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谭少军一,三级地势分界线

答:西面:昆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沿横断山3000m等高线

东面: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大地构造板块

答:分为7个板块:

a)塔里木—华北(中朝)板块

b)扬子(华南)—东南亚板块

c)西伯利亚板块

d)印度板块

e)太平洋—非律宾板块

f)哈萨克斯坦板块

g)土耳其—伊朗—冈底斯板块

板块之间的缝合线:

h)中国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准葛尔—贺根山缝合线

i)中国板块与印度板块: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上游缝合线

j)中国板块与太平洋—非律宾板块:台湾东海岸大纵谷

k)塔里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北秦岭—南阳盆地

三,中国水系(印度洋、太平洋水系重点)

1、太平洋水系:面积占56.71%,河流最多,主要有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

2、印度洋水系:占6.52%,主要河流有怒江、雅鲁藏布江及印度河(中上游)。

3、北冰洋水系:占0.53%,仅有源出阿尔泰山的额尔齐斯河,为亚洲和世界大河鄂毕河的上源。

4、内流水系:占36. 24%,地表径流少,源出山地的河流小,包括相当面积的无径流区,内流河以塔里木河最大。

四,纬向重要分界线及特征,经向重要的山脉的位置及特征

答:(1)纬向的分界线有:阴山、秦岭、南岭

特征:①秦岭:南北两侧不对称。北侧陡峭,断层陷落形成渭河平原,有明显断层线(如华山),南侧较缓。

②阴山:

③南岭:南岭不是一个连续的山脉,而由五个山岭组成,自西向东: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故南岭又名五岭。这些山岭各自分立,不相衔接,多数是东北—西南走向,从整体来看,东西排列。平均海拔1000m,山势不高,地形破碎。

(2)经向重要山脉有:六盘山、贺南山、横断山脉

特征:①横断山脉山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海拔5000~4000米,谷地自北向南逐渐加深,高差由1000~2500米。虎跳峡高差达3800米。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②六盘山

③贺南山

五,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征

答:(1)冬季:普遍低温,且南北温差大;

(2)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且南北温差小。

六,按干湿度地带形成的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答:(1)青藏高原及西北高山地区,为第四纪以来强烈隆起区,风化过程与成土过程均处于初始阶段,发育了碎屑状风化壳和年幼的高山土壤。

(2)西北内陆干旱地区,水分稀缺,阻滞着地球化学过程的顺利发展,在土壤与风化壳中石灰与石膏以及其它易溶性盐类均得以大量保存,形成含盐风化壳和盐渍干旱土;半干旱地区雨量稍多,土壤风化壳中,虽然易溶性盐类大都被淋失,但比较难溶的石灰得以保存,士壤与风化壳具有明显的钙化过程,发育了碳酸盐风化壳和草原钙积干旱土、半干润松软腐殖土,前者如棕钙土、灰钙士,后者如黑钙土、粟钙土,黑坤土等。

(3)东部湿润地区雨量丰沛,在排水良好的情况下,地球化学过程大大加强,土壤与风化壳中不仅易溶性盐类多被淋失,就是难于迁移的硅、铝、铁等元素,在一定条件下也发生迁移和聚积,粘化过程和富铝化过程占统治地位,发育了硅铝风化壳和铁铝风化壳,发育的土壤为(常)湿润硅铝土、铁硅铝土和铁铝土,自北向南,随热量增加,粘化过程和富铝化过程的加强,主要地带性土壤由寒棕壤递变为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壤、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

七,青藏高原对我国西风带的分支作用及其对周边的影响

答:分支作用及影响:

(1)冬季西风带分支

青藏高原占据西风带的1/3。冬季西风带南移到青藏高原上空,3-4km 高度以下的大气被分为南北两支。

冬季西风带中心的位置在青藏高原西端偏南,南支比北支气流强大得多,故称“南支急流”。

i,南支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高原南侧成槽,加剧西南干暖气流势力。

ii,北支在高原西北面,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转为西北气流,进一步加强了冬季风的势力;高原北侧成脊,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强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

影响:I,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气流相对静止区正好处在四川盆地上空,使其成为我国著名的微风区,四川多云雾也与此有关。

II,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东流与汇合,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扩大了西风带的影响范围,其南界可达15-20°N,从而使冬季风南下得更远。

III,同时,南支西风消长是冬夏季风交替的一个重要因素。10月,西风带南移,南支西风气流出现,夏季风退出大陆,冬季风成为我国天气的主宰。

次年5月末6月初,西风带北移,南支西风带消失,夏季风迅速向北推进,长江流域梅雨出现。

(2)北部冬季风分支

冬季来至蒙古高压的冬季风从源地吹向东经95°附近,碰到青藏高原时分为东西两支:

i,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向塔里木盆地;

ii,一支沿祁连山呈西风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影响:这种现象在近地面层比较明显。

