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中医病因病机及其治法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中医病因病机及其治法研究进展

中风病中医病因病机及其治法研究进展

中风在现代医学中又称脑血管疾病,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死亡率高于心血管疾病及癌症,其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喁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一般无神志改变,仅表现为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喁僻不遂,其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本文就近年来中医在中风病病因病机及其治法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中风病病因病机

中风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其病理变化机制较为复杂,通过历代医家从临床实践中,对中风病症候的观察分析和辨证求因,总结出中风病的发生发展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风邪入侵,中于经络,脉络瘀阻,筋脉失于濡养

关于中风病发病的病因病机学说,唐宋以前多以外风立论。如《素问?风论》提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在《灵枢?九宫八风》指出,邪风“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骨、偏枯矣。”与今天的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描述颇有相似之处。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中说:“风半身不随候:半身不随者,脾胃气弱,血气偏虚,为风邪所乘故也。”强调中风病由气血偏虚,风邪入侵所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也指出“皆因风邪中于经络”所致。近代医家张山雷也指出:“古之中风皆是外因,治必温散解表”,同时现代学者对于上呼吸道感染与中风发病关系的研究表明,气候突变是中风病的好发之时,尤其好发于冬季;在低温的环境中,中风发病率明显增高,这些均为风寒外

邪是中风的发病的主要病因,是其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提供了证据。

2.痰瘀痹阻,蒙蔽清窍

中风高危因素中医症候学的研究发现这类疾病痰证居多,痰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中风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素问?通评虚实论》日:“消瘅、仆击、偏枯……,则膏梁之疾也”。金元时代的朱丹溪力主“湿痰生热”的中风病因学说,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张山雷强调“肥甘太过,酿痰蕴湿,积热生风,致为暴仆偏枯,猝然而发……名以膏梁之痰”,均指出痰浊是其原因。清代陈士铎提出:“中风未有不成于痰者,非痰成于风也”。病存日久以致血瘀。如《血证论》指出“须知痰水之壅,由于瘀血使然”说明痰饮可致瘀,瘀血死血又可化饮,“痰滞则血瘀”,“血瘀则痰滞”。所以中风的关键原因为“痰瘀”。脾虚、肝郁、气血不足日久失治,及膏粱厚味,醇酒无度等,皆易致痰瘀渐生,脉络渐阻,蒙蔽清窍;肝阳素旺,横逆犯脾,痰湿内生;肝火内热,炼液成痰,肝风挟痰火。横窜经络,蒙蔽清官,突然昏仆,喁僻不逆。[5]近来,随着对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人,痰瘀相关问题在缺血性中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痰浊和瘀血在中风发病中互为因果,共同推动病情进展。同时研究者认为,痰与瘀在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自由基损伤以及血液生化改变等方面都有相同或近似的病理生理改变,说明了痰瘀相关学说的客观性。

3.肝风内动。气血逆乱

《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气的正常升降,赖肝木之疏泄条达,肝为阳脏,体阴而用阳,若阳升风动,脏腑气血逆乱,气血闭阻脑络则可发为中风。《素问?调经论》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情志失调,五志过极,心火爆盛;素体阴虚,肝风内动,水不涵木,复因忧思恼怒所伤,肝阳暴张,引动心火,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则发为中风。元代戴思恭则提出“肝热生风”病机,指出:“五脏虽皆有风,而犯肝经为多;盖肝主筋属木,风易入之,各从其类。肝受风则筋缓不荣,或缓或急;所以有喁斜、瘫痪、不遂、语涩等证”。

近人张山雷《中风斟诠》云:“肝胆火升,风阳陡动,扰乱神志,成为暴仆昏厥,或为目瞑耳聋、强直猝死诸般症状,皆有气血并走于上,冲击人脑,震动神经而失去其知觉运动之机制。”并引《内经》薄厥、大厥、煎厥等证,阐发了肝风内动之机制,指出中风卒仆,不知人事之病“盖皆由木火内动,肝风上扬,以致血气并走于上,冲击前后脑气筋,而为昏不知人,倾跌卒倒,肢体不用诸证。”

4.气虚血瘀。脉络瘀阻

中风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多因因中年以后人之气血渐衰,元气渐衰。肾之精气亏损,生髓不足,髓海空虚,致使脑络中血行不畅,易发瘀阻而为中风。《素问?玉机真脏论》“气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素问?脉解篇》指出:“内夺而厥,则为痦靡,此肾虚也。”直接指出患者肾虚元气亏虚,突发中风,瘀阻络脉,脉道气血不通病变。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明确提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其病机是由于“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临床上对中老年急性脑梗死证候特点分析发现,大多数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栓形成有关的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的改变与血瘀脉络关系最为密切。

5.肝肾不足。阴阳失调

中医学中认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相互化生。精主骨生髓充脑,是人体阴液之本,是为真精。真精者,对人体起着濡养作用,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无处不到。若肝肾不足,一则不能充养、濡润脏腑机体,二则不能涵阳,阳浮无制,阴阳平衡遭到破坏,则百病丛生,脑卒中更是如此,故《灵枢?本神》日:“五脏主藏精者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同时清代叶天士在“内虚暗风”说的影响下,提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的观点,并且进一步阐明其病机的关键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过分追求舒适生活,忽视了劳逸结合;或者生活作息无规律,劳神过度、暗耗心血,使精血衰竭肾精渐伤,不能荣养肝阴,终致肝肾阴亏;而发为本病。另外中风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多因人至中年之后,元气渐衰,肾之精气亏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