(1992-),女,汉族,河南省许昌市,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在读,湖南商学院,研究方向: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