(3)夏季西南季风分支

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i,一支在沿喜马拉雅山脉转为东风向西吹去;

ii,另一支沿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八,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动的原因,我国粮食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布局变化的原因

(2)粮食资源的基本特征

九,我国经济作物、畜牧业分带

答:(1)经济作物分带

(2)畜牧业分带

十,我国能源、矿产的基本特征

1,矿产:

(1)种类多、资源种类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储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有不少矿种储量居世界前列

(2)成矿时空跨度大——地质构造运动具有多旋回性,岩浆活动是多期多幕的,内生矿藏的形成也具有多期多幕性。

(3)矿床类型多样,矿床类型齐全——中国不仅拥有世界上主要矿产的重要矿床类型,而且有些矿床类型惟中国独有,带有明显中国地质特色。中国的铅锌矿,不仅类型多、储量丰富,而且具有特色。

(4)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多,选矿难度大

(5)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地域组合多样——煤炭68%的探明储量集中于晋、陕、内蒙古3省区,南方10个省缺煤;铁矿集中分布在辽、冀、晋、川4省,占全国保有储量的60%;

2,能源:

(1)能源资源总量大,但油气资源不足——水力蕴藏居世界首位,煤炭保有量居世界第3位,风能居世界第3位,但石油和天然气不足。

(2)能源分布格局,致使能源运输成本高——华北的煤炭,西南的水力,油

气分布也远离主要消费区域。

格局: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油南输。

(3)能源的自给率不低,但能源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国能源自给率为94%,煤炭还有部分出口。

(4)替代能源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比重上升——至替代能源快速发展,石油及其产品在国际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下降40%;天然气在世界范围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大幅上升。核能、风电、水电均呈迅速发展趋势。

十一,我国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的未来格局、输送通道

1,煤炭

I,未来分布格局

(1)晋陕蒙(西)供煤区带:它具有靠近东部消费区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煤炭工业西移的战略落脚点。

(2)东部煤炭调入区带:包括东北、长江三角洲、南方沿海和环渤海4个缺煤区。

(3)西部煤炭后备区带:包括西北、西南的8个省区。

II,通道:

2,石油、天然气

I,未来分布格局

强调“东西并重、油气并重、陆海并重”

(1)巩固东部油田生产基地,大力开发西部地区的油气资源,在新疆重点勘探、建设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新油区。

(2)注重石油的开发和生产,加快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主攻陕甘宁、四川、松辽、渤海湾、南海西部及莺歌海、东海平湖等气田。

(3)力争在海洋油气田的建设上有所突破

II,通道:

一是川东气田西送至武汉、湖北荆门供华中所用;二是陕甘宁气田一路进京,另一路到上海;三是青海气田,从西宁到兰州再到西安;四是新疆气田东行至上海。

3,电力

I,分布格局

(1)火电——火电动力资源指向。

(2)水电——水电站黄河中上游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门峡、龙羊峡;长江中游的葛洲坝、二滩、大化、天生桥、岩滩、鲁布革等;长江上游的三峡水电站(相当于年产4千万t的煤矿),有助于缓解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也助于减轻煤炭供应和运输压力。

(3)核电和其他能源——秦山核电和大亚湾核电;拉萨羊八井地热电站已建成发电;上海、浙江、福建等沿海潮汐丰富,建成多个实验性潮汐发电站;内蒙、新疆、青海、东南沿海建成多个中型风力电站;农村开始发展沼气发电。

II,通道:北:将黄河上游水电和“三西”火电送京津唐、华北、山东;中:将长江山峡的金沙江干支流的水电送往华东、华中;南:将澜沧江、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和黔桂的火电及山峡水电送往广东

十二,我国主要主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优势及其主导产业

(1)长江三角洲(沪宁杭工业基地)——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优势:①有丰富的资源;②雄厚的技术力量;③统一的电网;④发达的水陆空交通

主导:上海——钢铁化工纺织机械造船食品

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家电、丝绸、服装

(2)京津唐地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优势:①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②有统一的电网;③有便利的铁路,公路和近海运输;④紧靠山西能源基地;⑤有石油管道联结华北和东北的油田

主导:北京、天津——机械、化工、冶金、纺织、食品

唐山——采煤、冶金、陶瓷

(3)珠江三角洲——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优势:靠近香港和东南亚便于利用外资

主导:广州、深圳、珠海——家电、食品、玩具

(4)辽中南——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优势:①丰富的资源煤、铁、石油;②便利的交通,铁路运输

主导:鞍山-本溪——钢铁工业;沈阳——机械工业;大连——造船和石油加工工业;辽阳——化纤工业

十三,我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分布格局,人口分界线的分段及其自然地理意义

答:1,人口基本特征

(1)人口总量特征

a)基数大、人口波动上升;

b)计划生育政策效果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2)人口结构特征

a)人口自然构成:①性别结构不均衡;②性别比城乡差异显著

b)人口社会构成:①增长较快的少数民族人口;②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

且地域发展不均衡

c)人口就业与地域构成:①从业人口增长快,人口产业结构变化显著;②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

(3)人口分布及迁移特征:①不均衡的人口分布东南部人口稠密集中,而西北部人口稀少分散.②活跃的人口迁移与流动①以特大城市和沿

海发达地区为引力中心,形成增长导向的大量迁移流;②以某些地广

人稀的省份为中心,形成资源导向的小量迁移流

2,分布格局

(1)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

(2)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

(3)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4)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

3,人口分界线分段

自北而南可划分为四段:

①爱辉—霍林河段;②霍林河—榆林段;③榆林—天水段;④天水—腾冲段4,人口分界线的自然地理意义

答:①在“胡线”两侧200 km的范围内,存在着对人类生产活动,特别是农事活动明显的限制因素,即地势与地貌、温度和降水;

②“胡线”的稳定存在,反映了该线所在地带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强的限制性。

完整word版,中国地理期末考试知识复习(本科)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的人口比重居 世界第一位。 2、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k㎡,次于俄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四至点:西至点,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73°22′E; 东至点,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03′E; 北至点,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31′N; 南至点,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 4、位置: ○1地球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东部,最大海洋太平洋西岸(介于地球上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与最大海洋太平洋之间/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东部东亚季风显著; 加上青藏高原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造就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2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北递减,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5、新疆:与毗邻国家的陆地边界线最长和毗邻国家最多 6、山系:

7、国土:狭义的国土指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 8、简述中国地形大势的特点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答:特点:①中国地势西高东底,呈三级阶梯; ②山地多,平原少; ③以山地为骨架,形成了网格状的地形格局。 分界线:①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等。 ②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第二章自然结构 1、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阐述我国气候环境的特征。 答:我国气候的基本气候特征为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和水热同期。下面分别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来阐述: (1)地理位置角度 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 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本递减, 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深居内陆的中西部地区则大陆性气候强。 (2)地形角度:我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1).青藏高原的影响:阻挡高原两侧冷暖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高原季 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 2).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 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2、试析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此特征的主要因素。 答:特点: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水热同期 因素:(1)地理因素 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1)

1、地理条件对日本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分布有哪些影响? 1.日本由于国土面积狭小,且多山地丘陵,使得其高度利用国土,产业结构高度集中,同时地形的狭小破碎,也使得其农业以个体经营为主,规模小而零散,但集约程度高。 2..以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同时,这一宜人的气候也有利于发展诸如电子产业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高技术产业。 3.水力资源丰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能源,但短小的河流也不利于航运。 4.矿产资源贫乏导致其绝大多数的能源及矿产资源需从外国进口。 5.狭长的海岸线及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其从外国进口矿产资源及发展对外经济。因而造成其工业城市多沿海岸线分布,且海上航运业、渔业和造船业发达,。 6.丰富低廉而高素质的劳动力为其发展高技术产业提供了人才储备。 2、为什么日本会形成沿海高度集中的经济分布?日本所形成的经济分布格局是否带有普遍的规律性? 1.日本由于本国矿产资源贫乏,所以其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绝大部分需从海外输入。 2.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交通方便,为布局新厂提供了各种方便的条件,并且适应技术经济条件的要求。 3.由于本国消费能力有限,所以日本的经济以出口导向型为主,因而其产业多分布于沿海地区,有利于产品出口。 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这种经济布局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世界上许多工业地带多集中于沿海地区,尤其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经济地带。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中国沪宁杭等,均是依靠其便利的海运,输入工业原料及输出工业产品的。 3、与中国相比,印度经济发展具有哪些优越条件?其经济优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印度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3%,山地只占25%。这为其发展工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印

赵济、陈传康主编,《中国地理》复习资料总结

第六章灾害与环境 一灾害的概念:首先提致灾因子得到概念,致灾因子是可能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灾害就是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 二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1致灾因子多,大26种之多,可分为大气圈致灾因子(干旱、台风)、水圈致灾因子(洪水、内涝)、生物圈致灾因子(作物病虫害)和岩石圈致灾因子(地震、滑坡); 2灾害频繁,且有频发之势; 黄河自1973年开始有断流现象且在不断加剧。 3灾情严重; 中国自然致灾因子导致的直接损失约达全球90年代每年损失500亿美元的1/4,由此可认为中国灾情严重。 4自然灾害低于差异大; a 爱辉---腾冲现以东自然灾害多 b有沿江、沿海集中分布的特征 c 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区域自然灾害多 d 灾害组合类型区域差异大,有明显的南北分异。 三、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多发? 1不稳定的季风气候,表现在其发生、结束、强度、影响范围的不稳定性; 2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表现为坡地、重力地貌存在多; 3活跃的地质构造运动,表现为火山、地震多发; 4漫长的海陆交接地带,这里往往是脆弱地带,多台风、海浪; 5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孕育各种自然灾害的温床。 四、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价值? 概念: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多样性、物种能够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组成,现在的研究中还包括景观多样性。价值有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研究价值;另说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 五、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工程: 1三北防护林公程体系 2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3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4太行山绿化工程 5平原农田防护体系工程 第七章景观与规划20分 一、景观的概念 福尔曼的定义:景观是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在更大尺度的区域中,景观是互不重复的且对比性强的基本结构单元。地理学领域中最最科学内涵的景观概念往往是狭义理解的,基本等同于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系统、自然综合体。 二、我国景观垂直地带性特点? 1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地带的位置,一般以其所在的纬度地带为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 2东部湿润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 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自然景观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 4具有深谷的地区既有向上的山地垂直带谱又有向下的山地垂直带谱。 5青藏高原既有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又有水平变化规律。 6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与水平变化规律既区别又联系。 三、景观区划原则 1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 2综合分析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3发生学原则 任何景观的变化都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历史上相同的或相似地要划在同一区里,未来发展方向一致的也应如此。 4相对一致性原则 强调景观一致性,明确反对“不拐弯”的,一致是相对的,要把握好度。 5地域共轭原则

高考地理区域中国地理重点考点汇总

高考地理区域中国地理重点考点汇总 一、中国的疆域 (1)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疆域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跨纬度近50度; 南: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处跨经度60多度;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相差5个时区相距5000千米;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五带位置: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四省区; 优越性:纬度位置和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条件; (3)濒临的海洋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太平洋;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的海域,领土的一部分——约300万Km2 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从鸭绿江口(中朝界河)到北仑河口(中越界河); 台湾岛、海地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6000多个;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东部深受季风影响,有利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陆上交通可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 (4)陆界和邻国 陆界:长2万千米; 东:朝鲜; 北:俄罗期、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东:韩国、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二、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附1:我国邻国记忆 十五邻国陆上环,朝鲜俄国和蒙古,哈吉塔阿富汗, 印度尼不缅老南,隔海六国要记全,印尼马文菲日韩。 附2: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略) 附3:中国省级行政区歌诀 东北三省黑吉辽,最东最北纬度高;华北山西内蒙古,京津之外河北包; 华东六省上海市,三江鲁皖闽台岛;中南五省加一区,两湖两广南到; 西南三省一区市,川云贵藏添重庆;西北三省加二区,陕甘宁青新疆好.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和民族 (1)基数大;增长快;总量大,人口超过13亿 (2)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东南多,西北少 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 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中国地理必背内容-24页word资料

江油一中高2015级《中国地理》知识清单 1、中国的位置: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在温带,南部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2、中国的疆域:绘出我国轮廓,并标出经纬度(23o26′N 、30oN 、40oN 、80oE 、90oE 、100oE 、110oE 、 120oE 、130oE)。 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主线(N 53多) 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N 4附近)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E 135多)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E 73附近) 3、疆界和邻国 ⑴ 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国界长达2万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从鸭绿江口开始到北仑河口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参照地图册)。 ⑵ 海上疆界和隔海相望国家: 我国有18000千米长的海岸线,对于我国的海上疆界同学们应了解如下几个概念: 临海:我国的临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太平洋、南海。 内海:我国的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渤海海峡 半岛:我国的半岛自北向南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岛屿:我国90%的岛屿分布在东海和南海。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分别是我国第一、第二、第三大岛。舟山群岛、庙岛群岛、澎湖列岛、南海诸岛是我国的四大群岛。浙江省是我国岛屿分布最多的省。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在我国轮廓图中默绘出各种走向的山脉。 4.我国四大高原的特点?四大盆地的特点?三大平原的特点?

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归纳

世界地理 绪论 1、新时代条件下世界地理的学习任务(P3) 1. 掌握知识——即掌握有关地球表层的地理现象和一般过程,了解其内在的关系,学习在地球表层系统中存在和发展的世界和各国的自然、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分析能力——即学会分析和解释地球表层各个系统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世界和各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3.掌握重大的全球性问题——如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变暖)及其区域反应(区域差异),全球环境问题,工业化以来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化,世界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问题,等等。 4.掌握区域地理学的新领域——如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分析、对文化和文明的研究、对投资和资本的研究、信息社会与经济问题等。 2、我国世界地理教学与研究取得的进展(P5) 1.突破了苏联区域地理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的束缚。 2.全球地理环境方面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的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减少、陆地水资源的日益短缺、沙漠化和森林草原退化、自然灾害的负面作用加强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使自然地理的研究与经济地理乃至人文地理的研究结合了起来。 3.随着世界经济的巨大发展,促使世界地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4.经济学的理论不断被吸收到世界地理的教学之中。 5.世界地理越来越重视文化、政治、历史因素的分析。 6.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地理的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很方便地获得由各个国家、各个国际组织和国内外专家的着作提供的各类丰富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理论成果、认识、资料、数据和图片等。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P10) (1)、全球海陆分布很不均匀,存在以下特点 (2)、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3)、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4)、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 (5)、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 2、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P11) (1)、地形高低起伏悬殊: 全球陆地以海平面为基准,平均海拔为840 m。陆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4.43 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拔为-392 m,陆地的高差约为9 240 m。 (2)、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常态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 特殊地貌类型: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 两条高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平洋周边大体呈弧形延伸;

高中地理中国地理总复习测试题

中国地理总复习测试题 时量 : 60 分钟 总分: 100 分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台湾海峡属于 A. 渤海 B. 黄海 C. 东海 D. 南海 我国纬度最低的省区是 A. 台湾 B. 广东 C. 广西 D. 有“鱼米之乡”和“水乡” 之称的平原是 A. 华北平原 B. 三江平原 C. 松嫩平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位于我国最东端的省是 A. 台湾 B. 山东 C. 黑龙江 D. 下列山脉中,为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水岭的是 A. 秦岭 B. 武夷山 C. 南岭 D. 横断山 下列河流中,冬季有结冰现象的是 A. 长江 B. 淮河 C. 珠江 D. 下列地区,耕地为旱地的是 A. 江汉平原 B. 成都平原 C. 辽河平原 D. 洞庭湖平原 既是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界线,又是农耕区与畜牧区界线的山脉是 A. 贺兰山 B. 长白山 C. 巫山 D. 大兴安岭 下列农作物,我国南、北方都有广泛分布的是 A. 棉花 B. 甘蔗 C. 甜菜 D. 10. 引起我国北方缺水的自然原因是 1. 2. 3. 4. 5. 6. 7. 8. 9. 海南 辽宁 黑龙江 柑橘 A. 降水少,径流量小 B. 降水的变率小 C. 植被多,吸收水量大 D.人口稠密,用水量大 11. 下列地理景观与其对应的地区搭配,正确的是 A. 水乡—华北平原 B. 茶园—山东丘陵 C. 林海雪原—大兴安岭 D. 12. 下列河流中,不是发源于青藏地区的是 A. 长江 B. 黄河 C. 沙滩椰林—西双版纳 珠江 D. 雅鲁藏布江

13. 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 C.降水丰沛 D. 温和湿润 14. 被称为“草原钢城”的包头钢铁厂,其铁矿石主要来自于 A. 白云鄂博 B. 迁安 C. 金昌 D. 15. 制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条件 B. 水源条件 C.光照条件 D. 热量条件 16. 西北地区由东往西依次是草原、草原荒漠、荒漠,主要原因是 A. 海陆因素 B. C.地形因素 D. 17. 宁夏平原农业用水主要来自 A. 河水 B. C.地下水 D. 18. 关于我国地形、地势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 形复杂多样并交错分布 B. C.地势东高西低,大至呈阶梯状分布 19. 我国受水蚀作用最强烈的高原是 A. 黄土高原 B. C.四川盆地 D. 20. 秦岭一淮河以南大部分属于 A.湿润区、亚热带 B. C.半湿润区、亚热带 D. 21. 长江上游自西向东依次接纳的大支流是 A.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 B. C.雅砻江、嘉陵江、岷江、乌江 D. 22. 下列支流属于长江上游的是 A.赣江 B. C.嘉陵江 D. 山区面积广,地表形态单调 D.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沿海降水丰沛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湿润区、热带 半湿润区、暖温带 雅砻江、岷江、乌江、嘉陵江 雅砻江、嘉陵江、乌江、岷江 汉江 湘江 23. 关于四大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 B. 黄土高原是古代黄河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B. 炎热干燥 鞍山 纬度因素 人为因素 雨水 冰雪融水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学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尽全时空观念: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3、人地互动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六级。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5、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现仅为大片盐壳。 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7、统万城:又称“白城子”,这座古城遗址气势浩大,它是1600年前北朝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赫连勃勃都城,但唐代开始逐渐被风沙淹没。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的沙漠之中,城址东北有淖泥河,向东南注入无定河。

世界经济地理期末复习资料(1)说课讲解

名词解释: FTA:是自由贸易协定的英文简称,指独立关税主体之间以自愿结合方式,旧就贸易自由化及相关问题达成的协定。 EU:欧洲联盟的英文简称,是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组织化程度最高、法规最健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 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英文简称,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个国家组成的典型的南北型区域一体化组织,是世界上地域范围最广、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APEC:亚太经合组织的英文简称。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 ASEAN:东南亚国家联盟英文简称,涵盖整个东南亚地区的10个国,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 边境合作区:指若干国家和地区接壤地区之间的跨国界的自然人或法人,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在生产领域内,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而开展的较长时期的经济协作活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其实质就是生产要素在“次区域”这个地缘范围内的趋向自由化的流动,从而带来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相应提高,主要表现为在这个地缘范围内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因而,在经济范畴上,它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范畴。 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城市群:指在相关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农村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填空: 1、太平洋带状工业区的三大工业带分别为:阪神工业带,中京工业带,京滨工业带。 2、波士华城市群五个主要的城市分别为: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 3、请说出你知道的国内外城市群:_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 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_、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波士华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4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自制)

第一章 1.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5°N); 最南端:南海的曾母暗沙(3.9°N); 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73°E); 最东端: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E)。 2.中国在世界的地理区位: ①与14个国家相邻接: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②具有方便的交通和区域协作的地缘优势,是北亚、西北亚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南下印度洋与大洋洲的陆上、海上交通经过之地,是亚欧交通要道和海上门户。 3.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①世界人口大国; ②世界自然资源大国; ③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 4.中国的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抵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长1.8×104km。 5.陆地面积:960×104km2; 海域面积:约300×104km2。 6.中国的地理特征: ①地理景观复杂多样且地域差异显著; ②自然环境时空变化显著; ③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中国是世界最古老的农业大国和最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生态安全和环境友好,将是中国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目标)。 第二章 1.中国地势的特点: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中国地势的地理意义: ①西高东低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 ②落差较大,水利资源丰富; ③陡坡山地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 ④青藏高原以其巨大地势,形成特殊的高原季风环流,使得中国西北干旱化,东部大陆性季风显著,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

3.山脉的分界意义: ①贺兰山、六盘山和横断山脉:把全国分成东西两大部分; ②昆仑山: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 ③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分界线; ④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 ⑤秦岭: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中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分界线; ⑥南岭: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华中与华南的分界线。 4.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大陆性季风显著): ①冬夏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 ②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 ③雨热同期。 5.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气候区域分异的影响: 6.等降水线: ①800mm等降水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②400mm等降水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延伸,经阴山-吕梁山-六盘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中止于雅鲁藏布江河谷;此线东南气候湿润,适于森林增长,是中国主要的农耕地带,此线西北气候干旱为草原地带,是中国主要的牧区; ③200mm等降水线:是草原与荒漠的大致分界线。

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中国的区域差异

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中国的区域差异 命题方向1 中国地理分界线 “智能出行”指依托互联网手段,在线呼叫、预约出租车、专车、快车、巴士、代驾等出行方式。下图为我国智能出行分布图(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据此完成(1)~(2)题。 (1)与图中智能出行500万人次/年分界线最接近的是我国( ) A.二、三级阶梯分界线B.人口地理分界线 C.800 mm年等降水量线D.南方与北方分界线 答案 B 解析图中500万人次/年以下省区主要有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据图可看出其与人口地理分界线最为接近;二、三级阶梯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南方与北方分界线都是秦岭—淮河一线,它们均与图中的界线不符。 (2)R省区人口数量与重庆市相近,但智能出行次数远低于重庆市,主要是因为( ) A.气候湿热B.信息闭塞 C.地表崎岖D.经济落后 答案 D 解析重庆市属于直辖市,经济较为发达;R省是贵州省,经济较为落后。智能出行也需要经济收入支撑。 命题方向2 中国的区域差异

传统民居蕴含丰富的地理信息。我国地域辽阔,传统民居呈现诸多不同。下图为我国行政区划图。据此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四省区的简称分别是( ) A.内蒙古、秦、藏、滇B.秦、内蒙古、滇、藏 C.滇、内蒙古、秦、藏D.秦、内蒙古、藏、滇 答案 A 解析图中①是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②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③是西藏自治区,简称藏;④是云南省,简称云或滇。 (2)与①②③④四省区对应的传统民居分别为( ) A.“竹木的家”“地下的家”“游动的家”“石头的家” B.“地下的家”“竹木的家”“游动的家”“石头的家” C.“石头的家”“竹木的家”“地下的家”“游动的家” D.“游动的家”“地下的家”“石头的家”“竹木的家” 答案 D 解析图中①(内蒙古)以牧业为主,住蒙古包,便于迁徙,为“游动的家”;②(陕西)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形成特色民居窑洞,是“地下的家”;③(西藏)地处山区,利用当地原料建成传统民居石头屋(碉房),形成“石头的家”;④(云南)气候湿热,建成高架的竹木楼通风,形成“竹木的家”。同步训练 读下图,完成1~2题。

世界地理重点归纳总复习教程文件

世界地理重点归纳总 复习

世界地理重点归纳总复习 第一部分世界地理复习要点 一、地形与地势(涉及的重要地名一定要在地图册上找出) 1、亚洲地形复杂,中部高、四周低, 在地图册中熟悉以下地形区: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天山、昆仑山;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湄公河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东部多岛屿,南部多半岛 构造成因: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碰撞地带(东亚地形),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碰撞地带(南亚地形) 2、非洲高原大陆(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部较高-阻挡东风撒哈拉 沙漠刚果盆地(低地) 构造成因:东非大裂谷(小板块生长边界)、红海(板块张裂地带-非洲、印度洋板块)地中海(非洲板块与欧洲板块之间碰撞地带-消亡边界-阿尔卑斯山脉) 3、欧洲平原为主,地势最低平。西欧平原、中欧平原(波德平原)、东欧平原(俄罗 斯)。 山地东西走向(不阻挡西风),阿尔卑斯褶皱山脉(年轻、高大—)、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古老、起伏平缓)——冰川作用(角峰、峡湾-挪威-良港) 4、北美洲三大地形区:西部山脉、中部平原、东部高地——西部高耸、年轻的落基山脉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消亡边界)、中部宽广的大平原(密西西比冲积平原和高 平原)、东部低矮的高地(阿巴拉契亚山脉和拉布拉多高原) 5、南美洲三大地形区:西部山脉、中部平原、东部高原(中部平原与东部高原交错分布) 西部高耸的年轻的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碰撞消亡边界)、中部宽广的亚马孙冲积平原、东部古老的巴西高原 6、大洋洲三大地形区:东部山脉、中部平原、西部高原——东部山脉-大分水岭、中部平 原-墨累达令盆地(大自流盆地)、西部古老的高原 7、南极洲地势最高的大洲,以高原(大陆冰川)为主,主要为大陆冰川覆盖 二、气候 1、亚洲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 (东部温带季风气候(北京、平壤、东京)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上海、广州、汉城、台北)、南部热带季风气候(马尼拉、河内、曼谷、仰光、吉隆坡、金边、加尔各答)、热带雨林气候(新加坡、雅加达)西部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耶路撒冷)、北部北冰洋沿岸极地气候、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乌兰巴托、乌鲁木齐、阿斯塔纳)——没有: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季风气候显著(世界最大、最全3、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区)、大陆性强(同一种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变化大) 气候因子:辐射因子——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 大气环流因子——季风环流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西北与青藏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南方与北方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我国农业区的气候资源特点和主要农产: 《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1、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 全球定位(GPS)——定位导航(21颗工作卫星,3颗在轨备用卫星,至少用4颗卫星确定一个地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2、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资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3、资源跨区调配的影响: (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国家层面的上看,平衡各地经济发展 对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对输入地: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输出地、沿线地区、输入地三个方面分析。 4、产业转移的规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过渡 实行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 5、产业转移的原因:①当地资源、环境问题(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向南转移)②寻求新的 市场(台商的IT企业迁至大陆)③实现区内产业布局均衡(珠三角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的产业向山区转移) 6、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迁出区发展新产业腾出空间;促 进迁入区产业升级);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地区,依次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产业);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乡村景观变为城市景观、转嫁污染);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就业机会由迁出区转移到迁入区) 8、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华北平原的盐碱化:自然:地势低平,气候上旱涝频繁变化,东部近海;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 ②西北的荒漠化: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人口激增;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造成 植被的破坏,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长江中下游的洪涝:自然:有的年份流域内多降水,流量大;蓄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中上游植破坏,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力下降; 围湖造田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等。 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雨水冲刷能力强 人为: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 土保持。 9、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使土地退化;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产生洪涝灾害;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精选-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区域地理高考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区域地理高考试题 【2018全国卷I】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解析】整体分析:该题以乌裕尔河的变迁过程,扎龙湿地的发展特点为背景,暗含热点国家生态文明的考查,属于生态环境问题。整体考查自然地理,如第(1)问实际上考查影响湿地形成的条件,第(2)问考查了流域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有点难度,第(3)问考查了影响盐度的因素,承接上题,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即可。(1)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表积水条件(降水、河流等)和排水不畅(蒸发、地形、冻土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扎龙湿地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不畅;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说明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2)据材料中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说明蒸发量逐渐增大;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3)盐度高低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河水泛滥不断为湿地带来矿物质,且受全球变暖影响湿地水分蒸发加强,盐分析出;且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据材料知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因此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学科~网 (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正反均可言之有理即可。同意应从外流河的优点角度分析。外流河加快水流速度,促进水循环和更新,可以防止盐分富集和污染物的富集,减轻水体污染;同时流速加快,可减少泥沙淤积;以及河流中营养物质增多,会扩大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意应从保护湿地角度分析。工程措施的建设会破坏湿地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等。【2018全国卷II】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2019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

高二期末中国地理考试

高二期末中国地理考试

————————————————————————————————作者:————————————————————————————————日期: 2

中国地理期末练习1 1.下列关于我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受地势的影响,我国的外流河全部从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B. 内流河多分布在非季风区,河流水量没有季节变化 C. 北方河流水量丰富,汛期长,含沙量多,无结冰期 D. 南方河流水量丰富,汛期长,含沙量少,无结冰期 2.下面是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雨带位置图(阴影部分表示雨带),读图回答下题 当江淮地区出现伏旱天气时,雨带位于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读下图,回答问题。 一般情况下,河流R() A. 只有春汛 B. 只有夏汛 C. 春季和夏季各有一个汛期 D. 只有秋汛 读“我国某河流域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4.图中甲河是() A. 渭河 B. 汉江 C. 西江 D. 闽江 5.甲河干流的南北支流相比较,南岸支流() A. 流程长,较稀疏 B. 水质清,无结冰 C. 流经地区坡度较大 D. 流经地区多为红壤 6.上图中虚线不可能是() A. 年800mm等降水量线 B. 一月均温0℃等温线 C.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 D. 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界 右图沿左图(相邻经线或纬线的间隔均为5°)某剖面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7.右图依据的剖面线是左图中的( ) A. L3 B. L4 C. L1 D. L2 8.右图所示剖面两侧大致上是我国的( ) A.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 B. 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 C. 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D.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9.乙地区冬季气温比同纬度我国其他地区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丙地形区阻挡冬季风 B. 甲地形区阻挡冬季风 C. 日照时间较长 D. 海拔较低 10.下图为我国四座重要山脉,读后请回答下题。 属于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的山脉有 ( ) A. 甲乙 B. 甲丙 C. 乙丁 D. 丙丁 11.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区域划分依据相同的是 A. 珠江流域、长江三角洲地区、干旱地区 B. 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C. 中纬度、亚欧大陆、华北平原 D. 非洲、南京市、湿润地区 12.从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划分,吉林省属于() 第3页共 7 页

(完整版)地理信息系统试题期末考试题目复习资料

地理信息系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现实世界(资源与环境)的研究和变迁的各类空间数据及描述这些空间数据特性的属性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2.操作尺度:对空间实体、现象的数据进行处理操作时应采用最佳尺度,不同操作尺度影响处理结果的可靠程度或准确度 3.地理网格:是指按一定的数学规则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而形成的网格。 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简化和抽象表达,并将抽象结果组织成有用、能反映形式世界真实状况数据集的桥梁。 4.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简化和抽象表达,并将抽象结果组织成有用、能反映形式世界真实状况数据集的桥梁。 5.对象模型:将研究的整个地理空间看成一个空域,地理现象和空间实体作为独立的对象分布在该空域中。 6.地图数字化:根据现有纸质地图,通贯手扶跟踪或扫描矢量化地方法,生产出可在技术机上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的数字化数据。 7. 拓扑关系:图形在保持连续状态下的变形但图形关系不变的性质。 8.空间数据结构:对空间逻辑数据模型描述的数据组织关系和编排方式。 9.影像金字塔结构:在同一的空间参照下,根据用户需要以不同分辨率进行存储与显示,形成分辨率由粗到细,数据量由小到大的金字塔结构。 10.空间索引:依据空间对象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 11.空间数据查询:其属于空间数据库的范畴,一般定义为从空间数据库中找出所有满足属性约束条件和空间约束条件的地理对象。 12.空间分析:以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为基础,异空间数据运算、空间数与属性数据的综合运算为特征,提取与产生新的空间信息的技术和过程。 13.栅格数据的追踪分析:对于特定的栅格数据系统,有某一个或多个起点,按照一定的追种法则进行追踪目标或者追踪的空间分析方法。 14.数字高程模型:是通过有限的地形高程数据实现对地形曲面的数字化模拟,高程数据通常采用绝对高程。 15.数字地形分析:是指在数字高程模型上进行地形属性计算和特征提取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 二、填空题 1、空间实体的四个基本特征:空间位置特征、属性特征、时间特征、空间关系 特征。 2、地理空间数据的概念模型分为:对象模型、场模型、网络模型。 3、空间关系是指地理空间实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空间关系主要有头拓扑空 间关系、顺序空间关系、度量空间关系。 4、栅格数据模型的一个优点是不同类型的空间数据层可以进行叠加操作,不需 要进行复杂的几何计算。 5、矢量数据结构按其是否明确地表示地理实体空间关系分为:实体数据结构和 拓扑数据结构两大类。 6、栅格数据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属性明显,定位隐含。 7、矢栅一体化结构的理论基础是:多级网格方法、三个基本约定、线性四叉树

初中中国地理总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复习提纲 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看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位北回归线南的热带 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我国最北最南最西最东 我国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 我国领海及内水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我国的大陆海岸线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 渤海还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台湾岛西测的台湾海峡,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行、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必经通道。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我国共有34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 人口东多西少,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另外55个民族人口较少,总共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被称为少数民族。 汉族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分布相对分散。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地势地形 我国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则为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 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山脉和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25),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我国的平原和丘陵主要集中在东部,这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中国陆上主要山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